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作家曹恩碩
-
2 # 中原說教育
現在很多人都根據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治戎所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說諸葛亮軍事能力不行。
但是我對這句話的理解卻和其他人不一樣。我的理解是諸葛亮在政治管理方面很突出,但是相對來說,他的軍事才能救比不上他的政治才能了,而不是說他的軍事才能不行。否則的話,諸葛亮也不可能進入五哲十廟裡面。
難道是一直是我理解錯了嗎?
-
3 # 因為lucky998
克服中原
唐肅宗的時候,諸葛亮被享配武廟十哲。和孫武、吳起、樂毅、白起等歷史名將並列。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人們對十哲之一的諸葛亮的軍事水平產生了質疑?
諸葛亮沒有拿得出手的戰績
對軍事水平最直接的體現便是戰績了。武廟十哲中的其他九位都是戰功赫赫。白起更是憑藉一己之力打殘了山東六國。而諸葛亮的戰績除了一個七擒孟獲似乎再也沒有其他的了。五次北伐,徒勞無功。尤其是第二次被當時名氣不顯的郝紹擋在陳倉。這一切都不像一個名帥所應有的水平。
成功總能夠贏得讚譽,而失敗自然飽受詬病。諸葛亮戰績不顯。人們對其產生質疑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三國演義的過分神話和歷史上實際人物差距太大
《三國演義》對諸葛亮的影響是巨大的,很多人都是透過《三國演義》知道了諸葛亮。但是演義中諸葛丞相的形象是無敵的,似乎這天下沒有任何事情能夠逃脫諸葛亮的掌控。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是演義中丞相的真實寫照。只是演義畢竟是演義,和真實的歷史人物是有差距的。魯迅曾說演義中的孔明“多智近乎妖”。
隨著網路的普及和人們知識水平的提升,接觸資訊渠道的增多,越來越多的人對諸葛亮的真實歷史形象也有了深入的瞭解,而不再是侷限於《三國演義》。尤其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系列,還原真實的歷史形象。但是由於和演義中差距太大,很容易給人造成不過如此的感覺。加上諸葛亮確實無顯赫戰績,尤其是《三國志》陳壽最後總結性評論: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更是讓人們覺得諸葛亮軍事能力很差,認為諸葛亮軍事水平高的都是演義吹噓的。
諸葛亮的軍事能力究竟如何?能夠享配武廟十哲是否真是浪得虛名?
絕望中的丞相
諸葛亮在第一次見到劉備的時候便依據劉備的實際情況進行了戰略規劃,後世稱劉備和諸葛亮這次對話為《隆中對》。此後劉備集團便以此為指導思想,於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從中可以看出,諸葛亮確實有著非凡的軍事戰略水平。
雖說在劉備在世的時候,所有的戰爭都是劉備統帥的,諸葛亮在這時候擔任漢初蕭何的角色。為此,很多人認為諸葛亮只是一個蕭何式的人物。但是,諸葛亮在劉備集團中地位很高,劉備在軍事行動應當不會撇開諸葛亮,諸葛亮在軍事行動的部署中也應當有建樹。諸葛亮雖不隨軍參謀,但是至少在大方向上,諸葛亮功勞不小。而且諸葛亮更是為劉備管理大後方,訓練士兵,這點很重要,士兵剛剛招募不透過訓練直接上戰場那是死路一條。而劉備自從有了諸葛亮之後,一改當初屢敗屢戰的局面,諸葛亮功不可沒。從中我們也能夠了解,諸葛亮的治理軍隊的水平至少不弱於同時代的其他將帥。
