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豫北老崔
-
2 # 史努比行走歷史
這個問題“含金量”很高
圍繞著“人性”和“權利”
一則因為人性而“痛苦”
為啥痛苦?他爹畢竟是生他養他的人,即便再不孝這個時候多少也有點痛苦吧。更何況古代帝王大多很重視“仁孝”教育。大部分太子都還是比較孝順的,要不然也不會在眾多皇子中被立為太子。寵溺他的爹走了,怎麼能不痛苦呢?
二則因為權利而“開心”
自然除了親人離去的痛苦外,太子們高興的是,終於可以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掌握一個國家的命運,成為真正的萬人之上,擁有無上的權利和光環。翻看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有些朝代的皇子等不及皇帝駕崩,直接弒君篡位的都有。所以說“權利”這個東西真的很可怕,會讓人忘卻親情,矇蔽心性。
以上是筆者的淺見
-
3 # 小生論歷史
請關注小生,給您分享更多的歷史趣聞
太子心情喜憂參半皇帝作為一國之君,執掌著整個王朝帝國至高無上的權力。所以皇帝一駕崩,舉國齊哀,太子也是對自己父親的駕崩也是十分的悲痛,但同時也為自己接下來成為一國之君而欣喜。所以皇帝駕崩了,太子是處於喜憂參半的情況,接下來就給您說說太子都喜憂參半在何處。
為父皇駕崩而悲痛我們都知道古代十分尊崇孝道,都說是百善孝為先。所以在等級森嚴,制度繁多的皇宮裡更是如此,太子對於自己父皇的駕崩更是悲痛不已。再者作為下一代儲君,更是要具備孝道和仁義道德的。
要是儲君不孝的話,太子的兄弟們也會不服從的,大臣們也會起疑心,這樣子一來要是趁機起鬨帶動百姓們。這是對新一代皇帝即任是一個很大的考驗,所以不管儲君內心如何竊喜,表面還是要裝成十分悲痛的。
為防兄弟篡位而愁心皇帝一旦駕崩就說明老皇帝之前所作的政治努力和其穩定性大都土崩瓦解掉,新的皇帝面臨的就是新一代權力的洗牌。所以這個時候正是兄弟篡位的好時機,若是再結合一些大臣一同謀反,那可是對新帝的極大考驗。
所以太子必須要把控全域性,每一個細節都要兼顧,但凡是有一點差池可能最後面臨的不僅僅是丟掉皇位,而是人頭落地的結局。所以太子憂心忡忡也是常理之中的事情。
為掌控大權而內心竊喜皇帝駕崩了,太子就是新的一代皇帝,唯一的正統繼承人。擁有著至高無上的大權,祖國的大好河山盡收囊下,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千萬人之上的皇帝,說心中不竊喜是不可能的。
有的太子就夢想著自己能夠有一天成為皇帝,受到萬人敬仰,得以管理天下大事,為國為民作出自己的政治貢獻,可以大展身手了。這就是有政治抱負的太子心中所竊喜的地方。
結束語所以說皇帝一駕崩,太子心中的心情是處於喜憂參半的情況,悲父皇的離世,優兄弟的篡位,大臣的不忠,喜在於得以成為一國之君,實現政治理想。
-
4 # 張峰149764346
皇帝駕崩皇子們的心情肯定不一樣,他們的心情一定象打翻了五味瓶是百感交加,會裝模作樣的哭的死去活來,不是當事人,對這個哭很難說是高興,還是悲傷,因為人類大喜大悲都為放聲大哭,其實皇帝駕崩後情況有多種,只能看情況,不能一概而論。
一,如果老皇生前做足了功課,朝廷穩定,提前把太子的繼承位置定好,這樣平穩過度,這就斷了其他皇子的念想,這種情況下老皇帝駕崩,皇子們痛哭流涕應當都是發自內心的悲痛。
二,如果國泰民安,老皇帝長壽,太子整天如坐針氈,象清朝的康熙皇帝,在位61年,把太子胤礽立了廢,廢了立,跟耍猴的一樣擺弄,象這種情況,皇帝駕崩,太子終於解脫了,高興都來不及。
三,各懷鬼胎,有能力,有資本的兒子皇帝駕崩後都想著終於等到出人頭地的這一天了,表面裝出悲痛欲絕的樣子,招叢集臣為老皇帝辦喪事,暗地裡排除異已為自己登基做皇帝在做準備,拉籠那些在朝中有實權的大臣為自己所用。
