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舊地遠方
-
2 # 書暢生活
很久之前讀過這本書,“人生”在這裡主要講的就是高加林,高中畢業以後回農村教書,沒過多久職位被人頂替,然後被迫扛起了鋤頭,心灰意冷時善良的巧珍走進他的生活,給了他久違的溫暖,後來透過走後門進了城裡,遇見了以前的同學黃亞萍,被她的知性才華吸引,在黃的攻勢下與巧珍分手,不料黃的前男友的母親將高加林走後門一事舉報,高加林被工作單位開除,城市戶口也丟了,又回到了生產大隊,這時巧珍已經嫁做人婦……
講了高加林的人生,也隱射了我們的人生,一輩子那麼長,需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慢慢來,高加林有能力,但是他太心急了,所以最後落得竹籃打水一場空,或許從他身上我們應該有所啟發。
-
3 # 讀不完的兩部書
《人生》是路遙發表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一部中篇小說,它講述了一個農村知識青年高加林的人生故事。
高加林高中畢業回鄉後當上了村小學民辦教師,後被村長兒子頂替後當了農民。勞動期間,農村姑娘劉巧珍愛上他。這時高加林在部隊的二叔轉業到縣裡當上了勞動局長,高加林透過二叔在縣裡當上通訊幹事。在縣裡高加林遇到了高中女同學黃亞萍,黃熱烈追求高加林。可黃的母親不同意女兒跟高加林,向組織舉報了高走後門當上幹部的事,高被辭退又回到農村當農民。這時劉巧珍已嫁給他人。高加林落個雞飛蛋打,光人一個。
讀完這篇小說,從高加林失敗的人生經驗中,我有兩點感想。
笫一,自已不強大,指望外界的力量是靠不住的。高加林當上縣通訊幹事不是靠個人能力和正軌的渠道,而是透過走後門等不正當手段上來的,這本來就很危險,一有風吹草動,立碼垮臺。
第二,在愛情上,高加林好高務遠,不切實際。本耒他和農村姑娘劉巧珍可以過上“我耕田耒你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的田園夫妻生活,可他偏喜歡城市姑娘黃亞萍。是黃比劉有文化漂亮,但她們所需要的愛情基礎是截然不同的。高加林不在縣裡工作,黃會愛他嗎?所以當高回農村以後,他們的愛情就像海市蜃樓一樣地消失了。
我寫這些感想是給青年們提個醒,當你們在追求幸福生活的時候,別忘了自己是誰。
-
4 # 亮月半
這部小說幾年前看過,每個人都想過上一種好生活,有一份獲得生存的工作,一份美好的愛情。農村人希望進城,當城市人。城市人想進入大城市,特大城市。超越自身生命擁有的東西,追求擁有之外的。高加林便是獲得了意外的生命之喜,進了城有了一分工作。
但高加林最後的城市工作丟失愛情失敗。根源在於想擁有不屬於自己的愛情。在於忘記了良心與根本。假如他不貪戀更多,不羨慕城市人,不嫌棄巧珍,與巧珍繼續戀愛。他的工作不能丟,還會有幸福的家庭生活。
一個人在追求的路上有進取心是好事,然而婚姻也需要門當戶對。他在嫌棄巧珍土的同時,與城市姑娘戀愛,這種存在偏見的世俗人群中,他作為進城的農民子女也被城市人嫌棄。一個人認清別人容易,認清自己很難。高加林認清巧珍,認不清自己。工作為謀生的職業,愛情為平等。這種平等的愛情中前提有家庭相互認可的平等。
什麼又是愛情?身份不對等沒有愛情,高加林身份變了對巧珍沒有了愛情。當高加林被黃亞萍母親舉報,失去工作。黃亞萍對他的愛情也消失了。愛情是超越金錢與身份地位的才謂愛情,心靈相契才是愛情。在城市愛的高加林依然愛鄉下的巧珍,幫助她,不嫌棄她為愛,為她也在城市找一份工,哪怕打工,成全兩個生命走近為愛。高加林也不懂愛,也沒有愛巧珍之深。愛一個人為其著想,讓她活得越來越有信心。而不是一個人傷心自卑而留鄉下,覺得自己配不上人。
