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人

    當然是窮酸的無聊文人做出的描寫。

    由於南宋之後以蜀漢為正統,所以為了凸出顯示劉備集團的氣勢,其他軍閥都是廢物了。

  • 2 # 中國礦業之聲

    既生瑜,何生亮”,這一聲嘆息,幾百年來一直迴盪在民間。這是《三國演義》對於周瑜最大的感嘆。同情之聲清楚地表現了他的形象,雄才大略,但是在面對蜀漢集 團的中心人物時,又不得不退一射之地。

    對於那些中心人物,周瑜只能是陪襯。這樣一 個矛盾結合體,卻與正史之中周瑜的形象大相徑庭。 正史《三國志》詳細地描述三國那段英雄輩出、蕩氣迴腸的歷史,諸葛亮、龐統、司馬懿、周瑜並稱為臥龍、鳳雛、幼麟、冢虎,冢虎即周瑜。

    周瑜是一個完美的化身, 不論是政治軍事上,還是人品修養上,都可謂高人一等。“英雋異才,文武韜略,可謂 萬人之英”,再加上上天的厚愛,給了周瑜俊美的外表,風度翩翩的周瑜就是一個無可 挑剔的文武之才。

    周瑜還具有良好的政治眼光。他少年時就送錢糧資助孫策,並一起攻打江東,可謂是少年風光。隨後與孫策南征北戰,為東吳政權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在軍事上,周瑜膽略兼人,智勇雙全。

    赤壁大戰,力主抗曹,以少勝多,大敗曹操。之後,又高瞻遠矚,準備攻打蜀漢政權,與曹操二分天下。 個人修養上,周瑜情趣高雅。孫策死後,面對比自己年幼的孫權,他極為恭敬。陳普曾與周瑜不合,時為將軍的周瑜折節下交,終令陳普折服,並說:“與周公瑾交,若 飲醇醪,不覺自醉。

    ”周瑜精通音律,文學作品中還有一個典故“曲有誤,周郎顧”。 大致就是說即使是喝醉了酒,如果有人的音律有誤,周瑜還是能聽得出來,而且還能糾 正其錯誤。 可是,就是這樣一個雄才大略,又如瑾似瑜的人物,後人對他的評價卻是越來越低。

    到最後卻成了為一位心胸狹隘,毫無才華可言的庸才。周瑜在民間的形象,一落 千丈,面目全非。這也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東晉時期,蜀漢政權被視為封建皇權的正統,那麼偏安江左、失去了半壁江山的東吳政權就遭人垢病,首當其衝的就是大將周瑜。

    習鑿齒的《漢晉春秋》就對周瑜進行了貶低,周瑜就從英雄成了“小人”。唐朝時期,詩詞繁榮,自由的文化氛圍使大量唐詩開始涉及正統之爭。不論是杜甫還是杜牧,都在詩詞中 表現出了對蜀漢政權的偏好,在詩文中也不斷地不加掩飾的調侃周瑜。

    此時,歷史在文 學之中也出現了偏差。到了宋代,文人政客間的朋黨之爭,使得人們在思想政治上的 較量更為驚心觸目。 當然,關於三國之爭也不有幸免。當朱熹的理學佔了歷史的上風, 尊劉貶曹已經開始成了定局。

    為了達到尊劉的目的,那麼曹魏、東吳政權自然成為貶低 的物件,周瑜作為東吳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也不可倖免。在宋代民間話本《三國事略》 中,周瑜的形象已是不堪人目,鼠目寸光,好大喜功,心胸狹隘。 到了明代,出現了舉 世矚目的《三國演義》。

    這部演義文學將周瑜的形象完全改變。作者為了美化諸葛亮而 貶低周瑜,把周瑜這個一代名將貶低為小心眼的代名詞。然而《三國演義》對人物進行 了大量的藝術處理,不可當真,“三氣周瑜”當然就更是毫無歷史根據,歷史上的周瑜 最後是病逝於出征途中。

