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尾江鯉

    《三國志》: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諸葛亮和劉備隆中對的時候劉備還在荊州牧劉表手下討生活,自身的實力還不夠,諸葛亮就暗示他取荊州,益州兩地為根據地,憑險據守,西部與戎族各部和好,南面對夷越各族實行安撫政策,對外與孫權和好結盟,對內革新政治修德施仁,等到天下有變故發生,便可從荊州益州兩處發兵,益州取長安,荊州攻宛城,後取洛陽,這樣就可以成就霸業了。

    從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我們可以發現,他是在曹丕死後,新帝曹叡剛登基的時候北伐的,這時諸葛亮認為新帝登基,根基不穩,人心浮動,內部鬥爭加劇,所以這時一個很好的北伐時機。

    所以說這個天下有變,就是曹魏政權出現毛病,可以是皇位更替,可以是曹魏地區出現大面積自然災害,也可以是曹魏吃了很大一次敗仗,或者是曹魏內部鬥爭嚴重,政權出現分裂,亦或是曹魏地區叛亂四起等。

  • 2 # 歲月抹平了誰

    “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公元207年, 在徐庶的指點下,處於中年焦慮的劉備領著他的兩位鐵哥們來到了距離襄陽城二十里路的南陽縣城,在郊外的幾間茅草屋裡,諸葛亮為他的主公、更為自己的人生準備好了一個套餐。

    這個套餐就是《隆中對》。估計年輕的諸葛亮手裡有好幾份戰略分析報告,就看來的是哪一位老闆。得知是有匡扶漢室之志的劉皇叔,諸葛亮先分析了天下大勢:自官渡之戰以來,曹操以弱勝強,佔據中原富庶之地,擁有百萬之眾,並且挾天子以令諸侯,實力超群,比你劉皇叔強大太多,不可與之爭鋒;佔據江南的東吳,歷經孫堅、孫策、孫權三代統治,國險而民附,又有魯肅、周瑜等精英輔佐,只能拉攏而不能圖之。

    那出路在哪裡?諸葛亮接著說,荊州北據漢水、沔水,南通南海,東接東吳,戰略位置重要,為兵家必爭之地;益州沃野千里,富有“天府之國”之稱,高祖據之而圖天下。而劉表、張魯不善於治理,致使民心相背。皇叔完全可以佔據荊州、益州之地,內修治理,南撫吳越,外結孫權。天下有變,則令一上將將荊州之眾北出宛、洛,而將軍身率益州之兵出秦川,誠是如此,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一席話說的劉皇叔熱血沸騰,兩人關係一步步加深。後來蜀國的建立、鼎足之勢的形成基本上是按照這條鬥爭綱領進行的。

    然而,問題出現在了固守荊州十年的關羽身上。公元219年,為了策應劉備多去漢中的勝利,關羽發動了襄樊戰役,水淹七軍,曹操很被動,需要孫權的制衡。結果,在曹操和孫權的聯合打擊下,關羽兵敗自殺。

    220年,曹操病逝,曹丕廢漢獻帝而稱帝,劉備果斷稱帝。準備就緒後,在222年,劉備率領張飛、馮習、張南等十幾員大將,領兵七十萬大軍,水陸並進,殺向東吳。

    蜀軍順江而下,氣勢如虹,東吳損兵折將,陸遜帥軍把劉備擋在了夷陵。因天氣炎熱,劉備把水軍召集到岸上,結營百餘里,陸遜抓住機會,利用火攻,把劉備殺的大敗而逃,撤退到白帝城時,氣憤交加,一病不起。

    夷陵之戰的慘敗,使蜀國由盛而衰,不再具備爭霸天下的資本,只求自保於川蜀,割據一方,最終在263年滅亡。

    那在《隆中對》裡面的“天下有變”指的是什麼變故?

