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毀建策

    ,吳越崛起,春秋霸束

    在晉楚爭霸爭霸爭到白熱化,於其至勢均力敵,犬牙交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都沒法無餘力,打敗誰,滅掉另解決戰鬥,實現霸業之際。

    為打破平衡疆局,在兵力,人力消耗太大,無力,沒有能力再徵兵對抗達到此情況下,其只好通合縱連橫爭取拉攏盟友,在敵後玩代理人戰爭以減少損失,給敵對方造麻煩達到此。而也因此有吳越崛起。

    吳本高貴,與周,周天子同脈,更在起初還具有繼承權,若不出意外或實現滅商,成周天子的就有可能是其,而不是他人。

    不過由於其祖先太孝,因為其父不想傳位於其,更想傳位於其弟弟,以便將來王位可順利傳給其孫姬昌,為不讓其父母為難,更想讓其父母實現期望,所以雖不願意,但最終還是不得不放棄,通遠離家鄉自立門戶,以讓其不難做。此即吳之來歷。

    而也正因此有這層血緣關係在,再加上此時,其雖白手起家,但到現在經幾百年發展亦在發展成一個民族,建成一國,有充足實力幫助自己,其正在敵人楚後,所以在需要時晉立刻想到其這個親戚。

    而也正因此在其幫助下,吳國於吳王夢壽之時飛速發展終成為大國。

    更因孫武,伍子胥等的加入,幾乎滅亡楚國,也正因此有此基礎後來吳王夫差才敢生統一天下,成為霸主的願望,雖然後來其中出現意外,其更是最終兵勝身死,被滅亡國。

    但是其還是透過勝晉,敗齊打服,幾乎滅楚之赫赫戰功,打敗一切,摧毀一切不服,實現夢想登上霸主寶座,加冕成功,開啟一個時代,結束一個時代。

    至於亡,衰,滅,晉楚齊秦,何不同樣,其可說春秋最後一個霸主,春秋終結者。

    至於越,只是智,只是善忍,只是跟在吳後撿個便宜,無恥突襲背叛,所以能留名。而其一切可說楚給,自其成後,楚撤回基金,人馬,其馬上衰。

    在此之後,本就因起初擴張太大太厲害,而又沒有時間完全消化以制消化不良,還有制度問題實行分封制分封諸侯導致大夫紛紛坐大,陷入分裂邊緣的齊楚晉,更因此次戰鬥被吳擊敗,中央兵力嚴重消耗,宗主王室實力大幅度削弱進入崩潰,失控,最終被正式瓦分,取代。

    而也正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不怎麼樣,全靠陰謀鬼計得逞,僅三千越甲的勾踐才能稱霸一時,不視內外,可以大肆清除功臣。

    其清洗功臣,即因此,知羞想掩辱,因那些人知道太多,何嘗不是也是因為被齊晉之事嚇怕,怕也如此,步其後塵,所以這樣……

    所以光言越王勾踐心胸集容,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並不一定正確。要結合當時現實才能真正認定。再說無論之想殺之范蠡,還是最終被其殺,讓其揹負此罵名的文種都是楚人,他國派來支援者,而其它人好像沒殺,不見史冊,更認證此,所以……

    齊晉加此,而楚則因毀重創,雖重塑但由於整體削弱所以問題不大,不過雖未必代替,瓦分。但因尾大不掉,也夠受,自此被削弱,分散成弱國,隻身架子大,看起來強而已。

    只有秦因窮,國君從穆公時有意防備用外不用內,大量使用外人,外華人而沒事……

    所以說吳開啟一個時代,又結束一個時代。如齊國桓公為春秋雙霸。不說別的,就說其影響最大。

    也正因齊桓公,吳王夫差是真正霸主,秦穆公是聰明人,所以我最喜歡他們。

  • 2 # 熊貓百態

    齊桓公,春秋五霸之首,小白,晚年比較昏庸,但其早期任用管仲,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兵民改革,使齊國逐漸強盛,成為霸主之首

