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卿思姐
-
2 # 終將長大
量變到質變需要一個過程
很多媽媽都有一個困惑:我兒子讀書不少呀,為什麼語文還是學不好,作文也寫不好?——閱讀量要想轉化成語文能力,需要到八年級下學期甚至九年級的時候才能顯現出來。在這之前,著急也是白搭。
現在很多人的問題是:孩子讀了大量的課外書,可語文成績就是不見提高,作文水平似乎也沒有什麼進步。原因何在?——時候未到! 閱讀對於語文學習的作用只有到了八年級下學期甚至九年級的時候才能表現出來,為什麼非要到這個時間點呢?
一、語文學習是一個慢功夫,字詞的積累,能力的形成都需要時間。為什麼語文需要積累,而其他學科不需要。
二、我們人的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只有到了大概13歲的時候才真正發展起來。 13歲左右,孩子的身體快速生長,女孩子來例假,男孩子也有了明顯的第二性徵,在生物學上是人體由不成熟發育到成熟的轉化時期,也就是一個孩子由兒童到成年的過渡時期。這個時候,大腦也快速生長,理解能力和思維水平都有了大的飛躍。並且身體成長也帶來了心靈的敏感。他原來閱讀的積蓄就會慢慢發酵、內化,形成知識和能力。閱讀量越大,這種發酵和內化的後勁越足,孩子的成績也會越好。
13之前,理解能力差,但是記憶力強,所以,我們要求在小學階段(6—12歲)大量讀書,別怕他不理解,記住就好,等以後他的思維和理解能力發展起來了,原來不理解的東西他自己會慢慢反芻。這就內化為知識和能力了,如果沒有相當的閱讀量,就沒有可供反芻的東西。 三、抓住孩子黃金閱讀期(8-14歲),多讀書,為語文學習的後續發展做準備。 再來談談孩子的最佳閱讀期。8-14歲,是孩子的黃金閱讀期。5歲左右,是兒童開始由看圖發展到識字,是孩子的閱讀啟蒙敏感期;5-7歲,應該進入大量識字的階段;8-10歲,應該進入自由流暢閱讀的階段。在經歷了幼兒期識字、由圖向文字的轉變、初步建立閱讀興趣的基礎,在小學中年級(3、4年級),孩子應該進入他一生中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黃金閱讀期。
最後一句話,關於孩子讀書,我們做家長的不能著急,不能急功近利,一定要把眼光放遠,引用一句話:不是沒有回報,只是時間沒到!
-
3 # 不忘初xin方得始zhong
讀書看想要達到什麼樣的效果,有的人一個月看三本書,有的人三個月看一本書,我們不能一定要按照書中的方法去做,這樣就犯了教條主義,因為在不同的因素下發生的事都是不一樣的。
讀書要複習,只有反覆的複習書中的重點才會記住。沒有別的辦法。
讀書要思考,對照自己,在生活中有沒有發生過類似的問題,自己是怎麼解決的。
讀書要寫感想,透過讀這一節自己的感觸是什麼?加深印象。 僅供參考
-
4 # 幸福雨滴
在資訊時代,一切資訊都唾手可得,搜尋問題,解答會以億計的資訊向你撲過來,要想不被掩埋,最好建立自己的知識管理體系。
有時候,我們過多的關注問題本身,卻忽略了方法的實用,導致我們讀了很多書,卻沒什麼效果。
《洋蔥閱讀法》中彭小六說,有時我們不能只關注技能和方法,還要關注思考方式和心智模式。因此,掌控大腦就顯得尤為重要。
心智模式是什麼
什麼是“心智模式” 古典認為,心智模式就是你按照自己過去的經驗和記憶,處理你看到的部分世界,從而打造自己的世界。換句話說,每個人有不同的思考方法和心智模式,我們每分每秒用一套固定的思維框架了解這個世界,如何採取行動,並且通常不易察覺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對行為的影響,已經根深蒂固於我們心中。
瞭解大腦結構
