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i貓貓i咪i
-
2 # 清照影
這個問題可梳理一下:
西方文化對應的應是東方文化,大眾文化對應的是"精英文化"(小眾文化)。至於說哪種文化最強,則看人們的需要是什麼?
如果是和諧,和平,人的內心心靈和諧,人際關係和諧,東方文化(儒、釋、道為代表)最先進。
如果是鬥爭,競爭,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西方文化最先進。
現在,最先進的文化是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中國文化是東方文化的根,馬克思主義也是西方文化的一種。
東西合壁,天下無敵!
-
3 # 釋乙木
如果我們將儒家思想在東亞的影響與西方文化基督教的影響進行比較,我們可以將儒家思想視為不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宗教,也不是像西方文化基督教那樣異構的宗教——儒家價值觀在超過2000年的時間裡對中國(和東亞)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儒家思想也聲稱其教學具有普遍的相關性。與西方文化基督教相比,它缺乏狂熱的傳教士精神。相反,它以一種和諧的社會和道德秩序的典範教學傳播到東亞的其他地方。雖然儒家作為一個機構,與基督教的教會不同,但隨著帝國主義的終結而消失,它形成了,在一定程度上作為“後儒家”,仍然形成了中國社會的道德基礎。
中國和東亞大多數國家最重視社會和諧穩定。這種偏好是根植於儒家思想的基礎上的,正如眾所周知的那樣,從中國傳到北韓、日本和越南,他們看到了社會或國家在家族之後的模式,以共識和和諧為兩者的生存至關重要。因此,我們在這裡找到了一種協商一致的文化,建立在家庭和關係的社會凝聚力之上,與西方社會相比,特別是在現代自由民主時代,這是基於衝突的模式,使個人成為他們的基本元素。根據後者,歷史、政治和社會透過對立力量之間的衝突發展(選舉鬥爭、勞動爭議、階級衝突、性別戰爭等),並朝著解放的自主個人世界前進。在現代西方社會中,基督教的世俗後代大力捍衛平等,在今天的條件下,被稱為社會正義。在中國社會,在儒家的家庭模式之後,我們在父母和孩子之間有一個自然的等級制度,平等幾乎從來沒有問題(除了文化大革命)。相反,男性和女性在人際關係的網路中仍然存在著更高或更低的地位,主要是根據資歷或學術價值的原則。因此,我們可以把中國文化作為一種以國家為導向的文化,與西方的平等文化相比。
最後,中國社會更受特定關係和網路的影響,強調互惠原則和責任原則(這適用於其他東亞社會)。這與西方傳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即根據自然或正規律的主張和權利,為每個人設定普遍的規則和規範。因此,我們可能會在描述西方文化和中國儒家文化的過程中,將普遍性與特殊性相區分。而且因為它突出了某些特徵和趨勢,如果以適當的謹慎對待,這仍然是合理的。舉個例子,社會和諧的價值很可能會被質疑,從最早的時候,直到最近的過去。當和諧或共識似乎在中國發揮重要作用時。然而,我們不應該忽視某些理想(這與本質不一樣)確實在文明的歷史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即使這些理想,自然,永遠無法實現。關於西方文明,人們在上帝面前的慈善、和平、平等和獨特的思想,在他們的世俗化或政治化的形式中,如社會福利、和平使命、法律面前的平等、人類的尊嚴和權利,以一種不可否認的方式塑造了我們的思想和實踐,儘管基督教西方悠久歷史似乎與慈善和和平有著深遠的關係。這就是說,我們應該謹慎地無視某些理想的塑造力量,指出一些非一致性的奇異事件。
簡單地說,在進行比較時,我們可以突出一些相似之處或差異。我們只是專注於差異,現在我們應該尋找相似之處。事實上,在不同的文化中尋找共同概念已經成為跨文化工作的主流。這些概念有時被稱為跨文化共性。例如,在儒家中,在西方基督教傳統中,《金規則》(以它的積極和消極的形式)的概念;在孟子中,我們發現了人類本性的一種與生俱來的善良,以及自然法則和人類尊嚴的現代概念。孟子也有“人道主義”的思想,優先於人民,而不是在政治上的統治者。最後,我們也找到了道德自治人的理想,所有這些都與西方思想的歷史有一定的相似之處。然而,我們必須考慮到,這些理想產生了不同的影響,並導致了不同的哲學和社會政治歷史。例如,在西方哲學的感覺中,一個所謂的“人格主義”的概念,意味著個人的道德修養應該會給我們的共同利益帶來一種高度的責任感——例如,我們發現,中國的傳統是“清關”(廉潔的官員),並以偉大的宋朝改革家範忠淹的話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而不是自我斷言,而是克服自私,而不是自我實現。換句話說,從一個小的自我中心自我培養到一個大的,所有的自我為自我,(類似於佛教,在那裡,對自我的認識,自我的錯覺,實際上是啟蒙)。在儒家的傳統中,知識分子應該關心人民的福利,總是應該在政府範圍內服務;同時,他應該對道德不端行為的忠誠批評,這一態度在東亞社會當然還活著,也很好。
忽視這一背景,西方的普遍主義者大多試圖找到一些啟蒙思想的痕跡,比如個人自治或個人權利、尊嚴、多元主義或民主的概念,在東亞思想的歷史中,經常與指責相結合,例如,華人並沒有保持自己的傳統標準,並違背了自己的傳統。根據這種邏輯,一箇中國的普遍主義者可能會說,歐洲或美華人在他們的傳統中找到了慈善、平等、正義和博愛的理想,但他們並沒有和他們生活在一起,比如他們與來自第三世界的人或國家的關係。除此之外,東亞的普遍主義者可能更願意尋找其他跨文化的共性,也許是問責制、無私、利他主義等。這意味著,在尋找這種共性的同時,我們必須謹慎行事。它不應該讓我們在另一種文化中找到傳統(或理想)和現實之間的邏輯錯誤或矛盾。然而,跨文化理解的一個巨大障礙是一個以民族為中心的態度。
當然,這種跨文化理解的嘗試也有其侷限性。跨文化的觀點試圖在文化之間建立一個虛擬的立場
這表明,中國儒家思想——與西方主流不同——不追求準超越或認識論問題,它的重點,除了比排他性更包容,更世俗和理性的務實。
-
4 # 望斷秋愁1
文化是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總和。是一種有形也無形的產品。我們喜歡這種大眾文化是因為我們可以運用它產生更多的人們喜愛的生活形式,它彷彿就是生活的新增劑,活躍生活,美化生活,讓枯燥的現實充滿樂趣。同時也推動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生活中產生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在中國近些年發展迅速,每個家庭每個人的精神風貌都有了顯著提升,即使當今的農村家庭,也充滿了濃濃的文化情趣。
綜上所述,我們是非常喜歡中國式的大眾文化的,當然。在適當的情況下,借鑑一些古老的和西方的文化也是未嘗不可的。
-
5 # 塵緣07
這個命題,有失偏頗。
要拿文化來比對的話,首先我們得搞清楚文化是什麼?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它是人類早期長期生存發展所留下的一些符號,痕跡。
中國文化根據中華人民長期發展有其東方特色,主要以儒墨道法為主,他們都曾在中華大地上發揮過自己的光和熱,都體現出了自己不同於其他文化的特色與特徵。西方文化也有其特色與使命,自16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開始,民主,自由,科學,法制便彰顯其神聖的特色。另外講大眾文化,這個更好理解,自古文化就有陽春白雪,有下里巴人。更有殿堂音律及鄉俗俚曲。
說到哪種文化先進就不太確切,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只要是文化,就不能夠區別哪種先進哪種落後,有可能鄉俗俚曲比起西方鋼琴小提琴巴赫貝多芬發源歷史還要淵源呢。
餘之拙見,望斧正!
