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人生難擇

    醉翁之意不在酒罷了。合擊關羽的主謀是曹操,不在孫權。仇恨也應該是找曹操這位梟雄。所以,劉備大舉進攻東吳為得就是奪回自己的日思夜想的嬌妻孫尚香是其一,其二是找個理由和吳反目,不失劉備仁義道德。

  • 2 # 講史霸王

    關羽死後,劉備舉兵攻吳真的只是為關羽報仇嗎?關於這個問題我想發表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我感覺劉備舉兵攻吳只是為關羽報仇,對此我有以下幾點看法。

    1.劉關張三兄弟情義深

    劉關張兄弟桃園三結義,曾在一起磕頭髮誓,雖然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關羽去世,而劉備和張飛尚且留在人世,相當於是對誓言的一種背叛。而且劉備對關羽的感情也是非常的真,劉備自從遇見關羽到劉備稱王,對關羽一直是以禮相待。

    而關羽對劉備的感情也是不容置疑的。當年關羽和劉備走散,關羽寄託在曹操的門下。當得知劉備的下落,關羽就是冒著被殺頭的危險也要回到劉備的身邊。而關羽護送劉備的夫人過五關斬六將也成了千古美談。

    2.張飛一直在逼劉備

    張飛可是一個急性子,這一點不容置疑。在張飛眼中,情義可以說比什麼都重要。關羽的死對張飛來說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張飛自己單槍匹馬的肯定是殺不了孫權的,因此只能要求劉備起兵攻打吳國。可以說自從關羽死後張飛是天天在劉備身旁說要為關羽報仇。劉備想再等等,等到時機成熟,但是張飛肯定是等不急的,在他看來劉備如果不馬上起兵攻打吳國就是把關羽的仇給忘了,甚至還揚言要跟劉備斷絕關係。最終在張飛的逼迫下劉備迫不得已才舉兵攻吳。

    總結:總之當時劉備攻打吳國完全是被仇恨衝昏了頭腦,失去了理智。放到正常情況下他肯定不會在那個時候去攻打吳國。所以我認為劉備舉兵去攻打吳國只是為了給關羽報仇。

  • 3 # 寫天下

    劉備伐東吳是否是為了給關羽報仇,我個人的見解來電,是的,但是也只是一部分。從關羽失荊州然後戰死到劉備發兵伐吳,這其中過了一年多的時間,劉備為何沒有立馬發兵伐吳為他的二弟復仇,畢竟當時的仇恨是最深刻的,是因為劉備不能,有心無力。

    在關羽失去荊州的時候,劉備正在和曹操在爭奪漢中,雖然最後贏下了漢中,但是劉備也是元氣大傷,當他聽到關羽戰死的訊息時,肯定時十分氣憤,他如果當時直接發兵,那百分之百時為了關羽復仇,但是當時的蜀國想發兵也有心無力。想要發兵伐吳也只能再休整一下,但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在休整這段時間上庸也又丟了,這導致蜀國差點內亂,而劉備如果在此時發兵,也可以算是為了關羽報仇,但是也未能發兵。

    等內部局勢穩定後,想發兵伐吳,但是魏國那邊想廢了漢獻帝,立曹丕為帝。這時候,劉備慌了,他就是已漢室之名討伐曹吳的,如果漢獻帝沒了,漢朝就沒了,那他就是出師無名,劉備只能自己稱帝,宣佈漢室正統。

    等這些事情做完之後,那也過了一年多了,此時劉備終於可以出兵伐吳了,而此時的伐吳和一年多前的伐吳的性質就不一樣了,當然為關羽報仇的成分佔據不少,但是還又一部分是為了立威,因為雖然劉備稱帝了,但是內部還是不和諧,他急需一場大勝來穩定蜀國內部,而魏國太強,只有佔據了江南之地,蜀國才有可能與魏國對抗。

    所以,此時的劉備發兵伐吳,有三個原因,一是為關羽報仇,二是為了穩定朝局,三是為了開疆拓土,為以後的伐魏做準備。

  • 4 # 路遙lgy

    劉備東征東吳,歷史上稱作“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之一(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發動這場戰爭的是,蜀漢的創始人劉備。而這次起兵,通常被認為是,劉備被報丟失荊州,殺關羽之仇,從而使孫劉聯盟徹底破裂。

    關於“夷陵之戰”劉備的動機,有人認為劉備是太沖動了,意氣用事導致滿盤皆輸;也有人認為劉備為兄弟兩肋插刀,可悲可泣;好像見到易中天先生評價說:“一次準備不足的軍事行動”,到底為什麼出兵?沒看出來。

    個人認為,劉備是位政治家,不是能飛簷走壁獨拉獨往的俠客。為兄弟報仇發動規模浩大的國家戰爭?理由有點牽強了。

    再有,劉備稱帝只有幾個月,政事人心軍心都需要安撫,按說需要修生養息才是,恢復生產才對。那為什麼劉備不顧別人的勸阻,硬著頭皮要討伐東吳呢?

