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0
回覆列表
  • 1 # 運星

    中秋節也叫“月餅節”,華人的傳統節日都有對應的食品。月餅,原本是祭月時供品的一種,以後成為民間互相饋贈的禮品。《西湖遊覽志》稱:“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義。”東坡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來讚譽月餅 。相傳中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 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

    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

    當時有人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人們把月餅當作吉祥、團圓的象徵。每逢中秋,皓月當空,闔家團聚,品餅賞月,談天說地,盡享天倫之樂。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傳下來,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月餅,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乃中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太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逐漸流傳。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更受人民青睞的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 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記》曰:“八月十五日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清代,月餅的製作工藝有了較大提高,品種也不斷增加,供月月餅到處皆有。清代詩人袁景瀾有一首頗長的《詠月餅詩》,其中有“入廚光奪霜,蒸釜氣流液。揉搓細面塵,點綴胭脂跡。戚里相饋遺,節物無容忽……兒女坐團圓,杯盤散狼藉”等句,從月餅的製作、親友間互贈月餅到設家宴及賞月,敘述無遺。

  • 2 # 凡尼老貓

    感謝邀請!說起月餅的由來,記得小學老師講過。那是元朝末期,起義軍計劃在農曆八月十五日發起總攻,但是那時候部隊很分散,又不能把情報洩露,於是他們想出了一條妙計:把行動計劃寫在一張正方形的紅色的紙上,然後貼在餅的背面,這樣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分發到各部隊,達到傳遞行動命令的目的。所以直到今天,最傳統的蘇式月餅還保留著在餅的背面貼上一張紙,也算對幾百年前光復華夏的先輩英雄的緬懷和紀念吧。

    真是無巧不成書,昨天湊巧還看了一段關於月餅的影片,內容是電影裡的片段。葛優扮演的騙子想行賄範偉扮演的富翁,他買通了富翁的美女秘書和經理,於是騙子他們仨人和富翁坐下聊事情。美女秘書故作嬌媚地說:“中秋節馬上要到了,我們公司發了新款的扁豆餡兒月餅,我尋思著老總您肯定沒吃過,所以拿了一盒給您嚐嚐。”她把象首飾盒一樣精緻的月餅盒推到了富翁面前,富翁連眼皮都沒抬一抬,把月餅推回給秘書說道:“這個嘛,就不用客氣了,啊哈。“葛優扮演的騙子向富翁的經理使了使眼色,經理不失時機地說:”這個老總啊,人家大老遠的給您來送月餅,您不吃您瞧一眼也行啊。“這句話一說,富翁似乎琢磨出意思來了,於是他用小指頭輕輕挑開月餅盒蓋子,裡面是滿滿的百元美鈔,富翁立刻興高采烈地說:”這個這個扁豆餡兒的月餅嘛,我還真是沒吃過,待會兒我嚐嚐,我嚐嚐,啊哈。“

    一出好笑的諷刺劇讓月餅躺了槍,古時候的月餅是起義軍用來推翻暴政的工具,但是到了現代社會它的意義似乎走偏了,成了一些人投機取巧的載體。古今往來的文人墨客對中秋月圓的描述極盡浪漫唯美之辭,寄託了人們對金秋時節閤家團聚的美好遐想,即使時過境遷物是人非,至少不要玷汙了月餅美好的屬性,還給它傳說中賦予它的尊嚴。

  • 3 # 學飛的豬

    月餅是久負盛名的中國傳統糕點之一,中秋節節日食俗。月餅圓又圓,又是閤家分吃,象徵著團圓和睦。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於中秋節所食。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始於唐朝。北宋之時在宮廷內流行,後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發展至明朝則成為全民共同的飲食習俗。月餅與各地飲食習俗相融合,又發展出廣式、京式、蘇式、潮式,滇式等月餅,被中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愛。

  • 4 # 小明同學日常

    月餅,原本是祭月時供品的一種,以後成為民間互相饋贈的禮品。《西湖遊覽志》稱:“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義。”東坡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來讚譽月餅 。相傳中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 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

