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閒人閒得慌

    個人認為崇禎皇帝還是應該留下魏忠賢或者說是留下能牽扯東林黨以及朝中其他文臣的閹黨更為合適。

    魏忠賢成事於明熹宗時期,也就是崇禎的哥哥朱由校所在的時期,魏忠賢的權力之大稱之為九千歲,但是不要忘了,魏忠賢是權力是皇帝明熹宗給的,他所行使的權利所代表的就是當時的皇權,當然他的所作所為雖然對於整個明朝而言禍害之大,但是對於皇帝明熹宗可是盡心盡力的,因為魏忠賢他知道自己的權力來自皇上,皇上不處理他,那他就是九千歲。皇帝一句話自己便啥也不是。這一點從崇禎繼位之後短短的兩個月就剷除魏忠賢以及其身後的閹黨就可以看出。

    明熹宗重用魏忠賢除了魏忠賢會討皇帝歡心外,還有一個作用那就是遏制當時朝中風頭正盛的東林黨。

    明熹宗剛剛繼位之後也是重用東林黨,當時的東林黨算得上是位高權重,再加上黨中一些正直之士如楊漣、左光斗等在朝中佔據重要職務,一些黨中奸臣等被排擠出權力之外。當時的東林黨可以算的上是一股清流,使當時的明朝吏治稍顯清明。盛極必衰,東林黨的勢大必定會引起皇帝的注意,再加上東林黨主張言論自由,惹惱了皇帝和當時的九千歲魏忠賢,致使東林黨受到打擊。這也導致了後期崇禎無人可用,朝廷後期的黨派之爭,文臣各種扯皮,致使崇禎處處被朝中文臣所限制。

    當然魏忠賢的存在致使當時的明朝的收入大幅度提高,甚至到了崇禎時期魏忠賢留下的財富也使崇禎消耗了很長時間。魏忠賢時期增收各種稅,礦稅、海稅、工商稅等等,大大的提高了明朝的收入,隨著魏忠賢的滅亡,東林黨取消或減少了各種工商稅,致使崇禎時期明朝的大部分收入皆來自於農民,再加上天災人禍,邊關戰亂。要知道戰爭拼的就是經濟,大炮一響黃金萬兩。而當時明朝的收入來自底層人民,在加上需要應對戰爭,崇禎數次加稅,致使百姓不得不起義造反。

    如果說崇禎留下魏忠賢或者保留閹黨,平衡閹黨與文臣之間的權力,或許崇禎會輕鬆許多,留出更多時間處理起義和邊關問題吧,至少處理問題的時候也有一位可以討論的人,可惜沒有如果。崇禎最後也沒有聽自己哥哥的話:"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宜委任。"直到煤山自縊之時身邊也只剩一位老太監。

  • 2 # 足跡社

    明朝末年,掌權的東林黨人雖然道德高尚,但是無法協調朝堂與民間的關係,整天打口水仗,不幹正經事。而且東林黨人的成員大都是東南富裕家族的知識分子,這夥人對東南的商業稅,基本不予徵收,而對農業確揮起了稅收大棒,農民被剝削嚴重,間接造成了西北農民起義。

    魏忠賢雖然攬權貪婪,但是懂得也有辦法刮出財閥大地主們的錢來補貼財政,如江南財團。 魏忠賢當政期間,邊防不缺錢,也沒什麼人造反,還是有能力的,魏忠賢的維穩工作紮實有力,值得肯定。

    大家都知道萬曆朝張居正時工商業得以迅猛發展,所謂資本主義萌芽就是在那個時候出現的,魏忠賢上臺的一項政策就是收工商稅,而且是大力收工商稅,為什麼要收?因為國家沒錢,當時遼東在跟後金打仗,邊防和軍隊是要錢的,魏忠賢透過大力征收工商稅使得邊防的錢得以著落,而且天啟的時候國庫的錢還是逐步增加的。

