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巴菲特曾表示喜歡蘋果,“我們買它是為了持有,我們購買了蘋果約5%的股份,我很想擁有100%的股份。我非常喜歡他們業務的經濟性、管理層和他們的思維方式。”股神的邏輯你能理解嗎?這次股神是不是押錯了方向那,對此你怎麼看?
11
回覆列表
  • 1 # 盧立傑一

    巴菲特持有蘋果公司5%的股份,最近蘋果市值大幅縮水,總的來說巴菲特的資產也是減少的,但他不一定因此而賠錢,因為巴菲特喜歡價值投資和長線持有,誰也不知道他是在什麼時候什麼價位買入的蘋果股票,況且現在蘋果公司市值雖劇烈震盪,但它仍是世界上研發實力雄厚、同行業利潤率世界排名第一的高科技公司,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其他大如三星公司要想超越也不是一時半會的事情,其他企業近期更難望其項背,特別是中國的企業應抓住這個千栽難逢的戰略機遇,奮勇拼搏,拉近各方面的距離,伺機超越。

  • 2 # 琅琊榜首張大仙

    一個投資高手的能力是在於能站在未來5-10年的角度看目前的這個市場,然後在作出判斷和操作,比如站在未來的5年甚至10年的位置你回頭來看蘋果,也許這裡的價格就是便宜的!就好比A股當初的5178點牛市行情,你會因為在4800點賣出,甚至4600點賣出而後悔嗎?一定不會!但是你會後悔當初沒賣!那麼站在未來2-3年後的角度來看今天,你也一定不會後悔在2500點附近,甚至2800點附近買入的,但是你一定會後悔自己沒買,甚至沒有拿住這些優質的籌碼!

    而巴菲特就是如此,但是不僅僅是如此!巴菲特的投資之道已經不在僅限於佈局那麼簡單和單純了,因為巴菲特的資金量是非常大的,並且對於長線價值投資的理解已經到達了一個最高的階段,所以他對於好的公司不僅僅只是好的價格的渴望,而更多的是一種股權投資,收購投資!因此,雖然蘋果股價從最高位置230多美元跌至了現在的140多美元,但對於巴菲特來說並不害怕,而是竊喜,因為他又可以用同樣的錢買入更多蘋果的股份了!

    這就是真正的股神和普通投資者的區別,而我們需要學習的是巴菲特的那種價值投資理念,而不是跟著巴菲特的持倉去模仿交易!因為我們與巴菲特的資金體量完全不一樣,按部就班只會讓自己受傷!巴菲特是投資界裡的獅子,他能輕易按下一頭公牛,而我們只是投資界裡的一隻小貓咪,你按一隻公牛試試.....

  • 3 # 幻愛玉新

    巴菲特曾經說過,自己的投資業績運氣佔了很大比例,因為他的可口可樂已經不可能回到8塊錢一股,換句話說巴菲特能長期持有的標的越來越少,蘋果的護城河依然快消失了,畢竟電子產品競爭激烈,然而世界上依然只有一種可口可樂。每天都在有人喝可口可樂,但不是人人每天都能換蘋果手機。還有,也許買入蘋果持倉的或許並非他本人,也許是他的兩個接班人人選在操作。科技股日新月異,淘汰太快了,才四個月40%蒸發了。蘋果被嚴重高估了,2500億的現金在海外,記住,在海外,轉回美國的話,國稅局發財了。哈哈

