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還是讓孩子自己解決?
18
回覆列表
  • 1 # 老鄭韶韶

    這種事情,家長一般最好不要出頭,建議讓老師去協調處理,把雙方孩子家長帶到學校來調解處理。

    有智慧的老師,一般都不會麻煩家長,靠老師自己的智慧,就可以解決這個事情了。

    孩子與孩子之間,其實很多事情還是可以比較好解決的,大人之間可能就更加複雜了,因此能夠少摻和的就少摻和,家長要學會置身事外,卻又要做到縱觀全域性,從其他角度去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 2 # 牛姐說繪本

    這個事情視情況而定,一種情況是情節比較嚴重的先與班主任溝通一下,表達家長的一些需求,一般學校會介入,班主任也會幫助協調,雙方家長會面對面溝通。

    第二種情況一般都是同學之間的小摩擦。讓孩子自己處理會比較好些,畢竟孩子們還要相處的。一般孩子告訴家長,內心是想尋求幫助:感覺受欺負了,尋求保護。一般家長可以給孩子一些建議,告訴他們遇到這種事情如何處理,過期行為不可取。比如以牙還牙,以暴制暴等,這樣只會讓同學之間的關係更惡化。

    家長們還是要理性些的,合理的處理方式會促使孩子們的關係更融洽,減少摩擦。

    在學校裡孩子們要學會與人相處,這是人際交往的第一課。

  • 3 # 春風化雨花草香

    如果孩子在學校被其他同學欺負了,孩子第一時間會告訴老師的,老師會給出公正的處理。孩子被同學打,是無緣無故被打,還是咱家孩子挑起的矛盾,矛盾激化被打呢?還是另有原因?

    同樣的結果,可能會有不同的原因導致的。但作為家長,平常應該教導孩子注意幾點:

    一、團結同學,不惹事不挑事不看熱鬧。

    二、如果跟同學有矛盾,兩人協調不好,找老師幫忙協助解決。

    三、如果沒有原因的被問題同學欺負,一定要嚴肅表明不可欺的態度,第一時間告訴老師。

    四、如果問題同學老是無事生非,合適的時機,給點顏色看看也無妨。問題同學往往比較暴力,以暴制暴或許會有效。不到不得已,不建議用此方法處理。

    五、家長經常跟孩子溝通,教孩子正確處理同學之間的關係。學校能處理好的事情,家長最好不要出面。

    六、儘量減少跟問題學生有直接接觸。秀才遇見兵,到時候有理說不清。

    相信孩子做到以上幾點,孩子在學校就能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遠離對自己成長不利的同學。

  • 4 # 二胎媽媽說教育

    我缺乏安全感的人生,讓我必須去保護自己的孩子。孩子鍛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機會很多,為什麼在他需要保護的時候不去抱緊他,幫助他

    我從小就缺乏安全感,到現在奔三的年紀,成為兩個孩子的媽媽,還是一點安全感都沒有。

    我覺得,是我爸媽在我小時候過於放手的原因。從小到大作為一個女生,任何事,和誰鬧矛盾怎樣,我爸媽總是讓我獨立解決,自己去面對,還從不給我任何建議。出現問題,別人指責我,我和別人家孩子鬧矛盾,我爸媽總是顧及他們大人的面子,從沒維護我或者替我出頭。到現在,我都覺得,我的人生只能靠自己,儘管老公很愛我,我們感情很好,我對婚姻都沒有安全感。

    安全感這個東西,小時候你不給孩子,可能他一輩子都沒有。

  • 5 # 悅橙長

    作為一個媽媽,我同時在這幾年進修了教育學專業,我個人覺得不能單純的靠孩子或者家長自己暴力解決:

    第一,和老師溝通。

    1.必須要和班主任老師溝通,問清打架的原因。畢竟老師有責任與義務確保每一個孩子在校的安全。

    2.如果碰上不負責任的老師,那就需要找學校,找領匯出面來解決這個問題了,校園暴力必須解決。

    第二,雙方家長溝通

    1.與對方的家長溝通,告訴對方家長實情。

    一般情況下在老師與雙方家長的介入下孩子都能夠認知自身的問題,畢竟小孩子還是具有可塑性,比較聽老師和家長的話的。

    2.找對方家長溝通時,一定要注意態度。首先自己先放低姿態,千萬不要擺出一副找茬指責的態度。指責對方只會讓事態升級甚至惡化,這不但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還會滋生出新的問題。所謂“和為貴”,彼此友善才能真正解決好問題。

