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溪草未眠
-
2 # 每日堅果C
是不是有心理問題
是不是心理這個是專業心理諮詢師要去判斷的事情,單純的從你的描述並不能認定是心理問題,但是可以說的是,您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較低,渴望收穫更好的自己。這也是心理諮詢的一個重要幫助領域。如果您想對自己的情況進行一個準確的判斷,或者想尋求專業的幫助,可以向私人執業或者醫院精神科等渠道的心理諮詢師尋求。
對啥都沒興趣,是什麼對啥都沒有興趣可以用一個專業名詞來解釋“心力委頓。”具體表現為認知受限,情緒低落,意志行為減少。認知受限指的是認為自己能力不行,對自我能力產生懷疑;情緒低落就是在改變的嘗試和改變失敗的結果的反覆中感到自己的情緒低落,沒有激情和動力;意志行為減少指的是自己想做什麼事情,不能馬上完成,行動力降低,比如自己想早點睡,結果凌晨還沒有睡覺等等。事情可大可小
怎麼辦每個人都渴望改變自己的生活,看過勵志書籍,看過勵志電影,聽過勵志的演講,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會感覺熱血沸騰,但是隨著時間流逝,這份熱情便漸漸消散了,又回到了起點。沒有完成自己的蛻變,反反覆覆中,覺得改變是件很困難的事情。本文則結合《我在哈佛聽積極心理學》中對於改變的看法和自己的分析,希望為大家追求幸福提供一些持久改變的動力。
改變幸福的基準線
很多人認為幸福就是賺更多的錢、買更好的車和住更大的房子。當他們買上新車,或者住上新房時,短時間內的幸福感是會急劇上升,但是一段時間過後,幸福的水平又回到原來沒有買車和換房時候的水平了。
實際上物質上的滿足帶給人需求的滿足是一定的,處於馬斯洛需求理論的低層次需求當中,這類缺失性需求,一旦沒有則很重要,一旦滿足後則邊際效用遞減的非常快,就如在飢餓的時候吃的第一個饅頭和第九個饅頭一樣,第九個饅頭並不會給你帶來更大的滿足。在不同的情境下,我們感受到的幸福的水平是不一樣的,會隨著情景的變化圍繞基準線上下波動,在歡樂和成功的背景下往往感受到更多的幸福,但是在憂傷和失敗的情景中則感受到更多的不幸,因此真正決定我們幸福的並不是這些外在的東西,而是自己的幸福基準線水平。
事實上,這個價值規律不僅適用於衡量幸福,同樣在適用於心理健康水平和自信水平的理解當中,試著用這個規律去解釋這些事情時,往往會讓人心中多一分開闊。幸福基準線水平是由什麼決定的呢,筆者認為是由自我成長的經歷尤其是小時候的成長經歷決定的,在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和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有著更高的幸福基準線,能夠感受到更多的幸福,這個發展心理學的內容暫時不在我們的談論範圍之內。那麼,作為我們渴望更高幸福基準線的人能夠做些什麼去提高自己的幸福基準線水平呢?歡迎閱讀全文尋找你的答案。
改變從小事做起
改變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而是一場持久而艱難的戰役,需要與以享樂主義為原則的本我進行鬥爭,需要克服惰性做功。很多對自己現狀不滿的人總想著自己要一步登天,在短時間內收穫巨大的改變,受到某種刺激而在一剎那見脫胎換骨,列好了多少多少項的改變計劃,然而結果往往是以失敗告終。