    魏忠賢倒臺後,東林黨上崗是怎麼辦事的。

    什麼是東林黨?就是江南士大夫,而江南就是工商業高度發達的地方,東林黨為了自己的利益,不讓皇帝收工商稅。天啟帝的時候江南光茶稅一項就有20萬兩進賬,而崇禎帝的時候連十萬兩都收不上來。不徵工商稅打仗的錢哪裡來?這一筆稅就算在農民的頭上了,而且東林黨還取消了礦稅。 所謂煤老闆不交稅,資本家不交稅,每年守著一畝三分地的苦哈哈卻是連年加稅,而且東林黨一幫子還取消了各地的驛館,使得很多人失去了工作,其中就有一個叫李自成的人。

    我們就算是退一萬步說,就算明朝到了小冰河時期了,農業大幅度減產,為什麼朝廷還是往農民頭上加稅,而不收資本家的稅? 光種地要收稅,開礦不交稅?做生意不交稅?有人說東林黨清廉啊,從不妥協啊,為國盡忠啊什麼的,東林黨真的清廉?清朝入關的時候錢謙益家的錢連滿人都為之瞠目,就是因為他們不妥協才使得明朝喪失了最後一根救命稻草,當時楊昌嗣說攘外必先安內,先和後金談判,盡全力把流寇剿滅了再說,然後就一幫子東林黨人說什麼天朝安能屈服於蠻夷之類的話,明朝不是東林黨弄沒的是誰?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時候,崇禎帝撞鐘,文武百官無一覲見的,而唯一一個陪在崇禎帝身邊的人,就是當今我們瞧不起的太監!!!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他煤山上吊自殺殉國前的第五天,崇禎在大勢已去、大廈將傾的絕望中,在聽到太監曹化淳說的那句“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的話之後,終於領會到天啟皇帝臨終前,強調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深意所在。

  • 3 # 小陳143439331

    殺魏忠賢沒有錯,錯在不該冤殺武將,縱容文官嘰嘰喳喳,武將在外面拼死拼活為你死保江山,東林黨搞黨爭,不顧國家死活 只顧個人利益。明朝從來都不缺能爭善戰的武將,袁承煥 盧閻王,曹文昭 孫傳庭 好多名將都被黨爭搞死了。另外不敢向代表士大夫利益的江南富裕地域收稅 負擔都押在老百姓身上,後期都是被逼反的。當然崇禎臨死才醒悟過來 說了句文臣人人可殺!

  • 4 # 桃花依舊笑春風之輝哥

    有人說,明思宗朱由檢殺了魏宗賢,使東林黨一黨獨大,難以控制,加速了明朝滅亡。我認為,持這種想法的人是把明亡之罪加在東林黨身上,這是以偏概全。東林黨不管勢力多強大,總是可以控制的,因為明太祖、明成祖已經為大明朝設計出一整套的平衡皇帝、大臣、宦官、武將權力的制度、方法,朱由檢只需按部就班就可以了。

    民間有句老話:沒有張屠夫,還不吃帶毛豬了。殺了魏宗賢,還有張宗賢、李宗賢、趙宗賢,難不成如果歷史上沒有魏宗賢這個人 ,明朝傳不到朱由檢這直接就掛了?

    明朝滅亡是多種因素疊加到一起造成的。比如,建州女真的不斷強大,自然災害頻繁、國家財政危機、黨爭等等。

  • 5 # 漁樵南山

    同意這個觀點,祟禎殺了魏忠賢,等於自斷左膀右臂,從此朝中就沒有了可靠的親信。導制代表南方資本家利益的東林黨,上臺主持朝政後,就取消了商業稅,還有鹽稅等稅收太低,崇禎不找原因,結果被手下欺騙。沒有針對土地兼併採取措施。導致財政崩潰,不能提拔有才能的大臣,最後剩下的都是飯桶、草包,奸商們的代理,沽名釣譽之輩,沒有能人和棟樑之才。崇禎太好面子,不同意和李自成談判,不和女真談判,不遷都南京。都說明當時的皇帝和大臣都是廢物,如果魏忠賢沒被搞死,或許明朝還能多苟延殘喘幾年。

  • 6 # 樹許牧歌

    豈止是錯了?崇禎那小子估計死後他老祖宗朱元璋見到他能把屎給打出來!

