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嶽劍

    項羽這個沒有政治頭腦,婦人之仁,根本就沒沒有想殺劉邦,是項羽的亞父范增看到劉邦的威脅,所以要殺劉邦。這才有了鴻門宴。

    在鴻門宴上,范增多次提醒項羽殺了劉邦,可項羽裝作沒有看到。於是范增離開座位,找到了項莊,並對他說:“大王不忍心殺劉邦。等會你進去勸酒,請求表演舞劍,然後趁機殺死劉邦。不然的話我們都要當他的俘虜了。”於是項莊進去,要求舞劍,藉機殺了劉邦,可樊噲拿著劍闖入,最後劉邦藉口離開。

    項羽也就失去殺死劉邦的最好時機,最後被劉邦在垓下之戰打敗,自己也落得個自刎烏江,最後被分屍的下場。

  • 2 # 減水書生

    項莊舞劍,就是要殺劉邦。之所以要殺劉邦,理由很充分;而之所以沒殺成,原因很複雜。

    首先是項羽集團有殺劉邦口實

    殺了你劉邦,我們是有道理的,而不是無罪而誅。

    有兩件事,劉邦辦得不地道,給人以口實。

    第一件事是“絕河津”,阻遏友軍。

    劉邦扣關,是奉了楚懷王的命,所以名正言順。但是,天下滅秦,你劉邦可以扣關攻秦,別人也可以扣關攻秦。早一日扣關攻秦,天下戰火就可早日止息。

    當是時,趙別將司馬昂方欲渡河入關,沛公乃北攻平陰,絕河津。

    趙國將軍司馬昂也要帶兵攻秦。而劉邦辦了什麼事?

