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皮菜 地皮菜: 又名地耳、地衣、地木耳、地軟兒,是真菌和藻類的結合體,一般生長在陰暗潮溼的地方,暗黑色,有點象泡軟的黑木耳。地皮菜富含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和磷、鋅、鈣等礦物質,以色列魏茨曼研究的科學家研究發現,地皮菜所含的一種成分可以抑制人大腦中的乙醯膽鹼酯酶的活性,從而能對老年痴呆症產生療效。地皮菜是一種美食,最適於做湯,別有風味,也可涼拌或燉燒,也是寒性食品。 另稱【地耳 Nostoc commune】 屬於【藍藻門】--【顫藻目】--【念珠藻屬】 藻體絲狀,有時若干條包被在膠質鞘中成片狀團塊狀.生於水中,土中或草地上等潮溼的環境.絲狀體上產生異形孢子和厚壁孢子進行營養繁殖.(同屬植物還有葛仙米,髮菜 等)均可食用. 注:藍藻是最古老,最簡單,最原始的植物類群. 【科屬】為念珠藻科植物葛仙米的藻體。 【別名】葛仙米、地踏菇、念珠藻、地木耳、地衣、地皮菜等 【性味歸經】性涼,味甘;入肝經。 【功效主治】清熱明目,收斂益氣。主治目赤紅腫,夜盲,燙火傷,久痢,脫肛等病症。 【營養成分】每 100克鮮品中,含水分96.4克,蛋白質 l.5克,粗纖維1.8克,灰分1克,胡蘿蔔素220微克,硫胺素0.02毫克,核黃素0.28毫克,尼克酸0.5毫克,維生素E2.24毫克,鉀102毫克,鈉10.7毫克,鈣14毫克,鎂275毫克,鐵21.1毫克,錳7.74毫克,鋅5.0毫克,銅1.13毫克,磷53毫克,硒9.54微克。此外,還含有肌紅蛋白,B胡蘿蔔素(B-caroteme),海膽烯酮(echineno),雞油菌黃質,磷質,淄醇以及葡萄糖甙,香樹脂醇類,維生素C等。 【食療作用】 1.降脂明目 地耳是一種很好的低脂肪營養保健菜,能降脂減肥,同時,對目赤、夜盲、脫肛等病症也有一定療效。 2.清熱降火 地耳性寒而滑,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內服外用,可輔助治療燒傷、燙傷及瘡瘍腫毒。 3.補充營養 地耳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鈣、磷、鐵等,可為人體提供多種營養成分,具有補虛益氣,滋養肝腎的作用。 【保健食譜】 如: 地耳炒雞蛋、地耳包子、地耳土豆排骨湯、地耳蘿蔔排骨湯、地耳山藥排骨湯。 1.涼拌地耳 新鮮地耳250克,蔥花適量。將地耳洗淨,去雜,入沸水鍋內焯一下,撈出瀝水,裝盤,加入精鹽、醬油、蔥花等,再淋上麻油拌勻即可。此餚具有清熱明目的功效,適用於目赤紅腫,夜盲,久痢等病症。 2.地耳豆腐 地耳10克,豆腐2O0克,香蔥適量。先將地耳洗淨;豆腐切小塊入鍋煮片刻撈出;鍋中燒油,煸香蔥花,入豆腐、精鹽和適量水煮沸,最後加地耳燉至入味出鍋。此餚具有清熱益氣,和中的功效,可輔助治療脫肛病症。 3.地耳炒韭菜 地耳100克。韭菜25)克。地耳、韭菜各洗淨,瀝乾水:鍋燒熱放油。至油熱投入地耳煸炒,將適量精鹽,人味出鍋待用:韭英(切段),入鍋煸炒,加鹽人味,再倒人地耳燜炒數分鐘即可裝盤。