    你說崇禎沒事殺魏忠賢幹啥?他要謀反?真那樣的話皇帝還能輪到崇禎坐?九千歲捧誰不行,偏讓你做皇帝!朱由校死後皇帝的人選還真是魏忠賢說了算!

    崇禎殺了魏忠賢誰給他弄錢?大明那些軍隊誰來養活?人魏忠賢活著的時候,大明的軍隊都是人家養活的!他死了靠誰?東林黨的那些老爺們?開什麼的玩笑!人家都是一群清流!都是廉潔奉公,愛民如子的好官!人家哪有錢?除了魏忠賢,誰能從他們那裡弄到錢!魏忠賢從來不掙窮鬼的錢,誰有錢掙誰的!而且站著就把錢給掙了!大明快亡的時候崇禎哭著跪著求著那麼東林黨的老爺們借錢都沒借出來!滿清抄家的時候那家底一個比一個厚實!崇禎就知道給百姓身上加稅,本來中下貧農已經水深火熱,賣兒賣女了,你在加稅,人李自成恨不得跪下來謝謝你!

    魏忠賢一死,你說大明朝靠誰來運作?魏忠賢活著的時候大家都聽他的,他死了以後呢?那些東林黨的清流們只會互相扯皮,互相推諉,互相包庇,好聽的話誰都會說,可事兒誰來辦啊?

    我並不是說離開魏忠賢大明就非得玩兒完。只是東林黨的那些虛偽的清流比一個太監更不靠譜!整天只會抨擊朝政,說三道四,一到事兒上一個比一個無能!縱觀整個大明,除了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思宗朱由檢,哪個不是輕鬆自在,蟋蟀皇帝,木匠皇帝,還有乾脆不上朝的嘉靖,萬曆!崇禎要有他們一半的智商也不至於做個末代皇帝!

    最後再說一句,把明朝的覆滅歸罪到一個太監身上,那是對人家的不公平!

  • 7 # e_listen141814398

    個人認為,一個民族只有敢於正視歷史,才能夠面對現實,面對未來。抗戰時候有許多學者都在研究明末清初的歷史,透過對南明歷史的研究,找到自己的民族的問題。

    明末清初的馮銓,官運恆通,壽命很長,在那個年代很少見。由於馮銓的官癮很大,在喜峰口用鉅額資金資助皇太極入關以獲得在清朝作官的機會,後來導致袁崇煥被冤殺。

    如果歷史沒有了出處,就成了歷史虛無主義,如此一來,就會失去指責日本右翼歷史虛無主義的理由,這是非常糟糕的。

    下面這段話是在總結清朝為什麼以很少的人口就征服了上億人口的大明帝國,他以魏忠賢逆案為突破口,列舉了其中對明朝滅亡起了重大影響幾個事件,其中就有馮銓用鉅額資金贊助皇太極入關。

    臣按:【逆閹魏忠賢既誅,其從逆者先帝定為逆案,頒行天下,逆黨合謀翻之。己巳之變,馮銓用數萬金導北兵至喜峰口,欲以疆場之事翻案】;溫體仁訐錢謙益而代之,欲以科場之事翻案。小人計無至,毅宗訖不可。大鋮利國之菑,得士英而用之,然後得志。嗚呼!北兵之得入中國,自始至終,皆此案為之祟也。丙寅,大僕寺少卿萬元吉上封事。-《弘光實錄鈔》

    明朝末年,魏忠賢入朝後,朝廷裡面從此形成了閹黨集團。首先在順治朝主持《明史》編撰的就是洪承疇和閹黨的馮銓,馮銓當年在喜峰口出資100000兩白銀為皇太極入關資助。當然,現代很多人認為馮銓此舉順應了歷史潮流,但我並不這麼認為。

    我讀了很多清朝的相關史書,都說馮銓用鉅額資金資助皇太極入關,能識大體,是一個明智之舉,為馮銓後來在清朝事業發展,以及晉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眾所周知,馮銓後來是順治朝《明史》主編的Quattroporte。與之相比的是,當時有很多不識時務的迂腐書生,困於門戶之見,白白丟掉了性命。即使像史可法這樣的處於極其優越的條件,死不投降,結果死得很慘。到現在還被很多當代的人罵不識大體,為了自己的名聲害死了揚州80萬百姓。

