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宮雁門
-
2 # 趣談唐宋元明清
任何一場戰爭都不單單是輸和贏這樣簡單,裡面所摻雜的派系戰爭、將士之間的同仇敵愾或者分崩離析、軍民一心或者民心所背,都將決定戰爭最終的走向。
而劉禪在鄧艾圍城的時候直接投降則是蜀國四大派系之爭最為悲慘的結局,也是最為無奈的選擇。
事件回顧沒錯,鄧艾圍城,率領數萬人馬把劉禪所在之地圍的水洩不通,可是有一點我們始終無法忽略,那就是整個蜀漢地區可以作戰的軍民數不勝數,比鄧艾大軍要多出數倍乃至數十倍,而在這樣的一個前提之下,劉禪依然大開城門投降,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整個蜀漢的四大派系,其中佔據優先權和主導地位的是劉備的派系,劉備、張飛、關羽三人桃園結義後,有了自己的班底,也有了自己的將士,而這些將士部分精銳留在了蜀漢,並沒有跟隨劉備去東吳決鬥。
所以當火燒連營的時候,留在川蜀之地的劉備派系的將領理論上來說佔據了地位的制高點,並且在短時間之內無法撼動,他們的人數少,可是話語權多。
第二大派系是荊州派系,整個荊州絕大多數優秀將領都是被孔明一手提拔起來的,儘管孔明的派系與劉備的派系有很大的差距性,可是孔明一心向主,孔明派系的優秀代表人物,也是願意捨棄自己的生命去保衛蜀漢天子劉禪的。
第三大派系就是劉璋的派系,這裡面的人物關係複雜程度難以想象,更為可怕的是在劉璋派系當中,絕大多數人對於蜀漢政權的關係頗為曖昧,既說不上討厭也說不上喜歡,屬於吃瓜看熱鬧的狀態。而劉璋派系當中,法正是最為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第四大派系就是最底層的土著,這一部分人要錢沒錢,要權沒權,可是最有戰鬥力,最能團結一心,最願意為自己的未來去謀一個好的發展方向,也是最無法忽視的一股力量。
四大派系之間的矛盾衝突不斷,當劉禪想要集中全部的精兵去抵抗鄧艾的時候,早已經喪失了所有的時機,在萬般無奈之下只能投降鄧艾來保全自己,畢竟沒有什麼比活著更重要的了。
沒錯,這就是事實接下來我們講的並沒有史學家說的那麼美好,也沒有史學家說的那樣仁義禮智,因為在整個蜀漢執政期間很難一碗水端平,劉備所具有的忠義品質也只是針對大漢天子。
整個蜀漢四大派系當中最為憋屈,最獲不得權益的就是土著派系,無論是劉備執政期間還是劉禪主政期間,對土著派系進行了窮追猛打,在蜀漢除去孔明臨時執政的那一段時間之外,土著基本上與元帝國的四等南人相差不多。
所以當劉禪被圍的時候,最為精銳最能靠得住的土著派系在一旁冷眼相向劉禪,如果不抓緊時間投降,還有可能在某一天夜晚,被土著派系開啟城門,到那個時候死無全屍也不是不可能。
-
3 # 大白白野
劉禪投降時蜀漢還有數萬軍隊,姜維在劍閣擋住了鍾會率領的魏國大軍,鄧艾是率偏師偷渡陰平,在綿竹消滅諸葛瞻率領的蜀軍後,進逼成都,劉禪在譙周等人勸降下投降的。當年十月蜀漢請東吳派兵支援,東吳派水陸兩軍還在路上,十一月劉禪投降了,同時還讓各地抵抗的部隊放下武器投降,姜維沒辦法詐降,還給劉禪寫信,讓劉禪忍辱負重,等待復國,這封信是幾十年後東晉桓溫發現的,東吳援軍看劉禪投降也退了回去,後來,蜀漢劉禪投降後被帶到了洛陽,蜀漢滅亡後鍾會鄧艾姜維三位能人幾乎同時死於非命。劉禪到底是不是扶不起的阿斗,還是大智若愚歷來是爭論不休,劉備死後,劉禪治理國家和君臣之間關係處理都不錯,參考歷史上四川建國的幾個地方政權劉禪表現也不錯,像公孫述割據四川,和劉秀的部隊作戰被殺死滅族,五代十國的前蜀後蜀是兩世而亡,前蜀皇帝及歸降皇族半路被殺,後蜀皇帝在北宋都城開封也是不明不白死亡,老婆花蕊夫人也遇到不幸,雖然後人好用樂不思蜀典故來潮笑劉禪,但他畢竟是善終,劉禪出降時也比較體面,譙周是學者官員,勸劉禪投降,劉禪就同意了,如果和鄧艾魏軍打下去,肯定死亡會增加的,從歷史經驗看,在四川建立地方割據政權的沒有統一全國的,劉禪如領數萬軍隊繼續抵抗最終會徒勞的,雖然投降不體面,但對減少百姓和軍隊死亡還有好處的,蜀國也好,魏國也好,老百姓及軍隊身家性命還是最關鍵的。
-
4 # 道吳兄
孫子兵法中有一條:上下同欲者勝。但是上下不同欲呢?肯定的說,即使是劉禪想打,估計沒幾天成都的土著就會開啟城門吧!
劉備入蜀,有四大派系:劉備起家家底,以關張為代表;荊州系,以孔明為代表;原劉璋系,以法正為代表;最底層的就是四川的土著官員。
四川本土的官僚和豪強本身就是四等公民,劉備不說,就是諸葛亮以法治國,對所有派系基本上一碗水端平,還算好點,在加上前面三大派系壓著,土著豪強不會也不敢說什麼了。
但是劉禪晚期,事實上豪強和姜維這一派系的矛盾已經很大了。
姜維這一派系不管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還是為了所謂的理想,一直處於北伐,一直在和魏國作戰。在事實上這一點是本土豪強的利益的核心點啊。
要打仗,是要本土豪強出錢出人的,蜀國本身經濟實力就不強,年年作戰,已經讓豪強受不了了。年年作戰,出錢出人,有屁的好處啊。從諸葛亮開始,長達35年的北伐戰爭,不說有好處了,蜀中子弟年年從軍,最後只有屍骨回來,不要說豪強了,就是普通的老百姓也受不了啊。
《三國志》記載蜀國後期是28萬戶,94萬人,兵力10.2萬,當然這個是數字是不可信的。兵民比例是1:9,如果是蜀國早亂了。但是就算在擴大,蜀國的軍隊消耗在國民消耗佔比中也是很大的。說的好聽點是恢復漢室,說的難聽點就是窮兵黷武了。除了反侵略的戰爭以外,其他的戰爭不是代表老百姓的利益,只是代表最高統治階層的利益。
尤其是在曹丕創立九品中正制之後,對於四川本土豪強來說,那個吸引力不是一般的大。
所以擺在四川土著豪強有兩條路:
第一條:投降。投降之後,劉禪一系肯定被遷走,四川大量的高層職位必然空缺,對於豪強來說是一塊肥肉,最重要的是,沒有戰爭但是有九品中正制,這個是絕對符合土著豪強的利益。投降有百利而無一害。
第二條:打到底。嚴重點是同歸於盡,就算打贏了鄧艾之後,還是需要面對無窮無境的徵兵徵糧,然後去參加另外一場永遠看不到希望的戰爭,收穫的只有貧窮和親人的屍體。有百害而無一利。
所以當鄧艾大兵壓境的時候,土著豪強已經做好了投降的準備,譙周已經做了說明。即使是劉禪想打,但是沒有土著豪強的支援也打不起來。
劉備入蜀時候所帶的心腹軍隊在長達三十多年的戰爭中已經消耗殆盡了,現在軍隊中都是蜀中子弟,中下層軍官也是。他們也不想面對無窮無盡的戰爭,相比較高高在上的劉禪,他們還是願意聽自己家族中長老、族長或者是老人的意見。只要土著豪強聯合起來和魏國談妥,晚上開個城門妥妥的。
至於說光復漢室?大哥,什麼年代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已經喊了幾百年。就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也是亭長出生。漢朝取代秦朝,那麼魏國取代漢朝也沒啥啊。在漢朝統治下需要當兵納糧,在魏國統治下也是如此。就算光復漢室了,好吧,誰告訴我對於普通的老百姓有什麼好處,有好處的只有劉禪和諸葛亮、姜維這些高層吧。如果漢室真的好,又怎麼有黃巾大起義呢?