-
6 # 一抹天青
這三種文化各自都是一個相當龐雜的體系,如果我們直接的來比較孰優孰劣,會很困難,其實看到作者提問之前,我就一直在思考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異,只是還不曾考慮到大眾文化這一層面。
今天我們不妨換個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既然要對比這三種文化的先進性,首先就要提取三種文化中共有的因子。我們就以“我”這個因子在三種文化中的不同地位來做個比較。所謂的“我”,就是我們每個人自身,我們自身在各個文化中的地位、影響、價值取捨等等,都能映射出不同文化的巨大差異。
首先說儒家,儒家中自我在哪裡呢?儒家的核心思想講究忠孝仁義禮智信廉,那麼如何來解釋呢?所謂忠,忠於國家,所謂孝,孝順父母,所謂仁,善待下屬百姓,所謂義,善待兄弟僚,所謂禮,遵從公序良俗,所謂智,知榮辱進退,所謂信,對人一諾千金,所謂廉,非道不取。大家可能發現了,儒家中我們每個人首先考慮不是自己,而是國家父母妻兒兄弟同僚下屬等等,我們做的每一件事,都要最先考慮社會屬性,首先考慮對別人的影響和別人的感受,嚴格壓抑自身的喜怒哀樂,而去達到所屬團隊的整體和諧運轉,我既不能違反法律,也不能違反道德,所以整體來說儒家是一個舍小我成大我的文化,東方士兵寧死不降就是這種文化的集中體現,思想層面可以概括為我為人人。
再看西方文化,西方文化中關於自我的地位異常清晰,絕不像東方儒家文化這樣的抽象,首先西方文化中最重要的一條是個人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無論你是國家,宗教,團體,政黨還是個人,我自己的財產都不能隨意處置,我所做的一切首先要保證我的利益不受侵犯。其次是我的思想言論完全自由,我怎麼來思考判斷一件事物,我如何評判一件事情,可以有我自己的標準,我的行為也首先以我自身利益和取向所決定,只要在法律允許的範疇之內,我可以不受其他任何強制性的約束。所以整體來說西方文化是一個大我源於小我的文化,西方士兵準備五種語言的投降書就是這種文化的集中體現,思想層面可以概括為人人為我。
最後說大眾文化,實際上是區別於以上兩種文化的一種定義,如果說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以地域和傳統不同來劃分的文化體系,多多少少還受到千百年傳統思想得持續影響的相對固定的文化的話,那麼大眾文化則是完全以自我為中心,以時代為背景,很少受到傳統影響的一類文化形式。大眾文化的核心在於,不受傳統約束,不在道德層面和思想層面試圖進行總結和歸納,完全以自我為中心,立足於衣食住行等等人類的基本需求,並以此為準形成的一系列思想行為方式,其最大的特點在於,我,如何在當下的時代和環境下,在法律框架內達到自己物質上的極大豐富和精神上的極大愉悅,整體來說大眾文化是一種高度個性化文化,思想層面可以概括為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
說完“我”在三種文化中的地位影響,我想就不難判斷這三種文化的特點了吧。對我們每個自身而言,儒家文化是最為嚴格的一種文化,我們每個人都要為國為家為朋友為別人活,然後才可以為自己活。西方文化是最為自由開放的一種文化,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盡情的為自己而活,然後才考慮為國家為別人。而大眾文化,就是我們每個人的現狀,並沒有大理想大抱負,只是想踏踏實實活好當下。
有人好奇為什麼華人,這個擁有幾千年儒家傳統文化的群體,最終竟然會選擇一個德華人馬克思創立的共產主義?其實很簡單,如果仔細思考,就會發現馬克思主義是我為人人這種思想的最高級別的設想,而儒家文化是我為人人這種思想最初級別的形態,這兩種東西方思想跨越幾千年跨越幾萬裡,卻是一脈相承,所以如果問我那種文化更先進,我認為社會發展的終極應該是儒家文化的最高層級,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
7 # 雯臣
首先題主給出的選項不全面,給人一種三根筷子裡選個旗杆的意思。首先儒術只是華夏文明的一部分,華夏文明有諸子百家,儒術作為其中之一併不具備廣泛的代表性,只不過被統治階層用來麻痺和弱化民族精神,利於維護自身的既得利益,先秦還沒有變質的儒術雖然有可取之處,反其糟粕也是遠遠大於精華的。否則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階級,不可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儒術來愚民,因為儒術包含的思想是腐朽的。儒術中的復古倒退思想是保守的統治階級最需要的,阻止社會進步是維護統治階級地位的必然選擇,封建社會既得利益者必然是反動的。
儒術具有極大的欺騙性,所謂修身並不是修內在精神,而是透過個人外在的修養,作為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的手段。所謂溫良恭儉讓完全是投統治者所好,統治者無一例外的希望看到被統治者是弱小的,是愚昧無知的,希望被統治者是被馴化過的。儒術就是抓住了統治者的這一普遍心理,儒者溫良恭儉讓的外表,是像統治者表明自己已經被完全馴化了。借自身迎合統治者的喜好,達到推銷自己的真實目的,藉機推銷自己愚民的思想,從而躋身統治階級,最終幫助統治者馴化人民。但儒者的欺騙性在於他們馴化只是表象,通過後天對在外的修養,把自己內心的慾望隱藏起來。躋身統治階級後就可以憑藉權利去滿足自身強烈的慾望,溫良恭儉讓不過是示人的假面具,人後才是儒者真實的面孔,如同紅樓夢中的風月寶鑑,正面是人背後是鬼,儒術思想佔據兩千年封建社會的主導地位,改變了華夏民族的精神面貌,改朝換代的結果是一代不如一代,最終華夏文明被帶入萬劫不復。
