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荒野小餓貓

    華為要製造並且銷售的,有進項,要扣去成本,因為自己賣貨所以營收巨大,華為掙的是設計,製造,批發零售的錢。而阿里和騰訊只是提供服務,阿里掙的其實是廣告費,營收還沒京東大,一個道理,因為京東自己賣貨。騰訊也一樣,主要賺的是遊戲錢。服務營收不大但是利潤很高。

  • 2 # 大牛有形

    在今年的《財富》世界500強中,

    華為排名第61位, 2018年的收入達到1090億美元。

    阿里巴巴、騰訊分別排在182位和237位,收入分別是561億美元和472.7億美元。

    但就利潤而言,

    華為在2018年利潤為89.5億美元,利潤率僅為8%。

    而阿里巴巴和騰訊的利潤分別為130.9億美元和119億美元,利潤率分別達到23%和25%。

    也就是說華為2018年的收入是阿里巴巴和騰訊的總和,但利潤率卻不到阿里巴巴和騰訊的一半,這是什麼“神操作”?

    有些媒體說了,別看華為營收額高,但賺錢能力就一般了,因為利潤率只有騰訊、阿里的一半。真的是這樣嗎?

    華為掙錢能力不行?

    華為能掙錢、會掙錢,這早就不是什麼秘密了。但華為利潤率不高,卻真的是讓人大跌眼鏡。

    即便這樣,華為掌門人任正非之前曾表示,華為賺的錢太多了!這句話的弦外之音是,任正非認為,華為對於戰略的投入不夠。

    華為究竟是怎麼賺錢的?

    以手機為例,據最新市場調研機構報告,2019年上半年,國內智慧機銷量達到1.9億部。其中,僅華為(含榮耀)在國內的市場份額就達到了34.3%。在2018年的營收中,華為的終端業務營收就超過了500億美元。

    而手機只是華為眾多業務中的一項。目前,華為涉及通訊領域的多個產業鏈,產品線覆蓋了資訊、通訊和技術的全產業鏈。無論是在硬體設施,還是在終端、人工智慧等領域,華為毫無疑問都是領先世界!

    但“攤子”大了,成本肯定也會不斷擴大——

    1、華為年研發投入達到1015億元,10%以上銷售收入被投入到研發之中;

    2、華為在全球擁有17萬多員工,僅從事研發人員就高達8萬餘人;

    3、在“芯—端—雲”等平臺打造,智慧體驗等領域華為也在不斷加大投入;

    4、作為裝備製造商的華為,每天消耗的原材料等其他成本,更是海量!

    僅憑財務指標判斷並不科學

    將華為、騰訊、阿里巴巴放在一起比較可以,但簡單地用財務資料比較,得出誰優誰劣的結論,就有點不科學了。

    因為本質上,這三家公司並不是同一個賽道上的競爭對手。

    華為作為全球領先的ICT(資訊與通訊)基礎設施和智慧終端提供商,屬於製造業領域;

    阿里巴巴的主營業務包括電商、雲計算、數字媒體和娛樂以及創新專案和其他業務,屬於網際網路服務領域;

    騰訊的主營業務則是資訊科技軟體、遊戲和服務,同樣屬於網際網路服務領域。

    眾所周知,硬體製造企業的利潤率遠遠低於網際網路公司。華為作為製造企業,不管是手機、運營商基站產品、科技研發都要負擔極大的固定成本,而網際網路公司的成本則更多是人力、頻寬等方面,其成本負擔並不在一個量級,利潤率自然也不好比較。

    就製造業而言,華為8%的利潤率也不算低,要知道中國製造業的平均利潤率在4%左右,不少企業的利潤率更是負數。

    特別要說明的是,分析一家公司牛不牛,光看財務可不行,光看個別資料更不行!

    判斷一家公司,不僅要看營收、利潤這些財務指標,更要分析該公司所處的行業週期、市場份額、增長趨勢、競爭態勢、核心競爭力、內外部發展情況等行業、公司的基本面資訊。

    綜合評價的話,這三家公司的發展勢頭其實都不錯。

    本質上,華為、騰訊、阿里,都在各自的領域開闢天地,其實沒必要分個高下論高低,您說呢?