  • 4 # 靖哥哥看K線

    股神堅持的是價值投資。蘋果有技術有市場有專利。這決定了它長期向好,短時期不會虧損破產。把時間軸拉長無非就是賺多賺少。相對其他表現出色的股票收益率高低的問題。

    現在的下跌只是個回撥。哪怕一直跌。時間久到老先生等不到回升的那天,但他所持有的股票終有一天還是會收復失地出新高的

  • 5 # 美美投資

    我覺得對於巴菲特來說不算事,一是巴菲特有充足的現金可以加倉攤平成本,二是蘋果公司依然是優秀的公司將來的成長性非常可以期待,甚至未來的價值遠遠高於目前的價格。

  • 6 # 於文澤

    為什麼巴菲特堅信,如果購買大企業的股票,回報率必將徘徊在12%左右。1981年,我在《突破瓶頸的盈利》(Profitability Breaks Through a Ceiling)一文中指出,儘管過去的5年仍舊難以擺脫高通貨膨脹率,但《財富》500強企業的淨利潤率的中位值已經提高到14.8%。文章還提到,這一飛躍應歸功於財務槓桿比率的提高,稅率減免以及稅前利潤率的增長。 如今,巴菲特認為,如果資本主義制度持續完美地執行,競爭壓力必將導致企業的利潤率下滑。儘管如此,他還是補充道:“我的猜測被證明是錯誤的,尤其是關於稅率的部分,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 然而,他仍然堅信,高通貨膨脹率一定會榨取股票投資者的資金,而且他還用大量資料來佐證自己的觀點。這些資料均來自那些有著驚人通貨膨脹率的年份。巴菲特回憶說,1982年之前,也就是沃爾克還沒將通貨膨脹率降至8%以下的那些年,尤其是1977年,股票投資者的購買力損失慘烈。 ——卡蘿爾·盧米斯 在高通貨膨脹率的環境中,股票和債券一樣表現不佳,這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在過去10年的大部分年份裡,我們就處於這樣的市場環境中。對於股票投資而言,這的確是一段艱難歲月。然而,股市為什麼會在這個階段遭遇困境,其原因仍然沒有被人們完全理解。 在通貨膨脹時期,證券持有者所遇到的問題一點也不神秘。在美元逐月貶值的情況下,想依靠那些用美元結算收益和償付本金的證券來獲利,顯然是非常困難的。你根本不需要讀個經濟學博士學位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然而,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假設,股票並不是普通的證券。很多年來,傳統的觀念堅持認為,股票是對通貨膨脹的對沖。這種主張基於的理由是,股票並不像債券那樣,與美元直接掛鉤,它代表著對製造業企業所有權的享有。因此,股票投資者認為,無論政客們如何操縱印鈔機,他們仍然能保持其投資的實際價值。 那麼,為何事實卻與此背道而馳呢?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經濟實體中的股票和債券非常相似。 我知道這個觀點對於很多投資者而言有些離經叛道。他們肯定會立刻反駁道,債券的回報率(息票)是固定的,而股票投資的回報率(企業淨利潤)則可能像過山車一般大起大落。看起來的確如此。不過,如果你認真研究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企業每年的淨利潤,就會發現很不尋常的情形:其實,淨資產收益率的起伏並不大。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的第一個10年,也就是到1955年之前,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的年均淨資產收益率為12.8%。在接下來的第二個10年,這項資料為10.1%。在之後的第三個10年,這一數字為10.9%。如果把視野拓寬至《財富》500強企業,透過追溯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的資料,也會發現相似的結論:1965年前的10年內,它們的年均淨資產收益率為11.2%,此後10年為11.8%。在某些特殊年份,這一數字則大幅提高,比如,在1974年,《財富》500強企業的淨資產收益率達到了14.1%,而在某些年份則比較低,比如1958年和1970年,這一項資料只有9.5%。不過,縱觀這些年,總體來看,淨資產收益率有迴歸至12%左右的趨勢。在通貨膨脹的年份裡,沒有跡象顯示出,該資料會大幅超過這一水平,物價穩定的年份也是如此。 說到這兒,讓我們思考一下企業的本質:它們並不是交易所中的那些抽象的程式碼,而是具有生產性的企業。我們假設企業的股東是以企業賬面淨資產的價值獲得了企業所有權。因此,他們自己的回報率也應該是在12%左右。又因回報是持續性的,所以我們有理由將其看作“股票息票”。 在現實情境中,投資者當然不會只是簡單地買進和持有,很多人會研究對策,以保證能擊敗其他投資者,最大化自己所佔有的企業盈利比例。事實上,這種折騰對大局並無補益,不僅對股票息票不會造成什麼影響,還可能減少投資者的回報,因為在這個過程中難以避免地會滋生大量交易費用,比如諮詢費和手續費等。引入一個活躍的期權市場,並不會提升美國企業的實際生產效率,相反,這個賭場需要配置數以千計的人手,這使得交易費用進一步增加。 另外,在真實世界中,投資者通常很難以企業淨資產的賬面價值購買到股票。有時,他們的運氣不錯,能以低於賬面價值的價格買入。不過,更常見的情況是,他們必須溢價買入,而這對於12%的回報率來說又是一大壓力。我會在稍後探討這其中的關係。現在,讓我們把注意力放在一個要點上:通貨膨脹率上升了,淨資產收益率卻沒有。從本質上來說,買入股票,就相當於獲得了擁有固定收益的“有價證券”,這跟購買債券沒有什麼區別。 當然,從形式上看,債券和股票的區別還是很大的。首先,債券終將會到期,儘管這可能需要等待很長時間,但債券投資者終會等到重新談判合約條款的那一天。如果當前和預期的通貨膨脹率很高,從而使以前的債券票面利息顯得過低,那麼投資者就會拒絕再買。