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默凡
-
2 # 歷史茶坊
多爾袞是天命汗努爾哈赤第十四子,他為清王朝一統天下,定鼎中原立下不世奇功。多爾袞一生有兩次距離皇位僅咫尺之遙,卻始終沒能更進一步,登上皇帝寶座。這其中都有哪些隱情呢?
少年英才努爾哈赤病逝後,多爾袞生母阿巴亥被逼殉葬,當時多爾袞年僅15歲。在皇太極繼承汗位後,多爾袞在隨徵蒙古察哈爾部時,大破敵人,立下戰功。又多次隨軍突入關內劫掠,多次大敗明軍。天聰九年(公元1635年),多爾袞奉命率領大軍“招撫”察哈爾殘部,招降林丹汗的兒子額哲進獻“傳國玉璽”,皇太極因此改國號為清,開始稱帝。多爾袞因功被封為睿親王,年方24歲。
覬覦帝位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皇太極暴斃於盛京(今瀋陽)清寧宮。因生前未立皇嗣,多爾袞與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成為皇位繼承人的兩大人選,在雙方勢均力敵的情況下,多爾袞提出立皇九子,年僅6歲的福臨為帝,改元順治,由多爾袞與鄭親王濟爾哈朗共同輔政。隨後,多爾袞培植勢力,打壓豪格與濟爾哈朗,權勢顯赫。
定鼎中原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明崇禎帝自縊煤山。應明朝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的請求,多爾袞率軍入關,擊潰李自成的大順軍,佔領京城,迎順治帝福臨入京登基,被封為叔父攝政王。多爾袞分派大軍一路圍剿農民起義軍,一路揮師南下,逐漸肅清全國。順治二年,多爾袞成為皇叔父攝政王。順治五年,順治稱其為皇父攝政王。
權勢熏天成為皇父攝政王后,多爾袞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囚禁並處死了政敵肅親王豪格,霸佔其妻為妃。此時的多爾袞見皇帝不拜,儀仗,護衛等同於皇帝,朝令政務均出自王府,沒有皇帝之名卻有皇帝之實。按說此時多爾袞完全可以廢掉順治,自行稱帝,可能是由於索尼,濟爾哈朗等老臣尚在,多爾袞有所顧忌,另一種說法是孝莊太后與多爾袞有私情,多爾袞無意廢其子自立。
墜馬而亡順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多爾袞出關狩獵時墜馬跌傷,十二月初九,多爾袞死於古北口外喀喇城,年三十九歲,多爾袞的死因至今仍是謎團,生前十位妃子卻沒有留下子嗣。多爾袞死後,濟爾哈朗拉攏宗室王公聯名追論多爾袞的罪狀,順治皇帝下詔其追奪一切封賞,毀墓掘屍。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才替多爾袞翻案,恢復封號,修復墳塋,追諡功勞,評價他:定國開基,成一統之大業,厥功最著!
-
3 # 四川達州人
條件不允許。
多爾袞雖然名稱皇父攝政王,掌握政權,但依舊不是皇帝。
如果公開篡位,則攝政王自動失效。
而滿清八旗中,多爾袞三兄弟只掌握三旗。其餘兩黃兩紅鑲藍旗都是堅定支援順治母子。
最重要的是,守備京畿防衛皇宮的是兩黃旗,他們絕不可能坐視多爾袞篡位。
最後,多爾袞沒有兒子,為了弟弟多鐸的兒子而冒分裂八旗的危險,似乎還沒有必要。
-
4 # 小王來說球
對於多爾袞來說,不僅僅是失去了母親,更嚴重的是失去了登頂皇位的最好機會。
縱然皇太極即位以後對多爾袞不薄,但終究無法撫平多爾袞心中的創傷。
他只能講仇恨埋在心底,只能讓自己不斷的變得更強,待羽翼豐滿豐滿之時,再實現自己的理想。
大清在皇太極的帶領下,蒸蒸日上,國力日漸強盛。
可惜皇太極突然暴斃,使得這個蓬勃向上的大清國戛然而止,前途蒙上陰影。
此時的多爾袞已經是皇位繼承人的熱門人選。但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的勢力同樣不可小覷。
兩人都對皇位虎視眈眈,如果強行火併,無論最後誰當了皇帝,必然會使大清元氣大傷。
故而,兩人都選擇了妥協。
立九阿哥福臨為皇帝,多爾袞和濟爾哈朗為攝政王。
如此一來,避免了一場宮廷政變。保全大清的實力。
但多爾袞今生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得皇帝了,哪怕他是皇父攝政王,哪怕他大權獨攬,雖有皇帝之實,終無皇帝之名。
或許不如意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吧!
