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99710411392
-
2 # 無厘頭南七妹
在現在,一談到三國時期的劉備,人們都認為其是三分天下亂世英雄。然而對於他的兒子劉禪也就是人們通常稱之為的阿斗,都會嗤之以鼻,認為其沒有任何的能力,無法擔當重任,才有了“扶不起的阿斗”的稱號。然而歷史的真相果真是如此嗎?如果阿斗真的是毫無能力的話,即使有諸葛亮的輔佐,劉備真的放心把國家交給劉禪來管理嗎?
如果進行仔細推敲的話,就會感覺到劉禪不僅不是昏庸無能,反而有其大智若愚的大智慧,在當時三國鼎立時期,蜀國是其中最弱小的一個國家,國土面積小,百姓少,國單力薄,其實是無法與魏國和吳國相抗衡的。在這種情況下,劉禪繼位後也是整天的戰戰兢兢。可是在劉禪繼位後,蜀國又繼續存在了40,足以見證了劉禪的治國能力。在這期間,蜀華人才濟濟,政治上基本趨於穩定。還能對魏國,基本上一進攻為主,處於主動地位。
人們對於劉禪昏庸無能的看法主要是基於以下2點:第一、在其統治期間,完全倚仗諸葛亮等輔臣,沒有自己的政治主見;第二、在其執政後期寵信佞臣黃皓,造成了政局不穩定,貪腐之風橫行,削弱了國家的實力,最終導致了蜀國的滅亡。然而,劉禪聽命於諸葛亮,一是因為當時的劉禪剛剛登基,沒有政治經驗,只能靠諸葛亮等輔臣來輔佐。二是因為劉備臨終時的正式“託孤”,諸葛亮只能也是必須的主持大政。但是,在封建時代,君臣關係從來難處。當臣下明顯地強於君主時,“震主”往往成為君主最大的心病。而當時諸葛亮與劉禪的關係,客觀上就處於“震主”的狀況。這種狀況,劉備早就預見到了。所以他臨終向諸葛亮“託孤”時,竟說出了“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樣的話,意思顯然還是放心不下。至於劉禪,更是當事者。在諸葛亮為其主政的十二年間,他已經逐漸成年,不可能對他與諸葛亮的君臣關係毫無考慮。如果他真是“昏庸”,那就會對諸葛亮不理解、不信任。而一旦他對諸葛亮有了“震主”的感覺,那就很容易生疑忌、聽讒言,演出歷史上屢見不鮮的悲劇。但劉禪並沒有那樣,而是對諸葛亮始終如一地信任和尊重。這本身就說明他在用人上確有主見,而且所見極是。
再說劉禪寵信黃皓及蜀漢亡國。劉禪在其執政後期寵信宦官黃皓,無疑是他在用人上的一大過失。蜀漢的亡國,也確實與此有關,但根本原因卻不在此。黃皓其人,確為奸佞之徒。但史有明載,直到景耀元年,“宦人黃皓始專政”,時距蜀漢亡國僅五年時間(蜀漢亡於景耀六年,即炎興元年)。一個政權,如果沒有更深刻的原因,能夠在五年之中就亡於一個“奸臣”之手嗎?黃皓在其“專政”的五年之中,主要的反面活動是排擠姜維:“右大將軍閆宇與皓協比,而皓陰欲廢維樹宇”。但黃皓的陰謀始終沒有得逞。劉禪為了使姜維放心,甚至公開對姜維說:“皓趨走小臣耳。”“趨走小臣”,這就是黃皓在劉禪心目中的真正地位。而劉禪倚重的,還是作為國之干城的姜維。既然搬不掉姜維,那麼在當時的蜀漢,嚴格講就談不上什麼“專政”。但黃皓還是對姜維暗中掣肘。“六年(景耀六年),維(姜維)表後主:‘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謂敵終不自致,啟後主寢其事,而群臣不知”。後來,蜀漢在這次對魏的最後一戰中終於兵敗國亡。這大概就是人們認為黃皓“專政”導致蜀漢滅亡的主要依據了。其實,不能把蜀漢的亡國,簡單地歸結為這次戰敗,從而認為黃皓是蜀漢亡國的罪魁禍首。即使只就這次戰敗而言,黃皓的干擾也不是全部原因。據史載,蜀漢在這次戰爭中還存在情報不準、舉措失當、將領叛變、顧此失彼等一系列問題。如果考慮到黃皓的全部反面活動對蜀漢政權造成的危害,即言路堵塞,君臣疏隔等,那麼可以說劉禪在其執政後期寵信佞臣黃皓,確為蜀漢亡國的一個原因,但仍然不是根本原因。