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人造肉”不是一種“厲害但多餘”的發明,它有它的價值。
5
回覆列表
  • 1 # 軒軒美食

    人造肉,我感覺以後會成為一種比較常見的食物,人造肉可以滿足不同的人群的飲食需求。

    現在所說的人造肉大概可以劃分為兩類,一種是由大豆等植物蛋白加工而成的”素肉“,另一種就是以動物幹細胞為母本培養和生產的”模擬肉“。理論上來說人造肉更容易生成出沒有抗生素和新增劑的類肉食物,也可以按我們的需要製造出更營養有利健康的肉類。現在人們一提人造肉就比較恐慌的原因主要是更多的是以低劣的方法制作的假肉冒充真肉流進市場。

    真正的意義上的人造肉估計還沒那麼快推向市場,也只是一個概念性的東西。現在國際資本也開始向了這個市場,人造肉成為了新的風口。Beyond Meat公司在美國掛牌上市,被譽為“人造肉第一股”,上市當天股票就漲了163%,投資人中還包含了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可見人造肉會成為一個大市場。

    人造肉如果有一天真正被端上餐桌,我感覺我不會拒絕。當然要是真正健康的人造肉才行。

  • 2 # S姐食記

    這個問題我還是有資格回答的,因為幾天前我剛剛做了一期試吃人造肉的影片。

    人造肉的蛋白質含量也是挺高的,但它是植物蛋白,不像肉類含的是動物蛋白。目前市場上的人造肉加工原料都是大豆跟花生,這樣的豆製品人造肉因為價格低廉,口味不錯,烹飪多樣化,還是受到了老百姓的歡迎。豆製品人造肉有一部分吃著口感還是豆製品,我拍影片的那一次,網購的類似模擬肉,烹飪之前從外觀上看還是豆製品,我按照燒紅燒肉的方法煮了一份,煮好之後,外觀上跟肉的相似度達到了80%左右,口感吃起來有點像肉,也有點不像,跟真肉的口感相似度達到了70%左右,從營養跟口感方面考慮,還是會回購的。

  • 3 # 科學柚

    你能接受吃“人造肉”相關的食物嗎?

    昨天,麥當勞宣佈計劃跟“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合作,將在加拿大的部分麥當勞銷售“人造肉”漢堡。

    這款“人造肉”漢堡單個售價為6.49加拿大元(換成人民幣大概在35元左右),其由“人造肉”餡餅和西紅柿等組成。

    “人造肉”漢堡訊息一出,便引發了眾多吃瓜群眾的熱議,其中問題主要集中在兩部分上——“吃了會不會有害?”“味道怎麼樣?”

    其實在早前,人造肉就已經以各種“面貌”進入到人類的餐桌了。

    8月27號,一直和麥當勞相愛相殺的肯德基宣佈和“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合作,在美國的部分肯德基推售人造肉炸雞,不到5小時就被吃貨們買完。

    9月初,我們國家的雙塔食品與“珍肉”合作,推出國內首款“人造肉月餅”,在上架網店後,很快便被一掃而空。(吃貨的力量就是這麼強大)

    “人造肉”是什麼?

    目前捲入爭論的是人造肉中的“植物肉”。

    高科技製造的人造肉其實包含2種:一種是用植物蛋白做成的素肉(比如麥當勞的人造肉漢堡),還有一種是用動物幹細胞培育而成的“實驗室肉”。

    圖丨外媒 實驗室肉

    植物肉看起來已經很像“肉”了,以美華人造肉公司Impossible Foods製成的植物肉餅為例,透過採取“大豆血紅蛋白萃取技術”,可以使植物肉接近真肉的紅色。

    吃瓜群眾即便一刀切下去,植物肉能像真肉一樣“流血”。據說,吃起來的口感和真的牛肉相似。

    圖丨植物肉製成的漢堡

    至於“實驗室肉”是一種更為高階,口感更接近真肉的人造肉種類。它是由荷蘭的馬克·波斯特(Mark Post)教授研發的——先從活牛身上提取幹細胞,然後把幹細胞放進營養液中培育出肌肉組織,最後形成肌肉纖維。

    “實驗室肉”製成的漢堡,大家吃起來的味道口感是跟平時在肯德基、麥當勞買的漢堡相差無異。

    不過,“實驗室肉”還處於研發早期,還有許多待最佳化的地方,價格也比真肉更為昂貴。所以,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人造肉都是“植物肉”。

    (“實驗室肉”製成的漢堡,特點是肉質看起來比普通牛肉要“碎”)

    人造肉好吃嗎?

