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雯雯聊熱劇

    我是餘雯雯,一個愛歷史的女生,我來說一下我的看法,不足不正確之處還請大家給我指正!

    是的,康有為和梁啟超可謂是亦師亦友,在1890年剛滿17歲的梁啟超,就拜在康有為門下,並且成為康有為最得意的學生,從此以後,他們的命運就交織在一起了。在戊戌變法中,師徒兩人奔走南北,鼓吹變法,發表演說一時名震海內,康梁並稱。

    可以說康有為是梁啟超的啟蒙教育者,而康有為的名字及其變法理論廣傳天下,也得益於梁啟超那支豐富有感情的筆,在同封建頑固派的鬥爭中,兩人同生死,共命運,師徒珠聯璧合相得益彰。然而,最後親密勢頭卻決然斷交,公開反目,這實在是近代史上令人驚詫,極富戲劇性的事件。有人認為,康梁的分歧首先是在學術思想上,在1894年,梁啟超與康有為就存在著分歧,梁啟超認為自己和康有為的學說是兩派,並不是康梁一派。

    不僅僅是在學術上分歧,政治上的分歧才是他們分道揚鑣的深層原因,戊戌後梁啟超東渡日本,與孫中山等來往較多他開始競技場革命,排滿共和之論,而其實康有為深不以為然。後來梁啟超發表了一些,在一定程度上被你康有為改良主義政治路線的文章。衡量啟超和孫中山秘密聯合的事情,也讓康有為知道。康有為覺得,梁啟超傾向孫中山並稱道,這是要革大清的命,革光緒皇帝的命運,而光緒皇帝也是自己的救命恩人,這是忘恩負義之舉。

    後來辛亥革命後,清王朝覆滅但康有為仍然堅持其“由帝制以心求小康,用帝制宜仍撫清室”的主張,他們都認為君主立憲制是最適合中國的國情,否則搞出來一個共和國,那肯定是假共和國。平時可當總統,後多次引起康有為到政府做事。康有為堅持不去,但梁啟超則接受了袁世凱的邀請。

    有人提出康良不同的個人性格,也決定了他們的反目,康有為年長,閱歷豐富,比較老成;梁啟超願意且容易激動。特別是康有為的思想,在戊戌變法之後,並已自成體系,而;梁啟超則無體系。康梁的分道揚鑣,深深烙著時代的印記,有則錯綜複雜的政治背景,兩人從攜手到分裂,也體現了歷史的必然,他們思想分歧不只是師徒個人意見的分歧。而且也是改良派內部思想的分歧。

  • 2 # 端木賜香

    先從他們的交往說起吧。

    1891年8月,梁啟超拜會了康有為,這一見,跪服,遂拜康為師。其後,梁啟超在康有為所辦萬木草堂,一面學習,一面為康當助手,助康教授弟子,著書立說。1895年春,二人一起赴京參加會試。在京期間,聽聞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康梁聯合八省舉人發起“公車上書”,強強聯合,這對師生一出手,馬上雙雙炒成網紅。此後,二人在京創辦了報紙《中外紀聞》,成立了北京強學會。

    1896年,二人一起到澳門創辦了《知新報》。

    1898年,梁啟超在北京協助康有為成立了保國會。“百日維新”期間,梁啟超協助康有為參與了新政的擬定與推行。

    維新失敗後,二人先後逃往海外。這對師生同時命大。不像倒黴催的康有為弟弟康廣仁,更不象早就不想活了的他們的戰友譚嗣同。

    其後,康有為主要從事兩方面的工作,一是保皇,一是繼續在儒家經典中尋找救世藥方,而對自己所處的西方文明熟視無睹。

    梁啟超則涉獵了大量西方思想學說,眼界大開,為西式的民主、自由所陶醉,他創辦了《清議報》、《新民叢報》,大力宣傳民主、自由、平等,絕口不再提“偽經”、改制,並拒絕在《清議報》上刊登“保皇”的文章。在受到了康有為的指責後,梁啟超仍不為所動,明確表示“不自由勿寧死”。

