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560216303423

    最自由的經典——詩經千年

    談起《詩經》,當初的我,是懷著些微的期許和崇敬翻開這本書的。曾經我一直疑惑了很久,想那薄薄一本詩集而已,奈何在中國文學巔峰開萬年氣象?讀過之後才嘆然發覺,這“詩”一冊“經”一本,內中蘊著的清雅深邃,卻實在是讓人心折。

    在我眼裡,詩經可謂是千年以來“最自由的經典”。這樣的自由性,體現在精絕的文字中,來源於先民不矯飾不刻意的風度,與百家爭鳴逐漸解放的思想背景有千絲萬縷的聯絡,更對後世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而在處於歷史潮流之峰的當代,詩經的自由性,對於現實社會更多了求真務實的警示意義。

    (一)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從詩經樸實自然的文學表達談起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有兩大源頭,一曰《楚辭》,一曰《詩經》。《楚辭》之美是矣,音韻婉轉疊回,文辭優美酣暢,浩浩乎奔瀉而下,浪花翻卷九曲迴腸。書頁漫卷之間如見騰騰氣澤瀰漫,直讓人聞見老酒開壇飄蕩千年醉人的醇香;可是《詩經》則是截然不同的,仿若山間溪泉,潺潺自流,新妍明麗,悠雅清揚,經卷翻覆之際如見清露被初陽照耀,邂逅這一抹盈盈閃映著的翠色鮮亮。然而,我之所以因詩經歡喜,被詩經摺服,卻不是因為這本詩集承載了千年的讚譽,不是因為後人冠其六經之首千載膜拜傳揚,只是因為——它自成一段天然的風流態度。

    相傳,周代設有采詩之官,每年春天,搖著木鐸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把能夠反映人民歡樂疾苦的作品,整理後交給太師譜曲,演唱給周天子聽,作為施政的參考。這些沒有記錄姓名的民間作者的作品,和周代貴族文人的作品一起,構成了今日的《詩經》。

    十五國風中華大地,情之起,思無邪。採著荇菜的男子低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羈旅行人哀嘆“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公職的辛苦讓人頂著三五在東的小星肅肅宵征,溫婉的妻子於南山殷殷雷聲之下喚人歸來。有深情的男子,望著青綠的衣衫思念亡妻;有少女面帶紅潮,暈亮漫天風雨欲來的晦暗之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情定之時互換信物,“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一念終生指天為誓,“謂予不信,有如曒日!”

    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無邪的思念落實到口中紙上,平常到極處便有了風情萬種。就像那句熟稔至極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這“灼灼”二字直直閃亮了千年,後世寫桃花詞筆,再無傳神出其右者。不由敬服,嘆一句,真真是繁華落盡見真純。

    安意如說,“一棵樹上不可能只結甜而大的果子,也有乾癟酸澀的,因此無論喜悅或悲哀都要學會順然承受。《詩經》傳達的本就該是這樣發自心田的喜悅或是悲傷。” 而詩經斷然不會辜負所有對文學的期待。

    透著文字,我彷彿看到遙遠的先秦時代,先民們坦然率真,舉手投足都瞭然爽利。而這般愛憎分明,不玄不妖,才使簡簡單單的詞句落在心口裡,都讓人感動得泫然欲泣。先民們不受曲調拘束,沒有格律限制,不講究遣詞造句,不尋思起承轉合。也因了這份自然,才不矯飾,不媚俗,不堆砌,不刻意,所以隨意拎出兩個字,都讓後人高山仰止;詠一句面前的物事,來者便窮極千年變化。

    陳風一句“月出皎兮”,直令後來的子子孫孫都效仿著對月懷人,“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鄭女思戀著青青子衿,可曾想風捲雲湧之後,有男子用雄心作續,“但為君故,沉吟至今”。鐘鼓聲響起,民間的歌謠卻比黃鐘大呂,更為悠久綿長。

    文學源於生活,這彷彿是亙古歲月顛撲不破的真理。而只有真誠的文字,才具有靈性有力量催動讀者內心的共鳴。賦、比、興的運用,既是《詩經》藝術特徵的重要標誌,也開啟了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基本手法;而賦、比、興的意義,最本質之處就在於“自然”和“隨意”。簡言之,賦就是鋪陳直敘,即詩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關的事物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詩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個事物來作比喻;興則是觸物興詞,客觀事物觸發了詩人的情感,引起詩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詩歌的發端。賦、比、興三種手法共同創造了詩歌的藝術形象;而這三種手法,無一不隨意,無一不自然。

    我想,這段真誠洗練的天然儀態,便是詩經最大的寶藏了罷。

    (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詩經的產生環境和意義賦予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產生的地域,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南到長江北岸,分佈在陝西、甘肅、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而時間上,最早的記錄為西周初年,最遲產生的作品已在春秋時期,整部詩經的時代,上下跨度約五六百年。《周頌》時代最早,在西周初年產生,《大雅》也是西周時代的詩,《小雅》產生於西周晚年到東遷以後,《魯頌》和《商頌》都產生在周室東遷(前770年)以後。