-
5 # 猴格大人
多爾袞為什麼沒有登上皇位,第一自然是運氣的問題,第二就是沒有足夠的條件支撐,第三就是他自己覺得沒必要。
說運氣大概會有人嗤之以鼻,但是古人哪個不講天命,多爾袞有兩次和皇位失之交臂,按照封建王朝的說法就是天命不在的。後來他權傾天下沒有皇帝之名卻擁有皇帝之實,有沒有皇帝的頭銜,多爾袞也不在意了。
老汗王的愛子多爾袞是老汗王努爾哈赤最後一任大妃阿巴亥生育三子之中的第二子,阿巴亥深受努爾哈赤的寵愛,她所生育的三個兒子也備受喜愛,努爾哈赤曾明確宣佈:三個兒子是全旗之主,將自己所領的正黃、鑲黃二旗分別授予阿濟格和多鐸兩兄弟,又把鑲白旗的一半賜給多爾袞,大概準備在死後把另一半再交給多爾袞,甚至有傳言說努爾哈赤有意向立多爾袞為自己的繼承人。
【多爾袞劇照】
但是,努爾哈赤死後,四大貝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掌控大局,推舉皇太極為汗,逼阿巴亥殉葬,多爾袞兄弟被封為貝勒,所擁有的半個鑲白旗也被皇太極奪走,十五歲的多爾袞就此和汗位失之交臂,不得不蟄伏起來等待時機。
在等待的過程中,多爾袞多次參與征戰,以其傑出的軍事才能立下卓越的戰功,讓皇太極不得不懷著戒心也得重用他,封多爾袞為睿親王。這一切都為多爾袞後來奪取最高權力提供了契機。
二王之爭崇德八年,皇太極猝死,滿洲統治者內部爆發有史以來最大的皇位爭執戰。睿親王多爾袞和肅親王豪格為首的兩派,互不相讓,大有兵戎相見之勢。
多爾袞三兄弟擁有兩白旗【努爾哈赤的兩黃旗,皇太極繼位後他的正白旗和奪多爾袞的鑲白旗成為兩黃旗,多爾袞兄弟的兩黃旗成為兩白旗。】的支援。
皇太極所屬的兩黃旗支援皇子繼位,但因為只有豪格還能拿得出手,其他皇子或弱或幼不值得一提,所以只能支援豪格。
【多鐸劇照】
八月十四,崇政殿議事,兩黃旗大臣索尼和鰲拜率先提議擁立皇子,注意,是擁立皇子,不是擁立豪格,說明這個時候兩黃旗大臣還不能夠對豪格認可,所以就是提議擁立皇子。
多爾袞呵斥兩人出殿,外面候命的兩黃旗精兵隨即包圍崇政殿,兩白旗三王並不屈服,阿濟格和多鐸兄弟力勸多爾袞繼位。多爾袞看到兩黃旗大臣的態度,擔心內訌,遂猶豫不定,心急的多鐸就說你不干我來幹,關鍵時刻親兄弟掉鏈子,多爾袞不禁懟起多鐸來,多鐸急了,又改口說當立禮親王代善。
【多爾袞劇照】
代善一聽,才不趟渾水呢,連忙以年老拒絕,建議立多爾袞或者豪格,瞧瞧這老滑頭,兩不得罪。
這就尷尬了啊,正在這個時刻呢,玻璃心的豪格犯病了,性格缺陷的病,他眼看著英郡王阿濟格和豫郡王多鐸兩兄弟公開擁立多爾袞,代善呢,模稜兩可兩不得罪,還有那個可惡的鄭親王濟爾哈朗,虧得爺之前先去聯絡你,你都不推舉爺,更可氣的還有兩黃旗的大臣,尼瑪擁立皇子,爺不是皇子嗎?你們提個名會死麼?
