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ï.Ú
-
2 # 見證我心靈的成長
古代,鹽是一種很珍貴的調味品,控制了鹽,就控制了人,鹽和鐵一樣,是重要的戰略資源,歷朝歷代一般都實行鹽鐵專營,禁止私人買賣。賣鹽可以產生的利潤很大,是政府收入來源的大頭,你私人販賣私鹽,政府的收入不就少了嗎,所以政府要禁止販鹽。古代產鹽的地方並不多,而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古代要估算一個地方的人口的方法就是看那個地方的一個月消耗多少鹽,控制了一個地方的鹽就能對控制這個地方的人。
-
3 # 培你度過每一天
1.充盈國庫
在古代,鹽作為一種生活的必需品,無論富貴貧賤,都需要購買。如果把這麼一條壟斷的產業鏈握在手中,可想而知每年可以收入多少;並且製作鹽的工藝屬於秘密內容,不會輕易告訴別人。
2.保障稅收以鹽為媒介,向居民徵收鹽稅,或者直接將鹽稅加入到食品中去,一方面為國家創收,另一方面建立了一套長遠發展的經濟體系。
3.建立貿易系統內陸的人想吃魚很難,但是如果透過鹽內陸的人就可以實現這個目的,把魚變成鹹魚的過程,不斷促進了區域的貿易互動,而且構建了跨區域運輸的網路與貿易路線。
-
4 # 小王愛歷史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販賣私鹽都是違法行為。 在古時私鹽違法主要目的是控制鹽業的稅收;而當前私鹽違法是因為它還關係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問題。 現代的私鹽即通常所說的粗鹽、平鍋鹽,是未經加工處理的礦井鹽,其特點是含碘量大大低於國家規定的標準,且有害雜質多。外表多表現出顆粒較粗,色質黑(含碘鹽晶瑩透白)。 私鹽中往往含有過量的礦物元素,長期攝入對健康極為有害。如未經精製的井鹽中可能氯化鋇含量較高,食用會引起四肢麻木,導致肌肉和關節疾病;私鹽如有苦味,多半是含鎂和鈣元素量過高,食後可致人胃腸不適、腹痛、腹瀉等。 由於中國部分地區飲食中攝入碘元素較低,食用鹽中加入碘酸鉀是改變這種狀況的最佳方法。如果該地區經常食用私鹽可能導致地方性甲狀腺腫,母親缺碘,可致嬰兒智力低下,生長緩慢、痴呆,成年女性缺碘,可影響生長髮育。
中國古代私鹽問題的產生很大程度上是政府不合理的食鹽專賣制度的直接產物,有鹽業專賣就必然有私鹽,鹽業專賣越嚴,私鹽越好賣,利潤越高。這是一個客觀規律。私鹽氾濫首先是利潤奇高,據私鹽研究專家估算,鹽的零售價格要高於產地價格十幾倍乃至幾十倍。鹽價奇高的原因之一是沉重的鹽稅負擔。以兩淮鹽課而言,鹽課清單包括奏銷正課共二十五項、考核正課共九項、不入奏考正課四項、不入奏考雜項三十項、不入奏考雜費二十五項。以兩淮到漢口的鹽為例,一引鹽的正課是一兩一錢七分零,但即使在道光年間經過清理整頓後,陸續加上各種雜課後已達十二兩。除了這種正規或非正規苛捐雜稅外,還有各種養活龐大鹽政人員的支出要鹽商交納。康熙年間,曹雪芹的祖父江寧織造曹寅曾向康熙彙報,兩淮鹽政的浮費包括各衙門所取共計每年20多萬兩銀子。
鹽商除了以上支出外,還要用捐贈、捐官等形式向官府行賄。儘管這樣,鹽商仍然是天下最富有的。讀讀清人李斗的《揚州畫舫錄》中所記載的鹽商們花天酒地的奢侈生活,就知道他們多有錢了。乾隆七次下江南主要由鹽商出資接待。
當然,私鹽得以盛行的原因還在於供求關係。以清代為例,一方面,人口激增,乾隆二十五年,人口達2億,30年以後,人口突破3億。鹽為生活必需品,人口增加,食鹽的需求也大增。另一方面,鹽的生產能力也提高了。據《清鹽法志》記載,這時沿海已將煎鹽改為曬鹽,工本減少,產量大增,鹽的產區擴大了。但由於鹽業專賣,政府控制了鹽的運銷,人為地造成了鹽的供求失衡,價格上升,本來供求可以平衡的鹽業由於受政府控制而失衡。既有需求,又有供給,這樣私鹽就有了發展的條件。官府無法控制的鹽經走私渠道進入市場。有許多官鹽沒有進入或不願進入的偏僻地區成為私鹽的目標市場,即使有官鹽的地區,私鹽仍可以憑藉價格優勢進入。私鹽的動機與條件都具備,當然就越禁越活躍了。
私鹽的危害:
重金屬超標;
逃避稅收;
-
5 # 雪落春泥
為什麼古代要禁販鹽?難道現代又不禁止嘛?
