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奇妙的花花世界

    人活在世上有誰是輕鬆的啊 我想:心態放好了也就沒那麼累了 放下攀比的心 放下所謂的面子清楚什麼是需要什麼是慾望 把面子放下 素面朝天 做一點自己喜歡的事 看看大千世界你就會發現原來生活也就那樣

  • 2 # 深藏功與名cy

    活著或許真的很累 ,

    可是卻沒有去死的勇氣 ,

    畢竟還有父母妻兒,

    也沒有資格去死 ,

    雖然很平凡 ,但是我選擇堅持 ,

  • 3 # 懵圈的錘子

    活著有時真的很累

    身不由已的感覺

    只有親身經歷了才會知道

    生活本身就有很多無奈

    也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方面

    是好也罷,壞也罷

    總是讓人有所期待

    多往好的方面想想

    為了一些自己想要的東西

    哪怕是實現不了

    也要努力嘗試

    成也罷,敗也罷

    心裡會舒服些

    我們都想幸福快樂地生活

    然而現實生活不盡如人意

    我們卻經常不能左右幸福

    因為痛苦煩惱總是不期而至

    面對痛苦煩惱我們無法逃避

    但我們可以選擇善待自己

    每個人的心裡

    都有很多感慨與感悟

    喜怒哀樂亦相依相隨

    真的不必太在意

    人生本如夢

    要學會看淡一切

    包括曾經的傷痛

    換一種態度生活

    把不高興的拋開

    人活著就那麼短暫

    生活本來就有許多無奈

    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

    生活中有時快樂,有時悲傷

    這都是很正常的

    好好地善待自己

    珍惜上天給予的點滴

    讓我們的心中永遠

    有一片Sunny照耀的晴空

    把眼前的痛苦看淡

    或許幸福就在眼前

  • 4 # 健康與生活常識

    人之所以活著很累,無外乎這麼幾點:慾望、貪婪、虛榮、空虛、迷茫和麻木。

    慾望、貪婪、虛榮、空虛、迷茫和麻木就像幾條毒蟲,在我們的心裡面上竄下跳。也許在虛榮心的驅使下,慾望和貪婪得到滿足之後,剩下的也就是空虛,經過一段痛苦的折磨之後,隨之而來的是迷茫和麻木了。 現代人都覺得自己缺少愛情,結婚和沒結婚的都缺少愛情。

    我也同樣認同,婚姻並不一定意味著愛情。我也不想站在道德的至高點,要求人們不能再追求婚姻以外的愛情。我只是想提醒大家:人性在愛情的問題上經常自欺,向自己隱瞞愛的動機。

    而厭惡才是人性的本能。前者往往是假象,後者才是真實的。 當這個男人破產了,才知道當初的老婆是那麼的好;當她擁有了幻想中唯美的愛情之後,同樣也會懷念當初衣食無憂的日子。

    有的男人不是 許晉亨,卻總想找一個李嘉欣作老婆;有的女人想過神仙一樣的日子,卻還思凡想著跟牛郎愛死愛活一番。 想魚與熊掌兼得,人生可以重來,這樣的慾望是不是太大了點?!

    人,活在現實,卻總幻想著打破現實進入未來的某種生活。一旦真正進入,卻又懷念起當初。 人啊,有時還真是可悲。 有哲人做過一個實驗:在寒冷的季節,讓一個人穿著單薄的衣服,開始他會覺得冷,久而久之並最終習慣這種寒冷,最後覺得溫暖。

    哪一天讓他加上一件衣服之後,他會覺得更加溫暖了。這時你叫他脫掉,他會感覺到很冷,很痛苦,不有接受。這個實驗是在揭示人貪婪的本性。 做一個平民,你會覺得有點痛苦,但從皇帝變成平民你會覺得很痛苦。人的一生,總是在不斷的佔有,佔有金錢,佔有榮譽,佔有肉體、、、、、、、從來沒有停止過。

    當哪一天這一切都破滅了,我想你也就完蛋了。 有人說女人追求的只是愛情、金錢和虛榮。周國平說:其實這三樣東西可以合併為一樣-----虛榮。因為,愛情的滿足在於向人誇耀自己的男人,金錢的滿足是在於向人誇耀服飾。