本身這就是統一戰爭,對於任何一方都沒有對錯,大家都是同文同種的,沒啥心裡壓力。誰當皇帝都是一樣,不管是姓曹還是姓劉。
當既有政策已經損壞了廣大底層人民利益的時候,還有什麼理由去堅持。
劉禪不投降,依然是戰火燃燒,統一也意味著和平的到來。劉禪也真是看到了四川的豪強不會在選擇戰爭了,沒有辦法只有投降,起碼不用家族滅亡吧!
-
5 # 筱文聊電競
因為蜀漢氣數已盡,朝中益州投降派已經佔了大部分,無論從益州百姓還是到士大夫階級,不管是朝野外,廟堂中,除了劉備一手提攜的人和荊州派外,再也沒有其他人認可蜀漢政權,從內心擁護蜀漢!連年的北伐蜀漢早已國力微弱,百姓疲憊不堪!
後面蜀漢亡後鄧艾統計人口,蜀漢共有90萬人左右,卻有10萬軍隊,這是多麼的畸形國家!
-
6 # 南柯夢說
公元263年4月,曹魏的實際掌權者司馬昭為了轉移魏國矛盾,從而開始大舉伐蜀,以徵西將軍鄧艾率三萬人馬自狄道向沓中進發,以牽制姜維。命雍州刺史諸葛緒統兵三萬,自祁山攻打陰平之橋頭,以截斷姜維的退路。以鎮西將軍鍾會為滅蜀主帥,率領十萬大軍分別取道斜谷、子午谷攻取漢中。
姜維早就發現魏國軍隊的頻繁調動,有伐蜀的跡象,於是上書後主劉禪請求派兵增援,鞏固邊防。但但是宦官權臣黃皓篤信巫鬼,求神占卜,認為魏軍不會攻蜀,從而隱瞞了訊息。於是朝中大臣對前方態勢一無所知,而劉禪又極度寵信黃皓,把姜維的求救信束之高閣,置之不理,依舊沉迷在鶯歌燕舞、酒池肉林之中。
魏國徵西大將軍鍾會統帥十萬大軍出斜谷、子午谷,對姜維重兵佈防的漢、樂二城置之不理,只派部將王含等分兵包圍,而自己則親率主力繞城而過,很快就攻取了戰略重鎮——漢中。
鍾會遣部將胡烈進攻陽關口,蜀軍守將乃是傅僉蔣舒,蔣舒首先率部投降,傅僉孤軍奮戰,兵敗被殺,陽關口被攻陷。
鄧艾率三萬人馬很快進至沓中,立刻分兵三路猛攻姜維。姜維聽說漢中已經失守,無心戀戰,率軍主動撤退。
當時諸葛緒的三萬軍隊已經攻佔了陰平橋頭,姜維被迫迂迴至北道,想從後側突襲魏軍,諸葛緒膽怯畏戰,率軍後側三十里,姜維趁機收復橋頭。接著他率軍繼續南進,剛好與正北上的廖化、張翼、董厥軍匯合,於是四人合兵一處,共同守衛劍閣。
十月,鄧艾率軍抵達陰平,練選精銳,想和諸葛緒一起自江油直搗成都,諸葛緒認為過於冒險,不願合作,引軍去投鍾會,鍾會密告諸葛緒其人畏縮不前,延誤戰機。司馬昭命人將其押送會京,諸葛緒的軍隊也交由鍾會管轄。
鍾會十萬大軍在劍閣受阻,姜維據險堅守,魏軍久攻不下,加上糧草即將耗盡,補給困難,便想退軍。鄧艾建議另闢蹊徑,由自己親率精兵偷渡陰平過江油,直取雒城,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去平原地區,攻克成都。
鍾會同意了鄧艾的冒險計劃,鄧艾便率領精兵翻越七百里的無人之地,一路披荊斬棘,在雄山峻嶺中艱難前進。魏軍如同神兵天降一般突臨江油城下,蜀將馬邈在猝不及防之下不知所措,一直崩潰,開城投降。鄧艾迅速率軍開至涪城,涪城守將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尚書郎黃崇建議諸葛瞻派軍迅速搶佔險要地勢,拼死阻止鄧艾進入成都平原,可惜諸葛瞻猶豫不決,浪費了寶貴時間。讓鄧艾得到了喘息的機會後更是打敗了諸葛瞻的前鋒,諸葛瞻被迫退守綿竹,再往後就是一馬平川的成都了。
鄧艾軍隊在後緊追不捨,並寫信給諸葛瞻,勸他投降,諸葛瞻發怒,斬了使者,於是雙方展開血戰,魏軍深入蜀國已經沒有了退路,所以人人奮勇殺敵蜀軍大敗。諸葛瞻、黃崇、諸葛尚相繼戰死。
鄧艾破綿竹後,率領勇士們繼續向成都進發。魏軍的突然到來,使蜀國上下震動,秩序崩潰,守軍不聽排程,百姓紛紛逃亡。劉禪慌了手腳,急忙召叢集臣,商議對策。有的主張順江東下,投奔孫吳;有的主張南逃;光祿大夫譙周主張投降。最終劉禪採納投降派的意見,派侍中張紹捧著皇帝璽向鄧艾投降,又派人拿著敕令命姜維降附鍾會。
不久,鄧艾孤軍進抵成都城下,劉禪率太子、諸位大臣六十多人,自縛雙手,讓人抬著棺材,到鄧艾大軍面前跪地請降。自此立國42年的蜀漢名實俱亡。
劉禪在精銳完好無損,仍有一戰之力的情況下,為何聽取投降派的意見,輕易的開門投降?第一、鄧艾這支騎兵出現得太突然,讓蜀國內部沒有一絲準備。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記載:“蜀本謂敵不便至,不作城守排程,及聞艾已入陰平,百姓擾擾,皆迸山野,不可禁制。”由此可見蜀國上下根本沒料到在自家之中會出現魏軍,連與之對抗的大軍的糧草都沒有排程,哪怕派出軍隊,也沒法保證後勤的供給。
更何況對於突然出現得魏軍,恐怕對很多蜀國百姓來說前方已經淪陷,蜀國將亡,所以才紛紛逃入山野,而不是奮起抵抗。
一句話,軍心、民心已散。
第二、軍中沒悍將,猶如一盆散沙
當年張遼憑藉七百人便打敗東吳十萬大軍,彼時蜀國的大將不是在前方對抗鍾會的大軍,要麼就是在鎮守邊疆。遠水救不了近火,唯一能夠力挽狂瀾的諸葛瞻父子又戰死,導致成都雖有軍隊,卻無指揮。
更何況鄧艾的大軍雖然經過長途跋涉,但其軍隊早就明白,要麼攻下成都,要麼戰死,已經沒有了退路。鄧艾挑選計程車兵又是個中好手,在綿竹中得到補充,已是虎狼之師。雖然鄧艾的軍隊人少,但成都的軍隊根本不是其軍隊的對手。
第三、蜀國國力疲憊,即使抵抗住這次,離亡國也不遠。
自諸葛亮到姜維,連年北伐,以一州之地抗衡魏國。早已耗盡了蜀國的國力,蜀國內部家庭早已十室九空。哪怕劉禪能夠利用成都的軍隊抵抗的了鄧艾,但鄧艾絕非庸才,必定在蜀國內部轉戰,為鍾會的大軍贏得勝利的機會。
最終必定擾亂蜀國內部各軍隊的糧食補給,而鍾會必定藉此機會大舉進攻蜀國。哪怕這次能夠抵擋得住魏國的入侵,但被他進一步消耗了蜀國的國力,恐怕再擋不住魏國下次的進攻。蜀國遲早要滅亡。
結語:劉禪絕非庸才,而是明白哪怕這次擋著鄧艾鍾會的大軍。但對這以千瘡百孔,民心散亂的蜀國,下一次就再也抵擋不住。不如這次直接投降,讓常年經受戰爭之苦的蜀國百姓得到解脫。恐怕這也是劉禪毫不猶豫就投降的原因。
-
7 # 鴻哥iouyh福小鋪
蜀漢還有成千上萬的百姓,一人一口唾沫都能將鄧艾淹死。
但為何劉禪還是要投降而不是堅守待援?