    而這樣的時間跨度,恰恰覆蓋了周王朝從興盛到衰落的過程,尤其《詩經》的創作多源於周朝末期,正是春秋時代開端和興起的時候。春秋戰國社會處於大變革大動盪時期,各諸侯國為富國強兵,招賢納士。經濟上,鐵器牛耕推廣,生產力提高,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物質條件。在科技上,天文學,醫學等科技取得較大進步。

    正是這樣一個興盛於衰落同在、封閉與開放並存、大落未盡而大興未起的時代,給了《詩經》最寬容的創作環境。動盪的社會中社會約束力減弱,作為人本身的獨立性和自由性被激發,這樣的自由性體現在追求上,體現在創造上,也體現在創作上。畢竟,寬容的創作環境是激發好作品的磁場。

    百家爭鳴的孕育造就了詩經的自然,同時從另一方面來講,百家爭鳴的興盛造就了詩經的厚重。在這個時期,社會發生了急劇的變化,歷史由分裂走向統一,針對社會的急劇變化,各學派熱烈爭辯,著書立說,闡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張。在文化上,私學興起,形成許多學者和思想流派。諸子百家的學說在政治思想文化領域對後世影響深遠。而《詩經》在這樣的時代中,正是不斷髮展和興盛,並被逐漸賦予意義的。

    例如,透過賦詩來進行外交來往,在春秋時期十分廣泛。《左傳》中有關這方面情況記載較多,有賦詩挖苦對方的(《襄公二十七年》),聽不懂對方賦詩之意而遭恥笑的(《昭公二十年》),而這種現象,在春秋時期實在堪稱“蔚成風氣”。其時《詩經》的功用,並不在其本身,而在於“賦詩言志”。想言什麼志,則引什麼詩,詩為志服務,不在乎詩本意是什麼,而在乎稱引的內容是否能說明所言的志。這是《詩經》在春秋時代一個實在的,卻是被曲解了其文學功能的應用。

    (三)陰陽和而萬物得,天地合而萬物興——詩經經典化過程考證

    一般來講,當一部文學作品被經典化之後,便逃脫不了被曲解、被粉飾,從而僵化失格內涵喪失的命運。然而詩經在這方面仍然是中國古典文學史上灼灼的異數。且不談20世紀的文化革命運動,所謂“恢復了《詩經》的文學真面目”,再之前的歷史長河波浪翻卷,關於詩經的研究從春秋彰始,歷經漢唐經學、宋元義理、清代考據三大階段,歷來眾說紛紜,有爭無終。

    漢初最終壓倒了三家詩, 魏晉南北朝時漢學內部發展為鄭學王學之爭、南學北學之爭,六朝文學創作繁榮,文學理論批評發展, 宋人為解決後期封建社會的矛盾而改造儒學,興起自由研究、注重實證的思辨學風,對漢學《詩經》之學提出批評和詮爭, 清人提倡復興漢學,以復古為解放要求脫離宋明理學的桎梏,清初疏釋《詩經》的著作宋學漢學通學壓倒宋學而鬥爭……這些舉動都是新舊雜陳研究局面的表現,卻更是對於詩經內涵之自由、之豐富的體現。就是因為《詩經》不是能被傳統禮義所僵化的經典,所以才引得千年文人騷客費筆評章,務必說出個真切為可。

    而另一方面,詩經本身的寫實主義創作思想,更是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例如從韓愈的古文運動到歐陽修的文論興起,都是對於寫實的傳承。歐陽修提出文以載道的務實理論,“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提倡把“道”與“事”結合,強調從生活中事論文發聲,反對空泛的華麗,這難道不是對於《詩經》緣景抒情、從心發聲的繼承和體現嗎?

    (四)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詩經之自由性之於當今的我

    《詩經》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中國古老文明的代表性典籍,西方漢學家評價《詩經》與荷馬史詩、莎士比亞戲劇鼎足而立,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難以估量的偉大價值。

    作為中國上古文化的淵藪,《詩經》是一部包羅永珍的百科全書;然而在我眼中,這只是一本“詩經”——詠歌為詩,傳揚為經。我愛她的自由。求真,求美,求實,這樣乾淨而純粹的心情,便是文學同道們最愛的共鳴了吧?歷史紛繁難引,長歌短句,自有靈魂。我只是涉水而過的旅者,腳下河流深深。所謂“都是緣法”,對的便該是恰到好處,一如白雪覆蓋山巒,三春花海明豔,綠葉枝頭初綻,光陰碎灑點點。哪管世間萬相繁花過眼,只願——

    一言盡,思無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為什麼喜歡他/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