公元222年,劉備在夷陵被陸遜擊敗,不久便病死在永安,劉備將蜀國的一切託付給諸葛亮。從此諸葛亮從幕後走向前臺。
夷陵慘敗讓蜀國元氣大傷,尤其是能征善戰的將士死傷太多了。這是個致命的打擊。這個時候的蜀國是有亡國的危險。諸葛亮確實有力挽狂瀾的能力,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不是憑空吹噓。東聯孫權,南平孟獲。居然在五年後,也就是227年對魏國主動發起攻擊。短短的五年時間,諸葛亮又拉起了一支能征善戰的部隊。史書記載: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個時候諸葛亮統帥的軍隊戰鬥力是非常強勁的,在隴西關中地區諸葛亮展現了橫掃一般的氣勢。魏國對此非常震驚,魏明帝曹睿甚至親自坐鎮長安,這表明諸葛亮對於魏國的威脅是巨大的。從側面我們也可以看出諸葛亮的統帥能力非同尋常。如果真是實力一般,魏明帝沒有必要親自坐鎮關中。沒有必要全國震驚。連皇帝都親臨前線,魏國可以說是全力以赴。
五丈原的夕陽
只不過,蜀國畢竟偏居一隅,尤其是三國時期,蜀國真正富庶的地方只有成都平原。所謂的“天府之國”其實也只有成都附近。其他地方基本上是不毛之地,沒有開發。而魏國佔據中原,無論是人口,經濟,軍事各方面都碾壓蜀國。蜀國是耗不過魏國的。
縱觀諸葛亮的五次北伐,魏國每一次都是全力以赴防備諸葛亮,每一次諸葛亮都是因為佔線拉的太長,導致糧草不足。在交通不方便的三國時期,諸葛亮可以說是做到極致了。史書記載,諸葛亮統帥的軍隊來去如風。能夠用來去如風形容軍隊,這是對軍隊戰鬥力的肯定。諸葛亮雖說五次都失敗了,但是都能夠捲土重來,即便死了之後,也將軍隊留給了姜維。這表明,諸葛亮雖說北伐失敗,但是統帥的軍隊並沒有損失,並不是大敗。
如果換成其他人,不一定能夠做得比諸葛亮更好,有可能第一次北伐失敗之後就後繼無力了。諸葛亮能夠近平四川一個地方,在強大的魏國手中取得主動權,且一度取得優勢。這不是一個軍事水平差的人能夠做到的。
-
4 # 跨越時空—散發弄舟
他一一是歷代帝王推崇的忠臣良相。
他一一是歷代朝臣敬慕的大智先賢。
他一一是民間百姓家喻戶曉的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如神般的傳奇人物。
兩千年來,他的佳話與傳說有增無減。一部小說《三國演義》更是把他的名字推成了近乎智慧的化身,良相的代名詞。
他就是三國時蜀漢丞相、武鄉候諸葛亮。
東漢未年,天下大亂,群雄逐度,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拿下北方中原;孫權得父兄基業,盤踞江南吳地。胸懷大志的劉備卻還在跌跌撞撞創業,處處背運。然而,一切在劉備請出諸葛亮出山相輔後,命運之光開始照向劉備。
諸葛亮盡心傾力,事無鉅細,發揮才幹,為劉備先得荊州大部,又得益州全地,立下了定盤之功。
後來劉備病逝,逝前託孤諸葛亮。諸葛亮又盡心輔佐劉禪,理政治軍,鞠躬盡瘁。直至北伐曹魏時,勞累致疾,魂喪五丈原。
諸葛亮的經歷、事蹟。晉朝陳壽在《三國志》中表述的很全面了,《三國志》中只有為王者才單獨立傳,而陳壽卻單獨給諸葛亮也立了傳。
多讀諸葛亮篇,會發現陳壽是深懷敬慕之情而著與文字的。文後陳壽還怕當朝非議他,譽詞太多於曾是魏國之敵國的人物,而深表惶恐。
陳壽還收集了諸葛亮的一些文獻、政令檔案希望被借鑑於當朝。