此餚具有益氣補腎的功效,可輔助治療脫肛.陽痿遺精,子宮脫垂等病症。 4.地耳燒肉鮮 地耳 2O0克,豬肉 15o克,姜、蔥各適量。將地耳去雜洗淨,豬肉洗淨切片;鍋燒熱,投人豬肉片煸炒至水乾,加入姜、蔥、料酒、醬油煸炒,至肉熟透,再人精鹽、白糖燒片刻,放人地耳和適量水,燒至人味,投少許味精即成。此菜具有補中益氣的功效,適用於體倦乏力,脫肛,陰虛乾咳,便秘等病症。 【注意事項】 地耳性涼質地潤滑,脾胃虛寒洩瀉者不可多食。 【文獻選錄】 《名醫別錄》:“主明目,益氣,令人有子。” 《奧西偶記》:“解熱清隔,利腸胃。” 《食物考》:“清神解熱,痰火能療”;“久服延年,蓋亦能清髒熱者。” 《綱目拾遺》:“清隔,解熱,利腸胃。” 《陝西中草藥》:“清熱收斂,益氣明目。治燙火傷,夜盲症。” 《全國中草藥彙編》:“主治脫肛。” 【文化欣賞】 歷史傳說:據《梧州府志》載,“葛仙米……此原非谷屬,而名為米,傳雲:晉葛洪隱此,乏糧,採以為食,故名。” 另有參考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陳衍昌之說,屬於藍綠藻門 (Cyanophyta)藍綠藻綱(Cyanophyceae)念珠藻目(Nostocales)念珠藻科(Nostocaceae)。地木耳藻體微視(在顯微鏡下;如圖)成絲狀群體,外覆以豐富膠質,一般目視狀似木耳。因其生長於山坡草地上,故俗稱為地木耳(常被誤認為是一種青苔),為一美味富含各種營養元素之高貴食材。(注:念珠藻科的藍綠藻就是俗稱的葛仙米) 【形態特徵】 地皮菜藻體堅固、膠質,最初為球形,後擴充套件為扁平,直徑幾個釐米,為常有穿孔的膜狀物或革狀物。有時會出現不規則的捲曲,形似木耳,在潮溼環境中呈藍色、橄欖色;失水乾燥後藻體呈黃綠色或黃褐色。藻體由許多屈曲盤繞的藻絲組成,藻絲則由多個球形細胞連線而成,其膠質鞘分層不明顯,無色透明。藻絲一般不分枝,長4.5-6微米,其間有異形細胞。地皮菜的繁殖方式一種是透過細胞分裂長成新的藻絲;另一種方式是形成厚壁孢子,經過休眠後萌發成新的藻絲。 【分佈與生長環境】 地皮菜生存範圍很廣,對氣溫的適應幅度為-80-80攝氏度,所以,從寒冷的南極洲到炎熱的沙漠,從5000米以上的雪山到火山熔岩流過的地方,它都能生存、繁衍。在中國幾乎全國分佈,喜歡生長在潮溼的土壤表面,或者混雜在雜草基部的莖葉間、大樹的基部以及苔蘚植物群中。而且它耐旱性強,在乾燥草本群落地帶和中性草本群落的草灘、荒坡上也能很好生長。即使休眠幾十年,一遇水又馬上恢復生機。 地木耳平常少見,但在大雨過後經常出現在不受汙染的山地草原上。因此,國外常稱其為fallen star或是star jelly,乃是誤認為其是由天上所降下來之故。餐廳業者則取名為情人的眼淚為一道極美味的菜餚。而原住民則稱其為上帝的眼淚。 地皮菜也是多鈣性土壤的指示植物,還是一種高階有機肥料。 地耳、地皮菜《本草綱目》釋:地踏菇屬地耳、石耳這類,形狀如木耳,氣味甘、寒、無毒,明目益氣,現代醫學研究,地踏菇味甘性寒,清熱涼血,並輔助降壓之功效,地踏菇是現代家庭和賓館的理想菜餚。 本品產於鐵山寺國家級森林公園境內,地踏菇生長在山區草地、石灘、無汙染的自然環境中,春、夏雨後採集最宜。本品經人工採集、選料、清洗、烘乾後精製而成。