  • 3 # 鍊金

    就在這幾天,《財富》雜誌公佈了2019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這其中,阿里巴巴排名24名,騰訊排名27名,而華為排名61名。排名都比去年有大幅提升。

    對比阿里巴巴和騰訊的業務看騰訊貢獻最大的一塊業務是增值服務,而阿里巴巴最大的一塊業務是核心商務。

    這其中,騰訊最賺錢的業務是虛擬業務,我們都知道虛擬業務是成本很低利潤很大的業務。而阿里巴巴最賺錢的是平臺業務,這個也不需要什麼成本,就主要是平臺建設和維護費用。而且這兩者靠在國內壟斷優勢獲取超額利潤。所以騰訊和阿里巴巴的主要賺錢業務都是低成本高利潤的虛擬業務。

    我們再來看華為的主要業務

    華為三大業務為消費者業務,運營商業務和企業業務。這三大業務基本都是要提供實體產品的業務,而且在國內和全球都面臨很多競爭對手的原因,雖然也有豐厚的利潤但因為涉及到實物,所以成本高,利潤相對少。

    為什麼說華為營收會高於騰訊和阿里巴巴呢

    華為的市場是全球,那市場當然大了去了,其業務營收在歐洲和亞洲保持的比較平衡。而騰訊和阿里巴巴的業務主要集中在中國國內,其基本利用壟斷優勢在國內橫行霸道賺取超額利潤。

    所以說華為因為市場大的原因營收超過阿里和騰訊。而由於不是某種意義上像騰訊阿里一樣壟斷低位和提供實物產品而導致利潤低於騰訊和阿里。

  • 4 # 財金路

    下面的3張圖是財富世界500榜單釋出的華為、阿里、騰訊公司的營業收入以及利潤。透過對比我們發現,華為的營業收入差不多達到阿里巴巴的2倍,是騰訊公司的2倍有餘,反而利潤還大幅的低於阿里以及騰訊,這是為什麼呢?

    主要原因是這三家公司的行業性質,業務結構,營收渠道不同所致,華為公司的主營業務是: 無線電,微電子,通訊,是全球最大的電信網路解決方案提供商,全球第二大電信基站裝置供應商。華為的主要營業範圍是交換,傳輸,無線和資料通訊類電信產品,在電信領域為世界各地的客戶提供網路裝置、服務和解決方案。華為雖然屬於高科技行業,5G技術引領全球,但它目前的營收來源還主要是靠出售各種終端裝置的收入,各種終端裝置原材料成本高企,又投入大量的研發費用,扣除原材料成本,只是賺取了生產組裝之後的差價,通訊裝置製造商世界上巨頭林立,包括愛立信、三星、蘋果、小米等生產廠家,都面臨著殘酷的競爭,這種實體行業的利潤率都是有限度的,華為的淨利潤率只有8.21%,這也是一個傳統制造企業的正常利潤水平,當然華為這種科技型製造企業比有些純粹的傳統制造企業的利潤率還要高一些。

    我們再來看看阿里巴巴的淨利潤率是23.32%,騰訊的利潤率是25.17%,顯而易見這種純粹的網際網路商業模式的營收利潤率,是一般的製造企業無法比擬的。阿里巴巴的電子商務,騰訊公司的社交、網路遊戲,這種營收結構最主要的支出費用就是研發費用、人力資源、營銷費用,而這些費用支出華為是統統需要的,而華為最主要的硬體裝置原材料的支出是阿里、騰訊不需要的,這也就阿里、騰訊網際網路企業能夠保持較高的利潤率的關鍵所在,所以說華為營業收入是阿里、騰訊的2倍,但是阿里、騰訊的利潤率是華為的2倍有餘,甚至達到3倍,所以,最終華為的利潤又大幅的低於這兩家企業。

    其實,華為公司的營收結構是可以最佳化的,有了強有力的品牌核心競爭力之後,擴大市場佔有率,逐步最佳化終端裝置的營收利潤率,收取專利產品的特許使用費,核心技術的特許使用費,華為在全球5G領域有太多的核心技術以及專利技術,如果都像美企一樣收取特許使用費,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這也是未來重要的利潤來源。

