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冷知識分享

    當朝13個宰相,除了兩個中立派,其他11個全是對方的人。

    全國兵馬由對方控制,京城5萬禁軍由對方控制,保衛皇宮的羽林軍由對方控制,長安的所有主幹道,由對方人馬帶兵24小時巡邏。

    這種情況下,發動政變百分之九十九就是找死,但是他卻靠著超人的能力,驚人的運氣成功了,由此也可創了著名的開元盛世,他就是唐玄宗李隆基。

    下面,我們詳細看一下李隆基是如何完成這驚人之舉的。

    一、韋后的實力有多恐怖

    公元710年6月2日,唐中宗李顯被其老婆韋皇后與女兒安樂公主,毒死於神龍殿。

    韋后像每一個準備搞事情的陰謀家一樣,立即封鎖了訊息。

    第二天(710年6月3日),她又以李顯的名義,連續下達了三條卓有成效的命令,將權力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1、調集5萬禁軍,火速進駐長安城,由韋后的族弟衛尉卿韋璿(xuán)、侄子長安令韋播、外甥高嵩以及其他幾位親戚韋捷、韋灌、韋錡等人統領。

    2、為防止“玄武門之變”重演,韋后又專門讓韋璿、韋播、高嵩統領羽林軍駐紮於太極宮的北大門玄武門。

    另外,她又讓中書舍人韋元,統領一部分禁軍,全天24小時巡察城中六街(六街:唐長安城最主要的六條大街)以防萬一。

    3、為防止李顯的二兒子李重福造反,韋后又讓安樂公主的狗腿子,左監門大將軍兼內侍薛思簡,率領500精兵火速趕往了李重福的所在地均州(今湖北丹陽)。

    等一切佈置妥當之後,韋后才讓上官婉兒編寫遺詔,並派人去通知當朝的11個宰相以及其他心腹,合計19個人,入宮商議下一步該怎麼辦。

    注意,這19人裡沒有李旦與太平公主。而這11個宰相里,有8個是韋后一黨(韋溫、韋巨源、韋嗣立、宗楚客、紀處訥、李嶠、蕭至忠、趙彥昭),兩個是中立派(韋安石、唐休璟),只有一個是反對派(蘇瑰)。這些人的名字不用記,大家只用體會一下韋后當時的實力有多恐怖就行了。

    更為關鍵的是,在這些人密謀之下,韋后又接連發布了四條進一步掌控局勢的命令:

    1、東都(洛陽)留守刑部尚書裴談、工部尚書張錫全部升為宰相,但是職責不變,依然留守東都。這是給封疆大吏分紅,一方面讓他們穩定局勢,一方面讓大臣們看到,韋后很會做人,後面還會有其他人的封賞。

    2、韋后的同黨吏部尚書張嘉福、吏部侍郎崔湜、中書侍郎岑羲也升為宰相。原來的宰相,已經有8個是韋后的人了,現在又加進來3個,使得韋后進一步掌握了政權。

    3、韋后的堂兄韋溫,總管朝廷內外兵馬,掌握了大唐的軍權。

    韋后的三個同黨宰相,分別持節巡視關內道、河南道、河北道防止這些地方出現叛亂。

    為啥是這三個道呢?因為這三道的兵力比較多。唐朝大概有627個折衝府(一個折衝府約800-1200人),其中兵力最多的有四個:

    關內道285個折衝府,府兵約26萬;

    河東道166個折衝府,府兵約16萬;

    河南道73個折衝府,府兵約7萬;

    河北道51個折衝府,府兵約5萬;

    其它道的府兵都不足2萬,隴右道後期兵力會多一點。

    河東道有166個折衝府,之所以沒有派宰相去安撫,主要是因為韋后的首席狗腿子宗楚客就是河東人(今山西永濟),他早就做了安排。

    4、宣佈剛剛編寫完成的李顯遺詔:立李顯的三兒子,16歲的李重茂為太子,由韋后臨朝主持政事,相王李旦為太子太師、太尉(有名無權的虛職),李旦的嫡長子李成器為宋王。

    本來這個遺詔的草稿是這樣的:立溫王李重茂為太子,由韋后主持政事,相王李旦參謀政事。

    草稿是由上官婉兒寫的,上官婉兒本來屬於韋后一黨,和韋后共用一個小情人武三思,三位炮友白天在一起探討人生,晚上在一起比翼三飛,和和美美的倒也自在。

    但是,前兩集武三思被殺以後,上官婉兒又悄悄地倒向了安樂公主這邊。不是她良心發現,突然正義了,而是武三思的死給了她很大的刺激。

    當年武三思還活著的時候,上官婉兒的表弟和老媽鄭氏都勸過她:“武三思現在雖然得勢,但天下之人都知道他必敗無疑,如今你為皇上所信,卻依附於武三思,遲早會被滅族!”