西方文明中也包含不同的文化,按現在作為西方主流的民主思想,之所以可以成為西方國家的主旋律,因其與儒家思想一樣,都有著極大的欺騙性與虛偽性。西方所標榜的民主連它們自己都不相信,其實這非常好理解,人民七嘴八舌的連一個決定都做不出來,所謂民主的本質與君權天授,君權神受是一個道理。都是借用了一個時代最崇高的詞彙,來賦予統治階級合法性。西方文明與華夏文明一樣,因階級的出現有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兩者之間利益分配的不均,鬥爭也隨之展開。統治者為了獲得絕對的權威,與當時掌握著知識的巫師勾結起來,利用當時人類社會對自然的有限認識,謊稱上天借巫師之口賦予統治者權利,這就是人類社會統治者共同的權利來源,軍權天授。統治者因此獲得了合法統治地位,巫師與最高統治者分享權利,共同組成統治階級。
隨著人類社會知識量的不斷增加,民智也隨之提升,借巫師之口玩弄的君權天授,被統治者開始不買賬了,統治者也感到天畢竟虛無縹緲,用天來賦予自己權利過於空洞。於是各種擬人化的神仙便被創造出來,這依然是統治者與巫師階層的傑作。擬人化的神仙以偶像展示給世人,巫師也演變成為宗教僧侶與傳教士,透過在代表神仙的偶像前莊嚴肅穆的儀式,君君主被宣佈為神在人間的代理人。遠古統治者對人民進行身體束縛,君權神授後進化為對人民的精神束縛,君主在偶像前起誓自己代表神統治人民,人民在偶像前起誓效忠君主。
社會的進步不僅改變了君權的合法性來源,還促使階級更加固化,君主作為神的代理人也被神話,君主進一步成為人間的神,君主作為人間的神同樣獲得了指定繼承者的特權,神的子女自然也是神,君主的子女繼承軍權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家天下不約而同的出現在人間社會。巫師與僧侶作為君主的代理人,獲得了與君主家族通婚的特權,就逐漸形成了凌駕於人民之上的貴族階級,因為他們身上流著與君主同樣的血。
不論君權天授還是神授,部落進化為王國,酋長進化為國王,巫師進化為貴族,唯一不變的是人民依然被統治。而且由於國王進化成了人間的神,巫師進化成半神半人的貴族,為了彰顯國君與貴族的崇高地位,代表天神意志的統治階級要求人民自貶,以區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不同,各種象徵性的禮儀開始出現。人類社會禮儀的出現的目的並不美好,而是帶有原始野蠻的特性,孔子津津樂道的“禮儀”,與我們今天理解的禮儀是截然不同的,人類社會最早的禮儀源自要求被統治者,以自貶的形式向統治者表示順從,征服者強迫被征服者表示臣服。西方文明最隆重的是吻腳禮,奴僕親吻主人的腳表示臣服,東方文明最隆重的是跪拜禮,奴僕對主人扣頭表示忠誠。
由於西方文化源自遊牧文明,遊牧文明的一個共同特徵就是逐水草而居,這就要求人口不斷壯大的部落,只能透過不斷的分化,分散成多個群體遊牧,不能形成農耕民族的固定居所,由此造成西方文明的組織結構鬆散,人際關係遠沒有農耕民族緊密。鬆散的組織結構帶來權利的分散是必然結果,中央集權在西方從來都不是主流,即便出現也是曇花一現。鬆散的權利結構導致權利頻道更迭,弱者在這樣殘酷的競爭環境下得不到保護,實力成為生存的不二法則,遊牧文明另一個區別於農耕文化的特徵,就是極度崇尚實力的文化特性。權利依靠實力去爭取與維繫,又造就了西方遊牧文明的競爭文化,西方文明認為憑實力競爭是天經地義的。
憑實力更迭政權在君權神授的時代是貴族之間的遊戲,被統治者只是被驅趕的炮灰,但貴族之間頻繁的權利鬥爭,極大的削弱了自身的力量,甚至導致王國因頻繁內亂而被削弱。在貴族之間不斷爭權奪利的過程中,帶來了一個不利的負面效應,君權神授開始被質疑。人民看到的是權利憑實力獲得,宣稱是天神在人間代理人的君主被自己的部下推翻時,並沒有什麼天神出來保護自己的代理人。
君權神授再一次被質疑,統治者從人民的變化中感到了危機,統治者的地位隨之動搖。為了挽救搖搖欲墜的統治地位,尋求新的合法性來源變得尤為緊迫,由於統治者對權利的貪婪,導致君權天授與神授已經玩不下去了。辦法總是會有的,君主與貴族制定了新的遊戲規則,在統治者為了利益不斷內鬥的過程中,不得不借助平民甚至奴隸的力量,導致這最底層人民有了一定製約君主與貴族的力量。
新的遊戲規則賦予了人民選擇由誰來統治自己的權利,注意,不是由人民來推選統治者,更不是人民自己成為統治者,而是由人民在統治者中選擇一個來統治自己。為這個新遊戲賦予了一個全新的高尚詞彙“民主”。如果您把“民主”理解為人民當家做主,而您又恰巧是一個人民,那就是您想多了。西方文明產生的“民主”政治從來都不是人民當家做主的意思,而是統治者愚弄人民的又一個文字遊戲,本質與君權天授與神授的唯一區別是,人民在統治者推選出來的不同代表中,可以選擇一位他們認為仁慈一點的人來統治自己。
由於“民主”思想與詞彙源自西方,剛接觸西方文明的華人,並不瞭解民主政治的真正含義,在把“民主”這個詞翻譯稱漢語的時候,想當然的解釋成了“人民當家做主”。這樣就給現代華人造成了一個極大的誤區,把西方上層統治者愚弄人民的文字遊戲,當做了當今世界不二的普世價值,被自己錯誤的理解感動的熱淚盈眶。
雖然“民主”政治的各個候選人,都是統治階級內部推選出來的代表性人物,但他們又分別代表不同的利益群體,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權奪利從來沒有改變,只不過政權奪利的形式變了。由憑藉軍事力量的互相殘殺,變成在選舉制度中的政治表演,觀眾從遠古到現代一直都是人民,不同的是觀眾手中有了選票。既然是表演就一定是虛假,所以“民主”選舉政治先天就帶有虛偽性。“民主”這個詞彙成為最佳洗腦工具,謊言被不斷重複就是真理,文字遊戲給人民造成了錯覺,似乎統治者真的是由人民推舉出來的,而忘記了候選人本來就是統治階級的一員。不論哪個候選人最終當選,他們首選維護的是統治階級的利益,維護的是他們背後利益集團的利益。
