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二狗聊影視

      尼羅河的綜合開發

      河流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尼羅河流域就全流域平均而言,是水資源短缺的地區。限於流域內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目前水資源的利用仍以農田灌溉為主,而且除埃及以外,水資源短缺問題尚不突出,但隨著各國經濟的發展,入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源將嚴重不足,需要流域內各國加強合作,合理、充分開發尼羅河水資源。為了動態地反映水資源開發利用水平提高、範圍擴大的全過程,下面按時間順序,以利用河水的主要途徑為標誌劃分5個階段加以敘述。  

    公元前三四千年至19世紀20年代  這個時期的特點是主要發展引洪漫灌,也開始修建蓄水水庫,採用自流引水和提水灌溉。  

    尼羅河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始於沙漠失水區。在埃及,水文測量和河水開發利用至少已有5000年以上的歷史,早在公元前3400年,埃及就掌握了尼羅河定期氾濫的規律,沿尼羅河谷地引洪漫灌,發展農業。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形成一種傳統的灌溉方法一圩垸灌溉(Basin lrrigation)。每年汛期透過水渠將洪水引入面積不等的圩垸,水深1~2m,停留40~60天,淤積的泥沙成為一年一度的寶貴肥源。當河水位下降時,瀦水流回尼羅河,即行播種小麥、豆類等作物。除引洪漫灌的方式,也修建過灌溉水庫和採用提水灌溉的。據說,在公元前2700~2600年間,埃及曾在開羅東面30km的一條稱為瓦迪加拉瓦的河上修建了一座叫埃爾發拉的壩,以攔蓄山區的洪水。很早以前,埃及就出現了吊桶汲水灌溉,但是灌溉面積不大,而且沖積物含量很低,因而不能肥田。除埃及外,蘇丹北部尼羅河沿岸也發展了類似的傳統灌溉農業。  

    19世紀20年代至20世紀初  

    這個時期的特點是在繼續引洪漫灌的同時,建閘壅水,引枯水灌溉,提高農田複種指數。  

    初具規模的常年灌溉始於1 9世紀20年代,1826年進行了尼羅河岸改善丁程並開挖了深渠系統,從而增加了灌溉面積。1843年埃及決定在尼羅河上建閘,以控制、抬高枯水位進行常年灌溉井宜洩洪水。1861年舀先在開羅以北23km羅塞塔和杜姆亞特支流上建成2座水閘,即三角洲(Delta)閘。這是尼羅河最早出現的大型壅水工程.標誌著埃及的灌溉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至20世紀初又陸續興建了齊夫塔(Zi{ta)、阿西尤特(Assyut)、伊斯納(1sna)等水閘,壅水工程的建成和使用,使埃及在枯水期獲得灌溉用水,從此傳統的圩垸灌溉開始向常年灌溉過渡。埃及的灌溉面積從1820年的126萬hm2增至1907年的227萬hm2,相應的複種指數也由1提高到1.43。  

    20世紀初至60年代  

    這個時期的特點是,修建年調節水庫,調節年內徑流,提高年徑流利用程度,並開始河流的綜合利用。  

    隨著常年灌溉的擴大,複種指數的提高,複種作物需水量的不斷增加,自然徑流已不敷灌溉需要,於是進一步開發利用的目標就轉向主要來自季節豐水區的大量汛期洪水。為了蓄洪濟枯,1902年埃及在阿斯旺建成尼羅河上的第一座水壩一阿斯旺老壩,庫容l0億m3,灌溉面積16.8萬hm2,這是尼羅河最早出現的現代化蓄水工程。老壩先後兩次加高,1912年加高6m,庫容增至25億m3,新增灌溉面積8萬hm2,1932~1933年第二次加高8m,庫容達到50億m3,壩高達到83m,增加灌溉面積。萬hm2,目前灌溉面積有32.8hm2,左岸有一座水電站,該壩還設有通航船閘。1937年埃及又在蘇丹境內喀土穆以南48km的白尼羅河上建成傑貝勒奧利亞(JebelAulia)水壩,庫容35億m3,枯水季節向埃及放水,灌溉面積33.7萬hm2。  

