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滑州華安
-
2 # 小小天一閣
書法無錯字,指的是尋根的過程,追根溯源的過程。既不能胡編亂造,更不能自己去創造字。你可以寫簡體字,繁體字,甚至可以寫甲骨文。但不能寫錯別字。武則天那麼大能耐。她只發明瞭一個字:曌。
-
3 # 方寸硬行
書法無錯字,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作者加工的過程中必然會有自己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就會出現一些與我們普通寫字過程中不同的處理方法,比如一個字寫完之後,覺得那一塊留白過多,也許會有挺多人會向這個位置新增一個點來補白。
但是這樣的操作是不能頻繁使用的,如果將書法作為獨立的藝術形式,也就是從秦漢時期開始計算的話,書法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已經沉澱了一千八百年至少有了吧,這個漫長的歷史時期中,對於書法的藝術特點已經有了大眾的審美,其實也就形成了一套完整書寫規範。作為學習者的我們,更多的應該是遵循這些規範,而應該儘量避免自己的臆造和突破常規的創作。
在書法作品中有挺多字在與字典對照的話是屬於“錯字”的,比如下圖中的“德”字。尤其是草書寫法,每個書家是各具特色的,但是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就不能過於主觀的進行“自己的創作”。還是要抱著謙虛的態度來學習古人的名帖。
所以雖然“書法無錯字”,但是要遵循書法的規則來寫,不能一錯再錯。
個人意見,僅供娛樂!
-
4 # 中州耕牛堂主
我認為,“書法無錯字”這個說法是沒有任何道理的!嚴格的說,書法創作是堅決杜絕錯字的。時下書法創作的要求,繁體字和簡體字是不能混用的,更別說“書法無錯字”了!
說“書法無錯字”的那位老師,是對學書者不負責任的。既然是書法創作,為什麼要出現錯字呢?我認為,書法創作杜絕錯字和繁體字、簡體字混用是正確的。如果創作者對某個字吃不準,完全可以查《書法大字典》,或者查《辭海》、《辭源》和許慎編著的《說文解字》。書法創作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書法創作者創作出來的書法作品,首先要對自己負責,對大眾負責,對中華民族的優秀的傳統文化負責,對歷史負責,萬不可把書法創作當成兒戲。真正的書法家和真正的書法愛好者創作書法作品,都是懷著對書法的敬畏之心的,都是嚴肅認真的,他們創作的書法作品中,根本不會出現錯字和繁體字和簡體字混用的現象。
記得有一個知名書家寫了一幅“鵬程萬里”的書法作品送朋友,他把“裡”字寫成了“裡”,後來在書界內引發了一系列的笑話。本應該是“鵬程萬里”,怎麼會寫成“鵬程萬裡”呢?都說,這個書法家根本就配不上他的稱號。從這個例子中可以說明一個問題:書法家,沒文化真可怕!類似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書法家不只是會寫毛筆字,還得有深厚的文學修養。我曾經說過,做為一個書法人,在學習書法的同時,一定要多讀書,讀好書,不斷從書中吸收養分,只有這樣,才能為書法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才能使自己“枝繁葉茂”,才能使自己走得更遠。學書之人,只有穿越高山大川和層巒疊嶂,才能見到光明的坦途。
書法創作使用異體字是可以的,但絕對不能有錯字。異體字,一定要有出處。
-
5 # 張偉評論
書法是用字問題不要太糾結,書法創作簡體和繁體都可以,但是從習慣上傳統的書法創作以繁體為主,創作上注意不要簡繁混用就可以了。至於說到書法無錯字,這個說法是不對的,在書法的作品中出現錯字、別字都是屬於硬傷,參賽參展的話就一票否決了,即使不參賽參展,出現錯字也是書法專業水平不夠的表現。書法上說的字法的對錯與我們一般人的認識是有差別的。就行書和草書來說,以明代之前的經典作品裡的字為標準,明代及以後的書法家的作品裡的字不作為對錯標準。書法創作字法最忌諱的就是沒有出處的自己瞎寫。
這是在網上隨便下的一幅字,字的水平不說,就字法來說,“依、山、海”三字都不對,這樣的作品拿出來就讓人笑話了。現在書法學習上,專業院校是很規範系統的,但是社會上的書法教學機構良莠不齊,有些教楷書的,抱殘守缺,不去研究如何把字寫出個性寫出特點,而是像孔乙己一樣,專門找各種生僻異體字,這種將書法藝術簡單化、庸俗化的、僵化的教學方式偏離了書法藝術的本質。照片引自網路。
-
6 # 我就是竹韻
問題有人說“書法無錯字“,竹韻以為這句話是錯誤的。如果再用這句話去誤導書法初學者或掩飾自己書法上的某些疏漏就更加錯誤了!