在“民選”的政府換了一屆又一屆之後,華爾街的金融資本依舊侵吞人民的財富,軍工複合體依然侵擠佔著本該用於民生的預算。美聯儲依然由私人所有,日以繼夜的印刷著綠紙掠奪全世界。好萊塢是比戈培爾更壞的宣傳部,製造著美國軍隊保護全世界的謊言,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美軍召開的戰地記者招待會,都是好萊塢的專業人員搭建的攝影棚。
大眾文化可以被理解成平民文化,由於來自社會底層帶有先天的純樸特質,是人民在生活中衍生出來的一種文化,特點是通俗易懂容易被理解。大眾文化來源於真實的生活體驗,能夠讓人們真正為之感動,尤其是資訊科技的革命,這些年大眾文化藉助網際網路便捷的傳播途徑,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併產生了融合。帶有大眾文化特色的網路用語,對現實生活中的影響越來越大,尤其是網路資訊時代的大眾,已經影響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思想領域,大眾文化使底層人民擁有了思辨能力,我的大腦我做主。
思辨能力的提高得益於資訊獲取量的增加,網路提供的資訊獲取渠道日益豐富,知識不在被少數人壟斷,平民與所謂專家學者的認知水平高速接近。想憑藉專家學者的頭銜說教,已經變得越來越不可行,網際網路帶來了話語權再分配,不是權威想給我們說什麼,而是變成一個我們想聽什麼。面對平民文化越來越強勢,最痛苦的莫過於專家學者,一不小心就撞的滿頭包,甚至被灰頭土臉的轟下臺。
但大眾文化也帶走先天不足,由於源自民間生活當中,必然會帶有一定的粗俗性,網路語言雖然詼諧幽默,但也給人難登大雅之堂的感覺。網路資訊帶來的知識大爆炸,固然提高了人民的認知水平,但往往也伴隨著一知半解的現象,經常是之氣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鬧出不少讓我們自己啼笑皆非的事情。
但大源自於真實的大眾文化,其的生命力確是無可比擬的,是最接地氣的原生文明。隨著知識量的增加,大眾文化必然會走向高雅。沒有任何人為標榜的高雅文化,比源自生活中的文化更具魅力的。
-
8 # 歲七夸父
問題有點毛病,大眾文化包含儒家文化、西方文化等。
我也大致知道題主的意思,準確說,是想說儒家文化,西方文化,其他在民間流傳的文化,比如法家思想、墨家思想等。
至於先進與否,與你看問題的角度,很有關係。
如果站在中國歷史角度來看,毋庸置疑,儒家文化在早期是最為先進的。
早期,華夏文化起源於黃河流域,在黃帝、炎帝的帶領下,逐漸發展壯大,到了秦始皇統一全國,才開始大一統的中國。
但在秦始皇時期,注重法家思想,並沒有強行向各國輸送大一統的民族理念,導致被秦朝統一的六華人民,都不服秦朝,最終藉著農民起義的,滅亡了秦朝。
隨後,漢朝,在漢武帝時期,推行儒家思想,大一統的思想才逐漸開始流行,中華民族中,最為重要的一支漢族得到空前發展。
不論後世王朝如何發展,是戰亂分割,還是不同民族相互對峙,漢民族在儒家文化、大一統思想的薰陶下,一直堅持建立統一的國家政權。而在漢族周圍的其他民族,也漸漸受到漢族這種、大一統的儒家文化影響,慢慢融入了中華民族的大家庭。
也正是由於這種儒家思想,才使得中國這樣多民族、領域廣闊的國家,才得以延續、流傳到今日。
倘若沒有儒家文化大一統的思想,可能中國、漢族到今天,就跟歐洲的一些小國一樣,在夾縫中生存,與周邊小國爭鬥不休,摩擦不斷。
如果從近代歷史來看,當國家、民族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當社會資源極大豐富的時候,西方的民主、科學文化,是更為先進的。
儒家的大一統文化,將中國帶入了君主集權的道路。雖然在北宋、南宋時期,開始有了市民文化,可能會產生人文思想、民主的萌芽,但由於元朝的到來,將一切都會毀滅了,中國繼續封建君主集權的道路。
雖然封建集權的道路,在儒家文化的傳承下,維護了現代中國的多民族、遼闊領域形式,但卻將人的主動性壓制到了極點,每個人不是為自己、自由而生,而是為了君王而生。
自然,中國想要獲得更長遠的發展,西方的民主、科學文化,是必不可少的有益養分。今天的中國,就是最好的證明。
倘若儒家文化的封建君主集權思想,依然流傳,那對現代人而言,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摧殘,大家能不能吃飽飯,能不能出門旅遊、玩電腦,都難說。
-
9 # 乘鳳起
文化!單用先進這個詞不太準確。很多先進了的東西帶有很大的破壞性,中華文化只能有中華民族的標準,並且西方是不可能有的。
-
10 # 公治小蟲
當然是以中華文明文明為主體,兼收幷蓄,堅持以開明開放態度面向世界。
我不認為儒家文化代表了中華文明。
-
11 # i貓貓i咪i
舉個例子來說,前一段時間鬧的沸沸揚揚的義大利杜嘉班納辱華事件,作為一種生活習慣,華人用筷子吃飯,是中華民族傳承數千年的習慣,可杜嘉班納的設計師卻把用筷子吃飯當作了一種炒作噱頭,用以侮辱中華民族。這個設計師此舉,可謂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褻瀆,善良、樸實的華人民當然不幹了,全民自發的對杜嘉班納進行了抵制。使杜嘉班納這個世界奢侈品品牌,在中國經營多年的形象、商譽、品牌、人設一夜之間崩塌,並同樣引起了習慣用筷子的其他國家,如日本,南韓等國家的聲討和抵制。
由此可見一斑,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的精神或傳統,雖無誰先誰後,誰好誰壞,誰新誰舊,但絕對是每個人的內心深處的信仰!也值得每個人拿生命去撼衛!