  • 3 # 關好走過的門

    個人最欣賞重耳,其次是小白。

    先說小白吧。小白不計射鉤之恨,依然拜管仲為相,對管仲更是以仲父尊稱,而且是言聽計從。其胸襟之大,令人佩服。進而實現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坐上了春秋五霸的第一把交椅。然而到了暮年,尤其是管仲死後,小白便開始幹糊塗事兒了,任用易牙,豎刁,和開方三個佞臣,致使齊國霸業一落千丈。自己也落得個被困餓致死數月還沒人知道的下場。所謂月滿則虧,盛極則衰在齊桓公小白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再來看重耳。當年庶母亂晉,被迫離開晉國逃命。接著弟弟夷吾怕他回來搶奪君位,更是對他展開了長期追殺,重耳被迫在外流亡長達十九年。大家請注意的是,重耳從出逃晉國開始就已經43歲了,在古代這個年齡已經入土大半截了,在這期間更是一次又一次的體會辛酸苦辣,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最終在趙衰、狐偃、狐毛、介子推等忠臣的保護下回到晉國登上君位,這期間的難度可想而知。登上君位之後,任用趙衰等賢人治理晉國,進而在城濮之戰奠定霸業。

    晉文公重耳執掌晉國短短几年時間就稱霸諸侯,開創了晉國長期的霸業,這確實是一位富有謀略和才華的君主。到更讓人欽佩的是其流亡期間,依舊堅定不移回國稱君,雄霸天下的大志向。這是一部從富到無,從無到負,又從負到優的奮鬥史。讓人看來很是振奮。

  • 4 # 豫章節度使

    當然是楚莊王羋侶啊。

    春秋五霸說法,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還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無論哪種說法,都提到齊桓公晉文公和楚莊王。可見,這三人位列春秋五霸,毫無爭議。齊晉楚三強乃春秋三大強國。

    相比春秋五霸其他幾位,楚莊王簡直完人。下面我來一一分析。

    齊桓公姜小白是個普通人,中人之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有管仲鮑叔牙兩賢臣輔佐,尚能虛心納諫勵精圖治從善如流開創霸業。管鮑一死就開始放飛自我不受約束,寵信奸臣易牙豎刁等人。管仲臨終前明明告誡了齊桓公遠離這些人,齊桓公當時一口答應。過後這些奸臣一誘惑齊桓公就開始墮落,跟著他們吃小孩玩宮女疏遠太子。到最後齊桓公身死,被這些奸臣控制宮廷爭奪權利而不發喪,致使齊桓公死了六七十天,屍體都臭爛了都沒人管。不亦悲乎!

    宋襄公呢,徒增笑料。還活在上古時期的貴族迂腐思想。刻舟求劍,不知變通。宋楚泓水之戰就是例證。失敗是咎由自取。而且宋國召集小國會盟時,僅僅因為遲到的小事就斬殺一國之君,不懂霸主應對天下施加恩惠的道理。而且仍然採用被早已廢除的人殉祭天法,用他國國君的命來祭天,盡失天下人心。失敗是必然。

    晉文公算是雄心勃勃,但有點睚眥必報。對曹國國君和大夫僖負羈當年羞辱自己的事一直懷恨在心。挾霸主之威報復小國有點小肚雞腸。

    秦穆公有些時候執迷不悟,在國力不夠時執著於東擴,和晉國爭霸,結果多次失敗,自取其辱。還好晚年悔悟,放棄東擴,轉而經營西方,稱霸西戎,為秦國強盛打下初步基礎。

    吳王闔閭嘛,畢竟吳國剛剛融入中原,很多做法野蠻粗暴,毀滅楚文明。

    越王勾踐更是,忘恩負義過河拆橋。殺文種,逼走范蠡。

    楚莊王從小被權臣把持朝政,而能隱忍不發,從容清除權臣掌握大權。打陳國時聽從諫言及時撤兵,並壓制慾望沒有被陳國夏姬美色所惑。北上爭霸時,戰後按慣例用敵軍人頭築京觀彰顯威儀,楚莊王都覺得殘忍不人道而拒絕用敵人屍體修築京觀。戰後慶功宴被手下將領調戲了自己寵妃,楚莊王都不計前嫌機智讓犯錯的將領承認錯誤,最後獲得對方死心塌地地效忠。最後,還有問鼎於周王時,知趣的退兵,維護周王權威,贏得天下諸侯好感。

    楚莊王在位時,楚國內外和諧,海內昇平,國力強盛,天下歸附,可謂完人也。

  • 5 # 浮沉的歷史

    春秋五霸具體是哪五個君王在歷史上是存在爭議的,主流的說法分別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在這五位君王中,我最敬佩和喜愛的是晉文公重耳,我之所以推崇晉文公重耳主要是有二個原因。