    他把黃河渡口給拆了,意味著劉邦為了專屬攻秦扣關之利,而阻遏友軍。

    這就很不地道,扣上一頂“缺乏大局意思”、“小集團主義”的帽子,不為過。

    第二件事是閉函谷關,阻遏諸侯聯軍。

    子嬰投降,劉邦定了關中,他幹了什麼事?劉邦關閉函谷關、派兵拒守。

    於是,項羽一怒,當陽君英布舉兵扣關,項羽的諸侯聯軍是殺進函谷關的。

    這件事,可以看做是鴻門宴的起因。

    前者,為一己私利、不顧大局,阻遏友軍;後者,則更為甚之,直接阻擋諸侯聯軍。

    你劉邦這是要與天下諸侯為敵,殺你不為過。

    其次是殺了劉邦對項羽集團最為有利

    所以,項羽集團有殺劉邦的利己動機。

    是時項羽兵四十萬,號百萬。沛公兵十萬,號二十萬,力不敵。

    劉邦的確力不敵諸侯兵,但我們是不是可以發現劉邦的實力很牛很牛。

    天下諸侯之兵,也就是四十萬。而劉邦呢?他有十萬。

    所以,劉邦是天下諸侯中最有實力的諸侯,項羽都要懼其三分。

    亂世之中,以武力論雄長。

    那武力最強的是誰?就是劉邦。

    但形勢最強的是誰呢?是項羽。

    項羽想做諸侯霸王,就得讓自己是武力最強的。所以,誰比他強,誰就威脅他的霸主地位,所以誰強就就要滅了誰。

    現在,形勢在項羽、實力在劉邦,項羽可以借四十萬諸侯兵的形勢,滅了劉邦,然後安享霸主地位。

    所以,項羽想這麼做,也能這麼做,而且他就是要這麼做。

    方饗士,旦日合戰。

    項羽是要拔刀相向,根本就沒想跟劉邦談,也沒想擺什麼鴻門宴。楚霸王,何等人物,能動手絕不吵吵。

    第三是劉邦強要了一場鴻門宴,他打了項羽一個措手不及

    項羽根本就不想擺鴻門宴,他要擺的是刀兵陣。

    但項羽還沒出兵,天剛一亮,劉邦就帶著禮物、帶著笑臉、帶著一眾幕僚,來向項羽賠罪來了。

    同時,劉邦的到來,也向項羽之外的天下諸侯擺明了態度,我要與天下諸侯同利,而不想與大家為敵。

    鴻門宴,是劉邦強要的,項羽沒想給。而鴻門宴的第一個目的就是要破項羽的勢。

    天下諸侯看到劉邦的態度如此恭謹,當然就不想再與他刀兵相見,畢竟打仗是要死人的,而且現在誰都不想死,馬上就可以大秤分金、小稱分銀了。因為偌大的咸陽城以及秦帝國的百年積蓄,就在眼前。

    鴻門宴的主角有項羽、有劉邦,但配角可不是亞父和張良,而是其他列國諸侯們。

    大哥們聚會,亞父、張良都是小弟,只能靠邊站。

    所以,項羽殺不殺劉邦,也得照顧天下諸侯的意見。

    而接下來,藉助項伯的這個“楚奸”,劉邦成功地分化了楚國集團。很明顯,亞父一撥就要讓劉邦死,而項伯一撥就想讓劉邦活。

    那麼,這個時候要殺劉邦就比較困難了。

    所以,亞父一撥,來了一個“項莊舞劍”,而項伯一撥更厲害,直接是項伯出面,就是不讓殺。

    決定權當然在項羽。

    但項羽有其不得已:他是貴族後裔,所以好面;他是事實上的諸侯共主,所以得講大局;他還婦人之仁,所以猶豫再三。

    所以,趁著項羽一猶豫、藉著樊噲一鬧騰,藉著一個上廁所,劉邦跑了。

    於是,項莊舞劍,失敗了;於是,亞父很生氣,怒吼了一聲:豎子不足與謀;於是,項羽猶豫著繼續喝了一杯酒。

    總結:項羽點兵就想滅了劉邦、項莊舞劍就想殺了劉邦,但劉邦太狡猾

    鴻門宴,是劉邦強要的,目的就是不能跟天下諸侯打仗,因為打不過。

    鴻門宴,項羽很被動,伸手不打笑臉人,豺狼來了有獵槍,但“朋友”來了就得有好酒。

    鴻門宴,是劉邦在向天下諸侯示好示弱,目的就是要破項羽的勢,天下諸侯不同意打劉邦,項羽就打不了。

    鴻門宴,劉邦的關係藝術很高明,要秒殺項羽好幾個數量級。後來那麼多英雄都投奔了劉邦,不是沒有原因的。

    鴻門宴,分化了項羽集團,亞父一撥人、項伯一撥人,勢必勢同水火,他們很難再合作。後來亞父被項羽懷疑而負氣離開,鴻門宴就是一個“伏筆”。

  • 3 # 古樓殘卷

    項羽心裡從來沒把劉邦當眼裡,壓根就看不上他,不屑於殺他!甚至整個項羽集團的骨幹力量都瞧不上劉邦。只有一個有深謀遠慮的范增把劉邦視為心腹大患,必要除之而後快!

    鴻門宴的發生也是范增極力攛掇的,而知道訊息的項伯之所以去漢營,也只是為了救自己的救命恩人張良,在項伯心裡劉邦是死是活他也並沒有放在心上,只不過被張良劉邦合夥算計了而已!

    而劉邦在鴻門宴上的說辭,正是極度謙卑的態度,這對於出身貴族的項羽來說,正好說進了他的心裡。我堂堂貴族,能跟一介布衣一般見識嗎?他只是我手下的小嘍囉,翻不起大浪,他也沒這個膽量,能翻出我的五指山?再說了,我們兩個畢竟曾經是戰友也是兄弟,現在殺他反而顯得我項羽沒氣度!曾經不可一世的大秦都被我滅了,這區區一個劉邦又算得了什麼呢?正是他這種想法,讓范增老爺爺很生氣,但是也不能當面頂撞領導,讓領導下不來臺,乾脆讓小莊來舞劍助興吧,因此項莊走上舞臺,范增暗中交代刺殺劉邦,而那個項伯也出來保護,最終被屠夫樊噲攪合了,劉邦趁亂離開,鴻門宴草草收場!

