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知疲倦的豬
-
2 # 路遙lgy
《三國演義》透過評書,戲曲,影視劇等形式傳播的很廣,而且通俗易懂,趣味性,故事性強,廣大人民群眾津津樂道,很容易接受。
《三國志》儘管接近歷史真相,可是看過《三國志》這本書的人幾乎很少,甚至很多人根本沒有聽說過這本書。他是一本有學術研究價值的書,卻很難普及的像《三國演義》那樣的人人知道一些。
《三國演義》的普及,使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潛移默化的認為小說裡的情節就是真實的歷史,小說里人物的完美描述,比如諸葛亮,關羽等,是人們內心願意接受的唯美形象。所以,幾乎很少有人提起,也很少有人去相信《三國志》,都會認為《三國演義》是真的,當然也會反駁《三國志》的真實性。
-
3 # 東川未贏夠互
以小說駁斥正史,情由可原
《演義》不是正史,但它代表了我們大眾的價值觀。在這個前提下,以小說駁正史,代表大眾對常識與對價值觀的體現,於治史者而言,情由可原。
有道是知識不如學識,學識不如才識,才識不如器識,器識不如膽識,膽識不如常識。這裡說的常識,是大眾的價值觀。大眾的價值觀,也體現大眾的快樂。餘秋雨先生說:真正的歡樂不可能重複,就像真正的人性,容不得刻板。《三國演義》帶給我們快樂,可能老一輩人在童年就享受這種快樂,所以《三國演義》還有精神層面之領域。有了快樂,就會有回憶,人只要有回憶,就會有情懷。《三國演義》講的是情懷,而生活需要情懷,以小說故事駁斥正史,代表大眾認知於此,從精神領域出發,我們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一,《三國演義》比《三國志》更加深入人心。是因為《三國演義》婦孺皆知,而《三國志》的故事推廣有限。《三國演義》是面向所有階層,《三國志》面向的是歷史學者和文化愛好者。人們愛多喜歡聽燴炙人口的故事,而非冷峻的事實。
歷史以冷峻客觀,做眾生記錄。但我們需要《三國演義》這般的情懷。因此,以《演義》之故事,駁斥正史,情有可原。
第二,《三國演義》人物固定人們認知,所以受到人們認同。小時候,我是因為《三國》中的人物,開始關注歷史,關注三國。比如敢愛敢恨之張飛,仁義之劉備,再如奸滑之曹操。人物塑造很平民化,不矯飾,容易引起大家的關注與認同。故這些人物的活靈活現是後人茶餘飯後都可討論的話題。所以《三國演義》它講的是情懷,而《三國志》講的是客觀史實。綜上,人們需要茶餘飯後的話題尋找津津樂道的趣味。
第三,基於此,在瞭解主人公的性情之上,我等就會崇拜或憎恨《演義》中人物。我等可以破口大罵曹操奸賊,也可以拜服關雲長。因為關雲長義薄雲天的故事,太深入人心,所以大家就叫他關二爺,關公。看看民間財神,看看周圍人受《演義》的影響,一部小說能影響人的認知,不妨說這是很偉大的成就。所以不必糾結於小說正史之爭。
第四,《三國演義》講的是倫理綱常,封建社會需要三綱五常去襯托。古人以小說駁斥正史,可以原諒。那今人呢?今人需要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引導,這對社會進步有很大促進意義,這也是古代文學對後世一個傳承,古文學的優點之一。所以今人以小說駁正史,代表的是他們的價值觀,雖不是正史,但情由可原。我們需要一個優秀的小說引領價值觀,《三國演義》就站了出來。
第五,治史之人,要有胸懷。歷史很冷酷,不講道理,但歷史研究者可以講道理。歷史研究者把握《三國演義》之外的情理,把握這種情思,是對治史有很大幫助的。我們就可以不必糾結人們拿《演義》當正史,我們卻可以理解這種價值導向,對於我輩學者精神之成長,有很大的幫助。