豪格這貨自怨自艾心理作祟起來,當即就說自己福小德薄的難當大任,隨即就退席走了。多爾袞真是大喜,本來以為自己弟弟多鐸是豬隊友呢,結果對手更豬,自己撤了。
兩黃旗大臣也傻臉了,這位爺怎麼這麼不靠譜,說走就走,讓我們措手不及的,但是我們也不是吃素的,反正就不許多爾袞繼位,為了先帝而戰。
【豪格劇照】
代善一看陷入僵局,也離席走了,阿濟格隨即也走,多鐸和濟爾哈朗不說話了,對峙的僵局在繼續。
睿智多爾袞的對策面對僵局,聰明的多爾袞迅速的思考對策,如果自己堅持登基,兩白旗和兩黃旗必然會打起來,就算是自己僥倖勝利,也要元氣大傷,這樣對剛剛立國的後金十分不利,代價太大了。
但是要放棄這次機會,讓豪格繼位,自己一直為之拼搏的理想就徹底崩潰,怎麼也不可能容忍臣服在豪格腳下。
但是,該怎麼辦呢?怎麼樣才能避免內訌呢?多爾袞想到兩黃旗大臣的口號是必立皇子,而不是必立豪格,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了,多爾袞立即宣佈,兩黃旗堅持立皇子的意見是正確的,應該立皇子,但是肅親王性情高潔,甘心退讓,沒有繼統的心思,那就立先帝第九子福臨吧,不過他年紀小,就有我和鄭親王共同輔政,等新君長大後我們再歸政。
大家一聽,可以啊,既立了皇子也解決了內訌,兩全其美,好主意!紛紛贊同。多爾袞在心裡笑了。
帝國實際的掌舵人看上去多爾袞再次和皇位失之交臂,但實際的實權掌握在手,又何必在意那個虛名呢?
多爾袞有才幹,有抱負,更有野心,而後來的史實也證明了,多爾袞除了沒有皇帝的稱號,享用著皇帝的待遇,使用著皇帝的權利,憑藉自己的政治軍事才能,擁兵入關,奠定了大清國的基礎,就算是遭遇了開棺鞭屍的遭遇,誰也不能不承認他對大清國的功績是無人替代的,福臨的曾孫子弘曆就親自為多爾袞昭雪鳴不平,這說明什麼,說明多爾袞對大清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
就是這樣。
-
6 # 茹叔敬
順治親政之前,除了暗自痛恨這位身材細瘦,一臉虯鬚的皇叔父之外,更多的卻是恐懼和不安,因為:多爾袞是清帝國的實際創造者。多爾袞可以隨時用各種藉口和方法廢除掉順治。順治後來說過:睿王攝政,朕惟拱手以承祭祀。凡天下國家之事,朕既不預,亦未有向朕詳陳者。,這種徒居皇帝之名而無其實的狀況,一直折磨著順治,使他常常處在巨大的自卑,痛苦和壓抑感之中面無法自撥。於是順治啊,心態變了,他常常藉故鞭打近侍,以發洩心中的無名怒火,倒茶水地下,下令近侍甜地下茶水,可見順治帝打罵近侍是多年的老毛病,而捱打的近侍只知皇帝:龍性難攖,近侍那裡知道這是順治對那位皇叔父淫威不滿的間接發洩的一種新方式。福臨的母親孝莊皇太后,為了保住兒子的帝位,和自己的安全,依滿族習俗下嫁多爾袞。儘管孝莊皇太后的:下嫁,是為了順治的地位著想,但是隨著漢文化影響的加深以後清朝漢人官吏增多,此事也被順治帝視為一大恥辱。這又進一步增加了他對多爾袞的仇恨和不滿,也拉大了皇太后與皇帝之間的距離。順治不能容忍君權旁落,不能容忍傀儡皇帝和情婦孝莊皇太后的屈辱地位。多爾袞死後,清算多爾袞黨羽,過後不久多爾袞的屍體被挖出來,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後砍掉腦袋,暴屍示眾,他的雄偉壯麗的陵墓化為塵土。昔日睿壬的黨徒們非死即貶,兩白旗勢力從此大衰。順治對多爾袞的種種處置方式,根本完全未按照大清法律的規定,順治實際上表明說他是想向一切人說明皇帝的最高意志至上。……。