    咱們說了這麼多,對於許多磨刀霍霍的吃貨來說,或許他們最關心的問題只有一個:儂說,好吃伐?

    這個問題,比爾·蓋茨早就給出了答案:好吃(原話:It’s pretty good tasting)。

    熱衷於環保事業的蓋茨,這幾年一直在投資各種人造肉公司,其中就包括咱們前文提到的那幾家公司,而蓋茨稱讚味道的也正是植物肉製成的漢堡。

    你能接受人造肉成為人類主食嗎?

    可能還是有很多朋友對人造肉接受無能,畢竟“不天然”,吃起來心裡沒底。

    在一些歐美的問卷調查中,很多人對人造肉的第一反應是認為噁心、不天然(Unnaturalness)。

    其實這是很正常的反應,畢竟對於不熟悉的事物,尤其是在“吃”這方面的,存在擔憂是很自然的。

    不過可以跟大家明確的是,目前多項權威研究認為,只要是經過衛生檢疫合格的人造肉,對人類都是安全的,因為目前人造肉生產過程的風險可控,吃人造肉不用擔心寄生蟲和微生物的威脅,從而降低人畜共患病的風險。

    更為重要的是,人造肉的成分能人為控制,比如膽固醇、脂肪和卡路里會比真肉低,能為人體提供蛋白質氨基酸。所以,老百姓不必過於擔憂人造肉啦。

    其實,隨著地球人口的爆炸性增長,食物短缺的問題可能會越來越嚴重,“頓頓吃真肉”這件我們習以為常的事,在有朝一日或許就會變成一件奢侈的事。

    參考文獻:

    天朗. 美荷科學家研發人造肉[J]. 食品科學, 2007(2):141-141.

    謝玲. 細胞培養“人造肉”成為新生代食物 面臨認知挑戰[J]. 中國食品, 2017(20):94-97.

    張衛. “人造肉”再現江湖 已獲比爾·蓋茨投資[J]. 中國食品, 2014, No.661(21):103-103.

    科學解讀"人造肉"[J]. 中國食品, 2019.

    人造肉餅你敢吃嗎?[J]. 科學與文化, 2012(3):9-9.

  • 4 # 番茄財富

    近期人造肉成為輿論焦點,也是資本市場熱炒的概念。目前海外已上市的人造肉主要是植物蛋白製造,而雙塔食品(002481)主營豌豆蛋白則正正切中人造肉熱點,成為製造原料之一。

    市場最為關心的植物蛋白肉方面,10月8日的機構調研中,雙塔食品表示,公司從 2014 年開始就已經與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合作研究豌豆蛋白、豌豆纖維在植物肉製品中的應用,當時主要利用豌豆蛋白和豌豆纖維開發了臘腸、燻煮香腸、燻煮火腿和高溫火腿等產品。

    雙塔食品生產的豌豆蛋白具有非轉基因、無過敏原、低脂肪、零膽固醇等明顯優勢,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穩定性。目前豌豆蛋白主要應用在固體飲料、保健品、烘焙食品、膨化食品、能量棒、植物蛋白飲料、植物蛋白肉等領域。

    植物蛋白肉是公司未來發展戰略的重要一部分,素肉餅、素肉牛排、無奶蛋香腸(素肉腸)等產品已經列入公司研發規劃中,並已著手研發。目前公司主要透過經銷商在向 Beyond Meat 供貨。