    劉備的目標是匡扶漢室,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竊取了漢室江山。很明顯,“天下有變”指的就是曹魏集團內部出現大的動亂。

    而曹魏集團也確實有這種可能。東漢末年,由於察舉制的施行,朝廷高官大都被名門望族佔據,這自成一派;曹操本是夏侯之後,父親曹騰被過繼給了宦官,於是改姓曹。曹操掌權後,不斷提拔出身一般而有軍功的人,這又成一派;再加上北方少數民族,地方割據勢力,曹操出現變故的可能性非常大。

    在赤壁之戰之後,曹操討伐馬超、韓遂、出征孫權,都是沒超過一年就草草收兵,也從側邊印證了曹操集團內部並不是鐵板一塊。

    而在曹操死後,曹丕繼位,魏國政局穩定,諸葛亮為什麼還要堅持北伐?原因很簡單,他想透過戰爭製造新的變局,促使曹丕內部出現分裂,出漢中,穿秦嶺,奪取長安,再東下取洛陽、佔中原,則可完成先帝遺願,成就霸業。

    再有一點,劉備死後,蜀國失去了精神領袖,隨時有分裂的危險。諸葛亮透過戰爭,把所有人都綁在了一個利益上,穩固了蜀國的統治。假如不北伐,偏安一隅,遲早會被曹魏滅亡,主動進攻,說不定還有機會。這也許就是諸葛亮明知實力相差懸殊而依然堅持五伐中原的真正原因吧。

  • 3 # 豹眼看歷史

    劉備三顧茅廬,在南陽隆中諸葛亮的草房裡,兩人喝了個茶,聊了個天,吹了個牛,這番談話就被稱作了《隆中對》。

    諸葛亮分析了天下的局勢,建議劉備先取荊州,後佔益州,形成與曹操,孫權三足鼎立的局面。

    然後等待“天下有變”,一統天下。

    無論陳壽的《三國志》還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對劉備三顧茅廬及《隆中對》的描述,無論過程還是內容都差距不大。

    就引用一下陳壽的《三國志》做個介紹吧:

    劉備請教諸葛亮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就題主提到的這個“天下有變”,談談粗淺的看法,與有興趣的友友們一起交流學習。

    01

    劉備的處境

    劉備(161---223年),從小就志向遠大,一門心思想幹大事。

    的確也有不少人看好他,忠心耿耿地想跟著他混。

    無奈時運不濟,一直也沒有混出個名堂。

    先是鎮壓黃巾軍有功封為安喜縣尉,因鞭打該郡督郵而棄官逃亡。後又幹過下密縣丞,高唐尉,高唐令等職。

    後投奔公孫瓚,被表為別部司馬。與青州牧田楷一起對抗冀州牧袁紹,因功試守平原縣令,後領平原國相。

    曹操攻打徐州牧陶謙,劉備前往救援,又歸屬陶謙,被表為豫州刺史,駐軍小沛。

    陶謙死後,劉備遂領徐州牧。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表劉備為鎮東將軍,封宜城亭侯。

    呂布攻擊劉備,劉備戰敗,前往許都投奔曹操。曹操給予其兵馬,任命劉備為豫州牧,駐軍沛城。

    呂布再攻劉備,劉備又敗,再丟妻子。曹操再與劉備聯合,呂布被俘。劉備建議曹操誅殺呂布,後與曹操回許都,被封左將軍。

    “衣帶詔”事件,劉備欲與董承同謀誅殺曹操。機密洩露,董承等被殺,劉備逃走,歸附袁紹對抗曹操。

    曹操先是擊敗劉備,然後官渡之戰大勝袁紹。劉備又投靠了荊州劉表。

    劉表郊外迎接,待為上賓,令劉備屯兵新野。荊州豪傑歸附劉備,引起劉表提防。

    曹操攻佔鄴城後,出兵進攻烏桓。劉備建議劉表趁機進攻許都,劉表不與採納。

    劉備在荊州數年,自覺老之將至而功業未建,遂有“髀肉之嘆”。

    建安十二年(207年),徐庶前往新野拜見劉備,向其舉薦諸葛亮,時年四十七歲。

    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向劉備獻上了《隆中對》,並追隨其出山,協助劉備。

    02

    三分天下

    從劉備的經歷來看,確實是有能力,有一定威望,有一部分鐵哥們,如關羽,張飛等追隨。也很受曹操,袁紹,劉表等看重。

    劉備心比天高,但實在也沒有那個本事。不必說曹操,就是袁紹,劉表,呂布他們,劉備也玩不過。

    新野駐軍幾乎是劉備呆得最長的時期,這得益於劉表守財奴的本性。

    如果劉表也不安分的話,曹操在掃平烏桓之前,恐怕先對劉表下手啦,劉備可能又要搬家換新居啦。

    此時的劉備,空有一肚子志向,但卻是一籌莫展。

    曹操,袁紹,劉表都清楚劉備是有些本事,但也沒怎麼把他放在眼裡。

    活著就有機會,等待就有希望。

    曹操不就是把許攸靠來了嗎?