大腦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原始腦;第二層哺乳動物腦又稱“邊緣系統”;第三層理性腦。
原始大腦,面對感興趣的事情不會考慮其它因素,借鑑網上一段解釋,比如明知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不宜多吃還是會忍不住偷吃(原始社會缺乏這種高熱量食物長期處於飢餓狀迫使進化出"儘量多儲存能量"的想法)、才會明知色字頭上一把刀還把持不住身體慾望縱淫過度(原始社會的繁衍行為)、才會為了名利失去自我甚至人性(原始部落對地位權利的渴望)。
“邊緣系統”參與調節本能和情感行為,使得自身生存和物種延續。比如聽到爆炸聲,僵持反應(過度自控、壓抑剋制、靜止不動),會愣一下,當僵持反應不足以消除危險時,或當它不再屬於最佳方案時,例如威脅太近了,就會有逃跑反應(保持距離、阻擋行為、抓耳撓腮),危險避不開又會有戰鬥反應(進攻、威脅恐嚇、輕蔑無禮)。
以上行為不怪我們自己,只怪大腦本身,之所以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反應,區別於人的第三層理性腦。
知道這些對我們有什麼幫助呢? 回想一下我們的閱讀狀態,對一本書不感興趣或者覺得沒用,強行去讀,你會覺得痛苦,導致讀不下去,想睡覺,甚至找理由拖延。 即使你懂了一些速讀法,也只能把書翻一下,但什麼都不記得,這就是因為你的原始腦和哺乳動物腦腦幫你把他們過濾掉了,它們覺得沒用所以就不會把資訊傳遞到你的理性腦裡。
所以閱讀一本書的動機就是討好你的原始腦和哺乳動物腦,它們的殺傷力不可違背。
那怎麼辦呢?
狠心鞭策你的理性腦
彭小六在閱讀的路上一路“作”到飆升,他提出的七個建議不僅僅用在閱讀上,更是生活工作的技巧。
1.時刻關注你的大腦,必要時候獎勵自己;
2.要在精力充沛的時候去閱讀,不要再筋疲力盡的狀態下閱讀;
3.利用好你的注意力,標註,加黑,便籤等方式引起注意;
4.提升你的專注力,《高倍速閱讀法》中的橘子集中法,進行刻意練習。
5.要記住某個重要內容時,要反覆熟悉,孰能才能生巧;
6.面對你的壓力時,要從簡單的入手,再一點點地加大難度,就可以慢慢進入心流狀態;
7.強迫自己養成閱讀習慣,推薦《高效能閱讀》,89個誘導技巧,總有一款適合你;
自作就能自受,鞭策理性腦走出舒適區,第四第五是需要刻意練習的,很多人能作卻不自受,遇到麻煩就會忽略,總想找個捷徑助自己一臂之力。
導致各種收藏,各種遺棄,這典型的就是投機心裡。
優秀的人有一套快準狠行動力和直指核心的執行模式——構建知識體系。
如何構建知識體系 當我們關注一個領域時,我們到底關心什麼內容呢?
《洋蔥閱讀法》中強調如果沒有構建一個知識體系是不會知道行動的意義,這是大多數人迷茫的原因。
知識體系的由來有兩個途徑:一個是來自課程,比如“洋蔥閱讀課”的體系把閱讀分成碎片閱讀,快速閱讀,主題閱讀,深度閱讀等不同方面;一個是來自圖書,隨便一本書都成體系化,這就意味著看一本書,從目錄開始看就可以了,即使不能看完所有內容,至少從目錄大概知道這本書講了什麼內容。
構建知識體系需要三步流程:獲取,收藏,整理。
獲取概念 概念又是個什麼東西呢?
李笑來媽媽曾經指導笑來的概念法很到位, 其實一本書,就那麼幾個概念,從結構上來看,講的都一樣,無非是一個接一個的概念,要說清楚它是什麼,它不是什麼,它和別的概念有什麼異同; 然後就是與它相關的方法論,比如,使用的時候需要注意什麼,怎樣使用是正確的,怎樣使用是錯誤的,容易發生錯誤的地方是什麼。 這些都弄明白了,一個概念就算是學透了,這些概念都弄明白了,這本書算是看懂了,就這麼簡單。
同樣課程也是這麼學習的。有目的的學習更多概念上的骨架而不是內容。骨架記住了,新增血肉還難嗎?