    此外,不論是草船借箭,還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智激周瑜、借 東風等問題,從正史考查下來,其實都與周瑜本人無關。在《三國演義》之中,周瑜作為一個配角出現,自己的人性光輝也面對主角的時候被磨去稜角,這種演義小說的暢銷也是使得周瑜遭到後世貶斥的主因。

  • 3 # 縱橫天下歷史

    周瑜(175—210年),字公瑾,漢末名將,舒縣(今安徽省舒城縣西南)人。洛陽令周異之子,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率江東孫氏集團軍隊與劉備軍隊聯合,赤壁之戰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建安十四年領南郡太守。

    建安十五年病逝,年僅36歲。正史上週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范成大譽之為“江左風流美丈夫”。周瑜年輕便成就大功,加上本人謙虛寬容,相貌堂堂,精熟音律,還深得主上孫策、孫權的禮遇器重,他的妻子小喬也稱國色,是後世不少人羨慕追思的英雄形象。

    為什麼說周瑜是善妒小人?

    一、周瑜本身足智多謀。

    先說德:他舉賢薦能可比鮑叔;折節為國可比藺相如;謙禮忠君無人能比;性度恢弘眾將誠服。 次說才:他弱冠征伐為東吳開國立下汗馬功勞;赤壁又力挽狂瀾立下頭功;後又親冒矢石為東吳開拓荊州。為孫權提出了不少的建議,自信心爆棚。但是自信心爆棚並不是什麼好事,到最後會出現自負。自負後就會走偏激,容易衝動做事,衝動後就會做不好,就嫉妒別人的聰明才智。

    二、周瑜出生不凡。

    周瑜出身富貴人家,祖上幾代人都是做官的,所以打小周瑜就獲得了很好的教育,加上天資聰穎,很快就成為一方名士。東吳集團的二代創始人孫策與周瑜那是惺惺相惜的好哥們,所以孫策在遇難臨終前,將自己的弟弟孫權託付給了兩個人,一個是大臣張昭,一個便是周瑜,一文一武,一內一外。周瑜是東吳的第一任大都督,能力不凡,同時也是被諸葛亮氣死的人之中,最為大牌的。天生自傲!更容易去妒忌別人的好!

    三、諸葛亮三氣周瑜。

    一氣周瑜

    周瑜和諸葛亮約定,如果周瑜奪取南郡失敗,劉備可以再去取。

    周瑜第一次奪取失利受傷,然後又將計就計,打敗了曹兵,但是諸葛亮卻乘機奪取了南郡等地。

    既沒有違約,又奪取了地盤,這氣得周瑜金瘡迸裂,摔下馬來。

    二氣周瑜

    劉備的老婆死了以後,孫權按照周瑜的計策假裝把自己的妹妹孫尚香許配給劉備,想把劉備騙到東吳,再將其殺害。

    誰知吳國太(孫權的母親)看中了劉備,不僅不允許孫權殺他,還真要把孫尚香許配給他。

    周瑜便想讓劉備長期與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隔開,並且用聲色迷惑劉備,使之喪失得天下的雄心,但是失敗了。

    諸葛亮又使計讓劉備安然的回到了荊州,並且讓周瑜中了埋伏,還讓士兵們大聲譏諷周瑜: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周瑜氣得金瘡再次迸裂,不得不說,諸葛亮這樣的讀書人要是壞起來,還真讓人受不了。

    三氣周瑜

    劉備向東吳借取荊襄九郡,圖謀發展壯大自己,但是孫權怕養虎為患,等劉備強大後勢必對自己構成威脅,三番五次要求其歸還荊州。

    劉備的臉皮一向比較厚,聽了諸葛亮的話,以攻取西川后,必還荊州為託詞拒絕暫時歸還荊州,但又遲遲不攻西川。

    最後周瑜感嘆:既生瑜,何生亮!可見氣量很小。妒忌諸葛亮比自己厲害。可見周瑜還是善妒的。

  • 4 # 布聞天下

    歷史上的周公瑾,英俊瀟灑精通音律雅量高致能力非凡,這樣的人設在當下各類意淫小說裡都是當仁不讓的男主角,年紀輕輕便指揮了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並擊敗了曹操,這份超然的實力連孫權都忌憚不已,劉備蔣幹對其評價都非常高,這樣優秀挑尖的人物又豈會去嫉妒諸葛亮?