-
7 # 錢品聚
雖然滿清皇室後來一代不如一代,到了末期更是被人轟出家門,但不得不說,清朝初期的幾個關鍵人物,都是具有雄才偉略的掌權者。
多爾袞便是其中之一。
論權謀,連續三朝攝政,足以說明一切。
論軍事,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松錦之戰大敗明朝九邊之師,主領清軍入關。
而清朝開國以後的多爾袞,可謂得到了除皇帝寶座以外的所有榮耀:
第一,他不缺權。
十七歲隨努爾哈赤南征北戰,任正白旗旗主,統領大軍。
二十四歲就被封為和碩睿親王,位列六王第三。
皇太極猝死之後,多爾袞身為攝政王,又輔佐年僅六歲的福臨即帝位。
順治時期,又被接連封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
可以說從十七歲那年開始,多爾袞始終大權在握,更因其戰功卓絕,成為清廷內部一言九鼎的實權人物,堪稱無出其右。
第二,他不缺兵。
清初時期,尤其是開國之時,看一個權臣或是當政者是否有實權,還要看他手底下有多少兵馬,自古有軍隊擁護者,皆是權力最直接的象徵。
一個從十六歲開始就率兵打仗,期間交戰過的對手都是明朝鼎鼎大名的大將統帥,如袁崇煥,祖大壽,可都是敗在了年輕的多爾袞手上,論軍功,多爾袞可謂卓絕,麾下將士自然願意擁護,更何況多爾袞每次打仗都親自衝鋒陷陣,身先士卒,因此在滿清軍隊內部的話語權與影響力極高。
那為何有權又有兵的多爾袞,卻沒能登上近在咫尺的皇帝寶座呢?
我個人認為有三點:
第一,維持權力平衡。
皇太極身死後,清軍內部緊急召開五臣會議,以確定由誰來繼承大統。
當時多爾袞的擁護者紛紛提出,要多爾袞趁機登基,原因如上所述,有權又有兵,但多爾袞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最終予以拒絕,並提議由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登基。
主要原因在於,當初有另一位權臣與多爾袞互相制衡,此人正是豪格。
(愛新覺羅·豪格)
如果多爾袞順勢提出由自己來繼承皇權,豪格勢必會加以阻撓,與此同時將會打破二人之間對立的微妙格局,形成滿清內部的不平衡,難免會影響到當時的整個局勢。
而處於和明軍激戰中的清朝內部,更不允許出現為爭奪皇權而引起的混亂,因此處於這個考慮,多爾袞拒絕了擁護者的提議。
另外還有一個較為私人的原因,努爾哈赤離世時,多爾袞的母親也被逼殉葬,而當年他只有十五歲,對於一個十五歲的孩子來說,父母接連亡故,可謂是一生中揮之不去的陰影,當時多爾袞可是親眼目睹了努爾哈赤死後的皇權之爭,他從內心深處對九五之尊的寶座有些抗拒,並非誘惑不夠大,相反他十分清楚,要登上那個位置,所要面臨的代價是什麼。
所以後來他提議,由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繼承大統,一定程度上順應大勢,且名正言順,同時還不會引發因為皇權之爭而出現的混亂,順便也阻撓了豪格想要趁此登基的野心。
