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武漢朝夕教育科技

    其實在生活中市場會聽到說這人是讀書人,這人沒讀過書!這樣的言論,讀過書和沒讀過書的區別是顯而易見的,下面我就讀書的意義做一下分享:

    讀還是不讀?

    中國古代特別是宋代以來,鼓勵讀書的說法特別多。比如宋朝皇帝趙恆在《勵學篇》中說,“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你只要讀書,比擁有多少房地產還重要;“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不用發愁找不著好配偶,只要書讀得好,美女自然就跟著你來了……這些話雖然有點庸俗,但也不能說完全不對,有句話叫“讀書改變命運”,改變命運當然指的就是這些事。宋朝汪洙曾做過一首《神童詩》,他寫道,“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宋朝歐陽修也說,“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明朝馮夢龍還說,“要知天下事,須讀古人書。”還有很多,比如“勞於讀書,易於作文”,講的是如果讀書下的功夫大,作起文來就非常容易了。“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說的是外邊任何東西你接觸久了都會厭煩,讀書則不一樣,越接觸越覺得味好。其實關於讀書,外國也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如“知識就是力量”,如高爾基讀書的例子,完全趕得上中國鑿壁偷光等讀書要克服一切困難的故事。

    貶低讀書的說法也有很多。最厲害的就是莊子,莊子有篇文章叫《輪扁斫輪》,輪扁是誰?他是一個做車輪的齊華人,名字叫阿扁。斫是什麼?就是現在北京木匠經常說的錛子。講的是,齊宣王在讀聖賢之書時,這個叫阿扁的木匠就問齊宣王在幹什麼,齊宣王說,我在讀聖賢之書。木匠說,糟粕而已。齊宣王就火了,你一個木匠說話還這麼大口氣,你說說,為什麼聖賢之書是糟粕?木匠說,做裝軸的木輪子,我拿一個錛子刨圓,勁大了軸松,車走起來晃盪;勁小了軸緊,車走起來費勁。要做到不緊不松,只能靠自己摸索,你看多少書都沒有用。一本書連怎麼用錛子都教不了,還有什麼可讀的呀?莊子對書還有一個說法,說古書就是古人的鞋印。古人走過很多路,那時不能錄影拍下影片,就寫成書了。可是後人只能看到鞋印,看不到鞋,看不到腳,看不到腿,更看不到人;至於是什麼人,到底什麼思想,則弄不清楚。這也是莊子貶低讀書的一個說法。除此,還有很多,比如“從來文士皆耽酒,自古英雄不讀書”,等等。

    還有另一類說法,表面上說對讀書要略有保留,但其實不完全是那麼回事。最有名的就是陶淵明,他說,“好讀書,不求甚解。”他很喜歡讀書,但不跟書較勁,不死摳字眼,知道大意就行了。陶淵明這句話,“好讀書”是根本,“不求甚解”是什麼意思?中國的漢字比較複雜,一個字就代表一個意思,而且在不同地方字意還有可能不一樣,有些人讀書一輩子就考據這一個字。我們經常說中國的文化如何之精彩,如何之博大精深,但是一遇到這些字,你腦子馬上就“爆炸”了。光對這一個字的解釋,從古至今,太多了。所以,“好讀書,不求甚解”情有可原。

    書為什麼非讀不可?

    不讀書,從生活實踐中學習,行不行?就像做車輪一樣,不讀書不也可以做到嗎?為什麼非讀書不可?我們讀的書和我們所生活的環境、世界是一體的,還是異體的?這是非常有趣的問題。

    我曾多次說過,讀書最大的快樂在於,從書中發現生活,發現自己過去所不理解的生活。生活當中最大的快樂在於從生活當中感受到讀書的樂趣。對於某一種處境、某一處風景、某一種感受,你覺得書中所寫與你閱讀所感完全一樣,這就是最快樂的事情。