  • 5 # 商業筆記—童老師

    華為任總更懂得分錢,華為99%的股份是在員工手裡的,華為沒有員工都是創業合夥人,他們有8萬名股東,沒有任何人能夠把華為打倒的,想一下一個企業能有8萬人都把華為當成自己的事情幹,企業的效率自然高了,阿里騰訊是網際網路企業,就在國內比較厲害但是境外一直有亞馬遜和臉畫競爭就不同了,國外有蘋果但是華為的手機相對來說價效比也挺高的,如果5g的投入到每個國家華為一定可以比蘋果厲害

  • 6 # 玄覽不勤

    這個很好理解,華為主要是製造業,而阿里和騰訊主要是網際網路公司。不是一個領域。而製造業的利潤率要遠遠低於網際網路企業。

    華為主要的成本有

    1、研發成本,華為每年的研發成本達到了百分之十以上的銷售收入;

    2、人工成本,華為在全球有17萬員工,這個員工的工資待遇是非常大的成本壓力;

    通訊基礎設施,這些產品都需要大量的成本。

    阿里和騰訊這種網際網路企業的成本主要有研發成本和人工成本,並且他們的研發成本和人工成本要遠遠低於製造業的研發個人工成本。

    華為、阿里、騰訊都是中國非常有實力,非常有前景得企業,所處的領域不一樣,也沒有太多的可比性,所以那他們作比較沒什麼意義。

  • 7 # PM宋先生

    這個對比相當不理智,不對,是非常不理智!

    跨行業比利潤和利潤率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我開一家麵館賣面,一碗麵賣20塊,我起碼賺10塊;我要是改賣豆花,一碗豆花10塊錢,但是成本只有2塊錢。對比起阿里騰訊25%的利潤率,我是不是就可以說我做的事情比騰訊阿里要賺錢啊???這不對是吧?

    其實華為作為世界500強,營收超過7000億人民幣的企業,你翻翻中國企業的目錄,除了中鐵、中建、中石油、電網、三大運營商這些國企,有幾家民營企業營收超過了華為的?即便放眼世界上,華為的營收輕鬆進入世界前100名。從營收來看,華為的基數已經是騰訊阿里很難超越的地步,這一點的關鍵就在於:營收是利潤的基礎,保持高營收就有機會提高利潤。

    實體產業利潤率較低一直都是行業普遍現象,機械重工產業聽起來不錯吧?利潤率普遍都在5%左右;房地產行業聽起來相當賺錢吧?普遍利潤率在10%左右;汽車行業看起來好像更牛X了哈?利潤率比華為7%更慘,很多都在2%左右徘徊。實體產業苦,人力大,投入大,賺錢還少,所以現在年輕人都跑去搞網際網路也就不奇怪了。

    網際網路產業賺錢,至少在中國,市場較為封閉,盈利模式多樣,投入佔比較少。市場相對封閉,大家都懂的吧?外國進不來,我們也出不去,一對一公開較量,騰訊能不能打贏Facebook真的難說。盈利模式多樣指的是單個業務盈利模式,比如說淘寶表面上免費開店啥的,但是用起來各種直通車,各種付費功能,各種手續費保證金,套路深得很。技術投入就更不用講了,騰訊大家都懂的。

    華為營收多,成本也高,且不說實體產業造實體通訊裝置的生產成本,工廠成本要錢吧?工人成本要錢吧?最初的建設拿地買裝置這些要錢吧?其實這些都沒啥,最重要的是華為是為數不多的需要在國際市場與歐美國家正面對抗的企業,必須在人才和研發上投入較多,才能留住人才,才能積累足夠的技術與其它企業對抗。

    更何況,華為又不是上市公司,沒有來自董事會的盈利壓力,賺多賺少還不是看任老心情。

  • 8 # 財智成功

    所處的行業不同,利潤率會有很大差別,製造業雖然是真正創造財富的地方,卻是利潤最低的代表,哪怕是高科技含量的製造業。

    華為2018年營業收入1090.304億美元,是阿里巴巴561.5億美元和騰訊472.7億美元的總和,但是淨利潤僅有89.5億美元,利潤率只有8.2%。相比之下,阿里巴巴利潤130.9億美元,利潤率23.31%,而騰訊利潤119億美元,利潤率達到25.17%。

