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庭州行者
-
2 # 國家人文歷史
首先就明朝能夠打敗蒙古這一問題。誠然,明初在徐達、常遇春等名將的帶領下北伐,成功將大元驅逐漠北。後來,在土木堡之變中,在於謙等人的領導下,也成功保衛北京城,瓦剌退軍。但是不可否認,蒙古始終是明朝邊患,而且明朝也始終未能夠成功控制住蒙古。例如,成祖朱棣曾五次親征,試圖控制蒙古諸部,雖然短暫成功,但死後不久即復叛。所以,為了應付蒙古人南下,才修建了明長城。我們現在所見長城,絕大多數都是在明朝修築。所以有一種說法,明長城即當時中國的國界線。無論如何,可以看出,明朝能夠打敗蒙古,一來是在明初北伐的軍事大形勢下,二來明朝也未曾徹底打敗蒙古,蒙古始終是邊患之一。
其次比較一下明末的後金和蒙古。這時候的蒙古早已分裂成好幾個部落達數百年,各個部落之間也互相征戰,嚴重削弱了蒙古的整體實力。如果這個時候有誰能夠統一蒙古,不排除會出現第二個成吉思汗的可能性,只可惜並沒有。而後金則不同。明末後金在努爾哈赤、皇太極的領導下,迅速完成部落統一。而且透過重用漢人、建立八旗制度、發明滿文等,從而使後金能夠迅速崛起。所以,此時蒙古的力量當然比不了正在崛起的後金。
最後就明末形勢做一番瞭解。明朝在萬曆末期經過抗倭援朝,已經元氣大傷了。後來,更是遍地農民起義,烽火四起。其中,由闖王李自成建立的農民軍成為明朝的心腹大患。此時的明朝早已不復朱元璋和朱棣時期的強盛國力,而是內憂外患俱在。如果沒有李自成等農民起義在內部打擊大明王朝的話,明朝也許能夠應付得了後金。更何況,最後滅了大明的是李自成,並非後金。
-
3 # 驕陽似高火
其他人說的都太複雜了看著像論文,我簡單點
為什麼能打敗蒙古火器等對騎兵武器的發展
蒙元的內部腐敗
明朝時期的蒙古已經不是成吉思汗的蒙古,已經四分五裂,明朝所打敗的是蒙元或者說相當於當初蒙古的幾個部落而已
為什麼打不過後金明朝後期腐敗已深,內憂外患,無暇顧及東北局面
最重要一點,明朝(南明不算)不是被清(後金)滅掉的是被農民起義軍李自成的大順滅掉的
如果大順能夠像初明和初清時期一樣,吳三桂會投降大順,進而滅掉後金的
所以說,其實你可以仔細想一下,歷史上是沒有小國能滅掉大國的。要不然是被自己滅掉,要不然是被更大的國家滅掉,要不然是一步一步被蠶食掉 -
4 # 歷史風雲天下
朱元璋靠著從南到北,起義軍勢如破竹攻克元朝廷大都,大敗曾經不可一世的成吉思汗家族,蒙古鐵騎也望而卻步,絕塵而逃,由此可見朱元璋時期明軍戰鬥力之強悍。當然明軍雖然贏得了軍事上的勝利,卻也沒有使蒙古軍元氣大傷,他們的戰爭潛力仍然是巨大的,因此才有了九邊軍隊的駐紮用來防禦蒙古南下,才有了後來明成祖朱棣五次御駕親征漠北草原,這一切都是為了讓蒙古能夠臣服於明廷之下,讓朱明帝國邊境承平。
因為蒙元退出了中原,在起義軍的打擊和蒙古內訌下,蒙古成為了分裂的態勢,不再負有往日的輝煌,韃靼和瓦剌在當時就是分裂而出去的兩個強大的部落,而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數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就是瓦剌的作為,不過於謙的出現,北京保衛戰中明軍取得了最終的勝利,由此可見,雙方是摩擦不斷,有勝有負。
草原部落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特別是在草原一統的情況下,更是直接威脅到了華夏王朝的生死,匈奴、突厥到蒙古無一不是對立的關係,因此中原王朝一直致力於遊牧民族的分裂,就如同朱明王朝利用外交軍事等手段,保持蒙古部落的分裂狀態,不讓他們有一統的趨勢,這一點後來的康熙在看到準噶爾有一統的趨勢之下,立刻就開赴大軍,三徵噶爾丹,就是為了提前拔除隱患,由此可見,蒙古一旦一統,天下的局勢將會面臨重大的不確定性。