很簡單,控制不住局面嘛。
依照權力架構,皇帝的權力行使落實必須是底下各級官僚執行。
鄧艾大軍來了,主戰的要麼被滅,要麼遠水解不了近渴,劉禪身邊就只剩下主降的。
你一言我一語,劉禪也不是傻瓜,能戰的沒有了,要麼採納投降派勸說,要麼就等著被人綁縛送給鄧艾。
總之就是鄧艾的攻擊使得蜀漢權力架構崩塌,皇帝意志無法落實。
劉禪只有選擇投降,否則結局也是避免不了蜀漢投降,倒不如自個選擇比較有利。
-
8 # 豹眼看歷史
蜀漢滅亡時,劉禪的確還有許多軍隊,如果抵抗的話,是可以堅守一陣子的。
但估計也不會維持太久的時間,最終滅亡是不可逆轉的。
263年,魏軍兵分三路伐蜀:徵西將軍鄧艾率兵三萬餘人,從狄道進軍;雍州刺史諸葛緒率兵三萬餘人,進攻武都;鍾會率軍主力十餘萬人,乘虛取漢中。三路大軍至少要十六萬人以上。
根據《三國志·後主傳》注引的記載,蜀漢又有多少兵力哪?
《三國志·後主傳》注引王隱《蜀記》記載:劉禪又派遣尚書郎李虎送士民簿,領戶二十八萬,男女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時蜀漢炎興元年,即263年。這是蜀漢投降時,劉禪拿出來的關於人口、兵力等的戶籍資料,這個應該是比較準確的。
當時帶甲將士十萬二千人。
這個恐怕還包括姜維、諸葛瞻抵抗魏軍戰死的將士。
根據當時戰況,大體可以推斷蜀漢兵力的佈置:
姜維受到宦官黃皓的陷害,帶兵在沓中屯田,帶兵不可能太多,如果是一萬人以上;
魏軍進攻漢中時,劉禪派遣張翼、廖化帶兵支援姜維,如果兵力大約兩萬;
至少有三萬人,與鍾會本身所率領十餘萬及諸葛緒的三萬人馬對峙在劍閣。
鄧艾率軍三萬從陰平、景谷道偷渡,進兵綿竹。
劉禪命令諸葛瞻帶領尚書張遵、尚書郎黃崇、羽林右都督李球督軍抵抗。
如果兵力二萬的話,蜀漢兵力已經佔據了五萬。
江州、白帝城等地,是面對東吳的主要防禦地方,需要派兵駐守,如果兩萬。
劉禪投降時,南中監軍霍弋請求帶兵來守衛成都,假如兵力一萬。
如此下來,蜀漢在其他所有地方的兵力,就只有兩萬。這還包括成都的駐軍。
姜維率領至少三萬人抵抗鍾會大軍至少十三萬,這個是無法撤兵增援成都的;
諸葛瞻所率領兩萬人已經被鄧艾擊敗;
劉禪能夠調遣的就是防禦東吳兵力及霍弋的部隊,大約三萬。
鄧艾三萬兵力圍困成都,劉禪大約能夠調動及守衛成都的兵力,合計最多也就是三萬人。
成都糧草充足,不應該有大問題,堅守一段時間是可以的。
但問題有兩個:
第一,姜維三萬人,對抗鍾會十三萬,能對峙多久?
第二,防禦東吳的最多就只剩下一二萬人,東吳趁機進攻的話,能堅持多久?
這是一般的推算,如果姜維及東吳方向,部署的兵力稍微多一點,守衛成都的兵力就不會有三萬。
根據查閱到的史料看,當時劉禪能夠機動的兵力,也就是南中霍弋那一部分。
就蜀漢的情勢看,也絕不會有很多的機動預備兵力,也就是一萬人左右。
在這個情況下,劉禪放棄抵抗,主動投降,也是沒有辦法的選擇。
其次,再看一下蜀漢的戰將吧。
魏蜀決戰時刻,蜀漢派遣的將領,幾乎都是原來荊州派系將領的後代。
姜維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最大的收穫,一直是作為接班人培養的;
廖化是劉備的老跟班;
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
張遵是張飛的孫子;
李球,李恢之侄,雲南建寧俞元人。
只有黃崇是黃權的兒子,是屬於閬中人,黃權是一直追隨劉備的;
張翼,益州武陽人,一直追隨諸葛亮、姜維北伐,是諸葛亮一直重用的人。但也是少數敢於當朝與姜維爭辯反對北伐的人。
在魏蜀決戰之時,能夠看到的將領就這幾個,本地將領很少。
從劉禪投降交出的戶籍資料看,當時官吏有四萬人。
劉禪既沒有發掘和重用當地官吏,自然在關鍵時刻得不到本地官吏的積極支援。
反而是以譙周為代表的的蜀土士人,力主投降。
這種情形,劉禪還如何固守待援呢?
如果堅持固守的話,說不定哪一時就會有人提著劉禪的腦袋去獻城。
與其讓別人拿自己的腦袋獻城,不如自己帶著腦袋去投降為好。
由此看見,魏蜀實力相差懸殊,即便劉禪勉強固守待援,也沒有多少援兵可以增援。
城破國亡是遲早的事,還不如早一點主動投降,尋求更好一些的出路。
在魏國關中練兵準備進攻蜀漢的時候,或許劉禪已經做好了投降的打算。
他甚至對所有的官吏封鎖魏國進攻的訊息,可能是不想被那些反對投降的人過多的干擾吧。
等到鄧艾兵臨城下,劉禪似乎投降的意志很堅決,深知這是早晚的事。
早一點了結,早一點心安。
根本而言,劉禪還是沒有實力等待救援,沒有本錢與魏軍放手一搏。
特別是主張對抗的人,少之又少,劉禪只能是順勢而為,不戰而降。
-
9 # 五嶽十八
答:客觀的講,劉禪的快速投降,對蜀中百姓有利,對天下蒼生有利。但後人總是遺憾他為什麼不再頂一頂,其實是種“不到黃河心不死”的心理。可偏偏人家劉禪是認賭服輸的爽快人。
1、公元263年,魏國開始滅蜀戰役。鍾會率10萬大軍為主攻,鄧艾諸葛續各率3萬打配合。在劍閣,蜀漢大將軍姜維率3萬人憑險據守。要這樣的玩法,蜀漢頂個年而半載還是可能滴。可鄧艾腦子活,樂於冒險,率他的部隊偷渡陰平關,迅速攻下江油,培城。劉禪派諸葛大神的兒子諸葛瞻率兩萬精兵迎戰。誰知諸葛小神的表現真讓劉禪吐槽,全軍被仟,自己也死翹翹了。這個結果直接讓劉禪心都死了,二比一,還是姓諸葛滴。從懵圈到恐懼,也就幾分鐘的事。
2、鄧艾的長驅直入,使劉禪開始懷疑姜維軍是否也已潰敗,那時又沒有無線電,劉禪不可能準確及時的瞭解現場態勢。他越想越喪失堅守的信心。
3、當時的蜀漢高層,除姜維是魏國降將外,基本都是荊州派二代子弟可判斷,說明劉禪始終沒能處理好益州本土派的利益問題。那麼大難當頭,益州人是不會陪劉禪玩的。這點估計劉禪心裡很清楚。
所以,劉禪乾脆不玩了,早降比晚降對自己更有利。他哥哥劉協,不當皇帝后當個山陽公悠哉悠哉挺快活,他哥兩保不準還有書信往來,心得感受的聊過人生呢。
示範效應是最好的說服力
-
10 # 無根樹花正孤
魏滅蜀之戰,是三國後期的一場強國消滅弱國的吞併戰,也拉開了三國統一的序幕。
蜀國作為三國時期最為弱小的一個國家,成都擁有兩萬軍隊,在劍閣的姜維擁有五萬軍隊,永安亦有兩萬駐軍防範東吳,加上其他地方的部隊,合計約有十萬兩千名甲士。
而當時的魏國將領鄧艾,卻只有三萬軍隊,在偷渡陰平之後,經過漫長的跋涉,已經人困馬乏,憑當時的兵力,想一舉攻破成都,也並非易事。
既然如此,劉禪為什麼選擇投降,而不是堅守待援呢?