    書與生活可以互證、可以互補、可以互見。就是說,透過讀書,我看出生活是怎麼回事;透過生活,我看出書是怎麼回事。舉個例子,我是1934年生人,1940年開始上小學,1941年上小學二年級時,開始讀我這一輩子的第一本書———《小學生模範作文選》。書中的第一篇文章是《秋夜》,文章的第一句話我至今還記得:“皎潔的月兒升起在天空。”我看後非常興奮。什麼原因?那時我快滿7歲了,已經知道什麼叫月亮。我還把月亮與太陽作了一個比較:太陽很亮、很刺眼,曬在身上很熱;月亮也很亮,但跟太陽的亮又不一樣,那叫什麼呢?不知道。我讀到這篇文章後,知道了叫“皎潔”。從此我只要看到月亮,就想到“皎潔”;我給月亮的亮命名了,就叫“皎潔”。從書中,我認識了世界,世界對於我來說,不再陌生。

    我們想一想,一個人出生以後,開始對世界有所感覺,但這個世界對於他來說,是多麼陌生。在母親的子宮裡,我們哪裡知道這個世界哪危險,哪快樂?而透過讀書,透過一個語言的符號,完成了你對這個世界一部分特色的掌握,這就是讀書最大的快樂。你看到了一朵花,鮮豔、芬芳等詞知道得越多,對這朵花的感情就越不一樣,感悟也就越不一樣。

    1979年,“文革”剛結束不久,中國一下子出版了很多我們過去不能出的書,其中有一部美國短篇小說集,裡面有一篇杜魯門·卡波特寫的小說《災星》。小說一上來就描寫了一個孤獨鬱悶又聰明智慧的女孩,她穿著高跟鞋從石頭臺階很快地走下來了。他說女孩走下臺階的聲音就像吃完了冰激凌用小勺碰到玻璃杯壁的聲音一樣,這個形容非常可愛。我從看完這篇小說以後,就開始尋找玻璃杯和小勺相碰撞的類似於女孩高跟鞋走在石階上的聲音。一直到2009年,經歷了30年的時間,有一次我去武漢大學講文學,講到這個例子時,拿起武漢大學給我放的一個玻璃杯,用筆一敲,非常像,所以我當時非常負責任地宣佈,武漢大學有這種玻璃杯。

    大事情就更不用說了。比如在我小時候,北京到處是垃圾堆,我會經常看到窮人的孩子在垃圾堆裡面揀煤核兒——就是還沒有燒透的煤球或煤塊。那時我剛好看到一本書,講的是窮人如何受壓迫、受剝削,怎樣失去了學習的機會,頓時心生同情與憐憫之心。由此可見,讀書與生活是可以互相發現的,在書中可以體會到生活,從生活中可以體會到書中的情景。我看《卓婭和舒拉的故事》,裡面講到卓婭上中學時迎接新年學生活動的場景,我那時正好在北京東城區做團的工作,一看更有同感也更興奮了,因為這事我們經常參與呀。這是讀書與生活相一致的一面。

    但是我們又必須承認,書有自己作為書的特點,書中有些東西是在生活中不能完全實現的;當然,書是反映生活的,生活的豐富也是書所無法比擬的。書裡描寫一個人物,跟你在生活中看見一個人物,能一樣嗎?在生活中看見一個人物,這個人物得給你多少資訊啊:頭髮什麼樣、耳朵什麼樣、眉毛什麼樣、面板什麼樣、說話什麼神態、心情怎麼樣、性格怎麼樣、背景怎麼樣、童年怎麼樣、未來怎麼樣、職業怎麼樣,等等,一個人的資訊就足夠你寫一本書。書永遠不會像生活那樣豐富,那麼直觀,那麼生動,那麼微妙。但是書也有一些東西,是生活很難直接得到的,原因在哪?書主要是靠語言和文字來表現、來成立的。也就是說,書是生活符號,實際上它已經有一種人的思維夾在裡邊,因為符號是人的思維的結果,而文字又是語言的進一步發展的結果。