    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主旨是褒劉貶曹,順帶著也貶孫,為了襯托諸葛亮的非凡才能,讓周瑜屈屈諸葛亮之下,搞個莫須有的“三氣周瑜”,赤壁之戰明明就是周公瑾指揮的,小說硬是讓諸葛亮摻上一腳,搞了一個子虛烏有的“借東風”,最後周瑜還被諸葛亮活活氣死,整了一句世人皆知的名言:既生瑜,何生亮?

    一直很心疼周公瑾,招誰惹誰了?一句無中生有的“既生瑜,何生亮?”,是要讓諸葛亮徹底壓死周瑜,讓周瑜永不翻身嗎?

    羅貫中為什麼把周瑜寫的如此不堪?有這麼一種說法:羅貫中科學落榜,而當時的主考官正是周瑜的後人,羅貫中因此懷恨在心,在小說中把周瑜寫的極為不堪,經過代代相傳,周瑜便變成了今天這副模樣。

  • 5 # 歷史作者

    因為各種原因,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歷史人物都被歪曲解讀了,其中也包括三國時期的東吳名將周瑜。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將周瑜定義為一個心胸狹隘的人,還借周瑜之口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基於《三國演義》的廣泛傳播,如今人們所認識的周瑜就成了這樣一個人:智謀超群卻又不敵諸葛亮,因此十分嫉妒諸葛亮,千方百計想要算計諸葛亮,結果反倒中了諸葛亮的計謀,最終氣絕而亡。然而,這並不是真實的周瑜,歷史上的周瑜完全是另外一副面貌。 文章來源【三僚網】中國專業的風水服務網

    周瑜

    真實的周瑜

    史料記載,周瑜是一個內外兼修的君子.不僅相貌堂堂,風流儒雅,而且胸懷韜略,英勇善戰。周瑜屢屢為東吳立下戰功,弱冠之年就為東吳開國立下汗馬功勞,赤壁之戰中又救東昊於危難之中,為開拓荊州不惜以身犯險。周瑜的功績,時人有目共睹,孫權贊他“公瑾雄烈,膽略兼人”、“有王佐之資”;劉備稱他“公瑾文武籌略,辭所間”。可見,周瑜能文能武,周瑜說“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萬人之英”;蔣幹又言他“雅量高致,非言而且品行高尚.《三國志》作者陳壽也評價

    後人中也不乏欣賞周瑜的人,蘇軾就是其中一位。《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蘇軾的一首名詞,作者在文中高度讚揚了周瑜的才情:“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羽扇綸巾,談笑間,摘格灰飛煙滅……”在這裡,蘇軾稱周瑜是“千古風流人物”,而且還給大家描繪了一個“羽扇綸巾”的周瑜形象。

    因為小說和民間故事的流行,使得很多人都以為諸葛亮是赤壁之戰的首要功臣,認為諸葛亮神機妙算,並將諸葛亮“草船借箭”、“巧借東風”的故事描繪得神乎其神。事實上,這些故事都是後人穿鑿附會的,而歷史上真真切切有記載的卻是周瑜赤壁度兵、火燒戰船。晚唐詩人杜牧在遊赤壁時,就曾感嘆這段歷史,留下了“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佳句,可見利用東風火燒戰船的就是周瑜本人。

    關於周瑜的氣度,西晉人虞溥在《江表傳》中有相關記載,文中寫道:“(老將陳普)頗以年長,數凌辱瑜,瑜折節容下,終於與較。普後乃告人日:‘與周公瑾交,若飲醉醛,不覺自醉。’時人以其謙讓服人如此。”可見,周瑜並不是氣量狹小之輩,市井所傳的諸葛亮“三氣周瑜”,不過是杜撰、演繹而來的,而這也算周瑜身後的一大冤案了。除了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軍事指揮家外,周瑜還是一名出色的音樂家。《三國志·周瑜傳》就有相關記載,陳壽寫道:“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圈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有人謠日:‘曲有誤,周郎顧。’”意思就是說,即使在喝了三盅酒後,他也能辨別出彈奏者的彈奏差錯,哪怕是少許錯誤,他都能覺察到。