    除了興建上述水壩外,埃及還增建了納賈哈馬迪(NagHammadi)閘(1930年)和伊德費納(Edfina)閘(1950年),並對其它水閘進行加固、改造或重建。  

    這樣,自阿斯旺老壩以下沿尼羅河谷至三角洲,埃及已具備完整的灌溉系統。伊斯納閘左岸為阿司風渠,長125km,右岸為卡拉比亞渠,長225km。納賈哈馬迪閘以上則分東一西納賈哈馬迪渠。阿西尤特閘左岸有易卜拉希米亞渠,長317km,夏季流量30~80m3/s,洪水期達500—900m3/s,是世界上最大的灌渠之一。此外,另有優素福河從該渠引水至法尤姆綠洲。這些渠與尼羅河大致平行,灌溉尼羅河西岸的狹長地帶。三角洲地區共有4條幹渠,伊斯梅利亞渠、陶菲克渠、米努夫渠和布梅拉渠。其中伊斯梅利亞渠長123km,流量100m3/s,東接埃及蘇伊士運河,除了用於灌溉還可通航。所有十渠又依次分出眾多支渠,組成嚴密的灌溉網。1966年灌渠總長已達25500km。  

    灌渠每年2-12月放水,1月份停水進行歲修,灌溉方式為輪灌,輪灌期隨作物而異。  

    此外,埃及對於排水也十分重視,1964年排水渠總長達22000km,其中暗管排水總長為12000km,捧水乾支渠已初步形成系統。同時埃及還大力發展提水灌溉並控制自流灌溉。  

    蘇丹的常年灌溉始於20世紀20年代。青、白尼羅河之間廣大的傑濟拉平原具備發展大面積自流灌溉農業的優越條件。]925年青尼羅河建成森納爾(sennar)水壩,庫容7.8億m3,從此自流灌溉取代了機泵提水灌溉,植棉面積迅速擴大,1951—1952年森納爾水壩加高擴建,庫容增至9.3億m3。1988—1959年傑濟拉灌區面積已達42萬hm2。  

    蘇丹獨立後又在傑濟拉灌區(MainGezira)西酉開闢曼吉爾灌區(Mangil Extension)。自1957年起至1963年分五個階段建成,總計發展灌溉面積25萬hm2。為了滿足新增灌區的農業用水,1960~1966年又在森納爾水壩上游興建規模更大的羅塞雷斯(Ro-seires)水壩,初期壩高57m.庫容達20億m3,後加高至68m,庫容增至74億m3,灌溉面積553hm2。  

    1964年蘇丹還在阿特巴拉河建成哈什姆吉爾巴(KhashannGirBa)水壩,開闢新的自流灌區以安置因阿斯旺高壩蓄水而遷居的5萬蘇丹入。水庫庫容為13億m3,可灌溉農田21萬hm2,60年代第一階段竣工,灌溉面積已達S萬hm2。  

    上述自流灌區均具有配套的灌溉系統,水渠縱橫,井然有序。如傑濟拉主灌區和曼吉爾分灌區各有一條總乾渠4m、流量168m3/s;曼吉爾總乾渠寬50m、深4m、流量186m3/s。兩條總乾渠分別向若干條幹渠(Major Canal)供水,每條幹渠又向支渠(MinorCanal)輸水,傑擠拉和曼吉爾兩大灌區總面積超過80萬hm2,由於管理嚴密、產量穩定、灌溉成本低,已成為非洲發展大面積自流灌溉農業的範例。  

    在這一段時期,尼羅河流域各國修建了一系列工程,雖然主要是為灌溉服務的,但一些工程也有一定的發電效益。  

    不過,在這一時期所建的水庫均屑年內調節水庫,為了防止泥沙淤積,一般採用排渾蓄清運用方式,只能蕾存當年洪水期的部分餘水以補充翌年枯水期之不足,儘管如此,庫內淤沙仍然逐年增加,蓄洪能力每況盒下,一旦遇到枯水年份上述水庫就顯得無能為力。  