    各民族都是非常重視語言和文字的,尤其是中國。因為中國的文字非常微妙,也非常複雜:它既是表意,又是表形,也是表音,音形意三者都綜合在一塊。所以司馬遷在《史記》中說道,倉頡造字的結果是“天雨粟,鬼夜哭”。書的神性還表現在,各大宗教都有各自的經典,佛教有佛經,基督教有聖經,伊斯蘭教有古蘭經。中國流傳至今的古書,據歷史記載,最早的是《易經》,也是經典。由此可見,書還具有一種經典性,代表了前人的智慧、經驗、認識,只有閱讀這些書,才能掌握經典,才能獲得經典。

    另外,書還有一種條理性,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儘管對你來說非常親切也非常重要,但只有經過符號化的梳理,也就是經過語言和文字的梳理,你對世界的認識才開始條理化,這種條理性是日常生活所給不了的。

    書還能表達很多高尚的理想,這個高尚理想是生活所不能完全實現的。譬如說相親相愛,人們都向往,但事實上人們之間不光有相親相愛,還有矛盾、摩擦甚至於相爭奪的一面。“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這樣的社會該多好,但這是書中所描繪的,社會現實還不能完全做到。這就有一種理想性。再舉一個例子,在書中,我們會發現很多完美的令人感動的愛情故事,但我告訴大家,寫愛情寫得最好的作家往往都是在愛情上沒有得到滿足、沒有得到完美愛情的人。到現在為止,我覺得寫愛情寫得最好的小說是安徒生的《海的女兒》,我稱之為“愛情的聖經”,小美人魚為了救她心愛的王子,犧牲了自己的一切,寫得多好,原因之一就是,安徒生是一個老單身漢,到死都沒有跟自己心愛的人在一起。法國有個作家叫福樓拜,他寫過一本書叫《包法利夫人》,寫了法國資本主義社會初期一位中年婦女各種苦悶的感情,寫完以後,全世界有幾十位著名淑女都說寫的是她們自己,但福樓拜臨死時說,其實寫的是他自己,而他也是一個單身者。愛情在書中是高雅的東西,當然,書中也有未必高雅的東西。如果把不高雅的東西寫上去,“格”就下來了。

    除了理想性、高雅性,書還有一種概括性。書中的語言和文字概括了很多你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比如善良、幸福、高尚、獻身、仁義、道德等抽象的東西。人看不到的東西,語言能達到;人聽不見的東西,語言能達到;人摸不著的東西,語言也能達到。人所看到的東西,都是具體的、有限的;人所經歷的時間,都是暫時的、相對短暫的;人嚐到的東西,都是有味道的。但是語言有一種反創造、反義詞的功能。你看到“短暫”以後,就會想到,“不短暫”是什麼詞呢?叫“長久”。看到“有限”以後,“有限”的反義詞是什麼?是“無限”,“無限”你是看不到的。

    書還有穩定性、準確性,語言和文字畢竟是寫在紙上的。中國有個說法,叫“白紙黑字”,如法律法規等條文必須表現為書寫與印刷。書還有徹底性,人生有很多事是不徹底的,但語言文字不一樣,它們要求有一種徹底性,比如大公無私、一心奉獻、為人民服務等。一個英雄豪傑,一個革命家,在沒有武裝的地方形成了武裝,戰勝了舊政權形成了新政權,目的就是為人民服務,沒有這個詞,你的目標怎麼表現出來?書還有藝術性,透過語言文字審美化。比如“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鬱的日子裡需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哪怕不愉快的事情,透過語言文字,也可以變成一種美。這就是語言文字的厲害,這就是書的厲害。所以書是不能被替代的,不管你的經驗多麼豐富,如果沒有書來提高著你,總結著你,推動著你,你的生活就永遠達不到比較高的境界。中國有句詩叫“腹有詩書氣自華”,書對一個人的氣度、舉止、表情等精神面貌與認識程度,發揮著很大的作用。

    “讀書”碰到了什麼問題?

