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99230230491

    我在用101教育PPT,有很多老師上傳的課件,我在參考同時會多加一些自己覺得生動有趣的元素,特別是用圖上精挑細選,孩子們挺喜歡我的課的,你不妨試試呀!

  • 2 # 曾憲全110401818

    說取文言文課,就想起學生時代的語文老師,的確有的老師講課很難董,而有的老師講同—課文,即風趣又好董,我好長時間,都不知道老師講的那些知乎者也道底是什麼意思。只到聽了另—個老師的講解才明白,原來老師講課也需要藝術的加工。

    可能幾十年前的老師文化水平也不高吧,我初中第—個語文老師講文言文只會照著書本來讀,自己也不會背課,我發現他是按教案讀。搞些古詞解釋,很多時候聽的頭都大了。文言文其實就是古人的文學用語的語法,講文言文,先不要去講課文,老師先把文言文課文的翻澤文當著故事給學生聽,先聽明白這個課文道底是怎麼回事。再把古人的文學用語與現代用語作對比,說明白了為什麼要這麼用。

    我的第—個文言文老師,開始讀一遍課文,然後就—句—句翻譯,只到一遍課文上完,我也沒有明白是怎麼回事,知,乎,者,也,矣,言,亦,何,曰,等字為什麼要與文中這麼用,老師把它象講故事—樣講,或自己編幾句這樣的應用說給學生聽。講文言文,最好找幾本古典小說,按白話文給學生讀幾個,同樣又用文言文來讀,這樣使學生產生聯想,會促進理解,我當初學文言文就不知道怎樣去翻澤句子,後來連續結合幾個句子,才明白意思。

  • 3 # 午夜隨風lost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講故事!

    文言文,哪怕最晦澀的《尚書》《周易》……裡面都有精彩的背景故事和哲理,透過理解背景語境,用通俗的語言抓住大家注意力,然後旁徵博引,代入主題就比較容易接受了~~

    比如易中天講《三國》,他透過一些古人和今人不同的習俗,用我們熟悉的語言妙趣橫生的表達出來,拉近了今古文化的距離感,讓人們在輕鬆的氛圍能慢慢深入瞭解古代文化的韻味。

    比如《論語》,其實裡面能引證出很多小故事,而不是于丹那種雞湯洗腦……比如《周易》,不要一開始就拿些宇宙法則自然規律忽悠人,幾千年未必說通透的東西,給學生灌輸未必有用!可以透過那些卜辭的表面含義進行理解,理解文字用自然現象表達的自然意思,同樣可以傳遞正常的文化理念!

  • 4 # 董老師育兒

    首先,文言文字身並不枯燥乏味,相反很多內容趣味橫生。只是因為文字呈現方式是文言,不能像白話文一樣第一時間無障礙識別出來意思,對於學生可能若有看“天書”之感罷了。

    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小學生我主要引導“意會全文,領悟主旨”,人教版課本上有簡短文言文,蘇教版則沒有,課外相應讀物也是《守株待兔》《畫蛇添足》《北人不識菱》等簡易小古文,除了文中重點字詞釋義需要重點強調外,梳理文意、通達寓旨是重中之重,沒必要逐字逐句過分割裂斷句去學習。因此聯絡生活實際在教學中就很重要,既可助益理解,又能增強趣味。一則,非應試角度培養興趣是第一要務。二則,應試角度,也以重點詞句寓旨為主。

    針對初中生,以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為例,有源於《世說新語》的文章,適當給學生拓展一些該書中的其他文言文,可以一舉兩得:增強趣味,應對“對比閱讀”類的出題模式。因為初中考得精細,需要對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等精講到位。只需適當在文學常識方面有所擴充,加之聯絡當下、語言風趣、恰當幽默,文言文課堂絕不會枯燥乏味。

  • 5 # 多元短課

    枯燥的課程

    類似於英文語法課的那種教學方式,逐字逐詞逐句一一對應成現代漢語的翻譯式教學。

    有意思的課程

    把文言文當做故事來講。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漢字言簡意賅,一篇篇文言文,其實就是一個個的故事。可以採用故事教學法,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要滿足於照本宣科,而是要提前做好一些功課。好比初中的《出師表》,也是要求背誦的,在教學時就可以結合三國的故事來簡單講一下,同學們也愛聽。

