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帕拉丁1979

    歷史沒有如果,朱棣造反其實也是冒了很大險的,不是被逼到沒有辦法,他也不會,他造反也得到了其他藩王的支援,也是師出有名,如果建文帝一切照舊,朱棣是不敢輕易造反的

  • 2 # 慶之882

    無論建文帝削不削藩,朱棣都會起兵造反。

    理由主要有:

    1.朱元璋的五個嫡子,都不老實。洪武三年四月,朱元璋第一次分封諸子為王,共分封十個親王。大兒子朱標為太子,二兒子朱樉為秦王,三兒子朱棢為晉王,四字朱棣為燕王,五子朱橚為吳王。這五個兒子是朱元璋的嫡子,但卻都不安分,甚至朱元璋活著的時候,朱棣就在姚廣孝的幫助下準備謀反。等到朱元璋去世,朱棣的三個哥哥都去世了。他便成為了老大,地位自然特殊。

    2.朱元璋的錯誤設計。實際上是一種歷史的倒退。各親王府附屬眾多,開支巨大。給國家財政造成了巨大的負擔。而在危急時刻,藩王根本起不了防衛的作用。此外,朱元璋放著眾多兒子不選,非要選一個皇長孫作為接班人,本來就不妥當。為後來的靖難之役埋下了禍根。

    3.朱允炆的錯誤措施。朱元璋病重之時,朱棣趕往京城,到淮安時,朱允炆以明太祖名義不許朱棣渡江進香。朱棣勃然大怒,想強行渡江,卻發現江對岸有重兵把守。缺乏自信的朱允炆此舉為朱棣留下了口實,此後朱允炆大力削藩,廢周王為庶人。並派謝貴等人到北京嚴密監視朱棣。第二年,湘王自焚,齊王,代王,岷王先後被廢。七月,朱棣起兵靖難。

  • 3 # 南朝居士

    建文帝如果不削番,朱棣是絕不會造反的,也沒實力造反。

    漢文帝、景帝削番,那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諸侯王一個不高興想不開,結果呢?還是一個接一個的造反,

    康熙剛想削番,吳三桂就反了。

    我們看建文帝怎麼削番的。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削周王,一道詔書,周王馬上變成庶民,帶著全家流放雲南。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庶人。湘王不堪受辱,為保名節舉家自焚;齊王被軟禁在南京;代王被軟禁在封地大同 ,六月,削岷王,廢為庶人,流放。

    朱棣聽說諸王被廢,知道自己被懷疑,嚇得連忙把三個兒子送到南京做人質,自己裝瘋賣傻,這是有實力造反的人做的事?

    這是什麼情況?如果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康熙看到諸王都這樣,一道詔書就讓他們嚇得全家自殺,那還削什麼番?

    這說起來,漢代三帝加康熙,那都太沒用了吧?

    實際上呢?如果明朝諸王真的那麼大勢力,真的割據一方,傭兵十萬,有地盤有軍隊有財富,你讓建文帝削番試試看?建文帝敢削番?

    跟漢朝諸王比起來,明朝的諸王就是個大地主,負責監督各地武將的,防止他們擁兵自重,諸王只有幾千衛兵,那些說朱棣擁兵十萬的,純屬扯淡。

    如果明朝諸王有造反的實力,而建文帝一道詔書就可以讓他們全家自殺,那明朝諸王真是忠臣啊,比岳飛還岳飛,這都不符合人性了。

    但凡明朝諸王有漢朝諸王那樣割據一方的實力,建文帝就不敢削番了,至少不敢奢望一道詔書就讓他們束手就擒

    以朱元璋的政治智慧,他會留下這個爛攤子給朱允文?他真覺得他的兒子比外人忠誠?如果諸王有造反的實力,他研究自己解決了,

    朱允文如果不削番,諸王絕不敢,也絕不可能造反的,沒那個實力。

    這就好像你準備嫁人了,你爸媽跟你說,過去了就好好過日子,以小家為重,你閨蜜說,你爸媽都是老糊塗,他們思想跟不上時代了,現在離婚率這麼高,要為自己打算啊,你結婚了,要把錢拿回孃家,這樣離婚了也不怕。