後金是努爾哈赤建立的滿族政權,在經過皇太極發展之後,已經對明廷遼東地區有著嚴重的威脅,他們的八旗制度,將女真人緊緊的聯絡在了一起,產生出了強大的戰鬥力,單論野戰能力,後金鐵騎的確非同一般,至少當時明軍能夠與之比肩的就是關寧鐵騎,四川白桿兵等少數兵種,如果說將明軍精銳拉出來溜溜,未必會輸給後金軍隊,可是當時的情況是內憂外患不斷,因為小冰河期,導致了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軍的壯大,而且直接威脅到了統治,外有後金、蒙古,如此情況之下,明軍還能苦苦支撐,也說明朱明戰鬥力的確不賴。明軍與後金的戰鬥的確是勝少敗多,可這也是看當時背景的,如果不是因為內憂,相信後金未必就能夠在戰爭中贏得主動。
明軍的強盛時期是明太祖和明成祖的年代,對戰蒙古的確是勝多敗少,而後金和明軍的戰役,是在明末,國力最為羸弱的時期,後金是一統的整體,而蒙古是處於分裂的態勢,如此對比之下,說明軍能打贏蒙古而打不贏後金就顯得片面了。
只能說後金的崛起是佔據著天時地利人和,有著很大的氣運成分。
-
5 # 史書上冬眠的蛇
你好!由冬眠蛇來回答此問題。
我覺得這個問題應該從明朝和蒙古,後金兩個方向來論述,但有一點必須弄明白的是,明朝並未完全打敗蒙古,而後金也不是完全能打過明朝。
先說明朝,朱元璋能夠建立明朝,當然是他英明神武,將士用命的結果,但更重要的是漢人極力想擺脫蒙古壓迫的心理使然。中原漢被蒙古人統治了七八十年,而且按照蒙古人劃分的四等人,漢人屬於南人,屬最低等,最受壓迫的一個民族,所以驅除韃虜的心異常堅定,所以明初屢次討伐蒙古才可能獲得勝利,但是明朝卻不能從根本上消滅蒙古,因為蒙古是遊牧民族,返回大漠後飄忽不定,而漢人是農耕,無法佔據大漠,所以有明一朝只能將蒙古趕出長城以北,無法統治或消滅他。
明朝和後金已經是明朝開國200多年以後的事了,這時候的明朝和明初已經完全不同了,就說一項,土地兼併嚴重,人們迫切的要求是有土地,能生存,而不是伐遼!對後金的作戰,出於國家層面的考慮,老百姓,當兵的可不理你那一套,戰勝了後金,老百姓也沒啥好處,當兵了不過是吃餉拿錢,誰肯賣力?說實在的,明朝到這時候腐敗透頂,軍人沒有榮譽感,將領只知道吃空額,這樣的軍隊怎麼能打勝仗?一句話,明末比明初少了使命感。
再來說蒙古和後金。蒙古在成吉思汗那時候可以橫掃世界,為何元末就退回大漠,那麼不能打了?原因就是成吉思汗那會兒是搶劫兼屠殺,你打仗能發財,發大財,而成本很低,所以蒙古作戰勇敢,所向披靡。統治天下以後,你從搶劫者變成了政權的保護者,這個一下子身份變了,利益都跟著變了,以前靠打仗殺人能獲得的財富,現在躺著壓迫那些被征服民族收錢就行了,誰還打仗?誰還願打仗?所以一旦戰爭來臨,你墮落的日子太久了,你就打不了也不想打了,結果就跑回大漠了。
後金是女真人建立的。女真這個民族還是可圈可點的,在遼國那時候,他就滅遼,到了後金他又征服了蒙古,屬於遊牧民族的剋星,最厲害的漁獵民族,珍愛馬匹,卻能打得過遊牧民族,就說明他們騎兵野戰是很厲害的,只要他們不腐敗,這個民族在冷兵器時代就是無敵的,而明末的問題很多,能和後金打成以山海關一線對峙的局面,可以說,明朝當局已經竭盡全力了,不應再被指責。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明朝和蒙古,後金的對抗中應該是各有千秋,各有優劣,不能如題目這樣一概論之,具體問題需要具體分析。
-
6 # 林危不亂
滿,你自以為是明朝敗給後金,你瞎哦,明朝根本就沒跟清直接對抗過,明朝是敗在漢奸狗,李白成,張獻忠,吳三桂,加上天災溫疫……
-
7 # 那人燈火
請問一個衰弱的老人能打贏一個年輕氣盛的小夥子嘛?