    上官婉兒當時沒有在意,等到武三思被殺之後,李重俊衝進宮中,準備剁了她的時候,她這才意識到原來支援李唐的勢力如此龐大。於是,為了自保,她開始私下裡與太平公主聯絡感情。

    等到韋后讓她編寫遺詔的時候,她就偷偷派人出宮,把李顯已經駕崩的驚天秘密,彙報給了太平公主,並忽悠韋后讓李旦當輔政大臣。

    可惜的是,上官婉兒的私心沒有逃脫宰相宗楚客的眼睛,當他看到這份遺詔的時候立刻提出了反對意見:“相王與韋后乃是叔嫂,兩人天天在一起處理政務,與禮不符!”

    這個理由相當狗血,人家叔嫂以前都想置對方於死地,未來還能搞出啥火花不成?再說了,作風問題在李唐皇室啥時候成了真的問題?

    但有句話說得好,男女問題不是問題,但是整人的最佳利器。有人提出來叔嫂要避嫌,那就得避嫌,你要反駁就是不懂禮。

    其他10位宰相見宗楚客這麼說,要麼表示贊成拍韋后的馬屁,要麼裝作沒聽見一言不發,只有蘇瑰揣著明白裝糊塗質問道:“先帝的遺詔怎麼可以隨意更改?”

    宗楚客等人聽罷大怒,瞪了蘇瑰幾眼,蘇瑰只好很識趣的慫了,十比一,惹不起啊,從此以後,他開始裝病不再上朝,宰相里唯一一個支援李旦和太平公主的人也沒有權力。

    於是李旦就被剝奪了實權,只掛了兩個有名無實的虛職,為了安撫李旦,他的嫡長子李成器也被封為了宋王。

    等把這一切都忙完之後,已經到了6月4日,韋后這才將李顯的靈柩抬到了太極殿,並召集文武百官,宣佈了李顯駕崩的訊息,由16歲的李重茂即皇帝位,她自己臨朝攝政,大赦天下,改年號為唐隆。

    讓我們回頭看一下,韋后此時的權力有多麼恐怖:

    政治方面:當朝的13個宰相,除了兩個中立派,全是自己人,皇帝也在自己的控制之中。

    軍事方面:全國兵馬由堂兄韋溫控制,京城5萬禁軍由親人控制,羽林軍由親人控制,長安的六條街道有心腹帶兵24小時巡邏。地方上的關內道、河東道、河南道、河北道由同黨宰相親自或者派人前去安撫。

    當年李治死的時候,武則天的勢力可沒有如此之恐怖。

    武則天沒有調兵入城,甚至羽林軍的一個大將軍,還是後來和張柬之一起發動神龍政變的李多祚。

    而且支援她的宰相也沒有如此之多,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可是在李治死後才被升為宰相的。甚至宰相裴炎還想在龍門發動政變,劫持武則天。

    所以,不是韋后準備還非常不充分,沒有必要殺死李顯,而是她的權力已經達到了史無前例的地步。

    只要她想當武則天第二,就沒有任何勢力能夠阻擋她,起碼她和她的同黨都是這麼認為的。

    三天之後,宗楚客就迫不及待地模仿當年的武承嗣,召集了一大批人,一起勸說韋后沿用武則天的慣例,登基稱帝。

    眼看我們的歷史就要再多一個女皇,在這個關鍵的時刻韋后突然拒絕了。

    當然,不是的她覺悟太高,也不是她要玩三辭三讓的把戲,而是她深情地望向了小叔子李旦與小姑子太平公主。

    二、李隆基的實力有多讓人絕望

    當韋后把李旦和太平公主當作案板上的魚肉,準備大卸八塊的時候。李旦正和往常一樣,在家裡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做低調人。

    太平公主雖然和她媽武則天一樣豐碩、方額、大臉、多權略,但也被韋后的霹靂行動,打得措手不及,根本沒有還手之力。

    但我們都知道,天助李唐不亡,26歲的李隆基在這個最為關鍵的時刻閃亮登場了。

    李隆基,李旦的第三個兒子,別名李三郎。

    685年,也就是李旦第一次成為皇帝的第二年,出生於東都洛陽。

    作為大唐皇帝的兒子,肯定是幸運的,但作為武則天的孫子,肯定是不幸的。當時他爹李旦正被武則天軟禁於“別殿”,除了掛著皇帝的頭銜以外,沒有任何實權。

    不過與其他被軟禁的皇帝不同,李旦的生活並不單調,那是相當的刺激。上朝的時候,他還可以聽一下大臣們的工作彙報,今天哪幾個替自己說話的大臣被酷吏們殘殺了,明天自己的叔叔、伯伯或者堂弟又被殘殺了等等。

    除此之外,李旦還要時不時地經受一下武三思等人的精神洗禮,具體操作辦法就是一句話——誣陷自己造反。

    混到最後,甚至武則天身邊的宮女也開始欺負李旦了,這個我們之前講過,就是一個叫韋團兒的奴婢想要強姦李旦,但被李旦拒絕了。於是,韋團兒就誣告李旦的老婆劉氏和李隆基他媽竇德妃要造反。