那麼,蜀漢亡國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麼呢?我認為是三國後期的強弱定勢。蜀漢之亡於魏,亡在弱不勝強。為什麼這樣說呢?先看蜀漢總體實力的弱小。蜀漢的版圖不及魏的一半,而人口僅為魏的五分之一。同時,蜀漢的軍隊長年保持十餘萬人,佔其總人口九十餘萬的九分之一;而魏的軍隊既比蜀漢多一倍,又僅佔其總人口四百餘萬的二十分之一。所以,無論經濟上還是軍事上,蜀漢都明顯地處於劣勢。但是本來處於劣勢的蜀漢,對魏又以攻為守,戰爭連年不斷,遂使國力耗盡。史載蜀漢亡國時,國庫存米僅夠萬人一年之食,可見已到山窮水盡,不攻自破的境地。但消極防守也同樣沒有出路。總而言之,由於總體實力過於弱小,蜀漢是左右為難的。
再看蜀漢末年的人材危機。人材是國力的一個重要因素。三國中後起的蜀漢得以立國,所憑藉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人材優勢。蜀漢除了當時無與倫比的人材——諸葛亮之外,還有一大批堪稱一流的文臣武將。這些人材,都是劉備在創立政權的長期轉戰中,以其特有的網路人材的手段,“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益州)之所有。”蜀漢政權的這種人材優勢,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其總體實力之不足。但是,經過劉備、劉禪兩朝,蜀漢的人材已經消磨殆盡。而一州之地的蜀中,不可能再提供這樣多的人材。到景耀年間,傑出的人材就只剩下一個姜維,而姜維還是從魏國歸附過來的。這種人材危機,對於當時總體實力已經極其衰微的蜀漢,更為致命。比如黃皓的得寵和誤國,就是在“四相”的最後一位——董允死後。董允以剛正威嚴著稱。他在世時,“上則正色匡主,下則數責於皓。皓畏允,不敢為非。終允之世,皓位不過黃門丞。”可見劉禪之惑於黃皓,固然有其自身責任,但當時朝廷中已無復具有足夠權威性的中堅人物,也是一個客觀原因(姜維長年統兵在外,且地位不能與“四相”相比)。
再如蜀漢對魏的最後一戰,魏國同時派出了鍾會、鄧艾兩個名將,分兵兩路進攻。姜維的才智,與鍾、鄧相當。他在劍閣前線事實上也敵住了鍾會,甚至迫使鍾會準備退兵。但鄧艾就再無人抵擋了,終於被他取陰平,破綿竹,直搗成都。設想當時蜀漢如果再有一個相當於姜維的將才,鄧艾就不一定能長驅直入了。所以,蜀漢對魏,由於總體實力過於弱小,加上後期的人材危機,確實處於弱不勝強的地位。當然,從歷史上看,以弱勝強也不無可能。但這隻能是就某一戰役而言。如果要最終滅亡對方的政權,那就必須以弱者轉強、強者轉弱為前提,結果還是以強勝弱。而蜀漢末年,對魏的強弱關係已成定勢,那麼作為弱者的蜀漢當然必敗無疑。這就是蜀漢亡國的根本原因。至於劉禪在其執政後期寵信黃皓,導致黃皓誤國,只是使勢在必亡的蜀漢政權其亡更速而已。綜上所述,我認為對劉禪應這樣評價:其人並非“昏君庸主”。他在執政的四十年中,政治上總的來說是明智的,有主見的。這主要表現在他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以及決策之後即不動搖。他在用人和決策上也有失誤,但在其執政史上不是主流。他之終為亡國之君,實因當時弱不勝強。在我看來,這應是對劉禪比較客觀、公允的評價。最後的問題是:為什麼後世對劉禪長期持論偏頗,以致劉禪作為“昏君庸主”,在人們頭腦中印象如此之深?