陳壽的父親就在諸葛亮手下當過官。能夠用文字記載諸葛亮的事蹟,讓諸葛亮的賢良形象廣為流傳後世,非陳壽首功莫屬。
然而有人置疑陳壽的筆力,拿陳壽撰寫史志的一點兒缺點說事,以偏概全,偏頗指責,不可取。陳壽或許在記載另外他人不重要的環節上,有曲漏之筆,在諸葛亮傳上,陳壽絕對是中肯,佩服之意溢於文外。
如果說,劉備奪得一分天下,是諸葛亮的才略盡力佔其因。那麼,陳壽單獨給諸葛亮立傳,只能說是諸葛亮的人格魅力在散發。後世的帝王對諸葛亮大加推崇、宣頌,私心上是有想讓下臣學習效仿的角度,但也不排除帝王也會有對忠膽、大賢的一種敬重之意。
諸葛亮一生為人端正廉明,盡忠主上,盡心崗位,治政與軍事都高於常人,放到現在,也是大企業公司願意高薪聘用的大才。德才兼備,這一點上是毋庸置疑的,再加上歷史長河中,民間對於諸葛亮的正能的廣為流傳,相信但凡就算有什麼置疑,也是螞蟻撼樹。質疑者自會多少會被帶上標新立異、譁眾取寵的嫌疑。
兩千年後的今天,社會發展迅猛,進入科技化資訊化時代,人們對於事與理的認知,對於人性邏輯展開的思維,更加廣深全面。對於一些史事,評論觀點也呈現多樣化,創新化。於是,對於古代的一些人和事,產生了新觀念、新置疑,甚至否定論。這是社會的進步,無可非議。但我們還是要有個良性認知和負能認知的區分對待。 比如有人置疑諸葛亮數次伐魏,是窮兵黷武,有人甚至提出諸葛亮是阻礙國家統一的罪人。這就屬於負能認知,不易評論擴大化,使人們原本的是非觀產生突兀的混淆。 而僅就諸葛亮到底軍事謀略神不神?治政理念強不強?展開一些新的觀點的評論交流,開益創智,把民間神話的諸葛亮多還原一下人性的東西,到還未嘗不可。
陳壽在寫諸葛亮時,就提到過,諸葛亮在治理政務方面要強於他的軍略能力。一方面讚揚他的行軍排程施策細節方面,一方面也品論了諸葛亮戰略大局觀方面也有欠缺。 後人也有提過,司馬懿拒不出兵,死守死耗北伐的蜀軍時,諸葛亮進也無策,退又不退,不合乎古代真會打仗的一些將帥能進則進、知難則退的道理。 總而言之,當下人們腦洞多開,評論自由,希望否定抹殺諸葛亮賢明的一些置疑,不要多有出現,人們也不要人云亦云。古代上層、聞人都認可的人物,難道你比他們還高明嗎? 若是理性的分析諸葛亮性格脈絡,把他存於民間的一些過於神話的觀點,往人性化的諸葛亮身上拉一拉,到是研究歷史和喜歡歷史的人們應該可以多多交流探討。
-
5 # 張永科38
對題主所問,作如下簡要回答:〇一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和理政治國才能,在史學界早有定論。被稱為千古一相,並非浪得虛名!未出茅廬便知三分天下。在劉備貧無立錐之地的情況下,自得諸葛亮後,先得荊州,後得兩川,扶助劉備成三足鼎立之勢,這是多大的功勞!當劉備兵敗夷陵,託孤白帝城之後,蜀國元氣大傷,當此之時,魏主曹丕聽司馬懿之計發五路大兵伐蜀:第一路曹真起兵十萬取陽平關。第二路孟達起上庸兵十萬犯漢中。第三路東吳起精兵十萬取峽口。第四路孟獲起蠻兵十萬犯益州四郡。第五夠番王軻比能起羌兵十萬犯西平關。若非諸葛亮足智多謀,安居平五路,蜀國早已危亡!此後出兵祁山,也是勝多敗少,後培養姜維繼孔明之志,使後主坐江山四十年。不難看到,就後主這種德行,若沒有諸葛亮扶持,恐怕蜀國早就滅亡了!〇二,有人讀了《三國志》,以為比別人有水平,拿雞毛當令箭。幹起了吹毛求疵的勾當。於是,歌頌魏延,貶低孔明姜維之聲不絕於耳。我認為,《三國志》雖為史書,但這部史書與其它史書的作者與問世有諸多特殊情況。①作者陳壽與陳式是什麼關係?陳式與魏延因違軍令造成兵敗,陳式為孔明所殺!