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攝靈魂影
-
2 # 即慧養生堂
從化學原理上做一個梳理吧,給希望深度理解的,有專業背景的朋友一個思考脈絡。
先看青蒿素的結構。
青蒿素之所以能抗瘧疾,最重要的就是其中的過氧橋鍵。怎麼知道的呢?一個一個基團改造嘗試,發現把過氧橋鍵反應掉時,分子沒有抗瘧疾效果了,因此過氧橋結構是關鍵。
再仔細思考,過氧橋鍵從化學上講,容易和Fe2+(二價鐵)反應,被切斷開啟,生成自由基化合物。說到Fe,毫無疑問,生物中,血紅素中含鐵最多。而非常不巧,瘧原蟲成熟滋養體階段,其血紅素會達到一個非常高的濃度。
這樣,服用的青蒿素,就會在瘧原蟲體內被活化,生成大量自由基,烷基化寄生蟲蛋白,從而殺滅寄生蟲。
詳細機理由王繼剛老師在2015年,透過化學蛋白質組學分析給出,給出了青蒿素作用於瘧原蟲的124個蛋白。Nature Communications volume 6, Article number: 10111 (2015)
明白了上述機理,就應該明白,青蒿素的耐藥性問題是不太難解決的,甚至不應該用產生抗藥性這個定義。這也是屠呦呦先生團隊,在今天公佈的訊息中,需要強調的核心。不必擔心耐藥性的問題,青蒿素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將是核心抗瘧藥物,拯救數億人的性命。
為什麼大家這麼關心瘧原蟲耐藥性的問題?
因為瘧疾很厲害,真的很厲害,容易傳播,而且致死率極高,牛逼程度,堪比非典。康熙爺當年要不是有奎寧,就直接一波被瘧疾帶走了。瘧疾給人類帶來的威脅,超乎你們想象;世界衛生組織,重視瘧疾的程度,超乎你們的想象。
奎寧固然神奇,可是現在已經有了抗奎寧的瘧原蟲了,其它瘧疾特效藥也差不多,基本上都有了耐藥性了。青蒿素可以說是最後一道防線,這道防線如果失守,將帶來人類史上一場浩劫,死上幾千萬人也不稀奇。
但是理解了青蒿素抗瘧疾機理,就會明白,這真的是大自然的饋贈,青蒿素不一樣。
大部分藥物都是靶向作用於病原體的某個至關重要的蛋白,病原體因為該蛋白失去功能,而死亡。相應的,如果突變出某個不懼怕該藥物的蛋白,就會活下去,即產生耐藥性。
但青蒿素的殺傷機理是透過自由基烷基化數百個瘧原蟲蛋白,單個蛋白靶點的突變不太可能引起耐藥性。
事實上,僅僅需要延長服用青蒿素的時間,就可以幹掉所謂產生“耐藥性”的瘧原蟲。
參見這篇大作 N Engl J Med 2014; 371:411-423,97.7%的產生”耐藥性”的瘧疾,都可以透過延長服藥時間,輕鬆解決。
我們來思考一下原因。
這應該是因為青蒿素的藥代動力學的問題。青蒿素在血液中的半衰期很短,而瘧原蟲體內血紅素含量,在其整個生命週期中,波動很大。所以,所謂“耐藥性”的瘧原蟲,就是改變了自己生命週期的瘧原蟲,可以躲開青蒿素在血液中濃度最高的時期。因此,簡單地加大青蒿素用量和延長服用時間,就可以輕鬆清除這些虐原蟲。
這是其它抗瘧藥物不具備的!其它抗瘧藥物一旦失效,就是真的失效了,延長時間是沒用的!
說幾句題外話,我們看看如下結構。
10位碳是羰基時,就是青蒿素。但是青蒿素水溶性極差,脂溶性也一般,藥代動力學不優秀,想抗瘧疾,將其改良,是必須的。
R取代基為H時,稱為二氫青蒿素。研究表明,其抗瘧活性比青蒿素高一倍!