四,如果是兒童皇帝,憨憨的,一定覺的好奇又好玩。
-
5 # 使用者4684103484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情感只能從心理學上進行分析,父親的離世,自然傷感、悲痛,但獲得最高權力的滿足感,會很快戰勝負面情緒,雖然表面上仍然要保持悲傷的外表,以向臣民傳遞以孝治國的理念。
具體操作上,繼位雖然緊迫,但太子一般不能表現的太過著急,而是要由大臣勸進,說一堆雖然悲痛,但“國不可一日無君”的話,需要馬上繼承大統,以昭示天下。這種情況,一般出現在國家穩定,沒有人可以覬覦皇位的形式下。
太子是否悲傷,也取決於父子關係。在皇權至上的古代,皇帝和太子的關係是沒有那麼簡單的。皇帝作為九五至尊,是沒有純粹親情可言的。皇帝一般提防太子,考察儲君的言行,能否成為萬民的表率。而太子在成為皇帝之前,都只做一件事,那就是防止被廢。歷史上,有太多這樣的殘劇。如清康熙朝,皇二子胤礽因為是嫡長子從孃胎出來就是太子了,但是他做了三十多年的太子兩度被廢,經歷過驚心動魄的九龍奪嫡,過的也是戰戰兢兢,到了沒當上皇帝。我想他即使第二次沒有被廢當上皇帝,也對自己的父親沒什麼好感。
除此之外,儲君之位是否牢固,不僅僅取決於太子自己是否犯錯誤,有時只是皇帝的個人好惡。如,明萬曆朝,就發生過有名的國本之爭,“太子者,國之根本”,萬曆皇帝寵信鄭貴妃,想要立他的兒子朱常洵為太子,但大臣反對,大多建議皇帝立皇長子朱常洛。結果僵持不下,前後吵了十五年,才立了朱常洛為太子,封朱常洵為福王,但是福王遲遲不離京就藩,直到發生梃擊案,輿論壓力太大,福王離京就藩,太子朱常洛的地位才因此穩固。你說,朱常洛當上皇帝,對自己父親朱翊鈞能有什麼感情。我想只是大舒一口氣,高興的要瘋。
還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隋朝文帝楊堅廢除太子楊勇,改立晉王楊廣,楊廣很善於做表面工作,做出一副孝順父母的樣子。他最後當上皇帝,後世一度分析,有弒父的可能。這種太子的繼位,又還能有什麼心情呢。
皇權時代,“最是無情帝王家”,忠孝只是裝點門面的東西,歷史不忍細讀。
-
6 # 李杜文
這個鐵定得看情況!
1. 碰上好爸爸的,皇帝駕崩了既難過且開心,比如唐高宗李治。李世民死之前,把一通權臣全部搞定了,最年輕的徐世績也被他貶謫到外地做官了,李治登機後,沒有任何威脅存在,再說貞觀之治後,基礎都打好了,李治只要坐享其成就行。但是為什麼難過,因為老爹對他太好了啊,實在是捨不得啊。
2.也有提心吊膽的,比如劉禪。可能有人會不認同,說諸葛亮那麼忠心耿耿,阿斗有什麼好怕的,該吃吃該喝喝該玩玩。可是一個人忠不忠誠,死之前是不能草率下結論的,得蓋棺了才能定論。當初劉備死的時候,說得好好的,打仗找李嚴,內政交給諸葛亮。結果沒過幾年,諸葛亮軍政大權一手抓了,換成你是劉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肯定慌啊!
3.當然還有一臉懵逼的,比如胡亥。秦始皇死在巡遊的馬車上,實在是有點突然,又是大夏天,太陽高照。胡亥年齡還小,突然被趙高和李斯推到了歷史舞臺上,任誰一下子都難以適應啊,不是說好的老哥扶蘇繼位的嘛??!!
以上只是3個例子,其實還有很多有趣有意思的,大家可以自己搜搜。
-
7 # 東皇
皇上駕崩後,太子的5種心情,第一種最合理,第四種最無情
皇帝駕崩,天下縞素,舉國齊哀!太子作為皇帝的兒子,豈能不哀?太子作為皇位的繼承人,至高無上的權力終於落在自己身上,又豈能不喜?所以皇上駕崩了,太子理當是悲喜交加,喜憂參半的。總的來說,太子會有以下5種心情:
悲父皇之駕崩
古代人最追崇孝道,作為儲君必須是一個孝子,要不是難以服眾的,如若儲君不孝,不但兄弟們會對儲君不服不敬,群臣也會有異議,所以太子在皇帝駕崩時不管內心怎麼竊喜,表面一定是悲痛欲絕的!
