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賽麥大弘

    謝邀,建文帝朱允文在政治上太幼稚,削番太過冒進,給人以口實,朱棣擺明不起來清君側就沒有活路,華人非常同情,在政治上首先熟人一招。其次,戰爭本來就是你死我活,他給前線將士下命令:勿傷吾叔。結果吾叔才不管你的死活。在靖難之役中朱棣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很靈活地採取假投誠的手段喘口氣,歇歇腳,再戰。朱允文很愚蠢每次都答應不懷疑,最後身死,給後人唏噓。

  • 2 # 魔方歷史觀

    “靖難之役”是明朝皇室內部關於帝位的一場爭奪之戰,這場戰爭使得“燕王朱棣”成為了“明成祖”,作為失敗的一方,建文帝本身是有著很大的優勢能夠壓下這場“叛亂”的,而建文帝又是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爛”的呢?

    靖難之役的導火索——建文帝“削藩”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後,為了“朱家天下”的穩固,就把自己的兒子這樣的皇室子孫分封到了各地為王。在一開始時,這些分封之後的藩王,在他們的轄區都有著不小的權力,這對朱元璋來說不算什麼,朱元璋能震住他們,但對於朱元璋的接任者,也就是建文帝來說,藩王勢力過大是會對建文帝的皇權造成威脅的,所以,建文帝不能讓這些藩王勢力不受掌控,於是,建文帝就採取了一些措施,也就是實行“削藩”政策,並且處理的特別果斷利落,先後廢除了五位親王。

    而分封的諸王中,燕王朱棣是比較有實力的一個,軍功赫赫,很有威望。作為朱元璋的兒子,朱棣沒能當上皇帝本身心中就比較不滿,而自己的這個侄子,也就是建文帝開始了“削藩”,並且十分果斷,廢了五位親王,朱棣心中明白,自己沒有被廢,是因為自己實力相比於其他藩王較大一些,所以建文帝還沒有動手,但是,“削藩”的刀早晚會落到自己頭上。所以朱棣感覺與其坐以待斃,等著建文帝來“收拾自己”,不如果斷出擊,與建文帝來一場較量,分個勝負,還能去爭一爭帝位。

    於是,以“清君側,靖國難”為名的“靖難之役”就開始了。

    建文帝是如何把自己的一手好牌打的稀爛的?

    在“靖難之役”之初時,朱棣其實只有八百親兵,當時的軍隊在所有權上都是屬於國家的,也就是都歸皇帝,藩王是沒有自己的所謂“私軍”的。但是,朱棣當年四處征戰,軍功赫赫,在軍中有著很高的威望,再加上朱棣本身是朱元璋的兒子,有著皇室正統的身份,又有著“靖難”的名號,所以,前來擁護朱棣的人很多,使得朱棣的軍隊人數增長很快。

    而在這個時候,朱棣屬於是剛起兵,朱棣的軍隊也只是在北平一帶,相比於建文帝一方,可以說朱棣的勢力還是很弱的,而建文帝一方在各方面都佔有著壓倒性優勢。但是,對建文帝來說,無將可用,因為明朝的功勳老將們被朱元璋殺的差不多了,建文帝只能起用了一位倖存的老將軍耿炳文,但是這位老將軍並沒有能夠把叛亂鎮壓。於是乎,建文帝就換了主帥,換成了一個叫做李景隆的人,這個李景隆呢,軍事才能相比於朱棣,屬於不夠看的,而朱棣得知主帥換成了李景隆,非常開心,而後來李景隆的所作所為也是深得朱棣的心意。素不知兵,寡謀而驕,色厲而餒。除了更換主帥不明智之外,建文帝還下了一個讓人無奈的規定,就是不讓人傷害朱棣。東昌之戰,朱棣親身征戰,建文帝一方的兵將多次有機會殺了朱棣,但是因為建文帝的命令,束手束腳,也不敢傷害朱棣,又不好去活捉他,只得放任朱棣在戰場上衝殺,如果建文帝不下這樣的命令,那明朝後來的歷史也就沒朱棣什麼事兒了。“毋使朕有殺叔父名”