當峨冠博帶早已零落成泥,崇樓華堂也都淪為草澤之後,那一杆竹管毛筆寫下的小說是永不漫漶的價值取向,讓它如火,如光,照亮人們心中雋永的亮。故以小說駁反正史,不必慌張,其情理必有可原之處。
-
4 # 鷹嘯雲間飛
三國志你說他是史記,卻是一部無頭無腦的史記,我認為三國志的確不能完全相信。此書如果仔細研究後,有很多疑點自相矛盾和無法理清之處。這裡面肯定有政治壓力存在,很多事實作者不敢寫清楚,寫是寫了,只是模擬兩可,其中就磨滅了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只把他的功績全部歸功於政治手段。當然曹門望族與司馬家族都不想讓自家丟失顏面,三國演義恰恰是利用小說特點,史實為佐證,其中真真假假虛虛實實不受政治脅逼。人物故事用新增手法,誇張,強化手法,有的內容無中生有,同時歷史發生的前因後果,時間都是真真實實。其中劉備兵敗,窮途末路投靠劉表,之後不管他是三顧茅廬還是徐庶推薦或是諸葛亮毛遂自薦,這些都是小說特點,但是有了諸葛亮才有三國鼎立的事實。如果說諸葛亮只是靠吹吹牛逼就能吹個三國鼎立,那就是神。當年蘇秦張儀靠嘴皮連秦縱橫,吹死了也只能是拖延六國被滅的時間而已。而一旦發動戰爭靠的是軍事才能,不是靠吹牛逼吹出來的。火燒赤壁是周瑜功勞,但是周瑜打贏了又憑什麼把荊州借給劉備。這就特麼等於我去幹活養自己爹啊!有這好事誰來給我。攻克漢中龐統死於落鳳坡,法正不在劉備身邊,不是孔明難道是黃忠和魏延攻克的,他們有這本事就不必要龐統跟隨了,換句話說要軍師毛用。誰都知道曹操是個軍事家尤其喜愛孫子兵法並註釋過孫子兵法,統一北方時一往無前。為什麼諸葛亮出山後丟荊州,失漢中。三國志雖然承認了三國鼎立但始終不承認諸葛亮是軍事家,未免自欺欺人。
如果能把以上這些說不通的問題解釋清楚了我就承認三國志的可靠性。
編輯
編輯
-
5 # 菩提花之戀
我就不能理解了。簡和董狐都是有人端著刺刀頂著脊樑撰寫的歷史,如實反映當局的篡逆,而陳壽、李密卻這麼抹黑自己的故國,捧腳魏晉仇敵,真是史官的氣節被作踐了。就算有那麼幾分真實,我們為什麼要認同《三國志》?要相信這個只求苟活於世、心胸狹隘錙銖必較的無品之人的話?不說《三國演義》確實有兩三分虛構再創作,就是季漢那些為國效力甚至捐軀的人們活著都會對陳壽抱以鄙夷的態度。總之這是事關史官的職業道德的事情。所以後人寫《正氣歌》歌頌先賢,史官只選取了簡和董狐。希望陳壽在天有靈須有點B數。
-
6 # 關有85296
這是錯錯誤的,《三國志》:是更符合歷史史料的真實作品。它的資料更有真實性,而《三國演義》是在《三國志》的基礎進行文學演變而成的文學作品,“演義"是以一定的歷史事蹟為背景,以史書及傳說的資料為基礎,增添一些細節,用章回體寫成的小說。而“志"是文字記錄。從這兩個詞詞意的比較中,一目瞭然,“志"是歷史的真實記錄,而“演義"則是經過文學加工的小說的素材,“志”更有真實性。所以用三國演義的素材來否定志的歷史記錄材料是錯誤的,是本末倒置!
-
7 # 黃崴的歪理諧說
首先,想到了馬未都說的一句話,歷史沒有真相。如果真如馬先生所言,我就怎麼看著高興就信什麼了,演義裡的故事精彩、緊湊,有細節,而且沒有改變整體的結局,為啥還要糾結呢?
其二,演義的藝術性強,刻畫了上千年來中國乃至部分世界人民的喜愛和推崇,成為大家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成為戲劇舞臺長盛不衰的經典題材甚至成為許多豪傑帶兵打仗的軍事教材,可謂功能俱全了吧,因此深入人心!