    植物蛋白肉與動物肉相比有何優勢?雙塔食品表示,首先是安全性,純植物製作的蛋白素肉,可以避免動物疫病如瘋牛病、口蹄疫等,以及牲畜使用抗生素、激素等對人體的影響;其次是健康性,素肉的一大特點,就是膽固醇含量低、脂肪含量低,高蛋白,避免了過度攝入肉

    類帶來的健康隱患。再次是環保性,大量飼養牲畜,將排放二氧化碳、臭氣,糞便排放會造成水汙染,如果食用素肉,將有效緩解環保問題。

  • 5 # 瘦龍健康

    這些年,不斷有各種新事物、新概念湧現出來,吸引很多人的注意力,就比如最近大火的“人造肉”,因為有比爾·蓋茨的傾力投資,而變得一時大熱。

    蓋茨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一再表示:已經投資人造肉產業,因為這種“肉”不僅“健康”,還能極大程度減少碳排放量,“保護”地球

    顯然,大佬的目的很單純,就是為了改善環境,為地球做點貢獻,我們有理由相信他的初衷,因為賺更多的錢對他來說已經沒有太大意義。

    但,一切就真的會朝著他的期望發展麼?“人造肉”會不會又是下一款“塑膠袋”?似乎沒有任何人敢妄下論斷。

    幸運的是,在科學界和營養界日益“撥開雲霧見青天”的今天,我們還是可以刨根問底地去了解下“人造肉”的……

    人造肉實質:“超加工”食品

    比爾·蓋茨投資的其中一家“人造肉”公司名叫Beyond Meat,今年5月份上市以來,股票上漲了840%,暴漲程度令人咋舌。

    Beyond Meat的股票趨勢,圖片來自forbes

    也因此有人戲稱:2019年,Beyond Meat可能是世界上最熱門的股票了。

    該公司開發的“肉類”是基於植物蛋白質做成的(還有一種“人造肉”是用幹細胞在實驗室中培養的,不過目前還在探索期),外觀非常像真實的肉

    人造肉餅,圖片來自cnn

    據說味道也無限接近真實肉,連比爾·蓋茨都曾誇讚道:“肉的確具有雞肉的外觀和味道,我咬了一口,它也具有真正雞肉的味道和質地。

    但是我驚訝地發現,它沒有一盎司真正的雞肉,肉完全是由植物製成的,但我無法分辨出差異。”

    講真,一聽原料是全植物, “人造肉”似乎就多了一個專屬的“健康食品光環”,但它真的有這般簡單麼?來跟我看看BeyondMeat “人造肉”的詳細配料吧:

    水、豌豆蛋白分離物、榨汁機壓榨的菜籽油、精煉椰子油、竹纖維、甲基纖維素、馬鈴薯澱粉、天然香料、麥芽糊精、酵母提取物、鹽、葵花籽油、植物甘油、乾酵母、阿拉伯膠、柑橘提取物(以保護質量)、抗壞血酸(以保持顏色),甜菜汁提取物(以用於顏色)、乙酸、琥珀酸、改性食品澱粉……

    看完之後作何感想?各種澱粉草本植物油、叫不上名字的新增劑咱先不提,光是用於調整顏色(據說是為了增加血色,讓人造肉餅看起來更像鮮紅的真實肉)的甜菜,也屬於高草酸植物了。

    我曾經專門就此聊過,草酸在人體中的累積性傷害,可能波及到甲狀腺、心臟、眼睛、關節等等。

    資料來自researchgate

    根據NOVA食品分類系統(該系統是由衛生與醫學領域流行病學研究人員設計)判定,這類“人造肉”,實際上屬於“超加工”類別(至少包含5種成分,以及許多新增劑)。

    但是,處於風口的產業,加上各界的追捧,早已蓋掉了這些最本質的東西,“人造肉”搖旗吶喊:我們這些基於植物的食物,既能更加健康,又能保護地球,是飲食界和環境的“救星”,比真肉好太多了。

    好吧,那咱就先來掰扯下健康……

    人造肉比真肉更健康?