明朝能打敗蒙古,那是在明朝初年和前期,那時的明朝就像個年輕氣盛的小夥子,正是最能打的時候。當然那時候的蒙古也沒有鐵木真和忽必烈時期那麼厲害了。
明朝後期,明朝就像個衰敗的老人,行將就木。而後金剛剛興起,正值壯年,戰鬥力在巔峰期,當時後金向西進攻蒙古,向南進攻明朝。明朝這個老人面對朝氣蓬勃的後金哪打得贏,一步步後退,丟失國土。明亡,清興。
清朝也一樣,到了乾隆後期,步入中老年,戰鬥力降低了不少,連緬甸都打不贏,丟失國土。到了清末,八國聯軍侵華,清朝這個老人完全不行了,最後民國興起。
-
8 # 火器工坊
這個問題吧,也不是絕對的。首先明朝也不是次次都能戰勝蒙古,在對後金作戰也不是次次都輸。
在大明一統天下的時候,明軍憑藉著極強的戰鬥意志把蒙古人趕出了中原,並且在太祖時期多次北伐北元,把蒙古打的四分五裂。除了因為建國初期腐敗問題小、軍政清明、軍隊士氣高以外,再就是明初有一支優秀的騎兵和一群牛逼的將軍。像常遇春、徐達、藍玉之流皆是臨兵鬥陣的將才。成祖皇帝的五次北伐,也是藉著國力強盛,蒙古衰落這個時段進行的。但是經歷了十年的和平期之後,蒙古的瓦剌部落漸漸又崛起了,而長期沒有大規模作戰的明軍變成了擺設兵,這就有了土木堡之變中50萬明軍被蒙古20萬人吃了個精光。此後明朝和蒙古之間戰事不斷,到了武宗的時候,皇帝還親自出兵迎敵。嘉靖時期,軍備廢弛,蒙古的鞍韃部落又一次翻過長城,直驅北京,發動了庚戌之亂。後來戚繼光任薊北總兵後,蒙古人16年不敢兵犯薊北,而在遼東,又有李成梁這樣的大頭。這段時期可以說是蒙古的噩夢期。不過蒙明互市之後,蒙古人來搞事情的頻率就小了,漸漸的也難有什麼龐大的部落了。(暫不考慮林丹汗)
而後金崛起的時候,萬曆三大徵都過去十多年了,明軍軍備廢弛、腐敗,單兵素質不如後金,而且在熊廷弼出山之前,也沒什麼人可以堪當大任。就這樣指揮不行、軍隊不行,自然是一直在輸。遼陽戰役完了之後,熊廷弼出山,但是朝廷又放了個王化楨來制衡熊廷弼,本來都很有能力,可獨擋一方,卻因為兩人不和,一碼氣丟了廣寧。好不容易又有了孫承宗、袁崇煥這倆大頭,結果因為黨徵和皇帝又紛紛落馬。明末四大猛人,倆上過遼東戰場,盧象升死於隊友坑爹不給輔助,軍隊指揮不動;洪承疇敗在皇帝催得太緊時機不對。所以明清之間的交陣,除了廣寧之戰前是真的不行,後來的失敗都是敗在自己人手裡,或是黨政,或是猜忌。包括後來的南明,大家沒有幾個是為了國家戰鬥的,都是為了個人利益,然後窩裡橫,最終多次錯失良機,被清軍各個擊破。
還有一個小問題就是一般大夥看明清戰爭,關注點往往放在明朝這邊又是國庫空虛,精銳不足,又是兩面作戰,日子過得很難受。但其實後金也不好過,那年頭東北要啥沒啥,生產力低下,醫術也不發達,滿洲人口很是問題。連年的征戰也是讓滿八旗人數銳減,從1626年的12萬到1642年,就只有6萬了。漢八旗和蒙八旗並不受到信任,戰鬥力也是一般,你以為1644年多爾袞一開始想入關取天下?不存在的,一開始清軍只是想趁著北京陷落到關內搶一波,沒想到吳三桂就找他們求援了。本來想只要拿下山海關就好,沒想到李自成就退出北京了。漢人的一次次退讓,不斷的堅定了清軍一統天下的決心,結果就是本來只是想打個劫的軍隊成了一統天下的王師,而無恥的降兵接著掉過頭來對自己人痛下殺手。所以大明不是敗給清軍,而是敗給了自己。