    在“尊孔保教”問題上,康有為堅持認為“教強則國強”,而梁啟超則認為正好相反,歐美各國強大的原因恰恰在於“政教分離”。

    隨著雙方思想分歧的加大,梁啟超開始自立門戶,在日本成立了“政聞社。

    1911年,武昌起義暴發後,梁啟超先是支援康有為的“虛君共和”,但不久就轉而支援共和。1912年,梁在給康的告別信中寫道:“師所持論往往不能領略……舉措乖方之處……弟子不能心悅誠服”。這就是江湖傳說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吧。1891年梁啟超可以跪服康大師,但20年之後,生已開始俯視老師了。這就叫三天不學習,老師比不上學生。

    辛亥革命後,康有為堅決反對共和,堅持尊孔保教,袁世凱1914年的天壇祀孔、張勳的復辟等與康有為不無關係。

    梁啟超則擁抱共和,倡導以法治國,積極宣傳共和、民主、法制。

    袁世凱復闢帝制時,康、梁均予以反對,但雙方目的明顯不同。梁啟超是要維護共和,康有為則是想復辟清室。梁對康師的行為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在為滇、黔、粵、桂四省都督起草的反覆闢通電中更是明示:“如有再為復辟之說者,繼堯等即視為蔑棄《約法》之公敵,罪狀與袁賊同,討之與袁賊同”,與康師公開決裂。

    張勳復辟後,梁啟超加入了段祺瑞的“討逆軍”,在征討檄文中,梁啟超更是一點沒給康師留面子,毫不客氣地指出:“此次首造謀逆之人,非貪默無厭之武夫,即大言不愧之書生”。此處的書生,指的就是康師。

    康梁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呢?

    康出生於理學世家,崇尚傳統,面對兩千多年的帝制,康可能根本想都不敢去想沒有皇帝的日子該咋過。他主張維新變法,但前提是保皇。

    梁啟超出身於耕讀世家,小時候雖然也讀了很多書,但知識龐雜,束縛較少。在國內時,梁就與鄉野村民接觸很多,到國外,梁與各方人士接觸聯絡也較沉醉於保皇、創教的康師多得多,他想要做的,不是康師幻想中的拯救舊世界,而是順應時代發展,不斷修正前進的目標和方向,推動社會進步,創造新世界。

    或許用梁啟超自己的話來解釋更為恰當些。梁言:“啟超與康有為最相反之一點,有為太有成見,啟超太無成見……有為常言,‘吾學三十歲己成,此後不復有進,亦不必求進’。啟超不然,常自覺其學未成,且憂其不成,數十年日在徬徨求索中”。

    梁啟超自言“不惜以今日之我,難昔日之我”,由是觀之,其以今日之我難昔日之師也很正常,小菜嘛。

  • 3 # 秦右史

    優秀的人是很難相容的,優秀的思想家更是不好和睦的,註定分道揚鑣的。

    世界上可以有很多種思想,但是隻有一個康梁。康有為和梁啟超的決裂,對他們個人和社會而言,都是有利無害的,側面推動了清末民初思想的變革,是時代變化的縮影。康有為在被光緒皇帝接見後,野心大大膨脹,不僅想要保持立憲派領袖的位置,也想在思想上定於一尊,成為教主。

    甚至,在海外偽造詔書,奔波於南洋籌款,呼籲各界保皇,打壓革命派,用籌備的資金來滿足自己無止境的慾望需求,表面上忠義實際上偽君子,這是令人不齒的。

    戊戌變法之後,梁啟超遊歷海外,個人思想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不僅對革命思想有所接受,而且對之前的認識也有了不少批判,開始質疑康有為。這是康有為萬萬不能接受的,師生情誼逐步在瓦解。

    最初梁啟超在廣州長興學裡萬木草堂,被康有為逆乎常緯,獨闢新路所吸引,如獅子吼。而真正見到了西方世界的梁啟超,卻在思想上已經有所超越了,彼此的政見自然有分裂。

    到了民國之後,梁啟超承認共和,不接受立憲制度。康有為性格霸道,甚至罵梁賊啟超,矛盾基本已經調和不了了。不過,梁啟超還是相對恪守了一定的弟子禮。1927年康有為去世以後,梁啟超在北京設靈堂公祭先師,含淚宣讀了親手寫的悼文。他充分肯定了康有為早年的歷史貢獻和一腔熱血,但也委婉地批評了晚年對於復辟的錯誤。

  • 4 # 大海122879785

    作為晚清社會的學者,思想家,政治家。康有為和梁啟超為推動中國社會進步,在變法時期協力同心,做出了有利於社會發展的貢獻。但,後期,梁啟超接受西方思潮傾向於革命派。康有為卻固守封建禮教而堅持保皇派。二人在政治上產生了不可調和的分歧,最終導致決裂!