-
12 # 清照影
這個問題可梳理一下:
西方文化對應的應是東方文化,大眾文化對應的是"精英文化"(小眾文化)。至於說哪種文化最強,則看人們的需要是什麼?
如果是和諧,和平,人的內心心靈和諧,人際關係和諧,東方文化(儒、釋、道為代表)最先進。
如果是鬥爭,競爭,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西方文化最先進。
現在,最先進的文化是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中國文化是東方文化的根,馬克思主義也是西方文化的一種。
東西合壁,天下無敵!
-
13 # 釋乙木
如果我們將儒家思想在東亞的影響與西方文化基督教的影響進行比較,我們可以將儒家思想視為不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宗教,也不是像西方文化基督教那樣異構的宗教——儒家價值觀在超過2000年的時間裡對中國(和東亞)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儒家思想也聲稱其教學具有普遍的相關性。與西方文化基督教相比,它缺乏狂熱的傳教士精神。相反,它以一種和諧的社會和道德秩序的典範教學傳播到東亞的其他地方。雖然儒家作為一個機構,與基督教的教會不同,但隨著帝國主義的終結而消失,它形成了,在一定程度上作為“後儒家”,仍然形成了中國社會的道德基礎。
中國和東亞大多數國家最重視社會和諧穩定。這種偏好是根植於儒家思想的基礎上的,正如眾所周知的那樣,從中國傳到北韓、日本和越南,他們看到了社會或國家在家族之後的模式,以共識和和諧為兩者的生存至關重要。因此,我們在這裡找到了一種協商一致的文化,建立在家庭和關係的社會凝聚力之上,與西方社會相比,特別是在現代自由民主時代,這是基於衝突的模式,使個人成為他們的基本元素。根據後者,歷史、政治和社會透過對立力量之間的衝突發展(選舉鬥爭、勞動爭議、階級衝突、性別戰爭等),並朝著解放的自主個人世界前進。在現代西方社會中,基督教的世俗後代大力捍衛平等,在今天的條件下,被稱為社會正義。在中國社會,在儒家的家庭模式之後,我們在父母和孩子之間有一個自然的等級制度,平等幾乎從來沒有問題(除了文化大革命)。相反,男性和女性在人際關係的網路中仍然存在著更高或更低的地位,主要是根據資歷或學術價值的原則。因此,我們可以把中國文化作為一種以國家為導向的文化,與西方的平等文化相比。
最後,中國社會更受特定關係和網路的影響,強調互惠原則和責任原則(這適用於其他東亞社會)。這與西方傳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即根據自然或正規律的主張和權利,為每個人設定普遍的規則和規範。因此,我們可能會在描述西方文化和中國儒家文化的過程中,將普遍性與特殊性相區分。而且因為它突出了某些特徵和趨勢,如果以適當的謹慎對待,這仍然是合理的。舉個例子,社會和諧的價值很可能會被質疑,從最早的時候,直到最近的過去。當和諧或共識似乎在中國發揮重要作用時。然而,我們不應該忽視某些理想(這與本質不一樣)確實在文明的歷史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即使這些理想,自然,永遠無法實現。關於西方文明,人們在上帝面前的慈善、和平、平等和獨特的思想,在他們的世俗化或政治化的形式中,如社會福利、和平使命、法律面前的平等、人類的尊嚴和權利,以一種不可否認的方式塑造了我們的思想和實踐,儘管基督教西方悠久歷史似乎與慈善和和平有著深遠的關係。這就是說,我們應該謹慎地無視某些理想的塑造力量,指出一些非一致性的奇異事件。
簡單地說,在進行比較時,我們可以突出一些相似之處或差異。我們只是專注於差異,現在我們應該尋找相似之處。事實上,在不同的文化中尋找共同概念已經成為跨文化工作的主流。這些概念有時被稱為跨文化共性。例如,在儒家中,在西方基督教傳統中,《金規則》(以它的積極和消極的形式)的概念;在孟子中,我們發現了人類本性的一種與生俱來的善良,以及自然法則和人類尊嚴的現代概念。孟子也有“人道主義”的思想,優先於人民,而不是在政治上的統治者。最後,我們也找到了道德自治人的理想,所有這些都與西方思想的歷史有一定的相似之處。然而,我們必須考慮到,這些理想產生了不同的影響,並導致了不同的哲學和社會政治歷史。例如,在西方哲學的感覺中,一個所謂的“人格主義”的概念,意味著個人的道德修養應該會給我們的共同利益帶來一種高度的責任感——例如,我們發現,中國的傳統是“清關”(廉潔的官員),並以偉大的宋朝改革家範忠淹的話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而不是自我斷言,而是克服自私,而不是自我實現。換句話說,從一個小的自我中心自我培養到一個大的,所有的自我為自我,(類似於佛教,在那裡,對自我的認識,自我的錯覺,實際上是啟蒙)。在儒家的傳統中,知識分子應該關心人民的福利,總是應該在政府範圍內服務;同時,他應該對道德不端行為的忠誠批評,這一態度在東亞社會當然還活著,也很好。
忽視這一背景,西方的普遍主義者大多試圖找到一些啟蒙思想的痕跡,比如個人自治或個人權利、尊嚴、多元主義或民主的概念,在東亞思想的歷史中,經常與指責相結合,例如,華人並沒有保持自己的傳統標準,並違背了自己的傳統。根據這種邏輯,一箇中國的普遍主義者可能會說,歐洲或美華人在他們的傳統中找到了慈善、平等、正義和博愛的理想,但他們並沒有和他們生活在一起,比如他們與來自第三世界的人或國家的關係。除此之外,東亞的普遍主義者可能更願意尋找其他跨文化的共性,也許是問責制、無私、利他主義等。這意味著,在尋找這種共性的同時,我們必須謹慎行事。它不應該讓我們在另一種文化中找到傳統(或理想)和現實之間的邏輯錯誤或矛盾。然而,跨文化理解的一個巨大障礙是一個以民族為中心的態度。
當然,這種跨文化理解的嘗試也有其侷限性。跨文化的觀點試圖在文化之間建立一個虛擬的立場
這表明,中國儒家思想——與西方主流不同——不追求準超越或認識論問題,它的重點,除了比排他性更包容,更世俗和理性的務實。
-
14 # 望斷秋愁1
文化是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總和。是一種有形也無形的產品。我們喜歡這種大眾文化是因為我們可以運用它產生更多的人們喜愛的生活形式,它彷彿就是生活的新增劑,活躍生活,美化生活,讓枯燥的現實充滿樂趣。同時也推動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生活中產生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在中國近些年發展迅速,每個家庭每個人的精神風貌都有了顯著提升,即使當今的農村家庭,也充滿了濃濃的文化情趣。
綜上所述,我們是非常喜歡中國式的大眾文化的,當然。在適當的情況下,借鑑一些古老的和西方的文化也是未嘗不可的。
-
15 # 塵緣07
這個命題,有失偏頗。
要拿文化來比對的話,首先我們得搞清楚文化是什麼?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它是人類早期長期生存發展所留下的一些符號,痕跡。
中國文化根據中華人民長期發展有其東方特色,主要以儒墨道法為主,他們都曾在中華大地上發揮過自己的光和熱,都體現出了自己不同於其他文化的特色與特徵。西方文化也有其特色與使命,自16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開始,民主,自由,科學,法制便彰顯其神聖的特色。另外講大眾文化,這個更好理解,自古文化就有陽春白雪,有下里巴人。更有殿堂音律及鄉俗俚曲。
說到哪種文化先進就不太確切,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只要是文化,就不能夠區別哪種先進哪種落後,有可能鄉俗俚曲比起西方鋼琴小提琴巴赫貝多芬發源歷史還要淵源呢。
餘之拙見,望斧正!