除非提高當前的票面利息,重新燃起他的興趣。近幾年,這種情況總是頻繁出現。 然而,股票則是無期限的,它們天然地被蓋上了“永久”的戳子。股市的投資者要聽命於美國企業的利潤。如果美國企業註定要賺12%,那麼投資者就必須學會接受這個數字。作為一個龐大的群體,股市投資者既不能退出,也無權重新討論條款。所以綜合來看,他們承擔的義務增加了。個別企業可能被出售、清算或者回購自己的股票,但總體而言,新股發行以及留存利潤,可以確保鎖定在企業系統裡的權益資本不斷增加。 綜上所述,債券要略勝一籌。債券息票最後會被重新協定,而股票“息票”不會。當然,12%的回報率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似乎不需要大的修正。 擁有獨特的12%的息票率,身著“股票”的華美外衣,“股票債券”(equity bond)翩然而至華爾街的化妝舞會。它與普通債券還有另一個顯著的差別。 在一般情況下,債券投資者在兌現息票獲得現金之後,會再次擇優進行投資;而股票投資者的股票“息票”,會部分保留在企業手裡。企業會根據自身的盈利情況進行再投資。換句話說,每年12%的利潤中的一部分將被當作股息支付給投資者,而剩下的部分又滾入下一個12%的生產過程中。 股票的這一特性,即部分回報用於再投資,既可算優點又可算缺點,這取決於12%的回報率到底有多誘人。在整個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這的確是個好訊息。當債券的回報率只有3%~4%時,能夠有權自動把股票收益的一部分,以12%的回報率進行再投資,這具有極大的價值。不過,需要提醒的是,投資者不可能在投入自有資金後就自動獲得12%的回報,因為在那個時期,股票價格已大大地超過了它對應的淨資產賬面價值,所以,不論股票的回報率是多少,溢價使得投資者不可能完整地獲得這個回報率。這就好比息票率為12%的債券,如果你以遠遠超過票面價值的價格購買,那麼就無法獲得12%的回報。 不過,股票投資者仍然可以享有留存利潤所帶來的12%的回報。事實上,留存利潤意味著投資者可以按賬面淨資產的價格買下這家企業的一部分,而在當時的經濟環境下,購買企業所要支付的價格會遠高於企業賬面淨資產的價值。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自然對現金股息敬而遠之,而對留存利潤趨之若鶩。實際上,想以12%的回報率進行再投資的資金越多,這種特性就會愈加珍貴,而投資者願為此付出的價格也就越高。20世紀60年代早期,投資者就曾心甘情願地為經濟高速增長地區的電力公司股票支付高溢價。因為他們知道這些成長型公司有能力將大部分利潤再投資以賺取更多回報。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那些受經營環境所迫,只能大量派發現金股息的公用事業企業的股票價格則相對較低。 如果在那一時期,存在一種高等級、不可贖回、息票率為12%的長期債券,它肯定會以遠遠高於其票面價值的價格出售。此外,假設這種債券還有另外一個不同尋常的特性,如該債券的大部分利息可以自動再投資於類似的債券,那這些債券必將享受更高的發行溢價。從本質上來說,成長股正是此類證券的代表,它們通常會保留大部分利潤進行再投資。當新增的權益資本再投資的回報率是12%,而普通債券的票息率只有4%左右時,股票投資者必定是非常滿意的。當然,他們也為此付出了過高的價格。 仔細回顧一下就會發現,1946—1966年期間,股票投資者實際上獲得了三重好禮。第一,企業的淨資產收益率遠遠高於當時的基準利率;第二,企業的大部分利潤都被留存起來,以很高的回報率進行再投資,而其他途徑難以獲得這麼高的回報率;第三,隨著人們普遍認識到前兩個優勢,除了最基本的約12%的淨資產收益率外,股票投資者還獲得了額外獎勵。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的市淨率從1946年的133%漲到1966年的220%,在這個過程中,投資者確實在短期內獲得了超過所投資企業內在盈利能力的回報率。 到了20世紀60年代中期,眾多大型投資機構終於發現了這一“至寶”。然而,就在這些金融巨頭開始爭相買入股票時,高通貨膨脹率、高利率時代到來了。很自然地,股票價格上漲的趨勢開始逆轉。利率的上漲無情地降低了所有固定收益類投資品種的價值。隨著企業長期債券的回報率開始上升(最終升至10%左右),股票12%的回報率和再投資特性也開始被人們遺棄了。 投資者普遍認為股票的風險比債券大,這一點無可厚非。雖然股票回報率長期來看大致固定,但每年的確有波動。這種波動大大影響了投資者對未來的態度,儘管這種影響經常具有誤導性。投資者認為股票風險大的另一個原因是到期日遙遙無期。由於這層額外風險,投資者自然期望股票的回報率“穩穩”高於債券的回報率。例如,如果債券的回報率為10%,而同一型別企業的股票的回報率為12%,那麼這就不能算“穩穩”。隨著回報率之間的差距縮小,股票投資者就開始另尋出路了。 當然,無論如何,股票投資者作為一個整體是不可能徹底退出的。他們所得到的只是更多的換手、大量的交易費用以及被不斷創新低的估值。這反映出,在高通貨膨脹的環境下,回報率為12%的股票,其吸引力在降低。過去的10年裡,在經歷了接二連三的打擊之後,債券投資者認識到,再高的利息都不保險,無論是6%、8%還是10%,都無法阻止債券價格的崩潰。由於股票投資者還沒有完全意識到自己持有的也是一種“債券”,所以他們還得繼續接受市場的教育。 12%的淨資產收益率註定是一成不變的嗎?是否存在著某條法律,禁止企業提高其淨資產收益率,以應對似乎永遠在不斷攀升的通貨膨脹率呢? 事實上,並不存在這樣的法律。美國企業並不能隨心所欲或透過制定法律來提高企業利潤。要提高淨資產收益率,企業至少需要做到以下其中一點: ●提高週轉率,即銷售收入與總資產的比率 ●更便宜的槓桿 ●更高的槓桿率 ●降低企業所得稅 ●更高的營業利潤率 除此之外,沒有其他途徑能提高淨資產收益率了。因此我們來談談自己對此可以做點兒什麼。