    中英文對照。還是以出師表為例,王洛勇老師朗誦的就是最好的示範,在學文言文的同時,還可以學地道的英語。同學們也可以嘗試著將文言文,古詩詞翻譯成英語。古詩詞翻譯成英語的難度最大,在表達意思的同時,也要做到押韻。以《紅樓夢》中的《好了歌》為例,大家可以看一下大衛霍.克斯的譯文《The Won-Done Song》,不僅譯出了原文的精髓風格,而且在發音上與漢語的“完蛋”相近,正好是詩歌所要表達的意思。中英文對照學文言文,涉及到跨學科教學,值得探討一下。

    古今結合換位思考。古人和現代人都是人,在一些事的想法上也是相同的,所以說我們在學文言文的時候,不妨把自己想象成古人。下面我給大家舉個例子,就好比高中學過的《寡人之於國也》,也是要求背誦的。這段很長,但比較好理解,我就不一字一句的給大家翻譯了,簡單為大家講講大概意思。

    梁惠王說:“我治理國家很盡心盡力,哪裡發生災荒,我就會安置災民,運送糧食。我看別的國君還不如我呢。為什麼鄰國的百姓不見少,我的百姓不見多呢,我很疑惑。”

    孟子於是舉出了一個經典的例子,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也說,退50步也是逃跑。

    孟子說,您知道這個道理。然後孟子闡述了自己關於王道的一些理論。

    古希臘有位哲學家叫做蘇格拉底,孟子和蘇格拉底說話的風格有些類似。都是先提出一些顯而易見的話,這些話對方是認可的,透過這樣的一系列對話,最後表明自己的觀點,使對方認可。這放在現代也是非常好的一種語言技巧。為什麼有些人不會說話,或者一說話別人就反感?情商低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注意強加於人的觀點,別人輕易是不會認可的。就好比這段文言文中,孟子直接說“大王啊,您的這種想法不對呀,不符合王道的精神啊。”估計梁惠王會直接把孟子請出去。

  • 6 # 青青芳草地

    現在文言文已經普及到了小學,小學三年級17課《歲寒三友》,兒侍父,立庭前,見梅樹著花,松竹並茂。兒問曰:霜雪之時,他樹多枯落,何以三者獨否?父曰:其性皆耐寒,與他樹不同。古人稱歲寒三友,即松竹梅也。孩子們學這一課的時候,為了讓孩子們更好的理解課文,我讓孩子們演小品,讓同學飾演其中的角色,一個扮演兒子,一個扮演父親。來到院子裡朗讀課文,全班輪流朗讀,同學覺得很有趣,讀的很快,也很興奮。再根據譯文很快就明白了古文的意思。

  • 7 # 妙妙喵星球

    枯燥的教學方法,“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會使得同學們不但不喜歡文言文的學習,反而更加討厭文言文了,甚至都開始恐懼語文課的學習。所以老師需要新增一些趣味元素在裡面。

    一、以預習課本為基礎,強化學生的功底性 小學階段剛剛接觸文言文,大家還處於懵懂階段,文言文的基本翻譯、知識瞭解和學習方法以及怎樣品味讀者的心思和意圖都是很難揣摩的。因此,在剛開始學習的時候就要打好小學生的文言文的基礎,使得他們在以後學習文言文的時候對基本知識都比較瞭解。在剛開始的時候,肯定是要用心學習的,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開端,在這個時候多多積累知識,掌握學習文言文的基本要領,基本常識,那在以後的初高中學習就不用再去學習小學所學的知識了,這就是一個很好的開端,在這個起步階段一定不能落在別人後面,以後再要追別人就難追了。

    例如老師在下節課準備講《兩小兒辯日》這篇文言文的時候,老師前一節課佈置任務,提前預習課文,自己進行翻譯,並思考兩小兒為什麼辯日,最後誰說的更有道理?為什麼我們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學家孔子也不能決也。這些問題都是值得同學們不斷探索和思考的。