  • 5 # 怒發上沖冠

    康梁在一起進行維新變法時,二者作用一樣.儘管最終變法失敗,但卻起到思想啟蒙的作用.在辛亥革命中,康有為,梁啟超成為保皇黨,有反動意義.相比之下,梁啟超比康有為更具朝氣與活力.在之後袁世凱稱帝問題上,雖然梁依然是鼓吹君主立憲,但卻明確反對袁世凱稱帝.從歷史學貢獻上來看,顯然梁啟超的新史學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影響巨大.

    康有為是參與戊戌變法的重要人物之一,自50年代以來很長一段時間裡,學術界對他在近代歷史發展程序中所起的作用評價較低,這是因為有兩種說法一直為多數研究者所接受,一曰:康氏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跌入了帝國主義的圈套”,成為其“推行侵略政策的工具”,與洋務派主張的“以夷制夷”並無二致。一曰:戊戌變法失敗以後,康氏的政治思想倒退到反對民權、膜拜君權的立場,最終墮落為保皇黨,成了社會前進的絆腳石。

  • 6 # 綜藝線上

    說起20世紀最有名的師徒莫過於康有為和梁啟超,二人曾由親密走向反目。

    戊戌變法失敗之後,二人的師生關係便開始發生變化。 流亡日本時,康有為自稱有光緒皇帝賜的“詔書”,也就是所謂的衣代詔,成立什麼保皇會,繼續宣傳保皇主張。而梁啟超發現救中國者,必是革命,於是思想和政見發生了顯著變化,從保皇立憲維新派轉向革命派。在日本期間,梁啟超與孫中山、陳少白等革命黨人的開始來往,多次談話到深更半夜,產生了成立黨派的計劃。而且,梁啟超聯合其他同學勸康有為退休。康梁關係開始走向破裂,康有為讓梁啟超到美國檀香山辦理保皇會事物,顯然就是把他支走。武昌起義後,康梁矛盾加大。梁啟超寫信給康有為說:“數月以來,和您議論起國事,總是有許多矛盾,很難理解您的意思,只能在表面上答應,回到家後,頭痛目眩” 。民國成立後,康有為在海外大發復辟有多好的演講,而梁啟超與康有為相反,堅決維護民主共和。張勳復辟,康有為應邀參加復辟,梁啟超則跟隨段祺瑞在馬場誓師,武力討伐張勳,積極維護共和。段祺瑞的討逆宣言就出自梁啟超之手,並且以個人名義反對張勳復辟,以“大言不慚的書生,對政局絲毫不清楚”來形容自己的老師康有為。梁啟超說:“師弟自師弟,政治主張則不妨各異,我不能與老師共為國家罪人”。自此,康梁關係徹底破裂。張勳復辟失敗後,仍然死不悔改,將怨氣發洩在梁啟超身上,以“梁賊啟超”來咒罵梁啟超。康有為死後,梁啟超在悼文裡寫道,戊戌年,老師的歷史貢獻是無可厚非的,可是逆時代之潮流,復辟帝制必定是愚蠢的。

    梁啟超和康有為不應該算是一個時代的人,康有為是封建思想固化的帝制改良派,而梁啟超是資產階級維新派。

  • 7 # 雖一毫而莫取

    一、學術門戶的分立

    二、政治信仰的乖異

    三、國事參與的衝突

    四、組織事務的齟齬

    五、師生情誼的維繫

  • 8 # GangZi001

    梁啟超生於1873年2月23日,家庭位於廣東省新會縣,是一個半耕半讀的家庭。梁啟超自幼便聰慧過人,在八歲時便可以寫文章,九歲時便可以誦讀千字文。在1884年,梁啟超在會試當中成為了秀才,在1889年的鄉試當中,又一舉中第成為了舉人,在當時十分少見,被人們譽為“嶺南奇才”。