統一收藏, 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提倡一元化筆記法,在這裡彭小六也提倡這個方法,不同的是彭小六推薦印象筆記。
首先建一個“資訊收集箱”,所有亂七八糟的文字圖片還有文章都放進去,這樣就不會零散的分散到各處。
便於查詢,這裡沒有就沒有了。
便於忘記,大腦每天接收很多新的資訊,不可能都記住的,所以心安理得的忘記一些資訊去接收別的資訊,你只要知道在哪裡能找的到就可以了。
學會整理 整理是門藝術,生活也離不開整理。
很多人會糾結分類多了,到底放哪呢?之前我也糾結,彭小六用新增多重標籤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很多人也會糾結關心一個領域的時候,到底關心什麼內容呢?
在《洋蔥閱讀法》裡,彭小六簡短的用時間體系舉了例子並說明, 當你不知道時間管理方面到底應該關注什麼時,就去收集這方面的內容,只要看上去與時間管理有關的都收集起來。
同一個問題,解答的方法無窮多,查詢過多少?又收藏過多少呢?整理過沒有? 如果收藏了,沒整理,那是時候整理了,因為你問的答案都在你的收藏夾裡躺著呢!
瞭解你的大腦,給它點誘惑,給自己建個系統,開始整理踐行吧!
-
5 # 純屬一般
因為現在主食是小麥水稻,你非要種草,不是草沒用,而是草它不是給人吃的。所以讀自己喜歡的書可以,但是要去喜歡你讀的書的環境裡去讀。
-
6 # 輪動大牛
自古就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其實無論什麼年代,知識一定是改變生活命運最好的催化劑,讀書目的不是讀書,而是透過讀書讓自己的頭腦更加靈活,更加的聰明,能夠處理一些更為複雜化的具體事情,具體到收穫,我可以給你舉個例子,就當下而言,每個企業或者公務體制內,最基本的都是本科學歷,有學歷更能夠提高工作的機會。
-
7 # 來回飛的大象
讀書,要看讀什麼書?怎麼讀書?
現在的孩子,包括成人,都習慣網路的快餐文化。讀的書大部分追求精神的快感,或者麻痺。
有一段時間,特別沉迷“鬼吹燈”,拿著手機,上班看、下班看、晚上睡覺早上起來都看。看完了整本電子書,感覺精神空虛,若有所失;接著沉迷“斗羅大陸”,又是看的如痴如醉。
但是看了這些書,你有收穫嗎?對學習和工作有意義嗎?答案不用說。
而有些人,利用時間學習專業技能,考取更多的證書,提高自己的含金量。
綜上,讀了那麼多數,感覺沒有收穫,那是你讀的書不對,讀書的目的不對。
-
8 # 大鵬小作
說到底輸入與輸出的問題。
舉例子,很多人寫作很厲害,有共因:看過很多書,然後練習寫的多。假設,平時不看書,能寫的出來?
我們所謂的書讀許多,而覺得沒有收穫。無非是有可能泛而不精,或者還沒有碰到用的時候。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很用功,實際上只是做了些無用功,因為沒有深入,沒有思考,沒有總結,所以只是停留在知識層面,或者只是多知道了個名詞而已,而沒有化為智慧。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能寫出經典書籍的人,一定是該領域的強者,我們要學習,當然要像強者學習,這是珠穆朗瑪峰理論。
不斷的輸入,是前提。同時,不斷思考,結合實際,進行總結。再閱讀,再總結,才能讓自己厚積薄發。
實踐方面,有一萬小時理論,指的是一個人在一領域透過一萬個小時的訓練,他一定可以成為該領域一定的高手。所以量變決定質變。
繼續堅持,及時調整,大樹經過一百次的砍擊,不一定倒下,第一百零一次倒下,你能說早知道就不用前一百次的砍擊嗎?