地皮菜 地皮菜: 又名地耳、地衣、地木耳、地軟兒,是真菌和藻類的結合體,一般生長在陰暗潮溼的地方,暗黑色,有點象泡軟的黑木耳。地皮菜富含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和磷、鋅、鈣等礦物質,以色列魏茨曼研究的科學家研究發現,地皮菜所含的一種成分可以抑制人大腦中的乙醯膽鹼酯酶的活性,從而能對老年痴呆症產生療效。地皮菜是一種美食,最適於做湯,別有風味,也可涼拌或燉燒,也是寒性食品。 另稱【地耳 Nostoc commune】 屬於【藍藻門】--【顫藻目】--【念珠藻屬】 藻體絲狀,有時若干條包被在膠質鞘中成片狀團塊狀.生於水中,土中或草地上等潮溼的環境.絲狀體上產生異形孢子和厚壁孢子進行營養繁殖.(同屬植物還有葛仙米,髮菜 等)均可食用. 注:藍藻是最古老,最簡單,最原始的植物類群. 【科屬】為念珠藻科植物葛仙米的藻體。 【別名】葛仙米、地踏菇、念珠藻、地木耳、地衣、地皮菜等 【性味歸經】性涼,味甘;入肝經。 【功效主治】清熱明目,收斂益氣。主治目赤紅腫,夜盲,燙火傷,久痢,脫肛等病症。 【營養成分】每 100克鮮品中,含水分96.4克,蛋白質 l.5克,粗纖維1.8克,灰分1克,胡蘿蔔素220微克,硫胺素0.02毫克,核黃素0.28毫克,尼克酸0.5毫克,維生素E2.24毫克,鉀102毫克,鈉10.7毫克,鈣14毫克,鎂275毫克,鐵21.1毫克,錳7.74毫克,鋅5.0毫克,銅1.13毫克,磷53毫克,硒9.54微克。此外,還含有肌紅蛋白,B胡蘿蔔素(B-caroteme),海膽烯酮(echineno),雞油菌黃質,磷質,淄醇以及葡萄糖甙,香樹脂醇類,維生素C等。 【食療作用】 1.降脂明目 地耳是一種很好的低脂肪營養保健菜,能降脂減肥,同時,對目赤、夜盲、脫肛等病症也有一定療效。 2.清熱降火 地耳性寒而滑,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內服外用,可輔助治療燒傷、燙傷及瘡瘍腫毒。 3.補充營養 地耳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鈣、磷、鐵等,可為人體提供多種營養成分,具有補虛益氣,滋養肝腎的作用。 【保健食譜】 如: 地耳炒雞蛋、地耳包子、地耳土豆排骨湯、地耳蘿蔔排骨湯、地耳山藥排骨湯。 1.涼拌地耳 新鮮地耳250克,蔥花適量。將地耳洗淨,去雜,入沸水鍋內焯一下,撈出瀝水,裝盤,加入精鹽、醬油、蔥花等,再淋上麻油拌勻即可。此餚具有清熱明目的功效,適用於目赤紅腫,夜盲,久痢等病症。 2.地耳豆腐 地耳10克,豆腐2O0克,香蔥適量。先將地耳洗淨;豆腐切小塊入鍋煮片刻撈出;鍋中燒油,煸香蔥花,入豆腐、精鹽和適量水煮沸,最後加地耳燉至入味出鍋。此餚具有清熱益氣,和中的功效,可輔助治療脫肛病症。 3.地耳炒韭菜 地耳100克。韭菜25)克。地耳、韭菜各洗淨,瀝乾水:鍋燒熱放油。至油熱投入地耳煸炒,將適量精鹽,人味出鍋待用:韭英(切段),入鍋煸炒,加鹽人味,再倒人地耳燜炒數分鐘即可裝盤。此餚具有益氣補腎的功效,可輔助治療脫肛.陽痿遺精,子宮脫垂等病症。 4.地耳燒肉鮮 地耳 2O0克,豬肉 15o克,姜、蔥各適量。