    鴻門宴是項羽殺劉邦的最後一個機會,而缺乏政治遠見,又帶有強烈貴族優雅氣質的項羽最終自刎烏江!

    項羽是一個可愛的人,身上帶有強烈的春秋貴族氣質,有原則,愛憎分明,沒有陰謀詭計!他的處事原則有點鄭莊公的影子,鄭莊公是政治軍事都帶走濃重的貴族精神色彩,而項羽則體現在政治上,在軍事上受時代的影響,他還是很厲害的!歷史上難有對手,天底下能與項羽打成平手的沒有幾個!春秋的貴族精神比較優雅文藝很君子,往後的歷史則完全是陰謀陽謀相結合的厚黑者的天下了!

  • 4 # 大漢志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誰懂不知道當時發生了什麼,我們只能從司馬遷的著作中和其他歷史資料揣麼判斷。人物的軌跡和個性,必須從成長來看。

    歷史背景—秦末自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後,天下大亂!六國王族趁機恢復。一個咒語,楚國亡後,大將軍項燕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巧了項羽和劉邦都是楚華人!還都是濱海省份,淮河流域入海口附近。項氏家族本身是貴族,就打出楚國的大旗,籌集糧餉開始征戰。劉季在幹嘛?僅僅是個亭長,帶領一幫兄弟廝混,上面有檔案了就挨家挨戶抓人服徭役。一次因為徭役期限已過不得已造反!這個人沒有什麼大本事,但會籠絡人,會用人,能服眾,狡詐,能屈能伸,兄弟多。

    亂世中能人總能相逢,項羽扶持的傀儡楚懷王與他有矛盾,當時天下唾手可得,已經到了緊要關頭,劉邦就利用了矛盾,利用楚懷王-“先入關中者為王”這句話領著幾千老弱病殘,奇蹟般地打入函谷關,兵不血刃多了咸陽城。功高蓋主!

    項羽不可能不教訓他,但他打心底瞧不起劉邦!一個小混混,他根本不放在眼裡。但又不能不教訓,沒面子。架不住耳旁風呼呼的吹,范增出場了,他的軍師早已看破一切,就鼓搗項羽殺了劉邦。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可惜歷史不可能給項羽機會了,優柔寡斷的他錯失良機,范增又被氣走,悔之晚矣。

    很有意思的一個人物性格,鴻門宴他殺劉邦的決心不大,劉邦逃跑後又後悔了,劉邦被冊封四川后,實力壯大後,項羽又動了殺心,但歷史選擇了劉邦,鴻溝之戰項羽錯失良機,身邊可用之人沒有,士兵士氣低落,成就了劉邦,更造就了一個偉大的民族,漢族。