    二、以歷史故事為背景,增強學生的求知慾 小學生學習的文言文都是比較簡單且通俗易懂的,其實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出發點和起點,因此,語文老師上課之前進行匯入課堂的時候,可以透過給同學們講述歷史故事,透過這個歷史故事來匯入課堂,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然後語文乘機開始本節課的內容的學習。

    透過這樣的匯入課堂的方法,使得同學們的求知慾就會增強,希望在文言文中可以聽到更加有趣的歷史故事,老師看到同學們這麼認真的聽課,教師也更加有信心繼續講下去,師生之間也會相互配合,使得這節課就會成為一節相處融洽的課堂了,語文教師也會和同學們之間的關係也就融洽了。

    例如在語文老師在講解《伯牙絕弦》這篇文言文課文時候,這篇課文就有一個很好的歷史故事作為背景,首先在匯入課的時候,給同學們講這個故事:俞伯牙與鍾子期是一對千古傳誦的至交典範,俞伯牙善於演奏,鍾子期善於欣賞。他們的一曲“高山流水”道出人生難得一知己,但遺憾的是,後鍾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萬分,認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會有人像鍾子期一樣能體會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絕弦”,終生不再彈琴了。

    同學們呢聽完之後都特別欽佩人世間怎會有這樣的知己好友,於是同學們對這篇課文產生了學習的興趣,老師就趁機開始講課文,希望同學們可以在課文中體會到他們之間的深厚情誼。

    三、以表演方式為形式,使得文言文通俗易懂 表演是一種更加直觀的方式,讓同學們可以看得更加清楚,尤其使表演的學生身臨其境,更加深刻的表現出來文章的意圖,只有這樣才能深刻的表現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使得原本乏味的課堂變得活躍起來,在課下仔細預習的同學,在觀看錶演的時候,可以從欣賞者的角色觀看錶演者是否做到與作品中人物的形象的一致性,如果沒有,自己可以自告奮勇的上去表演,與此同時大家進行對比,就能更加真切的瞭解到作品中人物的特殊品格,處在這樣活躍的課堂,學生每節課都會有所收穫的。因此,大家應該積極參與表演,自己親身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這樣在學習這篇文章的時候或者說以後進行復習的時候,表演的同學可定會印象深刻的。例如在執教《兩小兒辯日》這篇文言文的時候,裡面有兩個小孩之間進行對話,老師可以選擇兩個學生上去進行對話,一個人充當旁白,還有一個人表演偉大的孔子,於是一場表演就開始了,大家在表演的時候,努力做到不要笑場,一定要模仿和文章中的語言、動作以及神態趨於一致,這樣大家觀看錶演的時候就會想到其中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以及凸顯文中的主題。

    四、以圖片影片為切入點,吸引學生的興趣 小學生的心智還沒有完全成熟,因此語文老師可以利用小學生這個天性來引導學生學習文言文,在小學生的語文課本上,一般都會配有彩圖的,因此,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老師可以利用一些圖片和有關的影片匯入課堂,同時再利用多媒體技術,大家可以直觀的觀賞圖片,有了圖片也就會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學生們也就會站在作者的立場去思考問題了,同時也就可以瞭解作者的意圖,也可以瞭解文章大意。

  • 8 # 不負春光走過半生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我們對文言文的講授,往往就是“滿堂灌”。長期以來,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每一篇文言文都要逐字逐句的串講,力求詳盡透徹,生怕學生不能理解,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漢語。將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離破碎,毫無美感可言。其結果就是學生課上聽得懂,課後忘得精光。學生的文言理解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要想講好文言文要從孩子的興趣著手,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習效率,推薦幾個使孩子們感興趣的方法,1、匯入生趣