    我想說的是男人追求的三樣東西是:女人、金錢和虛榮。擁有女人和金錢的多少是在向世人炫耀自己的本事有多大。 如果說男人女人以追求這些為樂,那麼,最後沒有痛苦,簡直是天理難容。其實人都很渺小,覺得自己本事有多大的人都很可悲。 慾望有多大,痛苦就有多大;慾望有多少,煩惱就有多少。

    其實,我們苦苦追求的很多東西,曾經離我們都是那麼的近。只是當初我們視而不見。周星星有一句經典臺詞“曾經有一段真摯的愛情擺在我的面前,我沒有好好珍惜,如果上天再給我一次機會的話,我願意、、、、、、、、、、、”。

    人生是不可能重來的。失去的東西再重新追尋,付出的代價往往是當初的幾十倍,也許還是無功而返。 有心理學家講到過一種現象:把一件新奇的食物餵給一個人吃,他會懷疑這東西到底能不能吃?當你強烈要求他吃下去的時候,他會反抗。同樣的東西,藏起來不讓他看到,他很有可能千方百計的找出來品嚐一口。

    這一現象揭示的是人性中“賤”的一面。 我們在感覺到空虛和痛苦的時候,有多少人反思過這其中的原因?更多的人則是沉迷於麻將桌和酒精之中,逃避現實,麻痺自己。 空虛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空虛。

    人生的本質決對不是享樂,而是苦難。簡愛有一句話-----人生就是含辛茹苦。你只有對人生有這樣的認識,才能更深刻的體會到人生的快樂。 人生的幸福並不在於你擁有什麼,失去什麼。

    而是在於你是不是真正在享受生活的細節給你帶來的樂趣。如果你把心放在名利、金錢、慾望和貪婪上,你對生活的細節就會視而不見,你就體會不到生活的樂趣。相反,你熱愛生活,用心去品讀生活中的各種細節:蔚藍的天空和大海,路邊的小草和野花,音樂、書籍和孩子、、、、、等等。你就會發現樂趣無處不在,生活是多麼的美好,何來痛苦?

    人這一輩子,有的人總是在不停的尋找,凡是到手的,都不是他想要的。有的人從來不曾尋找,凡到手的都是他珍惜的。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活法,哪一種活法好,只有自己的心知道。 人與動物唯一的區別就在於他會思考活著的意義。

  • 5 # 咕冬

    累主要分為兩方面,一個是身體上的不堪重負,另一個則是心靈上的疲憊與厭倦。

    有的人的確是因為長時間和高強度的體力勞動才導致身體上的累,這個很好解決,只需要停止勞作,盡情休息一陣,就可以消除這種疲倦感。

    而另外還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因為心理上產生了某種厭倦感,由於在每天重複而又卑微的生活中看不到未來的希望,漸漸地磨滅了自身的激情,從而越來越覺得心累。

    更可怕的是,長時間的這種心累還會一點一點地摧毀人們奮發向上的動力,甚至造成人們的抑鬱,以至於輕生自殺也並非不可能!

    誠然,年少輕狂時的激情總有一天會隨著年歲的不斷增長而終將徹底泯滅殆盡。

    我們也會在某一天慢慢變得平和,與這個並不如意的世界達成某種妥協,不再繼續努力掙扎,把每天的日子過得單調而又穩定。

    累了,倦了,沒有力氣再和自己的命運抗爭下去了,因為曾經多少次無論我們做出何種努力,卻仍舊沒有過上自己想要的人生!!

  • 6 # 清袖遮

    累,特別是工作方面感覺特別累,不是指工作忙的身體累,而是心累。

    在一個公司有幾年了,氣氛越來越不融洽,但領導層那邊卻還是沒有察覺,老是不定時的想出一些條條框框的東西出來,搞得大家都心累,加上經濟真的不算景氣。

    但還好私下生活自我感覺還不錯,雖然我本人很宅,別人看我都覺得我待在屋子裡很無聊,但我覺得我追追星,看看影視作品,讀讀喜歡的書,寫寫字挺好的。

    在這個時代累是正常的,只能自己調節自己,別人沒辦法幫你調節。

    感覺的累時,找自己喜歡的事情做!
  • 7 # 一個能吃的小仙女

    當一個人問出“為什麼我要好好活著”的時候,他們想要的其實並不是一個可以支撐他活下去的理由,他們也根本不需要這些所謂的理由。

    他們問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是在問:“我要怎樣才能不痛苦的活著?”