    馬士英對中國歷史產生了如此重大的影響,但在後世卻不甚知名,遠不及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裡面的人物出名,其中有原因是大清王朝為了顯示其赫赫武功,不願提及馬士英,否則顯得大清朝的天下來得太容易。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明史的編撰者馮銓為馬士英洗白,直止康熙年間,康熙皇帝博學鴻儒科,聚集了天下的最優秀的知識分子,經過長期反覆修正,才使得明史可信度大大提高,但是馮銓《明史》初稿仍然起了極壞作用。

    我讀了很多清朝的相關史書,都說馮銓此舉能識大體,是一個明智之舉,為馮銓後來在清朝事業發展,以及晉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眾所周知,馮銓後來是順治朝《明史》主編的Quattroporte。與之相比的是,當時有很多不識時務的迂腐書生,困於門戶之見,白白丟掉了性命。即使像史可法這樣的處於極其優越的條件,死不投降,結果死得很慘。到現在還被很多當代的人罵不識大體,為了自己的名聲害死了揚州80萬百姓。

    人是很難從表面上看出來的,有些表面上看起來很好的人其實很可能是惡魔,而那些被很多人排斥打壓的人,極有可能是無辜的。明朝末年的華人的經歷就證明了這些。

    崇禎王朝東廠和錦衣衛刺探臣民隱私,直到崇禎末年,周延儒上臺以後,才禁止東廠和錦衣衛刺探臣民隱私,周延儒此舉深得民心。但後來周延儒因為提拔馬士英而被列入《明史》奸臣傳中的六大奸臣之一。

    顧炎武,聖安本紀卷之六: 馬士英伏誅。士英渡江後,黔兵逃散,乃潛居天臺寺中。其家丁某縛之以獻貝勒,貝勒數其罪惡誅之;剝其皮,實之以草,用快眾憤。時人有以周、馬作對者:『周延儒字玉繩,先賜玉、後賜繩,繩系延儒之頸,宛同狐狗之屍;馬士英號瑤草,家藏瑤、腹藏草,草裹士英之皮,遂作犬羊之鞹。

    周延儒、馬士英都被《明史·奸臣傳》列為有明一代六大奸臣。在馬士英執政期間,批評馬士英就會遭到嚴厲的打擊,連《讓馬瑤草》的作者,在馬士英逃跑以後,馬士英已經很大程度失去權力的時候情況下,都做好了遭到白道黑道的威脅的準備,《明史·奸臣傳》稱馬士英日事報復,就是一天到晚就整人害人像惡魔一樣。左良玉在討伐馬士英的檄文中,指出江南人民如果批評馬士英就會被搞死。東林黨實際上是處於被打壓的地位,執政的機會並不多,他們執政的共同理念包括:減稅、平反冤假錯案、制止東廠和錦衣衛刺探臣民隱私,以及全民參政,比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風聲雨聲雷電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明朝末年的東林黨和復社的人出資幾萬兩白銀,資助周延儒再度出山,當時的周延儒因為減稅以及平反冤假錯案,制止東廠和錦衣衛刺探臣民的隱私,使得當時明朝的內患大為減輕,被時人稱為救時之相,但他提拔了馬士英,因此被明史和馬士英一起列為有明一代六大奸臣。小人是很難從感性的角度看出來,一般的人往往會把小人當成很好的人。人性就是這麼複雜,看起來非常好的人其實可能壞的要死,而看起來被大家都排斥迫害的人極有可能是無辜的。實際上在明朝末年,馬士英非常討人喜歡,朋友圈極廣,給人一副精明強幹的印象。周延儒就是東林黨的著名人士。明朝末年,黨爭劇烈。崇禎14年,周延儒為了復出接受了阮大鋮贈送的萬金,作為活動經費。但阮大鋮作為閹黨分子,東林黨人都不接受。馬士英不是閹黨分子,跟周延儒的關係也很好。後來馬士英當政之後,周延儒有一個弟弟家的親家的親戚,找到馬士英,馬士英對這個周延儒家的親戚贈送了大量金錢,又封官又改名。馬士英對周延儒的感激之情,那是不用說的。阮大鋮被江南計程車大夫們視為小人,也就是叛徒。主要是因為阮大鋮當年當時曾經背叛出賣過不少的江南士大夫,使得他們有的坐牢,有的失去了性命。後來阮大鋮企圖緩和雙方的關係,比如他出錢3000兩白銀給侯方域去為李香君開苞,侯方域已經答應和解,但李香君堅決不同意,阮大鋮就構陷罪名準備逮捕侯方域,侯方域逃跑了,但後來還是被阮大鋮關了起來。這就是明朝末年的黨爭。對於馬士英大家都沒有意見,都願意接收馬士英。開始的時候,大家對馬士英的印象還很好,不少人還認為他是于謙再世,能救民於水火之中,挽救大明朝。當馬士英把他的妹夫越其傑派到開封去擔任河南巡撫的時候,大家都沒有意見,儘管越其傑先前因為貪腐被處理過。本來,馬士英是把河南巡撫拿給阮大鋮當的,如果這樣的話,阮大鋮遠離這個是非之地,似乎後來會少了很多故事。