    建文帝將自己手中的好牌打的稀爛,使得最後,朱棣兵臨城下,發生了“金川門之變”。而在金川門開門迎降的,就有建文帝曾經任命的主帥李景隆。

    靖難之役之後,明朝江山易主,朱棣由燕王成為了“明成祖”。

  • 3 # 小熙為人人

    “靖難之役”是明朝歷史上第一場內戰,是建文帝為鞏固皇權,削除藩王朱棣的權力而引發的。

    咱一塊看看建文帝作了哪些愚蠢的決定,導滿手好牌打成爛牌:

    (建文帝朱允炆)

    爛牌一、婦人之仁

    在靖難之役中的東昌、夾河、藳城之戰 ,朱棣多次有戰敗或被殺的可能。但由於建文帝頒佈了“毋使朕有殺叔父名”旨意,手下將士們很難活捉朱棣,又不敢傷他性命。只要他出現的地方,連槍炮都不敢放!朱棣仰仗著這個“免死金牌”,多次在敵陣中橫衝直撞、化險為夷,在敵軍眼皮底下得以全身而退,最終扭轉戰局!

    這絕對是建文帝打的最爛的牌,若無他的禁殺令,一百個朱棣也死了!婦人之仁要不得!自古帝王之爭從來都是六親不認,血雨腥風!

    爛牌二、不會用人

    建文帝原打算讓張昺,謝貴、張信在北平幹掉朱棣。當時朱棣的部隊都被調到了開平,滿城都是張昺、謝貴的部隊,本來已經是十拿九穩的事,但建文帝卻把這三個人都看錯了!

    首先,張信叛變,把建文帝的部署密報朱棣。即便這樣也沒事,朱棣已是光桿司令,張昺、謝貴卻手領重兵。但可氣的是,張謝等人有勇無謀,竟中了朱棣的鴻門宴之計,在席間丟了卿卿性命。嘴饞加腦殘!

    爛牌三、臨陣換將

    兩軍交戰最怕臨陣易將!但建文帝卻多次換將,先是用敗到固城不出的老將耿炳文,然後是李景隆,統領60萬大軍都佔不了便宜。再就是盛庸、鐵鉉等人。頻繁換將,犯了兵家大忌!

    (明成祖朱棣)

    朱棣跟著父親朱元璋南征北戰,是能征慣戰的沙場老將,而建文帝心慈手軟,乳臭未乾,他爺爺朱元璋也沒能給他留下什麼良將,打不過朱棣實屬正常!

    據說當年朱棣攻入建文帝的皇宮時,宮中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傳言甚多。

    有說建文帝自焚而死的;有說建文帝落髮為僧,雲遊天下;還說建文帝逃到東南亞,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就是尋找他。

    建文帝的真正下落成為明史上的一大懸案。

  • 4 # 歷史de縫隙

    朱允炆大家都熟悉了,朱元璋的嫡長孫,父親是大名鼎鼎的朱標。

    回到問題上面,朱允炆21歲當了皇帝,他在繼位以後做了哪些錯誤決定呢,我來列舉一下。

    1、削藩太急,削藩的物件選擇不正確。朱允文登記以後,面對眾多藩王叔叔他選擇馬上削藩,這是不可取的。新君繼位,一定要穩固自己的帝位,把內部安撫穩定之後才能去處理外部矛盾,老子說過治大國如烹小鮮,看來朱允炆只學了儒家思想沒有去學習老子的思想啊。朱棣在靖難之役成功以後兵強馬壯也沒有說馬上去把藩王全部除掉。由此對比可見朱允炆急迫削藩的愚蠢,也許是新皇帝自己想有一番作為導致的吧。

    既然選擇削藩,就要有輕重緩急,分析哪些藩王是我馬上要拔掉的,哪些藩王是威脅比較小的可以緩一緩的,還有一些藩王可以拉攏的。朱允炆的選擇是柿子要找軟的捏,建文元年一年之內削藩五個,全部都是那種小的藩王。這就影響很壞,藩王們一看,朱允炆這侄兒不厚道啊,這是要趕盡殺絕啊,比他老子朱標差遠啦,趕緊加強實力,各地藩王紛紛暗地裡招募兵馬以備不測。如果在削藩之初,朱允炆直接把矛頭對準實力雄厚的藩王如燕王,拉攏一些小藩王,我想猝不及防的燕王很難打贏這種無準備的仗。