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漢字有嚴格的結字規矩和書寫規範,那麼書法也就有嚴格的結字規矩和書寫規範。如果書法沒有錯字之說,想怎麼寫就怎麼寫,那不就無法辨認,無法評價,無法學習,無法交流,混亂不堪了嗎?
其實書書法中的錯字是極少的,有些並非錯字,而是有人沒能正確理解和認識書法藝術而已。作為漢字藝術的書法,當然有別於寫字,在長期的實線和發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的規則規範,不同的書體也不盡相同,我們不能認為嚴格意義上的“錯"字。那麼哪些不屬於錯誤,而是書寫藝術呢?
一、筆畫的增減古人寫字講究布白勻稱,有時一個字裡筆畫不均,就會增添或減除筆畫。釋智果(隋)的書論《心成頌》,是最早具體分析書法結構的文章,文中提到“繁則減除,疏當補續”,說的就是這種。如“譬”字,筆畫太多導致左上角那個口怎麼寫都難看,所以很多大師就把口去掉了;再如大家比較熟悉的“神”字,就是因為下面空擋太大,為了與左邊呼應會加一點。同樣,“升”字右下角太疏,加一點或不加一點的寫法全都有。
二、結構的借換。指的是字中的一部分在字中上下左右的移位。移位通常是因為字特別難寫而不得不想出的對策。如前面的“譬”,原本是上下結構,一些圖片中的字帖全都改成了左右結構,同時還用了減除筆畫,用了兩種技巧才把字寫得協調美觀。
三、時代背景所致如清朝實行文字獄,清書法家為防止背上反清復明的罪名,故意把“明”字寫錯而在日上加一橫。
四、書者為顯示寓意故意而為在孔府的正門兩旁的明柱上懸掛著一副對聯:
上聯:與國成休安富尊榮公府第;
下聯: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
上聯中的“富”字少上面一點,寶蓋頭成了禿寶蓋。下聯的“章”字下面的一豎一直通到上面。按照現代人的觀點,這兩個字明顯就是錯字,並且錯得十分明顯,但即使是這樣的問題,卻沒有被人們指正,反而被連連叫好。倘若你認真去探究這兩個錯字的話,會發現它其實是故意如此書寫的:“富”不出頭,意思是“富貴無頭”;“章”字下的一豎出頭,則表示“文章通天”,清代才子紀曉嵐藉此表達了對“天下第一家"的高度評價和敬仰。象這種有意思的錯字在某些景點成了一道特殊的風景。
五、受文字發展歷史的大環境影響文字是從相對雜亂逐步走向統一和規範的(魏晉南北朝以後才漸漸統一規範起來),由於沒有國家關於語言文字規範化的強制法令,也沒有像現在統一標準的語文辭典,所以,許多字多一點,少一點不足為怪,作為漢字書寫的書法自然避免不了。
另外,“真錯“也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是主觀的。比如書者知識所限、認知錯誤,寫了錯字;比如書者一時疏忽筆誤,寫了錯字。這無所謂,改過就好。我們就看到過不少大書法家在作品上進行改正或標註的作品。
另一方面是客觀的。比如,一些字繁簡對應比較複雜,確易出錯。繁簡字並非簡單的一一對應,有時一個簡化字對應好幾個繁體字,在一句話中使用的意思不同,其對應的繁體也不同。例如“裡”字,用作長度單位、鄰里等意思的時候,對應的繁體是“裡”;而用作與外相對的內的意思時,其繁體應寫作“裡”或“裡”。
綜上,書法中很少錯字,又不可避免,要學全面靈活地看待書法中的這一問題,絕不能把出錯“合理化、合法化“,從而誤導書法愛好者。
-
7 # 香智
手法家,手下無錯字。凡書法家寫出來的字,旡錯,具體是添筆或加筆。都算對。但必須書法家和書法作品中。
趙本山給某酒店的寫的,就兄錯字。某某酒店,酒字寫成灑字。他也此理論,但是你趙本山是書法家嗎?牌子能算書法作品嗎?