我們先看史書《三國志》對劉禪的評價:“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昏闇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這段評語確實把劉禪描繪成了一個沒有主見的形象,但也沒有把他全盤否定,還承認他曾經“任賢相”而“循理”。可是後世之人卻只記住了他“惑閹豎”而“昏闇”。這又是為什麼呢?主要原因,還是一種感情偏見。長期以來,人們受封建正統思想的影響,對三國這一段歷史,往往同情劉備復興漢室的事業,所以對劉禪未能完成這一事業感到失望和憤恨。尤其是持這種正統觀點的小說《三國演義》流傳以後,由於其藝術魅力,讀此書者幾乎無不唯願劉漢復興,曹魏敗亡,但結果卻事與願違。所以人們遷怒於劉禪,斥之為“昏君庸主”,也就是自然的了。其次,也可能是千古以來諸葛亮的崇高形象,把劉禪反襯得很渺小。諸葛亮輔佐劉禪,確實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劉禪卻沒有能夠滅魏興漢,反而亡國降敵,使諸葛亮一生的慘淡經營付之東流。人們每當吟誦杜甫詠歎諸葛亮的名句“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時,總會情不自禁地為諸葛亮這位千古名賢的壯志未酬而深深惋惜。相應地,那個扶不起來的“阿斗太子”,也就太令人可鄙可恨,在在難逃“昏庸”的罵名。這種認識,其實還是一種感情偏見。
最後,還可能是和劉禪降魏後的所謂“樂不思蜀”有關。其實,只要稍加思考,即可知劉禪當時之出此言,完全是一個階下囚的求生之計,而決非真心如此。可以想象,劉禪無論怎樣“昏庸”,也不可能以亡國為樂。司馬氏之終未加害劉禪,又豈是真正相信了劉禪的“樂不思蜀”?不過是看清了劉禪決不可能東山再起而已。但後世人卻寧肯相信劉禪的“樂不思蜀”。這不仍然是感情偏見在起作用嗎?本文以上所論,當然只是一己之見。動搖千古定論,談何容易。而筆者所以試圖對劉禪其人作持平之論,亦非替古人擔憂,實有感於劉禪之為政,在中國政治史上有兩點難能可貴之處:一是對內敢於任用賢才,二是對外敢於抗擊強敵。僅此兩點,足可嘉許,又何必以成敗論英雄呢?
-
3 # 隔壁小黒
在後世評價劉禪時,往往會將劉禪扯向兩個極端,有些人用劉禪誅殺劉琰,在蜀漢尚有還手之力時選擇投降等事情來論證劉禪的愚蠢透頂,有的人則用諸葛亮對劉禪極高的評價,以及劉禪能從始至終的相信諸葛亮,就此為蜀漢帶來了近四十年的國祚,以及在亡國之後,劉禪用“樂不思蜀”的急智來保證投降曹魏的蜀漢臣子的安危,來說明劉禪是一個大智若愚的聰明人。那劉禪到底是大智若愚的聰明人,還是愚蠢透頂的笨蛋?事實上,劉禪既不能算是一個聰明人,也不能算是一個笨蛋,他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正常人。和所有資質一般的普通人一樣,當身邊有好人時,劉受其影響就變好了,有壞人時,劉禪受其影響就變壞了。
要說明劉禪執政後的情況來論證劉禪的資質,就得從蜀中的局勢談起。當年劉備與劉焉一般,都是帶著人馬,野心勃勃的進入蜀川,成為了佔據蜀川的外來戶。他們一直熱衷於將蜀中當成根據地,以此向外擴張。只不過劉焉因為被李傕擊敗而猝死,劉備則因為夷陵之戰的戰敗而病逝於白帝城。劉焉去世後,蜀中大族之間與東州軍內鬥,後來東州軍妥協,可以說,在劉璋時期,蜀中大權則被益州本土豪強左右。
而在劉備去世後,益州局勢雖然沒有馬上崩盤,但卻瀕臨崩潰,還好諸葛亮臨危受命,他調和了益州豪族與荊州士族之間的矛盾,因此在劉備去世時,沒有發生趙韙之亂這樣的事情。作為人臣,諸葛亮安分守己,這不僅僅只是因為他自己的操守,也是他對局勢的考量和謹慎。畢竟諸葛亮在世時還是有政敵的,再加上諸葛亮常駐漢中,他不得不防範劉禪身邊這些挑唆劉禪的人。為此,諸葛亮不惜動用手段,親自處理了廖立、李嚴等人。