    2、把朱棣的兒子放回去。這是極其愚蠢的舉動。當年燕王還沒造反的時候,燕王有三個兒子在在南京做人質,朱允炆不知道是怎麼考慮的(可能是朱棣演技比較好,騙過了朱允炆)把燕王的兒子給放了,這是何其愚蠢啊!如果朱允炆不放人質,燕王可能不會下這麼大的決心發動“靖難之役”。

    3、用人不當,瞻前顧後。朱允炆是沒有經歷戰火洗禮的年輕君王,他的經驗和膽識都遠遠不如身經百戰的朱棣。朱允炆也許飽讀詩書但在武略方面顯然是個新兵蛋子。有人說朱允炆的老師和崇禎皇帝的老師是一樣的,有那麼點意思。朱允炆的文臣相對來說都是大儒,對於戰爭顯得很生疏。在點將方面,朱允炆缺乏睿智。老將耿炳文、盛庸等曾經將戰線拖入僵持,朱允炆卻在這個時候毛手毛腳,派出一批草包將軍如李景隆之輩統帥大軍,以致一敗再敗。

    4、眼高手低,準備不足。既然朱允炆決定削藩就要做好萬全準備,畢竟歷史上也有七國之亂可以借鑑。從後面的靖難之役來看,朱允炆顯然沒有做好準備。如果當初藩王進京弔孝的時候直接拿下朱棣,也許結局也會不一樣。

  • 5 # 125878215蜂獾

    謝謝悟空邀請,在明朝歷史上,發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變那就是靖難之役,就是因為這場戰爭,建文帝被迫讓出皇帝的寶座,燕王朱棣終於登上皇位,我們就扒一扒建文帝為什麼失敗,是因為心慈手軟嗎,要想當皇帝就得六親不認,翻臉不認人,否則就別想當皇帝,失去皇位你什麼也不是,在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駕崩,由於太子朱標死的早,根據祖宗禮制由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即皇帝位,但是建文帝面臨各位叔叔任藩王,而且勢力越來越大,嚴重威脅皇帝的統治和地位,所以建文帝採用大臣齊秦,黃子澄的建議,那就是削弱藩王的勢力,當然這也不是一個好的建議,不應該急於削藩,這樣非常容易逼藩王造反,雖然建文帝是當今皇帝,但是建文帝的勢力並不強大,應該把削藩的事放一放,積極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結果建文帝即位才幾個月就開始削藩,從根本上做出錯誤決定,應該先穩住各位藩王,而不是急於削藩,周王,代王,岷王被廢為庶人,湘王自殺,朱棣退無可退也只能起兵造反,開始沒有人認為建文帝會輸,因為建文帝掌控百萬大軍,燕王朱棣手上有三萬人,後來軍隊發展到八萬,據傳說建文帝說過勿使朕負殺叔之名,使大軍面對朱棣大軍畏首畏尾,才導致後來的失敗,其實這也不是失敗的主要原因,還是在用人用將上出現問題,逐漸變成朱棣越打越強大,真的是一將無能累死千軍,開始是耿炳文其前線防禦軍隊完全沒有破壞,而且耿炳文手上掌控十幾萬軍隊,朱棣並不敢和耿炳文死磕決戰,朱棣事實上也是饒過防守嚴密的山東直取首都南京,其關鍵一招是錯用沒有將帥之才的李景隆,正是這個李景隆率領50萬大軍被朱棣擊敗,50萬大軍一潰千里,丟棄的糧草物資就解決了朱棣最需要的後勤保障問題,由於李景隆指揮不當臨陣脫逃,並沒有追究責任,反而加派援軍,算上收攏的敗兵,李景隆掌控60萬大軍,建文帝從小受儒家教育對臣子非常好,對宦官非常苛刻,認為宦官都是禍國殃民之輩,稍有錯誤就加以嚴懲,朱棣在山東面對鐵鉉,盛庸死守濟南毫無辦法,拼消耗朱棣肯定失敗,這時一個宦官帶來一個天大的訊息,那就是首都南京空虛,所以朱棣決心賭一把,繞過山東,直取南京,但是如果南京防守嚴密有二十大軍防守,朱棣久攻南京不下,援軍趕到就會將朱棣消滅在南京城下,而且朱棣根本沒有後勤保障,只要堅守15天朱棣就會糧草全無,朱棣就會不打自亂。建文帝是自己作死,只能怪朱標死的太早,否則歷史將改寫。

