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民國時期的人文學科的發展是驚人的,雖比不上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五胡亂華時期的藝術造詣。但較今日“普遍平庸”之狀態,還是顯得尤為璀璨。例如章太炎,王國維,黃侃,劉文典,陳寅恪,馮友蘭,新儒家三聖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
6
回覆列表
  • 1 # 江河說歷史

    第二:又湧進新思想,無論是學習和見識民國時期都增長很快,新湧現的留學和出國,讓更多人出去增長見識和才識。思想和眼界更廣。

    第三:封建思想解放,讓人有更多的慾望去追求新的東西和學習新思想探索新思想,讓更多人思想開闊。

    第四:民國處於亂世,讓文人想不斷從文學上去幫助中國,解放中國,讓文人有了一個更大的平臺和動力。

  • 2 # 霍大勝

    任何一個現象,倘若要追溯原因,都離不開歷史傳統和時代背景。因此,這個問題也就大致分為三個方面。

    一:傳統觀念

    女人是一個國家的風向標,當女人追求知識時,這個國家是進步的;當女人崇尚自由時,這個國家是文明的;當女人崇拜金錢時,這個國家是腐化的;當女人攀附權貴時,這個國家是墮落的!

    如果把“女人”換成“文人”,所表達的含義還是一樣的。

    中國歷史傳統上的文人,崇尚士大夫精神。伯夷叔齊不食周慄,采薇而食,餓死首陽山。孟子的浩然正氣,士為知己者死等都是作為一種精神受人敬仰的。連乞丐都不吃“嗟來之食”,由此可見傳統觀念的影響之大。

    民國時代的文人,價值觀還沒有太扭曲,追求的還是知識和自由,而不是金錢和權勢。

    二:鯰魚效應

    日本人愛吃鰻魚,捕鰻魚的漁民很多。 但鰻魚捕撈上來後死亡率很高。但是有一位老漁民的鰻魚死亡率很低,價格也就賣的高,成為了大富翁。 原來他在裝鰻魚的船艙裡放了一些鯰魚。鰻魚和鯰魚天生好鬥,鰻魚為了對抗鯰魚而拼命反抗,它們的生存本能被充分地調動起來,所以大多能活下來。而其他人的魚只是擠在船艙裡等死了。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民國時代的文人,和先秦諸子百家時代一樣,因為處於亂世而有憂患意識,這就迫使他們就像被鯰魚追趕的鰻魚一樣不停地去思考,不斷地去創造……

    三:國際大環境

    最後一個原因,是東西方文明碰撞。因為驕傲的華人在“天朝上國”的美夢裡睡了幾千年,突然間被1840年的炮響驚醒。醒來後他們才發現:被稱為“蠻夷”的西方不但還有另外一個和自己相同的文明,而且在物質文明創造上已經把自己遠遠拋在了身後。

    五四新文化運動就是最好的說明,但過於沉痛的反思,卻讓他們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從原先的固步自封到最後的全面否定。這一正一反,到了民國後期,就成了“合”。

    正是這幾個主要原因,才造就了眾多的民國大師。可能有人會認為少了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學術自由”,其實這種“自由”在亂世年代,是不言而喻的!

  • 3 # 525207

    時代不一樣,科技發展不一樣的必然結果。重要的有以下幾條:一是民國時期普遍文化素質低下,讀書的人稀少,物以稀為貴,成名是較容易的;現在讀書人是億為計數,物以多為濺,成名很困難,讓人認可更困難。二是科技水平天壤之別,特別是人工智慧的興起和發展,基夲改變了過去讀書,索引,撰稿,成書,發表等傳統的方法,人們接受認可知識的速度徹底改變,自然對所謂大師的認知就很苛刻了。三是時代不一樣,標準不一樣,需求不一樣,特別是人文學科,傳統與現代之爭,繼承與發展之爭,經久不息,誰也不服誰。在這種環境下,想成大師,有多少人認可?特別是國門開放後,又出現中西之爭,要想成為大師就更困難了。加之,不同時代都有不同的問題產生,過去大師的許多研究解決不了當下面臨的問題,現在的一些"大師"也束手無策,人們對大師也不會盲目崇拜了,大師不大師的也就無所謂了。

  • 4 # 淡漠千里1

    首先,這些人從小接受的本就是傳統教育,本就該達到他們那樣的國學水平。之所以顯得突出,是因為在那個混亂的年代能夠有條件接受教育的人本來就很少的緣故,世無英雄遂使庶子成名。其次,這些人的國學知識大都是民國之前獲得的跟民不民國的沒關係。

  • 5 # 陳一逛

    思想自由,學術自由,知識分子參政議政積極性很高,確確實實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知識分子社會地位高,收入比一般人高出很多,可以專心學術,中西交流很好,很密切認真,很多人確實抱有救國救民的信念出國認真學習,很紮實的!學成回國,自己愛國救民還教育學生,那個時候,真的是個美好時代,中國歷史上還有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百花齊放,這個問題是問,“民國時期為什麼出更多的人文大家”?沒錯,民國大師輩出,人文史學大師尤其多,因為那個時候華人在尋找一條路,一條強民富國的路!各種各樣的思想,主義啊!都要有人來作理論完善和宣傳!