    作為語文教師,匯入往往十分重要,好的匯入往往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新課伊始切忌開門見山地直接板書課題或乾脆扎入課文閱讀講析。我們不妨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掌握的知識點和新課學習內容,精心設計美妙的匯入,花幾分鐘開場,用風趣的語言、形象的渲染、悅耳的音樂、動人的故事、詩一般的激情將學生帶入某種氣氛或情景之中,讓學生對新課產生一種閱讀期待,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新課的興趣。

    一般來說,新課匯入主要有援引法、圖示法、音樂法和故事法等。(1)援引法。匯入時援引詩詞名句、格言、諺語、摘抄等。如援引《易水送別》匯入《荊

    軻刺秦王》,援引陶淵明《歸園田居》《飲酒》匯入《歸去來兮辭》等等。(2)圖示法。匯入時運用多媒體展示一張張直觀、生動而形象的圖片。如《過小孤山大孤山》,讓學生欣賞小孤山、大孤山、澎浪磯以及江邊烽臺和怪石等精美圖片,透過圖片加深學生對文意的初步把握,激發他們的閱讀期待視野,進而產生審視文中所觀遊的美景慾望。(3)音樂法。匯入時播放一段與新課內容相關聯的音樂。如以歌曲《蘇武牧羊》匯入《蘇武傳》,隨著音符的跳動,學生很快被辛酸悽楚的歌詞以及悲壯慷慨的歌聲所打動,流露出對蘇武守節不辱的敬仰之情,在“情”的驅動下,原本枯燥的古文此時也變得津津有味。(4)故事法。匯入時以故事的形式簡單介紹新課中的故事以及所發生的背景。如《燭之武退秦師》,透過講述新課中故事發生的背景喚起學生對故事中人物命運及事件的關注,再對故事本身作“空白”講解,迫使學生“欲知後事,且看課文”,產生一睹為快的衝動。

    2、成語覓趣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它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意義。在學習文言文詞義與古代漢語語法常識時,只要教師洞悉成語,就會發現,如果對成語的含義掌握得很紮實的話,可以積累起文言文中很多經常會考到的字詞的含義和語法知識。教師在講課時,如果懂得將文言文的學習同成語的理解建立起有機聯絡,自然會從這一文化瑰寶中覓得一番趣味,在此引導之下,久而久之,學生經過自己的體驗,也會體會到樂趣,從而拓展文言文學習的方法,提高文言文學習興趣。

    成語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並掌握文言文詞義。比如“克勤克儉”中的“克”就是“能夠”;“狐假虎威”中的“假”就是“藉助”;“義不容辭”中的“辭”就是“推託”;“偃旗息鼓”中的“偃”就是“倒下”;“功虧一簣”中的“簣”就是“土筐”;“望風而逃”中的“風”就是“勢頭”;“一衣帶水”中的“帶”就是“衣帶”;“屢試不爽”中的“爽”就是“差錯”;“不刊之論”中的“刊”就是“更改”;“赴湯蹈火”中的“湯”就是“熱水”;“具體而微”中的“具體”就是“形體具備”等等,許多生僻的詞義在具體的成語中往往會得到形象生動而具體深刻的理解。

    成語還可以幫助我們輕鬆學習枯燥的文言文語法知識。(1)在文言句式方面,中學階段學習的主要有六類: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介賓結構後置、定語後置、主謂倒裝。這些句式往往體現在成語中,比如“非親非故”“草木皆

    兵”“浮生若夢”“言為心聲”等等,分別用“非”表否定判斷、用“皆”“若”“為”表判斷。比如“為名所累”“囿於成見”“秋扇見捐”“水滴石穿”“兵挫地削”等等,既有形式上的被動,也有語意上的被動。比如“時不我待”“毛將焉附”“以一當十”“唯利是圖”等等,分別是否定結構、疑問結構、介賓結構和固定結構中的賓語前置。比如“嗤之以鼻”“相濡以沫”“繩之以法”“生於憂患”“無濟於事”等等,均為介詞“以”或“於”構成的介賓結構後置。比如“騎者善墮”即為定語後置“善騎者墮”。比如“誠哉斯言”即為主謂倒裝“斯言信哉”。至於省略句,如“穿雲裂石”(聲音穿雲裂石),“千鈞一髮”(千鈞引一發),“金石為開“(金石為之開)等等則分別省略主語、謂語和賓語。