    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

    當時有人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人們把月餅當作吉祥、團圓的象徵。每逢中秋,皓月當空,闔家團聚,品餅賞月,談天說地,盡享天倫之樂。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傳下來,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月餅,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乃中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太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逐漸流傳。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更受人民青睞的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 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記》曰:“八月十五日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清代,月餅的製作工藝有了較大提高,品種也不斷增加,供月月餅到處皆有。清代詩人袁景瀾有一首頗長的《詠月餅詩》,其中有“入廚光奪霜,蒸釜氣流液。揉搓細面塵,點綴胭脂跡。戚里相饋遺,節物無容忽……兒女坐團圓,杯盤散狼藉”等句,從月餅的製作、親友間互贈月餅到設家宴及賞月,敘述無遺。

  • 5 # 吳越小越

    傳說,在七仙女迴天宮之前,為董永生下了一個兒子。七仙女迴天宮之後,她的兒子留在了人這年農曆八月十五這天,這個孩子見同村的小夥伴們都在村頭的桂花樹下玩鬧,心裡也癢癢的,便走過去打算和他們一起玩。可是,他剛一走過去,孩子們就都躲著他走開了,不想和他一起玩並且罵他是沒孃的孩子。他一聽,扭頭跑到村外的老槐樹下,放聲大哭起來。哭聲傳到了天上,驚動了天神吳剛。善良的吳剛一看這沒媽的孩子實在是可憐,從天上下來,走到那個孩子的面前,和顏悅色地哄他。可是,無論吳剛說了多少好話,哄來哄去那孩子還是哭著喊著要媽媽。吳剛一看孩子思母心切,自己的心就軟了,於是他一邊給七仙女捎去信兒,一邊悄悄地拿出了登雲鞋,對哭得兩眼通紅的孩子說:“孩子,叔叔告訴你一個辦法:這是一雙登雲鞋,穿上它之後你就可以騰雲駕霧去找你的媽媽了,要記住,穿鞋要在圓月下。”這孩子一聽這話,頓時止住了哭聲,他忙向吳剛行禮道謝。孩子坐在村頭的一塊石頭上,盼著太陽趕快下山,月亮快些出來。等到夜幕降臨,月亮剛一露臉,孩子就趕緊從懷裡掏出登雲鞋,只輕輕一跳便飛到了天宮之中。這時,七仙女早就接到了吳剛捎去的信兒,在天宮門口等著兒子的到來。當兒子來到自己身邊時,她又悲又喜,對兒子又是親又是抱。眾姐妹也都迎上來親這個遠道而來的小外甥,七仙女要好好補償一下自己缺少母愛的兒子,於是忙碌了起來,她親手把嫦娥送來的桂花蜜糖拌上花生果、核桃仁,做成餡兒,按圓月的樣子,做成了香甜可口的仙餅,讓兒子痛痛快快吃個夠。哪曉得這事被玉帝知曉後大為惱火,把捎信兒的吳剛罰到月宮裡去砍桂樹,讓他永世不能離開月亮,又命令天兵脫下那孩子的登雲鞋,把他送回了人間。這孩子就像做了一場夢一樣,對天宮中的一切已經記不大清了,但媽媽做的仙餅卻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後來這孩子長大後在朝為官,依然沒有忘記媽媽給他做的仙餅,為了表示對媽媽的尊敬與懷念,他便讓百姓們也做那種圓月樣的餅子,這就是後來的月餅。神話存在在口耳相傳,內容的真實性已經無據可靠,但是有據可查的月餅的來歷是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乃中國月餅的“始祖”。發展到唐朝時期,《洛中見聞》曾記載:中秋節新科進士曲江宴時,唐僖宗令人送月餅賞賜進士。北宋之時,月餅尚在宮廷內流行,少量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後來演變成圓形,寓意團圓美好,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也是對親朋好友深深的思念。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 6 # 剛子影視

