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生活的小鳳
-
2 # 安若晴天
養育寶寶是一個漫長而又巨大的工程,爸爸媽媽們都是歷經艱辛,費盡心思,才能看到自己的寶寶慢慢地長大,但這些寶寶們並不能體會,而且還變得非常不聽話。
寶寶在1歲多時,學會了自己走路,有了自己獨立活動的範圍,於是,他的個體意識開始逐漸發展,不再隨意聽從別人的安排,而是憑藉自己的意願和思路來活動,尤其是在2歲以後,這種表現更為明顯,因為寶寶進入了人生的第一個反叛期。
(1) 首先,父母應該坦然面對寶寶的這種變化,不要條件反射性的利用強勢手段來解決,因為這可能會使寶寶將來變得唯唯諾諾、沒有主見,或變得陽奉陰違,或認為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手段,甚至會延長寶寶的反叛期。
(2) 其次,當與寶寶發生衝突時,父母要給寶寶充分的尊重,以免因傷害到寶寶的自尊而使衝突越演越烈,然後再跟寶寶好好地溝通,試著站在他的立場想一想。如果寶寶的想法只是違背了你的意思,而本身並沒有原則性的對錯,那麼多數情況下要尊重他的想法;如果是原則性的問題,那你就要堅持原則了。
另外,你也可以採取轉移注意力或冷處理的方法來解決。
-
3 # 燕子寫作生活日常
孩子不聽話,最大的可能是大人的錯
1.孩子很喜歡跟家長“對著幹”,其實是大人忽視了孩子的心理規律。任何人都有自主的需要,希望自己能夠獨立自主,而不是被人控制的傀儡。一旦人的自由受到限制,孩子為了釋放負面情緒就會反抗父母的命令。
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一方面減少父母對孩子一些行為的牴觸感,另一方面也能幫助家長採取更恰當的方式解決和孩子之間的分歧。
2.每個孩子都可能成為非凡天才,但這種可能的實現,取決於家長和老師能不能像對待天才那樣的去愛護、期望,珍惜這些孩子。孩子的
成長方向取決於父母和老師的期望,簡單的說,你期望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孩子就可能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3.批評是一門學問。有節制的、善意的批評能夠讓孩子如沐春風,虛心接受,並很快改正。而不恰當的批評方式讓孩子心存不平,難以接受。家長們在批評孩子前最好先好好反省一下自己。
4寬容而不縱容,嚴厲而不失溫情,親近而不去溺愛,既讓孩子得到思想上的反思,又不讓孩子覺得父母討厭和囉嗦,這才是成功的教育。
-
4 # 莫小煙
這個問題我覺得不能這麼說,寶寶再小也是有思想的人,不是我們編輯的程式,怎麼可能完全聽我們的話呢。
養育寶寶是一項巨大的工程。
我就覺得聽話的寶寶長大了沒出息。
完全聽了大人的話,就沒有了自己的主意,將來在社會上生活的時候就會放棄自己的權利。
在家太聽父母的話,就會在學校太聽老師的話,萬一遇到一個思想不端正的老師。
在路上聽陌生人的話,萬一遇到的是壞人呢。
一旦孩子被逼聽話,成為一個聽話的孩子,就失去了自己的生命,變得不會思考,不會發言,不會爭取自己的權利。變得冷漠,報復社會。
所以,不要再認為聽你的話就是好孩子,不聽你的話就不好了。
大人試著去聽聽孩子的話。這一點更重要。
-
5 # 象媽愛生活
1、教孩子學會尊重
不管是孩子大小,都要學會尊重,孩子也是有想法的,要是從小就跟孩子講道理,告訴他是非曲直,那孩子肯定會懂事一些。一般孩子比較倔強不聽話的,可能就是平時跟家裡人不講道理的。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一定不要去打罵,要跟孩子交流,讓孩子表達他心裡有什麼不滿的想法。說出來以後就可以跟他講一下哪裡對哪裡錯,也避免冤枉了孩子。
2、要對孩子恩威並用
對於孩子來說,在不聽話的時候,根本什麼都聽不進去。所以對孩子這種情況要恩威並用,在孩子發脾氣哭鬧的時候千萬不能直接去理會他。等孩子情緒宣洩的差不多以後,他就會冷靜下來,要是一直理他他就覺得哭鬧是有用的,他以後還會用這種方式表達。可以等寶寶冷靜下來以後,覺得自己的這種方式不行的時候,就可以跟他講道理了。
很多寶寶的性格都是受身邊人的影響的,大人經常跟寶寶在一起生活。所以在平時生活中,也要跟孩子講道理,養成一個好的習慣,好的性格。這樣孩子長得以後,性格好了也會招人喜歡。
-
6 # 幸福婷88
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一方面減少父母對孩子一些行為的牴觸感,另一方面也能幫助家長採取更恰當的方式解決和孩子之間的分歧。
-
7 # 瀚嵇緩薇
孩子不聽話,可能是有原因的,多半是你沒有滿足他。所以要耐心教育,找出孩子的需求。我有一個兩歲半的寶寶,有時能氣死人,說什麼他都不聽,耍鬧起來怎麼勸都不聽,除非滿足他,有時有些事,是可以滿足他,有時不能,這個時候我們就要耐著性子好好的說教,給他講道理,告訴他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鬧也沒有用。或者用別的事轉移他的注意力。
-
8 # 高價值思維
寶寶如何教育是所有家長非常關心的問題,想做好但往往又沒有特別好的方法,很苦惱,寶寶的行為背後有規律可循,家長需要讀懂寶寶行為背後所代表的情緒和心理表達,然後進行管教會有效許多。
首先,家長需要對寶寶的成長和心理特點有認識。
現代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1-3歲多的寶寶“不聽話”是孩子成長階段的正常行為,1-3歲的寶寶稱為學步期兒童,寶寶開始從依賴大人的嬰幼兒過渡到追求自主活動的兒童,這種過渡不僅體現在身體和認知功能上,如走路和談話,也體現在兒童的人格特點以及與周圍他人的互動作用上。
學步期兒童在與他人的互動中變得更為主動、更具目的性,有時還會主動發起互動,大人也可以更清楚的“讀懂”兒童的這種訊號,這種互動幫助兒童獲得交流和社交能力。
在自主性的驅使下,學步期兒童熱衷於嘗試自己的想法、實踐自己的愛好以及進行自主決策,感到自己很獨特,必須驗證一些自己的觀念。典型的表現就是“叛逆”、“倔強”“不聽話”。
學步期的孩子也開始讓家長感到不好管、不聽話,很傷腦筋,美國家庭中有個說法叫“可怕的兩歲”,意思是帶孩子很辛苦。
作為父母需要意識到,以特定方式行事的兒童並不是出於任性、懶惰、頑皮或愚蠢,而是寶寶這個成長階段的成長特徵,更多的是與其情感、身體和認知的發展及其年齡相稱的行為,所以,家長也不用擔心孩子的這種“不良行為”會對孩子未來成長不利。
既然是孩子的正常行為,是不是意味著家長不需要對寶寶的行為進行管教和約束?