  • 7 # 泛泛而談你我他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現在下定義為時尚早,沒有到最後揭開面紗那一刻,誰也不知道新娘到底長啥樣。接下來,筆者來分析下個人看法:

    蘋果到底值不值得投資 ?

    如果這個問題,現在拋給你,你會如何選擇?蘋果在全球最具價值品牌500強中排名第二位,第一位是亞馬遜(今年得益於亞馬遜年初的股價大漲)。說明市場還是認可它的價值,蘋果的產品在消費者的心中還是擺在首位。以至於每年蘋果出現新的產品時,國內外的消費者都趨之若鶩,唯恐錯過成為第一批體驗者。

    為什麼股價最近下跌的兇?

    關於這一點,我在之前的問答中也提到過。主要因素有兩個,一是業績不及預期,消費者有點審美疲勞了 ;二是市場因素 ,全美的股市進入技術性熊市,短期內會受到市場情緒的影響。

    巴菲特的價值觀

    巴菲特先生,相信價值投資的魅力,因此一直也是這樣做的。從他過往的交易中中,我們很少看到他一買進去,股價就出現大幅增長,他遵循的是在合理的價格買入,等待市場認可它的價值。那麼當前位置,你覺得它高嗎,可能等到五年之後,你就會後悔當初的決定,就像我們的茅臺,格力一樣。

    最後,筆者想問一句,現在現讓你買入蘋果股票,你會買嗎?

  • 8 # 趙冰峰財經

    我認為巴菲特不會割肉蘋果。雖然之前割肉過IBM,持有8年最終割肉離場,但是蘋果和IBM不一樣。巴菲特認為,蘋果更像是消費公司,而非科技公司。我們都知道,在科技領域,巴菲特的確不太擅長,IBM就是個經典案例,但是論消費公司,巴菲特可是門清,可以說,是消費股成就了巴菲特,早前的保險,可口可樂,吉列,喜詩糖果,都算是消費股了。去年,巴菲特把蘋果也列入消費股名單,這意味著巴菲特認為他對蘋果的信心,要遠超過之前IBM。現在,巴菲特還繼續投資科技股,最近一個季度又投資了甲骨文,持有20億美元甲骨文的股票,也算不小的投資了。巴菲特也算是與時俱進的代表,即將90歲高齡,依然還能夠持續進化自己的投資技能,真的是股神。你能想象一個快90歲的老頭還在每天工作,而且還買蘋果,甲骨文嗎?放在國內,簡直不可思議。這次,我估計巴菲特還會繼續抄底,因為他之前說過,歡迎蘋果下跌,希望持有100%的蘋果股份。這次,機會來了,怎麼能不把握機會?等伯克希爾季報公佈最終答案吧,我先預言,巴菲特增持了蘋果。