  • 8 # 深夜裡的鐘聲

    這個問題,其實是困擾中國封建時代幾千年的一個問題。

    自秦始皇一舉掃滅六國,完成大一統之後,在統治階級內部,就存在著一個重大的矛盾,就是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之間的矛盾。

    皇帝歷來想把所有權力都抓在自己手裡,這是維護其合法統治的必然要求,封建封建,就是所有權力出自一人,層層下放,建成一整套的統治邏輯。

    而在另一方面,官員或者說地方豪強勢力,想要限制皇帝權力,或者說分散皇帝權力,對他們來說,皇帝只要做一個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是最好的。

    因此,他們的目的,是限制中央集權,把皇權關在一個籠子裡,而不是皇帝決定一切。

    這種限制皇權,表面上看起來不錯,畢竟誰也不能保證每個皇帝都是明君,萬一是個獨夫,受苦的是所有人。

    然而,也僅僅是表面上看起來不錯而已。官僚豪強,他們限制皇權的目的,主要是保障自身的特權。

    我們學過歷史都知道,封建時代的統治階級是地主階級,也就是說,皇帝和官僚都是地主階級的一員,為什麼他們之間還會有矛盾衝突,按理說,他們不都是利益一致的嗎?

    宏觀來說,確實是這樣,在整體利益上,他們是一致的,但是,皇帝作為天下共主,為什麼是你姓朱的做,為什麼不能是我姓李的來做呢?這裡就有衝突了。

    雖然,皇帝本質上是一個代理人,但封建制度這一整套統治秩序裡面,皇帝是所有權力的來源,天下是皇家一家之天下,這就決定了封建時代,統治階級內部也是分有三六九等的,決定誰能做皇帝,只看誰能把其他的刺頭給打趴下,大家都被打服了,就一起奉你為共主。

    歷來對壞的官僚,稱其為奸臣、貪官,而對做的不好的皇帝,稱呼一般是昏君、暴君。這稱呼就很能說明問題,歸根結底,天下是皇帝私家的,官僚雖然也是統治階級一員,但你如果多拿多佔、越界了,那就損害了皇家利益,皇帝願意賞賜你,那是皇帝的事,但你主動去佔有就不行。

    魏忠賢的問題,就是這個問題的集中體現。

    魏忠賢作為閹黨大頭目,他代表的可不是太監的利益,他正是皇帝的代言人,是皇權的人格化身。

    明初,猛人朱元璋把宰相廢了,那是因為他是真的猛,一個人可以把所有的活都幹了,所以這時候皇權壓得官僚抬不起頭,根本不敢出聲。

    到永樂帝朱棣時,雖然這哥們也很猛,但還是比不上老爹,所以設了個秘書機構內閣,但朱棣畢竟能力很強,一直能壓著,不讓下面的權力做大。

    等到後代皇帝,一個個都是溫室的花朵,那鬥爭起來就完全不行了,和那些一輩子信奉鬥爭哲學的讀書人相比,不知道差了多少條街。所以,這時候,閹黨就出現了,他們作為皇帝的身邊人,是皇帝天然的親信,再加上他們不像那些官僚,有家有口的,他們的利益完全和皇帝綁在一起,因此,是最佳的皇權代理人。