    有人說,現在華人均讀書量居於世界後列,平均每人每年還不到兩本書。那我們現在到底是面臨著一些什麼問題呢?

    第一,閱讀的民主性和精英性如何能夠結合得更好,更平衡?中國古代讀書人居少數,被稱為“高人”,一個人能讀書,能背下書來,簡直不得了。當時讀書還要有一個環境,如讀經典時要齋戒沐浴。古代把書看成了少數人的特權,但也有一個好處,就是對書充滿了一種崇敬、敬畏的心理。回憶一下中國古人對讀書的態度。在孔子時期,孔子對讀書並沒有太多的想法,而是勸學,勸學並不一定指讀書。孔子說“見賢思齊”、“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等,他說的是向生活學習,向老師學習,向聖人學習,並沒有特別提到讀書。孔子談讀書談的最多的是什麼?是讀《詩經》。他說“不讀詩無以言”,就是說你要是不讀《詩經》,見了人就無話可說。而且那時的說客,如蘇秦、張儀之流,不管到什麼地方都要引用《詩經》上的話,君王才愛聽。《詩經》是千百年來人民智慧的結晶,告訴了人們該怎麼做人,怎樣為政,怎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少數人的讀,是在認真地從書中尋找真理,尋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到了現代,多數人都在讀書。多數人的讀書是消費性質的,現在的多數人喜歡看什麼呀?爆料的,娛樂的,或者稀奇古怪的比較低階的東西。讀書的非精英化對文化的民主和提高全民素質是一件好事,但又無可避免地會碰到,非精英化閱讀變成一種消費、變成一種解悶的方式的問題。人當然要解悶,但只有解悶,就會走向低俗,像古人那樣認真讀書求真理、求學問、求經世致用的讀書人的比例就會越來越小,這就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問題。

    第二,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人腦的一部分功能被替代。古人想找一本書非常困難,掌握一本書的內容就必須背誦下來,這樣談起話來才能引經據典,表現自己的學問、見解和知識。隨著現在資訊科技越來越發達,需要什麼資訊,只要上網一查就行了,我們獲得資訊比古人更便捷化、舒適化、平面化、淺薄化、數量化。因為我們獲取資訊是以量取勝,而不是以質取勝,所以,追求速度的結果就是幾乎沒有時間去消化,去分析所獲得的資訊。古人讀書多費勁,得花時間,得用腦力,以至於有“頭懸樑,錐刺股”的讀書方式。我非常反感這種類似於酷刑的讀書方式,但看到現在人們獲得資訊如此之隨便,什麼都不懂卻什麼資訊都有,我也非常反感。科學技術代替人的一部分功能以後,人的這部分功能就開始退化。如果一切都依賴網路的話,人類的記憶力就會衰退。

    第三,瀏覽越來越侵佔閱讀,越來越排擠閱讀。瀏覽和閱讀是兩個概念,和苦讀更是不同的概念。用瀏覽代替閱讀就會出現白痴化現象。孔子有句名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光讀書、學習而不去分析它,人是迷茫的;光分析不讀書不聽別人說話,人是危險的。網迷、網蟲們就屬於學而不思型別的,什麼都看,什麼都承認,什麼都知道,但他沒有任何的分析思維;整天琢磨分析,卻不學習新鮮知識,不學習真理,則有點“nozuonodie”的意思。我覺得很恐怖。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曾做過一個統計,結果顯示,“最看不下去的書”排在第一名的是《紅樓夢》,這真是中國文化人的恥辱。問題出在哪呢?上網的比不上網的文化高,上網後整天瀏覽的人最多。如果用瀏覽代替閱讀,我們的閱讀就完了,所以我們提倡苦讀、攻讀。攻讀就是讀書像打仗一樣,要經歷艱難才能把它拿下來,但讀書的艱苦其實是讀書快樂的源泉。