然而質變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基礎,質變的量變的必然結果。改變需要從小事開始進行積累,最終突破某個拐點時才以驚人的速度呈現出來。而這漫長的一段積累的過程中,看到改變的成果往往是細微的,不顯著的,很多人都是因為在短期內看不到成果而放棄改變。但你如果對現在的生活不滿意,想改變感覺自己要做的事情太多,感覺無從下手時,那麼這個時候最要做的就是集中精力去做某一項的改變,例如:鍛鍊身體。當你能夠堅持兩個月規律的鍛鍊身體時,你講會有更大的信心去進行新的改變,環環相帶,最終促成自我的蛻變。
改變是認知、情感和行為互動的結果
認知、情感和行為是人類心理結構最重要的三個系統,認知指的是我們對某件事情的看法;情感是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身需求而產生的態度體驗;行為則是在生活中所從事的一些活動。三者是相互影響的,對某件事情不同的看法會激起我們不同的情緒反應,不同的情緒反應則會導致不同的行為,而這一行為則會強化自己的這種看法,進而形成一個迴圈的整體。自我評價低的人,可能會感到自卑和沮喪,而這種情緒又會導致自己社會交往的退縮,進而行為和情緒都很消極,陷入一種心力委頓的怪圈,情緒低落,認知受限,意志行動減少。要想打破這一惡性迴圈,就可以從這三個方面進行思考,一些主流的心理諮詢流派例如:行為主義關注的是行為,不管你想什麼,只要你跟我這樣做,就會收穫改變;認知療法,則強調改變自己的認知,建立理性的認知結構,拋棄不合理的信念,從而打破這一迴圈;精神分析學派則強調個人潛意識層面被壓抑的情緒體驗,將其進行再認識,進而促使改變的發生。
無論從哪一個角度出發,最重要落腳點要歸根到行動上來,認知結構改善之後,隨之行為模式也要進行改變,如果行為模式落後於認知結構的改變,那麼新的認知結構得不到強化,將會退行到原來的水平;原來的行為改變之後,如果沒有堅持,形成習慣,那麼同樣原來的習慣將會捲土從來;情緒體驗疏導之後,沒有透過行為的認證和強化,新的情緒體驗的將會很快的消逝,隨之產生的動力和激情也會消亡。
改變的起點和終點都是習慣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當我們驚歎別人的改變時,往往回覺得他有著很強的自制力,自己的自制力不夠,所以才沒有達到他人一樣的成就。人格三我認為,本我是人最基礎的力量,自我從本我中產生,追求現實的原則,以滿足本我的需求;而超我則從自我中產生,追求完美的原則,以實現更高的道德目標。自制力可以看成是超我水平的力量,因而人的本性決定,追求足夠多的控制力是一件不現實的事情。
那麼為什麼有的人給人的感覺自制力強有的人感覺自制力弱呢。羅伊.鮑邁斯特做過一個實驗:將實驗者分成兩組,兩組在做實驗之前都要求在一個房間等候,第一組等候的房間裡放了一盤剛烤出來的巧克力薄餅,而另一組放的是一盤甜菜根。均被告知食物是用來實驗的,不允許食用。在隨後的自制力水平測試中,甜菜根組的水平卻明顯的高於巧克力組。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自制力是一種資源,做一些違背本我需求的事情時將會嚴重的消耗自制力資源,在上述實驗中,巧克力薄餅對於參加實驗的人來說是一種誘惑,本我的需求是品嚐這份食物,但現實環境不允許品嚐時,則需要消耗更多的控制力資源去控制自己的這種慾望;而另一組甜菜根對人們的誘惑小得多,所需要的控制力明顯的減少,因而在測試中甜菜根組表現的成績更好。而事實上他們都是進行隨機分組的。