    此外,在本階段由於蘇丹現代灌溉農業的興起,影響到埃及夏季灌溉用水。為此,1929年埃及與英國簽訂了尼羅河水協議(Nile Water Agreement),對蘇丹傑濟拉農場的用水量和森納爾水庫的蓄水時間作了嚴格限制,埃及佔有480億m3,蘇丹可佔有40億m3(均以阿斯旺計算)的用水份額。這說明埃及、蘇丹開始出現用水矛盾。  

    為充分開發利用尼羅河水資源,埃及和蘇丹於1959年11月簽定了新的尼羅河水協議。該協議承認埃及、蘇丹的既得利益;同意在埃及興建阿斯旺高壩,高壩每年淨效益為220億m3,埃及享有75億m3,蘇丹則獲得145億m3,這樣埃及、蘇丹兩國的份額分別增至555億m3和185億m3;此外,兩國還同意在蘇丹興建招澤分水工程從而增加尼羅河水量,費用和利益均由兩國平分,併成立常設聯合技術委員會監督執行。新的協議體現了開發利用尼羅河水資源所出現的國際協作。  

    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  

    這個時期的特點是,以修建阿斯旺高壩為標誌,開始徑流的多年調節,提高枯水年的用水保證率,河流的綜合利用已初具規模。  

    前已述及,尼羅河水資源年際變化很大,有豐水年和枯水年之分,年徑流量最多曾達1510億m3,最少卻只有420億m3,相差懸殊,有的年份大量河水未經利用白白洩流入海,有的年份又遠遠不敷灌溉需要,解決上述矛盾的唯一辦法是在尼羅河興建多年調節水庫,容蓄豐水年的多餘水量以備枯水年所需。  

    尼羅河流域各國曾研究過“世紀蓄水計劃”,計劃在尼羅河上游干支流上修建一系列蓄水工程。該計劃主要包括以下幾項工程:①修建蒙博託湖多年調節水庫,與維多利亞湖水庫共同調節徑流;②修建繞過蘇德招澤地的瓊萊渠以減少蒸發損失;③修建塔納湖多年調節水庫;④在阿特巴拉至瓦迪哈勒法之間的尼羅河干流上修建一座年調節水庫(第四瀑布壩)。該計劃與修建阿斯旺高壩方案進行過比較。由於前者規模太大,實現的時間長以及其它方面的原因沒有采納,而決定先修建阿斯旺高壩。  

    大壩子1960年1月9日開工,1967年大壩基本建成,1970年工程全部竣工。  

    阿斯旺高壩建在老壩上游7km處的薩德埃阿利河谷,在開羅以南800km。最大壩高lllm,水庫總庫容1689億m3,有效庫容900億m3。水庫回水長500km,在埃及境內長約300km,稱為納塞爾湖,在蘇丹境內約200km,稱為努比亞湖。水庫平均寬度10km。水電站裝機12臺,總裝機容量210萬kW,年發電量100億kW·h。  

    高壩建成後有效地消除了尼羅河水位的季節效能落。除去100億m3的平均蒸發、滲漏損失外,尼羅河每年可提供740億m3的穩定水量為埃及、蘇丹所用,比建壩前增加了220億m3。  

    高壩給埃及帶來的經濟效益是多方面的,具體表現為:①保證了灌溉用水需要,可擴大耕地55萬hm2,並使上埃及尚存的38萬hm2耕地由圩垸灌溉變成常年灌溉。提高廠耕地夏種指數,使埃及農業增產25%,並在1 972~1973年、1980~1987年極枯水期挽救了農業。②控制洪水、消除水災。大壩建成後,埃及已戰勝了1964、1967、1975年3次大洪水。③高壩建成非洲大型水力發電站,為埃及提供廉價的電力,從而減少熱電站的燃料消耗。④改善航運條件,使尼羅河(埃及段)貨運量增至1000萬t。③減少下游灌渠的清淤工作,節約疏浚費用。⑥納賽爾湖發展為大型淡水漁場,漁獲量逐年增加,漁業資源潛力很大。⑦阿斯旺地區旅遊業得到發展,增加政府收入。⑧促進城鎮繁榮、增加就業機會。  