    相對於中低端製造業僅有3%左右的利潤率,華為無疑好了許多,但是相對於阿里巴巴和騰訊,就顯得利潤太低了。

    在經濟領域中,不僅各個行業利潤率不同,不同的行業從業人員收入也大不相同。一般來說利潤越高的行業往往收入越高,同時職業技能或學歷要求高的行業收入水平也會高。但是不管從哪個角度講,真正創造財富的製造業利潤微薄,工人普遍收入低,這是不爭的事實。從宏觀層面來講,製造業稅負過重,受地價房價影響更大,加上營商環境增加成本的問題,導致利潤率難以提升。

    華為利潤率低的一大原因是研發投入巨大,而這又是保持自身競爭優勢的必然選擇,2018年華為從事研發的人員有8萬餘人,約佔總人數的45%。製造業研發需要一定週期,產品需要不斷更新換代,很難一勞永逸,需要持續不斷投入。與阿里巴巴和騰訊不同,華為已經深度參與國際競爭,與國際最強大的科技企業同臺競技,並且不斷攻城略地,佔據越來越多的優勢。在這種情況下,利潤率高低不是關鍵,能否儲備足夠的人才和技術才更加重要。

    不管是阿里巴巴還是騰訊,都已經建立起自己的壁壘,但是核心競爭力及市場基本都在國內,並不需要與國際大鱷們展開激烈競爭。國內市場份額已經相對固定,只要不犯錯,哪怕不增加研發投入,也能旱澇保收。經營模式不同,成本低,研發投入小,客戶群更廣泛,賺錢更容易,利潤率自然高。

  • 9 # 西格瑪的化學

    阿里巴巴和騰訊加起來的營業額,從來都沒超過華為,越早的時候,兩家加起來的營業額與華為差距越大,最近幾年差距逐漸縮小,阿里巴巴與騰訊的市值,都是排名在全球20名以內,但是營業收入都比華為少了非常多。看下圖,資料都是三家公司正式公佈的營業資料。2018年,阿里巴巴的營業收入是3768.44億元,騰訊營業收入是3126.94億元,兩個公司加起來比華為少了316.94億元。到2019年,阿里巴巴加騰訊的營業收入之和,就會大於華為營業收入,但是其中任何一家都遠比華為營業收入低的多。

    從2016年開始,華為的淨利潤比騰訊或者阿里巴巴都低,並且差距越來越大。原因還是在於華為不是上市公司,不需要以高利潤來維持股價,所以並不追求高利潤;而阿里巴巴與騰訊都是上市公司,都需要對公眾股東負責,需要持續增高的利潤來滿足公眾股東的需求,所以可以看到,騰訊與阿里巴巴的淨利潤,比華為高的越來越多。請看下圖。

    華為因為不需要做大利潤,所以華為的資金可以大量用於佈局公司長遠的發展,用於做研發。華為技術研發的投入,又是遠遠大於騰訊與阿里兩家公司的總和。同樣做了一張圖,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出來差別。因為騰訊沒有單獨列出研發的支出,而是將開發支出與員工成本合併公示,因此不能與阿里及華為同類比較,實際上,有調研機構統計資料顯示,騰訊的研發費用比阿里少一些,相差不是特別大。

    下圖中阿里與華為研發費用差距非常大。未來幾年內,阿里與騰訊的研發投入加起來都難以達到華為的水平。

  • 10 # IT老菜鳥

    華為的確利潤不高,其實通訊企業的利潤遠沒有網際網路企業高,尤其是華為在研發投資巨大的前提下更是如此。

    在2019年的《財富》世界500強中,華為排名第61位, 2018年的收入達到1090億美元,利潤為89.5億美元,利潤率僅為8%。

    阿里巴巴、騰訊分別排在182位和237位,收入分別是561億美元和472.7億美元,利潤分別為130.9億美元和119億美元,利潤率分別達到23%和25%。

    可能很多消費者不太明白,為何華為的利潤率這麼低?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到,華為利潤率一向不高。我們可以看看過去幾年的資料,過去幾年,華為的利潤率最高沒有超過12%,近幾年一直低於10%