進而,我們可以解釋為什麼有的人看起來自制力強有的人看起來自制力弱,因為他們將自制力用到了對自己來說重要的事情上,對自己來說是積極的事情上。而其他人則將自己的控制力資源用在了對自己來說不中要的事情上,例如隨手開啟手機刷微博,維持不重要的人際關係等等。因而在面對改變和重要的事情的時候則顯得控制力不足。而當我們決定要改變時,無疑是對自己控制力資源的一種極大消耗,制定改變目標的前期,需要將主要的精力都集中到這一事情上面,同樣以鍛鍊身體為例,將自己的控制力資源優先用於鍛鍊,對其他事情的控制力則可能相應的會減少,例如會更少的看書,更多的去刷劇等等。但是當你堅持一段時間,身體和心理都已經適應了這種鍛鍊的節奏時,控制力資源的消耗是很低的,習慣的保持並不需要很多的自制力。因此,如果你想改變,請堅持到成為習慣,然後不斷保持。這是空出來的自制力資源則可以用來養成新的習慣。改變舊的習慣,建立新的習慣;改變不好的習慣,建立新的習慣。
關於改變要注意的事
最後,關於改變除了上面的理論分享一下我們具體能做什麼。首先第一個就是:記日記。記日記是對自己的一個反思和記錄,人的記憶是一種選擇性記憶,當你的自我評價低的時候,印象深刻的事情可能更多的是自己的負性經歷,而日記則可以將自己積極的事情記錄下來,在自己退縮時,尋找自己成功的經歷。對自己失敗經歷的記錄,也能加深自己的思考和總結。因而記日記是改變一個重要的工具。
其次,接受不能改變的事情。正如一句祈禱詞說的:“上帝,請賜予我們恩典去平靜地接受那些我們不能改變的事,賜予我們勇氣去改變那些應當改變的事,賜予我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的不同。”世界上沒有絕對完美的事情,在改變的過程中不要對自己提出一些完美的要求,學會悅納不完美的自己。
第三,永遠不要否定自己。經常的否定自己,相當於在不停的給自己消極的心理暗示,覺得自己不行,這種信念的養成不僅會打擊自我效能感,更恐怖之處在於,你的行為和思想都會朝著這個信念去行進,最終真的可能就會成為一個平庸的人。因而在下決心做事情之前,千萬不要否定自己,給自己樹立一個積極的信念,相信自己的能力,並且不斷的想象自己成功的樣子,想減肥成功,則不斷幻想自己減肥成功時候的情形,激起自己的情緒反應,進而產生持久而深刻的動力。
第四,不斷突破自己的舒適區。如果有什麼事情讓你感覺不舒服,讓你覺得緊張,那就是你需要取突破的事情,舒適區、延展區和恐慌區是人們接觸外部世界的三個階段,不斷突破自己舒適區,擴大自己的延展區,建立新的舒適區,再在新的基礎上擴充套件新的延展區,如此螺旋式的上升,最終將帶來巨大的改變,這種循序漸進的方式適用絕大多數人,如果直接挑戰恐慌區成功的機率則要小的多。
如果你看完了文章,覺得比較複雜和難懂,那麼只需要記住一點,想改變這種狀態從一件小事做起,最好的方法是堅持運動,拋開一切,堅持運動一個月,如果你能做到,改變就會在不經意間發生。 -
3 # 花匠人妙妙
你好,我沒有專業的心理知識,我只能就我的經驗說說看。
做事提不起興趣,時而消極時而積極,三分鐘熱度。每個人都會有情緒不高的時候,但如果一直是處在情緒不高的狀態裡,那久而久之肯定會出問題的。
我不清楚你的年齡及生活習慣,但我認為對事提不起興趣,那是因為這些事不是自己喜歡的,沒有自信能做好它。
至於怎麼改善?很簡單,給自己設個小目標,如每天讀書半小時,或運動半小時,或去嘗試自己沒做過的事情,去體驗,或自己拍影片記錄生活,看看自己的表情每天有沒有變化等等。所設的目標,無論是多麼小的目標都必須堅持21天不間斷,這樣,21天后你就會有變化哦!最好是做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哦!
-
4 # 安米心理
這裡是安米課堂。
首先呢你要明白這一定不是心理有問題,其次你和大多數人所追求的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不能保證每個人的思想和追求都一樣,而且人跟人之間也是沒有可比性的,你喜歡一個人獨處,我不能說硬要你跟別人去相處,我覺得你做自己就好,除了如果有一些不好的毛病需要改正的話。忠於自己,自己活得舒服最重要!