    一、堅韌不拔的性格

    晉文公重耳是晉獻公與狐姬所生的兒子。晉獻公十一年(前666年),晉獻公寵愛的驪姬為了讓其子奚齊為太子,從而掀起來一場迫害晉獻公其他兒子的政治鬥爭。晉獻公長子太子申生首先自盡而亡,其另外的兩個兒子重耳和夷吾分別開始了逃亡。

    從公元前655年開始,重耳開始其漫長的流亡之路,這一逃亡就整整19年。19年間重耳先後輾轉了8個諸侯國(狄國、衛國、齊國、曹國、宋國、鄭國、出楚國和秦國),直至公元前636年在秦穆公護送下,已經63歲的重耳才回到晉國登基做國君。

    重耳的流亡之路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其所經歷的艱難險阻是普通人難以想象的,而他憑藉其堅韌不拔的性格,最終修成正果真是令人佩服。

    二、信守承諾的品質

    “退避三舍”是一個十分著名的故事,而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正是晉文公重耳。

    重耳一行在鄭國不受待見後,向南前往楚國,與鄭國不同的是,楚國的楚莊王用王侯的禮節來招待重耳。並不是國君的重耳認為這不符合禮制,但是最終被在趙衰說服高興的接受了楚莊王的接見。

    重耳知道楚莊王不是平白無故,以這麼高的規格接見他的,肯定是有條件的。而此時並沒有實權的重耳感到十分的難堪,只能說:“如果迫不得已,以後我掌權晉國後與楚國交戰,我會為楚國退避三舍。”重耳的這個承諾表面上看起來根本就不可能兌現,但是無巧不成書。

    在公元前632年,晉楚兩國為了爭奪中原的霸權,在衛國城濮(山東鄄城西南)地區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戰役——城濮之戰。此時已經成為晉國國君的晉文公決定兌現當年的諾言,下令晉軍退避三舍。

    城濮之戰最終還是以晉國的勝利而告終,晉文公召開了諸侯會盟,從此開啟了晉國的百年霸業。

  • 6 # 莽原大語文

    春秋霸主中,牛哥最喜歡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姜小白,理由有下述三條。

    一、齊桓公是一位富有戰略眼光和改革精神的偉大國君。他任用管仲,推進改革,富國強兵。

    齊桓公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毅然決定實行改革,以改變齊國內憂外患、國力下滑的局面,使之再度崛起於諸侯之列。他不計前嫌,任用曾在繼位爭奪戰中輔佐自己對手公子糾的管仲做國相。管仲不負重託,在齊桓公的信任和支援下,開始了系列化全方位的改革。管仲主張以經濟改革推動政治改革,因為他認為“倉廩實而知禮節”。他採取了“相地衰徵”“均地分利”等措施,推進土地制度和財稅制度的改革,賦予農戶以更多的自主權,極大地調動了農民勞動生產的積極性,齊國農業一躍而走在諸侯的前列。管仲注重手工業的宏觀管理,設定專門部門,統轄冶煉、紡織等行業,為齊國農民和軍隊生產出最先進的鐵製和青銅製的農具和兵器。管仲發揮齊國商業的傳統優勢,設定“輕重九府”,興辦市場,吸納商賈,減輕稅負,促進了市場繁榮和經濟發展,使齊國一下子成了中原海鹽、紡織品的交易中心。在此基礎上,齊桓公採納管仲的建議,實施國野分治的制度,設“三官之臣”分門別類管理士農工商等四民,提供行政效率。同時,建立自上而下嚴密的行政管理體系,有效地管理起國家。在軍事上,齊桓公將管仲的軍政合一、全民皆兵的理論轉化為基本國策,建立完善各級軍事組織,提倡尚武精神,加強軍事訓練,很快打造出一支強大的齊軍。在管仲的輔佐下,齊桓公帶來齊國一步步走向繁榮昌盛、富國強兵的目標,使齊國成為春秋第一霸。