有人認為,諸葛亮輔政十一年,剩下的三十年都是劉禪自己執政,因此認可了劉禪的執政能力,但這樣的話是有失偏頗的。要知道即便諸葛亮去世後,兩個大將軍錄尚書事的政府首腦,都是諸葛亮選好的,在諸葛亮去世後,蔣琬執政,直到蔣琬去世,劉禪才算得上是親政,但即便如此,劉禪也還是脫不開費禕的影響。因為蔣琬與費禕不具備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因此他們對北伐缺乏熱情,但在其他方面,他們依然遵循了諸葛亮的制度。
當時蔣琬與費禕兩人先後管理外朝,董允管理內朝,正因為這個三人在維繫著蜀漢的發展,才使得蜀漢在諸葛亮去世後也沒有出現多大的變故,也正是得益於這三人的付出,才讓劉禪受到了他們的影響,沒有走上歪路。因此,在這段時間裡,蜀漢是良性的發展。
然而在費禕遇刺去世後,劉禪已經年過四十,早就沒有了當年的雄
-
4 # 賣房老男孩
劉禪並不是扶不起,也不是笨蛋,而是非常聰明的一個君主,諸葛丞相歸天之後,馬上將丞相之職裁撤,將相權一分為二,把大權握在手上一家獨大。憑藉蜀國一州之地,在東有東吳,北有曹魏的兩個強國的情況下,在諸葛亮死後劉禪依舊穩坐帝位三十年。如果劉禪是個昏君或者暴君,蜀國早被滅了。
-
5 # 林城—布衣
三國時期的“蜀漢”後主劉禪,在史書和後世演義故事中都是昏庸無能的人物形像。民間就流傳有"扶不起來的劉阿斗“的俗語,正史上也有“樂不思蜀”的文字記載。是不是劉禪幼年時期在長坂坡大戰時受到了驚嚇,還是在那時他爸爸摔他收買人心時,角度和力道沒掌握好,傷到顱腦造成智力損傷了呢?劉禪真的是一個大笨蛋嗎?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吧!
劉禪給人的印像似乎有些愚笨,但命還是很好的。他是“蜀漢”昭烈帝劉備的嫡長子,劉備徵吳失敗病逝於永安白帝城時,將他託孤於諸葛亮,劉禪即位時年僅十六歲。從劉備託孤時與諸葛亮和劉禪的一番話語中,我們不難看出劉備對於身後之事,“蜀漢”政權主弱臣強的嚴重擔心。
諸葛亮感恩於先主劉備“三顧茅廬”的情誼,也考慮到劉備託孤時的“警示”,在劉禪即位後,他殫精竭慮、鞠躬精粹的輔佐劉禪治理蜀漢,一心北伐。此時,由於劉禪年幼,蜀漢軍國大事多由諸葛亮決斷,劉禪尊諸葛亮為相父。做為先主劉備的託孤重臣,諸葛亮在操持國事的同時,對後主劉禪也多有“教導”,這對於劉禪可能也是一種壓力和無奈吧。
後來,諸葛亮北伐中原、操勞過度,病逝於五丈原軍中,劉禪開始執掌實際政權,時年27歲。劉禪執政後,存在有寵信宦官黃晧,縱容黃晧排擠大將軍姜維,使其領兵於外屯田不敢回成都,蜀漢政權逐漸衰敗等事情。但事實上,從劉禪掌握實際政權到魏滅蜀漢,劉禪維持了29年的統治,這應該不是一個小傻子和大笨蛋所能做到的。
蜀漢滅亡後,劉禪等王公被送至魏國都城洛陽,魏權臣司馬昭在飲宴時,問詢劉禪是否思念故國,劉禪答到:“此間樂,不思蜀也”,這也是後世評價劉禪昏庸愚笨的根本原因和依據!但我們換個思路考慮這個問題,當時的情形是司馬昭要對劉禪進行試探,看其是否還有復國之心。如果,劉禪說思念蜀地,司馬昭會放他回去嗎?可能只會死的快一些吧!所以,劉禪的這個回答也可能是一個大智慧的表現,劉禪也因此解除了司馬昭的疑心,最終以安樂公的爵位安樂晚年。
-
6 # 新志途
一個當了四十年皇帝的人你能說他是笨蛋嗎?絕不可能