    梁啟超成為了舉人之後,便一直跟隨當時的大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康有為學習,從康有為身上,梁啟超學習到了很多的先進思想。康有為也十分的看重自己的這一個學生,將梁啟超視為自己的左右手。在之後的公車上書以及維新變法當中,梁啟超都是康有為的左膀右臂。在維新變法當中,光緒皇帝在7月3日召見了梁啟超,並且授予梁啟超六品卿銜,讓梁啟超去辦理京師大學堂以及譯書局的管理事務。在維新變法僅僅維持了一百零三天之後,發生了戊戌政變,變法失敗,梁啟超被迫逃亡日本。在1905年,梁啟超的《新民叢報》與在日本東京的同盟會的《民報》進行論戰,這是保皇派與革命派的論戰,並且日益激烈。在1921年清朝結束統治,民國建立之後,9月28日,梁啟超結束了流亡生涯,回到國內。袁世凱奪取了革命果實之後,梁啟超曾進入政府工作。當看見袁世凱復闢帝制時,梁啟超對袁世凱進行口誅筆伐。此外,梁啟超還主編了眾多的新聞報紙,《時務報》就是最為熟悉的。在1926年,梁啟超患上了便血病,與1929年去世,享年五十七歲。

    梁啟超與康有為可以說是近代中國影響巨大的兩個人物,而梁啟超與康有為之間也有很多恩恩怨怨。在後人看來,梁啟超與康有為之間一直都是師生關係,但是卻遠遠不止。梁啟超自幼聰慧,對於學習更是極度熱愛。在1889年,梁啟超年僅十六歲,便已經成為了舉人。而康有為生於地主貴族的家庭當中,雖然條件很好,但是家庭很封建,官僚氣氛很濃,康有為卻多次考試不中。因此,康有為對於科舉考試並非抱有太多的興趣,而康有為的身份也僅僅只是一名監生而已。

    在1890年,梁啟超在同學陳千秋的引薦之下,認識了康有為。當時的梁啟超才十八歲,而康有為卻已經三十三歲了。但是因為科舉的原因,梁啟超是舉人,而康有為只是監生,論等級的話,梁啟超要高於康有為。一開始梁啟超是抱著一種高高在上的心態去見康有為的,但是在見了康有為,聽了康有為對於學識的見解之後,對於康有為極度的佩服。於是梁啟超放下身段,拜康有為為師,這也極大地增強了康有為的名氣。梁啟超在思想學識以及政治見解上,有很多都是繼承康有為,在公車上書以及維新變法等事件當中,梁啟超也是康有為的左膀右臂。但是,隨著國家危機的進一步加深,以及梁啟超學習的西方先進思想越來越多,與康有為的分歧也越來越大。到了最後,梁啟超從與康有為統一戰線的保皇派轉變成了與保皇派作對的革命派,梁啟超與康有為的關係也真正的分裂了。

    梁啟超生於1873年,祖籍是廣東省新會縣,是中國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以及文學家。他字卓如,又字任甫,號“飲冰室主人”。梁啟超自幼便愛好讀書,再加上極為聰慧,八歲就已經會寫文章了,九歲時就會背誦千字文。在1886年便已經成為了秀才,在1889年一舉中第,受到了很多人的讚譽,被稱為“嶺南才子”。在1890年,經過同學陳少秋的介紹,梁啟超認識了康有為,從此梁啟超便跟隨康有為學習。梁啟超在文學以及思想上都繼承了康有為,並且由於梁啟超才能卓越,很快就成為了康有為的左膀右臂。在後來的公車上書以及維新變法當中,梁啟超都是康有為的得力助手。在變法失敗之後,梁啟超被迫逃亡海外,在海外繼續向華人宣揚變法精神,主張推行君主立憲制。

    1921年,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被推翻,民國初建。梁啟超結束了流亡生涯,回到國內。一開始在袁世凱政府當中工作。後來袁世凱實行復闢帝制,梁啟超對於袁世凱復闢帝制的做法強烈反對,對袁世凱進行口誅筆伐。袁世凱死後,梁啟超進入了段祺瑞政府。在1917年,孫中山發動護法運動,段祺瑞政府倒塌,梁啟超從此便退出了政壇。在1926年,梁啟超被查出患上了便血病。之後由於醫療事故,導致梁啟超的病情不斷地加重。在1929年,梁啟超因為治療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50歲。

  • 9 # 歷史吐槽機

    康有為和梁啟超可能是近代史上最知名的一對師徒,但正因為是師徒,兩人的思想並未完全同步。其實有個說法是康有為對新事物的吸收,到戊戌變法就終止了,甚至在後期向保守靠攏。梁啟超對新事物的吸收,則在戊戌變法中剛剛開始,但他思想的終點還是否定西方文明,覺得應以東方“固有文明”來“拯救世界”。在思想終點上,師徒二人其實最後是殊途同歸的。