    劉備也把諸葛亮磨嘰出來啦。

    諸葛亮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這是後人的吹捧。

    但諸葛亮給劉備獻上的三分天下的戰略的確非常高明,也很符合現實。

    可以估計一下,這是諸葛亮的下下策。

    上策:諸葛亮追隨曹操,先取荊州,再取西川和西涼,一鼓而下取江東;或者先取荊州,直下江東,最後取西川和西涼。

    中策:依附孫權,取荊州,下西川,對峙中原,靜待其變。

    曹操平定北方後,就來取荊州,可見英雄所見略同。

    不想劉備捷足先登,三顧茅廬來了。

    諸葛亮是實在不想出來,但看看曹操,孫權似乎都不知道他的本事,木有一點點請他出山的意思哦。

    如果曹操得到了荊州,以後的局面就不好說了 , 諸葛亮就會繼續躬耕隴畝啦。

    罷,罷,罷,出山吧!

    諸葛亮這一攪和,天下可真就是徹底大亂啦。

    中國三百多年的混亂就開始啦。

    赤壁大戰後曹操逃回了北方,知道江東的厲害後,也就老實啦,安心發展經濟,穩定社會秩序,等待時機。

    這給劉備諸葛亮一個難得的戰略機遇期。

    劉備趁機取荊州,得西川,有了三分天下的資本。

    不是說諸葛亮一出山,就有多大的成就,赤壁大戰也沒有劉備諸葛亮多大的事。

    此時,曹操儘管勢力強大,但還不能一舉平定江南。採取對峙是最現實的方略,曹操比誰都清楚。

    諸葛亮的高明也在於此,他清楚曹操與孫權的勢力對比,因而也洞悉了劉備唯一的出路。

    歷史也證明了諸葛亮的正確,三分天下,是不可更改的歷史事實。

    03

    天下有變

    究竟如何變?

    猶如荀彧的堅守就有機會,但機會在哪裡?他也不知道。

    諸葛亮也不知道如何變。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一定會變,不可能一成不變。

    袁紹也是一方響噹噹的諸侯,袁紹被曹操氣死啦,袁氏集團就亂啦,袁譚袁尚自己兄弟們就玩完了;

    荊州牧劉表死啦,劉琮代立,就投降了曹操;

    益州牧劉焉死啦,劉璋主動請劉備來啦;

    據說曹操總頭痛,還害怕給他開頭顱治病,估計早晚也得死去;

    孫權雖然年輕,但孫氏家族壽命都不長。

    或許諸葛亮私下對劉備說:主公莫慌,吾早已料定,曹操孫權壽命都不長,靠死他們,天下就是咱們的啦。

    劉備嘿嘿一笑,軍師所言極是。

    可是關羽沒有明白劉備諸葛亮的戰略意圖,襄樊之戰徹底打亂了整個戰略部署,使蜀漢失去了戰略機遇,最終三國歸一晉。

    晉又不爭氣,導致了中國三百多年的混亂局面。

    看看當時那些風雲人物的結局吧:

    220年,關羽襄樊之戰兵敗被殺,享年六十歲;

    220年,曹操在洛陽病逝,享年六十六歲;

    223年,劉備病死白帝城,享年六十三歲;

    234年,諸葛亮病死五丈原,享年五十四歲;

    251年,司馬懿在洛陽去世,享年七十三歲;

    252年,孫權病逝,享年七十一歲,是三國時代統治者中最長壽的。

    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

    從司馬懿和孫權的壽命,是不是可以看出一些門道哦!

    無論在何時,風雲人物的命運的確是影響著世界的程序。

    諸葛亮所說的“天下有變”,他沒說明,我們也就不得知道,究竟是個啥情況?

    大家自己猜測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yan的同音字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