    (2)在詞類活用方面,成語也體現得淋漓盡致。比如“風起雲湧”“朝秦暮楚”“道聽途說”“車載斗量”都是名詞作狀語,分別用名詞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情狀、時間、地點、方式等。比如“禮賢下士”“不毛之地”等則是名詞用作動詞。比如“不近人情”“不白之冤”等則是形容詞用作名詞。比如“懲惡揚善”“扶危濟貧”等則是形容詞用作名詞。比如“破釜沉舟”“翻江倒海”“勞民傷財”“息事寧人”等則是使動用法。比如“草菅人命”“魚肉百姓”“不恥下問”“幕天席地”等則是意動用法。

    3、授謬激趣

    在文言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有目的、有重點地出錯,往往會造成一種激發學生去研究、辨析、比較、掌握學習內容的態勢。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犯錯”,學生“發現”錯誤,並共同“尋找”錯誤的原因,整個過程學生積極參與,師生交流互動,課堂氣氛活躍。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了他們發現錯誤、分析錯誤、糾正錯誤的能力,而且教學目標相對集中、突出,從而幫助他們從看似無趣的教材內容中發現趣, 嚐到趣。

    例如講《鴻門宴》坐席時,我故意將“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講成“項王、項伯南向坐,亞父北向坐。……沛公東向坐,張良西向侍”。學生馬上就問:“老師,您的書怎麼和我們不一樣呢?”我忙答道:“書,是一樣的,不過老師這樣講是有理由的,看你們誰能說出這個理由來。”於是,學生積極翻閱資料,終於興奮地發現古人宴席以東向最尊,次為南向,再次為北向,西向為侍坐。問題自然迎難而解了,原來司馬遷如此安排坐席是為了突出項羽的自高自大,而老師故意出錯是為了向他們強調細節描寫對人物刻畫的作用。後來我還特地告訴他們古人“南面稱孤,北面稱臣”的道理,

    不過宴席與這是不同的。

    又如在講文化常識“冠禮”時,我故意將“古代男子二十歲成年”,講成“古代男子和今天的人一樣都是十八歲成年”。這時學生就在嘀咕老師講錯了,我就急忙問道“你們說說古代男子是多少歲成年”,學生爭先恐後地說“二十”。我又問“那古代女子是不是十八歲成年呢”,在一問一答中這個知識點就被輕鬆而愉悅地掌握了。更重要的是,透過此法也讓學生明白了讀書應該在可疑處多疑、疑能生趣的道理。

    4、徵引添趣

    在文言文課堂教學中, 有時為了讓學生對某一問題有較深刻而又全面的理解,教師常常會適當地旁徵博引。這種徵引不僅讓學生覺得教師知識淵博,才華橫溢,魅力無窮,而且能幫助學生增加知識量, 開闊眼界。更重要的是形象而生動的徵引內容,常起到示例的作用,能將複雜而抽象的問題具體化、簡單化,給原本枯燥無味的教學內容增輝添彩, 使學生對教師所教內容興趣橫生。

    例如人教版必修5《古代文化常識》“天文地理”模組中關於“星宿”,教師由於閱讀文獻豐富往往容易理解,可是學生接觸這些知識點少,難免因為陌生而產生畏難情緒,而教材所涉獵的又頗為簡練,如何讓學生理解並掌握這個重難點知識呢?教師在講解時就有必要旁徵博引,從學生熟悉的古詩文中找出涉及星宿的語句:“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等等,並讓學生找出其中的星宿名稱。在初步瞭解之後,教師便可自然而然地道出“二十八星宿”:北方是玄武七星((鬥、牛、女、虛、危、室、壁),南方是朱雀七星(井、鬼、柳、星、張、翼、軫),東方是蒼龍七星(角、亢、氐、房、心(又名商)、尾、箕),西方是白虎七星(奎、婁、胃、昴、畢、觜、參),並追問道:“為什麼古人常有‘人參相見,動如參與商’的感慨呢?”學生肯定會馬上答道:“參星在西方,商星在東方,人生動不動就像參星與商星一樣分隔在東西兩方而不能見面。”除此,教師還可以徵引其他詩文:“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些中老爺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等,在師生互動交流中讓學生掌握其他星宿名稱,如華蓋星,太陽、月亮、文曲星等。當然,在落實文言文一詞多義時,此種徵引亦不可少,在此不再贅述。