這就好辦了,繼續,把R變為甲基,就是大名鼎鼎的蒿甲醚,目前,蒿甲醚聯合本芴醇,是抗瘧的推薦手段。
為了提高青蒿素的水溶性,還可以把R變為酯基,當R為琥珀酸單酯時,效果最好。這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青蒿琥珀酯。
治療紅斑狼瘡的青蒿素衍生物,也是二氫青蒿素衍生物,是SM934,水溶性很好。其實就是R取代基變成了乙胺基。
//看到有朋友比較關心狼瘡的問題,稍微補充一下,我調研的實驗結果。臨床和動物研究均表明青蒿素對狼瘡有潛在的有益作用。使用青蒿素和其衍生物,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症狀,降低抗體和蛋白尿水平,減少腎損傷和減少潑尼松的使用。詳細的動物研究表明,青蒿素的作用機制可能包括調節T細胞亞群,抑制B細胞的活化和炎性細胞因子的產生,以及阻斷NF-κB訊號轉導途徑,從而起到抗炎和免疫調節的作用。 總之,除了抗瘧疾作用外,青蒿素衍生物還具有許多藥理學特性,特別是可能有助於治療SLE。 未來為了支援該治療方案的廣泛臨床應用,有必要進一步闡明其治療機制。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不僅僅可以保護我們一代又一代人免受瘧疾的威脅,還有治療紅斑狼瘡,治療癌症的潛力。以過氧基團為核心的青蒿素結構仍然有著很大的藥用潛力,相關研究完全可以繼續輝煌,為人類造福。
不是說其它結構的藥物不好,而是像青蒿素這麼便宜的好藥,實在太少。不努力挖掘,說不過去。
目前臨床結果,按照屠呦呦先生的說法,叫謹慎樂觀。
我不擔任任何要職,說話可以更沒有顧忌一些,根據實驗室資料,我很樂觀。
-
3 # 中醫二羊
為什麼熱議?一方面是中醫黑子的猛烈攻擊。另一方面是鐵桿中醫辯解。
在二羊看來,從青蒿里提取青蒿素,按西醫藥理來使用,不管有效與否已經不管中醫的事了。如果挖掘出好用的方法,方藥,只是證明中醫藥確實是一個寶庫值得西醫來挖掘和學習。
另一方面中醫沿用至今的好的方法方藥還有很多,我們按中醫的方法用出療效,這個事實毋庸置疑,千百年來的臨床應用已經證明這一點,非要套上科學外套的噴子們可以看看或者瞭解一下現代西醫的循證醫學。
中醫在應用系統思維理論,綜合調治方面先進太多。西醫永遠無法理解,因為他們還停留在單細胞的思維。人畢竟不是細胞和分子,人是一個複雜綜合體。中醫就是調整這個整體的。
青蒿素的提取和擴大應用,可以讓那些跪舔洋大人的人們自我安慰罷了,中醫早就應用有限的,非要得到西方洋大人的承認才有成就感和存在感,這種奴性根深蒂固。許多所謂的高階知識分子思想研究被殖民颳了。
說到醫學,必說米國,別人的辯證才是真理等等!……
以上種種我想是這個問題熱議的原因。
-
4 # 李醫生整形
這次屠呦呦先生登上熱搜,就說明人們對中醫的關注程度在增加。傳統中醫經過了民國時期全面絞殺,出現了一個低谷,這些要歸結為早期人們對西醫的過度迷信,在某些方面西醫確實有著一定的優勢如抗感染方面,尤其青黴素的出現。
解放後我們國家為了迅速提高全民素質,培養了“赤腳醫生”這個行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缺醫少藥的局面,中醫又發揮了他的巨大作用。當然,這裡也有西醫的功勞,“中西醫結合”也是這個時候出現了。
隨著醫改的到來,國家把醫院這個國民健康保障的地方(有人比喻做“第二國防線”也不為過)變成自負盈虧的事業單位,引入經濟核算,一系列的問題出現,大醫院、特大醫院的出現,小醫院尤其鄉鎮醫院逐步衰敗,大醫院人滿為患。大處方、大檢查、高檔檢查及治療裝置的出現,無不是利益的驅使。病人越來越多,人們對健康的渴望程度,對醫院的期望值越來越高。
中醫為了生存也拾起了西醫的方法,如中醫院也開展了包括所有的西醫檢查和治療專案,這樣才可以維持下去,人們才能發獎金和工資。有了逐利的行為就會有利益最大化的慾望,因此中醫院目前也是採用了西醫院的管理模式。
要讓醫院迴歸到救死扶傷的正確軌道上來,只有切斷利益的鏈條。醫院的公益化的性質必須彰顯。由於中醫關注以人為本,因此各項費用要少的多,國家要有擔當,把醫院真正管理起來,如果人們都憑藉機器收費,那麼醫院還會逐利,中醫還會學西醫開始逐利。中醫也難以振興的。
要把醫院當做國境線來管理,醫生就是邊防軍,讓醫院爭搶患者的行為徹底終止,北京的大醫院開始深入到鄉鎮衛生院,各級三甲醫院觸角也是伸到基層醫院,他們不是真正的送醫送藥,而是爭搶醫保這塊大蛋糕而已。