  • 5 # 歷史這樣說

    項羽和劉邦是秦末最得力的領導人物,他們之間的分歧在鴻門宴上表現的淋漓盡致。

    不過,要說起項羽對劉邦的具體態度,悅史君認為,這有一個階段性的改變過程。

    項羽是楚國貴族後人,在反秦浪潮中,與叔父項梁等人起兵,並擁立楚懷王后人為號召。

    劉邦本是沛縣一小吏,此時也起兵反秦,並主動投靠項梁,成為項羽的戰友。

    項梁去世後,楚王命項羽、劉邦分率大軍,約定誰先進關中,就封誰為關中之王。

    項羽在鉅鹿之戰中打敗秦軍主力,威振天下,也給劉邦進軍關中創造了條件。

    劉邦日夜兼程進攻關中,秦王朝內部卻還在動亂,先是趙高殺秦二世,接著子嬰殺趙高,面對劉邦兵臨城下,子嬰只有投降的份。

    聽說劉邦攻入關中後,項羽很不服氣,立即揮師進軍,這是他與劉邦的一次大沖突。

    但劉邦知道自己不是項羽的對手,在謀士勸說下主動撤離,項羽很滿意。

    項羽不想追究劉邦,但他的謀士范增鼓動殺劉邦,還安排了一出鴻門宴,劉邦僥倖逃生。

    項羽此後沒有為難劉邦,但也違背了約定,他自封西楚霸王,給了劉邦一個漢王。

    劉邦隱忍不發,直到項羽殺了義帝熊心、忙於齊地平亂後,出山重新佔領關中,並號召天下反對項羽。

    這就拉開了楚漢相爭的序幕,項羽對劉邦也起了殺心,甚至還綁了劉邦的親人。

    劉邦很靈活,而且善於用人,一次次利用項羽優柔寡斷的弱點,化解了危機,最終戰勝項羽,建立漢朝。

    悅史君認為,項羽在楚漢相爭中,確實想殺劉邦,但他把機會都浪費了,留下的只有嘆息和悲劇。

  • 6 # 讀史自思
    個人觀點:鴻門宴時,項羽與劉邦的勢力根本不在一個層次,劉邦還未能被項羽視為競爭對手,更多的是後來者為抬高劉邦及其創業集團的形象而做的文學藝術加工罷了。01項羽:劉邦這傢伙現在的實力還不配做我的對手,但亞父(范增)要試探的話,那我就宴請下看看到底是龍還是蛇

    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從這就可以看出在軍事實力上,項羽是遠強於劉邦的。

    再次從反秦的重要戰役來說,都是在項羽的帶領下獲得勝利的,被各路諸侯共舉為楚霸王,所以在聲望上也是遠勝於劉邦的。

    另外,在當時講究出身的時代背景下,項羽的貴族身份也是遠遠高於劉邦,這代表的就是政治號召力,與強大的軍事勢力互為補充與加強。

    所以,據此可以判斷,在打到強大秦國都城腳下的項羽,真的未把劉邦當做統一層次的競爭對手。只是作為謀士的范增必須做未雨綢繆,所以希望透過鴻門宴的方式結果了劉邦,以除後患。

    02劉邦:我居然被霸王請客吃飯了,這是打響更高知名度的機會,必須得去啊。不過還是得帶上張良對付范增那老傢伙出鬼點子,帶上樊噲增加安全感

    劉邦,恰恰是他的出生低微給了他天然的優勢:能屈能伸、善於融入團體而非像項羽一樣高高在上。

    他從起義之初走到秦帝國都城腳下的過程當中,養成了下面最適應生存的能力:

    抓住任何微小機會的能力;

    將收益、風險兩者完美權衡後做出最有利於自己的決策能力。

    劉邦接到項羽的宴席請柬後,在被強者重視的興奮感倏然而過之後,他的生存本能就讓他想到要帶上誰去應對范增可能的刁難,還有帶上誰來儘可能保證自己的安全。所以,我們在史書中看到的是劉邦、張良與樊噲三人參加了鴻門宴,這是本後是經過劉邦的各種計算與權衡的結果。

    記住: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為了提高勝利者的高大與光輝的形象,自然是需要在藝術層面加工一些經歷的。而把請客吃飯寫得刀光劍影與你死我活地鬥智鬥勇,真乃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最好體現。本人表示拜服!

  • 7 # 執著的放牛娃

    我是牛娃,我來回答。

    我的觀點是:在鴻門宴之前,項羽從來就沒有真心想殺劉邦。一是因為情,二是因為義,三是因為他內心根本就看不起劉邦,認為大家根本不是一個層次的。

    一、不想殺劉邦的三個原因

    1.因為情。

    項羽從小就沒有了父親。項梁是他的叔叔,從小看著他長大,授他武藝,教他兵法,一直鼓勵他、欣賞他、栽培他。在年幼的項羽心目中,項梁不是父親,卻比父親還親。在起兵後,項梁又多次讓項羽獨挑大樑,給他表現的機會,為他在背後出謀劃策。項家軍越來越壯大,形勢一片大好,項羽的名聲也越來越大。