-
5 # 研究僧小魏
我覺得不是心理有問題。可能是你自己的內心產生了心裡畏懼感了。這種畏懼感可能是你在做某件事情失敗了或者在某件事情中受挫了的時候產生的。
我們都知道當動物受傷了,基本上都會選擇獨處療傷。我覺得人其實也是一樣的,這是我們保護自己的本能反應。
因為你害怕再次失敗,所以你選擇一個人獨處來逃避。一個人如果是真的極度消極的話,他的確會對什麼都不感興趣。那麼他又怎麼會產生極度積極的心態呢?這是極其矛盾的,所以說並不是你個人心理有問題的原因,而可能是你自己的內心有了畏懼感。一方面你自己想完成某件事情或者實現某些願望,所以會有積極
的一面。另一方面你又害怕再次失敗,所以你會消極的選擇獨處來逃避。
其實只要你大膽的嘗試一下,你會發現其實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害怕失敗而沒有從新開始的勇氣,這樣的話你會永遠在黑暗的深淵中無法自拔。相信自己,你可以的,加油吧
-
6 # Angee安吉說
我能說這是一個很正常的心理期嗎?人都有生理週期,在某個時段,身體感覺到是輕鬆愉悅,走路生風;在某個時段,會覺得渾身無力,很沉重,腿像灌了鉛,邁不開步。
月有陰晴圓缺,心理也是一樣的。人是獨立的個體,是複雜的高等生物,思想極其複雜,一棵小草的欣榮枯竭,都可能引起興奮悲傷的情緒,何況在我們的生活中通常碰到太多的事情。
極度消極想一個人獨處,是因為外面的壓力和痛苦,讓自己難以快速消化,因此躲在安全處,慢慢的療愈。
當陰霾消失後,一切雨過天晴,自然內心渴望被認可,被接納的慾望重新萌動,重新開始以極大的熱情追逐紅塵。
這就像股市一樣,波浪起伏始為正常,如果只是一條直線,沒有波瀾,就像心電圖停止跳動,踏上死亡之路了。
-
7 # 飛翔心理師許菲
從題主提到的狀態來看,很難明確得出一個結論。原因是正常人也都會有情緒波動,喜歡一個人獨處也許是個性特點,不能說就有心理問題。
怎樣判斷是否存在心理問題,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如何。我介紹幾個標準,幫助你瞭解自己的情況。
一、心理問題是針對心理健康狀態來說的不符合心理健康的標準,又未達到心理疾病狀態,我們就稱作是有心理問題。能夠達到完全的健康狀態的,或心理疾病患者,都是少數人。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是存在心理問題的。比如,一時的人際困惑,親密關係中的衝突,職場發展方面的苦惱,都屬於心理問題的範疇。而心理健康和有心理問題的人,都屬於心理正常的人。
二、3個因素幫助你判斷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1、負面情緒或痛苦感覺持續的時間
我們都會有負面情緒,一般來說,健康狀態較好的人都會在較短時間內自行調節並恢復大多時間內平靜且時而愉悅的狀態。如果負面情緒持續時間較長,連續超過兩週甚至一個月,就說明心理問題比較嚴重了。
2、痛苦程度
一般的情緒波動,在程度上我們都是可以的,比如生氣、緊張、沮喪,即使我們處在這種情緒狀態下,也不會感覺非常痛苦。感受到的痛苦程度過高,也說明心理問題較為嚴重。
3、對社會功能的影響程度
心理問題如果不很嚴重,我們會體驗到不舒服的情緒狀態,但不會因此而影響正常的上班、交友,如果這些方面已經開始受影響了,也說明心理問題開始變得嚴重了。
三、有心理問題不必緊張,但也不要大意是人都會遇到心理問題,這些問題也會因為一些不斷出現的壓力而加重。所以,即使有心理問題,甚至患上心理疾病,也不必過於緊張,但不要輕視心理問題。心理疾病往往是最初的心理問題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和儘早的干預而發展出來的。
所以,有問題就解決問題,有病就積極求醫治病。心理問題如果自己解決有困難,可以找心理諮詢師提供幫助,如果已經發展為心理疾病,則需要由精神科醫生進行診斷與專業的藥物治療,也需要由心理治療師進行心理治療。
-
8 # 心理學說
對啥都沒興趣,極度的消極卻又極度的積極!針對這個問題我從兩方面來講一下我的觀點:
第一個方面,天生人格氣質造成的極度的消極卻又極度的積極?說明你是一個對內心體驗比較豐富的人。內心體驗比較豐富對情緒就比較敏感。但不一定有心理問題,比如有些人氣質就是抑鬱質的人,比如典型的代表人物林黛玉,她也不合群,喜歡獨處,而且內心非常活躍!情緒也比較敏感。
抑鬱質代表人物:林黛玉
當然也有一些證據表明:很多心理疾病都是內心過於敏感造成的,內心過於敏感,可能會加大自己的內心衝突,更容易患上相應心理疾病。所以如果你的這種情況是天生氣質造成的。我建議你選擇自己適合的職業,同時多學一些心理知識和心理疏導的技巧,它們對保持你的心境,維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有非常大的幫助!