-
9 # 是小書吶
首先,要看看自己看的是什麼書
如果自己看的都是亂七八糟,各種豪門恩怨,拿錢砸人的無腦小說,那你就先把看的書的種類換一下吧。(個人建議)
其次,要考慮是不是輸入有問題輸入就是這本書你是如何看下去的,你看書的方式和學到的知識。
在你讀書的時候,你可能沒有看懂或者沒有認真去看,而是草草了事,總以為自己看過了就是看過了,卻沒有去體會書的內在含義!記得白巖松在《白說》裡面說過一句,書不是看了就真的看了,有時候時機不對,當時並沒有看懂,看完了就放在那,以為自己看過了,以後再也會不看了,就錯過了一本好書。
所以,在你沒有收穫的時候,是不是要考慮一下輸入的問題。
然後,就是考慮你是否真正有輸出輸出就是你看這本書產生的感想,認識,並把它表達出來。
在看書的時候,你是否有做批註,筆記,輸出感想。如果你說,你看書就是放鬆,為什麼還要這麼累,做筆記,做輸出?那我覺得這就是看書的態度問題,看書是為了學知識的,不然為什麼還要問有什麼收穫呢?
所以,看書的時候,做些批註,想法,筆記什麼的,更利於自己的輸入和輸出!(現在電子閱讀這方面就很好啊,我經常用手機做批註),看完之後再做總結。
最後,當然是多看幾遍啦好的書是值得看很多遍的!書可以讀的更薄,也可以讀的更厚,這就是看個人的總結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了。
好書多讀,才能學到更多知識的!正所謂,學而時習之,可以為師矣。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
10 # 梅姐的生活點滴
讀書多卻沒有多大收穫,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反思。
首先是所讀之書的型別,書籍大致分類有娛樂性、知識性和專業性的,假如長期讀的都是娛樂性的書籍,也就是閱讀的過程樂一樂,笑一笑就過了,不需大腦過多的思考,自然也收穫不大。這樣讀書,即使讀了很多,也不會帶來成長!
假如長期閱讀知識性或者專業性的書籍,需要大腦參與思考、消化和吸收,最後用在生活或者工作上,這樣的讀書越多越有用!
其次,讀書是一個閉環的過程,不但要讀,做輸入的動作,同時也要有輸出的動作,記錄閱讀的感想和收穫,這樣才能把書中內容轉化為自己的東西,提高自身的能力,讓閱讀跟實際生活發生聯絡,好的方法和思維要用起來,多實踐多總結,才能發揮書的價值!
如果只求快速讀完一本書,不做筆記,不吸收書中的精華,讀得再多,收穫也不大!
最後,讀書要有目的,讀書是一件非常私人化的事情,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書單,這樣閱讀更有興趣,帶著目的閱讀也更有收穫!
我手裡有本《百年孤獨》,四五年了,我都沒有讀完,雖然我知道這是一本非常經典的著作,但是就是提不起興趣一頁頁的看下去。然而,現在看的知識性的書籍,一個星期能看完一本,都是跟我現階段生活和工作相關聯的!
帶著目的,選擇自己想閱讀的書單,同時輸出閱讀筆記,將會有越來越父母的收穫!
-
11 # 興而有言原創
讀了很多書,為啥卻沒效果?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不知您需要的是什麼效果?這裡不敢妄論。說說為什麼讀書,應該是可以的。
人為什麼要讀書,正確的回答當然是獲得知識。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有關讀書的名言警句不勝列舉,在這不敢賣弄。但我覺得,首先您得喜歡讀書,而不是把讀書當作一個工具。宣告一下,我這裡說的讀書不是學生意義上的讀書,僅是課業以外的讀書。我從小就喜歡讀書,小學三年紀我就把哥姐們從圖書館裡借來的長篇小說抱著啃,沒人告訴我讀書是為了尋求知識,也沒人告訴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道理,甚至反對我讀課外書,但沒辦法,我就是喜歡讀書,喜歡陶醉在書中描繪的境界中,任思緒天馬行空,獨往獨來,縱情馳聘。
說實話,讀書並不能帶來功利性的效果,只能潛移默化地增加您的知識,修正您的思想,陶治您的情操,完善您的修養,規範您的行為;有這樣多的好處難道還不夠嗎?