    ▲項梁

    這一切,項羽都清楚。所以,他深深的感謝叔父,崇敬他,愛戴他,把他當父親,言聽計從……

    然而,噩耗傳來,當他和劉邦按照叔父要求,攻擊成陽,秦軍節節敗退時,他的叔父卻被秦將章邯重兵圍困,最終戰敗自殺。 聽聞此訊息,項羽痛不欲生。

    ▲章邯

    項梁這一死,原本投靠項梁的各路諸侯,開始猶豫不決,反覆權衡要不要前來慰問。而劉邦,是不假思索,第一個義無反顧衝過來安慰項羽的人。為此,項羽感動的當場和劉邦結為兄弟。俗話說,危難時刻見真情,滴水之恩當湧泉以報。就衝著這份感情,不到萬不得已,絕不向劉邦下手。

    2.因為義。

    劉邦和項羽是結拜兄弟,兩人可是一起燒過黃紙、喝過雞血、立過誓的。雖然,當初劉邦與項羽結拜,可能只是抱大腿,比較功利,內心從來不把這份兄弟情義當回事。

    ▲劉邦

    可項羽不同啊,他是一個很在乎名聲,很重感情的人。在他看來,寧可天下人負我,不可我負天下人。劉邦你可以不認我這個兄弟,可我不能不認你啊。

    所以當後來他抓住呂雉、劉太公,威脅劉邦時,劉邦可以無恥的說:羽哥,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是燉了肉,記得分一塊給我啊!項羽就不行,他不可能真的燉了他們,畢竟,他是一個內心高貴的人,這種事情他做不出來。

    3.內心看不起劉邦。

    雖然是結拜兄弟,可項羽內心卻從來沒真正看的起劉邦。

    ▲項羽

    論出身,項羽出身名門,而劉邦只是一個小混混。

    論個人戰力,項羽力能扛鼎,劉邦戰力也就是一般人。

    論排兵佈陣,項羽熟讀兵書,破釜沉舟戰例還是他首創。劉邦呢?只會躲在韓信、樊噲背後,握緊小拳拳,裝模作樣喊兩聲:加油,加油……

    在他看來,劉邦你縱然會玩陰謀詭計,可這算什麼?小兒科而已!在絕對的武力面前,一切陰謀詭計都是浮雲!! 你想,這樣的項羽,又怎麼會真正看得起劉邦?又怎麼會把他當根蔥,必須殺之而後快?明顯不可能麼,是吧?

    牛娃點評:

    我們普通人交朋友,都有自己的圈子。這個圈子的核心,是水平相當。大家的背景、家世、個人能力、眼界、價值觀等,要基本一致,保持在同一水平線。否則,就根本玩不到一起去。

    就像牛娃,我是處級幹部,你一個普通小科員,除非特殊情況,否則就根本融不進我的圈子。 我的敵人,也是這樣。我之所以把他當敵人,一定是他能真正對我產生巨大威脅,必須除之而後快。所以,蔣先生會把毛澤東主席當敵人,但絕對不會把一個撿垃圾的乞丐當敵人。

    以上就是我的理解。各位小夥伴,你們說呢?

  • 8 # 傑哥000

    項羽其實不想殺劉邦。

    英雄想殺他不會偷偷摸摸派人去殺,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這個注意主要是項羽的亞父范增出的

  • 9 # 史海聽雷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說的是鴻門宴上的事,而在鴻門宴上,項羽不是真的要殺劉邦。如果項羽真的想殺劉邦,憑他“力拔山兮氣蓋世”的神威,十個劉邦也被殺了,豈是項伯能夠阻攔的。其實,真正想殺劉邦的是范增,項莊不過是一個殺手而已。