    二、齊桓公是一位有強烈責任感和天下意識的君主。他九合諸侯,尊勤周室,不愧為天下霸主。

    孔子評價管仲:“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臣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這句話誇管仲,實際上也是讚揚齊桓公帶領諸侯,輔助周王室,維護天下安定和統一的歷史功績。春秋時期,周王室地位漸漸衰微,周天子的號召力明顯下降,這對天下的穩定和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因為周天子是公認的唯一正統的天下共主,他的存在對於維護各個諸侯國的團結,繼承和捍衛華夏文明,促進天下走向大一統,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意識到這一點,齊桓公在管仲的建議下,毅然高舉起“尊王攘夷”的旗幟。他挾變法改革帶來的富國強兵的國力優勢,當仁不讓地扮演起諸侯長的角色,做周王朝秩序的維護者。周惠王想廢掉太子鄭,而立繼後所生的公子帶。齊桓公意識到這種非程式化的操作,嚴重違背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的宗法制度,將會帶來有章不循、朝綱紊亂的後果,因此他倡議諸侯拜見太子,以此諷喻周惠王及時改弦更張,迴歸正道。楚國自封為王,屬僭越之舉,大逆不道,於是,齊桓公高舉義旗,討伐楚國,在諸侯中樹立起正義維護者的形象。他率領諸侯定期召開盟會,朝覲周天子,以強化周王室在天下的中心地位和權威性,用心良苦。鄭文公不履行與會朝覲的義務,齊桓公就率領諸侯討伐鄭國,迫使其承認錯誤,痛改前非。這樣,周王室和周天子又重新樹立起天下中心的地位和尊嚴,齊國也樹立起良好的國際形象,公元前651年的葵丘之盟,正式確立了齊國和齊桓公主持正義、維護道義的霸主地位,齊桓公當之無愧。

    三、齊桓公是一位有著強烈文化意識的君主。他屢出義兵,攘斥外夷,維護華夏文明。

    孔子評價管仲的第二句話:“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其實也是在讚揚齊桓公攘夷之功——沒有齊國,華夏文化將遭受一場大劫難。春秋之時,中原四周分佈著東夷、西戎、南蠻和北狄等四夷,他們尚處於經濟和文化發展的落後狀態,對華夏諸國的繁榮覬覦已久,經常利用中原內亂之機入寇,洗劫財產,擄掠人口,給各國的安定與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威脅。此時,又是齊桓公衝在了阻擊戎狄的最前列。管仲曾告誡齊桓公“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華夏親暱,不可棄也”,使齊桓公明確了“安四鄰”的歷史責任——保護弱小的諸侯鄰國,就是維護華夏文化的先進性,否則就會出現歷史的大倒退,那將是華夏民族的滅頂之災。公元前664年,山戎攻打燕國,後者無力抵抗,燕莊公求救,齊桓公義無反顧派兵北上,以解鄰國國難。公元前661年,北狄進攻邢國,齊桓公指揮各路諸侯軍隊前往救助,終於擊退敵軍。第二年,北狄又攻打衛國,接著再度攻入邢國。面對如此嚴峻局面,齊桓公毅然發出“救邢存衛”的號召,將邢衛二國遷都遷國遷民,以延續其國祚,史書上稱此舉為“邢遷如歸”“衛國忘亡”。齊桓公所為,正是孔子頌讚的“興滅國,舉逸民”的義舉,極大提高了齊國在諸夏中的聲望,使齊國的霸業達到了頂峰。

  • 7 # 上國史鑑

    引言

    歷史上春秋五霸分別是: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當然學術界給了有七種答案,我認為,無論哪一種答案,齊桓公是一直存在的,是毋庸置疑的,雖然我是山東人,可是我從心底裡最喜歡的霸主就是齊桓公。

    我叫“小白”

    我是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姓姜,呂氏,叫“小白”,也不知道哪個人物給我起的這個名字,這不是小狗小貓的名字嘛,難道是賤名好養活?

    我有個同父異母的哥哥人稱齊襄公,不是我這當弟弟的說他,他在位期間,荒淫無道,並且昏庸無能,搞得朝野上下烏煙瘴氣,國政混亂。為了躲避我這個荒淫無道的哥哥對我和小糾(公子糾,也是我的一個哥哥)的迫害,我和小糾分別逃向了別的地方。我身邊有個夥伴,叫鮑叔牙,小糾身邊有個叫管仲的,我去的莒國,小糾去的魯國,後來齊國發生政變,我的哥哥宋襄公也被人殺害了。

    國不可一日無君。齊國出現群龍無首的局面,莒國國君通知我馬上回國登上王位,而小糾那邊也得到了魯國國君的通知,於是我們兩個人快馬加鞭往家趕,誰到的快王位就是誰的啦!但是回家的過程中,管仲這個壞人,竟然拿箭射我,不過這貨好像箭法有點不靈,射中了我的帶鉤,於是我將計就計,倒地裝死,他也是傻,也不看看我是真死還是假死,就興沖沖的跑到魯國,和魯國國君說:小白讓我一箭射死了,我們沉住氣慢慢往回走就行。

    機會可不等人,他們慢慢往回走,我可得快馬加鞭、日夜兼程的趕回去,等到他們趕回去的時候,我都已經被華人立為齊王,從此我就是齊王——姜小白。

    我要“報仇”

    我的哥哥小糾看到我已經登上王位了,便逃回了魯國。但是我不能不報這一箭之仇,必須發兵攻打魯國,不過還好這一戰勝利了,要不然我的臉往哪隔?

