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副班長看世界
-
2 # 新觀察歷史
等到功成名就,就隱退江湖;
聽從下屬意見,然後自立為王,當然是在項羽覆滅前;朝中培養耳目,必要時退出或者排除異己
-
3 # 夢迴均州滄浪湖
韓信是一名出色的軍事家但不是一名合格的政治家,政治智商太低。自古以來武將軍權大握戰功赫赫功高蓋主,結局都是慘不忍睹。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最好的詮釋,作為武將軍事生涯登上最高峰,高處不勝寒伴君如伴虎如果懂得卸甲歸田急流勇退放下手中的權利選擇隱居也許還有一條活路。就像秦始皇帝師秦國大將軍王翦在秦國統一六國之後交出兵權,主動提出告老還鄉最終頤養天年善終。歷史上的大部分手握軍權的功勳武將不懂得急流勇退最終結局成了鞏固皇權政治清洗的犧牲品。
-
4 # 歷史的真假
急流勇退,捨棄榮華富貴與虛榮,敢於向范蠡學習,可能會保住生命。
古往今來都是如此,現在在職場過於鋒芒畢露的人也死得很快。
-
5 # 使用者6425743464653
自己做齊王,封蒯徹為相,和劉邦、項羽都保持距離、自立。學范蠡也不是辦法,因為劉邦怕韓信再倒向別的諸侯王,發生新的判亂!
-
6 # 白臨書
基本上很難,要麼早些聽蒯徹的徹底脫離漢軍集團,憑三齊之地與楚漢鼎足爭霸,要麼壓根就別出現在這個舞臺上。
但是韓信胸懷大志,腹有韜略,這樣的人碰到大爭之世又豈會甘心於庸碌無為?所以他的才華註定會在這個時期大放異彩。但他的思想還有些跟不上歷史變遷的趨勢。
其中最大的一個問題是,秦雖二世而亡,但是郡縣制取代分封制在帝王眼中看來已經是必須要實行的一種改革方式。而他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或者說,那個時候跟著劉邦打天下的大功臣們,特別是最後封疆裂土的王侯們,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因此他們的結局都是同樣的,被帝王弄死。劉邦最後還昭告天下,“非劉姓而稱王者,天下共擊之。”
長遠來看郡縣制替代分封制當然是歷史發展的一次重大突破變革,但是當時那群打天下的沒有人意識到啊!
因此,這是個死局。而且不只是韓信的死局,是那個時代所有沒有想明白的人的死局。
-
7 # 人中之龍白玉京
這裡舉兩個正面例子,韓信如果能參考,應該不會死。
第一個是范蠡,當年越國會稽山大敗,險些被吳國所滅,為難之中是范蠡和吳國議和,這才沒有被吳國滅國。范蠡建議勾踐從頭開始,重視生產,關注百姓,使勾踐親民的形象深入人心同時整備軍隊,悄悄提高越軍戰鬥力。為迷惑夫差,范蠡又投其所好,派人送給他喜好的東西,同時進獻美女西施,以消磨夫差的意志。最終越國臥薪嚐膽,大敗吳軍。戰後論功行賞,范蠡是頭功,但他卻沒有選擇貪戀富貴,而是收拾行李悄悄地走了,因為他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而同為越國功臣的文種就沒那麼好運了,直接被勾踐賜劍而死。
第二個是張良。與蕭何、韓信並稱“漢初三傑”的張良是一個運籌策於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計謀高手,當年鴻門宴救高祖於水火之中的最大功臣,為了明哲保身,不被高祖猜忌,僅僅只要了一個留縣作為封地,後來更是託辭多病,避免捲入漢初的殘酷清洗和鬥爭當中。這點和後來的賈詡是一樣的,這些人都是老子“功遂身退”的重視信徒,最終也都是落了個善終。
如果韓信能夠主動交出所有兵權,歸隱到一個誰也找不到的地方;或是故意在軍中和副將們故意製造摩擦,讓劉邦覺得韓信在軍中的威望不過如此,軍隊並不是鐵板一塊的話,韓信還是有活命機會的,因為劉邦最怕的是韓信這種“無雙國士”威脅到他的皇權,可是如果韓信真的這麼做了,雖然他可以活下來,但他也就不是那個出奇制勝、避實擊虛點兵多多益善的韓大將軍了。
-
8 # 真正鱷魚不哭
當年韓信上書劉邦求封假齊王的時候就註定他不得善終。