    然後,李隆基他媽就在大年初二,被武則天秘密殺害了,而當時李隆基只有8歲。

    皇帝老爹還要天天經受這種提心吊膽的生活,失去母親的李隆基就可想而知了。

    好在李隆基早就適應了沒爹沒媽的生活,因為他4歲的那一年,就被武則天強制過繼給了他死去的大伯李弘當兒子,李弘大家還記得吧,武則天和李治的大兒子。

    沒有父母疼愛的孩子總是更加早熟,李隆基也是如此。

    在李隆基7歲那年,武則天便讓他離開皇宮,到外面開府獨立辦公去了。但是沒過多久,兩個意外的發生,便讓他提前結束了自由自在的生活。

    第一個意外,來自於他的老爹李旦。當時李旦已經被從皇位上擼了下來,只是作為太子被軟禁在東宮。

    可是,有兩個大臣也不知道因為什麼事情,私自見了李旦。武則天聽說之後大怒不已,就把這兩個大臣殺了,並且不再允許李旦接見任何公卿大臣。

    第二個意外,是李隆基從小就表現出了超群絕倫的氣質。

    有一次,李隆基帶著幾個隨從在皇宮裡瞎溜達,正好碰到了武則天的侄子武懿宗。武懿宗屬於拳打南山敬老院,腳踢北海幼兒園的極品人渣,看見7歲的李隆基自然要欺負一下。

    所以,武懿宗逮著李隆基的隨從就是一頓臭罵,說他們不注意環保,把地上的花花草草都踩壞了。

    他以為這麼一訓斥,就能把李隆基小朋友嚇得哭著找媽媽。但沒想到,李隆基竟然撅著小嘴回懟了一句:“這是我家朝堂,幹你何事?你竟敢欺負我的人!”

    武懿宗瞬間被問懵了,幼兒園小朋友竟然也敢欺負自己,於是,他轉過身就到武則天那裡告狀去了。

    武則天的心情很複雜,一方面是高興,覺得自己的孫子小小年紀就如此霸氣,有做大事的風範。一方面又有點擔憂,如果沒有約束,再過幾年這小子指不定會折騰出什麼么蛾子。

    於是,武則天就又把李隆基軟禁在了宮中,而這一關,就是7年之久。

    等到14歲的時候,李隆基才再次開府獨立辦公,並在未來的12年裡,前後擔任了右衛郎將,尚輦奉御、衛尉少卿等職。

    長期的軟禁生涯,讓年紀輕輕的李隆基充滿了仇恨。

    是的,就是仇恨,仇恨有時候可以讓一個人迷失心智、胡作非為,但有時候還能讓人精神亢奮,爆發出強大的戰鬥力,而李隆基就屬於後者。

    他恨武則天為了權力,讓自己的父親被肆意打壓,母親被其枉殺,讓他從小過繼給別人,成了失去親人的孤兒。

    他恨武則天奪取他們家的天下,讓這個國家從武德充沛的大唐,變成了一個受突厥、契丹、吐蕃欺負的弱周。

    他恨自己出生的太晚,太年輕,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一個又一個悲劇的發生而無能為力。

    他要改變這一切,他要擺脫這種天天提心吊膽的生活,他要讓這個國家重新偉大起來。

    儘管他才10幾歲,但祖宗們雄才大略的血脈,已讓他清楚地意識到,要想做到這些,他必須不斷地壯大自己的力量。

    所以,在此後十幾年的工作之中,他不斷地仔細觀察著周圍的每一個人,記錄著他們的言行,考察著他們的志向,自動降低身份與他們傾心相交。

    功夫不負有心人,長年累月的堅持,讓他有了不小的收穫。

    在當右衛郎將的時候(相當於皇帝私人保鏢中的一個軍官),李隆基結交了左萬騎營長葛福順(郭子儀表哥),右萬騎果毅李仙鳧等人。

    萬騎我們之前講過,原來叫百騎,李世民當年挑選了數百名善於騎射的人當保鏢,駐紮在玄武門。武則天的時候改成了千騎,705年張柬之發動神龍政變的時候就帶了500名千騎。707年太子李重俊發動景隆政變的時候,帶的是300名千騎。

    後來,李顯把千騎變成了萬騎,和左右羽林軍一起,駐紮於玄武門,萬騎營的老大是營長,果毅只是中級軍官,兩個職位都在左右羽大將軍之下。

    在當尚輦奉御(相當於弼馬溫)和衛尉少卿(相當於宮庭儀仗隊副隊長)的時候,他結交了一個更加不起眼的小人物——鍾紹京。

    此人號稱是大書法鍾繇的第17代孫,書法寫得極好,宮殿中的牌匾、對聯都出自他之手。但因為他出身貧寒且沒有人脈,所以,儘管他才華出眾,兢兢業業地工作了一輩子,也只混了個宮苑總監,相當於皇家後花園園長。