-
9 # 灬北冥有條魚
有什麼好問的……
一個是初升的朝陽……
一個是落幕的夕陽……
有啥好奇怪的
-
10 # 平沙趣說歷史
因為蒙古和後金是完全不同的敵人,在明末崛起的後金八旗,乃至後來的清軍八旗,其裝備與戰術水平,甩了韃靼、瓦剌這些部落的蒙古騎兵不知多少條街。
蒙古騎兵雖然以其騎兵優勢給明朝邊境造成了不小的麻煩,甚至還曾幾次兵圍北京城,但這些部隊,採取的還是傳統的遊牧騎兵模式,沒有步騎結合,也沒有裝備,更缺少攻堅能力。
而且在缺乏強力的統一中心後,蒙古騎兵的作戰意志遠不如從前,在作戰時。蒙古軍隊一般是精銳在前老弱在後,一旦精銳前鋒被斬殺,軍隊立時潰散、四散奔逃,明君不戰而勝。
隨著明君火器的升級和逐漸普及,蒙古在對明戰爭中越來越難以取勝,不過經常騷擾也給明朝造成不小困擾,所以最後明朝和蒙古一拍即合,雙方開關互市、和平共處,不再進行大規模戰爭。
而後金(清朝),則與蒙古完全不同。
女真在明朝前中期也是一盤散沙,是被明朝吊打的存在,後來接連出了幾位人物,但都被李成梁一一絞殺,誰承想他最後養虎為患,弄出一個努爾哈赤,將女真諸部統一了。
統一後的女真有嚴格的建制體系,不似蒙古那般散兵遊勇,而且女真之前是照著明軍學的,他們有先進的裝備戰術。
女真把明朝的棉甲和戰車技術都學到了家,甚至努爾哈赤在起兵造反前就走私了大量火器,裝備不比明軍差多少,唯一差的,不過是大炮而已,但經過一番謀劃,最終在皇太極時代,後金也擁有了大炮。
相對於蒙古來說,後金是顛覆明軍經驗的對手,初期慘敗也並不僅僅是將領廢物的原因。當然,即便敵人強悍,明朝並非無力抗衡。
按照一般規律,王朝越是到後期,其軍隊戰力越弱,但明朝是個反例,明末的軍隊戰力仍然極其強悍,但再強也強不過明初,並不是說明末軍隊弱於明初軍隊,而是朝廷的腐敗和黨爭已經深入骨髓。
後金對於明朝來說,是一個很恐怖的對手,但並非無敵,只要明朝能夠冷靜下來找病根,自行整頓裝備戰術,勝利不過時間問題,不過翻開史冊可以看到,明朝根本沒有整頓。
病態的明朝政治生態是明王朝連戰連敗,並最終覆滅的原因。在這個拉幫結派、貪汙腐敗盛行的朝廷帶領下,明王朝一步一步走向了滅亡,不論是農民起義軍還是後金,只要朝廷還是這模樣,想贏是不可能的,不過拖得久一點而已。
在薩爾滸戰敗後,明朝也做出過正確決定,比如在熊廷弼的整合下,明軍一度壓制住努爾哈赤。但等到萬曆皇帝駕崩後,得勢的東林黨很快就擼了熊廷弼,清高廢物的東林黨,幫助後金完成了龜縮到雄踞的蛻變,立國本錢從此就有了。
烏煙瘴氣的中央政府是明朝打不過後金的關鍵原因,在這種政府領導下,別說明末的軍隊,把世界上最強的軍隊調來也沒用,迴天無力。