    我必須殺了公子糾,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可是我又怕背上殺兄的罪名,還好我的智囊——鮑叔牙,給魯國國君寫了一封信,意思是小糾是我的兄弟,我不忍殺他,現在他在你們魯國,要是不想滅國就幫我殺了小糾,管仲這個人給我送過來,我要親自處置。魯國國君害怕了,這可不行,不能滅國啊。於是,魯國國君殺了小糾,並把他的遺體和管仲一起運回到了我的大齊。

    管仲是吧,還拿箭射我,我非要報一箭之仇。但是,我的智囊鮑叔牙勸我:如果君上想要治理國家,有我鮑叔牙和高傒就足夠了,但是君上要想成就宏圖霸業,必須要任用管仲,這個人無論去哪個國家,哪個國家都會強盛,不可失去他。

    咱也不是小肚雞腸的人,對吧,再說,老鮑都那麼說了,聲淚俱下的,我就給他個面子,也得讓全天下的人,知道我的大度。於是我就召叢集臣裝模作樣的開會商量了一下,就把管仲給放了,並且聽從老鮑的建議,任命管仲為相。我要是稱不了霸,再辦他。

    “氣死”我了

    在我登上王位的第二年,一天我和管仲聊天,我說我要加強軍事力量。嘿,他跟我唱反調,怎麼聊都不行,真是反了他了,必須得加強軍事力量。然後我就把他轟走了。

    還有一次,宋國的國君把我惹惱了,我就跟他說,我要打宋國,順便檢驗一下軍事怎麼樣。嘿,又跟我唱反調。這個國家到底是誰的?不聽,立即傳令,整頓軍馬,發兵宋國。當然,這一次比較丟人,師出無名,各個諸侯國都去幫宋國,把我齊軍打的落花流水,搞得我好沒面子。

    經過這件事之後,我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我不是個剛愎自用的君王,從此禮賢下士,認真聽取管仲的建議。

    宏圖霸業

    登頂第三年,一天管仲忽然跟我說,我們去打譚國吧。我說為什麼呀,他說因為譚國不遵守禮法。好,立即發兵,這一次我看誰還敢幫忙。結果分分鐘,譚國就被我拿下,我這大齊的領土又多了一些。

    到了第六年,魯、宋、陳、蔡、衛這些大小國也都臣服於我,譚、遂兩國早已被我消滅,只有鄭國還在內亂。管仲因此建議我出面調解鄭國內亂,以此來提高齊國的地位,讓我早早的做霸主。突然想想,感覺人生達到了巔峰呢。鄭國國君為了鞏固王位,要聯合我,管仲告訴我,必須抓住時機,並且還得邀請周王室參與,舉行會盟。第七年,我終於在管仲的幫助下,成為各個諸侯國公認的霸主。

    時間來到了我做王位的第35年,我和各個諸侯國在葵丘舉行會盟,周襄王因為我支援他繼位的原因,便派人給我送來了各種禮物。並且,他也承認了我霸主的地位,在會上,我代表周天子發號施令,感覺自己達到了高峰中的高峰。

    黯然落幕

    到了四十一年的時候,管仲病故,我失去了自己的左膀右臂,世人都說我開始變得昏庸無道,殊不知,我對管仲的感情有多深。

    這一生,有坎坷、有成功也有霸主落幕,世人對我褒貶不一,即使暴屍寢宮,無人收拾我的殘骸,但是世人依舊記得——我,齊桓公,永遠是春秋五霸之首!