    “人造肉”的誕生,實際上還是基於這些年素食主義風頭正熱的大趨勢,出於文化信仰堅持素食的人,我非常尊重,但如果非要拔高,強行賦予它高階感,確實有點言過其實了。

    還記得我以前聊到的澳洲夫妻麼?因為給孩子素食,導致孩子嚴重營養不良,被判監禁18個月,還有吃素15年的Virpi Mikkonen,越來越疲累,以致最後提前停經,類似的例子比比皆是。

    如果要說得更細緻,就需要從“人造肉”的一些植物成分聊起:

    →植物蛋白質,不完整

    蛋白質是形成酶、肌肉、激素和其他重要身體成分的關鍵一員,所以,食源蛋白質就像生命的基石一樣,對每個人來說,都至關重要。

    “人造肉”中的蛋白質很豐富,但基本都是來自於豌豆、大豆等豆類,這類植物蛋白,相比較於真正的肉類蛋白,完整度首先不夠高。

    植物蛋白(白色)和動物蛋白(花紋)中,賴氨酸和蛋氨酸的比較(黑色為人體肌肉蛋白參照)

    其次,動物蛋白不止是單純的蛋白質,還天然包含大量的人體必需營養素,比如鐵、鋅、維生素B12、omega-3脂肪酸等等。

    植物蛋白還含有豐富的“抗營養素”,比如植酸、凝集素、皂苷、草酸等等,會影響身體對礦物質的吸收,還可能干擾胃腸道系統。

    最後,動物蛋白的生物利用率,也就是人體的吸收率也相對植物蛋白更高。相關閱讀→吃肉,可以甩豆腐幾條街?|動物蛋白vs植物蛋白

    →草本植物油

    “人造肉”中用到很多菜籽油、葵花籽油等草本植物油,這類植物油往往生產過程中經過高溫,甚至精煉(產生氫化脂肪),它們不穩定,易氧化,而且omega-6脂肪酸含量非常高,容易引起體內炎症,提高心臟病的風險。相關閱讀→拋棄動物油,改吃植物油|營養學的大慘案

    →纖維素

    “人造肉”號稱纖維含量更多,為此還額外添加了很多竹纖維、甲基纖維素

    但對於膳食纖維的好處,目前還是爭議比較大的,多項研究都在質疑它對預防腸道癌的作用,2012年更有研究發現:特發性便秘如果加大纖維攝入量,病情會更糟糕。相關閱讀→為了緩解便秘,這老外吃了1個月燕麥粥,最後開始懷疑人生

    所以,不是多就是好,而且質量也很重要,如果非要吃纖維,全蔬菜中的纖維可能是更好的選擇,至少還能吸收一些其他營養物質,抗氧化成分。

    →膽固醇

    “人造肉”還有一個健康賣點,它聲稱沒有膽固醇,但是。實際上食源膽固醇根本不足為慮,蛋黃,肉類都是非常健康的,安全的食物。

    先不說膽固醇本身是否有害,人體對膽固醇是有自動調節能力的,一般情況下,甭管你吃多少膽固醇,血液膽固醇都會穩定在一個安全範圍內。

    而且,體內膽固醇低的話並不見得好,舉個例子,2001年加拿大的一個研究結果顯示:低膽固醇的受試者,自殺風險是高膽固醇受試者的6倍

    隨著糖業協會嫁禍飽和脂肪和膽固醇,極力維護糖在飲食界地位的歷史被日益披露,膽固醇在人體中的作用也越來越受到各界重視,比如構造細胞膜、幫助消化食物、製造激素、保護大腦、為維生素D產生提供原料等,低水平膽固醇會影響認知,導致抑鬱和暴力行為。