    這個職位很不入流,但所處的位置卻異常的關鍵,因為他負責的西內苑緊挨著玄武門,未來將發揮極其重要的任用。

    除了這三個最主要的人以外,李隆基還結交了幾個不太入流的心腹:

    1、劉幽求,出生於一般家族,參加過科舉考試,55歲了還只是朝邑縣縣尉(今陝西朝邑鎮)。

    2、陳玄禮,後來馬嵬驛兵變,逼死楊玉環的主謀之一。但在此時,只是一個從五品的果毅都尉,禁軍的中級軍官。

    3、麻嗣宗,百濟人(今南韓),蘇定方滅百濟的時候,跟著黑齒常之投降過來的,也是果毅都尉,屬於中級軍官。

    還有幾個史書上一筆帶過人小物,我們就不再列舉了,總之,圍繞在他身邊的幾乎都是小人物。

    就在李隆基不斷壯大實力,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張柬之等人突然發動了神龍政變,武周終於又變回了大唐。

    李隆基大為高興,沒想到,他的願望這麼輕而易舉地就實現了。他懸了20多年的心,終於放了下來,刻骨銘心的仇恨也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的退卻了。

    但是就在他準備安心過日子的時候,他就發現他錯了。神龍政變中功臣們,一個又一個的慘死了,而武家人卻還活著,而且權力越來越大。

    李顯和韋后竟然又在走當年爺爺和奶奶的老路,一種毛骨悚然的恐怖讓他不寒而慄,他再也不願回到當年那種擔心吊膽的生活了。

    原來,所有人都靠不住,他能依靠的只有他自己。他必須重整旗鼓,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

    當李顯被韋后毒死以後,李隆基就在第一時間開始了蓄謀已久的行動。

    在行動之前,我們再來對比一下韋后和李隆基雙方的實力,除去地方只看京城,不然李隆基和對方沒法比。

    政治上:

    韋后是名正言順的皇太后,有10幾個宰相支援,皇帝也在她的手中,屬於合法政權。

    李隆基有李旦、太平公主等李唐皇室的支援,雖然沒有多大權力,但佔據道義制高點。

    應該說,政治上這兩派勢均力敵,誰先下手,幹掉對方,都能很快穩定局勢。

    軍事上:

    韋后有左右羽林軍在玄武門,一大批軍隊在長安六街24小時巡視,五萬精兵在長安城內嚴陣以待。

    李隆基只有一個左萬騎營營長,一個右萬騎果毅,和兩個其他中級軍官。

    當年張柬之是搞定了5個半左右羽林軍的老大和老二,以及500千騎,神龍政變成功了。

    李重俊是搞定了4個左右羽林軍老大和老二,以及300千騎,景隆政變失敗了。

    現在李隆基左右羽林軍的老大和老二一個也沒有搞定,只搞定了一個萬騎營的老大。所以,無論怎麼看,他即將發動的這場政變都是做賊進了書房——都是書(輸)。

    但是,人吶,很多時候,運氣真的比能力更重要。

    幾天之後,李隆基的第一個好運就來了——他準備發動政變的事情洩露了,而且知道的人還是韋后集團的重要人物。

    此人名叫崔日用,韋后集團第一狗腿子宗楚客,是他的老鄉兼貴人兼好友。10年之前,宗楚客是陝州刺史,崔日用是下面一個縣的公安局局長(從九品)。

    後來宗楚客升為了宰相,就將崔日用提拔為了兵部侍郎(正四品上),倆人之前經常一起幹壞事,堪稱刎頸之交、情同手足。

    極其幸運的是,崔日用是一個很講原則的人,而他的原則就是:在利益面前,刎頸之交可以刎對方的頸,情同手足可以插兄弟兩刀。

    崔日用聽說李隆基準備起事以後,沒有告訴好朋友楚宗客趕緊下手,相反因為害怕李隆基政變的時候會把他捎帶著殺了,他就叛變了。

    哎,這都是一群什麼人啊!

    為了活命,崔日用趕緊派了一個和尚與一個老道,肩並肩去找李隆基,讓其早日行事,以防夜長夢多。

    李隆基聽說和尚與老道的來意之後,當場就蒙了。不是他沒見過和尚與老道手拉手,而是他無法確定對方是來詐自己的,還是來幫自己的。

    剛剛準備起事,事情就洩露了,萬一其他人也知道了怎麼辦?所以,他必須假裝和尚與老道是在胡說八道,他根本就沒有起事的打算。

    於是,他臉色一變當起了演員,大罵這倆人卑鄙下流,誣陷自己,要將對方扭送官府,交給韋后處置。

    還好,和尚與老道遊走江湖一輩子,揣摩人心的能力無比高超,他們早就料準了李隆基會有此反應。只見他們不急不慢的將李隆基一黨的人名全都說了出來。

    李隆基不由地大吃一驚,這才意識到原來對方真的知道了所有事情。他一邊想著一定要找出洩密之人一刀給砍了,一邊堆起了笑臉,急忙向對方道歉,並向其保證確定日期之後,會第一時間通知崔日用。