    3.跟對方家長交流溝通時,注意把“矛盾”限定在小孩之間。

    透過這種積極的互動,不僅可以增進兩個家庭之間的瞭解,還可以增強孩子之間的友好關係。

    第三,教育指導孩子處理

    1.鼓勵並指導孩子學會自己處理

    面對“壞同學”的一些輕微侵犯,比如:惡作劇,被故意挑逗地碰撞,惡作劇地揪拉......等等,家長應當鼓勵孩子學會自己處理。孩子被“壞同學”欺負,往往是因為“壞同學”覺得他/她比較軟弱、好欺負。鼓勵就是激發出孩子敢於對抗侵犯的勇氣。

    2.教會孩子學會自我保護

    很多孩子愛打人大多不會選擇老師在場的時候打,所以務必教會自己的小孩子學會自我保護。如果他打你,可以跟他講講道理。給出一些具體的指導,比如告訴可以透過大聲呵斥方式震懾“壞同學”,態度堅決果敢地向“壞同學”的侵犯行為說“不”。如果講不通可以選擇適當的正當防衛,或者可以採取曲線逃跑。跑不一定是懦弱,暴力解決問題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很多家長會說孩子被別人打了是吃虧,要打回去,我個人並不贊同這樣的暴力解決問題:

    1.所謂的“吃虧”,有些時候並不是我們想的那樣,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難免會有磕磕碰碰的時候,吃虧的界限真的那麼容易畫清晰嗎?前路慢慢,一路走來,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故事。暴力解決一次,你可以保證以後每一次的以暴制暴都管用嗎?你能保證自己孩子次次是常勝將軍嗎?

    2.打回去的暴力解決方式只會讓孩子充滿仇恨感,試想如果某天他的仇恨太大,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那個時候追悔莫及。

    3.讓步並不是懦弱,而是一個孩子的變通,大度,在任何事上都不要和別人鬥狠比倔,學會溫和的化解矛盾,尤其學會讓步。這樣才能保證他們未來一輩子不吃大虧,長大後他們處事才能更加自如,人際關係才能更和諧。

  • 6 # 黃沁兒

    標題中有兩個很重要的詞“打了”,已經不是簡簡單單的爭吵,已上升的武力,給孩子造成了一定後果和傷害,家長當然必須要替孩子出頭,只是該怎麼出頭卻是需要思考的。

    先舉個我本身遇到的案例,小學一年級時,我由堂姐帶著一起上學,男同學由其表姐帶著一起上學,因為我的堂姐和表姐關係要好,家又離的近,我們四個人都是一起出發,兩個姐姐走前面,我和男同學跟在後面,但每天男同學都會用書卷成一個筒敲打我的頭部,兩個姐姐勸說了很多次,但只要沒看到的功夫,他都會打我,我每次都被打哭了,後來我告訴了我父親,父親第一次把他叫到家裡,給他打了個招呼,說以後不要再欺負我了,否則以後會收拾他。但是他並沒有聽進去,依然有機會就會在學校欺負我。我又再次告訴父親,說我不想上學,因為他每天都要打我。因為兩家離的近,父輩關係又熟悉,有一天父親就把他叫過來,抱著他來到一口水深水井邊,假裝要往水裡扔,並問他還打不打我了,男同學嚇得哭的,自此以後再不敢打我了。

    因此,小孩子是沒有多少能力去解決的,被打的孩子只會害怕,而打人的孩子只會變本加厲。

    家長怎麼樣出面解決才是最有效的呢?

    1,可反饋給班主任,讓老師瞭解到打人的情況,可以給予一些多的關注,也可以讓老師去向打人小孩的父母轉述情況,由第三方出面說明情況,比由家長方面直接找會更能引起重視。

    2,可找到打人的孩子,給予一些不會引起傷害的警示,也可以幫助兩個小朋友握手言和,解除誤會,遇到比較頑劣的小孩,可與其家長協商後,對其一些簡單的不傷害孩子的小懲罰。

    同學之間的打鬧,很多孩子還沒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作為被打方的父母雖然很心痛自己的孩子,但切記不可以暴制暴,暴打打人的孩子。