劉禪是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劉禪字公嗣,因甘夫人懷孕時經常做夢仰吞北斗,故劉禪小名阿斗。公元207年,阿斗作為劉備長子的身份出生在荊州。第二年,曹魏大軍南下,劉備帶領百姓奔逃,期間甘夫人等與劉備失散,後趙雲於千軍萬馬之中尋得夫人及阿斗,趙雲苦戰得以帶著阿斗逃離曹軍追擊,阿斗也倖免於難。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少主劉禪繼位。蜀漢前期,劉禪遵劉備遺命,尊諸葛亮為丞相,總理蜀漢軍政大事。自至公元234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病逝於渭濱之畔五丈原,蜀漢軍政大權由劉禪親自掌握。此後任命蔣琬、費禕、董允、姜維等掌尚書、大將軍事。期間蜀漢國內總體穩定,也多次北伐魏國,到蜀漢後期,阿斗信賴宦官黃皓,導致朝野昏暗,大將軍姜維為求自保,屯兵沓中,給了魏國可乘之機。公元263年,鄧艾偷渡陰平,孔明之子諸葛瞻等戰死,劉禪在大臣譙周的力建之下投降魏國,蜀漢滅亡。
自此劉禪結束了長達四十一年的皇帝生涯,到魏國後被封為安樂公,直到公元271年病逝於洛陽。
劉禪始終掌握著蜀漢最高權力劉禪繼位之初將國家軍政具體執政之權交給了諸葛武侯,但在武侯執政的十一年裡,劉禪的皇帝之位從未動搖過。由於蜀漢國內有幾股勢力相對分立,以荊州派為代表的孔明雖然掌握軍政大權,但也無法擅自廢立由幾派勢力共同擁護的劉備之子劉禪。劉備病逝之初蜀漢國內還遺留許多老臣,這些老臣都是忠於劉備的,為了蜀漢的事業他們自然也會支援劉禪,所以劉禪對於自己皇權的穩固基本上沒有什麼憂慮。
而且在武侯北伐和姜維北伐之時,劉禪曾幾次因親信進言而召回兵鋒正盛的北伐之師。一方面劉禪和大多數君主一樣,擔心臣下擁兵自重;另一方面,劉禪能夠召回在外的軍隊證明了他的皇帝權威,證明了他掌控著蜀漢的軍機政要。由其武侯去世之後,沒有任何人能夠影響劉禪的權威。他廢除了丞相這個職位,只置尚書等職位管理全國政務,並且不把全部兵權賦予大將軍,大將軍和尚書等實現了一個制衡,這恐怕不是一個笨蛋君主能夠做到的。只是劉禪的所作所為更大方面是出於個人利益而不是國家利益。
在劉禪治下蜀漢國內長期穩定劉禪在位四十一年,期間除了孔明輔佐的十一年外,劉禪親政的三十年基本保證了國內穩定和政治昌明。在掌握軍政大權的前提下,他合理任用官員,減少了對魏國的軍事行動,國內人民壓力減輕。在幾十年的統治期內,只有南部小股勢力叛亂,並且被迅速平定。對於魏國降將夏侯霸,他更是親自以親戚之誼撫慰之。
總體上劉禪長期維護了蜀漢國內的統一,但劉禪是個利己主義者,沒有君主該有的胸懷,只能做到維護自己的地位,甚至在危害國家利益的前提下維護自己的利益,所以說劉禪不是一個合格的亂世皇帝。
-
7 # 通鑑智慧傳承—兔珞遙
劉禪是個笨蛋嗎,這還要問嗎?當然是,絕對肯定。有人會質疑,他真的這麼笨蛋為何也做了蜀漢的皇帝四十年呢?此言差矣!比劉禪更愚蠢的智商有缺陷的皇帝,比如晉安帝都做了20多年皇帝啊,他連話都不會說,但並不妨礙做皇帝啊。雖然晉安帝被殺,但那是小機率事件,怪他遇到了劉裕這個破天荒的野心家。說說劉禪的愚蠢吧:
第一、最直接的例子之一,就是劉禪被後人認為“大智若愚”的一件事,這是後人過度解讀了,劉禪不是裝傻,是真傻。
我們來還原一下當時的場景吧。264年,司馬昭封劉禪為安樂公,他的子孫與手下被封侯者大約有50來個。一次,劉禪與司馬昭共賞蜀國的歌舞,這擺明了是勝利者對於失敗者的羞辱,其他人都傷感落淚,唯獨劉禪一副很開心的樣子。過了幾天,司馬昭這個老狐狸問劉禪“你思念蜀國嗎?”劉禪回答“俺在這裡很快樂的,思念蜀國幹嗎啊?”這話被郤正,就是參與起草劉禪向司馬昭投降的書信的人,聽到了,很不安地告訴劉禪“如果司馬昭再問你,你可不能像以前那麼說啊,應該說‘先人墳墓,遠在岷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劉禪果然在司馬昭再次問起的時候如此回答,卻被司馬昭譏諷“怎麼回事哦,你這個倒像郤正的話!”,劉禪只好做驚訝狀睜眼賣萌地說“確實像您說的那樣子啊”,眾人捧腹大笑。