既然國家寄希望於中醫,那就在醫改上動大手術,才能振興中醫,另外社會大環境也需要整頓,改變現有的全民逐利心理,所謂“笑貧不笑娼”就是這種現象的具體表現。
-
5 # 正義中醫
引起網路熱原因:青蒿素是中藥嗎?從炮製煉丹到化學成分之路。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佈,中國女藥學家、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屠呦呦與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中國科學家因為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理由為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
然而對於屠呦呦的獲獎,國內中醫界卻議論紛紛褒貶不一,褒獎者認為屠呦呦諾獎得主是中醫文化復行的標誌,貶低者認為屠呦呦諾獎得主是中醫文化滅亡的開始,對於兩種不同認識的正誤對錯,必須理性分析看待不能感情用事,畢竟這是中醫發展史上標誌性的大事件。
第一節:正確認識“形而上下”世界觀
中醫(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一般指以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為主的醫學,所以也稱漢醫。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
中醫誕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後歷代均有總結髮展。除此之外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漢方醫學,南韓韓醫學,北韓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由於中醫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能夠傳承現在的傳統醫學,歷史上產生過很多不同的認識觀點,但是從認識論角度看有一條不變的原則就是“形而上下”觀念,但是這一認識觀卻在歷史演變過程中產生了很大的誤解,同時也導致在認識中醫上產生了巨大分歧,也導致很多中醫人在認識學習中醫中出現了思維誤區,因此,談到中醫文化的繼承發展問題時,我們必須首先要反思自己的“形而上下”認識觀。
1:古代“形而上下”的本意考
“形而上下”論最早出自《繫辭上》:
“《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其中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就是所謂的“形而上下”,由此開始逐漸形成中國古代的世界觀,也就是中國傳統中醫的認識觀。
然而要特別注意,中國古代這種世界觀認識觀中,性之上下是不能分割的統一體,言形上是對應形下而言,言形下是對應形上而言,形上和形下並非是兩個事物,故而稱為“形而上”和“形而下”,絕對不能置換為“形之上”和“形之下”。
按照“形而上下”的世界觀和認識觀:
“形而上者謂之道”者就是“形而下者謂之器”的“道”。
“形而下者謂之器”者就是“形而上者謂之道”的“器”
綜合而言,“形而上下”就是道器一體論,用現代哲學觀看就是所謂現象規律不可分,規律是現象的規律,現象是規律的現象,同於佛教經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所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形而上下”世界觀和認識觀本意將上下看做不可分割的對立統一體,故而《繫辭上》中談到什麼是“道”有如下經文:“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佔,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在上述世界觀影響下,中國古代先賢研究思考宇宙人生是基於“形而下者謂之器”而研究得出“形而上者謂之道”,也就是透過現象看到現象本質的意思,而非設定在在現象之外另有一個“道”體的存在;如果在現象之外另設定一種道體存在就是“形之上下”,而不是“形而上下”,《論語·為政》“子曰:君子不器。”也是這個意思。