漢四年,遂皆降平齊。使人言漢王曰:“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原為假王便。”當是時,楚方急圍漢王於滎陽,韓信使者至,發書,漢王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張良、陳平躡漢王足,因附耳語曰:“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漢王亦悟,因復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乃遣張良往立信為齊王,徵其兵擊楚。(《史記·淮陰侯列傳》)
如果當時劉邦不許封王,而派人譴責韓信,雙方關係也許還有轉圜的可能,既然劉邦按下心頭怒火,反而給韓信加封,那就是存了秋後算賬的心思,韓信命運就沒得改了。
-
9 # 唐燏00
關於韓信怎麼做才能得以善終。
其實韓信做的沒什麼錯,本該得以善終。不管怎麼樣,畢竟有功無過。但是,人好在嘴上,不是好在自己的嘴上,而是好在別人的嘴上。三人尚可成虎,眾口爍金,孤僻不合群的韓信又怎麼可能獨善其身呢?然而,現在問的是韓信怎麼做才能獨善其身,其實韓信若想獨善其身也不是沒有可能,主要有五個可能:
第一,就像許許多多的人說的學習宰相蕭何,自汙形象,讓劉邦覺得這種一門心思貪財的人,志向也就是給自己的後半輩子攢點過河錢,沒有別的啥奮鬥目標啦,並且有這個把柄隨時都方便收拾,就不足為慮啦。
第二,學習范蠡,早早退隱漂蓬江海,身無定所,來個身龍見首不見尾。既然韓信都伏啦,眼不見心不煩,被別的人或事糾纏住,也想不起來韓信啦,及至想起韓信,也不知道韓信在不在世上啦。
第三,學習呂雉備上金銀珠寶等大禮向張良謙卑問計,怎麼能全身而退,張良能想出挽救呂雉母子的計策,那麼一樣也能給韓信出好主意,因為像張良這樣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智庫,一定是得知彼知己才能算無遺策,所以也是掌握資訊最全的人,更是能通曉韓信所有的因因果果。
第四,韓信不是功高蓋主,也不是世不略出,還不是自己說比劉邦帶的兵多,主要是韓信不但比劉邦年輕,而且還口無遮攔說出“多多益善”的話,那就不得不讓人仰視啦。所以只有展示出像“廉頗老矣”的面貌,才有能避開劉邦的顧慮。
所以,韓信還是有獨善其身的可能的。
-
10 # 谷老師
韓信不被處死,有以下幾種方法:
第一,當韓信佔領齊國,處於人生巔峰之時,應當傭兵自立 三分天下,使項羽,劉邦都不敢小視自己,演繹一部提前400年的《三國演義》。
第二,向留侯張良學習,功成身退,交出實權,只保留淮陰侯封號,閉門不出,不與任何官員來往,以免劉邦生疑。
第三,張良的方法只適用於張良,對韓信不一定管用。因為張良是一謀士,沒有軍隊背景,而韓信則是叱吒風雲的統帥人物,即使交出實權,依然為劉邦所顧忌。因此,對韓信來說,上上策就是做一名隱士,隱居山林,研討天下大事,遠離政治,甚至遊走四方以避禍。
韓信的悲劇,根本原因是性格的缺失,他在軍事方面是奇才加天才,在政治方面卻優柔寡斷。貪圖富貴不知進,躲避災禍不知退,這和他的人生經歷有關。由於出身貴族,始終有文雅,高貴禮讓,謙和志氣。由於父母早亡,生活困苦,特別注重感恩,把政治鬥爭與生活交往相混淆。
韓信功高震主,在剪除異姓王的政策下,被殺似乎是必然。可是其他功臣紛紛被疑,甚至連蕭何、樊噲都不能倖免的情況下,張良卻始終被奉為上賓。那麼,韓信之死,他自身性格的弱點佔了多大成分?韓信怎樣做才能夠全身而退,甚至保住爵位乃至王位?
韓信如果主動交出兵權,主動退休能保不死嗎?
回覆列表
韓信是不可能躲過一劫的,是軍事家而非政治家。
1.大環境,秦始皇一統天下後,裂土分王已不是為臣之道,而軍事能力太出色導致皇帝封無可封,只能殺。
2.劉邦。劉邦地痞無賴底層出身,可以同患難,絕對不能共享福。雖然劉邦和朱元璋殺功臣不同,但還是八九不離十。缺乏上層統治者自信,認為後代們震不住功臣。
3.性格孤傲,他在軍中幾乎瞧不起任何人,劉邦他都不放在眼裡,喜歡顯擺自己,例如韓信點兵,當著劉邦誇自己,確實有這個能力,張良稱他為“國士之無雙”,功高震主,劉邦擔心漢室江山傾倒。被殺時無一人求情講話,可見自身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