同樣黃亞萍也沒有對他有真情,只不過虛榮心驅使,愛上的是他的名頭。當一切失去,愛情不在。這種對人沒有同情憐憫之心,別人落魄時棄如敝帚。別人榮光時上前。是愛的身份與地位而不是個人。這種愛情中摻雜不純粹的事物。當為某種利而愛,不能達到便心失衡。根本沒有靈魂上的心心相印,也沒有對人本身的珍視。在愛情上沒有動過情,沒有真過心。
人的一生尤其年輕時,緊要關頭有幾步。人生的抉擇關係後來的後果。什麼樣的選擇承擔什麼樣的後果。正視人生,正視愛情,正視生命,正視良心,正視世態人情 。人不可貪心,不可奔利,不可忘記對自己好的人。一個人對別人的行為有可能遭遇別人同樣對他的行為。因果是個人的人生選擇走的決定的,走向決定了一個人什麼樣。讓別人認清便以什麼樣的態度同等對待。個人的行為之因造成與人相交讓人認清目的而出現的後果。
以人為本,珍視心靈,珍視生命本身。所有幸福的人生是一步步尋找靈魂的彼岸而來。歷經挫折,知人生冷暖,得失無常,看清自己。在踏實的路上才有幸福。
-
5 # 我說你聽你說我聽
從高加林到劉峰(芳華),人物一以貫之,就是悶騷。悶騷男受欺負容易得到同情。中國藝術家受外國小說(於連)影響太深。屢屢以創造悶騷男為能事,這類人物陰氣太重,陽氣不足,唧唧歪歪。看看趙丹的武訓傳,即便是個乞丐,也滿滿的正能量,滿滿的陽剛之氣。這才是我們需要的中國氣派。
高加林以為改革開放就可以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就是合理的。他大錯特錯了。改革開放承認有私人利益,但是有底線的。資本主義自由化是不行的。
這就是小說告訴我們的。
-
6 # 新概念傳媒宋晨聲
路遙的《人生》觀後感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
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高玉德的憨厚朴實,高明樓的“精明強幹”,劉立本的“機智過人”,德順爺的歷事情懷。這幾位鄉村的老者共同演繹了在那個時期,中國農村的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而農村的年輕人,不甘平庸的知識分子高加林,嚮往美好未來愛情的劉巧珍,城裡公幹子弟張克南,對未來幸福生活嚮往的黃亞萍,共同演繹了年輕人在未來的道路上,對於工作與愛情之間所做出的艱難抉擇。
也許,人生原本就是這樣,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有時,又掌握在上帝的手中,到頭來,無非是一場虛幻的夢境。正如高加林所看到的那座橋,最終只不過是一座彩虹橋,過程美好而短暫。但人總要回到現實中,現實又往往是殘酷的,但無論結局如何,人還是要善良並且堅強的走下去。
在愛情方面,年輕人選擇似乎太過於莽撞,往往感情用事,如果高加林與劉巧珍,張克南與黃亞萍一直走下去,也許,就不會發生後面艱難的抉擇,一切都會回到正規。但世事無常,人總是嚮往高處,年輕人總是樂觀的期待美好的生活。
最終,高加林經歷了大城市的風風雨雨,又回到了他曾經不相容的農村,這時的他,才覺得這裡的生活是多麼美好。也許,只有失去的東西,才懂得應該如何去珍惜,但為時已晚,好在年輕人依舊充滿生機,還可以爬起來繼續走向未來。德順爺對加林說的那段話,詮釋了什麼才叫做真正的幸福,在平凡的世界裡不平庸的活著,依然保持自己的初衷,這就是不平凡。雖然話語樸實無華,但句句都激勵年輕人勇敢的走下去。