  • 6 # 甬城阿斌

    建文帝出了什麼昏招,導致失去皇位,網友們已說得很多了,例如不該下令不準傷害燕王等,這些都對,但最大的失策還是削藩太急!

    朱元璋去世時,開國武將已被他殺完,建文身邊已可用之將才,又害怕叔父們的勢力,因此削藩。但他一開始就錯了,削藩不是這樣削法的。怎可以一氣削了好幾個藩,還逼死了一個?當時就算最強大的燕王、寧王,所擁之眾也不到十萬,面對整個大明帝國,豈有必勝的把握,怎敢隨便造反?再說開國功臣已被殺完了,鎮守邊疆總要人吧?靠叔父總比靠外人好吧?若是害怕叔父手裡的兵權太重,難道沒有好辦法應付,一定要搞得血淋淋的,把叔父們逼死逼反嗎?要是把燕王改封到南方,把寧王改封到西北,其他藩王的封地也換一下,不就把他們的軍事勢力拆散了嗎?燕王是看到其他藩王被廢,有人自殺才造反的,要是僅僅改封地,會反嗎?這樣既可防止他們起異心,又保全了叔侄親情,萬一外敵入侵,還可請叔父上陣禦敵,不是很好嗎?但建文搞得血淋淋的,燕王不反才怪!他手下又缺乏可用的將才,不敗何待!

  • 7 # 宏發超市趙榮青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太祖朱元璋之孫,皇太子朱標之子,明朝第二任國君,由於其父朱標早逝,按照明律朱允炆先被太祖定為皇太孫。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登基,改年號建文元年。

    建文帝登基執政以後為了鞏固皇權,實行了一糸列的變革,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削藩。朱允炆知道自己是個子侄帝,上邊眾多的叔叔輩的藩王不是手握重兵就是坐鎮一方,對自己的政權構成了威脅,如果不削弱這些人的勢力將影響到自己的統治,於是開始了削藩之舉。這也觸動了很多人的神經,其中就有燕王朱棣。

    朱棣,生於1360年洪武帝朱元璋封他為燕王,封地在北方,對於侄子朱允炆繼位朱棣本身就不服,再加上這麼快就削藩,這不是耍他的命嗎。但是自己的三個兒子還被扣壓在北京當人質,朱棣也不敢輕舉妄動,只能等待時機。其間也裝瘋賣傻請求皇帝遣反他的兒子們。直到1399年他的幾個兒子陸續回到他的身邊,於是燕王再無顧忌舉兵對抗朝庭。建文四年燕王帥兵攻克京師,建文帝朱允炆及其隨屬卒於火難,史稱靖難之役。

    縱觀整個靖難戰役之過程,筆者認為建文帝作了以下幾件錯事導至自己身陷圇圄

    1,為保皇權急於削藩,登基才短短的幾個月就開始削藩,自身的政權還未鞏固就開始算計別人,這叫飢不擇食。

    2,放虎歸山,本來燕王朱棣的三個兒子留在京城做人質,燕王投鼠忌器不敢輕舉妄動。

    3,用人不當,錯用主帥李景隆導至皇城被攻破。

    4,心慈手軟,建文帝幾次將燕王朱棣圍困,但不願擔侄子殺死叔叔的罵名而讓朱棣一次次脫困。

    以上幾點個人看法,如有不敬請諒解。

  • 8 # 逍遙三浩

    說起朱允炆(建文帝、明惠帝)呢,大家肯定很熟悉。他是一個可悲的人,本該由他的父親朱標繼承皇位的,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在朱元璋當政期間,朱標就去世了,留下了自己年幼的兒子朱允炆,朱元璋疼愛自己兒子朱標,同時也疼愛自己的孫子朱允炆。朱允炆的性格和朱標的性格差不多,都是個老好人,性格溫順,最後朱元璋決定把皇位傳給朱允炆。最後朱元璋駕鶴西去了,21歲的朱允炆繼位。