當然,讀書要讀好書,只有好書才能達到上述效果。什麼是好書?這又是一個難回答的問題。我覺得還是得喜歡。對於成年人來說,不要迷信什麼專家、學者的推薦,一本書拿來,讀得下去就讀,讀不下去儘可扔到一邊。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世界觀已經形成,喜歡與不喜歡什麼自然涇渭分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
12 # 快樂庭院
請問你讀書是為了什麼結果呢?
你讀的是什麼樣的書呢?個人修養、文學作品、專業書刊?
讀書分兩種:
1,打發時間、消遣時光、有閒情逸致;
2,有目的讀書。就如現在我個人讀書就是圍繞家庭教育、青少兒童成長之類,收穫明顯。
當然讀書不可能讓一個人快速富有,也不會讓一個學生短時間內成績突升,讀書是種長期的慢慢的浸潤過程,由量到質。
-
13 # 孽鏡地獄秦廣王
讀書我感覺分為兩種:一種是像看熱鬧一樣,讀書中故事,緩解空虛,打發時間。另一種則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讀書並不是只讓你讀過去就完事了,要讀透,研習其中的知識,要有啟發,書就像歷史一樣,俗話說以史為證,就是要在讀書的過程中學習知識,總結知識,明事理,學做人,不好的東西要避免,好的東西要學成自己的知識。最佳化思想,不做愚昧無知的人。這才是讀書的目的!
-
14 # 醉心創作
這得分兩種情況來談:
1、讀書有個“(從)薄↣厚↣薄↣厚……”的過程,或許你講的時候對方正處於“薄無可薄”之境。試想,彼情彼景,不“像根本沒有讀過書似的”還能像啥?注意哈!已“薄無可薄”啦——
簡單地講,就叫大智若愚,或者講厚積薄發也可,總之讀書這事得慢慢來,急不得……
2、或許題主更傾向於表達下面這層意思,即書都徹徹底底白讀了,簡直就是閉著眼睛、塞住鼻子、膠帶嚴嚴實實封了嘴巴跑馬(過)花……
事實上,那似乎可以看作是屍首一具——說得不客氣了啊!
這種情況的實質就是,不是他讀書,而是他把書都“統統”給“毒”殺了……
他就是那“鴆”酒也——
早“病入膏肓”多時啦!!!
-
15 # 李蓉
看了好多書感覺沒用的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無目標地看書,行不成體系。人間世代學者留下的文化遺產浩繁而龐雜,有自然科學類,也有社會科學類,有正史,也有野史等等,如果不成體系的讀書,那麼在讀書過程中就不會有一個系列的記憶,比如讀魯迅的著作,就要儘量把他的著作全部看完,自然而然對他的思想、筆鋒和文章格調印記在腦海中,對日後寫作大有幫助;其次是,為目標而讀書。有了自己追求的目標,就要蒐集有關你實現目標的書去讀,比如你喜歡寫作,那就要盡力找到有關提高寫作能力的書,從詞學到語言學基礎起,再到寫作結構學等等型別的書去認真研讀,自然會提高你寫作的語言邏輯水平;三、讀書破萬卷, 下筆自有神。這裡講得讀書,不是無心無意地去看書,關鍵字是“破”,我們都知道,“破”是一個動詞,而且是一個行為動詞,那就是說,讀書萬卷,要破萬卷書,這是一個艱辛的思考過程,只有邊讀邊思考,才能做到破書,理解書,厚積薄發,試試想,讀了一萬卷書,經過自己的消化之後,寫起文章必然是行文流水,文思泉湧了。此刻的感覺是,讀書如有神,下筆還發愁!