嚴峻的現實生活最能教育人,年輕人不能抱怨當下的生活,一切都是當初自己的選擇決定的,但無論如何,都不能放棄生活的原則。如果加林選擇了巧珍,也許未來的生活會更好,但理想的愛情沒有那麼圓滿,道路總是充滿了曲折,拋棄了巧珍,選擇了亞萍,但社會生活所迫,讓加林清楚意識到自己真正愛著的是巧珍,但當他反應過來時,巧珍已嫁為人妻。這是一段淒涼的愛情故事,但也許,這就是真正的人生,總是充滿不確定,命運有時不會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塑造。
讀《人生》讀的不只是表面的文字,更多的是改變生活的那種情懷。人生路雖然漫長,但如果走好要緊的那幾步,那你對未來的生活就會充滿信心。重要的則是與志同道合的人,攜手一同走向未來。仔細回想一下,文中的某些人物何嘗不是現在的我們呢?為了夢想,為了愛情,工作在努力的拼搏著,但奮鬥的路上並不是一帆風順,也有坎坷,有迷茫。我們何嘗不想在特定環境中安逸的活著,做一個平凡的人,但畢竟心裡總有一種不服輸的感覺,在這個平凡的世界裡,不平凡的活著,更精彩的走過,體驗過,為了目標而奮鬥,才使我們更有安全感吧!
2018.08.05
宋晨聲
寫於上海
心所向往的方向,就是我要到達的地方!
-
7 # 懷念狼845
首先得知道自己姓什麼,不能忘本。得有夢想,但不能不切實際。一個人抗爭當時的社會制度,想必也是高加林的人結局。
-
8 # 浩哥愛讀書
《人生》讀後感,談不上紀念的紀念
昨天和一位朋友聊天,才想起來11月17日是小說《人生》的作者,路遙先生離去的日子。 因為作者在國內幾代人的心裡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完全可以稱之為一座文學的高山,一座豐碑。 不對等,自己寫兩句,根本談不上紀念,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確實也是因此而起,多少也當作紀念吧。 說起來,也是巧合,外婆家也在陝北,媽媽說,翻過幾個山包包就是路遙的老家。前兩年,經常開車回去,在他的紀念館經過好幾次,總是心存敬畏,一直沒有膽量停下來,走進去看看。 農家的孩子,對農村和土地總是有著一種說不清楚的感情,簡單的愛和恨,不能準確表達。 安靜的時候,總是喜歡寫上幾筆,和他人在一起,也總樂意講講那些發生的故事。 初讀《人生》,總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按理說,故事結構嚴謹,文字描述細緻,應該很完美。可是,個人始終認為,好像沒寫完,具體缺少點什麼,也說不出來。以為是一種偏見,還專門翻箱倒櫃的又搜出來,重新讀了一遍,感覺依舊。 總是感覺少的什麼,可能是我開化的比較晚吧,對愛情一直都是一知半解,糊里糊塗的。不知道,初中、高中,甚至大學的時候,是否也有一些女娃娃,對我有過一絲暗戀。 書上說,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高度的總結和精煉的表達。 小說裡面寫的故事,和現在市面上流行的比起來,稀疏平常,甚至之前被評價為高加林和劉巧珍的愛情悲劇,和現在的各種虐戀、多角戀相對照,基本不在一個量級,可是為什麼還有那麼深遠的影響呢? 