認識抑鬱質氣質
抑鬱質是人的一種氣質型別,抑鬱質特點:抑鬱質的人神經型別屬於弱型,他們體驗情緒的方式較少,穩定的情感產生也很慢,但對情感的體驗深刻、有力、持久,而且具有高度的情緒易感性。抑鬱質的人為人小心謹慎,思考透徹,在困難面前容易優柔寡斷。
抑鬱質的人主要表現
抑鬱質的人一般表現為行為孤僻、不太合群、觀察細緻、非常敏感、表情靦腆、多愁善感、行動遲緩、優柔寡斷,具有明顯的內傾性。抑鬱質人,存在於任何一個領域。其最大的特徵,是內向、情緒化。
優點是:有理想、高度敏感、善於發現,精確自律多才多藝,有美感,分析力強,具有天才傾向。
缺點是:缺乏安全感,挑剔,悲觀,情緒化,自我為中心,不實際,不善於交際,偏向於看到負面的事物。
改進方法:要接受糾正,多采取主動,心胸寬大,增強自信心。
抑鬱質人無論對什麼職業都能一絲不苟。他們責任心強,幹什麼都會加倍努力。他們中的許多人能成為中堅分子,擔當著可靠的角色。
抑鬱質的人職業建議:
抑鬱質適合的職業:校對、打字、排版、檢察員、雕刻工作、刺繡工作、保管員、機要秘書、藝術工作者、哲學家、科學家等。
第二個方面:疑是雙相情感障礙如果你的這種情況不是天生造成的,那可能疑是“雙相情感障礙”心理障礙。雙相情感障礙又被稱為雙相障礙,屬於心境障礙的一種型別,指既有躁狂發作又有抑鬱發作的一類疾病。雙相障礙是情感障礙的一種發病形式,是指總病程中既有躁狂發作一週以上,又有抑鬱發作至少兩週,兩病先後發作,有明顯的間歇期。
一、雙向情感障礙診斷標準
一、情緒高漲、易激惹或情緒低落,或呈雙相性。二、情緒低落者,從輕度悲觀到強烈自罪感。三、思考困難,缺少決斷,缺乏興趣。四、頭痛,睡眠障礙,精力不足。五、焦慮,病情嚴重者可有運動遲滯、激動不安、疑病或被害妄想、厭食、失眠。中華醫學會公佈之診斷標準
(一)躁狂發作
(1)症狀學標準
1.症狀以情緒高漲和/或易激惹為主要特徵,且相對持久。
2.首次發作者情緒障礙至少已持續2周(如症狀嚴重到需住院或過去有肯定符合標準的躁狂或抑鬱發作者不受此限),且至少有下列症狀中四項(若情緒僅為易激惹;則需具有五項):
對曰常活動喪失興趣或無愉快感,性慾減退。精力明顯減弱,無原因的疲倦,軟弱無力。反覆出現死亡的念頭,或有自殺企圖或行為。自責或內疚感。思考能力或注意力減退。精神運動遲鈍或激越。失眠、早醒或睡眠過多。食慾減退,體重明顯減輕。(2)嚴重程度標準
臨床症狀必須達到下列嚴重程度之一者:
1.無法進行有效交談。
2.社會能力(指工作、學習、社交或家務能力)明顯受損。
3.需立即治療或住院。
4.具有精神病性症狀。
(二)抑鬱發作
(1)症狀學標準
1.症狀以心境抑鬱為主要特徵;且相對持久,但在一日內可有晨重晚輕的節律變化。
2.首次發作者,情緒障礙至少已持續2周(如症狀嚴重需立即治療或住院者,或過去有肯定的躁狂或抑鬱發作者不受此限),且至少具有下列症狀的四項:
對曰常活動喪失興趣或無愉快感,性慾減退。精力明顯減弱,無原因的疲倦,軟弱無力。反覆出現死亡的念頭,或有自殺企圖或行為。自責或內疚感。思考能力或注意力減退。精神運動遲鈍或激越。失眠、早醒或睡眠過多。食慾減退,體重明顯減輕。(2)嚴重程度標準
臨床症狀必須達到下列嚴重程度之一者:
社會能力明顯受損。需立即治療或住院。具有精神病性症狀。(三)雙相情感障礙的診斷標準符合下列兩項中的一項:
過去有躁狂發作,本次表現為抑鬱發作者;過去有抑鬱發作,本次表現為躁狂發作者。二、雙相情感障礙其主要的症狀有:
1.抑鬱發作