首先,從當時的戰局來說,等待援軍並非易事,當時的蜀國,誰有十萬大軍,掌握著一半的國土,周邊要隘尚存,但蜀國的主要軍力都集中在 邊疆,國內空虛。
堅守劍閣的姜維,雖有五萬兵馬,但是當時與之抗衡的鐘會,在吞併了魏國中路軍諸葛緒的部隊有,擁有十五萬大軍,可以說當時魏軍的主力,全部被姜維的五萬人馬所牽制。
若是姜維派軍援助成都,無疑是將剩下的國土,拱手讓給鍾會,蜀漢依舊無法逃脫被魏國吞併的命運。
而當時與蜀漢結盟的東吳,正處於孫皓繼位之前,內部政治最混亂的時代,權臣互相爭鬥,短期內也無法派兵援蜀。
因此,要等待外部援軍,根本是不可行的。
另一方面,在三國成立之前,劉備入蜀之際,蜀漢內部矛盾便十分嚴重,雖然在諸葛亮執政期間,得以緩和,但在諸葛亮死後,蜀漢的矛盾進一步激化。
先是魏延與楊儀奪權,最後雙雙損命,上任的蔣琬費禕,也都干涉姜維北伐,導致姜維多次北伐因為缺少兵力與糧草而撤退,比起被司馬家控制的魏國,蜀國內部,一直沒有一個統一的政策。
姜維執政之後,連年出軍數萬,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常年的征戰,也損耗了蜀漢的國力,而國內又有黃皓弄權,在劉禪耳邊讒言離間,朝內大臣大多依附黃皓,導致蜀國民生凋敝,國庫空虛。
而在鄧艾率軍偷渡陰平之後,當時的江油關守將馬邈不戰而降,反而給了鄧艾大軍緩歇的時機,劉禪並非沒有抵抗,派諸葛亮之子諸葛瞻抵擋鄧艾,但諸葛瞻因為常年夾在姜維與黃皓之間,缺少決策能力,在戰中猶豫不決,被鄧艾奪得戰機,最終兵敗身死。
這種情況下,蜀漢的軍民,士氣已經低落到了極點,國內瀰漫著投降的聲音,投降,已經是當時多數蜀華人的共同呼聲,劉禪選擇投降,雖是無奈之舉,卻也是他最明智的一個決定,順應當時的趨勢,降魏之後,也沒有思蜀復國之心,在亡國之君中,也是待遇最好的一個。
-
11 # 南宮雁門
我認為當時劉禪向鄧艾投降的原因是他覺得就算是殺了鄧艾蜀國早晚也會滅亡的。現在主動投降還能有個好的歸宿,等到時候魏國攻破了蜀國的首都自己就變得沒有分量了,待遇肯定不如主動投降的好。所以劉禪就主動投降了。
有的人說劉禪是個扶不起的劉阿斗。也有人說劉禪很聰明,我願意相信劉禪很聰明這種說法。我覺得他其實並不是那麼笨,只是他更喜歡享受生活,不願被國家之事所累所以當時才主動投降的。
自從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給諸葛亮以後劉禪就正式成為了蜀國的第二任皇帝。劉禪在位期間由於他年紀還小,所以蜀國的軍政大事都由諸葛亮把持。諸葛亮為了能夠匡扶漢室是嘔心瀝血。在一切都準備妥當之後諸葛亮率軍開始北伐。
但是諸葛亮的北伐並不順利。因為劉備三兄弟和老將黃忠還有馬超都死了。現在蜀國只剩下他和趙雲了。這讓諸葛亮覺得有種獨木難支的感覺。但是為了匡扶漢室完成劉備的心願諸葛亮還是堅持帶兵北伐了。但是諸葛亮北伐多次都因為種種原因無功而返。最後諸葛亮累死在了五丈原。結束了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生。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有一次劉禪叫諸葛亮回來主要是因為當時劉禪年紀還小,不知道諸葛亮是不是真的忠於他,想借機試探他一下。從那次之後劉禪對諸葛亮基本上就是絕對信任了。但是這也讓諸葛亮白白錯失了一次良機。
在諸葛亮死後劉禪覺得北伐光復漢室的基業已經徹底沒戲了。雖然姜維盡得諸葛亮的真傳。但是姜維始終不如諸葛亮。所以姜維多次北伐也是無功而返。劉禪對姜維的北伐也是不抱太大希望的。姜維想折騰就讓他折騰吧。
後來司馬昭讓鍾會帶兵十萬來攻打蜀國。姜維率兵抵禦鍾會。姜維與鍾會相持不下。這個時候的劉禪可能也像司馬昭那樣覺得蜀國要滅亡了。所以他也想借機投降司馬昭給自己找個好的歸宿。
後來鄧艾帶兵從另一路翻山越嶺的向成都進發,在他們走到成都之後隊伍只剩下幾十人了。而成都的守軍有數萬人。但是劉禪還是開城投降了。劉禪就算是個傻子他也知道此時只要派一小撮人就能輕鬆的消滅鄧艾。或者自己堅守讓姜維回來救援也可以。但是他沒有那樣做。我覺得除了那個解釋再也沒有別的解釋能解釋這一切了。
劉禪被司馬昭封為安樂公後整天就是吃喝玩樂倒也隨了他的心意。有一次司馬昭宴請劉禪想看看他有沒有心藏大志就問劉禪想不想念蜀國?劉禪說不想。劉禪說完他身邊的大臣跟他說要說思念蜀國到時候司馬昭就會放他回去。劉禪聽後點了點頭好像茅塞頓開一樣。不一會兒司馬昭又問劉禪想不想念蜀國?劉禪就把那個大臣交給他的話說給了司馬昭聽。司馬昭聽後覺得奇怪就問他是不是有人教你這麼說的?劉禪聽後就連連點頭說是誰教他那樣說的。那個大臣聽後嚇了一身冷汗,覺得司馬昭接下來會叫人殺了他。但是沒想到司馬昭倒是笑的很開心。司馬昭洞若觀火怎麼會不知道這個情況。他故意的試探劉禪沒想到劉禪都說了。司馬昭覺得劉禪沒什麼心機就對他放心了。至於那個教他這樣說話的大臣殺不殺又有何妨?反正劉禪也成不了什麼氣候。
但是我覺得是劉禪大智若愚故意裝傻才那樣說的。他知道那樣說了自己會沒事,那個大臣也會沒事。最後他們果然也沒事。所以說他可能並不是傻而是在裝傻罷了。因為他所追求的東西和劉備諸葛亮他們所追求的東西不一樣,他只喜歡享受,不願受那累。也對青史留名沒什麼興趣。所以他當時向鄧艾投降也能解釋的過去了。劉禪最後活到了五六十歲快快樂樂的享樂了一生也算是達到了他人生的追求了。
-
12 # 趣談唐宋元明清
任何一場戰爭都不單單是輸和贏這樣簡單,裡面所摻雜的派系戰爭、將士之間的同仇敵愾或者分崩離析、軍民一心或者民心所背,都將決定戰爭最終的走向。
而劉禪在鄧艾圍城的時候直接投降則是蜀國四大派系之爭最為悲慘的結局,也是最為無奈的選擇。
事件回顧沒錯,鄧艾圍城,率領數萬人馬把劉禪所在之地圍的水洩不通,可是有一點我們始終無法忽略,那就是整個蜀漢地區可以作戰的軍民數不勝數,比鄧艾大軍要多出數倍乃至數十倍,而在這樣的一個前提之下,劉禪依然大開城門投降,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整個蜀漢的四大派系,其中佔據優先權和主導地位的是劉備的派系,劉備、張飛、關羽三人桃園結義後,有了自己的班底,也有了自己的將士,而這些將士部分精銳留在了蜀漢,並沒有跟隨劉備去東吳決鬥。