父母當然需要對寶寶進行管教的,但需要注意方式和方法。
父母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但是一定需要避免兩種常見的管教方式,一是對孩子嬌生慣養,對孩子百依百順;另一種是嚴厲的懲罰,比如訓斥、打罵、責備甚至虐待。這兩種方式都不會達到有效的管教目的,也無法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我們需要尋找能幫助孩子學會尊重、合作和解決問題的技能,幫助孩子感覺到有能力、歸屬感和價值感的方法。以下是筆者建議的一些方法:
1、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信念。知道自己孩子的特殊好惡和自然節奏,使氛圍儘可能積極,促使孩子合作,比如孩子好動好奇心強,家裡面的佈置需要注意孩子的安全,可以讓孩子充分的玩耍探索。
2、相互尊重,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法。尊重孩子的需要和人性,讓孩子看到什麼是“和善”,用建議而不是命令或訓斥,提供可選擇的機會,讓孩子感到有控制感(比如,你是現在洗澡還是作業後再洗澡?),如果孩子的行為惹人煩,可以建議做其它活動(比如,在孩子朝別的孩子身上扔果皮,可以帶孩子做其它的事情,轉移他的注意力。當然,如果是有潛在危險的情況,家長需要立即制止的。)
3、專注於解決方案,而非懲罰。威脅、警告、打罵、說教以及“賄賂”都不是明智的辦法。讓孩子知道你的期望(比如,當我們在這個操場裡時候,不要走出這個門),把高興的活動和要求連線起來(比如,你要想和我一起去釣魚,現在就不要玩了)。當孩子沒有立即順從你的時候,等一會再重複你的要求。採用“暫停”和非懲戒的方式結束衝突,把自己或孩子從衝突情境中轉移出來。
4、期望學步期兒童遵從“做”比“不做”更困難,比如要求兒童整理房間要比不要在牆上亂畫付出更多努力。
4、多鼓勵而非表揚。家長都知道孩子需要鼓勵,透過鼓勵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我價值感和自信,健康的自我價值感和自信是一個孩子所能擁有的最寶貴財富之一,那些知道如何鼓勵孩子、信任孩子並且教孩子技能的父母們,能最好的幫助孩子們培養自我價值感。
自我價值感讓孩子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能給別人帶來價值和貢獻,有歸屬感。同時,具有自我價值感的孩子適應能力更強,韋氏詞典裡這樣定義:“在不好的事情發生後,再次變得堅強、健康或成功的能力”,孩子的抗挫折能力、面對挑戰重新振作起來、再次嘗試和堅持不懈的能力,是孩子心理健康極其重要的部分。缺乏自我價值感的孩子會害怕失敗,並且不自信,認為犯錯就是無能,從而不敢嘗試挑戰。
自我價值感是無法透過父母給予的,需要孩子自己形成自我價值感,比如孩子自己嘗試爬樓梯、自己刷牙、自己穿衣服等,即使犯錯了也可以從中學習,犯錯是正常的,孩子會從中體會到自我價值感。
但現在家長並不能很好的區分鼓勵和表揚的區別,我們會經常看到家長為了鼓勵孩子,“寶寶你真棒、你真聰明、你是個好女孩、你太可愛了”讚揚聲不斷,但讚揚會給孩子造成一種“固化”的思維,只有在成功的完成某件事情時,他們才是“好孩子、聰明的”,是有條件的,如果做完了某事沒有喝彩聲,他們會覺得沮喪,缺乏歸屬感。鼓勵則是無條件的,指向某件具體的事情,具體的場景,只要是孩子的努力行為都值得鼓勵。
回覆列表
孩子慢慢大了,我們也就慢慢的老了。孩子的叛逆心理是永遠不可能很平衡的處理,那麼不聽話的孩子該怎麼辦呢,我們一起來學習,
1 本身孩子的心智不完全成熟,有時候不能完全和成人思維一樣,不能夠完全和成人較好的勾通。家長一定要耐心給孩子進行解說,
2 孩子也會有自己的道理。如孩子摸火小孩子會覺得很好奇,其實並不知道會燙,也不知道會造成損傷。 所以需要家長耐心進行解釋。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夠全部聽大人的話。
3 家長一定要知道孩子為什麼不聽話,找到原因有時候需要順序進行的溝通或教育,多進行常識性教育,可能會減少叛逆或孩子不聽話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