    而讓兩人出現巨大分歧的其實有兩件事,第一件是關於儒教的定位問題。保守的康有為維新失敗後一直提倡尊孔保教,不主張動搖孔子和儒教的任何地位。而更願意接觸新文化的梁啟超則認為教不必保,也不可保,應改保教為保國。梁啟超甚至在報紙上公開發表文章,表達這個觀點,康有為自然大為光火,嚴厲的批評了梁啟超。師徒二人的心結應改由此而起。

    讓兩人矛盾徹底公開的是張勳復辟事件,袁世凱稱帝失敗後,康有為並沒有從中吸取教訓,加緊與張勳聯絡,準備復辟。1915年在《上海週報》發表了一篇名為《為國家籌安定策者》,公開鼓吹清帝復位,梁啟超馬上發表《闢復辟論》進行駁斥。師徒二人矛盾徹底公開,一時舉國譁然。

    張勳復辟後,梁啟超加入段祺瑞的武力討伐隊伍,不僅代段祺瑞起草了討逆宣言,而且以個人名義發表反對通電,斥責其師為“大言不慚之書生,於政局甘苦,毫無所知”。復辟失敗後,康有為則痛斥梁啟超為“梁賊啟超”,並寫詩“鴟梟食母獍食父,刑天舞戚虎守關。逢蒙彎弓專射羿,坐看日落淚潸潸”。將梁啟超比做向後羿學箭術又把后羿害死的逢蒙。

    但梁啟超最後其實還是回到了師傅的老路,段祺瑞下野後,他也辭職。於1918年遠赴歐洲考察,目睹西方文明的種種弊端後,他得出了還是要靠“東方文明”來“拯救世界”的結論,思想開始向保守靠攏。從某種意義上說,師徒二人算是完成了最後的思想共鳴。另外,馬布里長得真的很像梁啟超....

  • 10 # 逛一逛3

    康有為(1858——1927年)和梁啟超(1873——1929年)都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的代表人物,都主張學習西方,宣傳維新變法思想,強調把君主專制變為君主立憲制,都在近代中國由專制政治轉向民主政治、促進中國近代化方面起了重大積極作用……

    1890年,梁啟超入京會試不中,拜康有為先生為師,1891年入讀康有為創辦的萬木草堂,自稱“生平知有學自茲始”……

    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梁啟超與康有為等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起“公車上書”,反對議和,請求變法……

    1896年,梁啟超擔任《時務報》主筆,後赴長沙時務學堂,大力宣傳開民智,伸民權,強調“變者,古今之公理”……

    1898年,康有為、梁啟超共同參與領導戊戌變法(百日維新),失敗後,流亡日本,後又分別遊歷歐美各國……

    這一時期,康梁師徒作為維新派代表人物,站在時代前列,順應時代潮流,共同參與領導了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是近代中國由專制政治轉向民主政治的一次重要嘗試,康梁師徒聯手成就了近代中國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但是,此後,康梁師徒仍然堅持君主立憲制的政治主張,依然企圖依靠清王朝挽救中國,特別是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後,康梁師徒倆的政治主張和實踐,就落伍於時代潮流,被稱為“保皇派”,對近代中國民主政治運動的發展起了阻礙作用……

    辛亥革命後,面對袁世凱復闢帝制,梁啟超擁護民主共和,參與反袁鬥爭,當時他的老師康有為也一起反袁……

    1917年,張勳復辟,擁戴溥儀復位,康有為追隨擁戴溥儀復辟,徹底淪為“保皇派”,梁啟超參與討伐張勳復辟,康梁師徒關係破裂,分道揚鑣……

    康梁師徒關係的破裂,主要在於政見不合,是否能順應時代潮流,與時俱進……也是梁啟超對其師父康有為的所作所為(包括其師父的私人生活)多有不認同所致……

    縱觀康梁師徒一生,在近代中國歷史上,褒貶不一,頗有爭議……

    相對而言,梁啟超基本上由主張維新變法,實行君主立憲制到擁護民主共和,能夠與時俱進,護法運動後,退出政壇,致力於學術研究,不負時代……

    而康有為由維新派淪為保皇派,未能與時俱進……特別是其私人生活,多為人所詬病,其政治形象與個人行為多有不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蠔是吃生的好,還是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