鹽是生活飲食中必不可少的調料品,同時是身體不可或缺的。如果造成鹽荒,對社會穩定不利,容易造成動盪。對國家和人民都沒有好處。
鹽的需求量大,對國家稅收有好處,填充國庫,為國家贏利,造福社會。
-
6 # 美食與教程
古代中國,鹽有稅收屬性
在中國古代的大多數時候,鹽都被附加上了徵稅的功能。鹽的價格裡有一大部分是附加在鹽上的稅費,鹽的生產成本只佔很小一部分。就象現在的汽車燃油稅加在汽油的價格裡一樣,古代就相當於在鹽里加了人頭稅。
鹽基本上來講,是人類的必需品。從吃鹽這個環節來徵稅,有一定的科學性和便捷性。因為在古代資訊不發達的情況下,人口戶籍賬冊上統計的人口不一定準,有時候統計的還不及時,多少年才能開展一次人口大統計。而鹽是人人都要吃的,你買鹽吃了,就相當於交人頭稅了,窮人沒錢吃鹽少、富人有錢隨便吃,理論上相當於窮人的人頭稅稅率就小,富人的人頭稅稅率就大,這也是一種簡便的稅收調節手段。
古代中國,有食鹽官營制度
所以古代的食鹽都是官營或者半官營的,自漢武帝起就基本形成了食鹽官營制度,後各朝各代一直延續,只是控制程度有所不同。古羅馬、古印度也曾實施過鹽業專賣。一些朝代還有專門的鹽鐵專營機構或管理機構。象胡雪巖當時就做過相當於朝廷的食鹽經營代理商,這是朝廷特許的,一般人沒這權利。可以說,管住了鹽就管住了人,管住了鐵就管住了古代原始工業,所以說中國古代也是有原始的經濟調控手段的。
古代中國,私鹽動搖國本
而古代的私鹽,是沒有加稅的,價格便宜,有人會背地裡買,當朝廷的控制力不足時,往往就會形成私鹽的地下產業鏈。這種私鹽的地下產業鏈,會擾亂當時的經濟社會執行體系,如果發展過大,還會動搖國庫乃至封建統治的根基。古代的很多造反集團、農民起義軍,都會進行規模化的販賣私鹽,比如清末的捻軍、黃巢起義軍中的很多重要將領、反元首領張士成等等,都曾經有組織的規模化的販過私鹽。所以古代朝廷對販賣私鹽的打擊力度是非常大的,抓到了都是重罪。
-
7 # 輕舟自媒體
表面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私鹽私鹽,也就是私人制造銷售的鹽,而商人逐利,為了獲得更大的利潤,他們可能摻別的東西進去,或者技術條件不過關,從而生產出對老百姓有害的鹽出來。當然了,這並不是主要原因,畢竟在古代掌權者的眼中,民眾如螻蟻,老百姓的身體健康不是他們關心的重點。
第二:私鹽氾濫破壞國家財政。鹽是生活必需品,需求量大,交易量高,有交易就會產生稅收,如果私鹽氾濫,將直接減少朝廷的財政收入,財政收入少了,就會造成各種問題,你想想看財政收入用處很多,養兵、救災、發薪水都靠朝廷的財政,而鹽稅卻是古代最重要的來源之一。
第三:私鹽氾濫會造成社會動亂。程咬金、黃巢、張士誠這些亂世梟雄,都是販賣私鹽起家的。
第四:私鹽氾濫會滋生腐敗。這個很好理解,朝廷專營的鹽,要交很多錢給朝廷以作稅收。私鹽卻是不用交稅的,那麼私鹽販子為了得到當官的保護,便會透過行賄來獲得當官的支援,諸如對他們製造運輸銷售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裡面的獲利之大可想而知,所以說明清時期,私鹽販子都是大富翁,而掌管鹽業的官都是大肥缺。
-
8 # 隨風且去
要了解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鹽在中國古代的地位:食無鹽,則肌無力。鹽是一個農民能夠進行正常勞作的重要保障。
從春秋戰國時,齊國的管仲就開始推行鹽鐵官營制度,這裡劃重點:鹽,鐵,官營。可見鹽與鐵的地位相同,而鐵在古代是武器的重要來源,也是農民農耕時農具的主要材料。而鹽和鐵一起,構成了最為重要的戰略資源。對其課以重稅,可以為帝國的財政收入增添極大的一筆財富。
-
9 # 戰情解碼
簡單來說,這是由食鹽的重要性決定的,因為食鹽是人生存的必需品!