    在市場經濟的時代背景下,很多書的出版先看市場,追求的是簡簡單單、舒舒服服、樂樂呵呵,讀起來也不用認真,這是白痴化的市場。如果讀書是為了追求真理,改善自己的精神境界,就得用心讀,超前讀。這本書你讀的有點費勁,不能全明白,就更要認真讀。看一遍你覺得知道點,又看了一遍基本弄明白了,你說你的收穫有多大。還有,我們不但要讀中文的書,還要讀外文的書,各種書都要讀。讀非母語的書,只要能讀懂百分之四五十的詞彙,我就敢拿來讀。你可以分析啊,不可能一遇到生詞就要查字典。看了5遍以後,我再一查生詞,跟我透過分析得出的結果一樣,是多麼興奮的事情啊,不但這本書我讀下來了,這個詞我也記下來了。如果我們讀書用這樣一個向前走的狀態,而不是躺在那讀,不是窮極無聊地讀,那麼讀書的效果就會完全不一樣了。

    因此,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閱讀很重要。中國雖然在經濟上得到飛速發展,但精神面貌和精神能力還存在一些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不被市場所主導的,也不被消費人員所主導的,而是為了真理、為了提高、為了開闊、為了使自己成為新時代的真正有用人才的閱讀。

  • 2 # 小boy526

    幽默一點的說,某種情況下,書讀多了,你的感慨會是美不勝收;沒讀過書,你的感慨會是真多(粗鄙一點會是真他媽多)。

    正經一點的說,讀書真的有助於提升一個人的氣質,涵養。文質彬彬是書生,鄉里鄉氣可能就是文盲。有氣質有涵養,人見人愛,當然也是很養眼的。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讀的多,內心世界更絢麗多姿,人生的追求也或許會更高。想法多多,人生美美。

    ……

  • 3 # 油兔卜

    閱讀,讓生活中每一個平凡的瞬間都充滿了意義。

    生活的常態是枯燥無味,閱讀會讓它們充滿意義。生活中一個平凡的瞬間偶爾會讓我聯想到某本書中的某一個情節,某一段話,某一個人物。也許很多年後我會忘記很多,一旦我重新讀到那本書,我就會想起當年那一個平凡的瞬間。

    就像《追憶逝水年華》中的那塊"小瑪德萊娜蛋糕"一樣,往事被拋卻在記憶之外太久,已經陳跡依稀,影消形散;凡形狀,一旦消褪或者一旦黯然。那些伴隨著閱讀留存的平淡瞬間,會在形銷之後長期存在,即使人亡物毀,久遠的往事了無陳跡。

    文字卻更虛幻卻更經久不散,更忠貞不矢,它們仍然對依稀往事寄託著回憶,期待和希望,它們以幾乎無從辨認的蛛絲馬跡,堅強不屈地支撐起整座回憶的巨廈。

    你看,生活是不是一下變得有趣多了。

    ----------------------------------------------

    我來說說壞的影響吧。

    閱讀壞的影響就是會讓人投入更多的金錢時間和精力。

    有時會糾結不同的譯者,不同的裝幀,不同的出版社。

    同一本書同樣的內容,我會去買不同的譯本,不同的裝幀本,不同的出版社本。

    如果喜歡一個作家,會去搜一個作家所有的資料,甚至買下他所有的書和傳記。

    有時讀一本書太入迷,一個通宵過去了,我還沒有知覺。

    很想買那些絕版書,即使大價錢才能買到,我也要把它們據為己有。

    自己會有越來越嚴重的藏書癖,與我而言,買書的快感高於買衣服。

    閱讀其實是一種癮,就像打遊戲和追星一樣。一旦上癮,不停地投入金錢時間精力,你也甘之如飴。

  • 4 # 藍雨驢

    我曾經看到這樣一句話,覺得很適合回答這個問題:“讀那麼多書幹什麼呢?就是在要緊關頭,可以憑意志維持自尊:人家不愛我們,我們站起來就走,頭也不回!”