之後他的提議,果然得到了在場眾臣的一致認可,因為福臨身為皇太極的孩子,繼承大統名正言順,在一定程度上,多爾袞的提議更穩固了人心,同時還鞏固了自身的地位,畢竟年僅六歲的皇子福臨一旦登基,根本不可能立馬執政,所以攝政王的位置,自然會由多爾袞來擔當,雖無皇帝之名,但也確有皇帝之權。
多爾袞的這個提議,使清朝完全規避掉在與明軍激戰時,可能會因皇權之奪引起的內部分裂與互相殘殺,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地位,實際上比自己費勁一切努力也要當皇帝,更來的穩妥,足以可見其深謀遠慮的政治智慧,此後清軍大敗明軍,再加上順利入關,都足以證明他當時的提議有多麼明智。
第二,不願成為眾矢之的。
努爾哈赤離世時,多爾袞只有十五歲,那時候他還未出徵,可以說除了皇族身份外,幾乎沒有話語權,努爾哈赤的本意,也是不想讓他過早的繼承大統,尤其是在未得軍功的情況下,根本無法服眾。
之後皇太極離世,多爾袞經過連年征戰,雖然收穫了無數戰功,也有大批擁躉,但他的主要實力來自於正白旗和鑲白旗的支援,豪格則是擁有兩黃旗的支援,但八旗除此外的另外四旗,全部都擁護皇太極的兒子福臨繼承大統。
這也就意味著,如果多爾袞冒然爭奪皇權,將會受到來自豪格以及另外四旗的聯合反對,同時將引發深藏於八旗內部不可避免的連鎖反應,而多爾袞必將成為眾矢之的,歷史上因此被孤立,乃至被彈劾的例子,簡直數不勝數,多爾袞對此心知肚明,自然不敢冒然宣佈登基。
(愛新覺羅·福臨)
第三,更大的野心。
對於政治眼光極其敏銳,同時具備大局觀的多爾袞來說,不當皇帝對他更有利。
推舉福臨繼位以後,眾臣提議由努爾哈赤之侄濟爾哈朗,與多爾袞共同輔政,由於濟爾哈朗此前一直是中立態度,所以他在擁誰繼承的問題上,成為了關鍵人物。
一來濟爾哈朗對皇太極足夠忠誠,他並未明確表態支援多爾袞,或是支援豪格,因此他牽涉皇權之奪不深,如果讓他輔政,一方面能讓多爾袞滿意,因為濟爾哈朗的權勢照比多爾袞相差很大,所以多爾袞方面,會省去許多和豪格分庭抗禮的壓力。
二來手握鑲藍旗兵權的濟爾哈朗,恰恰看中了多爾袞的顧慮,即多爾袞擔心強行爭奪皇權會導致滿清分裂的顧慮,所以他堅持擁護皇太極的兒子福臨登基,如此一來,多爾袞方面也就不敢再冒然行動,畢竟福臨登基是名正言順,如果他敢趁機奪權,名義上無異於篡位,即使當朝後別人不會說什麼,但名聲必然不好。
所以濟爾哈朗的共同輔政,起到了事關重要的平衡作用,且附和多爾袞提出的擁護福臨登基,也讓多爾袞鞏固了人心,最重要的,是將豪格排除於權力核心之外,因為福臨登基之後,是由濟爾哈朗與多爾袞共同把持朝政,雖然濟爾哈朗當初是豪格舉薦才成為的鑲藍旗旗主,但攝政和這種裙帶關係有本質上的區別,此時的濟爾哈朗實權在握,在某些關鍵問題上,甚至不必再聽從豪格的意思。
然而日後濟爾哈朗與多爾袞共同輔政,卻被勢大滔天的多爾袞大權獨攬,這也導致濟爾哈朗日後與多爾袞的決裂,但既然是福臨登基日後之事,便不在此贅述。
總結來說,多爾袞擁護皇太極之子福臨登基,是當時嚴峻局勢下,對他最為有利的方案。
其一,得到了濟爾哈朗的贊成。
其二,因為濟爾哈朗輔政,將最大的對手豪格排除於權力核心之外。