    等送走了和尚與老道,李隆基來不及抹去額頭上的汗水,就急忙帶著幾位心腹,火速跑向了太平公主府,與太平公主一起確定了起事的日期和地點:

    時間:公元710年6月20日夜,即李顯駕崩的第18天。

    地點:玄武門。

    三、幹大事運氣有多重要

    710年6月20日下午3點,長安的天氣格外悶熱,稠乎乎的空氣讓人焦躁不安,街道上除了幾個懶懶散散的搖著扇子的小商小販以外,行人寥寥無幾。

    但是,李隆基根本顧不得頭頂上毒辣的太陽,他正身穿便裝,帶著太平公主的兒子薛崇簡等幾個心腹,火急火燎地趕往西內苑。

    因為西內苑緊挨玄武門,是埋伏起來發動政變的最佳地點,而西內苑總監鍾紹京,早在幾年之前,就成了李隆基佈下的暗樁。

    可是當這群人滿身大汗跑到西內苑門口的時候,第一個意外卻發生了。

    無論李隆基如何敲門,裡面就是沒有反應。不是鍾紹京沒有聽到,而是他慫了。這位號稱鍾繇17代孫的大書法家,完全沒有了鍾繇當年獨自鎮守關中的霸氣。

    其實這也不能怪鍾紹京,作為書法家兼皇家後花園園長,上班的時候只能和鋤頭花草打交道,下班之後玩的又是筆墨紙硯,對於刀槍棍棒這種東西,他根本沒有碰過。幾個小時以後,就要讓他拿著大砍刀去砍人,而且是砍那些身著重甲的羽林軍,一般人還真的硬不起來。

    鍾紹京的書法精品《靈飛經》

    但幸運的是,就在這危急的時刻,一個女人的出現,讓他硬了起來。此人是鍾紹京的老婆許氏,出身、經歷全都不詳,只在史書上出現了這一次。

    她看見鍾紹京已經嚇得臉色蒼白,急忙走向前,一邊為其擦汗,一邊說道:“忘身殉國,必有神助。況且,你已經參與了政變,今天就算是閉門不出,到時候你又能跑到哪裡?”

    這兩句話說的是真好,前一句是鼓勵,後一句是威脅。再慫的人聽了這話,不服也不行,鍾紹京這才慌里慌張的跑過去打開了大門。

    李隆基見到鍾紹京之後,表現出了極為高超的用人藝術。

    大家可以提前想一下,如果你是李隆基,在如此重要的時刻,喊了半天對方才開門,你會怎麼辦?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會詢問一下原因,甚至還會責備對方。

    但是,李隆基一句話也沒有說,只是拉著鍾紹京的手,走進了園中,安安靜靜地坐了下去(隆基執其手與坐)。

    他不能詢問晚開門的原因,萬一鍾紹京支支吾吾半天說不出來,勢必會嚴重影響士氣。

    他更不能責備對方,此時的鐘紹京就像一隻驚弓之鳥,隨時都有崩潰的可能,萬一把他逼急了,後果將不堪設想。

    而拉著鍾紹京的手坐下來,看似平淡無奇,但卻用意高深。

    一方面可以給對方勇氣,一方面還可以防止對方開溜。更重要的是,這一舉動還能讓在場的所有人看到,李隆基泰山崩於前而心不跳的淡定,以便穩定軍心。

    可是,即便李隆基做的如此完美,還是有人慫了。

    這一次慫的人是李隆基的貼身侍衛王毛仲,此人為高句麗人,平時武藝高強、驍勇善戰,頭腦還格外機靈。李隆基籠絡萬騎軍官的時候,他在中間出了不少力。進入西內苑的時候他還在李隆基的身旁,但是,轉眼之間就不見了。

    李隆基發現之後,強裝淡定的心,一下子又提到了嗓子眼。

    不久之前,有人把政變的訊息洩露給了兵部侍郎崔日用,幸好崔日用棄暗投明沒有告密。如今馬上就要行動了,自己的貼身侍衛卻不見了。西內苑又緊挨著玄武門,萬一這貨臨陣叛變,自己可是一點逃跑的機會都沒有了。

    怎麼辦?是派人去把王毛仲找回來,還是立刻取消行動,再行等待時機?