所以當火燒連營的時候,留在川蜀之地的劉備派系的將領理論上來說佔據了地位的制高點,並且在短時間之內無法撼動,他們的人數少,可是話語權多。
第二大派系是荊州派系,整個荊州絕大多數優秀將領都是被孔明一手提拔起來的,儘管孔明的派系與劉備的派系有很大的差距性,可是孔明一心向主,孔明派系的優秀代表人物,也是願意捨棄自己的生命去保衛蜀漢天子劉禪的。
第三大派系就是劉璋的派系,這裡面的人物關係複雜程度難以想象,更為可怕的是在劉璋派系當中,絕大多數人對於蜀漢政權的關係頗為曖昧,既說不上討厭也說不上喜歡,屬於吃瓜看熱鬧的狀態。而劉璋派系當中,法正是最為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第四大派系就是最底層的土著,這一部分人要錢沒錢,要權沒權,可是最有戰鬥力,最能團結一心,最願意為自己的未來去謀一個好的發展方向,也是最無法忽視的一股力量。
四大派系之間的矛盾衝突不斷,當劉禪想要集中全部的精兵去抵抗鄧艾的時候,早已經喪失了所有的時機,在萬般無奈之下只能投降鄧艾來保全自己,畢竟沒有什麼比活著更重要的了。
沒錯,這就是事實接下來我們講的並沒有史學家說的那麼美好,也沒有史學家說的那樣仁義禮智,因為在整個蜀漢執政期間很難一碗水端平,劉備所具有的忠義品質也只是針對大漢天子。
整個蜀漢四大派系當中最為憋屈,最獲不得權益的就是土著派系,無論是劉備執政期間還是劉禪主政期間,對土著派系進行了窮追猛打,在蜀漢除去孔明臨時執政的那一段時間之外,土著基本上與元帝國的四等南人相差不多。
所以當劉禪被圍的時候,最為精銳最能靠得住的土著派系在一旁冷眼相向劉禪,如果不抓緊時間投降,還有可能在某一天夜晚,被土著派系開啟城門,到那個時候死無全屍也不是不可能。
-
13 # 大白白野
劉禪投降時蜀漢還有數萬軍隊,姜維在劍閣擋住了鍾會率領的魏國大軍,鄧艾是率偏師偷渡陰平,在綿竹消滅諸葛瞻率領的蜀軍後,進逼成都,劉禪在譙周等人勸降下投降的。當年十月蜀漢請東吳派兵支援,東吳派水陸兩軍還在路上,十一月劉禪投降了,同時還讓各地抵抗的部隊放下武器投降,姜維沒辦法詐降,還給劉禪寫信,讓劉禪忍辱負重,等待復國,這封信是幾十年後東晉桓溫發現的,東吳援軍看劉禪投降也退了回去,後來,蜀漢劉禪投降後被帶到了洛陽,蜀漢滅亡後鍾會鄧艾姜維三位能人幾乎同時死於非命。劉禪到底是不是扶不起的阿斗,還是大智若愚歷來是爭論不休,劉備死後,劉禪治理國家和君臣之間關係處理都不錯,參考歷史上四川建國的幾個地方政權劉禪表現也不錯,像公孫述割據四川,和劉秀的部隊作戰被殺死滅族,五代十國的前蜀後蜀是兩世而亡,前蜀皇帝及歸降皇族半路被殺,後蜀皇帝在北宋都城開封也是不明不白死亡,老婆花蕊夫人也遇到不幸,雖然後人好用樂不思蜀典故來潮笑劉禪,但他畢竟是善終,劉禪出降時也比較體面,譙周是學者官員,勸劉禪投降,劉禪就同意了,如果和鄧艾魏軍打下去,肯定死亡會增加的,從歷史經驗看,在四川建立地方割據政權的沒有統一全國的,劉禪如領數萬軍隊繼續抵抗最終會徒勞的,雖然投降不體面,但對減少百姓和軍隊死亡還有好處的,蜀國也好,魏國也好,老百姓及軍隊身家性命還是最關鍵的。
-
14 # 道吳兄
孫子兵法中有一條:上下同欲者勝。但是上下不同欲呢?肯定的說,即使是劉禪想打,估計沒幾天成都的土著就會開啟城門吧!
劉備入蜀,有四大派系:劉備起家家底,以關張為代表;荊州系,以孔明為代表;原劉璋系,以法正為代表;最底層的就是四川的土著官員。
四川本土的官僚和豪強本身就是四等公民,劉備不說,就是諸葛亮以法治國,對所有派系基本上一碗水端平,還算好點,在加上前面三大派系壓著,土著豪強不會也不敢說什麼了。
但是劉禪晚期,事實上豪強和姜維這一派系的矛盾已經很大了。
姜維這一派系不管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還是為了所謂的理想,一直處於北伐,一直在和魏國作戰。在事實上這一點是本土豪強的利益的核心點啊。
要打仗,是要本土豪強出錢出人的,蜀國本身經濟實力就不強,年年作戰,已經讓豪強受不了了。年年作戰,出錢出人,有屁的好處啊。從諸葛亮開始,長達35年的北伐戰爭,不說有好處了,蜀中子弟年年從軍,最後只有屍骨回來,不要說豪強了,就是普通的老百姓也受不了啊。
《三國志》記載蜀國後期是28萬戶,94萬人,兵力10.2萬,當然這個是數字是不可信的。兵民比例是1:9,如果是蜀國早亂了。但是就算在擴大,蜀國的軍隊消耗在國民消耗佔比中也是很大的。說的好聽點是恢復漢室,說的難聽點就是窮兵黷武了。除了反侵略的戰爭以外,其他的戰爭不是代表老百姓的利益,只是代表最高統治階層的利益。
尤其是在曹丕創立九品中正制之後,對於四川本土豪強來說,那個吸引力不是一般的大。
所以擺在四川土著豪強有兩條路:
第一條:投降。投降之後,劉禪一系肯定被遷走,四川大量的高層職位必然空缺,對於豪強來說是一塊肥肉,最重要的是,沒有戰爭但是有九品中正制,這個是絕對符合土著豪強的利益。投降有百利而無一害。
第二條:打到底。嚴重點是同歸於盡,就算打贏了鄧艾之後,還是需要面對無窮無境的徵兵徵糧,然後去參加另外一場永遠看不到希望的戰爭,收穫的只有貧窮和親人的屍體。有百害而無一利。
所以當鄧艾大兵壓境的時候,土著豪強已經做好了投降的準備,譙周已經做了說明。即使是劉禪想打,但是沒有土著豪強的支援也打不起來。
劉備入蜀時候所帶的心腹軍隊在長達三十多年的戰爭中已經消耗殆盡了,現在軍隊中都是蜀中子弟,中下層軍官也是。他們也不想面對無窮無盡的戰爭,相比較高高在上的劉禪,他們還是願意聽自己家族中長老、族長或者是老人的意見。只要土著豪強聯合起來和魏國談妥,晚上開個城門妥妥的。
至於說光復漢室?大哥,什麼年代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已經喊了幾百年。就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也是亭長出生。漢朝取代秦朝,那麼魏國取代漢朝也沒啥啊。在漢朝統治下需要當兵納糧,在魏國統治下也是如此。就算光復漢室了,好吧,誰告訴我對於普通的老百姓有什麼好處,有好處的只有劉禪和諸葛亮、姜維這些高層吧。如果漢室真的好,又怎麼有黃巾大起義呢?