    當時有很多藩王都不服氣,其中以朱棣最囂張。在朱元璋在世的時候,就告誡朱允炆小心自己的幾個叔叔。

    當上皇帝的朱允炆,因為想要穩固自己的地位,尤其背後還有幾個叔叔威脅著,所以就決定削藩。畢竟是年輕,同時對五個藩王出手,不出事才怪呢。藩王們認為,既然皇帝(侄子)不仁,我們也不義,就在背後鼓動著。同時當時在朝廷中當官的,首文官多,這就是朱元璋留下的禍端,他害怕,他去世之後,活著的武將們造反什麼的,畢竟只有他自己才能壓住他們,加上當時的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導致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因此朝中,真真正正有才學的人並不多。所以朱允炆就是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進行了削藩,所以說,朱允炆有點年輕,太心急,他要做的應該是韜光養晦,先穩固了自己的勢力,發展壯大之後,才進行自己的目的。這正是他的錯誤之一。

    加上朱允炆太仁慈了,自古至今,好人是做不了好皇帝的,畢竟,好人優柔寡斷,不夠心狠,那麼就不能穩固自己的地位。就比如,當時朱允炆和朱棣進行大戰的時候,朱允炆下達了一個命令,正是因為這個命令,救了好多次朱棣的命,否則那還有朱棣的事。這個命令就是,不得殺害我的叔叔朱棣。朱允炆啊,人家想要你的命,而你卻維護著他。所以正是這樣的結果,導致朱棣一次次的化險為夷。這是錯誤之二。

    朱允炆用人不當,瞻前顧後,目光不長遠,讓一群文人為自己做參謀,真是開玩笑,說白了就是紙上談兵。加上朱允炆的不夠果斷。然而用人不當,本該有利的局面,卻變成劣勢。這就是錯誤之三,乃至更多的錯誤... ...

    朱允炆(建文帝)是個好人,但是正是因為他的性格,鑄就了他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皇帝。也怪朱允炆從沒有經歷過戰場的殘酷。如果不是以上幾點,或者局面會另外一種!

  • 9 # 寓理帥氣親愛精誠

    建文帝手裡兩個王,四個2,然後就是3,3,4,4,5,6,6,8,8,9,9,10,J,J,一共二十張牌。朱棣手裡AAAA,KKKK,QQQQ,J,7777,一共十七張牌

  • 10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歷史上發生過不少削藩事件,這些削藩事件很少有失敗的。之所以都不容易失敗,一是因為削藩是眾望所歸,代表全國各階層的利益,包括老百姓的利益。畢竟所有的老百姓都不願意藩鎮割據,藩王造反。二是中央軍隊強大。不管藩王怎麼打,其力量都是比較弱小的。其軍隊無論人數、實力都是不夠的。而朝廷不但有強大的軍隊,還能獲得各方的支援。三是朝廷削藩名正言順,理直氣壯,站在輿論的制高點上,根本就不用宣傳,大家都明白這樣做沒有錯。

    建文帝削藩,也佔有這樣的優勢,他也是理由堂堂正正,也獲得了全國性的支援,也是中央軍隊十分強大。但最終他苦戰四年,卻被打敗了,而且的皇位也被奪了。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建文帝會輸得這麼慘呢?

    (建文帝劇照)

    一、削藩策略。

    我認為,建文帝削藩這件事沒有錯,但是削藩的策略是欠考慮的,處置是不恰當地,體現在以下幾點。

    其一,打草驚蛇。建文帝削藩,採用的是由弱到強。先削奪那些能力不強的藩王,包括周王、齊王、湘王、代王、岷王。朱允炆集中性地對這五王進行削藩,這無疑是一種打草驚蛇的表現。

    其他藩王都明白,接下來就是對付自己了。

    外華人有一句話叫“斬首行動”,中國古代也有一句話叫“擒賊擒王”。只有這樣做,才會付出極小的代價。李世民就是透過這種方式發動“玄武門政變”取得成功的。劉邦抓韓信,也是這樣成功的。顯然,建文帝的做法,第一步就錯了。

    事實上,建文帝並不是沒有機會,朱棣曾經違背朱元璋遺囑,到南京祭拜去世的朱元璋。建文帝當時大可以利用這個機會,一下就把朱棣給擒拿了。但他偏偏放朱棣回去,派軍隊去打。這不是太笨了嗎?