  • 5 # 南山隱士輝

    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會說,讀書可以提升一個人的氣質,腹有詩書氣自華。

    這句話沒錯,就是太模糊、太朦朧。下面我說點具體的、通俗易懂的。

    小時候我們讀書,是為了識字。不識字,就是文盲。

    我們瞭解這個世界,80%是透過眼睛看到的。那麼,一個文盲即使看到了“禁止吐痰”、“禁止抽菸”、“禁止喧譁”之類的標識,也不認識,那麼,就會很容易造成尷尬或者糾紛。

    長大後我們讀書,是為了生活。不讀書,就沒文化。

    有句話是: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這就說明了一點,有文化比沒文化厲害,這一點你不服不行!

    那麼讀書具體有什麼作用?對一個人有什麼影響?

    氣質什麼的,先不提。

    一個人讀了數學類書籍,那麼除了會簡單的1+1=2,還會掌握一定的數學思維、還會懂得幾何圖形,就基本上可以看懂圖紙。那麼,會看圖紙,是不是對工作有幫助呢?答案是肯定的,這就反映了,讀數學的作用以及對他的影響。

    一個人讀了外語類書籍,那麼除了會方言和普通話之外,又掌握了其他國家語言。除了出國旅遊方便,不容易上當受騙、不容易迷路,掌握這門語言,找工作就是一種技能,這就反映了,讀外語類書籍的作用和影響。

    讀歷史類書籍,能瞭解:除了你一輩子的事,這世界上還有哪些事。

    讀地理類書籍,能瞭解:除了你生活的地方,這世界上還有哪些地方。

    讀物理,你就知道了牛頓、愛因斯坦。。。所知道的。

    讀化學,你就知道了門捷列夫、居里夫人。。。所知道的。

    讀生物,你就知道。。。

    牛頓說,我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這就說明讀書對牛頓的作用和影響。

    我們每個人只要肯讀書,就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人類幾千年發展歷史,書中有無數人畢生的經驗和智慧。我們能讀到的、學到的,其實很少,畢竟一生很短。但是,大家同樣短短的一生,讀書就會讓人生更精彩。

    讀書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我前段時間看到了一篇關於讀書的文章,其中的插圖對我印象很深,也正好詮釋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 6 # 北京一榫一卯木工坊

    讀過的不一定能記住

    記住的不一定能應用

    那麼

    騎車游泳初戀

    哪一個忘記了

    感受影響更大

    看看您想要成為的人是不是讀書多

  • 7 # 餘生活的更精彩

    所以讀書可以讓人改變命運。因為不讀書你就會很無知,而讀書你才會變得更有學問,更博學多才,懂得更多,知道的更多,這樣你的人格才能得到昇華,你才是一個有思想的人。還記得一個段子是這樣說的:在一個旅遊景點,傍晚時分水面上飛起一些鳥,讀過書的人就會脫口而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沒讀過書的只會說:我操,好多鳥啊。

    你會發現讀書多的人和讀書少的人說話就不一樣。你會發現初中畢業的人和大學本科畢業的和博士畢業的,他們的談話,都不是在一個水平上。這就是讀書多的好處。

    還記得以前網上有這樣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我讀過很多書,但後來大部分都被我忘記了,那閱讀的意義是什麼?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吃過很多食物,現在已經記不起來吃過什麼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為我的骨頭和肉。

  • 8 # Sweet芳芳

    與其說是讀書說讀書對一個人的影響還不如說是一場自我的蛻變

    當別家的小孩都在看喜羊羊光頭強的時候,你可以教他念三字經弟子規,唐詩和宋詞,用孩子的眼光去講述中國乃至世界的歷史。我相信,今後你的孩子一定會以你為榮,以你為榜樣。