    埃及利用高壩增加的尼羅河水份額制訂了1960~1980年土地開墾計劃。計劃共12項,其中7項在下埃及三角洲周圍和西奈半島,另外5項在上埃及尼羅河谷地。總共計劃擴大耕地52.5hm2,至1980年埃及利用新增的尼羅河水份額已開墾土地47萬hm2。另外,從60年代起埃及透過擴建灌渠、興建抽水站分兩個階段將上埃及尼羅河谷32萬hm2耕地由季節灌溉改為常年灌溉。  

    但另一方面,高壩對生態環境和社會也產生了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影響:①從庫區內遠遷和安置了13萬入,移民投資佔總投資的25%。②泥沙淤積庫內,不但使下游失去一年一度的天然肥源,同時還引起下游河床刷深。③破壞三角洲北緣衝淤平衡,引起尼羅河三角洲的侵蝕後退。④下洩淡水減少,導致三角洲地區水質變化。梅水倒灌,尼羅河口外沙丁魚嚴重減產。⑤常年灌溉面積擴大導致三角洲地區土壤次生鹽鹼化加劇、血吸蟲發病率上升。  

    當然,高壩的興建是出於埃及國民經濟的需要,儘管總費用高達5.9億埃鎊,但每年的經濟收益卻超過2.3億埃鎊。高壩建成執行以來,累計收益早已超過投資和損失。全面加以衡量認為利大於弊、得多於失。  

    蘇丹在這一時期繼續致力於尼羅河水資源的開發利用。70年代仍優先發展灌溉、水電,增加對尼羅河水份額的使用。大型專案主要是興建賴哈德和凱納納灌區。  

    賴哈德(Rahad)灌區位於傑濟拉灌區東南賴哈德河岸,南北長160km、東西寬15—25km,總面積3160km2,可開墾27萬hm2土地。該灌區利用賴哈德河的青尼羅河水,採取提水灌溉和自流灌溉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灌溉。1973年在賴哈德築壩蓄洪。由於該河為季節性河流,旱季河床乾涸,水庫蓄水不敷旱季灌溉需要,為此在青尼羅河畔的米拉興建一座非洲最大的電泵站,抽取青尼羅河水,透過一條長84km,深2.5m的乾渠送往灌區。此外該工程還包括修建10座大橋,108座中小橋樑,9座洩洪站以及52個灌溉閘門。  

    凱納納(Kenana)灌區位於喀土穆以南約300km。青、白尼羅河之間的廣大熱帶灌叢草原,計劃從羅塞雷斯水庫開始沿青尼羅河西岸修築運河,發展自流灌溉,開墾土地50萬hm2。目前利用白尼羅河水進行提水灌溉。工程包括興建四座大型水泵站,乾渠29km,支渠279km以及配水建築物500處。提水高程40m,乾渠引水流量4.2立方米每秒。  

    地處季節豐水區上游的衣索比亞則繼續著手開發青尼羅河的水力資源。1973年在沃累加省青尼羅河支流建成芬恰(Finchaa)壩,裝機容量10萬kW,最大年發電量5.32億kW·h。  

    此外,位於東非高原全年豐水區的坦尚尼亞1 978年在維多利亞湖南岸姆萬紮地區建成尼卡卡達水電站,發電能力1.8萬kW。  

    到目前為止,尼羅河流域已有大型水閘7座,大壩10座,水電裝機容量290.1萬kW,全流域灌溉面積454.8萬hm2,其中尼羅河水所灌溉的耕地面積達446.8萬hm2。  