  • 9 # 曹中銘股市觀察

    蘋果股票從232美元最低跌至142美元,跌幅近四成,股價也跌至2017年7月份的水平。股神持有蘋果2.37億股左右,蘋果股價下跌如此嚴重,股神財富縮水是非常嚴重的。

    美股與蘋果的走勢,也再次印證了沒有隻漲不跌的股市與股票。即使是股神如此看好,並且重倉持有的股票,同樣跳不出這一怪圈。

    巴菲特投資蘋果可謂姍姍來遲。股神原先認為蘋果只是一隻科技股,而股神是從來不投資科技股的。巴菲特看中蘋果,主要是看中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從而不再將蘋果看成是一隻科技股票,而是一隻消費類股票。

    在蘋果股價上漲近10倍後,巴菲特才開始買入蘋果股票,此後持續增倉。現在看來,如果巴菲特沒有在高位兌現籌碼,股神對於蘋果的投資或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巴菲特買入蘋果股票,雖然也被解讀為其投資理念或投資方向開始出現變化,但在資本市場,勝者為王才是硬道理。不能從中獲取利益,即使是股神,也有走下神壇的時候。

    當然,在蘋果股票上投資失利,並不能否定股神的偉大。股神就是股神,巴菲特也是全球唯一公認的股神。相比於國內的某些各領風騷三兩年而曇花一現的所謂“股神”,巴菲特即使投資股票失利,也並不能抹殺其股神的光環。其過往的成績,仍然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 10 # 財經王大拿

    首先,但凡一個人,被推到了非常高的境界後,大多數的其它人,都再等著他“出醜”,這是大眾的普遍心理,更何況,這個人,是很多人被股市虐的不行中,他卻稱之為股神的人。

    而巴菲特,能夠被稱為股神,是他確實有著一套投資的理論基礎,這就是價值投資,以及取得的多年20%以上的年收益,讓大多普通投資者以及機構投資者望其項背。

    巴菲特這些年用實際的收益,證明了其價值投資理念的作用,這一點,毋庸置疑的,如果你還對價值投資有不同或者認為A股裡不適合價值投資,那麼你就沒必要繼續往下看了。

    進一步的說,巴菲特對於蘋果的看好,有錯嗎?

    其實,沒錯的。

    要知道,如果不是蘋果,我們現在可能還處於手機拼翻蓋加鈴聲加攝像頭的時代,是蘋果,讓人們認識到了智慧手機。

    更是蘋果,引領的智慧手機,讓很多行業發生了鉅變,包括我們後來說的“網際網路+”。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網際網路出現了這麼多年,電腦早已普及的時候,人們的生活似乎並沒改變太多,直到智慧手機的出現,讓很多行業,真的變得便捷起來。

    這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智慧手機達到電腦的應用級別後,才是真正的達到你被網際網路和資訊包圍了,才讓行業升級的“網際網路+”,變成了可能。

    同時,蘋果在研發領域,也從來沒有停止過腳步,這一切,都是巴菲特看好它的原因,巴菲特相信蘋果不但是智慧手機的標杆,還會在未來很多領域繼續引領。

    但是,為什麼蘋果會跌呢?

    拋開美股的因素之外,筆者說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華為這幾年高速發展。

    現在手機領域,蘋果可能還是一些人的最愛,但是華為的系列,卻是很多人的新選擇。這是第一層的衝擊。

    第二層的衝擊,也是近段時間的熱點,華為在5G領域的耕耘,似乎到了收穫的季節。

    在2G、3G我們都是跟隨著,4G追趕的腳步就明顯快了很多,而5G,華為卻似乎取得了一些優勢,也是前段時間的風波所指。

    5G意味著什麼?

    網路速度更快,意味著更多可能產生行業鉅變的地方,大的說,比如物聯網,小的說,比如資訊保安等等,這些,都很重要。

    所以,蘋果這次的下跌,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巴菲特的投資理念並沒有錯,唯一的問題是,很多投資者,甚至普通人,都低估了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的5G力量,這就是關鍵。

    ——以上,雪茄金融狗,做金融界的一股清流,更多投資案例與邏輯思考,敬請關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白是死於水中撈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