    據說起源於唐代。《洛中見聞》曾記載:中秋節新科進士曲江宴時,唐僖宗令人送月餅賞賜進士。

    北宋之時,在宮廷內流行,但也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後來演變成圓形,寓意團圓美好,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也是對親朋好友深深的思念。

    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

    但對中秋賞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遊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製作越來越精細。宋代的文學家周密,在記敘南宋都城臨安見聞的《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之名稱。

  • 7 # 跟著大頭話生活

    中秋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起源於中國,每年農曆的八月十五,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的發展形成的,賦予濃重的傳奇色彩。對於中秋節,中秋來歷故事備受人們的關注。那麼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呢?下面,一起來看看中秋來歷故事吧!

    嫦娥奔月

    傳說嫦娥是遠古時候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的妻子。當時十日齊出,非常炎熱,莊稼都給曬焦了,給神州大地帶來了巨大的恐怖和災害。后羿為民除害,射落九日,留下一個太陽,人們終於得以正常生活,后羿因此為天下人所敬慕。

    他聽說崑崙山西王母那裡有種“不死藥”,這種藥,一人吃了可以昇天成仙,兩個人分吃了,就可以長生不老。於是,他跋山涉水,前往討取,終於得到。

  • 8 # 豫韻新聲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值此中秋節來臨之際,首先祝您:中秋節快樂!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比較多。其中“中秋”一詞最早源於《禮記·月令》中的“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人們把月餅當作吉祥、團圓的象徵。每逢中秋,皓月當空,闔家團聚,品餅賞月,談天說地,盡享天倫之樂。

    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傳下來,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乃中國月餅的“始祖”。

    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太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逐漸流傳。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更受人民青睞的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

    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記》曰:“八月十五日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清代,月餅的製作工藝有了較大提高,品種也不斷增加,供月月餅到處皆有。

    清代詩人袁景瀾有一首頗長的《詠月餅詩》,其中有“入廚光奪霜,蒸釜氣流液。揉搓細面塵,點綴胭脂跡。戚里相饋遺,節物無容忽……兒女坐團圓,杯盤散狼藉”等句,從月餅的製作、親友間互贈月餅到設家宴及賞月,敘述無遺。

  • 9 # 南方牧人和雨

    月餅,原本是祭月時供品的一種,以後成為民間互相饋贈的禮品。《西湖遊覽志》稱:“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義。”東坡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來讚譽月餅 。相傳中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 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

    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

    當時有人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人們把月餅當作吉祥、團圓的象徵。每逢中秋,皓月當空,闔家團聚,品餅賞月,談天說地,盡享天倫之樂。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傳下來,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月餅,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乃中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太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逐漸流傳。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更受人民青睞的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 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記》曰:“八月十五日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清代,月餅的製作工藝有了較大提高,品種也不斷增加,供月月餅到處皆有。清代詩人袁景瀾有一首頗長的《詠月餅詩》,其中有“入廚光奪霜,蒸釜氣流液。揉搓細面塵,點綴胭脂跡。戚里相饋遺,節物無容忽……兒女坐團圓,杯盤散狼藉”等句,從月餅的製作、親友間互贈月餅到設家宴及賞月,敘述無遺。

  • 10 # 形意拳張天碩

    月餅(拼音:yuè bǐng),又稱月團、小餅、豐收餅、團圓餅等,是中秋節的時節食品。月餅最初是用來拜祭月神的供品。祭月,在中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發展至今,中秋節和吃月餅和賞月是中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月餅象徵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贈送親友。[1][2]

    月餅作為拜祭月神的供品,其由來歷史悠久。月餅一詞,在現存文獻,最早收錄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月餅與各地飲食習俗相融合,發展出了廣式、晉式、京式、蘇式、潮式、滇式等月餅,被中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愛。2017年12月1日,《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範》正式實施,規定月餅標準英文名為Moon Cake。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吉他和絃轉換怎樣可以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