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98678684403
-
2 # 無飛禽走獸不青山綠水
古代中原戰爭幾乎經常十室九空,逃出生天的人肯定全家全族南下,連同語言和文化都一起。三國末年全華人口減少百分之九十,宋朝末年和明朝末年人口也損失一半左右。
-
3 # 四顧劍
我們村姓李的是弱勢群體,元朝時從蕉嶺遷到會昌。老一輩(特別是沒讀書的)都是說“廣東聲“,與旁邊的人說話格格不入。80後基本都被同化,再過30年,村子裡估計再也沒有廣東聲了
-
4 # 平安157093966
口頭語言和文字不一樣,是會隨著時間推移和環境的改變不斷變化的,不要說千年前的了,你拿出三十年前的錄音和現在對比,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改變。根據歷代人口統計,中原漢人歷次南遷人口只佔當地人口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在加上戰後災後迴流人口,大部分中原人還是留居中原的。
-
5 # 聖索菲亞教堂
沒有秦始皇統一文字,什麼閩南話,粵語之類的連個文字都沒有,發音那是各自為政了!中原和閩南兩廣根本搭不著邊,種族就根本不同,何來語言發音相通哪?
-
6 # 嚴家慶
本來,中國漢族很大部分都是與外族融合而成的。比如東北人,陝西人,河南人,江西人,福建人,廣東人。所以,毛澤東說:“中華民族是融合的民族”。
但是,近年來中國社會民粹主義抬頭,在網際網路上大肆傳播民粹思想,否認民族融合的歷史和現實。正如題目所說,閩南話和客家話在河南山西中原地區找不到一點絲蛛馬跡,而當地史學界也不認可,卻被兩個民糸反覆強調源於河洛中原。這是件很好笑的事。
早在1996年,筆者創作和拍攝完成十五集電視片《中國客家人》後,邀請全國各地近200名客學專家參加對影片的評審。其中,華東師大客學研究中心主任李逢蕊教授認為,影片要增加客家人“衣冠南渡”的比重。但大部分專家不同意。原因很簡單,長江以南有六大方言包括客家方言。如果說只有客家人是中原當官人家南遷躲進閩西大山溝,那其他方言民糸沒有當官的,只有老百姓南遷?更為重要的是,客家首府的《汀州府志》和《嘉應州府志》及各縣縣誌都明確記載:客家人是當地土著畲瑤人和漢人(主要是南宋滅亡時逃亡宋人)民族融合體。如果一味強調客家遷徙說是說不通的,今後也難於自圓其說。
現在,閩南人和客家人都面臨“難於自圓其說”的尷尬。在中原找不到任何證據證明的情況下,又編造陝西,山西,河南大量胡化改變中原官話的歷史。從而形成更多的破綻。這樣的史學研究已經失去意義了。
-
7 # 超預期經營管理
潮汕話是唐朝發音,這可以從潮汕人讀佛教早晚課誦集的楞嚴咒為例,不熟悉佛教的普通潮汕人讀楞嚴咒,甚至比教內師徒相授的有的還標準。因為佛教咒語大量是在隋唐時期在洛陽、西安等北方地區翻譯的,按當時人們念文字的發音做音譯。這已說明潮汕話和古代北方話有很大聯絡。
又有網友楊先員指出,他曾看過民國著名北伐將領張發奎回憶錄,張發奎曾在河南新鄉一帶的一個雨夜,老百姓不敢開門,張和部屬在屋簷下用廣東始興土話講事,門口了,老百姓說,你們是自家人,請進來吧。這說明,以前的河南一帶地方講話和客家方言相近。我本人就是新鄉人,新鄉土話有第五聲和第六聲,即:上(音讀賞)聲和入聲。這些是普通話(即以北京官話俗稱“京片兒”為基礎,整合北方方言為基礎)四個聲調裡沒有的。
英文說普通話為MANDARIN,音譯就是“滿大人”,也就是滿族人到北京和北京當地話融合的結果。事實上,到北京老城根聽聽當地老百姓所說的北京土話,音調也比普通話要豐富的多。北方方言在少數民族融入北方地區時不斷“胡化”有大量事實佐證。同樣,永嘉南渡、衣冠南渡乃至之後的戰亂大遷徙,北方漢人和南方當地民族發音的部分融入也是很自然的。
又例如,杭州話和周邊嘉湖紹寧波等地差別很大。音調和河南話看似不一樣,仔細一聽只是音調略有一些差別,而且這些差別非常的有規律,特別是兒化音沒法像北方把兩個音吞一起,所以生硬的單獨發出一個兒字。這說明南宋建都杭州後,來自開封等中原地區的北方上層士族影響改變杭州當地百姓的發音非常明顯。
音韻訓詁是門大學問,歷代音韻變遷,不要妄自菲薄。
-
8 # 21克168313823
漢人南遷史對南方少數民族來說就是悲傷的遷徙,第一二批廣府潮汕人把他們趕到偏遠山區,第三客人更是連山區都不留把他們往更偏遠的地方趕。
-
9 # 文旅龍巖
從衣冠南渡到下南洋:客家人歷經千年的文化追尋
“篳路桃弧展轉遷,南來遠過一千年。方言足證中原韻,禮俗猶留三代前。”客家人的歷史是一部遷徙史,歷史上,客家人從衣冠南渡到下南洋,歷經千年的文化追尋。
客家先民的遷徙路線
客家是中國漢族的一個龐大的民系共同體,歷史悠久,人口數量龐大,分佈面廣,除了中國以外還分佈在亞洲,美洲,歐洲,澳洲,客家人具備強烈的族群認同和勤奮好學的優良傳統,客家人吃苦耐勞,艱苦奮鬥,勇於開拓,不斷創新,互相幫助孝敬父母。相較於民族概念而言,今日的客家更是一個文化的概念,客家實質是中華文明生命力的象徵。
客家先民衣冠南渡