    項羽的第一謀士、被項羽尊為亞父的范增,看出了劉邦志向不小,他曾勸說項羽:“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所以,也正是在鴻門宴上,范增看出了項羽對劉邦並沒有殺心,這才不得不請出項莊,來了一個“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可惜仍然沒有成功,先是被項伯擋了下來,後又被樊噲一通攪和,此計並未成功。

    說到這個事件的起因,不得不說是楚懷王熊心有意為之。熊心本是楚國貴族,在楚國被秦滅亡後,隱匿民間為人牧羊。項羽的叔父項梁起事後,採納范增的建議,自稱武信君,立熊心為楚懷王,以從民望。後項梁在定陶敗死,熊心破格提拔自己的親信宋義,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率兵救趙。又令劉邦西向略地入關。但項羽不願北上救趙,更願與劉邦西行入關。熊心沒有答應項羽要求,而只遣劉邦西行攻秦。

    楚懷王還與諸將約:先入關中者為王。而當時秦軍主力在河北,楚懷王明顯是偏袒劉邦,制衡項羽,所以項羽氣不過矯殺宋義,在鉅鹿之戰中破釜沉舟,大戰大秦帝國合計四十萬人的長城軍團(王離部)和關中軍團(章邯部),先擊退章邯所部,奪佔糧道,再殲滅王離軍團近二十萬人。

    他的驚人戰鬥力把當時作壁上觀的各國諸侯聯軍都嚇怕了,才推舉他當統領四十萬聯軍的“諸侯上將軍”。之後他又歷時半年,先迫降後坑殺了二十萬人的章邯軍團,摧毀了秦帝國的主要軍事力量,也實際宣告了秦朝的喪鐘,楚懷王 熊心被迫以項羽為上將軍。劉邦先入關中,項羽使人還報熊心。熊心答覆:照原約辦,項羽因此怨恨熊心,於是佯尊熊心為義帝,徙於長沙郴縣,後來項羽成為西楚霸王分封諸侯後,暗中令英布等人將其弒殺。

    公元前206年,劉邦沒大廢力地西入關中,秦王子嬰投降,劉邦卻並沒有佔據咸陽,而是將軍隊撤到了霸上。聽聞劉邦先入關中,項羽隨即率領四十萬諸侯聯軍也向關中趕來,卻不想在函谷關遭到了劉邦的軍隊阻攔,項羽一怒之下破關而入。

    當時劉邦兵10萬,駐軍霸上,而項羽兵40萬,駐軍鴻門。劉邦屬下的曹無傷派人對項羽說劉邦原本想要在關中稱王,讓子嬰做丞相,因此派兵駐守函谷關。項羽對此極為惱怒,意圖次日率軍進攻劉邦。

    而項羽的叔父項伯,因為張良曾是他的救命恩人,聽此訊息後便去劉邦軍營會見張良,勸其不要與劉邦送死。張良卻並未離開,反而將此訊息洩露給了劉邦。劉邦大驚之下召見項伯,對其表明自己之所以在函谷關布兵,並非為了阻擋項羽,而是為了擋住亂兵而已。而且自己進入咸陽後,什麼東西都沒有動,只等項羽到來接收。

    於是項伯答應為劉邦說情,並讓劉邦次日親自向項羽道歉。項伯返回後,將劉邦的話轉告了項羽,並勸說項羽“沛公先破關中,是立了大功的,如今卻要攻打他,這是不講信義。不妨趁此好好款待他。”

    項羽答應了,於是才有了鴻門宴。所謂的鴻門宴只是為了讓劉邦臣服而已。由此可見,項羽之所以惱怒劉邦,只是因為其佔據關中且在函谷關設兵阻擋自己。如今聽了項伯的話,得知是自己錯怪了劉邦,其實怒氣已經基本消散。劉邦自然也明白這一點,否則他是不會輕易犯險的。劉邦之所以能夠在鴻門宴上成功脫身,也是從此點入手,即讓項羽相信,劉邦只是做一方諸侯而已,透過兩條渠道影響項羽,一是項羽的叔父項伯,二是來自劉邦的部下樊噲。當然劉邦的行為也讓項羽確信了這一點,劉邦只帶領一百來人赴宴,極力擺低自己的地位,同時最後以貴重禮物相贈。項羽相信,他與劉邦之間不是你死我活的局面,而是在自己做霸主的同時,可以容許劉邦作為一方諸侯存在。