    你一聽,好有道理,爸媽真的老糊塗了,還是閨蜜聰明。

    於是離婚了,你以想,閨蜜真有先見之明啊,幸虧我要有準備,不然離婚了得虧死。

    殊不知,你要是不把錢往孃家拿,不什麼都為了孃家,你就不會離婚的。

    建文帝削番就是如此,

  • 4 # 歷史密探

    這個問題我們要一分為二的去看。第一,朱棣為何要造反?難道僅僅是因為皇權嗎?顯然不是。嫡子繼承皇位,這毋庸置疑,只是朱標死的早。朱標被立為太子,這是一件讓所有人都心服口服的事。因為作為老大哥,朱標還是很有才華的。

    朱標死後,立朱標的嫡長子建文帝朱允炆為帝,這其實也是可以接受的。因為這麼做的目的就是保證皇位一直往嫡長子一脈傳承。所以,朱允炆的叔叔們雖然覺得不公平,但也不好說什麼。

    所以,如果朱允炆能好好做皇帝,他的這些叔叔們並不會造反。那麼我們來看第二個問題,朱允炆為何要削藩?因為他害怕,他也不是傻子,自己幾斤幾兩很清楚,雖然爺爺已經把路給他掃平了,但是他的那幾個叔叔可否虎視眈眈。朱元璋虎毒不食子,朱允炆可不放心。

    所以,朱允炆剛站穩腳跟就想削藩,根本不給他的幾個叔叔喘息的餘地,這樣的大動作太明顯了,連溫水煮青蛙的機會都不給。此時的朱棣,路只有一條,不是殺死侄子,就是被侄子殺死,他當然是選擇第一條路。

  • 5 # 漫山3

    會造反,建文帝和朱棣唱雙簧,建文帝無心政事,故書信一封勸朱棣起兵,一可清君側。二讓賢才執政,保大明江山是真。所以說建文帝是個有遠見的君王。

  • 6 # 香茗史館

    根據朱元璋去世和朱棣起兵這段時間發生的事情來看,我認為朱棣被逼反的可能性更大。如果建文帝朱允炆不選擇削藩,或者說不採取激進的方式進行削藩,朱棣都不太可能造反,因為按照朱元璋的佈局和朱棣自身的實力來講,如果強行造反,成功的機率太低。

    朱元璋去世後到底發生了什麼

    按照中國古代立嫡立長的立儲原則來講,庶長孫朱允炆是根本沒有資格被立為儲君的,而他卻以“忠孝”討得了朱元璋的喜愛,最終被立為儲君。可是縱觀朱元璋去世後發生的事情,朱允炆所謂的“忠孝”不過是裝出來的“偽忠偽孝”罷了。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六月二十四日,明太祖朱元璋駕崩。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六月三十日,21歲的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史稱建文帝。繼位後建文帝立即下令,不許諸王“入臨、會葬”,朱棣返京被勒令返回燕京(今北京)。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月,建文帝開始削藩,當月削周王朱橚,將其廢為庶人,遷至雲南。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十二月,為防朱棣造反,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都指揮使謝貴、張信為北平都指揮使,後命都督宋忠屯兵駐開平,並調走北平原屬燕王管轄的軍隊。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建文帝將齊王朱榑、湘王朱柏、代王朱桂先後廢為庶人,齊王朱榑被軟禁南京,代王朱桂被軟禁大同,湘王朱柏不堪受辱,舉家自焚。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再削岷王,廢為庶人,遷漳州。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初四,張昺、謝貴奉建文密令逮捕朱棣,燕王反。

    梳理了這段時期發生的大事,我們不難看出,一向以“忠孝”著稱的建文皇帝,在朱元璋駕崩後不僅阻止藩王進京祭奠,而且在朱元璋駕崩還不足一月,還處在喪期的情況下就開始對他的叔叔們下手了,他是有多麼的迫切?

    朱允炆如果不削藩,朱棣會不會反

    從朱棣發動靖難前的情況來看,我認為朱棣極有可能是被逼反的,原因如下:

    1、朱棣處境極為被動。朱元璋去世之後不足一月,朱棣的胞弟周王朱橚被削,同年十二月,朱棣兵權被奪,燕京(北京)官員被撤換。我們看朱棣是如何應對的,他先是親自入京訴冤,再是遣子入京為質,最後甚至選擇了裝瘋保命。如果他早有反心,在局勢已經如此不利的情況下,他怎麼會選擇一忍再忍。直到裝瘋也無法保命的情況下,這才選擇起兵。

    2、朱棣起兵極為驚險。朱棣起兵靠的是什麼?是張玉、朱能手下的800私兵,而且是在張昺、謝貴率兵包圍王府之後,將兩人誘入王府擒獲處死後才挽回敗局。如果沒有張信提前報信,朱棣甚至連這八百私兵都沒有。如果朱棣真的早有反心,豈能沒有一點準備?導致自己幾乎陷入絕境之中。