本身這就是統一戰爭,對於任何一方都沒有對錯,大家都是同文同種的,沒啥心裡壓力。誰當皇帝都是一樣,不管是姓曹還是姓劉。
當既有政策已經損壞了廣大底層人民利益的時候,還有什麼理由去堅持。
劉禪不投降,依然是戰火燃燒,統一也意味著和平的到來。劉禪也真是看到了四川的豪強不會在選擇戰爭了,沒有辦法只有投降,起碼不用家族滅亡吧!
-
15 # 筱文聊電競
因為蜀漢氣數已盡,朝中益州投降派已經佔了大部分,無論從益州百姓還是到士大夫階級,不管是朝野外,廟堂中,除了劉備一手提攜的人和荊州派外,再也沒有其他人認可蜀漢政權,從內心擁護蜀漢!連年的北伐蜀漢早已國力微弱,百姓疲憊不堪!
後面蜀漢亡後鄧艾統計人口,蜀漢共有90萬人左右,卻有10萬軍隊,這是多麼的畸形國家!
-
16 # 南柯夢說
公元263年4月,曹魏的實際掌權者司馬昭為了轉移魏國矛盾,從而開始大舉伐蜀,以徵西將軍鄧艾率三萬人馬自狄道向沓中進發,以牽制姜維。命雍州刺史諸葛緒統兵三萬,自祁山攻打陰平之橋頭,以截斷姜維的退路。以鎮西將軍鍾會為滅蜀主帥,率領十萬大軍分別取道斜谷、子午谷攻取漢中。
姜維早就發現魏國軍隊的頻繁調動,有伐蜀的跡象,於是上書後主劉禪請求派兵增援,鞏固邊防。但但是宦官權臣黃皓篤信巫鬼,求神占卜,認為魏軍不會攻蜀,從而隱瞞了訊息。於是朝中大臣對前方態勢一無所知,而劉禪又極度寵信黃皓,把姜維的求救信束之高閣,置之不理,依舊沉迷在鶯歌燕舞、酒池肉林之中。
魏國徵西大將軍鍾會統帥十萬大軍出斜谷、子午谷,對姜維重兵佈防的漢、樂二城置之不理,只派部將王含等分兵包圍,而自己則親率主力繞城而過,很快就攻取了戰略重鎮——漢中。
鍾會遣部將胡烈進攻陽關口,蜀軍守將乃是傅僉蔣舒,蔣舒首先率部投降,傅僉孤軍奮戰,兵敗被殺,陽關口被攻陷。
鄧艾率三萬人馬很快進至沓中,立刻分兵三路猛攻姜維。姜維聽說漢中已經失守,無心戀戰,率軍主動撤退。
當時諸葛緒的三萬軍隊已經攻佔了陰平橋頭,姜維被迫迂迴至北道,想從後側突襲魏軍,諸葛緒膽怯畏戰,率軍後側三十里,姜維趁機收復橋頭。接著他率軍繼續南進,剛好與正北上的廖化、張翼、董厥軍匯合,於是四人合兵一處,共同守衛劍閣。
十月,鄧艾率軍抵達陰平,練選精銳,想和諸葛緒一起自江油直搗成都,諸葛緒認為過於冒險,不願合作,引軍去投鍾會,鍾會密告諸葛緒其人畏縮不前,延誤戰機。司馬昭命人將其押送會京,諸葛緒的軍隊也交由鍾會管轄。
鍾會十萬大軍在劍閣受阻,姜維據險堅守,魏軍久攻不下,加上糧草即將耗盡,補給困難,便想退軍。鄧艾建議另闢蹊徑,由自己親率精兵偷渡陰平過江油,直取雒城,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去平原地區,攻克成都。
鍾會同意了鄧艾的冒險計劃,鄧艾便率領精兵翻越七百里的無人之地,一路披荊斬棘,在雄山峻嶺中艱難前進。魏軍如同神兵天降一般突臨江油城下,蜀將馬邈在猝不及防之下不知所措,一直崩潰,開城投降。鄧艾迅速率軍開至涪城,涪城守將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尚書郎黃崇建議諸葛瞻派軍迅速搶佔險要地勢,拼死阻止鄧艾進入成都平原,可惜諸葛瞻猶豫不決,浪費了寶貴時間。讓鄧艾得到了喘息的機會後更是打敗了諸葛瞻的前鋒,諸葛瞻被迫退守綿竹,再往後就是一馬平川的成都了。
鄧艾軍隊在後緊追不捨,並寫信給諸葛瞻,勸他投降,諸葛瞻發怒,斬了使者,於是雙方展開血戰,魏軍深入蜀國已經沒有了退路,所以人人奮勇殺敵蜀軍大敗。諸葛瞻、黃崇、諸葛尚相繼戰死。
鄧艾破綿竹後,率領勇士們繼續向成都進發。魏軍的突然到來,使蜀國上下震動,秩序崩潰,守軍不聽排程,百姓紛紛逃亡。劉禪慌了手腳,急忙召叢集臣,商議對策。有的主張順江東下,投奔孫吳;有的主張南逃;光祿大夫譙周主張投降。最終劉禪採納投降派的意見,派侍中張紹捧著皇帝璽向鄧艾投降,又派人拿著敕令命姜維降附鍾會。
不久,鄧艾孤軍進抵成都城下,劉禪率太子、諸位大臣六十多人,自縛雙手,讓人抬著棺材,到鄧艾大軍面前跪地請降。自此立國42年的蜀漢名實俱亡。
劉禪在精銳完好無損,仍有一戰之力的情況下,為何聽取投降派的意見,輕易的開門投降?第一、鄧艾這支騎兵出現得太突然,讓蜀國內部沒有一絲準備。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記載:“蜀本謂敵不便至,不作城守排程,及聞艾已入陰平,百姓擾擾,皆迸山野,不可禁制。”由此可見蜀國上下根本沒料到在自家之中會出現魏軍,連與之對抗的大軍的糧草都沒有排程,哪怕派出軍隊,也沒法保證後勤的供給。
更何況對於突然出現得魏軍,恐怕對很多蜀國百姓來說前方已經淪陷,蜀國將亡,所以才紛紛逃入山野,而不是奮起抵抗。
一句話,軍心、民心已散。
第二、軍中沒悍將,猶如一盆散沙
當年張遼憑藉七百人便打敗東吳十萬大軍,彼時蜀國的大將不是在前方對抗鍾會的大軍,要麼就是在鎮守邊疆。遠水救不了近火,唯一能夠力挽狂瀾的諸葛瞻父子又戰死,導致成都雖有軍隊,卻無指揮。
更何況鄧艾的大軍雖然經過長途跋涉,但其軍隊早就明白,要麼攻下成都,要麼戰死,已經沒有了退路。鄧艾挑選計程車兵又是個中好手,在綿竹中得到補充,已是虎狼之師。雖然鄧艾的軍隊人少,但成都的軍隊根本不是其軍隊的對手。
第三、蜀國國力疲憊,即使抵抗住這次,離亡國也不遠。
自諸葛亮到姜維,連年北伐,以一州之地抗衡魏國。早已耗盡了蜀國的國力,蜀國內部家庭早已十室九空。哪怕劉禪能夠利用成都的軍隊抵抗的了鄧艾,但鄧艾絕非庸才,必定在蜀國內部轉戰,為鍾會的大軍贏得勝利的機會。
最終必定擾亂蜀國內部各軍隊的糧食補給,而鍾會必定藉此機會大舉進攻蜀國。哪怕這次能夠抵擋得住魏國的入侵,但被他進一步消耗了蜀國的國力,恐怕再擋不住魏國下次的進攻。蜀國遲早要滅亡。
結語:劉禪絕非庸才,而是明白哪怕這次擋著鄧艾鍾會的大軍。但對這以千瘡百孔,民心散亂的蜀國,下一次就再也抵擋不住。不如這次直接投降,讓常年經受戰爭之苦的蜀國百姓得到解脫。恐怕這也是劉禪毫不猶豫就投降的原因。
-
17 # 鴻哥iouyh福小鋪
蜀漢還有成千上萬的百姓,一人一口唾沫都能將鄧艾淹死。
但為何劉禪還是要投降而不是堅守待援?