衣冠南渡作為客家起源,第一次大遷移發生在永嘉元年,由於五華亂胡八王之亂,進中央政權遷移到現在的南京,多地漢族相繼南遷,大致從晉豫等中原地區遷到了福建一帶。
黃巢起義波及地區,客家先民的住地剛好位於中間地帶
客家的第二次遷移起源於唐朝末年的黃巢起義,客家先民從安徽,河南,湖北,江西等地區再次南遷,進入安徽南、江西東南,福建西南和廣東西北等地區。第三次遷移起源於北宋末年的金人南侵,伴隨著南宋經濟中心的南移,隨後蒙古族入侵中原,客家先民從福建西南遷往廣東的東部和北部地區。第四次遷移起源於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由於清兵南進,客家的一部分又從廣東的東北遷到了廣東的中部往西等地區。第五次遷移起於太平天國失敗,客家的一部分又向西遷移,遷至廣東西部瓊州半島,甚至遠走南洋,歐美。
客家人主體分佈地區
不同形態的客家先民遷入江西南、福建西和廣東東北這個大本營的時間,上限在南宋末年到元代初年,下線是明朝中後期。南遷的漢族,與江西福建廣東交界地區的南方少數民族不斷融合,共同鑄造客家文化。明朝中葉以後,客家人的分佈格局基本穩定下來,其獨特的方言風俗和觀念都趨向成熟。客家文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高峰。
土樓:最具代表性的客家民居之一
後來,歐洲列強統治南洋的各個地區以後,希望引華人去開發,再加上中國的幾次大亂,出現了討生活的移民洪流。明朝末年、清朝和民國時期,華人去東南亞經商打工,乃至遷移的人口越來越多。大量華人湧入東南亞以後,對當地的生產生活及經濟建設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就是下南洋的潮流,他們大多都是來自福建、廣東一帶,尤其是有一大批的客家人。所以伴隨著他們到國外去打工或者是移民,客家人的分佈就隨之擴大,由中國國內擴大到了東南亞乃至歐美地區,所以客家文化也傳播的地域越來越廣。
客家人遠渡重洋
從中國歷史上的衣冠南渡,到後來近代的下南洋。這幾次的重大事件改變了客家人的命運和生存方式,也讓世界各國的地區能夠了解到中國的客家人,客家的文化也隨之豐富了起來,但是他們並沒有忘本,很多客家文化都是基於傳統客家文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所以從客家文化的發展角度來看,正好體現的就是中華文化不朽的生命力。從客家文化的歷史發展角度來看,我們不單要對其他的文化接納和傳承也要對自己本身的文化進行了解和認識,才能更深一步的去繼承和弘揚。
-
10 # 農人IT
看到這個問題不得不說一下,這個漢人南遷不管是整個村還是整個族群肯定都是一大群人南遷的過程,包括秦軍五十萬大軍進入廣東!首先我們從客家圍龍屋說起,為什麼客家先民會建圍龍屋這樣的房子?肯定這就是一個族群住的房子!而文化傳統正是因為圍龍屋的原因才保持得最完善,圍龍屋裡有自己的學堂,獨立成一個社群一樣!而為什麼會建圍龍屋這就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了,正因為客家人南遷到贛閩粵地區侵佔了這裡土著人的資源,所以客家人跟原土著發生了大規模的衝突,所以客家人建起了圍龍屋用於自保,所以因為客家人南遷到贛閩粵地區一直都跟土著在械鬥老死不相往來,所以也保持了最傳統的漢文化和語言!所以如果要說客家文化就應該從客家圍龍屋開始說起!而反觀北方,因為多次的中原大亂,五胡亂華,蒙古鐵蹄踏遍中原,滿清入關,漢文化都在動亂中進行了大融合,而客家人因為一直在比較封閉的狀態下生存,所以才保持了比較古代的漢文化!
回覆列表
應該是還留下的經過歷代歲月都給混語成新生方言或給大新生語言給同化了。像在兩廣江西福建海外客家話人一直也有因為學習使用別人的方言,習慣成自然被其他語言同化的家庭。客家人給其他語言同化就近代都有證可查的。
秦始皇令尉屠睢發卒50萬,為五軍,“一軍塞鐔城之嶺,一軍守九疑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餘幹之水”。後來屠睢被南越土著起義反抗殺死,第二次加派任囂接替屠睢職位帶十萬中原士卒繼續征戰南越與另一路進入南越的趙佗士卒會合。平定百越後剩餘30餘萬士卒駐守百越。⋯⋯陀城縣府趙佗上書秦始皇,趙佗龍川縣府駐守的這邊道路險峻,古代屬蠻荒之地,只有潮汕平原潮州周圍分佈只有一個畲族。龍川陀城縣府趙佗上書秦始皇,請求派遣沒有丈夫的女子到龍川,“以為士卒衣補”。秦始皇便徵召了15000女子前往南越龍川,為後來打造古代龍川客都打下了堅實基礎。後來中原戰亂,為了躲避戰亂,中原移民大批攜妻帶子家庭式南遷。南方剩下的荒山荒地陸續都給分批遷移過來的中原移民開荒造由墾山開發成大客都,純客都,客家語言人之間互相通婚。自此不再在南方碰撞產生骨架形似,聲音有異不同字音雜亂字音的新生漢語古方言片區。一直傳承著中原古語文化習俗到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