書法旡錯字。提法不對。
-
8 # 留金書法
為什麼繁簡字不能混用呢?繁體有些字太複雜,有幾十個筆劃,簡而化之有何不好?很多大人物還混用呢!況且很多簡化字是從草書、行書過渡來的。繁簡不能混用一說,可以休矣!!
-
9 # 孫伯倫草書
書法無錯字的說法是不對的,因為書法是以漢字為載體而美化漢字的一種藝術,如果寫錯字,那就成了對中國漢字的歪曲和不尊重。有人認為書法無錯字,這是對書法的誤解,比如有人看到草書,特別是狂草時說,這就是隨便寫,想咋寫就寫,誰都能會這樣寫。其實草書是由約定俗成的符號組成的字,千古流傳書壇的《草訣百韻歌》中就有:“草聖最為難,龍蛇競筆端”,意思是說草書在書法裡是最難寫的,草書是書法的最高境界,因此草書在書法諸體中被稱為是書法的聖體!草字的寫法若“差之毫釐”,便會“謬之千里”。
還有的人見到一些行草書中的某一個字,認為同是一字,為何有些字少一點或多一點?但他(她)們卻不知有些字書寫中為了平衡重心或是為了章法需要而有時少寫一點,或多寫一點。再比如書法的書寫不能繁簡混用等等,不一而足。總之書法書寫對漢字的寫法要求是非常嚴格的!
-
10 # 林慶逢358
"書法無錯字",應是專對"書法中的增損筆劃"而言,這不算錯話錯說。書法藝術若能提升檔次進入書道,自然會講究中庸,一種陰陽調和的宏觀章法,即是為了整個字型或整個章法的平穩,便主觀故意"增損筆劃",這是為整個"字"或"整個章法"的均衡而主動作出的理性舉措。比如:草書的"虎"字,如果書寫時"筆重"傾於左上方或左方,視覺觀感是左重右輕,整個字成向右傾鈄的畸型,那麼,只有使用"增筆"法,在右下方用濃而重的"點"給個"新增",這麼一個點,便可將整個字的重心給調正過來,此俗稱"四兩壓千斤"是也,此也是"書法無錯字"之實證。為了大局,犧牲個體,此種壓迫性行為,即使以嚴謹權威的漢字楷書書也屢有表現,
回覆列表
哈哈,世人多愚者,此言足可信乎?不過為醜書亂書遮羞而已!諸如此論還有不計工拙寧拙勿巧善書不擇紙筆等等,若不詳察古人之意而曲解之豈不害人更甚?古人善書者無不精於六書之義,書寫有矩有法有異體之別,同一字有數種寫有數種義,古人無論作何種書體無不合法度,豈能胡寫亂書?今人文化淺薄懶於窮微測妙自然不識古人書機,徒見前人書有奇態萬變,不懂其中陰陽向背俯仰揖讓之理,往往見圓就圓見方就方,臨摹日久亦不見工,徒費歲月耳,令人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