2:區分“形之上下”和“形而上下”異同
形而上學一詞,實際是指一個哲學分支學科。"形而上學"一詞在亞里士多德時代並未出現,它是在公元前60年安德羅尼柯編撰亞氏遺著時,先將關於自然的可感覺運動變化的事物著作編在一起,命名為《物理學》,而把現在所謂《形而上學》的各篇章放在《物理學》之後,並集合在一部書內,取名為Meta physika,即現在的《形而上學》。
西方哲學中所謂形而上學含義是對存在的研究。是對科學以外、無形體、不可證明的事物的研究。形而上學,是原始哲學的一個門類,指對不可證明的無形世界本質的猜測,我們現在常說的"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觀察事物的思維方式是它後來的引申義。
它是一種研究"存在"的本體論體系,其理論原則是柏拉圖的"世界二重化",歷史上是為神學服務的。 13世紀起被作為哲學名詞,用以指研究超經驗的東西(靈魂、意志自由等)的學問。在黑格爾提出辯證法以後,它又被用以指與辯證法對立的古老的世界觀與方法論。
當我們瞭解了西方哲學的中的“形而上學”含義後,我們就會發現這種哲學觀念與中國傳統“形而上下”具有本質差別,東方的“形而上下”不是"世界二重化",而是"世界一元化"。
"世界二重化"是指現象和本質分別獨立的兩種存在,"世界一元化"是現象和本質是一種存在兩種表現,這就是東西方文化中哲學觀念的根本區別,嚴格意義上講,西方哲學"世界二重化"應該翻譯為“形之上學”,不能翻譯為“形而上學”,中國傳統哲學觀才能用“形而上學”來表達。
3:以“形而上下”哲學觀指導中醫
因為傳統中醫是以“形而上下”哲學觀為指導,所以自古以來是立足“形而下者謂之器”為基礎,追求“形而上者謂之道”,在積累了大量人類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等經驗知識基礎上,逐漸形成系統有機的醫學理論體系,不但具有邏輯自洽的理論系統,而且具備嚴密的機制基礎,而不去追求所謂的形之上的另一種存在,即“六合之外存而不論”醫學觀。
兩種認識論示意圖
第二節:中醫自古具有人體機制基礎
1:中西醫之爭觀點解析
中醫近代發展過程中逐漸式微是不爭的歷史事實,對於中醫式微原因主要有不同的三種認識觀點:
其一:只憑哲學指導辯證,反對西醫理論
這種觀點是在現代醫學進入中國後,兩種理論比較下,因為中醫理論沒有細化的解剖學,組織學等機制系統,於是認為反對中醫從解剖學,生理學,組織學,胚胎學等角度去研究思考中醫,立論點以所謂“形而上學”的所謂道體為根本,這種觀點太過偏僻,醫學是技術性很強的學科,如果一個醫生連基本的解剖學定位也沒有,單憑純粹的這些邏輯體系不可能知道臨床醫療實踐,古今中外的醫學都不能接受這一認識觀點,如果深究這一認識觀點產生的根本原因,實際是將西方哲學中的“形之上下”誤解為中醫的“行為上下”導致的錯誤認識觀念,在這種觀念之下,簡單機械的建立所謂中醫辨證,只是一種粗放的症候群總結,缺少嚴密機制基礎,否定堵塞了中醫向微觀機制化的延伸發展,最終的結局就是使得中醫永遠不能向現代化過渡,這是絕對錯誤的觀念。
其二:完全否定中醫,認為中醫是偽科學
這種觀點在民國時期達到最高潮,反對中醫的呼聲曾經導致民國政府取締中醫案發生,仔細研究反對中醫的人,如餘雲岫,魯迅等人都是當時最早接觸西醫的人,學習西醫後反觀比較兩種醫學體系產生了反對中醫的觀念,這種觀念至今也在流行。這種觀點認識也有點過分偏激,傳統中醫是經歷幾千年的歷史過程,歷史實踐證明中醫的合理性和適用性,西方醫學傳入中國之前一直是主流醫學,中醫發展過程中出現很多弊病是在所難免的事情,如果全盤否定絕度是一種偏激思維觀念。
其三:中西醫匯通觀點
中西醫匯通從西方醫學傳入中國就開始了,最早是晚晴舉人唐宗海,光緒年間舉進士,中年之後則轉而研究醫學,主張兼取眾家之長,"好古而不迷信古人,博學而能取長舍短",著有《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基礎理論著作。又名《中西醫判》、《中西醫解》、《中西醫學入門》。等著作;進入民國時期,以張錫純《衷中參西錄》為中西醫結合的典型代表;這一流派觀點實際是比較客觀認識,中醫雖然源遠流長,但畢竟屬於從傳統醫學,在現代科學儀器發展的時代,中醫必須結合現代科學手段豐富自己才能正真獲得復行和發展,雖然這是一個漫長的研究過程,但是這是一條必須要走的路。
2:中醫理論自古具備人體機制基礎
其一:中醫理論本具生理解剖學機理