    為什麼華為的利潤會一直不高呢?我來給大家分析一下原因。

    第一個原因,華為研發投入高

    華為的研發投入排名世界第五,2018年研發投入達到了113億歐元,佔據了企業2018年營業額的14.7%。

    而阿里2018年研發投入為227.5億人民幣,研發佔比大約為9.1%,騰訊2018年研發投入為174.5億人民幣,研發佔比大約為7.3%。也就是華為的研發投入將近1000億人民幣,超過騰訊和阿里的總和。這麼大的研發投入,當然導致華為的研發成本很高。

    我們假設華為的研發投入和阿里持平,那麼華為的利潤將增加近100億美元,如果這樣降低研發投入,華為的利潤就會遠超騰訊阿里

    華為研發投入高的原因是因為,通訊技術本來就是高研發投入的產業,沒有那麼高的研發投入,哪能構建先進的技術競爭力?尤其是通訊相關的硬體晶片,更是研發投入的重頭系。我們同樣可以看看高通、Intel的研發投入佔比,也是遠高於華為的。

    所以,這就是做硬體的企業研發投入肯定比軟體高,尤其華為還是以硬體為核心競爭力的企業。華為不能像騰訊阿里一樣,搞個網站搞個遊戲就可以坐等收錢,通訊行業根本做不到,阿里巴巴每年在淘寶賺商戶的錢,成本都是十分低廉的。

    第二個原因,華為交的稅收高

    2018年中國民營企業五百強榜單,前三甲分別是華為、蘇寧控股、正威國際。而騰訊和阿里巴巴的控股股東都屬於外資企業,並不屬於國內企業。有傳言2018華為納稅總額超過了1000億人民幣,這個是十分恐怖的資料

    我們看看騰訊和阿里納稅多少。2018年阿里納稅516億,騰訊根據香港的上市公司年報納稅144億,可以看到很明顯華為的納稅是比騰訊和阿里高出不少的。

    任正非一直強調,納稅是義務。華為在納稅方面一直是嚴格遵守我們國家的法律法規,納稅之嚴格基本上讓華為的員工怨氣都比較大,但是合法納稅是每個企業都必須遵守的事情,華為、阿里、騰訊都做的很好。

    第三個原因:華為的市場經營環境競爭激烈

    這個原因其實就是市場原因。我們看到騰訊和阿里在各自的領域,市場份額幾乎獨大,說一不二,導致收費定價有時虛高,例如淘寶的直通車營銷。但是華為不行,華為的競爭對手太多,導致華為的市場環境比較惡劣

    在海外,華為NOKIA、愛立信、思科具有強烈的競爭關係,由於這些海外企業的耕耘很深,在部分領域技術的確不如競爭對手,導致華為會犧牲一部分商務來拿下專案

    而在國內,國內的運營商由於連年提速降費,導致國內運營商購買裝置的預算越來越低,華為在運營商的利潤越來越差,而企業網國內一直信奉最低價中標,導致華為一直用高階的產品和小廠商拼商務,這些都導致國內的環境也不是太好。

    這裡要吐槽一下我們國家的企業專案,為了避免犯錯一直信奉最低價中標,這就導致無論在研發投入多少,華為價格是比不上購買現成產品隨便組裝的中小企業。國有專案實行最低價中標是為了推責,但是這樣就對自主研發智慧財產權的企業很不利

    結論:華為利潤低,是由於成本、納稅和市場決定

    所以,以上種種因素,就導致了華為的收入高,但是利潤非常低。但是我覺得中國應該從政策上鼓勵和支援這種用心具備核心科技競爭力的企業,諸如華為、海康這種企業,

    如果用心投入研發的企業,卻要和使用組裝方案銷售的企業拼價格,這個是個悲劇,對中國整體的科技發展於事無補,企業還是要生存的,要麼賺快錢,要麼賺技術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花投票接近尾聲,你認為什麼花堪稱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