認為劉禪裝傻的人理由是,劉禪不這麼說,會惹來殺身之禍的,這是過度估計劉禪的智慧了。第一、司馬昭不會殺劉禪,從司馬炎後來的作為來看也不會殺劉禪,殺皇帝都是要揹負惡名的,何況是投降過來的。三國亂世真正開啟正是董卓殺了少帝,所以殺皇帝也成了董卓以來的極大忌諱。就司馬昭而言,殺魏帝有很大的偶然因素,而且殺魏帝是要奪權,但殺劉禪幹嘛?殺了劉禪只會讓東吳的胡作非為的皇帝產生危機感,反而不好對付。第二、劉禪的低能還經不起司馬昭毒辣眼睛的檢閱。在劉禪和司馬昭共賞蜀國舞蹈表現出來的開心時,司馬昭即對賈充談了他的看法:劉禪此人是個無情之輩,沒心沒肺,即使諸葛亮都不能輔佐他長久,何況是姜維這種人呢?第三、劉禪的好吃懶做、愛娛樂是一貫的,他要是不荒蕪國事怎麼會導致蜀國宦官專權呢?所以,劉禪這個人的愚蠢是一貫的,並不是“突然”就“大智若愚”了,他是真的愚。
第二、作為一個皇帝,劉禪不是最蠢的,但確實也已經相當蠢了。比如說,262年,姜維上表劉禪,鑑於鍾會正在整治軍備圖謀進攻蜀國,必須守護陽安關口和陰平的橋頭,以防遭到突襲。然而,劉禪這個蠢貨竟然因為信任的宦官黃皓認為敵人不會來,也認同敵人不會來進攻。黃皓認為敵人不會進攻的依據是什麼呢?是他透過巫術得知的。可笑至極啊!所以敵人極可能來犯的訊息,雖然姜維提供了,但是直到敵軍打進來,群臣才知道,個個手忙腳亂,連到底要向魏國投降還是向東吳投降還是到南蠻之地去,都發生了一番激烈的爭吵,可見劉禪這個昏君和他的手下是何等的無恥啊!劉禪對得起“大智若愚”這四個字嗎?
還有很多理由,但何必都寫完呢,劉禪這個蠢貨不值得為他寫太多。說迷信點,他這個名字就不祥,呵呵,他這個皇帝,是傳不下去的,會“禪”給別人。
-
8 # 傑說123
劉禪是真的“樂不思蜀”嗎? 蜀漢滅亡後,劉禪作為甲級戰犯被控制在洛陽,但是司馬昭對他還是不放心的,就問他,“你是不是思念蜀國呀?” 劉禪回答說“NO!”。從此劉禪就被認為是一個沒心沒肺的人,受到很多人批判至今。 劉禪是真的不思念蜀國嗎?是真的沒有一點亡國之恨嗎? 細思之,面對司馬昭這樣的問題,如果劉禪說自己思念蜀國,那麼司馬昭肯定會對他不放心,把他殺掉。後世的南唐後主李煜不就是因為寫下了“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話就被宋朝的太宗皇帝用藥毒死了嗎?可見,回答“此間樂,不思蜀也。”反映的劉禪的智慧和聰明,他看明白了司馬昭的用意,知道怎麼回答才能保全自己。 劉禪的治國能力我尚未考察,但是我想說,即使他治國能力差,也不能表明他沒有心計,二者不能等同。
-
9 # 樂天派周先俊
劉禪其實是一個聰明智慧之人,並非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笨蛋。只是沒親臨過戰爭的磨難,生在幸福中長在幸福中,享受著父親劉備與叔父五虎上將們創造的現成之福,養成衣伸手,飯來張口的神仙習慣,缺乏奮鬥進取,吃苦耐勞的傳統精神。加上大勢已去,順其自然,好死不如惡的消極心態而投降司馬晉朝。
-
10 # 史趣
看到劉禪這個名字,很多人會想到成語“樂不思蜀”。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載:
王(司馬昭)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蜀後主劉禪甘心為虜不思復國,人們常用來形容劉禪不思進取,自甘墮落。
除了“樂不思蜀”外,人們還常常稱劉禪為“扶不起的阿斗”。阿斗是劉禪的小名,其意思再明顯不過,你劉禪就是一塊爛泥,根本扶不上牆。
劉禪真如人們所說,爛泥一塊,昏聵無能,只知享樂嗎?