  • 8 # 欲雲談史論今

    說到春秋霸主,不得不說起人們對“春秋五霸”的爭議。不同的標準下,讓人們對於春秋五霸的人選產生了很大爭議。能被後人列為春秋霸主的人,大致有這麼一些(以時間為序):鄭莊公、齊桓公、秦穆公、宋襄公、晉文公、晉襄公、楚莊王、晉景公、晉悼公、吳王闔閭、吳王夫差、越王勾踐。這些人物中,誰更受人喜歡?以下將一一點評這些人物。

    鄭莊公是鄭武公之子,十四歲正式坐上鄭國國君之位。鄭莊公在與母親、親弟弟的權力鬥爭過程中,二十二年的時間裡始終隱而不發,卻在他三十三歲時突然發動,一舉擊敗母親和弟弟,徹底消除了內患。此後,鄭莊公就步入了人生的輝煌時代:在東周合縱連橫、成功擊敗了衛、宋、陳、蔡四國聯盟,又在公元前707年一舉擊敗了周桓王親自率領的諸侯聯軍,名噪一時。作為國君,他率領鄭國走向了巔峰;作為兒子,母親雖然參與作亂,但他仍然選擇原諒,並奉養母親度過了餘生。這麼一位老謀深算而有情有義的國君,能不討人喜歡嗎?

    可惜的是,鄭莊公在大局觀上存在缺陷:雖然擊敗了周邊眾多諸侯國,卻在戰略上犯了巨大錯誤。如果鄭莊公能將戰略重心放在南陽盆地,而不是過多與衛、宋、陳、蔡四國糾纏,在楚國還沒能發展起來之時,也許鄭國領土可以擴充套件得更加廣泛。

    鄭莊公在戰略上的缺陷,是鄭國只能稱小霸的重要原因之一。

    齊桓公是公認的春秋第一霸主,孔夫子對他評價甚高,曾說他“正而不譎”。齊桓公“不譎”是真的:在他稱霸東周時期,很少透過耍詐來獲利,都是依靠齊國強大的實力來強壓他國臣服,顯得十分霸道。然而,齊桓公的“正”,有時卻令人懷疑。

    召陵之盟後,因為陳、鄭兩國害怕諸侯聯軍從自己國家經過而增加負擔,便慫恿齊桓公帥諸侯大軍往東進軍,向夷人示威。不想,東行道路上水澤甚多,部隊前進異常困難,士卒罵聲連天。此時,鄭文公寵臣申侯為討好齊桓公,向齊桓公洩露了鄭、陳兩國的私心。齊桓公為此氣憤不已,不但囚禁了事先勸他東行的陳國大夫轅濤塗,還不與鄭文公商議、直接將鄭國的虎牢賞給了申侯!

    虎牢,即“鄭國克段於鄢”故事裡的制邑;當年鄭莊公連親弟弟都不肯給,齊桓公竟然將其賞給了申侯!齊桓公此舉,純粹是在鄭國內部製造矛盾。他這種粗暴干涉別國內政的作法,能稱得上是“正”嗎?

    其次,齊桓公晚年重用諂臣易牙、開方等人亂政,結果自食其果,死後三月沒人收屍!這樣的人生悲劇,也未免讓人對齊桓公的“正”有所懷疑。

    但不管如何,作為春秋第一任霸主,也是稱霸時間最長久的霸主,喜歡他的人應該不在少數吧!

    秦穆公其實並未稱霸東周,他只是稱霸西戎。秦穆公一生最為輝煌的功績,就是三次平定了晉國之亂。但他在平定晉國內亂的過程中,因為動機不純,給晉、秦兩國都造成了不少災難。

    韓原之戰中俘獲了晉惠公後,秦國當時手握一副絕佳的牌:晉人答應用河西五城換回了晉惠公。可奇怪的是,此時秦穆公居然真成了“活雷鋒”——在晉惠公將太子圉送到秦國做人質後,他竟然將這五座城池全部還給了晉人!原本已經到手的崤函要道,就這麼從手中滑走了!晉文公死後,當秦軍在崤山下被晉人伏擊而全軍覆沒時,秦穆公有沒有後悔過?

    所以說,秦穆公當不上春秋霸主,是因為他好人做不徹底,壞人也做不徹底。在他眼睜睜地看著晉文公成為霸主後,眼紅不已,在伐鄭的關鍵時刻背叛了晉國,埋下了崤之戰的隱患。正是因為崤之戰,秦、晉徹底決裂,導致了秦國在春秋時期再也沒能向東擴張!——如此矛盾的秦穆公有多少人會喜歡?

    宋襄公號稱“仁義”,其實他的仁義卻名不符實:在與諸侯會盟時,囚禁了滕宣公,又拿鄫國國君作人牲來祭祀。如此殘暴之舉,卻號稱“仁義”,這是在騙誰呢?