說起來,《人生》的故事雖然簡單,質樸的文字搭建起來,卻有一種震撼的力量,在無聲無息的傳達、滲透。借用武俠小說的描述:“內力極其深厚,周遭三米之內,均感受的到一種無形的束縛,糾纏不清,扯不斷、撇不開,雖說並不是動彈不得,只能隨著內力的牽引而行走,全然不能自我掌控”。 如果聯絡小說寫作的時代背景,不由得為作者的才思和勇氣,點上三十二個贊。 那時節,恰逢文革後,百業待興,特別是在思想上,迫切需要一場“大解放”、“大風暴”,讓思維重新活躍起來,為社會服務。 作者在塑造的人物上,非常成功,也很現實和真實。比如說德順老漢,幾乎每一個農村,都可以找到相似的影子,還有強勢的村幹部,精明的小商農(半商半農),當然更多的還是樸實的勞動人民。在每一座具有生活氣息的城市(甚至大一些的社群),也基本能夠找到克南媽式的小市民原型,刁蠻任性的黃亞萍,以及獨立性較差、極端依賴家庭的張克南。 當然,歸根結底,這些人物性格的設定,都是為了全書的矛盾衝突而服務。深度思考,也確實屬於城鄉二元分化的產物,如果繼續說下去的話,會有更加專業的知識來加入,屬於社會學、經濟學等領域的內容,那就離題有點遠了。 此外,作者在主人公精神獨白方面,製造的矛盾更大、更多,個別情況下,有撕裂的味道,讓人不忍讀下去,卻又希望後續好轉而不捨得放下。 高加林的性格,有年輕人的積極奮進,面對愛情的猶豫不定,遇到問題後的自我放棄,對城市、農村的不同態度和思考;劉巧珍的深情、勇敢,愛情受挫後的處理(十分現實,卻讓人感覺很可惜,當然,作者如此去寫,必定有其考慮)。幾句話,是難以進行概括的,更多的還是每個人眼裡都有不同的高加林和劉巧珍。 讀完小說《人生》,不自覺的想起來,當年的高考。在填報志願環節,不知怎麼想的,對清華大學提前錄取批次的核工業與核技術專業,特別感興趣,像著魔一樣,現在還有點後悔,偶爾也會設想一下。 在大學的時候,確實花了很多時間,去自學量子理論、相對論等,應該是腦子愚鈍,一直沒有太大的進步。 進而在工作之後,因為經濟的原因,果斷的放棄,不知道這一步是否走對了。 只是有時候想起來,就此便於科研徹底絕緣了,殊為可惜。 不知道,那一天,有能力可以把華北平原的農村寫一下,也好設計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
-
9 # 可樂雪碧啊呀
人生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柳青。這段寫在《人生》開篇前的話,深刻地概括了路遙《人生》的思想精華,我將它理解為高加林的悲劇形成的原因。
高加林在緊要處一步錯,步步錯。在他年輕的時候,政治上、事業上他透過錯誤的手段走上了二十幾年來人生的巔峰,個人生活上,選擇了拋棄劉巧珍,和黃亞萍遠走高飛。他在政治、事業上的那一步錯,影響的或許是他人生的一個時期,但他在個人愛情生活上的那一步錯,卻影響了他的一生。
路遙的小說《人生》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時空背景,描寫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畢業回到農村當上了民辦小學的教師,很滿足這個既能體現他的才能又充滿希望的職業,但好景不長,有權有勢的大隊書記高明樓的兒子高中畢業,教師崗位供不應求,無權無勢的他無奈被高明樓的兒子頂替,被迫回到土地;機遇降臨,他當兵的叔叔調回縣城當勞動局長,身邊的人為了巴結他叔叔給高加林謀求了一份工作,高加林得以再次離開土地;而高加林透過關係得到工作的事情終究被揭發再次回到土地的人生變化。高加林的悲劇包含諸多方面的複雜因素,在我看來,最主要的是當時的社會背景和高加林自身被權勢推翻後脫離現實生活急於求進的虛榮心和一絲自私心甚至得到成績後的盲目自大心理。