    理論上來說,任何一個產生了較為強烈自殺意願的人,都不是我們這些沒有過自殺想法的“正常人”,透過向他們描繪在我們眼中的「美好」,就能夠令他們找到活著的理由的。

    因為有自殺意願的人事實上並不能感受那些所謂的「美好」。

    更確切的說,我們給那些有自殺意願的人每一個“要好好活著”的理由,很可能在他們的理解裡,只是又一條“世界好無聊,毫無意義”的佐證。

    當我們給一個想自殺的人以“你要好好活著”的支援時,多數時候只是在緩解我們這些旁觀者和安慰者的焦慮,而非真正的理解了這個人的內心和他的想法。

    我們也無法體會,在我們的感受中平淡無奇的每一天的生活,在這些想自殺的人的感受中是何等的煎熬。

    在某種程度上,「正常人」們對“必須要好好活著”、“生活中有很多美好事物”的強調,其實是對那些抑鬱患者、有自殺想法的攻擊。

    他們彷彿在對一個盲人說:“這個女孩多美啊!你怎麼看不到?”

    對一個沒有手的人說:“樹葉很好看,為什麼不去把它摘下來呢?”

    而且,當一個人想到要自殺時,有一個理解的角度就是:這個人的自由意志快被現實壓抑的要崩潰了,為了保持“自我”的「存在意義」,他需要透過自殺來對抗來自外界的壓制。

    “不自由,毋寧死!”就是這個涵義。

    他問出“為什麼我要好好活著”時,其實是有著一種「不屈」。

    不是“為什麼”我要好好活著,而是“憑什麼”我要好好活著?

    我可以選擇生,也可以選擇死,這是我的自由,憑什麼你們這些人要對我指指點點,告訴我應該選什麼,不該選什麼?

    你們越是要我選擇生,我就越是要強烈的選擇死,來證明我對你們的對抗,來證明你們控制不了我的自由!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在前面說,告訴想要自殺的人世界很美好是對他們的一種攻擊的另一個原因。

    “為什麼要好好活著”從來都不是問題,因為這本來就不是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就像“為什麼馬桶都是白色的?為什麼愛因斯坦的名字叫愛因斯坦?為什麼我家貓的顏色是白色的?”一樣,它們都不是「問題」。 不是「問題」

    的意思是說它們一點兒都不重要,我們根本不需要去關心這種無聊的問題,同時也沒有必要關心這種問題。

    正常人活著而不會想要自殺,從來就不是因為這個世界多麼的美好,而是因為為我們根本就不會去思考要不要死的問題。

    世界上醜惡的地方,醜惡的事情,痛苦的經歷多了去了,有的人甚至一輩子都在痛苦中掙扎,一輩子鬱郁不得志,甚至那些生於戰爭年代的人他們的一生悲慘的難以想象。

    他們很少見識到什麼美好,但他們卻依舊活著,依然痛苦的活了一輩子,而從來沒有想過要主動終結自己的生命。

    為什麼?

    因為活著對他們、對正常人來說,本來就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不需要去思考的事情。

    「活下去」這種信念,是根植於我們這些“正常人”本能之中的一個基本原則,我們不需要刻意,不需要努力,就已經擁有了這種認知:好好活下去。

    不需要理由,不用為了追求什麼美好,無需有什麼意義,Just,活下去。

    就像我們的手碰到火會立刻縮回來,這是我們的本能,不需要理由。沒有人會問:“所有人都說碰到火要立刻把手縮回來,但為什麼?”