傳統中醫經歷幾千年歷史能夠存在下去,並得到療效驗證,並非單純依靠哲學能夠做到的,而是具有解剖學和生理學最基礎機制存在,最明顯的是《黃帝內經》中提出“五度”之說,有脈度、髒度、肉度、筋度、俞度等五度,所謂度者就是度量勘定的意思,也就是典型的生理解剖含義。
《靈樞,脈度》篇:“黃帝曰。願聞脈度。岐伯答曰。手之六陽。從手走頭。長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陰。從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陽。從足上至頭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陰。從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蹺脈從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脈任脈。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氣之大經隧也。”,將經脈長度度量的非常細緻。
其他四度也是如此,由此可知傳統中醫理論自古就具備人體生理解剖學機制基礎。
其二:中醫理論本具胚胎學機理
傳統中醫理論不但具備生理解剖學機制原理,而且本具胚胎學機理。
《靈樞.決氣篇》中講:
“帝曰:餘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餘意以為一氣耳,今乃辨為六名,餘不知其所以然。歧伯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
何謂氣?歧伯曰:上焦開,發宣五榖味,燻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
何謂津?岐伯曰:腠理髮洩,汗出溱溱,是謂津。
何謂液?歧伯曰:榖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洩澤,補益腦髓,面板潤澤,是謂液。
何謂血?歧伯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何謂脈?歧伯曰: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
中醫“六名一氣”論所講是典型的人體胚胎發生發育機理。
方士派中醫經典《太上老君內觀經》中講:
“ 天地媾精,陰陽布化,萬物以生。承其宿業,分靈道一。父母和合,人受其生。始,一月為胞,精血凝也。二月成胎,形兆胚也。三月陽神為三魂,動而生也。四月陰靈為七魄,靜鎮形也。五月,五行分藏以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用滋靈也。七月,七精開竅,通光明也。八月,八景神具,降真靈也。九月,宮室羅布,以定精也。十月氣足,永珍成也。元和哺食,時不停也。”
上述經文所講內容非常明顯的是立足人體胚胎髮育機理而展開養生學說。
透過上述列舉經文可以看出,傳統中醫理論原本具有非常精確細化系統的解剖學機理和胚胎學機理,絕對不是所謂的簡單的經驗之談,更不是所謂單純抽象哲學思辨,而是具有同現代醫學近似的理論系統,只不過由於經典文句太過艱澀和經典描述鬆散,一般學人無法系統把握而已,並不代表中醫沒有人體機理存在。
第三節:中醫方藥可以進行成分研究
很多所謂鐵桿中醫認為要想從從傳承中醫中藥,不能進行西藥式的成分分析,只有保持天然飲片的煎煮法才是唯一純傳統中醫,立足這一觀點的中醫人士,看到屠呦呦教授諾獎得主後,就發表很多言論,認為青蒿素的研究不是中醫藥,而是西藥研究,與中醫中藥無關,而且極端認為青蒿素的發明從此中斷了中醫中藥,其實這是一種非常狹隘的認識,豈不知傳統中醫自古就有成分分析的觀念出現,而且一直也是中醫中藥發展的核心主線。
其一:世傳派中醫中藥成分分析應用,
《雷公炮炙論》三卷,南北朝劉宋·雷斆約撰於公元五世紀。古代中醫學經典著作。此書為中國最早的中藥炮製學專著,原載藥物300種,每藥先述藥材性狀及與易混品種區別要點,別其真偽優劣,是中藥鑑定學之重要文獻。《雷公炮炙論》也是中國最早的製藥專著, 書中稱制藥為修事、修治、修合等,記述淨選、粉碎、切制、乾燥、水制、火制、加輔料制等法,對淨選藥材的特殊要求亦有詳細論述。
特別提示,其中的“水制、火制、加輔料制”成分已經改變了原始藥材的成分。這就說明傳統中醫不反對成分分析應用,而且一開始就具備了改變選擇成分應用於醫療的觀念。