在個人情感生活方面,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矛盾。高加林在感情與未來的權衡之下選擇了黃亞萍,在這個過程中,黃亞萍是勇於追求真實感情卻又自私任性的,她傷害了張克南以及雙方的父母親。高加林是猶豫不決、沒有正視內心感情而又虛榮自私的,張克南與劉巧珍是這段感情的犧牲者,張克南性格不夠堅強、魄力不夠卻又自始至終沒有傷害過黃亞萍和高加林,甚至在高加林被母親揭發時告訴黃亞萍和高加林,他是正直善良的。而劉巧珍,更是如金子一般,在與高加林分手時保留了最後的尊嚴和驕傲,心中卻仍是摯愛,高加林再次回到農村後,傷心嫁人後的劉巧珍還依然為他爭取教書的職位。高加林失去劉巧珍後悔莫及,這或許是他一生的遺憾,人生中緊要的這一步,他終究還是走錯了。
高加林在這二十年來的人生中政治事業上的錯誤可以挽回,個人生活的這一步錯或許影響了他的一生,但生活總是這樣,不能叫人處處滿意,人生沒有終點,我們還要熱情地活下去,社會也將繼續發展。對於社會,要有適合發展的制度,促進個人發展。對於個人,人生中緊要的幾步要謹慎選擇,立足於現實,莫被虛榮和歪門邪道矇蔽了雙眼,阻礙了前進的腳步。
-
10 # 宇哥帶你讀原著
路遙的《人生》如果用一個故事來比喻,那就是有點像《包青天》裡陳世美與秦香蓮的故事。
只不過在《人生》裡,主人公高加林要比陳世美還是更有良知許多。
高加林透過走後門的關係,當上了城裡的幹部,過上了自己夢寐以求的生活。
這並沒有什麼大錯,他也只是想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美好向上的未來,所以在重要抉擇上,他選擇了和白富美的幹部子女黃亞萍在一起,而拋棄了同樣美麗善良但是沒有共同語言的農村姑娘劉巧珍的故事。
但是最終竹籃打水一場空,高加林因為被查出了調動的真實過程,被撤去了幹部身份,重新做回了農民。此後黃亞萍也拋棄了他,劉巧珍也早找別人結了婚。
而高加林自己變得一無所有。
說到感想,我只想說高加林那是太貪了,沒有真正認識到自己的根基是什麼,沒有修煉好內功,沒有搞清楚社會是複雜的,沒有將人與人的關係處理好,就想鯉魚跳龍門,那真的是想得太美了。
一個人,人生的曲線,不可能永遠是向上的,日子也不可能總是一天比一天好,這其中會有起起伏伏;會有波峰,波谷;會有懸崖式的下降,也會有觸底反彈的一天。
而主人公高加林好像就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他還年輕,處理問題起來還很稚嫩,所以現實的生活狠狠的懲罰了他,而沒有因為他的稚嫩,給予他一絲安慰。
如果按照男人的觀點來看,說到底高加林的選擇是沒有問題的。
黃亞萍和劉巧珍相比,肯定絕大多數的人會選擇黃亞萍,因為這個選擇才是最符合現實需要的選擇。
只有那些遵守誓言,準則的人,冷靜的人會選擇劉巧珍。
其實仔細想想,就算高加林沒有出事,選擇了黃亞萍,跟著黃亞萍走了,結婚了,對於高加林來說,等待他的未必都是幸福,因為黃亞萍的性格缺點也是非常明顯的。
但是如果高加林選擇了劉巧珍,其實也是一樣,兩個知識結構,興趣愛好相差太遠的人,就算彼此相愛,最後在一起依然不會過得太好。
所以路遙的人生想告訴我們什麼呢?
那就是:你長得不美,那就不要想得太美!