    至於微量營養素,“人造肉”製造者從各種植物(比如蘋果、向日葵、石榴等)中,提取了很多礦物質和維生素,然後加到裡面。

    人造肉漢堡,圖片來自businessinsider

    它和動物肉(真的)相比,真的一點都不健康,說動物紅肉不健康的研究資料,大部分都是相關性研究,沒有任何科學依據。

    聊完健康,很多人可能說了,可是“人造肉”基於植物,環保呀!這個有必要好好掰扯掰扯

    人造肉的“環保夢”?有點虛

    比爾·蓋茨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就表示 ,僅僅牛的碳排放量(牛放的屁含有甲烷),就佔到了全球碳排放的6%,“人造肉”的推廣,能極大降低反芻類動物(牛、羊等)的碳排放量,減少溫室效應,達到保護地球的目的。

    是的,很多人只考慮植物性飲食可能帶來的益處,卻選擇性地忘記了它可能帶來的毀滅局面

    想說說2017年,飼料農學家Peter Ballerstedt博士,在華盛頓大學《健康研討會》上的演講,他提到了這些點:

    Peter Ballerstedt博士,圖片來自youtube

    →耕地在不斷減少,草原是養活更多人的一條可持續出路

    在接下來的33年裡,世界將會多出20億人,聯合國預測世界人口在2050年將會超過90億。

    而地球的土地分類:2/3是海洋、只有4%適合種植作物,要是讓人人都吃植物性飲食,這些就是所有的地,而我們正在快速失去這些可耕地(過度開墾、濫用農藥等造成)。

    現代農業會讓這些耕地的營養礦物質快速流失,很多耕地慢慢會被人遺棄,很多地方不得不去開墾新地,比如說熱帶雨林等,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可是,我們還有14%的地表是草原,這些地可以生產反芻類動物(牛羊)所賴以生存的纖維素(草),偉大的牛羊可以把我們無法消化的纖維,變成營養豐富的肉肉。相關閱讀為什麼牛吃草,還長一身肌肉?|牛可能不是吃素的…

    我們還有10%的林地,可以作為林牧複合之用,這些土地讓我們有其他路可以走。

    →耕地變牧場之後,可以增加土地二氧化碳的儲存量

    Peter Ballerstedt博士提出一個測量土壤的碳含量的研究,主要關注從耕地變成牧場之後,土壤裡可存有多少二氧化碳

    研究結果發現:因為牧場會堆積有機物質(比如動物糞便),每年碳含量會增加0.33%,另外,有機物每增加1%,每1英畝(約6.07畝)的土壤,就可多保持27000加侖的水(10.3萬公升)。

    光是在美國東南部,就存有2千2百萬英畝的“貧瘠可耕地”,這是現代農業管理之前就已經被濫用過的土地。

    如果把其中的10%拿來做牧場的話會怎麼樣?每年可固定住2.5兆克的二氧化碳,這大概是每年350萬部小客車、或者3840萬桶石油、或者4.1座燃煤發電廠的排放量。

    這也是美國2%的汽車排放量、2天的石油用量、1%的燃煤電廠排放量。

    →草原土壤更健康,有極強的抗侵蝕能力

    Peter Ballerstedt博士隨後分享了一個關於水土保持的試驗,試驗人員用了2種土壤,1種來自草原,另1種來自玉米田。

    泡在水裡25分鐘之後,從玉米田裡帶來的土壤,已經完全分解掉了,而從草原上帶來的土壤,幾乎沒有什麼變化,這意味著草原土壤更健康,也能有效控制排水時所帶來的侵蝕。

    在另一個雨量模擬實驗中,只有牧場的土壤才能在暴雨中“全身而退”(滲透力極強),也就是說,這類土壤,才能儘可能地實現減少侵蝕,降低地表水質汙染。

    →單獨種植植被,永遠不會恢復地球荒漠化

    素食者堅持認為,畜牧業的存在是錯誤的,而不吃肉,才能讓生態系統自我修復,是這樣麼?