簡而言之,讀書要用心,不要用型,堅持讀書,功倍事倍,功夫不負讀書人,勸君讀書不要急功近利,貴在堅持,讀書的用武之地,不在一朝一夕,而體現在事無鉅細之中。
-
16 # 陳福存
尋章摘句老鵰蟲,鑽進書本里一味地追隨教條思想,不能在生活和實踐裡活學活用,到老也不過是掛著各種讀書標籤的迂腐學究而已。不管是博士還是教授,如果到死都沒有作出匹配名聲地位的貢獻,還不如民間奇人異士有益於國家和社會。
人類的生命有限,學習也得結合實踐才能事半功倍,所以書雖然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但是沒有爬行攀登能力的人,只是整天親吻書本,不能深刻理解書裡的意義,不能把書的營養輸入自己身體,只能算是書的僕人而已,不能成為書的主人。歷史上成大事的人沒有純粹的書呆子,大都是書讀得不多但是善於在實踐裡學習的人。
-
17 # 給你好運4026
讀書是有講究的,關鍵在於讀得精,理解得透徹,觸類旁通,能領會書中作者的真實意圖和精神,這樣讀書才有用,鼓勵讀書,多讀書,讀一些“深”一點的書,可以開闊視野,陶冶情操,修心養性。
在閱讀的時候,許多人是沒有引導的自在閱讀,也就是盲目的去閱讀,而這些閱讀只是一種淺閱讀。閱讀這些書也許是無害的,但卻並不能提升他們的對作者、社會等等深度的理解。這種閱讀的過程是片刻的、短暫的,沒有閱讀的延伸與拓展。書合上之後,就像火熄滅掉一般,什麼也沒有了。
在閱讀堆量而不進行深度的閱讀,書讀得再多也不見得有效,其實重點不是看了多少書,而是理解力有沒有得到鍛鍊,有沒有從書中悟出點道理來,有沒有從書中吸取到對自已有用的東西,這才是讀書的根本目的。
-
18 # 圖圖的圖騰
因為未將書中所學所感應用到實際,畢竟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教父》這部電影中,一句經典臺詞說: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而讀書就是在教會我們如何成為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但每一份能力都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不是讀書沒有用,而可能是讀得和感悟的還不夠多吧。
純個人觀點,不惜勿噴。
也許我們還是太天真和單純了
回覆列表
很多閱讀者都有這樣的一些問題:“為什麼讀了那麼多書,還是什麼都記不住?”“看過的書沒過多久就忘了,有沒有什麼好的讀書方法?”“讀了很多書,卻依舊不幸福?”
這些都是很典型的讀書困惑和疑問。我們雖然從小學就開始讀書,但是大多數人一直以錯誤的方式進行閱讀,或“從頭讀到尾”或“死記硬背”或“毫無章法”,錯誤的閱讀習慣,使得吸收能力和整理能力偏低,不具備把知識轉化成為能力的條件。
所以培養起正確的閱讀習慣尤為重要,要使書籍發揮出最大的價值,必須具備一定的閱讀技巧。
他在學生時期,也是一位“不讀書”的人,沒有重視閱讀的重要性,由於不會閱讀和寫作,在工作中吃盡了這類的苦頭。現在的他已經透過正確有效的閱讀,把讀書收穫的知識應用在工作中,成為這方面的領先專家。
《實用性閱讀指南》——它是我的第一本閱讀指導書籍,作為入門級的指南類書籍,內容淺顯易懂,邏輯清晰,非常適合新手或者基礎比較差的讀者閱讀。
本書的作者大巖俊之用了大量實用的讀書法則來講解自己是如何有效率地讀書、如何做筆記、如何牢記書中內容,以及如何將書中的內容付諸行動。現在你只用3個步驟:設定讀書目的,製作思維導圖和迅速行動起來,就可以牢記一本書的內容,並切實將其轉化成自身能力。
確定讀書目標
在第一章開始,作者首先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概念:“確定讀書的目的”。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每一本書的寫作,都有其目的與作用,寫作的目的如此明確,那麼閱讀的目的也應當要明確。
作者主張帶著明確主動的意識去行動,這樣會更加專注,也更能集中注意力,去吸收和學習到對自己有用的知識,因此收穫會更加豐厚。