    如果真的有人問出這個問題的話我們根本不需要給他解釋,什麼手長時間被火灼燒會讓我們手上,什麼人體的反應系統之類的,這些解釋根本是毫無意義的。

    因為會問出這個問題的人,他不具備像我們一樣碰到火馬上就會縮回手的本能、或是感受到痛覺的本能、或者是他從根本上就已經完全的不在意自己的身體了,我們給這種人的解釋要麼是他們無法理解的、要麼是他們自身早就想到過但無法接受的。

    所以我們給那些想要自殺的人說“世界有很多美好,值得你為之活下去”的時候,也和上面的例子一樣,是毫無意義的。

    如果用一個比較討巧的說法,就是這些人的“求生本能”已經被摧毀了。

    摧毀他們求生本能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這些人的思維方式被改變了。他們會覺得自己的“意識”大於一切,以至於可以控制甚至是否定他們的求生本能。

    一個想自殺的人從來都不是因為不知道這個世界有多少美好,甚至,也不是因為他們在承受多少痛苦的。

    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且只在於——他們還沒有徹底的對自己的人生放棄希望。

    這是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因為沒有徹底的放棄希望,所以才會絕望,才會認為自己無路可走,除了自殺,別無他途。

    絕望的本質就是因為希望無法達成而產生才產生的,如果一個人徹底的放棄了希望會怎樣?

    不會是我們想象的這個人就完蛋了,頹廢了,恰恰相反,這個人解放了。

    《搏擊俱樂部》有一句經典臺詞:“只有拋棄一切,才能獲得自由。”(事實上我非常建議任何有抑鬱症或有自殺傾向的人都應該看一看這部電影。)

    一無所有的人是幸福的,因為他們將擁有一切。

    你放棄了一切希望,你就獲得了徹底的自由。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不做什麼就不做什麼。你已經一無所有了,你已經沒有任何可以失去的東西了,那還能有什麼好怕的?你可以為所欲為。

    所以如果你不幸福,你想自殺,不是因為你太痛苦、太無助、你看不到世間的美好,恰恰相反,是因為你對於「好好活著」這件事有著太強烈的執念,你無法容忍自己“活的不太好”“活的不夠好”,所以你只好想去自殺。

    很多有自殺念頭的人認知中的“活著”,和其他人認知中的“活著”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

    那些有自殺傾向的人,他們可能迄今為止一直在忽略的一件事情就是:其實我可以只是純粹的活著,純粹的存在著。

    他們對於“活著”這個概念的認知是非常複雜的,他們所謂的活著有非常多的“潛臺詞”。

    舉個例子:

    有的自殺者的「活著」的意思是:我要每個月賺兩萬塊,送孩子去上最好的幼兒園,每週見我爸媽一次,每個月最少和老朋友們都聯絡一次。

    在他的認知中這些事情都是“不得不”的:我和家人每個月的各項開支都很大,孩子必須要贏在起跑線上,我不見我爸媽他們會非常傷心,不聯絡我的朋友的話會顯得我很無情。

    雖然他極度厭惡自己的工作,他的伴侶也有很強的賺錢能力,他的孩子可以不上那麼好的幼兒園,他非常恨自己父母過去對自己的一些傷害,他早就厭倦了那些所謂的“老朋友”。

    但是他卻絲毫感受不到。

    我的意思不是說他感受不到自己的壓力,而是他絲毫感受不到「這些壓力正是導致他痛苦、想自殺的核心原因」。

    他根本無法相信自己可以卸下這些壓力:我能怎麼辦?你叫我卸下壓力說的倒輕鬆,我不工作我們全家人喝西北風嗎?我孩子不上好學校以後怎麼和別人競爭?我父母那麼大年紀了我要氣死他們嗎?我和那誰誰誰十幾年的交情說不聯絡就不聯絡了?

    所以你看,有自殺傾向的人並不是對生活絕望了,而是強烈的對生活抱有很高的希望和要求。

    “他就是死,也不能降低對自己的生活——更確切的說,是對他自己的要求。”

    我想如果是沒有自殺想法的人看到這裡一定會覺得非常的心疼:是什麼讓那些自殺的人,如此極端、如此激烈的,將「他自己」徹底的忽視了呢?

    是什麼?