-
16 # 一抹天青
這三種文化各自都是一個相當龐雜的體系,如果我們直接的來比較孰優孰劣,會很困難,其實看到作者提問之前,我就一直在思考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異,只是還不曾考慮到大眾文化這一層面。
今天我們不妨換個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既然要對比這三種文化的先進性,首先就要提取三種文化中共有的因子。我們就以“我”這個因子在三種文化中的不同地位來做個比較。所謂的“我”,就是我們每個人自身,我們自身在各個文化中的地位、影響、價值取捨等等,都能映射出不同文化的巨大差異。
首先說儒家,儒家中自我在哪裡呢?儒家的核心思想講究忠孝仁義禮智信廉,那麼如何來解釋呢?所謂忠,忠於國家,所謂孝,孝順父母,所謂仁,善待下屬百姓,所謂義,善待兄弟僚,所謂禮,遵從公序良俗,所謂智,知榮辱進退,所謂信,對人一諾千金,所謂廉,非道不取。大家可能發現了,儒家中我們每個人首先考慮不是自己,而是國家父母妻兒兄弟同僚下屬等等,我們做的每一件事,都要最先考慮社會屬性,首先考慮對別人的影響和別人的感受,嚴格壓抑自身的喜怒哀樂,而去達到所屬團隊的整體和諧運轉,我既不能違反法律,也不能違反道德,所以整體來說儒家是一個舍小我成大我的文化,東方士兵寧死不降就是這種文化的集中體現,思想層面可以概括為我為人人。
再看西方文化,西方文化中關於自我的地位異常清晰,絕不像東方儒家文化這樣的抽象,首先西方文化中最重要的一條是個人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無論你是國家,宗教,團體,政黨還是個人,我自己的財產都不能隨意處置,我所做的一切首先要保證我的利益不受侵犯。其次是我的思想言論完全自由,我怎麼來思考判斷一件事物,我如何評判一件事情,可以有我自己的標準,我的行為也首先以我自身利益和取向所決定,只要在法律允許的範疇之內,我可以不受其他任何強制性的約束。所以整體來說西方文化是一個大我源於小我的文化,西方士兵準備五種語言的投降書就是這種文化的集中體現,思想層面可以概括為人人為我。
最後說大眾文化,實際上是區別於以上兩種文化的一種定義,如果說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以地域和傳統不同來劃分的文化體系,多多少少還受到千百年傳統思想得持續影響的相對固定的文化的話,那麼大眾文化則是完全以自我為中心,以時代為背景,很少受到傳統影響的一類文化形式。大眾文化的核心在於,不受傳統約束,不在道德層面和思想層面試圖進行總結和歸納,完全以自我為中心,立足於衣食住行等等人類的基本需求,並以此為準形成的一系列思想行為方式,其最大的特點在於,我,如何在當下的時代和環境下,在法律框架內達到自己物質上的極大豐富和精神上的極大愉悅,整體來說大眾文化是一種高度個性化文化,思想層面可以概括為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
說完“我”在三種文化中的地位影響,我想就不難判斷這三種文化的特點了吧。對我們每個自身而言,儒家文化是最為嚴格的一種文化,我們每個人都要為國為家為朋友為別人活,然後才可以為自己活。西方文化是最為自由開放的一種文化,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盡情的為自己而活,然後才考慮為國家為別人。而大眾文化,就是我們每個人的現狀,並沒有大理想大抱負,只是想踏踏實實活好當下。
有人好奇為什麼華人,這個擁有幾千年儒家傳統文化的群體,最終竟然會選擇一個德華人馬克思創立的共產主義?其實很簡單,如果仔細思考,就會發現馬克思主義是我為人人這種思想的最高級別的設想,而儒家文化是我為人人這種思想最初級別的形態,這兩種東西方思想跨越幾千年跨越幾萬裡,卻是一脈相承,所以如果問我那種文化更先進,我認為社會發展的終極應該是儒家文化的最高層級,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
17 # 雯臣
首先題主給出的選項不全面,給人一種三根筷子裡選個旗杆的意思。首先儒術只是華夏文明的一部分,華夏文明有諸子百家,儒術作為其中之一併不具備廣泛的代表性,只不過被統治階層用來麻痺和弱化民族精神,利於維護自身的既得利益,先秦還沒有變質的儒術雖然有可取之處,反其糟粕也是遠遠大於精華的。否則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階級,不可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儒術來愚民,因為儒術包含的思想是腐朽的。儒術中的復古倒退思想是保守的統治階級最需要的,阻止社會進步是維護統治階級地位的必然選擇,封建社會既得利益者必然是反動的。
儒術具有極大的欺騙性,所謂修身並不是修內在精神,而是透過個人外在的修養,作為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的手段。所謂溫良恭儉讓完全是投統治者所好,統治者無一例外的希望看到被統治者是弱小的,是愚昧無知的,希望被統治者是被馴化過的。儒術就是抓住了統治者的這一普遍心理,儒者溫良恭儉讓的外表,是像統治者表明自己已經被完全馴化了。借自身迎合統治者的喜好,達到推銷自己的真實目的,藉機推銷自己愚民的思想,從而躋身統治階級,最終幫助統治者馴化人民。但儒者的欺騙性在於他們馴化只是表象,通過後天對在外的修養,把自己內心的慾望隱藏起來。躋身統治階級後就可以憑藉權利去滿足自身強烈的慾望,溫良恭儉讓不過是示人的假面具,人後才是儒者真實的面孔,如同紅樓夢中的風月寶鑑,正面是人背後是鬼,儒術思想佔據兩千年封建社會的主導地位,改變了華夏民族的精神面貌,改朝換代的結果是一代不如一代,最終華夏文明被帶入萬劫不復。