三嘛,人做事都有個人觀點和角度的偏頗,沒有絕對的公正,現在說有圖未必有真相,況且那是個沒有圖的年代,陳壽記錄的許多事也未免就是道聽途說……
第四,還有很多理由,一下想不起來了,但我保留補充說明的權利……
-
8 # nt01
我經常說有人讀了《三國演義》就以為自己懂三國曆史了。其實是根本不懂什麼是小說什麼是歷史。
那麼《三國志》就是三國曆史了麼?也不是。歷史是嚴謹的要查很多資料確認一件事。舉例關羽斬顏良文丑,在很多史料裡也是刺死顏良而且是在亂軍中。可文丑呢無任何史料記載誰殺的。但野史有記載。
所以歷史不是一本書就可以當是歷史的。
而如今好多老人說的三國,評書三國脫胎與《三國演義》。也就是說無演義就無關羽,趙雲,諸葛亮。這三人都被吹上天了。
-
9 # 騎牛看書本
《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之一,是作為正史存在於世的。《三國志》的史學地位當然是無可動搖的。
陳壽作為西晉的史學家,在編寫《三國志》時,不可避免地要迎合西晉統治者。如此一來,《三國志》的真實性自然也就要打上一定的折扣。
陳壽原本是本著嚴謹的治史態度來選取史料,對於一些他認為不太嚴謹,或者經過他的考證認為是錯誤的史料,都沒有采納進他編寫的《三國志》。如此一來,很有可能有些是真實的史料被陳壽拋棄了!裴松之在注《三國志》時,就把好多當時陳壽拋棄的史料,以注的形式給加了進入。現在很多人研究《三國志》,同時也要參考裴松之的注,就是為了彌補這一點。
《三國演義》的普及程度,恐怕是個華人就會知道吧!如果再加上日本人對《三國演義》的熱衷,再加上整個中國的文化圈,那麼熟知《三國演義》的人更是比比皆是。
《三國演義》以《三國志》為藍本,同時取材於在民間流傳已久的三國故事,進行再加工而成。
所以《三國演義》與《三國志》不同的地方,也很難就此武斷地一棍子打成非歷史。《三國演義》中也許還包含著許多史料。
由於《三國演義》的普及,很多人的三國曆史都是從《三國演義》中來的。《三國演義》的故事已經深入民心了,而真正讀過《三國志》的人卻沒有幾個。
辯論時,反駁一個人的觀點,你是採取大家都熟知的內容去反駁,還是說引用一個別人都不知道的去反駁?
-
10 # 尋雲幽星
呵呵了,網路時代,出現了一群傻子,就是說三國演義還好,起碼是四大名著之一。只可惜有些人不看三國志,不說三國演義,看了點網路瞎扯淡,就跟著一起吹郭嘉,吹路人陳到,黑趙雲,吹西晉……
回覆列表
先對兩者做簡單分析。
我們一般認為《三國演義》是小說,是民間傳說彙編,演繹出來的。小說有一個立場,旨在表述一部分東西。讀小說,不能太當真。作者的目的,不是讓你知道那些故事,而是故事背後的內涵。有時候,作者為了創作需要,可以根據需要改編故事原型。這就是文學,它可以無中生有。
《三國志》某種程度來說,是歷史。沒有主觀立場,客觀記錄歷史。它不需要讚揚或者貶低某些事物。追求事實,《三國志》才是最正當的材料。
那麼,為什麼有人不相信《三國志》而相信文學作品《三國志》呢?
首先,《三國演義》家喻戶曉,影響力大。再加上電視劇的不斷翻牌,更是人盡皆知。人都迷信自己經常看到的東西,所以認為《三國演義》是正統。很少人知道,或者看過《三國志》。
其次,大部分人不讀書,分不清小說和歷史書的區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人們讀書的時間都去上網了。
除了這些還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比如小說裡的三華人物有血有肉,更加接近生活,所以有些人信。但這不過是文學的魅力罷了。更有些人認為,歷史都是當權者寫的,不真實。但是,史書一般都是修前朝的歷史,這一點還是能保障歷史的客觀性的。《三國志》最終完成是在西晉時期而不是三國時期。
以上就是我關於這個問題的一點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