將地耳去雜洗淨,豬肉洗淨切片;鍋燒熱,投人豬肉片煸炒至水乾,加入姜、蔥、料酒、醬油煸炒,至肉熟透,再人精鹽、白糖燒片刻,放人地耳和適量水,燒至人味,投少許味精即成。此菜具有補中益氣的功效,適用於體倦乏力,脫肛,陰虛乾咳,便秘等病症。 【注意事項】 地耳性涼質地潤滑,脾胃虛寒洩瀉者不可多食。 【文獻選錄】 《名醫別錄》:“主明目,益氣,令人有子。” 《奧西偶記》:“解熱清隔,利腸胃。” 《食物考》:“清神解熱,痰火能療”;“久服延年,蓋亦能清髒熱者。” 《綱目拾遺》:“清隔,解熱,利腸胃。” 《陝西中草藥》:“清熱收斂,益氣明目。治燙火傷,夜盲症。” 《全國中草藥彙編》:“主治脫肛。” 【文化欣賞】 歷史傳說:據《梧州府志》載,“葛仙米……此原非谷屬,而名為米,傳雲:晉葛洪隱此,乏糧,採以為食,故名。” 另有參考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陳衍昌之說,屬於藍綠藻門 (Cyanophyta)藍綠藻綱(Cyanophyceae)念珠藻目(Nostocales)念珠藻科(Nostocaceae)。地木耳藻體微視(在顯微鏡下;如圖)成絲狀群體,外覆以豐富膠質,一般目視狀似木耳。因其生長於山坡草地上,故俗稱為地木耳(常被誤認為是一種青苔),為一美味富含各種營養元素之高貴食材。(注:念珠藻科的藍綠藻就是俗稱的葛仙米) 【形態特徵】 地皮菜藻體堅固、膠質,最初為球形,後擴充套件為扁平,直徑幾個釐米,為常有穿孔的膜狀物或革狀物。有時會出現不規則的捲曲,形似木耳,在潮溼環境中呈藍色、橄欖色;失水乾燥後藻體呈黃綠色或黃褐色。藻體由許多屈曲盤繞的藻絲組成,藻絲則由多個球形細胞連線而成,其膠質鞘分層不明顯,無色透明。藻絲一般不分枝,長4.5-6微米,其間有異形細胞。地皮菜的繁殖方式一種是透過細胞分裂長成新的藻絲;另一種方式是形成厚壁孢子,經過休眠後萌發成新的藻絲。 【分佈與生長環境】 地皮菜生存範圍很廣,對氣溫的適應幅度為-80-80攝氏度,所以,從寒冷的南極洲到炎熱的沙漠,從5000米以上的雪山到火山熔岩流過的地方,它都能生存、繁衍。在中國幾乎全國分佈,喜歡生長在潮溼的土壤表面,或者混雜在雜草基部的莖葉間、大樹的基部以及苔蘚植物群中。而且它耐旱性強,在乾燥草本群落地帶和中性草本群落的草灘、荒坡上也能很好生長。即使休眠幾十年,一遇水又馬上恢復生機。 地木耳平常少見,但在大雨過後經常出現在不受汙染的山地草原上。因此,國外常稱其為fallen star或是star jelly,乃是誤認為其是由天上所降下來之故。餐廳業者則取名為情人的眼淚為一道極美味的菜餚。而原住民則稱其為上帝的眼淚。 地皮菜也是多鈣性土壤的指示植物,還是一種高階有機肥料。 地耳、地皮菜《本草綱目》釋:地踏菇屬地耳、石耳這類,形狀如木耳,氣味甘、寒、無毒,明目益氣,現代醫學研究,地踏菇味甘性寒,清熱涼血,並輔助降壓之功效,地踏菇是現代家庭和賓館的理想菜餚。 本品產於鐵山寺國家級森林公園境內,地踏菇生長在山區草地、石灘、無汙染的自然環境中,春、夏雨後採集最宜。本品經人工採集、選料、清洗、烘乾後精製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