    從整個事件過程不難看出,朱棣面對建文帝的削藩,在面對兄弟被削為貧民、被逼自焚的情況下,選擇了步步退讓,直到裝瘋保命也不能保命的情況下,這才選擇了起兵造反。所以,我認為如果建文帝不削藩,甚至說削藩手段不如此激烈,朱棣都不會造反。

    朱棣造反成功的機率很小

    縱觀整個靖難之役,即使在朝廷犯了一系列錯誤的情況下,朱棣的謀反之路仍然步步維艱,活動區域大部分時間都被壓縮在河北、山東地區,與以整個天下為靠山的建文帝比起來,他的實力太過弱小。而且,如果建文帝不削藩,按照朱元璋的佈局,朱棣的造反是根本沒有成功可能的。(下圖,明初藩王分封圖)

    從這張藩王分佈地圖可以看出,當時燕王朱棣的東北有遼王,北面則是寧王,西邊有谷王、代王、晉王,而在他的南下途中則有齊王、魯王、周王。各地藩王相互牽制,一個藩王想要造反實在太困難了。

    如果建文帝不削藩,朱棣將完全被各藩王夾在中間,根本動彈不得。而正是由於朱允炆的削藩,在周王、齊王、湘王、代王、岷王等藩王先後被削,谷王被囚禁的情況下,朱棣周圍缺少了藩王的牽制作用,才給了朱棣活動空間。

    更重要的是,正是由於朱允炆的削藩,導致各地藩王要麼被朝廷控制,要麼心灰意冷,再也無法起到朱元璋想要的牽制作用。

    綜上所述,我認為如果建文帝不削藩,朱棣不但不會起兵造反,而且即使起兵,成功的機率也將非常低。

  • 7 # 是小二不是掌櫃

    我覺得建文帝朱允文就算不削番朱棣也是會謀反的,朱允炆削番無非是讓朱棣提前了造反的時間。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覺得元朝後期之所以國運破敗羸弱不堪就是缺少強有力的番王做屏障,所以開國初年就前前後後分封大約 二十多個兒子做番王,希望他們拱衛京師做大明最後一道屏障。這其中以燕王實力最強,燕王佔據北京時常需要抵禦蒙古人侵犯所以朱棣手下有一支驍勇善戰的部隊,朱棣又是朱元璋所有兒子裡最像朱元璋的一個,可就是因為其不是長子雖是嫡出但不能立為儲君。早在洪武十五年有一件事就足以證明朱棣其實早有不滿之心,洪武十五年朱元璋為每一個番王都挑選了一個僧人讓他們侍奉這些番王,而朱棣選中的這個高僧叫姚廣孝,姚廣孝見到朱棣說的 第一句話就是“老僧要送大王一頂白帽”這句話什麼意思明眼人都知道王字上面加一白不就是皇帝的皇嗎?姚廣孝不就是要送自己一個皇帝做做嗎?此時的朱棣欣喜若狂立刻將姚廣孝奉若上賓,如果朱棣沒有反心的話,姚廣孝說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話早就將他拿下法辦了而不是奉若上賓。

    不前面說了朱棣只是有了不滿之心,而還沒有反心那是因為他那殘暴不仁的老子還活著借他個膽子他也不敢,終於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病故,由於此前秦王,晉王早死再加上太子又病故,朱棣成了所封親王中年歲最長的。朱棣覺得自己的好日子來了,可是誰料想朱元璋史無前例額的封了個皇太孫,這下可徹底殺死了朱棣做儲君的夢,要想當皇帝還帶靠造反。朱元璋死後繼位的朱允炆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在時機不成熟的情況下急著削番,這一舉動讓朱棣壓抑多年的造反念頭瞬間迸發,削番之是提前了朱棣造反的時間,如若不削番朱棣還是要造反的只不過是時間問題,因為朱元璋已死朱棣無所顧慮了。

  • 8 # 戲說歷史不是戲

    歷朝歷代都有削藩的傳統,同時也都有諸侯王或藩王造反的先例。但削藩或者造反都要弄清楚自己和對方的實力,然後伺機而動。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如果建文帝不削藩,朱棣是不會造反的

    因為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朱棣即使是主觀上想反,也沒有客觀上實行條件。論軍隊,論裝備,論後勤,論輿論,都不佔優勢。所以,鋌而走險不如安心做個太平王爺。 而朱棣造反,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其他藩王死的死,流放的流放,朱棣也是置之死地而後生了。

  • 9 # 楓葉0829

    可以說,如果建文帝不削藩,燕王朱棣是不會騎兵造反的!畢竟起兵造反是個技術活,雖說回報高,但是風險也是巨大的,而且貌似歷史上也沒有成功的先例!如果能夠安安穩穩手握重兵,做一方土皇帝,逢年過節給那位侄子寫封家書上個貢品啥的,也沒有必要去做這麼高風險的事情!