    由此可見,周瑜不僅是一個品格優秀的文武宏才,還是一位難得的藝術家,加之父母賜予的俊美外貌,自身修得的翩翩風度,周瑜堪稱完美先生。

    周瑜受貶低的原因

    細數週瑜一生的功績和身上的優點,他絕非是小說《三國演義》中的那個善妒之人,可人們為什麼要貶低他呢?關於這一點,中國近現代著名學者陳邇冬先生的一番見解可謂說到了點子上,他在《閒話三分》中是這樣說的:“這個人對孫氏忠;對朋友諒;劃策有絕招;風頭足;名聲好;加上人漂亮;夫人更是美人……那些碌碌之輩自慚形穢之流難免不生嫉妒之心。瑜威聲遠著,故曹公劉備鹹欲疑諧之。”就連當時的兩大人物—曹操、劉備都對周瑜的完美自嘆弗如了,後世之凡夫俗子就更不用說了,人們在自慚形穢的同時難免會對他多加低毀。而且,周瑜還投身於東吳集團,不免又多了一個讓人們垢病的理由。

    東晉時期,人們多視三國時期的蜀漢政權為正統,因為劉備自稱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人,並且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而偏安江左的東吳政權則遭到了人們的娜薄。作為東吳的大將,周瑜必定首當其衝成為人們口誅筆伐的物件,東晉文學家習鑿齒就在其作品《漢晉春秋》中將周瑜刻畫成一個小人。到了唐朝時期,詩詞繁榮,大量唐詩對三國政權進行了正統之辯,有許多著名詩人都站在了蜀漢政權這一邊,他們在大肆讚美蜀漢君臣的時候,也不忘調侃周瑜一番。這一時期,在文學的廣泛傳播下.歷史出現了偏差。

    宋代時期,朱熹理學的大範圍推行,使得“尊劉貶曹”之風大為盛行。時人為了達到“尊劉”的目的,自然得對曹魏、東吳政權進行貶低,周瑜作為東昊悍將也就很容易成為眾矢之的。當時在民間有一個流傳甚廣的話本,叫做(三國事略),這個話本就將周瑜貶低得不堪人目,將周瑜寫成了一個好大喜功、目光短淺、氣量狹小的小人。

    到了明代,《三國演義)問世,影響十分深遠,周瑜的“善妒小人”的形象也隨著它的傳播而深深刻人人們的腦海中。羅貫中這樣描寫周瑜,是一種文學手段,利用他來反襯諸葛亮的才智和氣度,所以其中的許多故事免不了藝術加工。小說中的“智激周瑜”、“巧借東風”、“草船借箭”、“周瑜謀荊州”等故事,其實都不是歷史史實,而諸葛亮“三氣周瑜”更是無中生有的事兒,周瑜在出徵蜀國之前就已經過世了,並未與諸葛亮展開交鋒。然而,因為小說的深遠影響,絕大多數人都對周瑜產生了

  • 6 # 何運超

    對於周瑜形象的扭曲,用現在的話說是“劇情需要”。

    小說三國前半部分的重頭就是赤壁大戰,連帶周瑜奪荊州失敗幾乎是小說前面的重頭戲,劉備入主荊州是人生的大轉折,這是羅貫中設計非常精準的情節節奏方面的安排。也就是劉備一方雖然實力弱,但幾乎碾壓江東力量,哪怕人家是赤壁大戰主力!可見劉備得到高人諸葛亮以後的逆轉乾坤的威力。