    20世紀80年代至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這個時期的特點是:在繼續修建多年調節水庫的同時,採取增水、保水、省水等措施,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全面進行河流的綜合利用。  

    (1)供需矛盾。隨著尼羅河流域各國經濟的發展,對於尼羅河水的需求在逐步增加,水源不足的矛盾日趨嚴重。  

    埃及地處沙漠失水區,尼羅河水對於埃及經濟乃命脈所繫。一個多世紀以來,埃及的耕地面積和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但仍趕不上入口增長速度,以致入均耕地面積及種植面積反而逐年減少,並且這種趨勢仍將繼續。耕地缺乏、糧食不足是埃及亟待解決的頭等大事;開發水源、擴大耕地一向是埃及的既定國策。目前,阿斯旺高壩為埃及提供的尼羅河水份額已不能滿足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需要,水資源的緊張程度日益加深。因此,保護和開發尼羅河水資源已成為埃及制訂經濟政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蘇丹自然條件優越,水土資源豐富。尼羅河流經蘇丹國境約3300km,幾乎為全長之半,差不多所有重要支流均在蘇丹境內彙集,土地遼闊,可耕地面積達8400萬hm2,已耕地不到1000萬hm2,農業生產潛力很大。蘇丹經濟一向以農業為基礎,重點是發展灌溉,增耕地。灌溉用水急劇增加,水資源供需矛盾也漸趨尖銳。擴大水源、增加尼羅河水份額亦大有必要。  

    衣索比亞位於季節豐水區上游,本身卻季節性缺水,按照氣候條件,全國大部分地區一年四季均可種植作物,高原上普遍可以一年兩熟,農業甚至可以一年三熟,但由於灌溉不發達,因此極少複種。有限的灌溉面積主要集中在阿瓦什河流域和厄利垂亞(現已獨立),尼羅河流域幾乎空白。1978年衣索比亞決定在阿特巴拉河、特克澤河和青尼羅河支流丁德爾河、伯萊斯河築壩攔水,發展灌溉,以改變目前水土流失、旱季缺水的狀況。過去未參加簽訂尼羅河水協議的衣索比亞迫切要求分享尼羅河水,更加劇了水資源的緊張程度。  

    此外,位於東非高原全年豐水區的一些國家也紛紛擬訂了開墾沼澤、發展灌溉的計劃。如烏干達準備開墾基奧加湖南部沼澤種植水稻;肯亞打算開墾維多利亞湖附近的亞拉河沼澤;坦尚尼亞擬在維多利亞湖岸發展提水灌溉,擴大棉花、水稻種植面積,同時還與盧安達、蒲隆地、烏干達合作開發卡蓋拉河沼澤,發展農業。  根據上述分析可知目前尼羅河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將日趨尖銳,當初簽訂尼羅河水協議時僅涉及埃及、蘇丹兩國之間的用水分配問題,而現在尼羅河水資源不僅為多數流域國家所關注,甚至還為流域以外的國家所矚目,大有供不應求之勢。  

    (2)開源節流的主要措施。挖掘尼羅河水資源潛力的關鍵在於減少河水的蒸發損失,包括湖面、河面、水庫面和沼澤的蒸發。比較可行的是減少沼澤的蒸發損耗,尤其是減少蘇丹境內大面積沼澤的蒸發損失。  

    旨在減少傑貝勒河在蘇德沼澤失水的瓊萊(JongLei)運河計劃幾經修改後已開始付諸實施。該工程於1976年7月由法國國際建築公司承包,採用巨型鬥輪式挖掘機施工。以瓊萊以南70km的博爾作為起點,運河全長350km,底寬46~52m,深4.5m,邊坡l:2,總共挖掘土方8700萬m3,引水能力830m3/s,相當於傑貝勒河在蒙加拉平均流量的四分之一。運河於1978年6月破土動工。除了開挖運河外,還在運河首尾分別建節制閘以控制進出水量。分水運河竣工後由於沼澤:地區蒸發失水減少,尼羅河在馬拉卡勒的年徑流量將嗇47億m3,相當於在阿斯旺每年淨增水量38億m3,由埃及、蘇丹平分。  