    5、溯源追趣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對文言文詞義的探本溯源自然就其樂無窮。在漢字六書中,古人透過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的造字法創造出含義豐富、形狀各異的漢字,其中許多漢字的含義往往與字形相關。在文言文教學課堂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漢字溯源的方法來推斷並記住這些字的含義,既生動形象,記憶深刻,也能在探究本源中的追求尋到樂趣。

    因此,在教文言文時,教師不妨先教學生形旁的意義,比如“禾”與五穀有關;“貝”與金錢有關;“皿”與器具有關;“宀”與房舍有關;“冖”與覆蓋有關;“阝”與地名有關;“言”與說話有關;“隹”與鳥雀有關;“耒”與耕種有關;“豸”與猛獸相關;“糸”與捆綁有關;“糹”與絲織品有關;“歹”與死亡有關;“月”與肉有關;“王”與玉石有關;“目”與眼有關;“頁”與首有關;“攴”與敲打有關;“求”與毛皮有關等。然後再讓學生結合具體的語境來演繹詞義的推斷方法,當他們掌握技巧後很快就能體會到收穫的樂趣。

    這種方法在講授古今詞義變化的時候,同樣是可以運用的。比如探討“爪牙”古今含義變化時,教師不妨先列舉古今文白句例:(1)“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2)“將軍者,國之爪牙也。”(《漢書·李廣傳》)(3)“郭全海尋思‘滿洲國’這麼一個大密探,藏在這兒一年多,沒有發覺,一定有爪牙。”(《暴風驟雨》)再問問學生情感色情有何不同,經過溯源,就不難明白:“爪牙”原指動物的尖爪和利牙;後來古人把得力的幫手、干將比喻成爪牙,屬於褒義詞;現在多比喻為壞人效力的人,即黨羽、幫兇,屬於貶義詞。這樣的溯源,既開闊了學生知識眼界,也讓學生在由褒到貶的情感逆轉中品嚐到了十足的趣味。

    6、緣情益趣

    “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古代作為化成天下的人文特別重視人的節操和修養以及美好的情感,並逐漸形成“以文載道”“為情造文”的審美正規化。因此,教師在文言文教學課堂上就應該順勢而為,從道德情操層面入手,透過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去學習並感受文中人物的至情至性,從而增益趣味。

    比如歸有光《項脊軒志》,作者以項脊軒的前後變化為線索,透過一系列家庭瑣事,傾訴“多可喜,亦多可悲”的衷腸,表現了作者對家道衰落的惋惜心情和對死去的祖母、母親、妻子的深切懷念,也表現了作者年青時刻苦讀書、怡然自得的樂趣。又如李密《陳情表》,作者在開頭描述了自己在小時候的不幸,用

    此來側面描述祖母對自己的照顧,而在文章後面又表達了君主對“卑微”自己的賞識的感激之情,也表示自己願為其效犬馬之力,又傾訴自己不能從命的苦衷,可謂真情流露,委婉暢達。難怪宋代學者趙與時《賓退錄》說:“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

    總之,文言文作為一種與現代語言差別極大、年代相隔甚遠、文辭簡約而精深的語言,勢必給學生的學習平添不少困難,也給語文教學造成重重障礙。不過,教師在文言文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懂得駕馭,學會綜合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積極引導學生,努力發掘其中所蘊含的趣味。

  • 9 # 金牌小書童

    在高中語文學習中,文言文一定是重中之重,尤其像我們這樣的“縣中”,整個高中階段所有的語文課堂,一半貢獻給了文言文和詩歌,一半貢獻給了試卷。而講評試卷的過程中,一半以上的時間是在講文言文和詩歌。如果讓學生覺得老師講文言文枯燥無味,那基本上意味著學生三年的高中語文課堂,都將在枯燥無味中度過了。