西方文明中也包含不同的文化,按現在作為西方主流的民主思想,之所以可以成為西方國家的主旋律,因其與儒家思想一樣,都有著極大的欺騙性與虛偽性。西方所標榜的民主連它們自己都不相信,其實這非常好理解,人民七嘴八舌的連一個決定都做不出來,所謂民主的本質與君權天授,君權神受是一個道理。都是借用了一個時代最崇高的詞彙,來賦予統治階級合法性。西方文明與華夏文明一樣,因階級的出現有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兩者之間利益分配的不均,鬥爭也隨之展開。統治者為了獲得絕對的權威,與當時掌握著知識的巫師勾結起來,利用當時人類社會對自然的有限認識,謊稱上天借巫師之口賦予統治者權利,這就是人類社會統治者共同的權利來源,軍權天授。統治者因此獲得了合法統治地位,巫師與最高統治者分享權利,共同組成統治階級。
隨著人類社會知識量的不斷增加,民智也隨之提升,借巫師之口玩弄的君權天授,被統治者開始不買賬了,統治者也感到天畢竟虛無縹緲,用天來賦予自己權利過於空洞。於是各種擬人化的神仙便被創造出來,這依然是統治者與巫師階層的傑作。擬人化的神仙以偶像展示給世人,巫師也演變成為宗教僧侶與傳教士,透過在代表神仙的偶像前莊嚴肅穆的儀式,君君主被宣佈為神在人間的代理人。遠古統治者對人民進行身體束縛,君權神授後進化為對人民的精神束縛,君主在偶像前起誓自己代表神統治人民,人民在偶像前起誓效忠君主。
社會的進步不僅改變了君權的合法性來源,還促使階級更加固化,君主作為神的代理人也被神話,君主進一步成為人間的神,君主作為人間的神同樣獲得了指定繼承者的特權,神的子女自然也是神,君主的子女繼承軍權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家天下不約而同的出現在人間社會。巫師與僧侶作為君主的代理人,獲得了與君主家族通婚的特權,就逐漸形成了凌駕於人民之上的貴族階級,因為他們身上流著與君主同樣的血。
不論君權天授還是神授,部落進化為王國,酋長進化為國王,巫師進化為貴族,唯一不變的是人民依然被統治。而且由於國王進化成了人間的神,巫師進化成半神半人的貴族,為了彰顯國君與貴族的崇高地位,代表天神意志的統治階級要求人民自貶,以區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不同,各種象徵性的禮儀開始出現。人類社會禮儀的出現的目的並不美好,而是帶有原始野蠻的特性,孔子津津樂道的“禮儀”,與我們今天理解的禮儀是截然不同的,人類社會最早的禮儀源自要求被統治者,以自貶的形式向統治者表示順從,征服者強迫被征服者表示臣服。西方文明最隆重的是吻腳禮,奴僕親吻主人的腳表示臣服,東方文明最隆重的是跪拜禮,奴僕對主人扣頭表示忠誠。
由於西方文化源自遊牧文明,遊牧文明的一個共同特徵就是逐水草而居,這就要求人口不斷壯大的部落,只能透過不斷的分化,分散成多個群體遊牧,不能形成農耕民族的固定居所,由此造成西方文明的組織結構鬆散,人際關係遠沒有農耕民族緊密。鬆散的組織結構帶來權利的分散是必然結果,中央集權在西方從來都不是主流,即便出現也是曇花一現。鬆散的權利結構導致權利頻道更迭,弱者在這樣殘酷的競爭環境下得不到保護,實力成為生存的不二法則,遊牧文明另一個區別於農耕文化的特徵,就是極度崇尚實力的文化特性。權利依靠實力去爭取與維繫,又造就了西方遊牧文明的競爭文化,西方文明認為憑實力競爭是天經地義的。
憑實力更迭政權在君權神授的時代是貴族之間的遊戲,被統治者只是被驅趕的炮灰,但貴族之間頻繁的權利鬥爭,極大的削弱了自身的力量,甚至導致王國因頻繁內亂而被削弱。在貴族之間不斷爭權奪利的過程中,帶來了一個不利的負面效應,君權神授開始被質疑。人民看到的是權利憑實力獲得,宣稱是天神在人間代理人的君主被自己的部下推翻時,並沒有什麼天神出來保護自己的代理人。
君權神授再一次被質疑,統治者從人民的變化中感到了危機,統治者的地位隨之動搖。為了挽救搖搖欲墜的統治地位,尋求新的合法性來源變得尤為緊迫,由於統治者對權利的貪婪,導致君權天授與神授已經玩不下去了。辦法總是會有的,君主與貴族制定了新的遊戲規則,在統治者為了利益不斷內鬥的過程中,不得不借助平民甚至奴隸的力量,導致這最底層人民有了一定製約君主與貴族的力量。
新的遊戲規則賦予了人民選擇由誰來統治自己的權利,注意,不是由人民來推選統治者,更不是人民自己成為統治者,而是由人民在統治者中選擇一個來統治自己。為這個新遊戲賦予了一個全新的高尚詞彙“民主”。如果您把“民主”理解為人民當家做主,而您又恰巧是一個人民,那就是您想多了。西方文明產生的“民主”政治從來都不是人民當家做主的意思,而是統治者愚弄人民的又一個文字遊戲,本質與君權天授與神授的唯一區別是,人民在統治者推選出來的不同代表中,可以選擇一位他們認為仁慈一點的人來統治自己。
由於“民主”思想與詞彙源自西方,剛接觸西方文明的華人,並不瞭解民主政治的真正含義,在把“民主”這個詞翻譯稱漢語的時候,想當然的解釋成了“人民當家做主”。這樣就給現代華人造成了一個極大的誤區,把西方上層統治者愚弄人民的文字遊戲,當做了當今世界不二的普世價值,被自己錯誤的理解感動的熱淚盈眶。
雖然“民主”政治的各個候選人,都是統治階級內部推選出來的代表性人物,但他們又分別代表不同的利益群體,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權奪利從來沒有改變,只不過政權奪利的形式變了。由憑藉軍事力量的互相殘殺,變成在選舉制度中的政治表演,觀眾從遠古到現代一直都是人民,不同的是觀眾手中有了選票。既然是表演就一定是虛假,所以“民主”選舉政治先天就帶有虛偽性。“民主”這個詞彙成為最佳洗腦工具,謊言被不斷重複就是真理,文字遊戲給人民造成了錯覺,似乎統治者真的是由人民推舉出來的,而忘記了候選人本來就是統治階級的一員。不論哪個候選人最終當選,他們首選維護的是統治階級的利益,維護的是他們背後利益集團的利益。