    項羽此前殺宋義,有范增與全軍將士的支援;坑秦卒,有諸侯軍隊襄助。現在要殺劉邦,但是諸侯會幫助他嗎?不會。因為那時候項、劉都是懷王手下的將軍,都是楚軍,而且矛盾沒有公開化——受阻函谷關,曹無傷告密,令項羽感覺劉邦有敵意,再加上范增一頓故弄玄虛的教唆,才使他一怒要攻打劉邦。

    而當劉邦親自到鴻門謝罪,並把功勞與稱王的資格拱手相讓時,項羽更不會殺劉邦。若此時項羽再殺掉劉邦,勢必失去眾多諸侯的信任,勢必影響自己的威望,也沒法向懷王交代。同時,劉邦的軍隊雖然不多,但若諸侯軍隊繼續作壁上觀,項劉火併窩裡鬥,縱使項羽能勝,也將導致自己元氣大傷;即使殺掉劉邦,其部隊也不可能輕易就會被自己兼併(劉邦軍中有不少秦人,而項羽剛剛坑殺了二十萬秦降卒招致秦人怨恨)。

    當時,對於項羽來說,最重要的不是殺掉結拜大哥劉邦,而是趕緊利用自己的威勢,抓穩時機,分封諸侯,剪除對手,獲取眾心,建立霸業。劉邦並非他最大的敵人,殺劉邦,對項羽來說弊遠大於利,也會嚴重損害自己的政治聲望, 如果他在自己的地盤誅殺了劉邦,勢必會引起其它諸侯王的恐慌。一旦這些人害怕下一個劉邦會是自己,那麼勢必會聯合起來。 從此成為天下公敵,自取滅亡。

    項羽因勢利導,挾勝利之威,以勢壓之,透過鴻門宴,兵不血刃迫使劉邦拱手歸降,並裁軍至三萬,實力大損,迫其讓出關中,成為天下名義霸主的項羽,自是此時最大贏家, 更取得了分封天下的權力。

    項羽從來沒有想過什麼帝業,他所要的只是凌駕於各諸侯之上的霸業而已。正是這次項劉言和,才構成了項羽得以馬上著手分封諸侯的基礎,才是他得以稱“西楚霸王”的基礎。項羽對劉邦沒有起殺心,也體現在項羽之後對待劉邦的態度上:

    一是項羽若想殺劉邦,完全可以在其逃跑後予以追殺。劉邦雖然從鴻門宴上逃走了,可是如果項羽真的想殺,完全可以率軍追擊,甚至憑藉四十萬諸侯大軍完全剿滅了劉邦,但項羽並沒有這麼做。

    二是若矛盾無法化解,不會將劉邦封王。在隨後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時,還是將劉邦封為了漢王,且封地的面積在十八路諸侯中並不算小。如果雙方的矛盾真的無法化解,項羽完全可以不將其封王,就像田榮和陳餘一樣沒封。因此,至少在鴻門宴時期,項羽是沒有想過要殺劉邦的。

    所以,項羽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是他所做的正確選擇。但是接下來,項羽卻做了許多非常錯誤的抉擇,其中一項,就是沒有除掉劉邦。其錯誤如下:

    處死秦王子嬰,燒殺秦地。秦楚世仇,各國遺民都恨秦人,所以燒殺當然是為報仇雪恥,並將關東六國的亂民、滑民、罪人殖民到秦地,與秦人共處,這與秦人約法三章的劉邦相比,大失民心。