    瓊萊分水運河工程的經濟效益十分明顯:①淨增水量可擴大埃及和蘇丹的耕地30萬hmz,井可增加下游水電站的發電量;②運河和宰拉夫河之間地區可免遭河水氾濫淹沒;③改善沿河地區牧草生長,並提供永久性水源,從而擴大放牧面積;④開闢新的內河航線,縮短朱巴—馬拉卡勒的航程約300km。  

    除了瓊萊第一期工程外,已擬訂的沼澤引水計劃還有:①瓊萊二期工程:開挖一條新運河或加寬第一期運河使引水能力從230m3/s增至500m3/s。預計尼羅河在馬拉卡勒的年徑流量最終可增至90億m3,相當於在阿斯旺每年淨增水量73億m3。②加扎勒沼澤引水工程:修建兩條分水運河,一條將東南部耶伊河、納姆河、馬裡迪河和通傑河引入善貝以南的傑貝勒河;另一條將西北部朱爾河、吉提問、逢戈河、洛爾河和阿拉伯河引入白尼羅河。同時準備在某些土河道上游築壩。迄今已選定的壩址有:蘇埃河卜遊9km處(庫容10億m3),耶伊河阿加瀑布(庫容3.3億m3),布塞裡河口以南50km處(庫容10億m3)。加扎勒工程預期每年淨增水量70億m3,③馬查沼澤引水工程:從巴羅河經阿達爾河至白尼羅河開挖一條分水運河。在巴羅河上游甘貝拉建一座水庫調節流量,並從吉卡至馬查沼澤洩水處修建護岸丁程。工程預期每年淨增水量40億m3。  

    上述沼澤引水計劃一旦實現,每年總共可增水 200億m3,開發潛力較大。  

    “世紀蓄水計劃”雖因讓位於阿斯旺高壩工程而推遲實施,現在沼澤地區分水工程的實現實際上是“世紀蓄水計劃”的啟動,是進一步充分利用尼羅河水資源所必要的重大措施。  

    世紀蓄水工程由於能控制東非高原豐水區全年水量並進行多年調節,竣工後將為下游提供穩定可靠的自然徑流,從而保證沼澤分水運河的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利用沼澤分水運河,世紀蓄水工程才具有實際意義。  

    除沼澤之外,每年水庫、湖泊的蒸發耗水量非常可觀。一旦招澤地區潛力開發殆盡,可以預見下一個目標很可能是設法減少水庫、湖泊的蒸發損耗以增加尼羅河水量。  

    除了上述措施外,其他措施還包括提高灌溉技術,節約用水,增加水的重複使用串等。例如,埃及迫於入口增長的巨大壓力,必須繼續擴大耕地,以使糧食增產。然而埃及本國境內的尼羅河水資源潛力幾於已開發殆盡。對於如何解決國內用水問題已採取以下對策:一是積極擴大尼羅河水以外其它水資源的利用;二是提高灌水技術,節約用水,加強水資源的管理和保護,有效利用耕地,走精耕細作道路。在這方面已採取的措施有:改善排水系統,將露天排水改為暗管排水;提高河水重複使用率;發展提水灌溉、噴灌和滴灌。  

    (3)重視環境牛態問題。隨著入口增長、經濟發展,流域各國對尼羅河水資源開發利用水平不斷提高,入類活動對流域地理環境的影響和衝擊愈來愈大,由此引起的牛態環境問題也愈來愈為入們所重視。這一點在開發利用歷史最悠久、程度最深的埃及表現尤為突出。  

    一個多世紀以來,埃及常年灌溉面積不斷擴大:由於渠道長期輸水,灌水下滲,地下水位顯著上升,從而導致三角洲地區上壤沼澤化和次生鹽鹼化,肥力下降,影響作物產量。這是開發利用尼羅河水資源引起農業牛態環境退化的事例,為此埃及採取了相應的整治措施:重視農田基本建設,加強田間排水,推廣提水灌溉,控制農業用水。這些措施既節約了寶貴的灌溉用水,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壤次生鹽鹼化的發展,使農業牛態環境得到保護。  