    個人認為,劉備起兵伐吳,為關羽報仇應該只是個口號,或是為了出師有名。

    其次,是對荊州戰略要地的丟失不甘心。儘管當時的荊州已經是“雞肋”,但是軍事存在和影響還是必須要有的。關羽丟失了荊州,使其蜀漢從此在內地再無勢力存在和軍事影響,幾乎是從此再無機會踏入中原了。事實就是這樣的,從“夷陵之戰”後,蜀漢再無踏進中原的機會。

    第三,劉備伐蜀,內部也有原因。劉備一生東正西殺,好不容易到了益州站住了腳跟,但其還是從荊州撈到了第一桶金。荊州丟失,不光是自己顏面盡失。

    劉備得到益州後,荊襄帶去的幹部不少。荊州過去的幹部,當然不甘心自己的家鄉歸屬東吳,再加上講究地域出身的思想還是很濃厚,自然是不能坐視不管。

    只是可惜,劉備好不容易攢下的基業,被他這一次沒有準備好的軍事行動幾乎耗盡了。他的雄心壯志,還是想搶奪荊州,佔領戰略高地,進而等待機會恢復中原。遺憾的是被燒成了灰燼。

  • 5 # 我又來聊歷史了

    不管是從國家面子還是個人因素,劉備舉兵發吳都是為了給關羽報仇,給自己的嫡系一個交代。

    劉備從桃園結義打黃巾軍,到218年得益州三分天下,可謂一直顛沛流離,沒有一天是安穩的,但是你以為得了益州西川劉備穩了嗎?我告訴你,沒有,在說劉備伐吳前先說說劉備軍團的構成。

    劉備嫡系團隊:

    這是和劉備從北方一直打過來的人,有3波人混合而成,一是徐州人士較多,二是還有平原人士,三是緊緊跟隨劉備的心腹人物,這裡面徐州人士代表是糜竺兄弟,孫乾、陳到;平原人士代表是簡雍、而最讓劉備放心的是緊緊跟隨他的心腹人物關羽、張飛、趙雲(公孫瓚兵敗後一直尋找劉備,後與劉備相遇一直跟隨)。這些人是劉備最信任的人,沒有之一。

    荊州派系團隊:

    這是劉備借荊州時攢下的家底,代表人物為龐統、諸葛亮、馬氏兄弟,黃忠,魏延,楊儀,蔣琬,費禕、董允等。這是劉備得益州的主要力量構成,也是心裡的痛,隨著關羽敗走麥城而毀於一旦。

    東州派系團隊:

    這是劉備娶西川的得力助手,因為他們本身也是外來戶,隨著劉章的闇弱無能,他們的地位岌岌可危,急需要一個新的領袖來支撐他們,這時候劉備出現了。代表人物:李嚴、吳懿、法正、孟達、許靖等。這是支援劉備的人,需要拉攏的人,也是和益州派系不可調和的人。

    益州本土團隊:

    這是當時或阻礙劉備或中立的人,他們是益州本土土生土長,不觸動他們利益不會反彈的人物。代表人物:杜瓊、譙周、馬忠、李恢、楊洪等,這是劉備需要打壓的人,卻不能打死。

    所以可以看出,劉備真正可用的是前2個派系,東州派系只能用來拉攏。

    而劉備伐吳是在關羽死後,關羽怎麼死的,都知道是兵敗麥城,劉封、孟達沒有出兵,但是真正的原因是荊州派系和劉備嫡系之間的互相傷害造成了關羽的死亡。

    早就說過劉備最信任的是跟隨自己的嫡系部隊,而就在關羽死後,張飛也被梟首,這個時候劉備的嫡系心腹可以說已經快消亡殆盡了,怎能不氣,並且劉備應該知道其中有荊州派系和嫡系之爭,但是他卻毫無辦法,劉備唯一能做的就是起兵伐吳,用荊州徵的兵和東吳打,不管誰死,都會有一個交代。

    在這個時候,作為荊州代表的諸葛亮不能說話,也不敢說話,因為這涉及到了荊州派系和嫡系之爭,但是在這時趙雲卻沒有站出來表態,這就有問題了,這樣會疏遠他和劉備的關係,不管趙雲是否真的是在意國家實力,但是確實沒有站在劉備這一邊。