②陳壽降魏後,在晉主司馬炎統治下為官,司馬懿生前多次敗在孔明手下,死諸葛能走生仲達是史實。在這種形勢下,陳壽寫《三國志》能完全大公無私嗎?再說,陳壽端司馬氏的碗,受人家的管,能公開讚頌孔明嗎?他不敢!《三國志》若不以曹魏存正統,晉主能讓出版嗎?[書中寫魏30篇,寫吳20篇,而寫蜀只有15篇]。以上這些特殊原因,就能證明《三國志》中所寫的內容,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公正,肯定有水分!而有些人就利用這些水分,貶低了孔明。〇三,現在社會上確實有些怪現象!凡史學界早已定論的名人,悉遭攻擊,如攻擊孔明,魯迅等等。凡被歷史印證是罪人或不良者,卻有人出來讚頌,如讚頌魏延,林彪,江青等等。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主要是在這個各顯其能的時代裡,也是一個言論自由的時代!同時又是容易產生變態思維的時代!因此,當有的人對社會,對他人有情緒時,就會反其道而行之,本來是好的事物,我偏說他不好,本來是不好的事物或人物,我偏去讚揚他!情緒化的味道特濃。於是,也不管在不在理,覺得怎麼痛快就怎麼說。反正也不犯法。當然這畢竟是少數,而有些人指出孔明的不足,也很在理,所以,凡評論孔明是非者,並非都是黑孔明。我們不能一概而論!
-
6 # 暗能量者
諸葛亮獨立領兵作戰能力其實很強,只是因為風格過於謹慎,習慣於一步一個籬笆先紮緊,減少失誤,再進行多次中小規模的戰鬥,積小勝為大勝,總體風格屬於穩守反擊型別,守和穩定的因素佔據80%或70%,主動進攻或者大規模戰鬥的投入精力只佔20%或30%
再拿另外一個人物比較,比如曹操,喜歡主動進攻,攻守分配比例和諸葛亮正好相反,為達到目的使用或創造出各種手段和策略,也因為精力更多的投入進攻發展,造成防守和後方存在許多安全風險隱患,所以多次出現後院起火的狀況。
對比區別
諸葛亮的失誤比曹操少,走勢相對穩健,而曹操的整個戰事經歷則呈現出大起大落的情況。
但是如果具備更高境界的發展眼光的人,都會認為從總體對比來講,諸葛亮軍事水平不算最高,曹操的境界才是高,那是有科學道理的,說明曹操更加透徹的能理解 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發展才能解決更多問題 這兩句話的意義。
我們再次拿 主防守和主進攻 對比結果
如果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完善細節和漏洞做好防守,那麼相應的也會耽誤進攻發展的先機。
而精力更多放在進攻發展方面,能夠比別人更早一步的先得到城池和資源,那麼後方存在的風險隱患如何處理呢,就是透過外交公關,與別的勢力同盟相互支援,或者達成互不侵犯的協議,自然就能有效和控制後方不穩的風險,而相對減少直接危險的情況出現,形成互補效應。
諸葛亮雖然外交能力也很強,但是因為自己本身就善於防守,所以與別國同盟,也只是在抵抗別人進攻方面相互支援發揮作用,但是進攻方面,同盟國並不能幫上什麼忙,也基本上沒發揮多大的作用,相當於自己和盟友的作用重複了,沒有形成互補作用,畢竟發展更多還要靠自己。
那麼諸葛亮和曹操,即使用一樣的時間比較,同樣的時間內,因為曹操喜歡不斷進攻而獲得更多的城池,而諸葛亮因為保守而錯失了更多的城池,那麼到最後總體結果就已經很明顯了,還是曹操的競爭力佔優。
因為兩者即使能力相當,但是拼到最後比的就是綜合國力,最後曹操掌握幾十座城池的國力和資源,完全足以對付諸葛亮因為進攻步伐慢只獲得幾座或者十幾座城池的國力,蜀國此時大勢已去。