  • 6 # 烏鴉41174151

    激烈的碰撞,容易誕生耀眼的火花。這點民國和春秋一樣,如果要問魏晉和唐朝,那就是另一回事了,畢竟,不是隻有亂世才是文化的沃土。

    個人覺得民國大師的大量出現,是因為文化束縛幾百年後得到解放,同時受到西方文化衝擊使得思維開闊,因此紛紛湧現。

    多說一句,現代大師不多,並非我們不如民國,而是國家主流不在此,金錢也容易讓人迷失。

  • 7 # lang11812

    民國初,的那些所謂國學大師都是些扯蛋東西。他們半通不通地學了些西方東西,然後再換著法子用西學來詮釋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搞出些個花裡胡哨的來忽悠,禍害大家,還美其名曰“國學大師”。其實,就是不中不西的玩意。和今天課堂上勤學苦練的莘莘學子比起來,真不是東西。

  • 8 # 帝國的臉譜

    民國這段短暫的歷史,是與春秋戰國時期有得一比的,戰亂連年,政權頻繁更迭,“城頭變幻大王旗”。而與戰亂和世變劇繁相伴相隨的,是文化的超前發展和人才的不斷湧現,春秋戰國時期,孔子、老子、莊子、荀子、孟子、墨子……諸子百家,各持其說,自成其說,光耀千古,至今還是人們“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的文化高峰,讓人高山仰止。

    民國時期的文化風景與之又何嘗不是驚人的相似?有急進的,有保守的;有倡洋的,有尊孔的;有標新立異的;有守成復古的;有主張全盤西化的,有仍然拖著一條辮子、抱著三寸金蓮死不放手還振振有詞的。

    在這些現象的背後,是數量驚人的文化名人的精彩人生和人生的精彩展現,隨便將文學、藝術、教育、學術方面的名人琢磨一下,就能列出一個長長的而且光輝燦爛的名單:

    康有為、梁啟超、辜鴻銘、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章太炎、黃侃、劉師培、蔣夢麟、蔡元培、梅貽琦、梁漱溟、吳宓、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錢玄同、胡適、李大釗、陳獨秀、茅盾、郭沫若、梁實秋、巴金、魯迅、周作人、聞一多、林語堂、老舍、葉聖陶、傅雷、徐志摩、戴望舒、郁達夫、瞿秋白、錢鍾書、沈從文、張愛玲、冰心、蕭紅、夏衍、趙樹理、丁玲、張恨水、曹禺、梅蘭芳、阮玲玉……

    我估計,很多人看了這個名單之後,還能夠隨便在這之後加上很多自己心儀、而且放置其中絲毫不會遜色的名字,而且不單這些人的學術、文章、貢獻,大家都能道出個子醜寅卯來,就連這些人的生活趣事、知交往還、愛情婚姻、人世浮沉,很多人都會津津樂道。

    讓後人記住名字已屬不易,讓人記住事蹟,並且以之為人生高峰來景仰膜拜,便只能說明這些人真值得尊敬、值得學習、值得懷念,也說明他們是真正的學問家、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

    群星閃耀、人才輩出,是那個時代的特點。那麼,如此優秀的人才為什麼會齊聚民國,成為歷史長河中一道異樣的風景的呢?重要的一點是時代、時勢,是時代造英雄的結果。當清朝的緊閉的國門,終於在外國列強的堅船利炮下被轟開,當沉睡的人們,終於被西方現代化的聲光電氣給驚醒後,帶來了民族的災難,同時也帶來了西方的先進技術和百花齊放的思想,在異域文化的衝擊下,產生了文化碰撞的時代精華。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自由。胡適說過:“沒有學術自由,哪裡談得到學問?”說明彼時文化繁榮的背後,有著學術自由的深厚背景。民國時期,軍閥林立,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政權更迭經常。而在這政權不斷更迭的背後,是軍閥們的你死我活的爭鬥,而只顧爭鬥,反給作家、學者們留下了自由揮灑的空間。加上,西風東漸下,大家各抒己見,自由表達,不論對錯,只論是否精彩,如逃脫牢籠的鳥兒,晴空萬里任我飛,自然是精彩紛呈,很多傳世作品就是這樣出來的。

  • 9 # 東方京川

    群星閃耀,人才輩出,是那個時代的特點。那麼,如此優秀的人才為什麼會齊聚民國,成為歷史長河中一道異樣的風景的呢?重要的一點是時代,時勢,是時代造英雄的結果,當清朝的緊閉的國門,終於在外國列強的堅船利炮下被轟開,當沉睡的人們,終於被西方現代化的聲光電氣給驚醒後,帶來了民族的災難,同時也帶來了西方的先進技術和百花齊放的思想,在異域文化的衝擊下,產生。文化碰撞的時代精華。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自由。

  • 10 # 神聖卡瓦格博

    亂世出英雄,亂世出大師,亂世出高人。

    中國歷史上,每逢亂世,必出高人。

    東周的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天下高人層出不窮。

    漢朝末年三國、乃至魏晉南北朝。

    唐朝末年五代十國、五胡亂華時,風雲人物風起雲湧。

    宋元至明,禮崩樂亂,造就關漢卿、王陽明、朱熹……

    清末民初,亂世出英雄、大師……關鍵是:出了個“毛澤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地球人到底是從外星移民過來的還是進化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