    李隆基的腦子飛速地運轉著,冷汗一瞬之間就浸透了全身。但是,眨眼之間,他又冷靜了下來,他必須隱瞞這個訊息,裝作什麼事也沒有發生過一樣。

    因為無論怎麼做,風險都太大了。

    如果取消行動,事情必然洩露,到時候無論跑到哪裡,也會被捉到滅族。如果現在派人去找王毛仲,能不能找到王毛仲是一回事,派去找的這些人,大機率也會膽怯,甚至還會有人跑去告密以求將功補過。

    只有隱瞞訊息,才能穩定軍心,王毛仲如果真的叛變了,那就聽天由命吧。

    於是,李隆基胸有成竹地哈哈一笑,欺騙大家道:“王毛仲另有他用,大家不必擔心。”

    極其幸運的是,王毛仲只是慫了,嚇得藏了起來,幾天以後才再次現身,李隆基不計前嫌,還將他封為了將軍。

    政變還沒有開始,就經歷了三次危機,先是莫名其妙的洩密,再是鍾紹京膽怯認慫,最後是貼身侍衛臨陣開溜。但凡有一人叛變,後果都將不堪設想。

    這充分說明了一個道理:當我們分析成功案例的時刻,總會以為只要按照別人的方法步步為營就能成功。但其實,成功只是成千上萬條失敗之路中的一條,中間有太多的運氣在裡面,只要運氣稍微差一點,一切都將功虧一簣。即便讓成功者按照之前的路再走一次,他大機率也不會成功。

    經歷了重重危險以及漫長的等待之後,時間終於來到了傍晚。

    左右羽林軍像往常一樣,全都駐紮在了玄武門。李隆基佈置的暗樁左萬騎營長葛福順,右萬騎果毅李仙鳧(fú) 也在其中。

    晚上10點左右,葛福順與李仙鳧趁著夜色的掩護,偷偷跑到了西內苑與李隆基等人會合,準備發動政變。

    與此同時,他們還帶來了一條重大利好:

    韋后的族弟韋璿、侄子韋播、外甥高嵩自從接手左右羽林軍的那天起,就沒有幹過一件好事。為了快速樹威,這三個王八蛋經常鞭打將士,導致軍心盡失,只要發動進攻,羽林軍必然紛紛響應。

    此利好一齣,原來還提心吊膽的眾人,頓時群情激昂,紛紛要求立刻起兵,直撲玄武門。

    但是,千鈞一髮之際李隆基卻猶豫了,自己這邊的人實在是太少了,滿打滿算也就200多號人,就這還包括西內苑裡的園丁和工匠。這群人連武器都沒有,手裡面只有斧子、鋤頭等玩意,讓他們和羽林軍對砍,萬一羽林軍沒有臨陣倒戈,他們分分鐘就會被團滅。

    所以,李隆基準備擒賊先擒王,讓葛福順先行回到軍營,找個機會殺掉韋璿等三人,李隆基再帶人前往玄武門助戰。

    葛福順一聽就蒙了,一個人砍三個人,而且還要跑到羽林軍軍營,難度係數何止是一般的大。且不說,能不能砍過人家三個,萬一人家跑了怎麼辦?

    就在葛福順猶豫不決的時候,此次政變的最後一個大運終於來了。

    原本一片漆黑的天空,突然之間無數流星劃過,宛如一片片晶瑩剔透的雪花,將夜空照得格外明亮。正在玄武門駐守的羽林軍,一輩子也沒有見過如此漂亮的風景,紛紛放鬆了警惕,伸長了脖子,仰望天空,欣賞這個歷史性的一刻。

    李隆基的謀士劉幽求,高興地大喊道:“天意如此,機不可失!”

    葛福順心領神會,二話不說拔出長劍就向羽林軍軍營火速衝了過去,一路上猶入無之境,不一會就衝到了韋璿、韋播、高嵩三人的面前。

    這三個人估計還在欣賞漂亮的流星雨,連一點防備也沒有,頃刻之間就被葛福順砍下了腦袋。

    啥叫時來天地皆同力,有時候真的是不服不行,多少年不遇的流星雨,竟然在這個時候下了起來。這和當年劉秀在昆陽之戰中召喚隕石完全有得一拼了,關鍵時刻總是遇到這種事,古人能不迷信也就怪了。

    葛福順一手提著三人的腦袋,一手持劍,對著還沒有反應過來的羽林軍將士們大聲喊道:“韋后毒死先帝,危害社稷,今晚共誅韋氏,擁立相王為帝以安定天下。倘若有人膽敢首鼠兩端幫助逆黨,罪及三族。”

    羽林軍本來就反感韋璿等人,以前還都當過相王李旦的手下,聽葛福順這麼一說,自然是紛紛倒戈。

    李隆基得知葛福順已經得手,這才與劉幽求、鍾紹京以及那200多名手拿斧子、鋤頭的工匠們火速趕往了玄武門。

    隨後,羽林軍開啟城門,兵分兩路,殺入了宮中。

    正在睡覺的韋后,聽到殺聲四起立刻大驚失色,急忙向著宮中的飛騎營狂奔而去。她以為,這一次還會像李重俊造反時一樣,得到其他禁軍的支援,但孰不知,她早已失去了民心。一個飛騎兵看到她之後,猶如看到了一頭金燦燦的肥豬,隨手一揮就將她的腦袋砍了下來,獻給了李隆基。