    辛巴維(威)的著名生態學家AllanRedinSavory,曾經也是這樣的觀念,他一度認為,動物不斷的吃植物,使得地表裸露面增多,慢慢就變成了荒漠。

    AllanRedin Savory,圖片來自alchetron

    然而,隨著他的研究越來越深入,他發現自己錯了,因為當從土地上移走牧群動物時,好的土壤,就可能面臨消亡。

    然而,當科學管理馴養動物,以『模仿自然群體遷徙』時,土壤和周圍的生態系統重新煥發生機。

    Allan的舉例,很多裸露的土地,因為增加牲畜,模擬自然放牧,開始恢復

    這是因為,動物透過提供糞便和踐踏,加速了土壤的好轉,恢復了生物的多樣性。

    這一發現,讓他重新開始思考,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可持續”。

    →反芻類動物(牛、羊等)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

    當很多人一股腦兒地,把汙染環境的罪名,全部加註在反芻類動物身上時,我們來看看它們都做了什麼?

    把碳水化合物轉化為優質的動物脂肪,給人類提供很多優質必需營養素,比如維生素B12,分解對人體健康有干擾作用的植物抗營養素(比如植酸、凝集素等),維持並儲存草原生態,迴圈營養素(比如增加草原有機物),最佳化土壤,提供很多皮革類產品……

    從全世界來看,1磅動物性蛋白,需要1.4磅的植物蛋白飼料,但是,1磅動物蛋白的營養價值,卻相當於大約1.4磅植物蛋白,所以,最後結果是一樣的。

    所以,穀物不拿去餵動物,而是去餵養人類,從長遠來看,無法增加食物的蛋白質含量,反而會減少食物質量以及營養多樣性

    甚至,如前所述,更深層得傷害環境。

    “人造肉”大火的趨勢,似乎不可逆,因為它號稱自己是“全植物健康食品”,並且能減少碳排放量,降低溫室效應的加劇,實現保護地球的願景。

    但,縱使說得天花亂墜,依舊擋不住它“超加工”類食品的本質。

    它富含蛋白質,卻是人體吸收率並不高的植物蛋白,它纖維含量超高,卻是一些你根本叫不上名字的纖維新增劑,它像肉一樣有“紅色血液”,卻是以高草酸含量的甜菜為原料。

    不知道以後會不會有更高階的人造肉出現,但是,目前這樣的人造肉,是不健康的。

    我也希望,以後能有真正健康的人造肉出現,不是依靠植物蛋白,而是更優質的蛋白質,而且能增加膽鹼和維生素B12的含量,減少那些不健康的澱粉,植物油等成分。

    在聊到保護環境這個點上,人們似乎一股腦兒地只看全素食所帶來的益處,卻不曾轉過身去看看單一化發展可能帶來的“毀滅性”災難。

    反芻類動物(牛、羊等,排放甲烷等溫室氣體),並不能成為被詬病的物件,它們給人類提供優質的動物脂肪和必需營養素,分解對人體有干擾作用的植物抗營養素。

    更重要的是,草原生態可以有效增加土地的迴圈度和可持續性,人們只聊它的碳排放量,卻不知道牧場能增加多少二氧化碳的儲存量,不曾瞭解牧場在保持水土、抗擊侵蝕時的強大力量。

    正如生態學家AllanRedinSavory反覆強調的那點:人們真正要思考的是,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可持續”。

    “人造肉”並非“地球救星”,可能會火一段時間,也可能如前所述,只是下一款“塑膠袋”,終究被人遺棄……

  • 6 # 維他狗營養家

    一提到人造肉,很多人可能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植物蛋白製作出來類似肉質口感的素肉。在國內這種人造素肉大家見的還算多,像一些月餅、火腿甚至漢堡中都有應用。

    不過狗狗想說,今天要講的是另外一種,是由國外興起的一種新型“人造肉”

    它產自於實驗室,是隨著幹細胞技術而發展起來真正的肉。有人可能會覺得這種人造肉估計還在試驗階段吧,離自己還很遙遠。

    但狗狗想說就在今年5月2日,一家名為Beyond Meat公司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同時它也被譽為“人造肉第一股”。

    而這家公司的個人投資者包括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著名影星萊奧納多以及Twitter的聯合創始人埃文▪威廉姆斯等很多世界大佬。

    這樣的風向標,你還覺得“人造肉”離我們遠嗎?如果有天 “人造肉”真的上市了,你們能接受嗎?