就人的本性而言,當一個家庭裡親人去世,作為至親之人都會因失去親人而悲痛,為再也見不到親人的身影而傷心不已,為再也聽不到親人的聲音而痛不欲生,為再也不能和親人相依相伴而肝腸寸斷,何況是父親呢?這種心情是最合理的。
憂兄弟覬覦自己的皇位
皇帝駕崩了,太子即將登基成為皇上,但這也不是絕對的,多少皇子都盯著這個皇上的寶座,太子得把控全域性,如若稍有差池,只要某個環節出了一點差錯,大權就可能旁落,甚至人頭落地,這可開不得半點玩笑,所以這時太子憂心忡忡也是必然的!
憂群臣百姓是否臣服
皇上駕崩,國不可一日無君,但是擁戴太子為新皇帝,並不一定都是一帆風順的,在這新舊交替風雲變幻之際,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如果群臣都反對太子為新君,如果天下百姓也跟著一起起鬨造反,那麼很可能就會出現宮廷政變,所以太子還會擔憂群臣百姓是否臣服自己。
喜得寶座
當然皇上駕崩了,太子是正統的接班人,多年的媳婦終於熬成婆,順理成章的要登上皇上的寶座,成為萬人景仰的皇上,終於能一統天下,管理群臣和天下百姓,心中竊喜也是人之常情。最是無情帝王家,死了親爹還這麼高興,實在是無情。
如釋重負
另外太子一直生存在父皇的高壓下,能力強了又會被誤認為想篡奪皇位,能力弱了又認為無德無能,不能當儲君,整天伴君如伴虎,伴父如伴狼,時時刻刻提心吊膽,夜不能寐,當皇上駕崩了,太子應該是如釋重負了,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
人間百態,帝王之家最無情!當新舊交替之際,變數太大,太子除了喜憂參半,還得打起十二分精神來,應對朝堂可能發生的一切變故。
-
8 #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我是紫氣東來,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在古代,皇帝駕崩了,是國家的不幸和損失,那麼作為繼承人的太子聽到訊息後,心情如何呢?
在封建社會,至高無上的是金鑾殿上的皇帝寶座 、是皇權。古時,子從父,婦從夫、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在皇權的影響下,皇帝和太子即是父子關係,又是君臣關係,但君臣關係佔據著更高的地位。
皇帝和太子不睦相處,皇帝駕崩,太子心裡萬分高興,但要外表表現大悲。一般皇帝和太子很難相處,一方面大力培養太子的各方面能力,一方面還要提防太子是否有謀反、提前篡位的可能。例如隋煬帝楊廣在哥哥楊勇被廢太子後,對隋文帝孝順有加,每天去請安問候,做一些事情來討好自己的父皇,讓隋文帝楊堅下定決心冊立自己為太子。在隋文帝得知他的野心後,楊廣竟然下藥毒死自己的父皇。可見得知皇帝死後,楊廣的心情不言而喻,終於天下是我的,我可以為所欲為了。
皇帝和太子和睦相處,皇帝駕崩,太子一定會真心萬分悲痛。這點,可以反過來理解下,如果太子駕崩了,作為老子的皇帝心情會如何?在明初,洪武皇帝朱元璋和太子朱標的關係就是父子關係和睦的體現,朱元璋生前對朱標大力栽培,從不擔心朱標會造反、會提前篡位,只是對朱標太過嚴厲,期望太高。結果朱標死在朱元璋前頭了,朱元璋萬分悲痛,真正的和普通老百姓喪子之痛一樣,瞬間老了好多,真正是白髮人送黑髮人。換下角度,朱元璋死在朱標前頭,朱標一定也是痛心疾首,悲痛欲絕,這才是真正的孝道,真正的父子親情關係高於皇權。
皇帝和太子關係不好不壞的,太子心情應該喜憂參半。喜的是終於可以登大寶,憂的是如何把天下治理好,如道光和嘉慶皇帝。嘉慶死後,留下了一個衰落的大清帝國,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道光皇帝簽下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道光皇帝想中興清朝,雖勤儉節約,但鮮有作為。
你覺得皇帝駕崩後,太子的心情應該怎樣的呢?