    其實朱棣之所以會造反,除了自己的野心之外,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反不行了,我們可以看下建文帝削藩的經過:洪武三十一年七月,朱元璋剛死一個月,削周王,全家廢為庶人,遷雲南;第二年四月,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庶人。湘王不堪受辱,為保名節舉家自焚;齊王被軟禁在南京;代王被軟禁在封地大同 。兩個月後,削岷王,廢為庶人,徙漳州。這麼激進的削藩策略,使得朱棣不得不考慮下自己的下場,可以說這會基本上就算不造反,下場也不會好到哪去。既然伸頭縮頭都是一刀,那為什麼不賭一把呢?所以當年7月,朱棣騎兵靖難!

  • 10 # 邏輯文史游

    腦洞題…邏輯文史姨認為,即使朱允炆不削藩,朱棣(或者是朱允炆的其他叔叔)還是很可能會造反的~

    從蝴蝶效應方面來考慮,靖難之役爆發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太子朱標早逝的時候。不得不說朱元璋的身體是相當的棒,而太子就沒這麼幸運了,朱元璋在朱標去世的六年後才去“陪”他,那麼在這六年裡,朱元璋由於種種原因導致瘋狂大“暴走”,前後分別由藍玉、傅友德、馮勝等人先後因各種緣由被殺。在清理完異姓勢力後,朱元璋可以說算是完美的把兵權交給了朱家子弟身上,並且開心的把皇位傳給了皇長孫朱允炆。

    各王在朱元璋的努力下得到了不錯的兵力和封地,自然心情不錯,但大家得知晚輩的朱允炆居然能繼承大統,內心肯定是不開心的,因為最直接的,朱允炆上位後他們的後代也可能再沒有機會涉足皇位了,而另一方面朱允炆是晚輩,朱元璋這種隔代選世子的玩法他們不接受但無可奈何,更是不服氣,道理大家都懂,但誰都不敢輕舉妄動。但年輕的建文帝卻能察覺到叔叔們不爽,於是建文更多的時候也只能獨自躊躇,向愛臣們諮詢建議,黃子澄覺得你叔叔們雖然現在有點兵力,但論造反他們還是不如咱的皇家軍厲害,陛下怕什麼。建文帝一比較覺得有道理耶,那一個咱們能抵擋住萬一他們一起攻過來怎麼辦,於是他就和黃子澄、齊泰商量削藩的事情(也有說削藩是黃、齊二人的建議)。

    齊泰的想法比較直接,先從大魚下手,他建議先收拾燕王朱棣,而黃子澄的想法則較為穩妥,他覺得要先從軟柿子捏。於是乎周王成為了第一個倒黴蛋,而周王也沒想通為毛自己的兒子無緣無故的把自己告發了,也不明白為毛自己是第一個挨刀的,其實這事朱允炆也沒想通,但或許他畢竟是朱元璋的後代,一些殘忍的細胞也被繼承了,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岷王、湘王、齊王、代王相繼遭殃。眼看大火就要燒到燕王的眉毛上了,你說朱棣該不該反?

    朱棣和朱允炆的關係也是屬於過山車式的下降,而朱允炆的削藩令也不是所有大臣都支援的,比如高巍就建議朱允炆別這麼玩,你不如學漢景帝實行施恩令,把你叔叔們的地盤分成小塊,讓他們的子孫去管理,這樣對諸王也是一種間接的削弱,而朱允炆不聽,畢竟他是天子,他也有自己的打算。

    最終朱棣在秀了幾番演技後還是反了,朱允炆想派人鎮壓,卻由於朱元璋當年的“屠殺”導致朝中並無多少能打之人,最終朱棣率兵打上皇宮,朱允炆不知所蹤。

    所以朱允炆削藩的念頭,很大程度與朱標死後朱元璋的“暴走”有關,而朱允炆身邊又沒有特別能“帶的動”他的人,再加上朱棣的性格,導致朱棣或許無論如何都要鬧騰一下吧~

    都怪本澤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近年來,美國社會的民意撕裂越來越嚴重,美國到底出了什麼病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