    (朱元璋劇照)

    其二,心狠手辣。建文帝之前在削奪五個藩王的時候,對這五王打擊得非常嚴厲。如果這五王確實犯了不可饒恕的錯誤,如此嚴厲打擊,也沒有錯。但問題是五王基本上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雞毛蒜皮的事情卻如此大動干戈,明顯就是為了削藩,做得毫無親情可言,也毫無人性可言。這一點,所有的藩王都看見了,內心都非常不滿,也非常恐懼。

    其三,一視同仁。建文帝削藩,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團結一部分人,打擊另一部分人。這樣有步驟又節奏地來,並以此達到全面削藩的目的。

    可是建文帝並沒有進行分化瓦解,而是一視同仁。一副要把全天下的藩王一股腦兒全削掉的樣子。這樣怎麼能得到其他藩王的支援呢?

    其四,不給保障。藩王們可能也明白,自己的勢力太強,會影響朝廷的統治。但是,建文帝得想一個妥善的安置策略啊。動不動就尋一點理由,把藩王廢為庶人。同樣是老朱家的後人,憑什麼你朱允炆就是一言九鼎享樂無數的皇帝,而其他藩王卻必須是庶人呢?

    趙匡胤要削奪大臣的兵權,但他採用的是“杯酒釋兵權”的方法,他是用金錢買權力。被削奪了兵權的大臣,其實也不吃虧。建文帝卻一下把藩王們變成庶人,誰受得了這個呢。

    沒有想好安置策略,就匆匆忙忙削藩。讓藩王們情緒非常激動因而冒險對抗,結果糟糕,是可想而知的。

    (耿炳文劇照)

    二、戰爭策略。

    比削藩的策略更糟糕的,是建文帝的戰爭策略。

    其一,選將錯誤。在四年的戰爭中,建文帝先後撤換了三任主將。第一任主將是老將耿炳文,第二任主將是紈絝子弟李景隆,第三任主將是資質平庸的盛庸,沒有一個有打仗的能力。

    本來燕軍的力量根本沒法和朝廷軍相比,就算朱棣奪了寧王朱權的“帶甲八萬,革車六千”,力量其實還是比較小的。但是,建文帝的朝廷軍卻一敗百敗,讓燕軍像切蛋糕一樣,一下接一下切去。

    選將錯誤,固然是朱元璋殺功臣造的孽,但也不得不說,朱允炆看人的眼光,確實是非常有限的。

    其二,遙控指揮。朱棣和朝廷軍打仗,幾乎都是親臨前線,衝鋒陷陣。他為了激勵將士們的鬥志,還有幾次親自去中央軍的營寨中殺一圈出來,面不改色。而且整個戰場形勢,他也都瞭如指掌,能夠及時調整。

    但是朱允炆卻只是躲在皇宮裡遙控指揮,從來不去前線。更不打感情牌,籠絡將士。這是他和朱棣最大的區別。

    其三,疲勞作戰。建文帝和朱棣的戰爭,打了四個年頭。這個時間打得太長了,一直沒有成效,最終將領疲憊、士兵疲憊,都集中不了注意力了。

    而朱棣在熬過了朝廷軍的數次攻擊以後,準確地找到了反攻點。他不再不攻城拔寨,一城一池地爭奪,而是長驅直入,直搗京城。這種刪繁就簡的打法,歷史證明是非常正確的,他也因此迅速獲得國家。

    總之,建文帝方法步驟及戰爭策略都不恰當,他確實是有一手好牌,但是都給他打得稀爛。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嫦娥奔月裡為什麼要寫那麼多后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