雙相抑鬱發作與單相抑鬱發作的臨床症狀及生物學異常相似而難以區分,雙相抑鬱因表現不典型往往被忽視。正確診斷雙相抑鬱障礙是合理治療的前提。兩者的治療方案及預後轉歸存在明顯差異。其抑鬱發作的特徵
①病程特點: 與單相抑鬱相比,雙相抑鬱起病較急,病程較短,反覆發作較頻繁;
②症狀特徵:雙相抑鬱區別於單相抑鬱的症狀,特徵包括情緒的不穩定性、易激惹、精神運動性激越、思維競賽/擁擠、睡眠增加、肥胖/體重增加、注意力不集中、更多的自殺觀念和共病焦慮及物質濫用(菸草、酒精、毒品等)。
2.躁狂發作
(1)心境高漲 自我感覺良好,整天興高采烈,得意洋洋,笑逐顏開,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常博得周圍人的共鳴,引起陣陣的歡笑。有的患者儘管心境高漲,但情緒不穩,變幻莫測,時而歡樂愉悅,時而激動暴怒。部分患者則以憤怒、易激惹、敵意為特徵,甚至可出現破壞及攻擊行為,但常常很快轉怒為喜或馬上賠禮道歉。
(2)思維奔逸 反應敏捷,思潮洶湧,有很多的計劃和目標,感到自己舌頭在和思想賽跑,言語跟不上思維的速度,言語增多,滔滔不絕,口若懸河,手舞足蹈,眉飛色舞,即使口乾舌燥,聲音嘶啞,仍要講個不停,信口開河,內容不切實際,經常轉換主題;目空一切,自命不凡,盛氣凌人,不可一世。
(3)活動增多 精力旺盛,不知疲倦,興趣廣泛,動作迅速,忙忙碌碌,愛管閒事,但往往虎頭蛇尾,一事無成,隨心所欲,不計後果,常揮霍無度,慷慨大方,為了吸引眼球過度修飾自己,譁眾取寵,專橫跋扈,好為人師,喜歡對別人頤指氣使,舉止輕浮,常出入娛樂場所,招蜂引蝶。
(4)軀體症狀 面色紅潤,雙眼炯炯有神,心率加快,瞳孔擴大。睡眠需要減少,入睡困難,早醒,睡眠節律紊亂;食慾亢進,暴飲暴食,或因過於忙碌而進食不規則,加上過度消耗引起體重下降;對異性的興趣增加,性慾亢進,性生活無節制。
(5)其他症狀 注意力不能集中持久,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轉移;記憶力增強,紊亂多變;發作極為嚴重時,患者極度的興奮躁動,可有短暫、片段的幻聽,行為紊亂而毫無目的指向,伴有衝動行為;也可出現意識障礙,有錯覺、幻覺及思維不連貫等症狀,稱為譫妄性躁狂。多數患者在疾病的早期即喪失自知力。
(6)輕躁狂發作 躁狂發作臨床表現較輕者稱為輕躁狂,患者可存在持續至少數天的心境高漲、精力充沛、活動增多、有顯著的自我感覺良好,注意力不集中、也不能持久,輕度揮霍,社交活動增多,性慾增強,睡眠需要減少。有時表現為易激惹,自負自傲,行為較莽撞,但不伴有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對患者社會功能有輕度的影響,部分患者有時達不到影響社會功能的程度。一般人常不易覺察。
3.混合發作
指躁狂症狀和抑鬱症狀在一次發作中同時出現,臨床上較為少見。通常是在躁狂與抑鬱快速轉相時發生。例如,一個躁狂發作的患者突然轉為抑鬱,幾小時後又再復躁狂,使人得到“混合”的印象。但這種混合狀態一般持續時間較短,多數較快轉入躁狂相或抑鬱相。混合發作時躁狂症狀和抑鬱症狀均不典型,容易誤診為分裂心境障礙或精神分裂症。
因未明,生物、心理與社會環境諸多方面因素參與其發病過程,目前強調遺傳與環境或應激因素之間的互動作用、以及這種互動作用的出現時點在雙相障礙發生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影響,臨床表現按照發作特點可以分為抑鬱發作、躁狂發作或混合發作。
雙相情感障礙治療方式有那些?