    這個時候能夠調和的只有東州派系,一是沒有涉及到他們的利益,二是劉備不會認為說話的人偏幫荊州派系,不錯,這個時候劉備是恨荊州派系的,個人情感上就是荊州全完了他也希望關羽活著,而不是死了。但是這時候東州派系深得劉備信任的法正死了,導致無人能勸,在氣頭上的劉備也不會聽諸葛亮的,所以諸葛亮才說:“若法孝直在,必不會如此”之類的話。

    所以,劉備伐吳報仇是真,不帶諸葛亮是因為關羽死在派系之爭上,他看誰都火,趙雲不管是因為什麼沒有站位,劉備產生了隔閡,導致伐吳沒有個像樣的軍師、將領,最終被陸遜火燒連營800裡,兵敗死於白帝城。

  • 6 # 長安孫大人

    關羽死後劉備舉兵攻打東吳,在魏國的眼中有人認定是為關羽報仇,其實攻打東吳並非單純報仇之說,其實劉備還沒有失去政治的理智呢,當時魏國的軍事佈局基本在東吳那邊,劉備出兵沒有後顧之憂,劉備與關羽名為君臣,義猶兄弟之情而且關羽作為劉備集團的重要人物,但是劉備並沒有失去理智找東吳算賬,但是給關羽報仇並不是劉備伐吳的唯一原因,即使關羽不死東征伐吳也是蜀國的軍事計劃而已,做了一番籌謀劃策。

    在歷史上劉備東出伐吳目地要奪回荊州,在蜀國的戰略中躲回荊州的重要性遠遠大於給關羽報仇。然而劉備在關羽死後沒有失去理智,劉備伐吳並不是為了給關羽報仇。伐吳的過程也是志報關羽之死,圖收湘西之地。可見荊州地盤多大,蜀國的地盤才多大,劉備最後擁有的荊州西部兩個半郡,地盤實力擴大了。諸葛亮隆中對曾經說過取天下必須要有荊州重要的位置,荊州對蜀國來說就是必須拿下的戰略位置。

    從政治因素本身而言,劉備考慮軍事行動不僅考慮敵國政局,更不能忽視本國政局。劉備的大臣大多來自荊州地區,古人鄉土觀念重,孫權的軍事行動做掉關羽不說還令一干人臣有家不能回,若劉備對此毫無作為,則群臣未免寒心,劉備採取軍事行動也是拉攏荊州人士,收買人心,政治上需要維持籠絡人心穩定朝局,軍事上減輕威脅,出兵攻打東吳的理由更充分。

  • 7 # 青梅煮酒品三國

    劉備攻打東吳發動夷陵之戰,不是為關羽報仇,而是自己有其他的政治目的。

    荊州是用武之地,必須爭奪回來

    三足鼎立時期,軍事部署上最複雜的就是荊州之地,三大勢力都部署重兵把守。荊州之地對於三個國家都有重要意義。

    蜀漢方面:漢中出兵北伐曹魏,荊州有一上將可以牽制曹魏策應北伐大軍,甚至可以當主攻選手直擊曹魏。劉備把關羽留在荊州並且把手下最精銳的荊州軍全部留下,只帶五六千人入蜀。

    曹魏方面:荊州的兩個郡可以作為中原腹地的第一道防線。一道防線抵禦兩國的入侵,即使失守也能爭取到大軍集結的時間,不至於門戶開啟。

    東吳方面:東吳也在荊州佔的兩郡之地,這兩郡可以作為東吳進兵的緩衝地帶。大軍渡江後可以在這兩郡做短暫的修整;防則可以起到預警的作用,不讓戰火燒到江對岸。

    報仇為輔

    如果說真心實意的給關羽報仇,那麼漢中之戰結束後做短暫的修整後,大軍直指東吳才是報仇。為什麼非要等等兩年這麼久,還是在自己稱帝以後。個人認為,劉備伐吳就是想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號奪回荊州之地。

    諸葛亮早就說過荊州的重要性,劉備肯定也懂得其中的利害。自己又剛剛稱帝,需要一場漂亮的勝仗來讓天下人認可自己,讓天下人知道自己現在才是正統。曹魏太強打不贏,東吳實力不如自己又有合適的藉口,於是夷陵之戰爆發。

    總結:劉備發動攻擊東吳的戰爭,是有其他的野心的。並不是為關羽報仇,生在亂世中兩軍對壘,生死都是常見的事。劉備只是借題發揮,達到他其他的目的而已。

  • 8 # 督師

    關羽失荊州後,劉備以為其報仇為名興兵伐吳,實際上是要重新爭奪荊州的控制權。要知道荊州四通八達乃“天下之腹”,丟失了這塊戰略要地對蜀漢來說是莫大的損失。如果沒有荊州,北伐曹魏只能出漢中走斜谷道,爭取攻佔長安。但是補給線延綿千里,戰事必不能持久,除非曹魏犯下重大失誤否則很難成功。