-
9 # 語說漫談
作為古代政權的最高領導者,皇帝的寶座是多少人內心深處都惦記的,而對於皇位有著最大想法的人,一定是皇帝的兒子們,當然在這些兒子中間,太子絕對是最希望皇權早一點落到自己手中的人,這一點相信大家不會質疑,當然我們2000多年的封建歷史,不可能所有的太子都是這樣的心理,畢竟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會是無絕對的。
關於太子聽到皇帝駕崩的訊息的時候,他們的心理反應在古代的史書上不可能記載,畢竟太子們不可能道出他們的真實想法,而編撰史書的後人更不可能知道當時太子們的想法了,所以我們只能夠從心理上去分析一下了。
在古代的皇權體系下,太子身為儲君是國家的二把手,也就是未來的接班人,這就好比佛教中的未來佛彌勒佛一樣,如果現在佛如來依舊健在的話,他也就只能夠耐心的等待,而且還會受到如來的忌憚,而古代的皇帝和太子之間也就是維持著這樣一種貌合神離的關係,雖然很多皇帝和太子的關係很好,不過很多時候就是優秀的君王也是擔心太子的權力過大,威脅皇權的統治,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看到太子們往往都是無所事事,甚至做出一些荒唐的舉動,其實他們沒有什麼事情做,並且還不能夠組建自己的班底,畢竟這麼做的話,皇帝的內心深處該怎麼想,一定認為太子要幹什麼?等不及要坐上皇帝的寶座嗎?
而在古代,太子和皇帝不是簡單的君臣關係,也是複雜的父子關係,所以很多時候皇帝和太子之間都不能夠很好的處理好兩種關係,皇帝防備著太子,自然害怕他掌握權力奪取皇帝的寶座,也就不敢過多的讓太子參與朝政的處理,也就是培養他們的處理朝政的能力,即便是讓太子處理朝政,可是也不敢過多的放權了,而歷史上陰謀奪權的事情太多了,而皇帝雖然擁有著至高的皇權,但是也擔心自己的位置被別人奪走了,所以有權勢的朝臣都是被猜忌的物件,更何況是太子呢?所以像漢武帝這樣的英明神武的君主,在聽到小人的讒言,不也是不問青紅皂白的直接問罪太子劉據嗎在?最後弄出了一個“巫蠱之禍”。
更不用說歷史上很多皇帝的去世都是疑案了,而最大的受益者,也就是太子或者繼任的君主往往都是最大的被猜疑的物件,而作為父親,有時候他們在處理父子關係的時候,往往又會摻雜著君臣關係,就像隋文帝楊堅在看到太子楊勇有些貪玩的時候,就沒有能夠很好的處理,做出了想要廢除太子的做法,而李世民在冊立太子李承乾之後,也是更喜歡四子李泰,以至於讓李泰有著非分想法,更不用說在冊立李治之後還有著想要改立李恪的想法,所以在這些想法之下,太子和皇帝之間的關係能夠不復雜嗎?
想象一下太子最擔心的是什麼?不就是害怕皇帝將他們的儲君廢掉嗎?而且平日裡還要非常的注重自己的行為,在朝政之上不能夠表現的太過於完美,但是也不能夠一問三不知,這樣的度的把握,絕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了。
所以如果皇帝和太子的關係和睦,也就是父慈子孝的話,如果皇帝駕崩,太子一定是非常的傷心,但是內心深處應該還有一點小歡喜的,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李世民和李治了,我們拋開武則天的問題不說,在李世民臨終之前,已經給李治的未來規劃的差不多了,不但選擇了十分信任和支援李治的長孫無忌和褚遂良,還將李績貶到外地為官,留給李治登基之後提拔他的機會,這樣的情況下,李治這個太子的內心深處絕對是非常難過的,但是小歡喜也是有的,畢竟終於成為了大唐帝國的最高統治者了,其實類似的在朱元璋和朱標身上也會體現出來,不過朱標沒有那份運氣,走在了他爹的前面了。
如果太子和皇帝的關係不太好,或者是皇帝的去世太突然了,這個時候的太子應該是提心吊膽的,一定在內心深處非常傷心,這個時候的太子是多麼希望他的父親能夠多活一段時間的,當然皇帝突然去世之前自然是要做出政治安排的,但是這份安排能夠保證太子權力的平穩過渡嗎?就像劉備選擇了諸葛亮和李嚴輔佐劉禪,但是劉禪雖然信任諸葛亮,誰能夠保證劉禪的內心深處就沒有擔心諸葛亮會成為第二個曹操嗎?而皇帝和太子的關係不太好,這個時候太子在聽到皇帝去世的時候,內心一定是忐忑的,畢竟兩者關係不太好,太子是不是會擔憂皇帝在臨終前還有什麼其他的安排呢?或者是更換皇位繼承人的人選呢?