其二:方士派丹藥成分分析與使用
道家外丹黃白朮在中國盛行了近兩千年。中國著名的化學史專家袁翰青先生認為:煉丹術是近代化學的先驅,它所用的實驗器具和藥物則成為化學發展初期所需要的物質準備。雖然道家外丹黃白朮最終未能達到預期的目的,但道家金丹家頑強不息的實踐和探索活動,客觀上卻刺激、推動了中國古代科學的發展,華人引以自豪的四大發明之一黑火藥就是最初在唐代道家金丹家“伏火”實驗中孕育出來的,這就說明方士派中醫自古就開啟了藥物成分分析和應用的先河。
丹,是中藥的一種劑型,古今許多藥方都名之曰“丹”,以示靈驗,如天王補心丹、至寶丹、山海丹等。這些方藥,主要由動植物藥配製而成,與本來意義上的丹毫不相千,只是借用“丹”名而已古代煉丹術對後世的深刻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第四節:屠呦呦諾獎得主標誌中醫中藥現代化的開始
其一:“生機論”推翻與生物化學的出現
傳統中醫中藥的炮製法和丹道法都與藥物成分相關,但是由於時代的限制一種處於非常粗放的狀態,實際真正炮製成分分析和應用還是處於經驗總結的階段,並沒有真正認識到藥物成分的根本機理,民國醫家餘雲岫並非不研究中醫,而且提倡中國產藥品,治病常用中藥,在診所內開闢化學研究室,研製中藥製劑,整理中藥方書,著有《中國產藥物的文獻研究》、《研究國藥產物芻議》等著作,但是書種分析結論現在看來也是非常粗放而且很多錯誤,這是因為當時的生物化學學科還不夠成熟造成的,我們不能責備古人的錯誤。
生物化學,顧名思義是研究生物體中的化學程序的一門學科,常常被簡稱為生化。它主要用於研究細胞內各組分,如蛋白質、糖類、脂類、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和功能。而對於化學生物學來說,則著重於利用化學合成中的方法來解答生物化學所發現的相關問題。
生物化學(Biochemistry)這一名詞的出現大約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但它的起源可追溯得更遠,其早期的歷史是生理學和化學的早期歷史的一部分。例如18世紀80年代,A.-L.拉瓦錫證明呼吸與燃燒一樣是氧化作用,幾乎同時科學家又發現光合作用本質上是植物呼吸的逆過程。又如1828年F.沃勒首次在實驗室中合成了一種有機物──尿素,打破了有機物只能靠生物產生的觀點,給“生機論”以重大打擊。1860年L.巴斯德證明發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但他認為必需有活的酵母才能引起發酵。1897年畢希納兄弟發現酵母的無細胞抽提液可進行發酵,證明沒有活細胞也可進發這樣複雜的生命活動,終於推翻了“生機論”。(19世紀有名的生理學家米勒(J.Müller)也同意生機論的觀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德里希(H.Driesch)對生機論作了最重要的發展。他從機械論的觀點出發,對海膽的早期發育進行了實驗分析,發現海膽卵的顯著調節能力。以致使他認為,動的目的論是不可避免的。於是他大力主張生機論,提出生物中存在有如海膽、海鞘成體中所有的一種調和等能系(即一部分能調節形成整體的系)和卵巢所有的複雜等能系(即任何部分都能再現相同的整體),並列舉了人類中的現象。後來,他認為這些現象中存在著非機械的因素作用,並稱之為活力。他認為這活力既非物質也非能量,是非空間性的,但可作用於空間。很多人對德里希的生機論提出批判意見,認為這種理論不是自然科學的生物學理論。特別從有機體論的立場來看,生機論通常應與機械論相對立。但他們都把生命系看成是一種疊加性的東西(即一個系的性質或作用只是由該系的組成因素的各種性質或作用相互疊加的結果,而不是其它)。這是脫離生命本質的一種論點。與德里希同時代的生機論者還有沃爾夫(G.Wolff),賴因克(J.Rein-ke)等。與德里希的不可捉摸的活力不同,他們提出一個具體化的心理因素為原理的心的生機論。這些新出現的生機論,稱為新生機論,以區別於古典的、承認生命力的樸素的生機論。)
其二:青蒿素成分研究開啟中藥現代化之先河