很簡單,控制不住局面嘛。
依照權力架構,皇帝的權力行使落實必須是底下各級官僚執行。
鄧艾大軍來了,主戰的要麼被滅,要麼遠水解不了近渴,劉禪身邊就只剩下主降的。
你一言我一語,劉禪也不是傻瓜,能戰的沒有了,要麼採納投降派勸說,要麼就等著被人綁縛送給鄧艾。
總之就是鄧艾的攻擊使得蜀漢權力架構崩塌,皇帝意志無法落實。
劉禪只有選擇投降,否則結局也是避免不了蜀漢投降,倒不如自個選擇比較有利。
-
18 # 豹眼看歷史
蜀漢滅亡時,劉禪的確還有許多軍隊,如果抵抗的話,是可以堅守一陣子的。
但估計也不會維持太久的時間,最終滅亡是不可逆轉的。
263年,魏軍兵分三路伐蜀:徵西將軍鄧艾率兵三萬餘人,從狄道進軍;雍州刺史諸葛緒率兵三萬餘人,進攻武都;鍾會率軍主力十餘萬人,乘虛取漢中。三路大軍至少要十六萬人以上。
根據《三國志·後主傳》注引的記載,蜀漢又有多少兵力哪?
《三國志·後主傳》注引王隱《蜀記》記載:劉禪又派遣尚書郎李虎送士民簿,領戶二十八萬,男女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時蜀漢炎興元年,即263年。這是蜀漢投降時,劉禪拿出來的關於人口、兵力等的戶籍資料,這個應該是比較準確的。
當時帶甲將士十萬二千人。
這個恐怕還包括姜維、諸葛瞻抵抗魏軍戰死的將士。
根據當時戰況,大體可以推斷蜀漢兵力的佈置:
姜維受到宦官黃皓的陷害,帶兵在沓中屯田,帶兵不可能太多,如果是一萬人以上;
魏軍進攻漢中時,劉禪派遣張翼、廖化帶兵支援姜維,如果兵力大約兩萬;
至少有三萬人,與鍾會本身所率領十餘萬及諸葛緒的三萬人馬對峙在劍閣。
鄧艾率軍三萬從陰平、景谷道偷渡,進兵綿竹。
劉禪命令諸葛瞻帶領尚書張遵、尚書郎黃崇、羽林右都督李球督軍抵抗。
如果兵力二萬的話,蜀漢兵力已經佔據了五萬。
江州、白帝城等地,是面對東吳的主要防禦地方,需要派兵駐守,如果兩萬。
劉禪投降時,南中監軍霍弋請求帶兵來守衛成都,假如兵力一萬。
如此下來,蜀漢在其他所有地方的兵力,就只有兩萬。這還包括成都的駐軍。
姜維率領至少三萬人抵抗鍾會大軍至少十三萬,這個是無法撤兵增援成都的;
諸葛瞻所率領兩萬人已經被鄧艾擊敗;
劉禪能夠調遣的就是防禦東吳兵力及霍弋的部隊,大約三萬。
鄧艾三萬兵力圍困成都,劉禪大約能夠調動及守衛成都的兵力,合計最多也就是三萬人。
成都糧草充足,不應該有大問題,堅守一段時間是可以的。
但問題有兩個:
第一,姜維三萬人,對抗鍾會十三萬,能對峙多久?
第二,防禦東吳的最多就只剩下一二萬人,東吳趁機進攻的話,能堅持多久?
這是一般的推算,如果姜維及東吳方向,部署的兵力稍微多一點,守衛成都的兵力就不會有三萬。
根據查閱到的史料看,當時劉禪能夠機動的兵力,也就是南中霍弋那一部分。
就蜀漢的情勢看,也絕不會有很多的機動預備兵力,也就是一萬人左右。
在這個情況下,劉禪放棄抵抗,主動投降,也是沒有辦法的選擇。
其次,再看一下蜀漢的戰將吧。
魏蜀決戰時刻,蜀漢派遣的將領,幾乎都是原來荊州派系將領的後代。
姜維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最大的收穫,一直是作為接班人培養的;
廖化是劉備的老跟班;
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
張遵是張飛的孫子;
李球,李恢之侄,雲南建寧俞元人。
只有黃崇是黃權的兒子,是屬於閬中人,黃權是一直追隨劉備的;
張翼,益州武陽人,一直追隨諸葛亮、姜維北伐,是諸葛亮一直重用的人。但也是少數敢於當朝與姜維爭辯反對北伐的人。
在魏蜀決戰之時,能夠看到的將領就這幾個,本地將領很少。
從劉禪投降交出的戶籍資料看,當時官吏有四萬人。
劉禪既沒有發掘和重用當地官吏,自然在關鍵時刻得不到本地官吏的積極支援。
反而是以譙周為代表的的蜀土士人,力主投降。
這種情形,劉禪還如何固守待援呢?
如果堅持固守的話,說不定哪一時就會有人提著劉禪的腦袋去獻城。
與其讓別人拿自己的腦袋獻城,不如自己帶著腦袋去投降為好。
由此看見,魏蜀實力相差懸殊,即便劉禪勉強固守待援,也沒有多少援兵可以增援。
城破國亡是遲早的事,還不如早一點主動投降,尋求更好一些的出路。
在魏國關中練兵準備進攻蜀漢的時候,或許劉禪已經做好了投降的打算。
他甚至對所有的官吏封鎖魏國進攻的訊息,可能是不想被那些反對投降的人過多的干擾吧。
等到鄧艾兵臨城下,劉禪似乎投降的意志很堅決,深知這是早晚的事。
早一點了結,早一點心安。
根本而言,劉禪還是沒有實力等待救援,沒有本錢與魏軍放手一搏。
特別是主張對抗的人,少之又少,劉禪只能是順勢而為,不戰而降。
-
19 # 五嶽十八
答:客觀的講,劉禪的快速投降,對蜀中百姓有利,對天下蒼生有利。但後人總是遺憾他為什麼不再頂一頂,其實是種“不到黃河心不死”的心理。可偏偏人家劉禪是認賭服輸的爽快人。
1、公元263年,魏國開始滅蜀戰役。鍾會率10萬大軍為主攻,鄧艾諸葛續各率3萬打配合。在劍閣,蜀漢大將軍姜維率3萬人憑險據守。要這樣的玩法,蜀漢頂個年而半載還是可能滴。可鄧艾腦子活,樂於冒險,率他的部隊偷渡陰平關,迅速攻下江油,培城。劉禪派諸葛大神的兒子諸葛瞻率兩萬精兵迎戰。誰知諸葛小神的表現真讓劉禪吐槽,全軍被仟,自己也死翹翹了。這個結果直接讓劉禪心都死了,二比一,還是姓諸葛滴。從懵圈到恐懼,也就幾分鐘的事。
2、鄧艾的長驅直入,使劉禪開始懷疑姜維軍是否也已潰敗,那時又沒有無線電,劉禪不可能準確及時的瞭解現場態勢。他越想越喪失堅守的信心。
3、當時的蜀漢高層,除姜維是魏國降將外,基本都是荊州派二代子弟可判斷,說明劉禪始終沒能處理好益州本土派的利益問題。那麼大難當頭,益州人是不會陪劉禪玩的。這點估計劉禪心裡很清楚。
所以,劉禪乾脆不玩了,早降比晚降對自己更有利。他哥哥劉協,不當皇帝后當個山陽公悠哉悠哉挺快活,他哥兩保不準還有書信往來,心得感受的聊過人生呢。
示範效應是最好的說服力
-
20 # 無根樹花正孤
魏滅蜀之戰,是三國後期的一場強國消滅弱國的吞併戰,也拉開了三國統一的序幕。
蜀國作為三國時期最為弱小的一個國家,成都擁有兩萬軍隊,在劍閣的姜維擁有五萬軍隊,永安亦有兩萬駐軍防範東吳,加上其他地方的部隊,合計約有十萬兩千名甲士。
而當時的魏國將領鄧艾,卻只有三萬軍隊,在偷渡陰平之後,經過漫長的跋涉,已經人困馬乏,憑當時的兵力,想一舉攻破成都,也並非易事。
既然如此,劉禪為什麼選擇投降,而不是堅守待援呢?