    獨佔秦寶,挾之東歸。項羽奪取了秦宮歷年的珍寶與美女,將它們運到自己的都城彭城,其它諸侯僅得封侯。後來,這成為很多諸侯跟隨劉邦偷襲彭城的一個誘因:劉邦答應他們,破城之後,公分其寶。

    重用親信,亂封諸侯。項羽主持分封,如同兒戲,各國舊王族被擠走,甚至沒有了領地,而分封在最好地方的,則是項羽的戰友和親信。這成為其後幾年大起戰端的直接原因。

    該殺不殺,放走劉邦。項羽稱霸以後,能與他爭天下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劉邦,一個是田榮。稱霸之後,項羽為刀俎,劉邦為魚肉,除掉他的時機已經成熟。如果項羽先奪其兵權,抑留劉邦於身邊,挾其東歸,然後或翻出舊案,或秘密處決,都易如反掌——就像劉邦後來殺韓信、彭越那樣。而改封劉邦在漢中,靠近秦地,滅之而不易,防之則難測,這是對項羽最不利的選擇,等於放虎入山。同時,齊國在六國中與秦關係最好,滅國最晚,而且不戰而降,破壞最輕。田榮、田橫兄弟又是非常厲害的人物,他們佔據齊國舊地,自然是項羽勁敵。後來,劉邦從關中殺進中原,正是在項羽同田氏激戰於齊地時,趁虛而入的。

    項羽後來怎麼也想不到,自己曾經不放在眼中的人,後來卻成為自己最大的敵人,並最終成為致自己於死地的人。如果歷史可以重來,鴻門宴上,項羽真要把劉邦碎屍萬段了。

  • 10 # 月貴香雜談

    回答了。其實鴻門宴,從一開始就是有所圖謀的,以至於在後來的社會,當有人大擺宴席,不懷好意,另有目的的時候,這個宴席就被稱為鴻門宴。其實鴻門宴的圖謀說穿了就是要有人要殺掉劉邦。但這人不是項羽,自然這也不是他的真實意圖了。這是他手下的謀士被稱為“亞父”的范增出的主意。

    范增為什麼一定要殺了劉邦呢?其實道理很簡單,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呢?一山不容二虎啊。范增是項羽手底下一位很有才能的謀士,儘管年紀不小了,大約七十出頭吧。但就是老而彌辣的他看出了劉邦的不平凡。劉邦是比項羽更具王者氣質的人物,能在雙方實力還如此懸殊的時候看出這點,足以證明範增確實有真本事。

    作為謀士當然是要各為其主的,范增也不例外啊。既然預測到了劉邦的不同凡響,知道此人一定會是項王的勁敵,所以與其讓他慢慢做強做大,不如趁早消滅他,在小樹苗還在萌芽狀態的時候,就將它掐斷是最好的扼殺方式。雖然有些殘忍,但是如果放過劉邦,等小樹苗長成了大樹,再想補救就來不及了。

    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所以范增才定下了鴻門宴的計劃,才安排了項莊舞劍,意圖殺死劉邦。對於這個計劃,項羽是持無所謂的態度的。殺不殺劉邦都沒關係,因為在他的心目中劉邦還沒有資格與他較量。對付一個比自己弱小的人不需要這麼費心費力,所以當范增向他使眼色要殺劉邦之時,他並沒有照做。而在劉邦藉口離開的時候,他也沒有任何反應,實際上是默許了不殺劉邦。他那裡知道他這是放虎歸山,終成禍患!

    項羽的無所謂的態度,激怒了范增。他對項羽的無知實在是看不下去了,直接喊出“豎子不足與謀”的千古名句,讓人噓唏!如果項羽不是這麼剛愎自用,婦人之仁。能狠下心來,採納范增建議殺掉劉邦,那麼歷史就將改寫。然而已經沒有那麼多如果,真讓項羽當了皇帝是否還能出現有如“強漢盛唐”一般的盛世,我表示懷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怎麼評價《Hello!樹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