回覆列表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筆者在此先提一下歷史唯物主義中的一個觀點: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具體到本題上,可總結為以下幾句話:打敗蒙古的明朝,不是被後金 打敗的明朝。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明朝的國力在276年中是不斷變化的,所以,不能簡單地用立國之初的明朝和明朝中後期的後金作對比。
所以,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了解兩個階段明朝的國內國外形勢以及國力(尤其是軍事實力)。
明朝初期一,國內國外環境
在明朝初期,其國內初定,生產力水平不斷恢復。同時,由於新的王朝建立,在一定時間內徹底革除了元朝時期的弊病,國內一片新氣象,比如,朱元璋的減免稅負政策,使得國家得以休養生息,積蓄力量。在這種情況下,國內環境相對穩定,使得國家有更多的精力去應對外敵。
而國外方面,其敵對勢力主要是蒙古,來自北方。至於南方的安南,和東部沿海的倭寇,難以對明朝構成較大的威脅,可謂是癬疥之疾;而東北的女真諸部,也臣服於明朝,此時,明朝可以將絕對主力佈置在北方邊境,以抗衡 蒙古。
二,而軍隊方面:
其一,由於在對元朝的戰爭中,與蒙古騎兵多次交戰,所以軍隊戰鬥力高,作戰經驗豐富,戰鬥意志高,紀律性強。到了朱棣時期,離開國不過三十餘年,且朱棣本人的軍隊本身就經常與蒙古軍對抗,所以戰鬥力也是不可小覷的。尤其是朱棣的騎兵,面對蒙古騎兵,不落下風。
其二,由於開國不久,國家的各種機構官僚主義並不嚴重,工作效率相對較高。在軍工製造方面,其製造的刀槍,火炮基本是符合規定的,次品和濫竽充數的武器較少。這便使得明朝在武器方面相對於蒙古有著絕對的優勢尤其是火炮,在沒有次品的情況下,輔以合適的戰術,稱得上是蒙古騎兵噩夢。
其三,明初在多次橫掃蒙古之時,大多是明朝祖朱棣親征。朱棣本人在作為燕王時期,便經常和蒙古軍打交道,所以他對蒙古的軍隊可謂是知根知底加之他本人高超的指揮能力,戰勝蒙古,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
所以說,在明朝初期,國內安定,沒有內憂;軍事實力強大,對蒙古優勢明顯;行政效率高,後方的物資提供有充足的保障;而蒙古由於內部分裂(分為瓦剌,韃靼和兀良哈),難以集中力量。故而,明朝可以對蒙古造成致命的打擊。
明朝後期由於後金與明朝正式交手是在1618年4月13日釋出七大恨之後,故本文中所出現的“明朝後期”代指從1618年到1645年。在這個時間段中,明朝無論是在國內環境,還是外部形勢方面,都出現了巨大的危機。下文將對明朝這個時間段內明朝的各個方面進行綜合分析。
一,國內環境
明朝在嘉靖後期,國內便出現了各種天災人禍,使得國內矛盾激化。
首先,由於官僚機構的膨脹和政府官僚主義日益嚴重,使得國家各個機構的辦事效率逐漸下降,如此一來,整個社會的運轉變得極其不流暢。