    一方面出面協調,另一方面教自家孩子學會保護自己,遇到打人的小孩不要怕,學會藉助外力來保護自己,比如反饋老師,反饋家長以此來制止對方的行為。

  • 7 # 老林的數學課堂

    孩子在學校被其他同學打了。家長要做的並不是急於替學生出頭。而是搞清楚事情的原因。讓老師來處理這個問題。

    首先要找出原因,就是孩子為什麼會被打 ?如果是孩子主動挑起事端亦或是呈口舌之利攻擊他人。從而導致被打。那麼剛好藉由這次事件的契機,好好的教育孩子。同時一定要注意聯絡老師。雙管齊下,實現對孩子的共同教育。只有把握每一件細小的事情。從點滴做起,教育孩子。將來孩子才能成長為一個有素養的人。

    如果孩子是無辜被打。那麼就更應該聯絡老師來處理了。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明白規則的可貴。在學校自然有學校的規則。以後走上社會,當然有對應的社會規則。家長盲目的替孩子出頭。只能在孩子心中埋下以暴制暴的陰影。或者覺得有什麼事都能有家長給我出頭,以後我幹什麼都不怕,形成這種錯誤的熊孩子思想。家長並不能替代孩子做任何事情。尤其是挫折教育,對孩子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從小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將來在面對學習的壓力,或者以後社會的壓力的時候,孩子才能更加從容的應對。

    最後我要講的是家長在孩子成長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家長也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一定要充當好孩子成長的引路人的作用。教會孩子從容的應對每一個問題。以身作則,樹立榜樣。同時切忌無限的誇大自己的作用,包辦孩子的一切事情。要讓孩子有獨立思考能力,能獨自面對一些事情。處處培養孩子的情商。只有這樣,將來才能做一個輕鬆的父母。

  • 8 # 薇愛米多

    孩子在學校被其他同學打了,作為家長我會首先跟老師瞭解清楚情況,畢竟不能夠在不清楚狀況的情況下,就冒冒然的做出決定。

    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先挑起事端,其他同學只是自保才反擊的,這時必須讓自己的孩子道歉,不能太護著他,讓他養成不講道理,無法無天的性格。

    如果是對方的錯,當著老師的面,讓對方道歉,如果對方拒絕道歉,就帶著孩子在老師的陪同下,去醫院給孩子做全面檢查,費用當然是對方付,如果對方拒絕,就將事情鬧大。

    對方選擇道歉的話,家長要尊重自己孩子的意願是否原諒對方,這時家長不要替孩子做主。無論原諒不原諒對方,家長都不要插手,也不要因為怕這怕那而責怪自己孩子。在回到家以後,要跟孩子講,讓孩子以後再有人打她時就選擇還手,不要害怕,越怕別人越欺負你。打不過的時候就跑,哪裡人多往哪裡跑。讓孩子有自我保護的意識,教會孩子自我保護。

    最後無論是哪一方的錯,都不要責怪辱罵打孩子,可以跟孩子講道理,

  • 9 # 快樂庭院

    不是所有的同學打架都是 都是霸凌事件。家長要教育孩子 理智清醒的處理問題,這正是示範給孩子看的 一個好 機會。

    先要了解清楚 打架的起因經過,瞭解清楚孩子自己對這次打架事件的認識 和看法。

    如果他對這次打架事件有一個很好的認識,並未影響到他的心理,家長就不必摻和太多,只引導他一些做事的原則就足夠了。

    如果這次打架 ,孩子並沒有認識 清楚,就覺得自己 被打很是委屈,那麼先讓他講清楚了事情的起因經過,自己在私下核實一下,引導他如何看待這件事情,吸取這個事情的 教訓,從中學到如何更為理智地處理問題。

    如果這次打架嚴重影響到了孩子的心理 ,家長引導 也無法讓孩子 振作起來。那麼家長一定要出頭的,一定要和老師溝通的,對於未成年孩子來說,家長就是孩子最堅實的後盾 和支持者。

  • 10 # 半夏微晴的小書房

    作為一個4歲半孩子的媽媽,我來根據自身經驗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在我的孩子不滿一週歲的時候,我聽過的一場育兒講座,授課老師是學前教育專家,她當時也提出了一個話題:如果你的孩子被打了,該怎麼辦?她給出的答案遠遠不止一句“打回去”那麼簡單。我很受啟發,也贊同她的觀念。

    從心理角度上來講,幫助孩子樹立一種不屈不饒、積極應對、勇敢反抗的為人處世態度是正確的。這對孩子成長來說,至關重要,而且也沒有哪一個為人父母者願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吃虧被欺負。但是,在當今這個複雜的社會,我們是不是應該認識到,比起教育孩子避免吃虧被欺負來說,教會他們隨機應變是否顯得更重要?