食鹽專賣在中國已經延續了兩千多年,它最早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當時齊桓公想要爭霸,但苦於財政不支,於是就向管仲請教對策。管仲就告訴他,”唯觀山海為可爾“,這句話說的就是食鹽和鐵礦這兩項重要的資源。於是在管仲的建議下,就有了中國綿延千年的食鹽專賣制度。
食鹽專賣是古代朝廷的一項重要的財政收入,所以從漢代起就已經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官產—官運—官銷“的食鹽專賣體制。這種壟斷專賣可以為朝廷帶來巨大的收入,所以才被歷代朝廷所繼承,單以漢代為例,當時食鹽壟斷專賣給朝廷帶來的收入已達所有稅收收入的一半左右。
除了鉅額的稅收之外,食鹽專賣還可以有效的維護中央政權的穩定。政府管控食鹽的銷售可以有效的防止某些人控制食鹽渠道,哄抬鹽價,對社會的正常運轉造成不利的影響。
除此之外,鹽業開放民營,還會形成諸多富商大賈和一些地方諸侯憑藉經營鹽業而富甲一方的局面,這就可能會造成地方勢力做大,從而危及中央政權。比如,漢初鹽業就曾開放民營,當時私鹽嚴重氾濫,地方與國家爭利嚴重,不僅朝廷收入受到影響,還使得一些諸侯藉此做大。
總的來講,正式由於以上幾點原因,才導致中國曆代朝廷都不允許食鹽私賣!
-
10 # 錦翼
一句話回答:為了收稅啊。
皇帝老兒要給百官開工資,要給自己蓋宮殿,更要出去打仗。他就要收稅啊。
收稅可不是你想得那麼簡單,直接從老百姓頭上要就行了。
這要引起老百姓反感的,引起老百姓的反感,老百姓就會造反。
不信你看歷史書上,一到王朝末年,他們的罪狀之一就是苛捐雜稅,所謂雜稅就是巧立名目來收稅,收得多了,老百姓說靠,去你媽的,一塊完蛋算了。於是就造反了。
吃他娘穿他娘,闖王來了不納糧。
當年我們的李闖王就是打著不收稅的旗號造反的。
所以皇帝老兒又要享福,又要防止老百姓不幹。
他們先給老百姓洗腦:說什麼皇糧國稅必須要交。制定出一些比較輕的稅率,文景之治的時候不是有十稅一,二十稅一嗎。
但是不夠啊,特別是皇帝老兒腦子裡缺一根弦,他們都重農輕商。其實商業的稅率是最好收的,他們抑制商業,導致商品經濟不發達。收稅只能從苦哈哈的農民手裡收。
怎麼收最多的錢還不讓老百姓發怒就成了一門學問。
用西方的話說這叫拔最多的鵝毛,聽最少的鵝叫。
研究來研究去,春秋時有個叫管仲的智商超群,齊國商品經濟也發達。他就發現鹽是老百姓剛需,每人每天必須吃。如果由皇帝來賣,一定會很掙錢。他就提出了“官山海”政策。
管仲為算了一筆賬:
一個具有萬輛兵車的大國,1000萬的總人口中應納稅的人約100萬,每人每月徵收30錢,一個月也就3000萬錢;但只要每升鹽加價2錢,因為食鹽銷售嚴格按照戶籍實行 “計口售鹽”,每月即可多得6000萬錢,遠超過每月30錢高額人頭稅帶來的收入。關鍵收這麼多錢,老百姓還不知道,只知道自己是為了鹽買單。
齊桓公龍顏大悅,全國實行。後來商鞅變法,也實行了。
但是到了漢朝的時候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就放開了。
但是架不住出了個好大喜功的漢武帝,天天打仗,國家財政吃緊,就有人提出了鹽鐵專賣,為國家謀利。
從此鹽鐵專賣就延續了下來。
這個一開始還有爭論,說這樣的政策是與民奪利,不利於老百姓的生活。但皇帝老兒說管他呢,老子有錢了。
於是就專賣了。
這政策固然好啊,富國強兵,所以才能雖遠必誅,如果能像現在這樣,有一個合理的價格也算了,但是這項政策後來走了樣,鹽貴得離譜,老百姓過不下去,販私鹽的成了黑社會。還是官逼民反。
回覆列表
有兩方面的考慮: 一是為了保障政府的財政收入,拿漢朝為例子,漢武帝之前 國家的鹽禁還比較寬鬆,很多人靠自己煮鹽、販鹽致富,但 到了漢武帝中期時,由於長期對匈奴作戰,導致軍費支出太 多,國庫虧空,於是漢武帝便接受東郭咸陽、孔僅等人的提 議,對鹽進行國家專賣,民眾不得煮、賣私鹽,而且鹽的價 格由政府規定到很高,董仲舒上書言“鹽鐵之利二十倍於 古”。鹽又是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資,因此國家從中獲利 甚大。 第二個考慮是社會的安定,一則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 鹽的利潤很大,鹽商之收入比之耕種者的收入如同天壤之 別,這樣會造成貧富差距的不可遏制、帶來社會隱患。二則 “以農為本”,農業社會是最穩定、最易於控制的社會,因 為人都被束縛到一小塊土地上,能量最小,而若不禁止私 鹽,則販鹽者必多,而因為中國大部分地區不產鹽,所以販 鹽者是要在國土內四處遊走的,這樣的話,往輕處說,則這 些人若犯法的話不好追捕,往重處說,這種具有廣大交遊面 的販鹽群體對朝廷的安全是有相當的威脅的。且農耕者質 樸、商賈者奸宄,後者顯然更難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