    那麼為何扭曲周瑜,並非完全因為劉備主角光環,毫無道理和人性的抹黑周瑜。實際仔細看小說,並非如此,周瑜從柴桑練兵回來,江東群豪接到曹操書信以後的驚慌失措,與周瑜鎮定自若的形象是成對比的,張昭等人的形象才是小人和牆頭草,周瑜等一班武將並不是反面形象。尤其周瑜對孫權的表白: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等一番話非常英雄氣概,與周瑜歷史形象相差不遠。諸葛亮能夠孤身下江東聯合孫權,顯然也是充分了解周瑜等人能力才敢這麼做的,難道諸葛亮是希望二十歲的孫權親征領兵破曹嗎?顯然不是。

    周瑜對諸葛亮態度的轉變,顯然是透過魯肅一再試探諸葛亮以後產生的心理變化,周瑜說實話對諸葛亮這樣一個年輕書生的確沒有放在眼裡,也許知道他是諸葛瑾的弟弟,也許還不知,因為諸葛瑾是文臣,周瑜雖然大度豪邁,但工作主要還是與武將打交道。

    小說設計了借箭一幕,周瑜對諸葛亮大為警惕,開始了虛構部分,周瑜從希望打壓諸葛亮的氣焰,到發現諸葛亮根本不能被收買,不論是魯肅還是親哥哥諸葛瑾,然後兩人對破曹心思完全一樣——火攻,周瑜感覺到諸葛亮是能文能武,將來會是江東大患,這才打算再破曹的同時消滅諸葛亮,周瑜的心理是一個變化的過程,小說的設計雖然完全虛構,但也符合當時周瑜的心態,因為周瑜的心中不僅僅是破曹,而是要完全實現統一,對劉備也根本不存保全的心思,因為劉備肯定是不可能臣服東吳的,只是暫時聯合。

    周瑜是三國時代真正具備第一流才幹的豪傑,但出於年輕氣盛急切建功的心理,在赤壁時期,既要破曹又要暗算諸葛亮,顯得有點小人,但小說的設計是符合當時虛構的情景,並不算抹黑,否則這個段落無法成就三國演義那麼經典的名聲,周瑜並不算反面人物,只是他急躁的心態,終究被諸葛亮一一洞察。

    最後爭奪南郡失敗,則是硬碰硬比拼軍事和智力,事實上究竟南郡是如何落入劉備手裡是歷史謎團。可能雙方做了某種利益交換,孫權當時要聯合劉備穩固局面,不願周瑜剛剛打敗曹操就要強攻西川與劉備撕破臉,周瑜先破曹,爭荊州,跟著就要入西川,想以最短時間完全佔據整個長江以南,緊鑼密鼓的確太心急,而這一點魯肅是周瑜最好的朋友都一直主張結好劉備。

    周瑜是透過一年時間打敗了曹仁,但為什麼孫權會讓劉備入主南郡,毫無頭緒,所以小說才因此虛構三氣周瑜的戲碼,最後英年早逝,更加強了周瑜是不敵諸葛亮的感覺。

  • 7 # 小崔聊收藏

    首先《三國演義》中為了勾畫故事情節,對周瑜人物塑造有些失實,正史《三國志》對周瑜的評價是“周瑜性情開朗,寬宏大量,很得人心,只與程普不相和睦”。為什麼和程普不睦,主要還是程普資格老,有能力。所以說善妒也不為過,但是說小人就沒什麼根據了。

    其次,在赤壁之戰後。周瑜發現劉備是當事梟雄,建議孫權把劉備和部下分拆以削弱劉備。但是這更多的是為吳國的利益考慮。所以說嫉妒有些牽強。而且從後來看,周瑜的顧慮也沒什麼錯誤。

    最後周瑜死於征伐川蜀的途中,和諸葛亮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其實除了赤壁之戰,諸葛亮和周瑜交集並不多。小說勾畫出的情結我們就當茶餘飯後的談笑吧。

    所以說據史料分析,周瑜是個不可多得的將才,為吳國強大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沒有確切的證據說他是善妒小人。單單憑藉一部小說去評價一個人有失偏頗。
  • 8 # 愛尚文史

    英雋異才、文武韜略、萬人之英的周瑜,為何會淪為“嫉賢妒能”的小人呢?