    阿斯旺高壩的建成執行給埃及帶來廠巨大的經濟效益,但工程對埃及的環境、社會也產生了一系列副作用,這充分說明興建大型水利工程時不僅要考慮技術經濟效果,同時還必須兼顧工程對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對水利工程的環境影響事先作出正確的判斷和評價,權衡利弊、防患未然,對於今後進一步開發尼羅河水資源來說至關重要。  蘇丹瓊萊運河同樣存在上述問題,工程的經濟效益非常明顯,產生的環境影響也不容忽視。工程興建後,使沼澤地區原來的水文情況發生了變化,對漁業、水生生物等具有長期影響,改變了沼澤地帶的相對比例和麵積,影響了當地部落的遊牧生活。因此,規模宏大的運河工程在全部竣工前仍需對其環境、社會影響作出相應的評價,採取有效的整治措施,使運河兼具良好的技術經濟和環境質量效果。  

    衣索比亞林地面積小.森林覆蓋率不高,降雨強度和河床比降都很大,加上過度砍伐,水土流失嚴重,因此今後在開發青尼羅河和阿特巴拉河流域,發展灌溉農業時必須重視水七保持,開發和整治都不可偏廢。  

    (4)加強國際合作、統一規劃、共同開發、合理分配水資源。尼羅河是一條國際性河流,隨著流域各國用水量的增加,水資源的分配已逐漸成為一個國際政治問題。因此,流域各國應本著平等互利的原則,加強國際合作、共同合理地開發水資源。另外,尼羅河流域是一個涉及許多國家的地理單元,流域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應有一個統一的規劃。從總的發展趨勢看,儘管矛盾和困難很多,但是流域各國已有經過協商合理分配水資源的先例,今後只要進一步加強協商合作,存在的矛盾可望得到解決。  

    (5)加強河流的綜合開發、利用。如上所述,在前幾個河流開發和水資源利用階段,多數為灌溉工程,僅有部分工程有一定的發電效益。這是由於尼羅河流域各國均屬於發展中國家,並且是農業國,投入資金有限,河流的開發利用程度仍然處於低的水平,特別是發電、航運、旅遊等方面的開發潛力很大。見尼羅河流域內已建成閘、壩表。目前,流域各國都在計劃修建水電站。如埃及計劃興建的納賈哈馬迪攔河壩以取代老壩,新壩位於老壩下游3.2km處,由船閘、洩水道和廠房3部分組成,目的是確保長期、持續地將尼羅河水引入2條灌渠,以灌溉31.5萬hm2農田;穩定河水位以確定該河段全年通航;安裝4臺單機容量16萬kW的燈泡式機組,確保年發電量4.6億kW·h。蘇丹計劃在2010年修建5座水電站,裝機容量71萬kW。烏干達境內的維多利亞尼羅河有巨大的落差,從維多利亞湖到基奧加湖落差103m,從基奧加湖到蒙博託湖落差為413m,上游有維多利亞湖的調節,徑流均勻,開發條件優越。在其下游規劃可建6級電站,共計裝機容量200萬kW,1級即為布賈加利電站。衣索比亞查勘了184處壩址,將其中18處列為2020年開發計劃,年發電量達到439億kW·h。  

    納賽爾水庫及阿斯旺水壩利弊分析  

    利:  a擴大了農田灌溉面積  b為工農業提供電力資源  c 防止旱澇災害  d發展湖水養魚業  

    弊:  a下游河道水位降低,原有下游水利設施作用減弱  b地下水位抬升,次生鹽漬化日趨嚴重  c尼羅河的泥沙被攔,失去寶貴的肥源  d下游生態環境惡化,汙染加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總是一味善良的人最終可能把自己逼上了絕路,怎麼改變,扭轉敗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