中醫中藥歷經幾千年的使用,也是一種長期的藥物篩選過程,期間積累成了巨大的藥物寶庫,但是經驗性藥物性認識很難具備普適性,導致中醫中醫一直無法進入現代化的程序之中,大量的中醫中藥寶庫被塵封在傳統的桎梏中不能造福人類,屠呦呦教授青蒿素的研究最初也是從傳統中藥中海選出來的,上個世紀60年代,瘧原蟲對奎寧類藥物已經產生了抗藥性,嚴重影響到治療效果。屠呦呦受中國典籍《肘後備急方》啟發,成功提取出的青蒿素,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能迅速消滅人體內瘧原蟲,對惡性瘧疾有很好的治療效果。,被譽為"拯救2億人口"的發現。
青蒿素是從複合花序植物黃花蒿莖葉中提取的有過氧基團的倍半萜內酯的一種無色針狀晶體,其分子式為C15H22O5,由中國藥學家屠呦呦在1971年發現 。青蒿素是繼乙氨嘧啶、氯喹、伯喹之後最有效的抗瘧特效藥,尤其是對於腦型瘧疾和抗氯喹瘧疾,具有速效和低毒的特點,曾被世界衛生組織稱做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瘧疾治療藥物”。這就說明傳統中醫中藥透過現代生物學的成分分析和應用,可以大大提高藥物的療效作用,使得中醫中藥更具有普適性。
類似青蒿這樣中醫中藥在傳統中醫中藥中非常豐富,可以稱之為原生藥材的寶庫,如果都能夠做到象青蒿素一樣的療效普適性出來,巨大的原生態中藥寶庫就會被開啟,將來為人類的醫療事業貢獻之大可想而知。因此·青蒿素成分研究開啟中藥現代化之先河。
其三:屠呦呦諾獎得主開啟中醫現代化程序
從中醫理論的人體機制分析和中藥傳統分析來看,我們發現所謂傳統中醫從理法方藥四個層面都與現代醫學理論非常近似,傳統人體生理解剖和胚胎機理如果一旦被解密,就會發現背後的機理就會與現代生命科學機理匯通起來;中醫中藥成分分析一旦被現代生物化學解釋出來,就會發現傳統中藥與現代藥物學機理匯通為一體,中醫人體理論機制和中藥理論機制兩者同時與現代科學匯通起來,表面上看好像中醫中藥被解體了,其實不然,也不必要恐懼,上述分析內容只不是傳統中醫世傳派理論的現代化程序,方士派中醫理論背後還要如何自控生命體的所謂“真人之道”等待未來解密復行,故而得知,中醫現代化的程序並不能解體中醫,只是為未來中醫真正復行開啟了先河。
2015年10月8日,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自然學獎的華人。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的屠呦呦,創造性地研製出抗瘧新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獲得對瘧原蟲100%的抑制率,為中醫藥走向世界指明一條方向。試想沿著屠教授的這條研究之路走下去,成千上萬的青蒿素一樣的藥物被研發出來,不就是中醫中藥現代化程序的開始嗎?
-
6 # 使用者63859711
中醫粉說:成果源自古典的中醫文獻!
中醫黑說:論文是用英文寫的。過程是用現代技術實現的!
他們說的都是不可否定的客觀事實!
回覆列表
屠呦呦登上熱搜,傳統中醫貢獻之所以會引起網路熱議,是因為現在中醫在西方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在國內培養了一大批中醫黑,只要事關於中醫必黑,很少有關於中醫正面的報道,直到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獎!而事實是西醫治死人的不在少數,可是大部分人視而不見,揪住中醫的小尾巴不放,天天黑,天天罵,讓人望而生畏!不可否認中醫確實出過不少問題,也有很多垃圾中醫給傳統中醫抹黑,可是西醫就沒有這樣的問題嗎?抗生素的泛濫,導致超級細菌的出現最終不治而亡,這是誰之過?
中醫只是沒有用到正路上,一些村鎮鄉野中醫治病效果比醫院好多了,而且便宜,都消費的起,如果沒有效果為什麼還會大排長隊跑到這麼偏僻的地方求醫?
早在1913年,毛澤東就曾在《講堂錄》筆記中寫道:“醫道中西,各有所長。中言氣脈,西言實驗。然言氣脈者,理太微妙,常人難識,故常失之虛。言實驗者,求專質而氣則離矣,故常失其本,則二者又各有所偏矣。”這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毛澤東對中西醫學方面的最早論述。1928年11月25日,毛澤東在《井岡山的鬥爭》一文中指出:“作戰一次,就有一批傷兵。由於營養不足、受凍和其他原因,官兵生病的很多。醫院設在山上,用中西兩法治療。”
所以說不管是中醫西醫能治好病的都是好的,互相結合優點,更好的為人類服務!也希望屠呦呦這樣的人間天使出現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