-
11 # 踩踩86
人生是路遙寫的中篇小說,我第一次看忘記是啥時候了,大約是在高中階段,應該是那個時代,已經忘記了我看到後的感想了,那時候的我對世界的領悟力沒那麼強,比較迷茫,也不知道當時有啥好感悟的,覺得主角真可憐,印象最深刻的是高加林的叔叔,這個人每次說話都是一副為人民服務的官話,看了讓我噁心,覺得他這個官當的就是個二百五,明明自己的侄子非常需要他的幫助,他沒有提過一句話。反而是他的下屬直接幫著辦了這個事情,他還一身正氣的處理了下屬。很抱歉,當時的我只有這個覺悟,因為我當時的處境和高加林也大差不差,我也是個農民,也僅僅是因為我會讀書,所以我上了高中,如果我考不上大學我可能還不如高加林,他至少是有文筆的,會寫文章,而我什麼都不會。
今天再看《人生》,很多回憶湧上心頭,高加林的選擇,可能也是我的選擇,我不就是現實中的高加林嗎?我不也是絲毫看不上在鄉下的任何女子嗎?哪怕是他們有漂亮賢惠的,確切地說我從高中開始就始終相信自己是天選之子,始終相信我是做大事的人,對觸手可得的愛戀全部拒絕。我的目標也非常明確,就是去拔城市裡的白菜,嗯,差點還讓我成功了。對比而看,我比高加林好多了,我是考上了大學,而他沒有考上。不過那時候的高中生就已經了不起了,所以說高加林的悲劇也來源於那個時代。作者受限於時代,所以讓高加林竹籃打水一場空回到了高家村,但是現實中高加林的運氣可能會非常好。他經歷了這一切後馬上就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了,所以可能會在村裡教書,或者出走外地謀生,最後可能會選擇一個和自己差不多經歷的文化人結婚。
到目前為止說的這些都和我最大的感悟無關,今天看完了電影后,就想用路遙自己的話來描述感受,就是X他媽的文學。高加林讀了幾年書,就是個高中生就馬上高人一等了,為什麼?不是因為他讀了高中,他學習好完全可以考大學,考中專大專呀,但是他都沒考上,說明他學習不咋地,同樣的,村長的兒子也是高中生,不一樣開拖拉機挺好嗎?為啥他高加林就不可以去開拖拉機賺錢呢?歸根結底來源於一個----他愛好文學。
文藝青年這個詞我無意去解說,不管在任何時候,文藝文學這玩意,會讓人有涵養,有氣質,還會顯得有文化,而且門檻還特別低,多看基本小說詩歌就馬上變成了文藝愛好者。這個很招惹小姑娘喜歡。而且文學這玩意也沒啥標準,寫得好不好完全是主觀意願評判。文學本來就是為了表現自己而存在的,所以文學這玩意,會天然讓人出名,哪怕他其他方面非常差,只要是文學好,就會說,就會寫,就會表達自己的懷才不遇,於是就有了同樣是高中生,高加林就必須是那個文化人,必須要當個老師,而同樣是高中畢業的村長家的兒子,就只能去拉磚。說了文學的好處,再說說文學的壞處,文學的壞處是容易讓人產生一種錯覺,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因為書裡面全部說的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尤其是文學類的書籍,看多了就是讓人有這種感覺,才有了高加林從心底裡就覺得自己是讀書人,需要共鳴,其實另一個角度上講,同一階級才有共鳴,高加林所處的時代,階級是以知識劃分的嗎?不見得,很可能是靠關係。沒享受到讀書的好,但是卻把路子都給堵死了,除了讀書其他村裡的東西都不會,這才是高加林的悲劇源頭,農村出身並不可恥,可恥的是精緻的利己主義,玩弄人家的感情,說離開就離開,如果不是你的果子,就不要去摘,讓人家好好長著不是很好嗎?
請允許我再用路遙的原話來評價這個事情:X他媽的文學!
回覆列表
只有與歷史同步的人,閱讀這部小說才會有非常的感受,小說反映的主人公命運的變化,帶來的個人情感的變化,是時代大背景下,一批人的人生際遇的現實反映,是刻骨銘心的,是具有切膚之痛的,拍成電影后,影響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