首先,從當時的戰局來說,等待援軍並非易事,當時的蜀國,誰有十萬大軍,掌握著一半的國土,周邊要隘尚存,但蜀國的主要軍力都集中在 邊疆,國內空虛。
堅守劍閣的姜維,雖有五萬兵馬,但是當時與之抗衡的鐘會,在吞併了魏國中路軍諸葛緒的部隊有,擁有十五萬大軍,可以說當時魏軍的主力,全部被姜維的五萬人馬所牽制。
若是姜維派軍援助成都,無疑是將剩下的國土,拱手讓給鍾會,蜀漢依舊無法逃脫被魏國吞併的命運。
而當時與蜀漢結盟的東吳,正處於孫皓繼位之前,內部政治最混亂的時代,權臣互相爭鬥,短期內也無法派兵援蜀。
因此,要等待外部援軍,根本是不可行的。
另一方面,在三國成立之前,劉備入蜀之際,蜀漢內部矛盾便十分嚴重,雖然在諸葛亮執政期間,得以緩和,但在諸葛亮死後,蜀漢的矛盾進一步激化。
先是魏延與楊儀奪權,最後雙雙損命,上任的蔣琬費禕,也都干涉姜維北伐,導致姜維多次北伐因為缺少兵力與糧草而撤退,比起被司馬家控制的魏國,蜀國內部,一直沒有一個統一的政策。
姜維執政之後,連年出軍數萬,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常年的征戰,也損耗了蜀漢的國力,而國內又有黃皓弄權,在劉禪耳邊讒言離間,朝內大臣大多依附黃皓,導致蜀國民生凋敝,國庫空虛。
而在鄧艾率軍偷渡陰平之後,當時的江油關守將馬邈不戰而降,反而給了鄧艾大軍緩歇的時機,劉禪並非沒有抵抗,派諸葛亮之子諸葛瞻抵擋鄧艾,但諸葛瞻因為常年夾在姜維與黃皓之間,缺少決策能力,在戰中猶豫不決,被鄧艾奪得戰機,最終兵敗身死。
這種情況下,蜀漢的軍民,士氣已經低落到了極點,國內瀰漫著投降的聲音,投降,已經是當時多數蜀華人的共同呼聲,劉禪選擇投降,雖是無奈之舉,卻也是他最明智的一個決定,順應當時的趨勢,降魏之後,也沒有思蜀復國之心,在亡國之君中,也是待遇最好的一個。
回覆列表
我認為當時劉禪向鄧艾投降的原因是他覺得就算是殺了鄧艾蜀國早晚也會滅亡的。現在主動投降還能有個好的歸宿,等到時候魏國攻破了蜀國的首都自己就變得沒有分量了,待遇肯定不如主動投降的好。所以劉禪就主動投降了。
有的人說劉禪是個扶不起的劉阿斗。也有人說劉禪很聰明,我願意相信劉禪很聰明這種說法。我覺得他其實並不是那麼笨,只是他更喜歡享受生活,不願被國家之事所累所以當時才主動投降的。
自從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給諸葛亮以後劉禪就正式成為了蜀國的第二任皇帝。劉禪在位期間由於他年紀還小,所以蜀國的軍政大事都由諸葛亮把持。諸葛亮為了能夠匡扶漢室是嘔心瀝血。在一切都準備妥當之後諸葛亮率軍開始北伐。
但是諸葛亮的北伐並不順利。因為劉備三兄弟和老將黃忠還有馬超都死了。現在蜀國只剩下他和趙雲了。這讓諸葛亮覺得有種獨木難支的感覺。但是為了匡扶漢室完成劉備的心願諸葛亮還是堅持帶兵北伐了。但是諸葛亮北伐多次都因為種種原因無功而返。最後諸葛亮累死在了五丈原。結束了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生。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有一次劉禪叫諸葛亮回來主要是因為當時劉禪年紀還小,不知道諸葛亮是不是真的忠於他,想借機試探他一下。從那次之後劉禪對諸葛亮基本上就是絕對信任了。但是這也讓諸葛亮白白錯失了一次良機。
在諸葛亮死後劉禪覺得北伐光復漢室的基業已經徹底沒戲了。雖然姜維盡得諸葛亮的真傳。但是姜維始終不如諸葛亮。所以姜維多次北伐也是無功而返。劉禪對姜維的北伐也是不抱太大希望的。姜維想折騰就讓他折騰吧。
後來司馬昭讓鍾會帶兵十萬來攻打蜀國。姜維率兵抵禦鍾會。姜維與鍾會相持不下。這個時候的劉禪可能也像司馬昭那樣覺得蜀國要滅亡了。所以他也想借機投降司馬昭給自己找個好的歸宿。
後來鄧艾帶兵從另一路翻山越嶺的向成都進發,在他們走到成都之後隊伍只剩下幾十人了。而成都的守軍有數萬人。但是劉禪還是開城投降了。劉禪就算是個傻子他也知道此時只要派一小撮人就能輕鬆的消滅鄧艾。或者自己堅守讓姜維回來救援也可以。但是他沒有那樣做。我覺得除了那個解釋再也沒有別的解釋能解釋這一切了。
劉禪被司馬昭封為安樂公後整天就是吃喝玩樂倒也隨了他的心意。有一次司馬昭宴請劉禪想看看他有沒有心藏大志就問劉禪想不想念蜀國?劉禪說不想。劉禪說完他身邊的大臣跟他說要說思念蜀國到時候司馬昭就會放他回去。劉禪聽後點了點頭好像茅塞頓開一樣。不一會兒司馬昭又問劉禪想不想念蜀國?劉禪就把那個大臣交給他的話說給了司馬昭聽。司馬昭聽後覺得奇怪就問他是不是有人教你這麼說的?劉禪聽後就連連點頭說是誰教他那樣說的。那個大臣聽後嚇了一身冷汗,覺得司馬昭接下來會叫人殺了他。但是沒想到司馬昭倒是笑的很開心。司馬昭洞若觀火怎麼會不知道這個情況。他故意的試探劉禪沒想到劉禪都說了。司馬昭覺得劉禪沒什麼心機就對他放心了。至於那個教他這樣說話的大臣殺不殺又有何妨?反正劉禪也成不了什麼氣候。
但是我覺得是劉禪大智若愚故意裝傻才那樣說的。他知道那樣說了自己會沒事,那個大臣也會沒事。最後他們果然也沒事。所以說他可能並不是傻而是在裝傻罷了。因為他所追求的東西和劉備諸葛亮他們所追求的東西不一樣,他只喜歡享受,不願受那累。也對青史留名沒什麼興趣。所以他當時向鄧艾投降也能解釋的過去了。劉禪最後活到了五六十歲快快樂樂的享樂了一生也算是達到了他人生的追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