    宋襄公還不自量力,盂地之會被楚成王擒獲羞辱過後還不死心,頑固不化地繼續強行爭霸。結果泓水之戰被楚成王徹底擊潰,第二年就因重傷而亡!

    宋襄公唯一做的一件清醒事,恐怕就是在臨終前禮遇了途經宋國的重耳一行人,為未來的宋國找到了一個堅實後盾。

    雖然宋襄公也被某些人評為五霸之一,可假仁假義的宋襄公有多少人會喜歡?

    晉文公的一生,可謂是命運多舛。就連孔夫子對他的評價也不是很高,說他“譎而不正”。從私德上來說,為了贏得秦穆公信任,晉文公娶了侄媳婦懷嬴為妻;在平定了王室之亂後,晉文公又公然逾禮請求隧葬;城濮之戰的過程中,更是詐術百出,最終以詐取勝,成為一代霸主……。所以說,晉文公的“譎”確有其事。

    但說晉文公“不正”,該從何說起?

    對外時,晉文公雖然多用權詐之術,是因為晉國硬實力不足,不得不使用各種手段來拉攏東周諸侯為己用,以與楚國爭霸。可作為國君,他在內部任人唯賢,不徇私、不枉法,比起晉獻公和晉惠公,稱得上是堂堂正正了。

    唯一的遺憾是他壽命太短,四十多歲就去世了。他一去世,年少的晉襄公顯然政治經驗不足,在七年執政生涯裡為晉國未來的霸業埋下了諸多地雷。

    相比較於齊桓公,晉文公的霸道之氣少了很多,也許會更討人喜歡吧?

    晉襄公在位時,晉國的霸業還在。但是,晉襄公執政的七年,卻是晉國霸業衰微的開始。

    公元前627年,在先軫力主之下,晉國發起了崤之戰,與秦國徹底決裂。

    從這時開始,晉襄公就出現了一系列的執政失誤:秦國成為仇人後,晉國在西部多了一位強大的宿敵,使得晉國再也無法專心中原爭霸;崤之戰後,因為處置秦俘不但,與先軫產生衝突,導致先軫戰場上自行送死,讓晉國損失一位大將;公元前620年,在決定晉國新一屆晉卿人選時,猶豫不決,多次更改人選,埋下了日後晉卿內鬥的禍根;臨終前,指定尚在襁褓中的晉靈公為太子,致使晉國權力落入了權臣趙盾手中……。

    如果說晉襄公也算霸主的話,他的霸主之位不過是繼承而來。但實際上,他一生執政的諸多失誤,卻是未來晉國失去霸業的開端!

    這樣的霸主,會有多少人喜歡?

    楚莊王有位名聲不好的父親——楚穆王商臣,弒父篡位。他自己剛坐上楚王,就遭遇太傅、太師之亂;這次內亂平定後不久,楚國又遭遇了一場大饑荒,西南蠻族、百濮、戎人在庸國慫恿下,大舉叛亂!

    就在楚國危難之際,楚莊王卻突然發威,聯合秦人平定了這場叛亂,徹底消滅了庸國。至此後,楚莊王就開始了他的稱霸東周之旅:八次討伐鄭國,讓鄭人臣服;向周王室問鼎,令周人膽寒;邲之戰大敗晉軍,使晉人放棄了中原爭霸;滅陳而又復陳,讓諸侯投奔;臣服宋國,讓楚國霸業達到頂點……。

    邲之戰結束之後,楚國大臣建議拿晉人屍體來建京觀,楚莊王卻極其清醒地拒絕了,並說出著名的“止戈為武”觀點,為世人欽佩。這樣能文能武的楚莊王,豈能不被人喜歡?

    遺憾的是,楚莊王一生征戰過甚,致使楚國國力消耗太多。所以,到了他兒子楚共王手裡,楚國霸業就逐漸衰微,霸主之位很快又還給了晉人!