其三,得到了兩百旗的鼎立支援,其中還包括以皇太后為首的後宮勢力。
其四,另外四旗本就支援福臨登基,如此一來,更間接得到了此四旗的肯定。
其五,則是除上述勢力外,同樣擁護福臨登基的滿清眾臣,可謂收買了大票人心。
雖然多爾袞名義上妥協,擁護福臨登基,但實際上,多爾袞已經從皇權之爭中多方獲利,並將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的同時,更加強了自身的權力,最大的好處,則是團結了清朝內部因為繼承問題而出現分歧的各方勢力,完美避免了因為爭權而出現的分裂局面,為後來入主中原奠定了極為重要的基礎。
而能否順林入主中原,讓滿清皇朝成為天下共主,這才是多爾袞真正的野心,也是他個人從努爾哈赤身上繼承而來的最大抱負,面對再大的誘惑,都無法阻礙多爾袞實現這個心願,可以說,比起滿清皇室的江山,即使犧牲一個皇帝寶座,多爾袞也會心甘情願。
綜上所述,權力之爭自古以來就是皇家禁忌,如果沒有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而冒然奪權,甚至是主動使用武力篡位,勢必將惹禍上身,對於目光敏銳的當政者來說,無異於滅頂之災。
輕者自己身敗名裂,賠上一家老小,成為眾矢之的。
重者權力架構內部分裂,危及整個國家根基,說是亡國之禍也不為過。
從多爾袞的選擇上來看,就足以說明他擁有非比常人的zz眼光,同時對於大局的把控和遠見,由此可見一斑。
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多爾袞實際上始終心懷皇帝夢,不然他也不會在日後自封“周公”,暗示自己“假天子之位”,以此來滿足對於皇帝寶座的遺憾。
然而直到多爾袞意外墜馬,最後重傷而亡,皇帝寶座也只是他的一場夢,都是歷史中的匆匆一頁,僅此而已。
——————
參考文獻:
·《清世祖實錄·卷九》順治帝:
各處征伐,皆叔父倡謀出奇。攻城必克,野戰必勝。叔父幼而正直,義無隱情,體國忠貞,助成大業。又輔朕登極,佐理朕躬,歷思功德,高於周公。
——————
·《清史稿·卷二百十八·列傳五》:天聰二年,太宗伐察哈爾多羅特部,破敵於敖穆楞,多爾袞有功,賜號墨爾根代青。
——————
·《清史稿·卷二百十八·列傳五》:三年,從上自龍井關入明邊,與貝勒莽古爾泰等攻下漢兒莊,趨通州,薄明都,敗袁崇煥、祖大壽援兵於廣渠門外,又殲山海關援兵於薊州。
——————
·《清史稿·卷二百十八·列傳五》:昔太宗文皇帝龍馭上賓,諸王大臣共矢忠誠,翊戴皇上。方在沖年,令臣濟爾哈朗與睿親王多爾袞同輔政。逮後多爾袞獨擅威權,不令濟爾哈朗預政,遂以母弟多鐸為輔政叔王。背誓肆行,妄自尊大,自稱皇父攝政王。凡批票本章,一以皇父攝政王行之。
——————
《清史稿·卷四·本紀四》:八年秋八月庚午,太宗崩,儲嗣未定。和碩禮親王代善會諸王、貝勒、貝子、文武群臣定議,奉上嗣大位,誓告天地,以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碩睿親王多爾袞輔政。丙子,阿濟格尼堪等率師防錦州。丁丑,多羅郡王阿達禮、固山貝子碩託謀立和碩睿親王多爾袞。禮親王代善與多爾袞發其謀。阿達禮、碩託伏誅。乙酉,諸王、貝勒、貝子、群臣以上嗣位期祭告太宗。丙戌,以即位期祭告郊廟。丁亥,上即皇帝位於篤恭殿。詔以明年為順治元年。