    如果涉世未深,那就讀書吧。你會發現現在的自己有多可笑。讀書識字之後才發現,自己用血和汗換來的經驗,原來前人早就寫在書裡了。

    長期閱讀的人在生活中很明顯:公眾場合偏於安靜,發言時直戳重點,邏輯清晰;做起事來專注度高,不會大聲吵鬧;學習能力強,接受新事物更快。

    小時候讀過很多書,無奈記憶不好,我不記得那些文字,但那些內容都融進我的思想裡,助我長成一個有用的人。俗話說:“在因上使力,在果上隨緣。”讀了這些書不太可能馬上就改變生活,但它們會影響我們的視野,進而在你面臨選擇時,做出更有利的選擇。讀書能改變的不止是命運,還有自己的視野做人做事的能力準則,有利於樹立正確的人生方向價值觀發展規劃!總之說一千道一萬,讀書真的是當下普通人改變命運的最好的方式!

    “我讀過很多書,但後來大部分都被我忘記了,那閱讀的意義是什麼?”

    答:“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吃過很多食物,現在已經記不起來吃過什麼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我的骨頭和肉.......還有脂肪。”

    書讀了,好像什麼都沒讀,每一節只要有一句觸動你心靈的話,他就能幫助構造一個發展的你。

    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但是它們能讓你悄悄成為你自己。

    讀這些書可能不會很快讓我們賺個千萬百萬,但會在往後的日子裡影響我們視野,在我們面臨選擇時助我們做出更有利的決定。

    我有一千種反駁你的理由,但我選擇微微一笑來回應你。

    隱形影響:視野變開闊,胸懷也變大了,不會因為一點芝麻爛穀子的小事而計較煩憂,脾氣變好了,做事更沉穩了。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

    我們常說“讀的越多,懂得越少”。越讀書我們越會意識到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我們沒接觸到的東西,我們會驚訝、會反思,會對知識、世界心存敬畏。於是我們會變得謙虛,我想一個謙虛的人給人的感覺總不會差。

    一天飯錢可以買到別人可能一輩子的心血,嗯,值錢的買賣!

    影響可能沒有想象當中的那麼大,其實說白了閱讀也只是人的一個普通的愛好就如有人喜歡旅遊有人喜歡打麻將一樣,不能說誰就一定好。我們都只有很短暫的一生,選擇何種愛好都無可厚非。閱讀對於我來說增長了見識,堅強了心靈,也平和的情緒。但我仍然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只是心態和想法都不一樣了。

    自己的世界越來越滿,對外界的依賴越來越少。氣質提升了不少。

    突然想起個小故事

    孩子和爺爺在河邊玩耍,

    孩子問爺爺:

    讀書到底有什麼用?不也是會忘的嗎?

    於是爺爺讓他把家裡放煤炭的空竹籃拿過來

    孩子拿過來後,爺爺說:“你去到河裡打水。”

    孩子很疑惑,打了一籃又一籃的水,

    水卻都流走了孩子問:

    竹籃打水,不是場空嗎?

    爺爺說:“讀書正如竹籃打水一樣,

    你總覺得什麼都沒有獲得。

    可是你看看,

    原來髒兮兮的籃子現在怎麼樣了?

    有時過後我們都感覺到竟不能記起什麼,

    但是書中那些美好的東西

    都在沖刷我們的思想和靈魂

    讓我們成為一個乾淨的人。

    當然了

    有些人打的是冰川融水

    有些人打的是高山泉水

    有些人打的是普通河水

    有些人打的是泔水。”

  • 9 # 國哥的創業實戰之路

    比如周總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毛主席為華人民身子全人類而讀書,最終付諸實踐而創造偉業。比如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比如說胸有詩書氣自華,讀書永遠是改變命運的最佳途徑。

    很多人受到讀書無用論的影響,受到拜金主義的思潮而放棄了中國“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的古訓,而產生很多錯亂。不管怎麼樣讀書,好好讀書總是會更好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好的小型獵犬品種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