最後就是太子和皇帝的關係不和睦,甚至鬧得很僵硬,這個時候太子的內心一定是高興的,但是一定要表現出悲傷,畢竟在古代的時候統治者都是標榜以孝治天下的,總是要做做樣子的,就像楊廣在楊堅病逝之前,楊堅知道了他被楊廣誤導了,甚至喊出了“獨孤皇后誤我”的話,想要做出廢除楊廣的決議,這個時候太子和皇帝的關係真的是差到了極點,所以這裡不管楊堅是正常死亡還是被楊廣害死的,反正楊堅駕崩之後,楊廣的內心深處一定是非常開心的了,畢竟這個皇位差一點就與他失之交臂了。
所以出現三種不同的情況,自然也就出現三種不同的表現了,不過不管是哪一種心理,太子都是最盼望皇帝駕崩的那個人,所以在聽到皇帝去世的訊息之後,不管做出怎樣的表現,但是內心深處絕對是有些小歡喜的,這一點基於人性去看的話,確實是無可厚非的,畢竟古代為了皇位,父子相殘的事情並不少見了。
-
10 # 說史小哥
悲喜交加,怎麼說呢,重皇帝駕崩了,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就是腥風血雨的,要爭奪皇位的,在皇宮大打出手,整個京城可能都瀰漫一股肅殺之氣,成王敗寇,就在這較量之間,贏了萬人敬仰,敗了牢房成長,或者下輩子別投胎皇帝世家,只有那些沒用的皇子可能會傷心自己的父皇死了,但是不多,畢竟有些皇子一出生就沒看幾眼自己父皇,更別提什麼父愛了,那簡直是荒唐,所以只能盼上位的皇兄中能赦免他們不威脅到他的地位,做個閒散的王爺不好嗎? 何必去作死呢
回覆列表
自古以來無情莫過帝王家,古代為了皇位殺兄弒父比比皆是,也有為了帝王假仁假義。
我們一直很好奇,在古代皇帝駕崩以後,太子聽到這個訊息心情是怎麼樣的。
可以確定以及肯定的說,太子的表面應該是大哭特哭,真實心情有高興的哭,還有悲傷的哭,如釋重負的哭。
古代皇帝太子父子之間沒有親情可言皇帝乃一國之主,不管是貧民百姓還是富家紳士其實心中都想坐上龍椅,享受皇權的快感。
古代皇帝在選擇好太子以後,其實他們的關係已經完全到了互相提防的地步。
皇帝為了大業怕太子不能治理好一個國家的同時,其實最害怕太子弒父。古代皇帝一般生子比較早,還有立長之說,相對下來皇帝與太子的年齡差距不大。
太子成年之時一般皇帝也是為壯年,年齡上的差距不大讓二人心中難免有隔閡。皇帝害怕太子等不及,太子害怕皇帝一直長壽。
皇帝為萬人之上,權力第一人,而太子是萬人之上一人之下的權力地位。那麼文臣武將心中會傾向皇帝還是太子,傾向皇帝的話等太子繼承帝位後果可想而知,倘若傾向太子的話,皇帝不死依然有權力在身,治理文成武就還是輕而易舉。
在這種情況之下皇帝跟太子之間說實話有一種互相提防的關係,自然沒有什麼親情可言。
皇帝在位太子心情如何熟讀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一個現象,廢長立幼是每個朝代都有的一件事,幾乎上每個皇帝都有這樣的想法。做為太子怎麼可能不清楚自己父皇的心境,皇帝稍微一有跟其他皇子關係親密起來,太子心裡及其害怕,害怕廢長立幼發生在自己身上,在沒有登基為帝之前太子可以說是如履薄冰。
長期生活在壓抑環境之下,太子對待皇帝不單單是怕了,有可能生出怨恨之心,打心底希望皇帝早點駕崩。
皇帝也怕,怕太子勢力過大以至於等不及要登基呀,肯定害怕太子來個弒父即位,肯定處處打壓太子的權勢,這樣就形成一個惡性迴圈。
太子怕皇帝,皇帝怕太子,皇帝在位太子內心恐懼。
皇帝駕崩以後,太子心情如何皇帝在駕崩之後,太子聽到這個訊息第一時間不是悲傷的哭泣,而是心中壓著石頭落地的感覺,如釋重負般為自己這麼多年的苦而哭泣。
在哭泣的時間內心情會有所變化,想著皇帝終於駕崩了,皇位已經掌控在自己手中,在想自己做皇帝以後要怎麼樣去做這個皇帝,高興而哭泣。
最後太子的心情才會變成普通的父子之情那樣,想到自己的父親去世,悲傷起來而哭泣,畢竟血濃於水。畢竟兩人有父子名分幾十年的時間,突然失去也是控制不住而生出悲傷之情。
皇帝駕崩,太子心情可以說是百感交集,哭是一定哭,但是為什麼而哭其實只有太子心裡自己清楚明白。
咱們只能透過這些情況來分析,我認為太子是為自己所受的壓力哭,慢慢心裡變化成普通百姓失去父親痛苦的哭。畢竟人在高興時,悲傷時都會流出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