    新型人造肉的製作,首先是從動物身上抽取幹細胞,將其置於營養液中培養,使它擴增培養成肌肉細胞,並且分化成肌肉纖維而成為“肉”。

    其外觀、口感都類似於傳統肉,這種人造肉也被稱為清潔肉或試管肉。據悉,日本有大學已經研究出“人造牛排”。

    按理論來說,這樣生產出來的肉能夠更好的避免微生物汙染以及使用抗生素。

    不過生產方式不一樣,其“風險點”也自然不同,相信如果有天上市,就意味著它們的安全效能夠得到保障。

    聽說人造肉這一概念的產生源於美國的火星計劃,不過後來生產是為了解決現代牲畜養殖中存在的問題。

    據有關資料統計,為了滿足人類食肉的需求,全球每年要宰殺700億隻動物,飼養這些動物需要耗費大量的資源和農業用地。

    另外,很多西方國家居民吃紅肉過多,擔心影響健康,而這種“人造肉“的誕生無疑成為了更好的選擇。

    或許有人會問,不是已經有了美味的人造素肉了嗎?

    對於華人來說,長期的飲食是非常習慣大豆及其他植物蛋白質的風味和口感的,但是西方人就不一樣了。

    他們並不太喜歡豆腐的口味,他們吃一口可就能吃出那不是肉!

    傳統肉與人造肉

    傳統肉類是飼料餵養動物,來實現肉類的產生。但人造肉卻略過動物,在生物反應器中直接實現轉化。

    在主要營養成分上,如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等,兩者都會有,只是含量以及具體的組成可能會存在差異。

    傳統肉質對於人體而言,人體所需22大類氨基酸,有8種人體不能自己合成,而肉類恰恰含有這8種氨基酸。

    但人造肉集中產生的是肌肉細胞,在營養成分上或許會存在缺失。另外,產生的肌肉細胞,脂肪含量應該會少,

    而肉的風味和口感受脂肪含量的影響很大,所以兩者在口感上應該會存在明顯不同。

    植物蛋白素肉與人造肉

    如果把人造肉與國內的素肉對比,狗狗覺得它可能還是存在一點優勢。

    國內人造素肉一般是以大豆、花生等為原料,經過磨粉等工業處理,構建出肌纖維結構,並加入調味品和有機粘合劑製造出來的。

    其在外形和口感上還算比較接近動物肉類的一類蛋白質食品。用植物性蛋白來代替傳統肉類,一是可以保證穩定的蛋白質量的攝入,另外就是大豆中多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它可大大降低發生動脈硬化的風險。

    聽到這,大家或許覺得素肉真的是太好了。但看似不錯的人造素肉,卻並不適合長期大量食用。因為其製作工藝中需新增黏合劑等物質,長期大量食用對身體會有一定影響。

    另外,植物蛋白中營養物質還是沒有動物性蛋白豐富,比如維生素B12。

    如果身體缺維生素B12,那發生動脈硬化的風險就會增大,而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群不吃傳統肉,反而出現動脈硬化的原因。

    而新型人造肉取自於動物源肉類,如果能在營養成分上以及製作工藝上有所進步,可能不失為傳統肉類更好的替代品。

    不過說到底,考慮完口感、營養等諸多問題後,這種在培養液中培養出來的肉技術能否成熟到進行批次生產,它的生產對於保護環境是否有真正的意義,這些疑問其實都有待科學研究進一步證實。

    不過就目前而言,很多研究機構都在研發和生產“人造肉”,只不過相關技術都是高度保密。

    如果不久的某天這樣的“人造肉”真的進入了我們的食物中,你們能接受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鯽魚可以和排骨一起燒嗎?要怎麼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