在“民選”的政府換了一屆又一屆之後,華爾街的金融資本依舊侵吞人民的財富,軍工複合體依然侵擠佔著本該用於民生的預算。美聯儲依然由私人所有,日以繼夜的印刷著綠紙掠奪全世界。好萊塢是比戈培爾更壞的宣傳部,製造著美國軍隊保護全世界的謊言,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美軍召開的戰地記者招待會,都是好萊塢的專業人員搭建的攝影棚。
大眾文化可以被理解成平民文化,由於來自社會底層帶有先天的純樸特質,是人民在生活中衍生出來的一種文化,特點是通俗易懂容易被理解。大眾文化來源於真實的生活體驗,能夠讓人們真正為之感動,尤其是資訊科技的革命,這些年大眾文化藉助網際網路便捷的傳播途徑,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併產生了融合。帶有大眾文化特色的網路用語,對現實生活中的影響越來越大,尤其是網路資訊時代的大眾,已經影響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思想領域,大眾文化使底層人民擁有了思辨能力,我的大腦我做主。
思辨能力的提高得益於資訊獲取量的增加,網路提供的資訊獲取渠道日益豐富,知識不在被少數人壟斷,平民與所謂專家學者的認知水平高速接近。想憑藉專家學者的頭銜說教,已經變得越來越不可行,網際網路帶來了話語權再分配,不是權威想給我們說什麼,而是變成一個我們想聽什麼。面對平民文化越來越強勢,最痛苦的莫過於專家學者,一不小心就撞的滿頭包,甚至被灰頭土臉的轟下臺。
但大眾文化也帶走先天不足,由於源自民間生活當中,必然會帶有一定的粗俗性,網路語言雖然詼諧幽默,但也給人難登大雅之堂的感覺。網路資訊帶來的知識大爆炸,固然提高了人民的認知水平,但往往也伴隨著一知半解的現象,經常是之氣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鬧出不少讓我們自己啼笑皆非的事情。
但大源自於真實的大眾文化,其的生命力確是無可比擬的,是最接地氣的原生文明。隨著知識量的增加,大眾文化必然會走向高雅。沒有任何人為標榜的高雅文化,比源自生活中的文化更具魅力的。
-
18 # 歲七夸父
問題有點毛病,大眾文化包含儒家文化、西方文化等。
我也大致知道題主的意思,準確說,是想說儒家文化,西方文化,其他在民間流傳的文化,比如法家思想、墨家思想等。
至於先進與否,與你看問題的角度,很有關係。
如果站在中國歷史角度來看,毋庸置疑,儒家文化在早期是最為先進的。
早期,華夏文化起源於黃河流域,在黃帝、炎帝的帶領下,逐漸發展壯大,到了秦始皇統一全國,才開始大一統的中國。
但在秦始皇時期,注重法家思想,並沒有強行向各國輸送大一統的民族理念,導致被秦朝統一的六華人民,都不服秦朝,最終藉著農民起義的,滅亡了秦朝。
隨後,漢朝,在漢武帝時期,推行儒家思想,大一統的思想才逐漸開始流行,中華民族中,最為重要的一支漢族得到空前發展。
不論後世王朝如何發展,是戰亂分割,還是不同民族相互對峙,漢民族在儒家文化、大一統思想的薰陶下,一直堅持建立統一的國家政權。而在漢族周圍的其他民族,也漸漸受到漢族這種、大一統的儒家文化影響,慢慢融入了中華民族的大家庭。
也正是由於這種儒家思想,才使得中國這樣多民族、領域廣闊的國家,才得以延續、流傳到今日。
倘若沒有儒家文化大一統的思想,可能中國、漢族到今天,就跟歐洲的一些小國一樣,在夾縫中生存,與周邊小國爭鬥不休,摩擦不斷。
如果從近代歷史來看,當國家、民族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當社會資源極大豐富的時候,西方的民主、科學文化,是更為先進的。
儒家的大一統文化,將中國帶入了君主集權的道路。雖然在北宋、南宋時期,開始有了市民文化,可能會產生人文思想、民主的萌芽,但由於元朝的到來,將一切都會毀滅了,中國繼續封建君主集權的道路。
雖然封建集權的道路,在儒家文化的傳承下,維護了現代中國的多民族、遼闊領域形式,但卻將人的主動性壓制到了極點,每個人不是為自己、自由而生,而是為了君王而生。
自然,中國想要獲得更長遠的發展,西方的民主、科學文化,是必不可少的有益養分。今天的中國,就是最好的證明。
倘若儒家文化的封建君主集權思想,依然流傳,那對現代人而言,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摧殘,大家能不能吃飽飯,能不能出門旅遊、玩電腦,都難說。
-
19 # 乘鳳起
文化!單用先進這個詞不太準確。很多先進了的東西帶有很大的破壞性,中華文化只能有中華民族的標準,並且西方是不可能有的。
-
20 # 公治小蟲
當然是以中華文明文明為主體,兼收幷蓄,堅持以開明開放態度面向世界。
我不認為儒家文化代表了中華文明。
回覆列表
舉個例子來說,前一段時間鬧的沸沸揚揚的義大利杜嘉班納辱華事件,作為一種生活習慣,華人用筷子吃飯,是中華民族傳承數千年的習慣,可杜嘉班納的設計師卻把用筷子吃飯當作了一種炒作噱頭,用以侮辱中華民族。這個設計師此舉,可謂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褻瀆,善良、樸實的華人民當然不幹了,全民自發的對杜嘉班納進行了抵制。使杜嘉班納這個世界奢侈品品牌,在中國經營多年的形象、商譽、品牌、人設一夜之間崩塌,並同樣引起了習慣用筷子的其他國家,如日本,南韓等國家的聲討和抵制。
由此可見一斑,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的精神或傳統,雖無誰先誰後,誰好誰壞,誰新誰舊,但絕對是每個人的內心深處的信仰!也值得每個人拿生命去撼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