    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這個人的自戀在早年成長環境中嚴重受挫,TA被自己早年的重要客體始終是當做一種「工具」來對待,而非是作為一個「人」來重視。

    所以TA也沒有把自己當“人”看,TA潛意識裡也是把自己當成了一個工具:“我是滿足爸媽要求的工具”,“我是考出一個好成績的工具”,“我是讓別人都看得起我的工具”。

    作為“工具”,那麼最重要的當然就是這個工具的“作用”。

    所以我們現在就能夠理解,為什麼前面的例子中,那個自殺者無法卸下自己的壓力,因為在他的認知中,他的這些“賺錢、養家、讓父母開心、讓朋友稱讚”的“作用”才是最重要的。

    要讓他們不去履行自己的這些“作用”,這在他們的認知中是不可能的。

    我們要明白,這不是「犧牲」,不是說這個人為了家人和朋友寧願去“犧牲”自己,這只是一種來自於這個人早年的「人道毀滅」。

    他其實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死”了,現在在活動著的只是一具為了承擔各種壓力,為了照顧別人而存在著的行屍走肉。

    他在某種程度上已經不再是一個“人”了,因為作為人的根基就是“自私”,沒有“自私”,就沒有個體的存在。

    因為自私,所以好好活著,這是本能。不需要理由,也沒有為什麼。 一個人無私的程度越高,就代表他作為是群體和他人的「工具」的屬性越強。這一點我在很多篇文章中反覆提及過。

    很多人就是在不知不覺間,被他們周遭的人變成了一個去滿足和照顧別人需求的工具的。

    而他們往往意識不到“自己需要為這種奴隸身份而站起來反抗”。

    他們骨子裡會認為:作為“奴隸”去照顧、在乎、滿足別人,就是我活著的意義。

    最關鍵、也是最困難的一點在於,要讓他們意識到:人可以只是“純粹”的活著,而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你不需要為了活著而揹負那麼多東西。

    賺不了很多錢,那就少花點;上不了好的學校,那就上差一點的;對父母有恨,那就不聽他們的;覺得和朋友交往很累,那就斷了關係。

    沒關係的,你不用揹負那麼多,你可以不用這麼累,你可以的。

    如果你問我為什麼,為什麼你可以不用這麼累?

    對於那些沒有想過自殺的人來說,「活著」只是意味著單純的存在的,不必有任何的附加項。最極端的說,我成為流浪漢,我一輩子都一個月只賺兩千塊錢,我去擺地攤等等,其實怎麼樣都可以活下去。

    你的未來並不是只有:要麼痛苦的活,要麼輕鬆的死這兩個選項。

    你不是必須要揹負這些,你不是“不得不”這樣活著,你有選擇,你一直,並且永遠有選擇。

    人們之所以想要自殺,還有一個很重要、但是沒怎麼被重視過的“心理防禦機制”的原因。這個防禦機制譯作“心力內投”或“反向自身”(turning against the self)。

    關於這種防禦機制其實很多人都見過或經歷過:

    一個孩子被另一個比他更強壯的孩子欺負時,這個孩子會非常的憤怒。但是他不敢去攻擊比他強壯的孩子,他就會發瘋般的拍打、撕咬、或者傷害自己。

    這個孩子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在他的意識中:“我”如果攻擊“你”就會受到報復,於是,“我”把「我」想象成「你」,這樣“我”在攻擊「我」的時候不會受到報復,又在幻想層面攻擊了“你”,從而令“我”感到平衡,憤怒得以釋放。

    很多人如果小時候總是被比他們更強大的物件傷害的話,那麼他就很可能在無意識中使用這種防禦機制來自我保護。

    如果這種防禦機制被使用的太多,就可能成為這個人無意識中總會使用的一種手段,然後他的攻擊性就極有可能被徹底的“鎖死”,就是無論他多憤怒、多激動,他的攻擊性都只會指向自身。

    我們生活中都有那些典型的“老好人”,他們從不生氣,被欺負了也從不還擊,脾氣很好,我們提什麼要求他們都會答應。

    做老好人的一個代價可能就是會比較容易得一些“心身疾病”,長期自我攻擊、自我防禦,這種自我對抗的狀態也會令一個人的身體無法得到徹底的放鬆,而容易得一些骨關節和臟器類的病症。

    能量是守恆的,那些看似對欺負自己的人選擇了隱忍、對傷害自己的父母選擇了去“愛”他們、對苛刻的老闆選擇聽從的人,他們的“恨”和“憤怒”並不會因為他們的壓抑而消失,而是始終在他們的潛意識裡透過各種“傷害自己”的方式來釋放攻擊。