作為經典權威的閱讀書籍,《如何閱讀一本書》中同樣提到主動閱讀的重要性:“這個讀者比另一個讀者更主動一些,他在閱讀世界裡面的探索能力就更強一些,收穫更多一些,因而也更高明一些。讀者對他自己,以及自己面前的書籍,要求的越多,獲得的就越多。”
帶著主動意識和目的去閱讀,有三大好處:
帶著問題去尋找答案。 能獲取更有價值的資訊和知識。 更關注於讀書本身。明確目的,知道自己“想從這本書裡得到什麼”,再去閱讀,這樣就能“集中火力”,更容易找到想知道的資訊。
那麼該把火力集中在哪裡呢?這就是讀書的下一個目標。很多人看一本書要從頭到尾一字不漏的看完,讀完以後根本不記得書中到底講了什麼,時間過去不說,還完全吸收不到書中有價值的營養,此時的焦慮就開始浮現。
書中提出一個重要的定律:二八定律。這個定律由義大利經濟學家維弗雷多·帕累託發現,“社會上20%的高收入者佔有80%的社會財富。”這個定律已經被運用到很多方面,在讀書上則可歸納為“全書最重要的20%,佔有80%的內容。”也就是說一本書的重要內容只佔整本書的20%。找出這20%的重要內容,做筆記,反覆閱讀,便可加深記憶。
不要覺得沒有讀完整本書很可惜,《高效能閱讀》一書中提及的法國當代作家尼埃爾·佩納克 的著作《宛如一部小說》,裡面介紹了“讀者權利十條”,也就是說讀者有十條閱讀的權利,第三條讀者擁有的權利就是“不讀完的權利”。 只有不善讀書的人,才會被必須從頭到尾讀完的觀念所束縛。勇敢地丟棄那無用的80%,你就牢牢抓住了讀書的主動權,不再焦慮,也不再淪為書籍的奴隸,而是真正成為書籍的主人。
製作思維導圖
要想牢記書中的內容,必須要有意識地輸出,最簡單有效的一個方法就是製作讀書思維導圖。英國教育家託尼·博贊提倡的思維導圖,現在已經風靡全世界,其應用的範圍非常廣。
思維導圖,由一個特定的中心思想來進行內容的延伸,並呈放射狀地向四周擴散其思想的分枝內容。用彩色的枝幹和簡短的關鍵詞來表現整個思維,完整的思維導圖類似於腦神經細胞。用色彩和圖形來表現更直觀更利於記憶,總分分的表現形式更有利於知識的整理和構思,所以思維導圖的應用受到很多人的推崇。
利用思維導圖,可以輕鬆把握整本書的結構層次。中心思想就是書名,延伸出去的分枝就是書本的章節或者你提出的問題,從章節再擴散出去的就是章節的內容或者自己在書中尋找到的答案。思維導圖的層級不受限制,可以有一層兩層,也可以有三層四層,甚至可以達到五層六層以上。
一張A4紙,一個思維導圖,就可以把龐大的書籍資訊整理出來,它的優勢區別於普通的筆記非常明顯:
整理思路; 大幅提高構思水平; 提高記憶力; 容易產生新的創意; 可以簡短地總結大篇幅資訊; 圖表等增加視覺效果,讓人一目瞭然;迅速行動起來
把讀到的知識轉化成能力,才真正把書籍的價值發揮出來。《這樣讀書就夠了》一書中,也在傳遞著同樣的資訊,“讀者應該具備高效的學習能力,把知識拆為自己的能力,助力自己成為專家。”
讀書應該是一個自我指導的過程,讀者要學會從書本發現行動目標,然後馬上去實踐,那麼這個指導過程才算完成。
書中提出一個SMART法則,即Specific(具體的)、Measurble(可預見的)、Achievable(可達到的)、Realistic(實際的)、Time-bounf(有期限的)每個單詞的首字母組成。
也就是說,在規定的時間內,可以完成清楚詳細的切實可行的目標。比如一年讀100本書,兩年後透過技能的提升,年收入達到20萬元等等。如果給自己設定太大的不具體的目標,實現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那麼只會是折磨自己的一件事情。
任何一專案標的達成,都不會太順利,在行動的過程中,你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是:行動和目標之間的差距有多大,並根據實際情況,為縮小差距而改變對策。可以用提問的方式來給出具體的行動方案:比如怎麼做?和誰做?在哪裡做?何時做完?不斷地深入思考,困難就會被逐漸瓦解,直至目標的完成。
《如何閱讀一本書書》中的讀書法,不僅可以幫助讀者快速提高閱讀能力,而且還能把所學知識轉化成能力。在今天,會閱讀已經成為一種技能,希望讀者們可以透過這本書,掌握一定的閱讀技能,發揮書籍最大的價值,併為自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