    況且諸葛亮在隆中對的戰略藍圖就是跨有荊益二州,所以無論如何,只要有機會肯定是要打荊州的。只是很遺憾,歷史沒有在選擇炎漢,劉備在夷陵之戰大敗,隨後重病不起,帶著他未完成的事業不甘離去。

    可以說,這也是歷史中的偶然,但偶然背後隱藏著必然。劉備軍事能力確實一般,可是卻一意孤行的選擇了錯誤的時間伐吳,致使蜀漢精銳盡失,元氣大傷。否則,就算北伐長安,興許有更大勝算。

  • 9 # 歷史教堂

    關羽死後,劉備為他報仇的決心一天也沒懈怠。等到要出兵伐吳時,孫權才知道這次劉備不是鬧著玩的。孫權知道劉備要和他開戰時,已經拿出荊州要歸還劉備想要求和,但是劉備已經寫了決心義無反顧。其實劉備心裡也明白,荊州肯定是比關羽更加重要,不過現在就算拿回荊州,真正也沒多少地方,而且日後可能還會被孫權暗算,索性也就不會再信任孫權了。

    首先,劉備要為兄弟報仇,關羽和張飛都因東吳而死,蜀漢軍隊“出師有名”。

    有人說,劉備是蜀漢的皇帝呀,怎麼能去報私仇呢?按理來說,報私仇顯得不太妥當,但劉備恰恰是開國皇帝,原本這個皇位就有點“名不正言不順”,他必須做點事立威!如果連兄弟的仇都不報,別人會怎麼看劉備?劉備素來以“仁義”立世,自己的兄弟被殺了,要是不聞不問,劉備的光輝形象也就站不住腳,位子更是坐不穩。

    除了給兄弟報仇,劉備還有別的理由,那就是東吳奪取了荊州,這是不能忍的。有人說,劉備是“借”的荊州,東吳不能要回去嗎?其實這裡面有個問題,劉備“借”荊州不假,可怎麼“還”,是有規矩的。劉備起初沒有容身之地,“借”到了荊州,承諾取益州後,就歸還荊州。劉備後來真的取了益州,還取了漢中,隨後孫劉分了荊州。因此,劉備並非不“還”荊州,而是想一點點還,此時劉備兵威正盛,漢中決戰之後,再接下來就是攻打長安和洛陽,然後將曹氏集團徹底埋葬。所以說,劉備需要一個歸還荊州的時機,而這個時機,至少在佔領長安之後。

    但是,東吳坐不住了,不願意看到劉備集團日益壯大,於是乎聯合曹操,奪取了荊州。在劉備看來,孫權不僅坑害了自己的兄弟,而且“背信棄義”,勾結“曹賊”,奪取荊州,這讓劉備伐吳顯得“名正言順”。劉備不僅要報仇,而且要“討賊”,那麼孫權為什麼成了“賊”?因為孫權對劉備不“義”,讓劉備抓住了把柄。在劉備看來,荊州遲早要“還”的,但什麼時候“還”,用什麼方式“還”,這得劉備自己說了算,孫權不能硬“搶”。孫權奪了荊州後,劉備滅曹的計劃宣告破產,如果荊州還在自己手中,就可以掌握主動權。此時的劉備,除了剛才提到的兄弟仇,失地恨,再有就是,劉備並不甘心,這不是劉備想要的結局,劉備要的是徹底消滅曹操

    因此,最根本的原因,是劉備已經喪失了揮師中原的能力,但是孫權的力量明顯弱於曹操,如果滅了孫權,佔據江東,劉備的實力將大增,也就有了消滅曹操的資本。至於孫權是否歸還荊州,這並不重要。孫權趁劉備根基未穩,就起兵奪了荊州,削弱了劉備的實力,這才是最大的問題!這讓劉備的矛頭調轉,對準了實力相對較弱的孫權。從這個角度看,這場戰禍,純粹是孫權自找的,所幸,孫權打贏了。

  • 10 # 額不當老大好多年

    從電視劇上看的話,真的是為給二弟關羽報仇。還有一點,也是為了奪回自己的地盤,荊州,一雪前恥。

    蜀滅吳,也有這個實力,可以滅了吳國。最後蜀失敗的原因主要歸結為沒有聽諸葛亮的話,舉國之力攻打吳國,最後導致後期的七處祁山,蜀國的衰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成功必須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有道理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