(一)藥物治療
最主要的治療藥物是抗躁狂藥碳酸鋰和抗癲癇藥(丙戊酸鹽、卡馬西平、拉莫三嗪等),它們又被稱為心境穩定劑。對於有明顯興奮躁動的患者,可以合併抗精神病藥物,包括經典抗精神病藥氟哌啶醇、氯丙嗪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奧氮平、喹硫平、利培酮、齊拉西酮、阿立哌唑等。嚴重的患者可以合併改良電抽搐治療。對於難治性患者,可以考慮氯氮平合併碳酸鋰治療。治療中需要注意藥物不良反應和相互作用。對於雙相抑鬱患者,原則上不主張使用抗抑鬱藥物,因其容易誘發躁狂發作、快速迴圈發作或導致抑鬱症狀慢性化,對於抑鬱發作比較嚴重甚至伴有明顯消極行為者、抑鬱發作在整個病程中佔據絕大多數者以及伴有嚴重焦慮、強迫症狀者可以考慮在心境穩定劑足量治療的基礎上,短期合併應用抗抑鬱藥,一旦上述症狀緩解,應儘早減少或停用抗抑鬱藥。
(二)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與藥物聯合使用也是治療雙相障礙的有效方法。透過心理治療,也稱為談話治療,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可以更多地瞭解如何管理病情,瞭解其症狀和觸發因素,並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治療師也可以是重要的情感支持者。
1、認知行為治療(CBT)
這種一對一療法重點在於識別和改變消極或有害的行為和思維模式,並創造積極健康的模式。它還可以幫助你識別雙相情感的觸發因素,制定有效的應對策略來渡過難關,並學會如何應對雙相情感障礙的壓力。
2、心理教育
有關雙相情感障礙的教育,對於患者瞭解雙向障礙,瞭解如何獲得正確的治療和最佳支援,並且幫助親人更好地瞭解雙相情感障礙特別有幫助。
3、人際和社會規律療法(IPSRT)
這種療法專門用於治療雙相障礙。當與藥物聯合使用時,它被證明非常有效。它專注於幫助你堅持一貫的日常生活規律(包括睡眠模式),並解決可能影響這些規律的人際關係問題。
4、家庭療法
因為與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相處是艱難的,家庭諮詢是另一種幫助你的親人瞭解病情並讓他們參與治療的方式。它還可以幫助你和你的家人更好地溝通,制定解決問題的策略,應對雙向障礙引起的情緒波動和其他困難情況。
5、小組治療
(三)日常生活習慣的預防與治療
1、減輕壓力
壓力可以引發情緒的重大變化,對於雙相情感障礙患者來說,減壓至關重要。減輕壓力的一些好方法包括定期鍛鍊和練習冥想,瑜珈,太極等放鬆方式。
2、練習健康習慣
健康的習慣,如飲食均衡,定期鍛鍊,良好的睡眠,而不用酒精或非法藥物進行自我治療,將有助於穩定你的心情。
3、建立生活規律
建立生活規律並始終堅持,也可以幫助你穩定心情。每天按時作息,吃飯,鍛鍊和服用藥物。
4、監測你的症狀
跟蹤症狀和感受可以幫助你識別觸發因素,並確定何時出現雙相障礙。專家建議經常使用日記或線上心情追蹤器,並定期與醫生複查。
5、尋求支援
雙相情感障礙可能會使關係變得緊張。因此,擁有強大的支援網路對於保持健康的情感生活至關重要。除了建立家庭和朋友的支援網路外,雙相情感障礙患者還應與治療師,諮詢師或支援小組合作,協助他們與自己的親人保持有效健康的關係
另外我再補充一下:心理障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疾病,與抑鬱和焦慮一樣,所以如果你有這種情況出現,也不用太過於擔心。如果自己覺得很痛苦,影響到你的生活與工作,並且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希望你儘快去醫院看看!目前國內二甲以上的醫院,都設有精神科!他們對這些心理疾病有很好的治療方法。如果你在心理方面有什麼需要諮詢,也可以隨時聯絡我,我將竭誠幫助你康復!