    晉景公在位期間,是晉國最為艱難的時期之一。他剛繼位不久,晉國就在邲之戰中被楚人擊敗,失去了霸業。中原諸侯在楚莊王強大威懾力下,紛紛倒向楚國。而晉國內部矛盾重重,卿族強勢崛起,嚴重威脅到公室地位。

    然而,剛繼位不久的晉景公卻成功地力挽狂瀾。

    首先,在士伯勸諫下,赦免了敗軍之將荀林父;第二年,他又殺死了邲之戰中公然違令的先縠,以震懾那些恃功自傲的卿族。在穩定了國內政局後,晉景公又聽從伯宗建議,暫時放棄中原爭霸,滅了赤狄潞氏國,攻佔了天下之脊——上黨盆地。九年過後,他才趁楚莊王去世,聯合諸侯伐齊,在鞍戰勝了齊頃公,正式重回爭霸軌道。之後,他又聽從巫臣建議,培養吳國成為楚國最為致命的敵人。

    晉景公時期,晉國事實上失去了霸業。但正是晉景公的努力,讓晉國在爭霸鬥爭重新佔據了優勢。他死後六年,晉軍就在鄢陵之戰中打敗了楚國,這其中大半的功勞應該歸功於晉景公。

    晉景公最為人詬病的一點是聽信讒言,滅了趙氏之族。可事實上,以趙氏一族在邲之戰中的表現來看,未必不是罪有應得。個人看來,晉景公最失誤之處是誤殺了預言他“不得食新麥”的桑田巫;結果,他上廁所時掉入糞坑被淹死成了一個歷史笑話!

    晉悼公是位天才,十四歲被晉人請回坐上了國君之位,卻能讓剛剛殺死晉厲公的權臣欒書服服帖帖。不但如此,回國後他一系列心思縝密的人事任命,讓人甚至懷疑他是不是真的只有十四歲。

    回國後,晉悼公限制了欒氏與中行氏的坐大,重用了韓氏、知氏、士氏,重新啟用了魏氏、趙氏,奠定了春秋中晚期晉國六卿輪流執政的基本格局。在他統治之下,晉國利用“三分四軍、輪番伐鄭”的戰法,在沒有與楚國展開一場正面大決戰的情況下,就將楚國拖垮、成功地奪回了晉國失去良久的霸主地位。

    晉悼公唯一的失策是沒能處理好欒黶:雖然長期壓制著他,但欒黶在晉國伐秦關鍵時刻的自行其是,讓此戰半途而廢。即便如此,大軍回到晉國後,晉悼公也沒能懲罰欒黶,為日後欒盈之亂埋下了隱患。

    任用欒黶的失誤,也許是因為他壽命太短而造成——在他不到三十歲時就不幸去世,可謂是天妒英才了!如果他能再活幾年,也許欒黶之害就不至於那麼大了。

    這麼一位少年管理天才,喜歡他的人應該不少。

    吳王闔閭與吳王夫差是父子,闔閭率領吳人差點滅了楚國,夫差率領吳人戰勝了齊國,併成功稱霸東周。

    表面上看,夫差成就更大;畢竟他才是被王室承認的霸主。可是,當時人對闔閭的評價卻要高過夫差。這是因為闔閭勤政好士、從諫如流,夫差卻貪圖享樂、剛愎自用。但闔閭雖然戰勝了強大的楚國,但在郢都吳軍“以班處宮”的醜惡行徑,卻是他人生中的一大汙點。闔閭當不上東周霸主,也算是合情合理。夫差雖然當上了霸主,但他親近諂臣、逼死伍子胥的舉止,讓他的霸主之位並不持久。可以說,幾乎在成為霸主的那一刻,夫差就已失去了霸業——就在黃池之會期間,越王勾踐就在背後入侵吳國,並俘獲了夫差的太子!

    無論是為爭位而陰謀殺死叔叔吳王僚的闔閭,還是殺伍子胥後為越國所滅的夫差,喜歡這他們的後人應該會相對較少吧?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天下聞名:在越國即將被吳國所滅之時,勾踐在大夫范蠡陪同下,忍辱負重地為吳王夫差當了三年奴僕,這份忍耐力非常人所有。正因為他能忍受常人所無法忍受的恥辱,所以他才能成就常人所無法企及的事業:以百里之越而吞併了兩千裡的強吳,成為春秋最後一位霸主!

    然而,在成功之後,勾踐的所作所為卻令人心寒:逼死了忠心耿耿為越國服務多年的大夫文種,讓“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良臣亡”這句話成為天下名言。

    勾踐的忍辱負重之心讓人佩服,可這種能共患難卻不能共富貴的做法,卻間接導致了越國在戰國時代的衰亡。這樣的勾踐又會有多少人喜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電視劇《封神演義》中,你覺得哪些角色改動最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