官僚組織內部,高層忙於黨爭,先是東林黨鬥倒了楚黨浙黨,再是閹黨鬥倒了東林黨,最後東林黨又反殺了閹黨,這種殘酷的政治鬥爭,對於中央政府的打擊巨大,使得中央官員的行事理念由管理社會轉向內部鬥爭,最明顯的例子便是孫承宗由於東林黨的身份被閹黨從遼東逼迫辭職,使得無人限制努爾哈赤的擴張;在地方政府,則出現了地方官殘酷壓榨農民的情況,由此導致了官民對立,社會矛盾激化。
而在人禍不斷之時,天災也不斷髮生。明後期西北大規模的旱災,導致了糧食的減產,造成饑民,災民遍地的局面。官員的不斷剝削,導致這些饑民組織起來,反抗政府。在明朝滅的前一年,即崇禎十五年,明朝又發生了大規模瘟疫,導致了更多災民產生。天災,加劇了人禍
所以,明後期,其內部社會矛盾極其尖銳,根本無法集聚全力應對外患。這與明初相比,是最為致命的缺陷。
二,外部環境
明末外部環境也較明初更加複雜。
努爾哈赤已經佔領了遼東地區,此時相對明初,遼東的形勢陡然嚴峻起來。此時的女真,已經被努爾哈赤所統一,其力量遠不是分裂的蒙古諸部所能比擬的(不僅看數量,更要看其內部的團結程度),因此,遼東此時,也成了邊防的重點物件。
北方的蒙古部落,由於已經和後金結成了同盟(透過聯姻),使得北部邊境的壓力不減反增。此時的後金,不僅可以透過遼東攻擊明朝,還可以借道蒙古,越過長城來從北方攻擊,更可以從兩面同時攻擊。
所以,此時的明朝,主力更加分散,取勝更加艱難。
不僅是東北和北方,明朝的東南沿海也出現了危機。隨著西方殖民擴張,其勢力範圍已經到達中國的東南沿海以及南海地區,因此不可避免的和明朝發生衝突。
1633年,中國和荷蘭爆發了料羅灣海戰,結果雖然是中國取勝,但其雙方的戰損比,中國遠高於荷蘭,同時,經此一役,中國的東南沿海控制權完全落到了海盜出身的鄭芝龍手中。1635年,中英在廣東虎門發生小規模衝突......
故而,此時,明朝可以說是外患嚴重,不僅面對遊牧文明的威脅,更要面對前工業文明的衝擊。明朝不可能全力都用在對付後金上。
三,軍隊
客觀而言,在武器的水平方面,此時的明朝相對於前期而言,的確進步不少。軍隊普遍裝備了火銃鳥槍,而明中期從葡萄牙引進的弗朗機炮也大量裝備軍隊,西方的紅衣大炮也在戰鬥中得到使用。
然而,由於明朝武器製造系統的腐敗,大量的火器都是次品和粗製濫造之物。鳥槍射程極短,甚至不如弓箭:火銃,火炮製造材料差,經常出現炸膛現象,不僅無法對敵方造成殺傷,反而造成己方人員的非戰鬥減員。而這些武器,在戰場上,並不能真正發揮作用。
軍隊本身缺乏訓練,不會正確使用火器,甚至連肉搏也處於劣勢;明初引以為傲的騎兵,到了明末,已然是連射箭都不會,勉強能騎到馬上,如此軍隊,軍心渙散,技術稀鬆,何談戰鬥力?
總結透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明朝初期,由於國力,軍力均處於鼎盛時期,故而可以保持對於蒙古的壓制;而後期,由於國力下降,軍隊退步明顯,內憂外患不斷,王朝已是將傾大廈,絕無戰勝後金之可能。
一句話概括,即:明朝自身綜合情況的大幅度下降,導致了明朝在不同時期戰鬥表現呈現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