-
9 # 情感心理諮詢師吳燕
首先,我們的情緒本就是流動的,也是可變化性。情緒的特點是,我們可以在上一秒中高興,也可以在下一秒鐘悲傷。比如,我們去影院看電影,就很容易被故事情節所代入,時而開心,時而流淚。但是您能說這不正常嗎,當我們因外在因素而出現情緒起伏的時候,也要去分辨一下,是什麼讓我們會有如此大的情緒起伏,是因為什麼導致的,這一點也很重要。
其次,您說您會極度的消極和極度的積極。這個極度的在您哪裡是怎樣的,您沒有詳細的進行描述,有時我們會憑著主觀感受來評判自己的情緒,而缺少事實的客觀性。這個極度也是自己對自己的感受評判。所以,需要您詳細的描繪,您的極度消極是怎麼的狀態,表現在哪些方面,比如行動力?人際關係?生活作息?對事物的興趣乏味程度?
同樣的,如果是極度的積極,怎麼樣的積極狀態。當時是怎樣的,什麼事情會引發您的積極情緒?這個極度是怎樣的極度,程度怎樣,是和平常不一樣,還是和周圍人不一樣?
因此,一定要去覺察頭腦中這些念頭,無論是極度的消極還是極度的積極,這些感受體驗會持續多長時間,包括您說對啥都不感興趣。您說喜歡獨處,我想很多人都會有您這樣的感受,特別是喜歡安靜的朋友,或者忙了一天回到家裡,也是喜歡自己一個人獨處。
獨處不是說明這個人心理有問題,而是一個人的習慣和習性所致。如果這個獨處是閉門索居,誰也不聯絡,整天把自己關在家裡,而且出現一些明顯的軀體症狀,如失眠、頭疼、興趣降低,甚至有輕生的念頭等,這就要引起重視和警惕了。需要及時需求家人的幫助,去醫院心理科進行排查,同時結合專業心理諮詢師的幫助。
所以,如果感覺自己有符合上述的一些症狀,就要小心是不是抑鬱或焦慮或者雙向,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即使是抑鬱症也是一種病,不是一些人嘴裡說的精神病。客觀去看待它,如同感冒發燒一樣,謹聽醫生醫囑,堅持吃藥。再定期進行心理諮詢。同時,更重要的是,養成有規律的作息制度,多鍛鍊,多到戶外進行運動。同時主動和身邊信任的朋友傾訴,多參加一些有關心理方面的工作坊或讀書會,少熬夜,保持平穩的心態。
還可以透過練習正念冥想來關注呼吸和身體的變化,同時對自己的念頭保有覺知,不對自己有過多的評判和自責,多瞭解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
-
10 # 蜜卡小站
很有可能是沒有與自己進行良好的溝通
可以來看我最新的文章 給自己101種可能
但是改變現狀必然從自己著手
回覆列表
沒有問題。
1.可以日日寫感恩日記,發現生活中的意義。
2.多結交朋友,和他們多交流。
3.培養一點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