    安樂公主聽到殺聲之後,倒頗有幾分女中豪傑的姿態,她自知在劫難逃,乾脆坐在鏡子前面梳妝打扮了起來,即便是死,也要死的漂漂亮亮。不一會,一個士兵闖進了她的閨房,將她一刀砍翻在地。

    已經投靠了太平公主的上官婉兒則早有準備,她提著燈籠拿著那個讓李旦當顧命大臣的遺詔草稿,急急忙忙地去迎接李隆基。

    在她看來,李隆基只要看到這份遺詔,就會看在太平公主的面子上饒她一命。但是,李隆基早已另有打算。他知道,自己和太平公主早晚會一戰,上官婉兒這種女強人,必須儘早剷除。所以,他根本就沒有看草稿,便讓人把上官婉兒給斬了。

    接著羽林軍開始到處搜捕韋后的族人以及同黨,宰相韋溫、韋巨源、宗楚客、紀處訥、張嘉福,以及武承嗣的兒子、安樂公主的老公武延秀等人全部被殺。

    韋后的兩個妹妹,也分別被自己的老公砍掉了腦袋,獻給了李隆基。

    韋后的老家杜曲也被崔日用帶兵血洗了一遍,手段極為殘忍,連尚在襁褓中的嬰兒也沒有放過。

    至此,韋后一黨終於被清除的乾乾淨淨,一個不留。

    從705年神龍政變,到710年唐隆政變,五年的時間裡韋后和其女兒安樂公主費盡心機四處結黨,試圖重新上演武則天式的奇蹟。其黨羽不可謂不多,其勢力不可謂不強,其思慮不可謂不周密。從毒殺親夫,到控制朝野,她走得每一步堪稱陰謀的教科書。

    但是,她自始至終都不知道最重要的東西其實是人心。

    武則天雖用酷吏、改國號,但是賞罰分明,知人善任,天下有才之士全能為之用。韋后則全然不同,貪汙腐敗、亂封官員,以至人心相悖,這才有了李隆基的一呼百應,讓其數年經營,一瞬間土崩瓦解,身死族滅。

    這是韋后的悲劇,但卻是李隆基和大唐的喜劇。雖然此次政變成功有很大的運氣在裡面,但韋后不得人心的悲劇已註定不會長久。

    第二天一大早,把該殺的全部殺了,該控制的地方全都控制了,李隆基這才把老爹李旦請了出來,美其名曰讓老爹進宮,輔佐剛剛被立為皇帝10幾天的少帝李重茂。

    但誰都知道,接下來,就是大家已經看過無數次的三辭三讓把戲了。

    劉幽求率先提出讓李旦稱帝,不出意料被李旦拒絕了。

    接著太平公主又逼迫少帝下詔書將皇位禪讓給李旦,不出意料李旦又拒絕了。

    再接著,李隆基和他哥哥李成器又勸李旦稱帝,不出意料,李旦終於勉為其難的同意了。

    6月24日,也就是政變發生後的第四天,太平公主直接把李重茂從皇帝的寶座上扯了下去,讓李旦在太極殿即了皇帝位。

    時隔20年,李旦終於又一次坐在了皇帝的寶座上。

    26年前,他在母親的操控下成了皇帝,膽戰心驚地做了6年的傀儡。如今,他又在兒子的支援下重新坐上了寶座。雖然他沒有參與唐隆政變,但他德高望重的身份以及謙恭的性格,早已讓他贏得了人心。

    人心即是權力,他終於大權在握,可以為這個國家做些什麼了。外戚專權、賣官鬻爵、貪官橫行的局面,也是時候收拾一下了。

  • 2 # 江湖小曉生

    1861年,咸豐皇帝在熱河走完了一生。在臨走前,他也學習歷代皇帝,給自己的兒子同治皇帝,安排了託孤事宜,那麼他是怎麼託孤的呢?

    首先咸豐選了顧命八大臣來輔佐同治皇帝。當年順治選了4個顧命大臣給康熙,咸豐非要搞8個,好像人多就頂用似的。事實證明人多一點用都沒有。其次咸豐臨走前,刻了“御賞”和“同道堂”兩枚印章,分別給了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要求日後同治皇帝的所有詔書,都必須要蓋上這兩枚印章才能生效。