    先說幾個成人世界的舊聞吧。

    2015年5月3日下午,在成都市嬌子立交處,由於開鬥氣車,一名男司機將一女司機逼停後當街毆打。

    2015年5月24日下午,黃某與同鄉曹某在廣州黃石街江夏村因瑣事發生爭吵,持刀將曹某砍傷後逃離現場,曹某經搶救無效死亡。

    還有前不久的一個新聞,因為兩個孩子在遊樂場玩耍時發生了碰撞,其中一個孩子的父親叫來幾個大漢對另一個孩子和母親進行毆打……

    簡單粗暴的對抗真的最有效嗎?

    作為人格、心理發展都都健全的成年人來說,當然會贊同隨機應變,看準時機,該還手時還手,該逃命時逃命。

    那現在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還要繼續對他們說:如果有人欺負你,打你,你就打回去嗎?

    孩子要是因此吃了大虧,做父母的只能後悔莫及,若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直不吃虧,一直在此種暴力事件中佔便宜,那麼將對他們成年後的人格和心理造成不可挽回的負面影響。成長後的他們,可能理所當然的認為,不能受氣,不能吃虧,必須還擊。在如今本來就戾氣滿地的社會,教會孩子以暴制暴,不算是一個最好的方法。

    每個人都一定《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一群孩子在院子裡玩,有個調皮的孩子爬上了大水缸,然後失足掉了進去,不停的掙扎、呼救。有的孩子嚇哭了,有的趕緊跑去找大人幫忙,只有司馬光看見牆角有石頭,於是呼喚小夥伴一起搬石頭砸破了水缸,水流了出來,裡面的孩子沒有被淹死,得救了。

    古代那麼多小朋友的故事,包括孔融讓梨、七步成詩、曹衝稱象,都不如司馬光更值得孩子們去學習。

    第一,教孩子在危難關頭保持冷靜;

    第二,教孩子遇到事情必須隨機應變;

    第三最可貴的,教孩子突破常規思維。

    嚇哭了的孩子很正常,因為孩子的心理素質肯定比較差;跑去找大人幫忙的孩子很懂事,因為意識到自己的能力有限;只有司馬光臨危不懼的同時又懂得變通。

    所以,臨危不懼、懂得變通,才是我們應該教會孩子的處事原則。

    回到文章開始的話題,如果你的孩子被人打了,到底應該怎麼辦?

    如果,打你的人是跟你一般大的孩子,那麼不要害怕,用力的打回去,讓他知道你絕不是好欺負的!

    如果,打你的人是比你小很多的孩子,尤其是三歲以內的小寶寶,他們的手部肌肉沒有發育成熟,所以常常控制不好自己,這種情況需要原諒,請不要還擊,也不要責怪,只要避開再次被傷害就行。

    如果,打你的人是比你強壯很多大很多的孩子,甚至是大人,那麼請你立馬逃離到安全的地方,並儘快把此事告訴信任的人,父母、老師、保安、警察等等(根據實際情況呼救或機智周旋)。這樣才能避免更大的傷害,而不是傻傻的還擊。

    根據具體情況判斷和隨即應變才是更好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因為這個原則,成人世界同樣適用。

    作為孩子的父母,不應該隨便插手孩子圈子裡的事情。

    什麼叫做替孩子出頭?是替他辯解?做孩子中間的裁判?替他打回去?恐嚇對方小孩?還是找對方父母算賬?

    不管是哪種情況,都務必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其中,以暴制暴是最低階的迴應方式。尤其是父母的暴力行為或者以大欺小的行為,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難以磨滅的負面影響。

    孩子之間的打打鬧鬧是正常的,有時候下手重了也不一定是故意,一定要區分清楚情況,保持冷靜、理智的對待。如果確定對方是故意,而且造成了孩子的受傷,就應該找對方的父母進行溝通,這時最好能有第三方在場,避免雙方萬一發生衝突,第三方可以是孩子的老師、或者在場的保安、管理人員、警察等等。

    等孩子再長大一些,還要教他們瞭解相關的法律知識、自衛手段,這才是真正有益於孩子的寶貴財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當我們教給孩子的是一種正確的做人理念,示範給他們的是一種成熟的應對心態,那麼,哪裡還需要擔心他們受委屈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多爾袞為什麼沒有登上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