——————
-
8 # 巖巖說史
多爾袞沒能繼承皇位,其實就兩個字,即是“實力”,多爾袞野心確實不小,但實力欠缺,沒有這資本。
熟悉清朝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在清軍入關之前,女真(滿族)都還處在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時期,甚至許多領域還處在原始部落狀態,社會發展程度相對較低。在皇位(汗位)繼承方面,不是前任大汗說了算,而是要靠部落推選,讓大夥來決定最高權力之歸屬,其實就是看實力。要知道,褚英、代善均是努爾哈赤設立的太子,可惜均被政敵搞下臺,褚英還丟了性命。那麼,多爾袞呢?他是否具備相應的實力呢?答案是否定的。
先看努爾哈赤去世後,多爾袞具備怎樣的實力,可否爭奪汗位
1626年,自認為戰無不勝,橫掃遼東明軍如無物的努爾哈赤被袁崇煥擊敗,不久抑鬱而終,大夥為爭奪汗位展開激烈競爭。當時,多爾袞擁有15牛錄,也就是能管的部族有4500人,在全民皆兵狀態下,這些人都算是戰鬥力量。此外,兄長阿濟格、弟弟多鐸合計有20牛錄,母親阿巴亥又深受寵愛,也是一個股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相對於多爾袞三兄弟而言,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等四大貝勒所擁有的絕對牛錄少一點,除代善掌兩紅旗,其餘均是一旗,所領牛錄15個左右。表面上看,多爾袞具有爭奪汗位之資格,實力很強,實際則並非如此,而是說明他們實力很弱。為何呢?道理很簡單,這三兄弟年紀太小,阿濟格21歲,多爾袞13歲,多鐸12歲,他們擁有這麼多牛錄,完全是因努爾哈赤寵愛阿巴亥所致。努爾哈赤害怕他們三兄弟被欺負,所以分給他們牛錄多,但他們卻沒啥軍功,在部族中威望很低。要知道,多爾袞在努爾哈赤時代連上戰場的機會都沒有,貝子爵位還是努爾哈赤“賞賜”才得。
再看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具備怎樣的實力,可否當皇帝
1643年秋,皇太極暴斃而亡,各大旗主為了爭奪新皇之位而展開角逐,其中實力最強的依然是代善,但由於歷史問題太多,可以忽略不計。當時,對皇位躍躍欲試的主要是兩旗主,一個睿親王多爾袞,二是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他倆均有爭奪皇位之實力。就拿多爾袞來說,他在皇太極時代得到重用,立下了赫赫戰功,手握正白旗,弟弟多鐸則掌握鑲白旗。所以,多爾袞可以得到兩白旗的支援,資本也算雄厚。但是,這些資本不足以支撐他當皇帝,因為對手肅親王豪格比他更厲害,這是多爾袞不能不考慮到的。要知道,豪格握正藍旗,兩黃旗又明確支援他,兩紅旗、鑲藍旗也偏向豪格。因此,在大殿上,當多鐸提議擁戴多爾袞繼位時,索尼、鰲拜等兩黃旗將領則立刻按劍上前,表示若是多爾袞膽敢繼承皇位,那就血流成河,誰都別想好過。在此情況下,多爾袞被迫妥協,還說自己沒有當皇帝之意。豪格呢?關鍵時刻假裝“謙虛”,不敢強硬表態,兩黃旗等大失所望,於是同意擁戴皇九子福臨為帝,是為順治。