所以黑諸葛亮軍事能力的人,其實真正的意思就是想說明諸葛亮軍事能力雖然很強,但過於謹慎,所以不算三國裡最強的。
另外,防守能力最強的代表,與進攻能力最強的代表相比,始終差一口氣和有差距,事實證明,進攻確實是最好的防守,發展才能解決問題。
就像足球,籃球,排球比賽一樣,防守最好的球隊並不一定能贏,因為守得再好,最多也就是個平局的結果,而要贏得比賽,必須要想辦法去主動進攻得分,還要比別人得的分多才能贏得比賽,這就是科學根據。
-
7 # 色讓酒做媒
說諸葛孔明軍事能力不強是相對於孔明的內政能力而言的,說其軍事能力不強的多數是基於其六次領軍敗退多於勝利而論
-
8 # 三更聽雪
這個不行的諸葛亮,在武廟十哲帶了千把年,沒挪過屁股。
這個不行的諸葛亮,在各大權威百科中基本上都有個軍事家的帽子。
這個不行的諸葛亮,留下的治軍法被後世當做教科書樣板。
這個不行的諸葛亮,硬生生把司馬懿收拾成女裝大佬,千里請戰,完了還要誇一句:天下奇才也。
這個不行的諸葛亮,用三分之一不到的兵力,打的防守方豎壁清野,靠免戰牌才拖到他掉線。
這個不行的諸葛亮,兩千年來的軍事家沒人能明確指出他軍事上的不足。(別拿太祖那句話說事,自己查查這話是哪年什麼背景下說的,就知道為什麼這樣評價了,勸你好好學習時有人會跟你說:你看比爾蓋茨喬布斯都是輟學的?)
孫子兵法雲,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這裡我們採訪一下宣王,為什麼不採取平推的方法滅掉諸葛亮呢?
-
9 # 平凡262490271
看諸葛亮的能耐究竟行不行,先看諸葛亮沒有出山前的劉備狀況,後看出山後劉備的狀況。這一比較,我們就知道了諸葛亮的能力了。
-
10 # 御龍偉業的寶貝女兒
論軍事才能,司馬懿比諸葛亮差多了,可是司馬懿勝利了,司馬懿用的就是一個“靠”字。靠死了曹操,靠死了諸葛亮,靠死了比他有本事的人,最後一手遮天,奪得了天下。
回覆列表
像《隆中對》、“舌戰群儒”這一類的謀略規劃和外交遊說,雖然與戰爭有著密切的關聯,但是從專業角度來說,根本不屬於軍事能力的範疇。
因此,不能因為諸葛亮“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就說他的軍事水平如何。兩者根本不是一回事。
諸葛亮真正獨立領兵進行實際作戰,只有六次。
第一次,225年,南征南中地區,幾個月就迅速平定南蠻,完勝。
第二次,228年,第一次北伐曹魏雍涼地區,一開始進展順利,後因馬謖街亭失守,因擔心後退被斷而撤退。此後,曹魏加強了雍涼地區的防衛力量。
第三次,228年冬,第二次北伐,由於曹真提前料定諸葛亮必取陳倉,事先派赫昭帶著一千人守陳倉。諸葛亮幾萬大軍栽在了赫昭的千餘人手下,撤退。
第四次,229年,第三次北伐,攻佔兩郡後撤退,算是小勝一場,同年曹魏派軍供蜀漢,兩軍未接戰,魏軍因為種種原因撤退。
第五次,230年,第四次北伐,與司馬懿接觸,司馬懿被打敗後,採取了費邊戰術,消耗諸葛亮有限的精力和戰力。諸葛亮糧盡撤退。
第六次,也是最後一次,234年,第五次北伐,對手還是司馬懿,還是費邊戰術。這一次,諸葛亮被活活耗死在五丈原。
回顧諸葛亮獨立指揮的六次戰爭,第一次完勝,第二次和第三次慘敗,第四次小勝,第五次算是平手,第六次不僅沒勝還把自己的命搭進去了。
這麼來說,諸葛亮領兵作戰的得勝率,可能只有50%。
總結來說,像諸葛亮這種軍事將領,有點兒像漢武帝時期的貳師將軍李廣利,雖然每次打仗都實現不了目標,但是總是能夠抱著敵人的首級展現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