    在咸豐看來,這樣的安排似乎是天衣無縫的。因為他這麼做不僅讓同治皇帝有了8位大臣的輔佐,而且還讓兩宮皇太后手握制約顧命八大臣的工具。

    同時,這顧命八大臣,雖然有愛新覺羅家的人,但是沒有咸豐的至親兄弟,也防備了兄弟篡位的可能。

    其實咸豐的這種安排,分明就是為了讓顧命八大臣和兩宮皇太后之間鬥爭,結果肯定討不了好。受苦的,還得是同治皇帝,因為他才6歲,無法掌控平衡。

    一、辛酉政變,慈禧手段不錯。

    這樣的安排,讓一個人很不高興,那就是恭親王奕訢。為啥?因為他是道光皇帝最有能力的兒子,也是咸豐皇帝的親弟弟,沒理由不讓他來輔政。

    可是咸豐偏偏沒有讓他輔政,顯然是對他有所防範。在這種情況下,恭親王奕訢,便跟兩宮皇太后站在了同一個陣營。

    既然不讓我輔政,那我滅了你留下的所有輔政大臣好了!而兩宮皇太后和顧命八大臣之間,那是有本質上的利益分歧的,所以她們肯定也是要扳倒顧命八大臣的。

    於是兩宮皇太后便跟恭親王奕訢,結成聯盟關係。但是這個陣營比較脆弱,一方是柔弱女子,一方是閒散王爺,根本無法跟手握實權的顧命八大臣鬥。因此我們說,慈安、慈禧這幾個人的手段,是相當高明的。

    首先,兩宮太后認為顧命八大臣之一的端華兼職太多,所以就只讓他擔任了行在步軍統領。至於步軍統領一職,則交給了慈禧的妹夫醇郡王奕譞,所以慈禧這一方便有了京城的軍權。其次,兩宮皇太后暗中和恭親王奕訢聯絡,並且藉口同治皇帝年幼,所以並沒有跟著咸豐的靈駕一起回京,而是提前了4天,從小路趕回了北京。這樣她們就有時間安排政變了。再者,慈安和慈禧開始在朝臣中哭訴,揚言顧命八大臣欺負他們孤兒寡母,想要獨攬大權,不把咸豐的遺命放在眼裡,因此得到了群臣們的同情。還有,兩宮皇太后開始籠絡人心,將大學士桂良、戶部尚書沈兆霖、侍郎寶鋆、文祥等人封為軍機大臣,負責軍國大事。等於是罷免了顧命八大臣,同時讓這幾個人為他們賣命。

    等到肅順等人帶著咸豐的棺槨回來的時候,慈禧、慈安和恭親王奕訢,已經掌握了京城的所有軍政大權,可以說是甕中捉鱉,守株待兔了!

    二、輕而易舉滅了顧命八大臣。

    慈禧他們在朝中緊鑼密鼓地安排著,顧命八大臣卻悠哉悠哉地往回走。回來以後,直接就掉進了慈禧的陷阱當中。

    當時慈禧控制了京城的軍權,便將肅順當場給抓了,並且送去宰掉了。而載垣和端華也都被勒令在家自盡。這3位顧命大臣算是徹底報銷了。

    此外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等5人,也都被慈禧給撤職查辦了。從慈禧趕回京城開始,到肅順被斬,一共只花了8天時間。

    而當時辦成這件大事的這幾位主人公多大了呢?慈安太后25歲,慈禧太后27歲,恭親王奕訢30歲。實在是令人歎為觀止,奪權來得如此輕描淡寫,可見慈禧日後的政治手段多麼高明。

    這裡面需要注意一點,那就是被任命為步軍統領的醇郡王奕譞。他雖然也是道光皇帝的兒子,但是同時他也是慈禧的妹夫。

    而他在這場政變中,出場的次數雖然不多,卻尤為重要。因為步軍統領,是掌握京城九門的重要角色,俗稱九門提督。他倒向誰,基本就保證了誰能獲得政變勝利。從他和慈禧的關係來看,這人肯定是慈禧給安排上去的。

    三、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奕訢成為股肱之臣。

    這個時候慈禧、慈安和奕訢,終於品嚐到了勝利的果實。咸豐皇帝給同治皇帝所定的年號,本來是祺祥。可是政變以後,情況不一樣了,於是慈禧便將祺祥改成了同治。

    什麼是同治呢?有這麼幾層含義,第一就是兩宮太后共同治理,第二是兩宮太后和奕訢等大臣共同治理,第三是兩宮太后和同治皇帝共同治理,第四層含義是兩宮太后、同治皇帝和奕訢等親貴們共同治理。

    不管哪種含義,兩宮太后是永遠都沒有被拋下的。由此可見,慈禧、慈安的垂簾聽政,是這場政變最大的收穫。

    至於恭親王奕訢,自然也得到了他想得到的一切。奕訢此後數年一直都手握重權,雖然後來被慈禧給拿下了,可這期間的確嚐到了股肱之臣的滋味。

    總結:平均年齡不到30歲。

    為什麼說辛酉政變是一份經典之作呢?因為這場政變流血很少,除了顧命大臣中的3個殞命,其他人並沒有受到傷害。

    此外就是政變的核心人物,平均年齡還不到30歲。偌大的大清國,在這麼一群年輕手裡玩轉,這還不夠經典嗎?

    參考資料:《清史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群主如何快速為群內成員設暱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