    雖然在過程和實際結果上來看,這個人做的是在“傷害自己”的事,但在他的想象層面上,這些針對自己的傷害其實是指向那些欺負了他的人的。

    這種“心力內投”的最高形式就是自殺。

    他透過“自殺”,來在想象層面上殺死那些欺負他的人,從而最大限度、最暢快的獲得一次報復的滿足。

    在我們談了這麼多之後,如果一直有自殺念頭的你問我:“那我究竟要怎樣才能好好地活著?不痛苦的活著?”

    我的答案很簡單,只有四個字:

    去 他 媽 的 。

    是的,去他媽的。

    這就是答案,這就是你對於為什麼活著的回答,就是去他媽的。

    你可以現在說出來這四個字,就是現在說:

    去他媽的。

    去他媽的。

    去他媽的!

    如果你周圍沒什麼人,或者是你在一個很空曠的場所,你可以大聲的喊出來:

    去他媽的。

    去他媽的!

    去他媽的!!!

    「去他媽的」是治療自殺的良藥,因為這四個字有三層功效:

    第一,攻擊性的外放。

    如果一個有自殺念頭的人能夠領悟到他的攻擊性其實一直是在指向自己的話,幾乎在他獲得領悟的這一瞬間、他可能立刻就會放棄想要自殺的念頭。

    語言符號的涵義是固定的,不管一個人是以勇敢的、怯懦的、富有攻擊性的、還是帶有歉意的說出這四個字,他的攻擊性一定是在向外釋放。

    只要不把矛頭指向自己,那就不會令對自己的不滿累積到要自殺的程度。

    第二,對壓力的緩解、或對壓力源的放棄。

    「去他媽的」所反映出來的潛臺詞是:老子都他媽連死都不怕了,活著我都隨時可以放棄,憑什麼我要允許周遭這操蛋的一切如此壓迫和傷害我?

    SO 去他媽的,去他媽的在你和你的壓力源之間建立了一道屏障,即使你無法完全放棄那些壓力源,你也有這道屏障在這裡,可以不讓你被它們壓的崩潰。

    第三,對自己的「解放」。

    我在前面提到一些“心身疾病”和一個人的心理狀態有很大的關聯,一個人的體態、體質,人際關係中的角色定位,思維方式等都和一個人的人格結構有很直接的關係。

    一個想自殺的人,他之前的人格結構可能是處於那種“被壓彎了腰的”、“瑟縮的”狀態,「去他媽的」是對周遭的一切的一種不屑的否定,這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幫助這個人的人格“挺直了腰板”,從而獲得一定程度的解脫。

    So、去他媽的工作,去他媽的上學,去他媽的考試,去他媽的要你買房買車,去他媽的嫌你沒別人家的孩子有出息,去他媽的要你做個正常人,去他媽的嫌你胖,去他媽的一切!

    「你得先放棄一切,你必須沒有恐懼,面對你總有一天會死的事實。只有拋棄一切,才能獲得自由。」

    當然,如果你讀懂了這篇文章前面在說什麼,你就能明白「去他媽的」這個“四字神咒”既是玩笑、也確實是“良藥”。

    因為這四個字的內涵本質上是在試圖傳遞給你一種“正常人”對待生命與死亡的態度:無所屌謂,我不在乎。

    (這個“不在乎”並不是說我們真的就完全不在乎,而是說生死的確很重要,但它們根本就不需要我們刻意去在意,因為它們很大程度上並不受我們自己的控制,過度的在意並沒有什麼意義,不過是在浪費時間 。)

    “我不需要刻意努力的活著,當然也就不需要刻意努力的想要去死。”

    在對生活和死亡秉持著一種更輕鬆和自在的態度之後你就能夠意識到:

    這是屬於你的生命,這是你自己的人生,這是你將要擁有的一切,你最重要,你的感受最重要,不要說對不起,你不欠任何人的,你不想要的不想做的不開心的,統統——去他媽的。

    This is the answer——不需要什麼理由的活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感覺女人提起前任都是渣男,男人提起前任都是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