    從高中語文老師的角度,上文言文課程中老師出現的最常見問題是趕進度,重詞義積累。一篇文言文,一節或兩節的時間必須字詞梳理好;講試卷中的文言文,上來就是積累詞義,老師臺上讀,學生臺下記,一節課下來,試卷寫滿了,老師功成身退,留給學生一堆知識點。——這樣的課程,學生認真去聽去記,當然會有收穫,但枯燥無味那也是必然的。

    想要擺脫文言文課堂的枯燥無味,語文老師一定要調整思路,不要想著一節課把多少東西“灌”給學生。——一節課讓學生積累三五個實詞,學生會有收穫感,但你一節講滿滿一黑板的實詞虛詞,還都是一詞多義,每一個詞要列12345,讓學生怎麼提得起興趣!有些學生甚至覺得老師就像是孔乙己在告訴他茴香豆的“茴”有幾種寫法......

    所以我在課堂上,一節課讓學生積累的實詞、虛詞等知識點,一定不超過五個。一節課五個,高一開始積累,到了高三,再多實詞也都能掌握了。

    節省出來的時間用來幹嘛?一是引導學生去運用實詞,二是講解相關的文化常識。前者是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後者是展現老師的個人博學和風采,去吸引學生。

    課堂上要求學生積累的文言知識點,要引導學生去運用,去寫文言語句。語言學習不去運用,一定不會有人感興趣,但若結合現實生活,或者刻意用某個文言實、虛詞造句,那種維和感和新鮮感會讓學生興趣大增。

    比如在講到“使”這個詞的含義時,讓學生去翻譯一句話:使使趙王使使使於秦。這句自造的語句讓學生一讀便有興趣,並試著對照剛剛積累的多種含義去嘗試翻譯,最終得出結論:

    使(如果)使(讓)趙王使(派遣)使(使者)使(出使)於秦

    一句話,基本囊括了“使”這個實詞高中階段常見的所有詞義,學生以後見到這個字,自然就能想到這句話,並且聯想到多種含義。

    每次積累了一些詞的時候,還可以鼓勵學生去創作,寫上兩三句文言,把詞嵌入進去,然後當堂展示,大家去品評寫得如何,用得合不合適。對古人的作品,學生可能沒有興趣,但去點評同學的“作品”,學生一定很踴躍。而且,長期堅持下來,還真有學生對寫文言文越來越有興趣。

    再就是講解文化常識。比如在講《鴻門宴》的時候,專門分析座次,在講完古代堂、室內座次順序後,要求學生去做題:孫堅領著孫伯符、孫仲謀、孫叔弼、孫季佐四人家宴,請合理安排他們的座次。

    本來文化常識相比於詞語積累就更吸引學生,再在講解中穿插講解一些古人典故,把文言文變成講故事,課堂氣氛自然會好很多。

    語文文言文的課堂,不應該是純粹的記筆記,背瑣碎的知識點,而是應該在適當的知識積累之外,多一些文化的薰染,多一些學生的互動,讓學生自覺地感覺到文言文的趣味性。

  • 10 # 煙火169773639

    這真的是一個很難突破的問題。方法不是沒有,就是很難用於實踐。因為有的方法很好,但是特別費時間,文言字詞就跟英語單詞一樣,需要積累,大量的積累。

    成語記誦,趣味記誦,歸類記誦等方法都是運用在具體講某個詞的過程中的。

    我自己覺得比較有效的方法有二:

    一、我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運用當堂講當堂留時間背誦當堂檢查,效果還不錯,只是費時間。當堂背誦和檢查環節,我是運用多媒體,把課文中的重點字詞用不同顏色區分,能給學生一種畫重點的感覺。

    二、找出文中重點的十幾二十幾個詞,重點句式,讓學生運用這些詞和句式自己創作文言文。效果不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Windows Server Build 18317帶來了哪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