綜上所述,睿親王多爾袞實力不小,野心更不小,但卻沒有登上九五之尊之絕對實力,所以他無法當皇帝。至於入關之後,多爾袞勢力膨脹,代善、濟爾哈朗被奪權,豪格又不明不白死於監獄之中,這對其登基大有幫助。不過,正當多爾袞在準備往皇位邁出哪一步時,他在狩獵途中暴斃而亡。不久,順治便下令剝奪他一切稱號,還掘墳鞭屍,以示不滿。
回覆列表
多爾袞沒有當上皇帝的原因。
在清朝的歷史上,多爾袞最著者一。其為清太祖努爾哈赤之第十四子子,十七歲始引經,立下了功,封和碩睿親王。皇太極死,多爾袞立皇太極第九子、年十六歲之福臨嗣,是為順治皇帝。其後,多爾袞權,先後被封為叔父攝政王順治、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可當多爾袞御天下之時,乃在一道橫塞獵墜馬傷,最後不治身亡,年三十九。 世人多以,文武多爾袞,當路矣。何不自立為帝,而欲甘心輔少主福臨??實,此其故可曰使人無可奈何。 多爾袞一生中有數離位一步之遙也,終之而莫能更。 多爾袞始得與位“親接”是在努爾哈赤卒也,時多爾袞十五。因努爾哈赤生者置觀,其殆定傳位遺多爾袞。如其將旗中自領之正黃旗、鑲黃旗多付之多爾袞與之別二同母兄弟阿濟格、大,並明示其死以為鑲黃旗旗主阿濟格,大為正黃旗旗主,別賜一旗為多爾袞。此所以多爾袞三兄弟在軍事實力者有斷之勢,他面旗主無與抗。 然而,未及努爾哈赤辦,乃遽違世矣。以努爾哈赤生前並未明指定過襲人,是故,其第八子皇太極即在眾下,即皇帝位。多爾袞第一次與位交臂。 多爾袞再得登帝位於皇太極卒也。以皇太極生亦無以過繼人,由是諸方勢皆謂位有覬覦。時多爾袞已為大清一等一之實使人,加上功,多滿清宗室皆持之自立。多爾袞之要競爭者為皇太極也豪格,自法性上說,其於多爾袞更具長。同時並,支豪格之勢亦不減多爾袞。 兩勢度劍拔弩張,相爭不下。即在後頭,多爾袞以立具不成,遂發了一個使諸方皆受也:立皇太極第九子、年十六之福臨嗣。雖多爾袞在此位之爭中未能當上皇,然其坐立之功而為之攝王。 多爾袞第三能當上皇帝也,自即於其勢重而。當時滿朝文武皆唯多爾袞馬首是瞻,小皇帝順治多爾袞服服帖尤為言於。時多爾袞出獵或將時,王公貴人皆欲班跪送。多爾袞於禮容上亦始上齊,“所用儀仗、樂及衛從之人,俱僭擬至尊”。凡一切政,多爾袞復有恭請舉,未奉皇帝旨意,而皆稱詔旨,儼如皇帝。 此時之多爾袞,實已加於順治皇上權。然其故不為帝。或曰多爾袞友愛江山更愛美人,為愛之情人孝莊太后,願持莊之子福臨立,自己只默默的做個攝政王。但事實上,為一成之政治家,一個宿將,此事得之便向尊者絆腳石??事實上,多爾袞在位中,擅權專政,任人唯親,順治帝日皆可謂處“炭”。 從種種觀,多爾袞直皆有帝心之,所以不稱,要以為時未成,不敢遽行。然其動,皆在使自離御座更近一步。同時並,多爾袞時不到四十歲,彼固自以有大把也。 終,多爾袞汝凝在了三十九也。其身中數離御座並一步之遙,而終不能成夢。非無可奈何而怨命不好外,似亦無當之理來說多爾袞何未能當上皇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