大家知道,劉禪是劉備之妾甘夫人所生。他的幼年寫滿了坎坷,但都有人一一為其化解。長坂坡之戰時,襁褓之中的劉禪遭棄,後在趙雲的保護之下才得以倖免。四年後,孫夫人攜劉禪回東吳時又被張飛趙雲攔下。
兩次都得主將庇護,這說明了劉禪的不平凡。劉禪是劉備的長子,劉備稱帝后,劉禪進為皇太子。劉備去世後,劉禪即位,由丞相諸葛亮輔政。從此,劉禪開始了執掌蜀漢的生涯。
劉禪是在諸葛亮的輔佐下繼承大統的。劉備臨終前託孤“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劉禪即位後,“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劉禪自知年幼,經驗不足,尤其是幾乎完整地繼承了父親與諸葛亮之間的信任關係。這在波瀾雲詭的權力鬥爭中是難能可貴的。
諸葛亮輔政期間,劉禪並沒有沉湎吃喝玩樂,反而對諸葛亮北伐事業全力支援,為其提供了穩定的大後方。當然,在北伐問題上,劉禪與諸葛亮雖然有爭議,但一旦軍事成行,劉禪則在全力支援。這說明了劉禪的大局觀念。
當然,作為皇帝,有大局觀念是必須的。諸葛亮死後,劉禪獨掌朝政,很快他就有了自己的思路:
一是對外停止了北伐,畢竟這是空有激情但勞民傷財的事情,這未嘗不是對蜀漢客觀評估的體現。畢竟魏國的實力要比蜀漢的實力強太多。
二是對內處理魏延的反叛,並且破先例為諸葛亮立廟(儘管猶豫再三,但還是同意了),這體現了劉禪有自己的主見和獨立處理政治的能力。
三是在人事管理上,劉禪升蔣琬為大司馬,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軍政分開,又相互交叉,且不說成效,這體現了帝王權力駕馭中的制衡之術。及至蔣琬死後,劉禪更時軍事大權獨攬,一改蜀漢以往格局。從效果上來看,劉禪主政蜀漢近30年,沒有內亂髮生,這絕非無心無腦之輩可為。
以上說明劉禪並非真庸的。至於劉禪在魏國“樂不思蜀”,這個說法就比較多了,有人說是明哲保身之道,劉禪也得以安享晚年,蜀地得以避免戰亂。試想,蜀魏實力懸殊,而又復國無望,拋卻傳統觀念,這未嘗不是一種好的結局。
諸葛亮對劉禪的評價是“天資仁敏,愛德下士”。陳壽是“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闇之後”。這說明劉禪秉性是好的,但稱不上名主,也談不上昏君。在帝王中,劉禪只是一介普通人。
劉禪為什麼被黑呢?
這其實比較容易理解。劉禪的身邊有一位幾乎被神化的諸葛亮,人們不可避免要貶損前者來襯托後者;加之,他又是亡國之君。依人們對歷史人物的評判慣性來看,不黑劉禪是沒有道理的。
回覆列表
不完全是,個人覺得他是一個有著智慧的君主!面對強勢的諸葛亮,在大權旁落的情況下,與其互相爭鬥不如放權與諸葛亮!國家穩,抗外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