    題主此問,可以說問到我的心坎裡去了,我又何嘗不想提此一問呢?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雄姿英發、器宇軒昂的周瑜,不但得不到他應有的名譽與讚賞,反而理所當然的背上了嫉賢妒能、心胸狹窄的小人名冠呢?為什麼現在一提到周瑜,大多數人想的不是他的“性度恢廓、雅量高致”,想的不是他“羽扇綸巾,談笑間,強擼灰飛煙滅”的儒將形象呢?反而想的是“既生瑜,何生亮”、“賠了夫人又折兵”這些不切實際的東西呢?

    這一切的一切,想必應該歸功於羅老爺子的《三國演義》吧;羅貫中為了鞏固諸葛亮第一男主角的地位,為了襯托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不惜以犧牲周瑜為代價;實際上不光周瑜,江東群儒都成了犧牲品,諸葛亮一個人一張嘴,說得江東群儒是啞口無言,名曰“舌戰群儒”;除了東吳,曹魏也有犧牲啊!曹真、王朗等人,也都是一代豪傑,結果活脫脫的變成了滑稽小人;

    所以在《三國演義》大火了之後,諸葛亮理所應當的登上了神壇,江東英豪就理所當然的成了“鼠輩”,周瑜、曹真、王朗等人也理所當然的成了“滑稽小人”,好像比事實還真,好像已經深入人心了,成了不可改變的“事實”;

  • 9 # 三國魏蜀吳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立場站在蜀漢一方,對於蜀漢的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人更是推崇備至。羅大師為了襯托出諸葛亮的智慧,必然要有個炮灰,周瑜很不幸正好充當了這個炮灰,這才把諸葛亮推上了“智絕”的神壇。

  • 10 # 楊過說歷史

    讀史使人明智,多讀史書可以讓人聰明起來。

    在三國群雄逐鹿的年代,羅貫中用他的筆給我們書寫了群雄爭奪天下的畫面,東漢末年分三國,羅貫中最喜歡劉備這一邊,所以對劉備是讚揚,討厭曹操,對他則是各種弱化,不喜歡也不討厭孫權,對他則是保持中立的態度。

    這也不難看出為什麼在《三國演義》周瑜的地位沒有諸葛亮高了,透過《三國演義》翻拍了各種版本的電視劇,一直都把諸葛亮神話,周瑜弱化。還有主要的一個原因是周瑜正直壯年,才華還沒有施展開來就已經去世,留下的精彩戰役沒有諸葛亮多。羅貫中為了神話劉備集團的諸葛亮,便醜化了周瑜,這樣更顯示出諸葛亮的智謀。

    看過三國志的人應該都知道東吳的霸業是孫策和周瑜一手建立起來的,還為東吳培養了很多優秀的人才。三國志的作者稱周瑜不僅擁有“王佐之才”,更是軍政上不可多得的大才。

  • 11 # 大可言炎

    周瑜不是氣量短,這只是諸葛亮對他的惡蔑。周瑜發現諸葛亮的才能後,首先想到的是為吳所用,還派諸葛瑾去遊說,無果後才動起殺念。動起殺念也不是為自己私慾,而是為東吳著想,實是也正如公瑾所料,劉備集團成了東吳的勁敵。如果無劉備集團霸佔荊襄之地,那麼火燒赤壁後江北很大一部分要被孫權霸佔,形勢對曹操很不利,或許孫權要一統天下,也有可能!

  • 12 # 老夥計162720415

    周瑜才能可能不如孔明,但心胸比孔明寬廣。他妒忌孔明是為國,如孔明投吳,周瑜定與其交心相處。決不像孔明對魏延那樣對待孔明,這一點從魯肅身上完全認定。魯肅與周瑜在對外戰略思維上有嚴重分歧,但倆人從未鬧翻。周瑜並且在死前保舉魯肅,這一點孔明決辦不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刺杉砍伐後如何防蛀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