    所以,東林黨和他們鬥來鬥去,矛頭不是這些身體殘缺的太監,而是背後的皇帝。

    崇禎殺了魏忠賢,代表的是皇權在這場鬥爭中徹底落敗,而當這些官僚的權力無人能限制時,不僅僅會侵蝕皇權,更是可以肆無忌憚的提高自己的特權,加重對老百姓的壓迫和剝削,而另一方面,本來應該流入國庫的錢,被他們截胡了,那當社會矛盾激化,出現危機的時候,不管是農民起義,或者是少數民族寇邊,崇禎就算想解決也已經有心無力了。

    因此,崇禎殺魏忠賢,不管是不是錯殺,代表了皇權的徹底沒落,這時候,其實已經決定了朱明皇族的命運。

    而那些官僚士大夫,姓朱的不做皇帝,他們還可以迎姓李的來,姓李的抽血抽的狠了,乾脆就把姓愛新覺羅的叫來,這時候哪還管夷夏之防。

  • 9 # 理解的椅子

    我們常說,歷史的魅力就在於,對於同一段歷史,每個人有每人個不同的解讀。有自已的觀點是好事,但是你的觀點需要有大史實和論據作為依據,否則,那就是人云亦云,主觀意斷。

    殺魏忠賢自斷臂膀 這個說法是站不住腳的,雙方對對方的猜疑,都是各自無法容忍的。《明史》這樣記載崇禎的:生性多疑,初入宮一夜未敢眠,自帶食物等等。而猜忌一旦生成,就像破鏡難以重圓一樣裂痕無法彌補。特別是權力的中樞,一個不慎將萬劫不復。這就註定魏忠賢不會為崇禎所用,既不能用,為何要留一下定時炸彈在身邊?

    殺魏忠賢無法遷制文官集團 明朝的確自明宣宗始利用宦官來遷制文官集,但事實證明,這個方法是行不通的。文官集團有儒家思想武裝大腦,有朝廷律法制約,還有御史言官監督。而宦官卻不受任何制約,這將會導致宦官權力氾濫,王振,劉謹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歷史的發展不管你願不願意總是向前的,發展的軌跡也必將從人治走向法治,我們歷史上自從漢劉邦的《約法三章》開始,到明末已經發展了一千多年。魏忠賢所犯下的罪孽,任何一條也足以殺他幾次,崇禎皇帝若不殺他,要大明律法何用。

  • 10 # 且枕紅蕤欹側看斜陽359

    從歷史的發展來看,殺魏忠賢沒錯,錯在殺得太急。魏忠賢算不上崇禎的心腹,甚至還有點敵對,崇禎登基之前魏忠賢也耍了小動作,只不過崇禎棋高一著罷了。

    崇禎為什麼要殺魏忠賢?因為他覺得宦官禍國殃民,還迷惑他的哥哥,導致朝綱不振。另外,民間對魏忠賢等人也是深惡痛絕,殺了可以收穫民心。最後,魏忠賢不支援他繼承皇位,這個怎麼能忍?而且魏忠賢的權力在崇禎看來太大了,已經威脅到他的安全。即位之初,崇禎滿腔熱血,當然要剔除這個毒瘤。所以站在崇禎當時的立場,殺魏忠賢沒錯。

    崇禎的錯誤在於殺得痛快卻沒有後手準備,導致能夠對抗東林黨的勢力被掃除,東林黨一家獨大把持朝政,威脅比魏忠賢更甚。因為魏忠賢雖然把持朝政,但是聲名狼藉,得不到民心,且權力完全來源於皇權。而讀書人則站在道德制高點,還整天說什麼為民請命。東林黨嘴炮無敵,辦事無能,黨爭內行,理政外行。到最後崇禎也只能悲憤的說文官皆可殺。

    當然,我們後人站在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看,當然很容易分辨誰是好人,誰是壞人,誰是能臣,誰是忠臣。可是當事人是不可能知道這些的,所以做決定時,出錯也很正常。當事人只是做了他認為當時最好的選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才能做到讓家人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