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秦鐵鷹劍士
-
2 # 江東汪郎
這個問題問的有點讓人懵圈,唐以後的中原王朝指的是漢族王朝還是包含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如果是漢族王朝,那就是五代、宋朝、明朝。
就單單題目中問題,我想你應該想問的是宋朝吧!那麼我就簡單說下我的看法。首先,儒家思想決定了宋朝君臣的外交手段。
儒家思想,或者說孔子的思想其實並沒有那麼迂腐,相反更具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意味,只是經過歷代文人們的閹割、曲解,使得儒家思想外交的第一手段就是懷柔。
宋朝是趙匡胤透過陳橋兵變建立的。基於此,以文御武就成了宋朝的主流思想,“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在宋朝得到了實現。
所以宋雖然不懼外族政權的軍事威脅,但在戰爭中見好就收,或者透過錢財獲得安寧,然後拉出孔夫子的“仁”來墊背就成了主流。其次,經濟建設讓宋朝君臣更善於打經濟戰。
宋朝的富裕在中國曆代王朝中是罕見的。她的財政收入最高曾達到16000萬貫,即使是徽、欽二帝,財政也能維持在8000萬貫左右。佔據半壁江山的南宋,財政也能達到10000萬貫。宋朝製作的銅錢是當時的硬通貨,類似今天的美元。遼,金,北韓,日本等都停止鑄錢,改用宋錢。
經濟如此發達的宋朝,才有對遼、金的歲貢。正因為透過歲貢,讓宋朝君臣發現金錢能夠讓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喪失進取的勇氣,既如此,又何苦再和異族拼個你死我活。最後,軍事力量讓宋朝君臣明白自身的不足。
宋朝缺馬這是眾所周知的。因為幽雲十六州的丟失,讓宋沒有了大規模的養馬基地;西北邊陲又遭到李元昊的背叛,吐蕃也成為挑釁大宋的一員。
在這樣的周邊環境中,讓缺馬的宋朝君臣頭疼不已。而中原的一馬平川,正是縱馬馳奔的最佳場地,戰馬不足的宋朝就只能發展步人甲,以抵抗北方軍隊的入侵。軍事上的力量,只能讓宋朝和北方政權打個平手,所以才有了宋遼之間數十年的安寧,宋金之間的對峙!宋也就沒有了反攻的信心和想法。
至於蒙古,在北宋時相隔太遠,在南宋時唯有南宋堅持抵抗了四十年,成為蒙古征戰史中抵抗最久的政權。
-
3 # 淡墨淺白
冷兵器時代軍事作戰,尤其是長途作戰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就是戰馬!
漢朝時期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的重要目的就是購買西域戰馬,從而引進了大宛馬,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汗血寶馬!漢朝時期有河套地區作為優良的馬場,可以培育戰馬。就是黃河“幾”字形地區,寧夏,陝西,內蒙古部分地區。漢武帝時期官方養馬達到45萬匹,百姓也可以私人養馬!
唐朝有隴西馬場,由張萬歲負責管理,貞觀三年就為軍隊提供了10萬匹駿馬,有了戰馬的支援才有了李靖的橫盤塞北。同時唐朝每年還從回訖購買10萬馬屁。
北宋朝,北有大遼,西有西夏,沒有一處優良馬場。遼和西夏禁止出口戰馬,而吐蕃戰馬又不如這兩地。到了南宋更沒有馬了。
明朝時期重新奪回了河套地區,才有了藍玉和朱棣北伐大草原。
總之,在古代騎兵就是機動好,是國家戰略武器,騎兵強可以以攻代守,騎兵若只能被動防守。
-
4 # 海晏河清一灣月
唐以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經濟政治綜合國力都是不容小覷的,重之重的是儒家思想的健康進步,不論從國民靈魂還是從典章制度都洋溢著一種昂揚的精神!後人稱“帶劍儒家”!
唐宋以後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成熟和固化,中央集權的加強,雖然中原的綜合國力依然很強但北方少數民族政已進入經濟社會發展的上升期,而形成一種所謂的“平行差距”。特別是宋明理學的產生嚴重壓抑了中原人民的思想,造成中原在遊牧民族的突然襲擊下造到重創。
綜上兩點,一種先進的社會思想是極其重要的!
-
5 # 郭成軍
謝謝邀請!唐朝以前的中原王朝尤其是到了李世民掌權時期,中央集權高度集中,當官的實行民主選舉,取消了認人為親的不合理制度,朝延的大臣直接貼黃榜到老百姓中招聘,不管是什麼人只要你才能忠於朝延都會得到重用,上至朝延下至百姓出現歷史上少有的安定局面,生產力得到迅猛發展,軍事訓練有素,兵強馬壯。唐朝以後就不行了,朝延上下選拔官員認人為親,腐敗嚴重,朝延裡勾心鬥角,老百姓在貧困線上掙扎,根本就沒有能力和實力對外作戰。
-
6 # 這些歷史要讀
因為,隨著文化交流,北方遊牧民族有了很多的進步,從過去的原始部落聯盟,進入草原封建帝國的級別。其社會生產和組織都不是匈奴和突厥可比的。
以匈奴為例,匈奴崛起於冒頓單于時代。冒頓在擊敗東胡王后,相繼併吞樓煩、白羊河南王,接著攻克蒙恬所奪的匈奴地及漢之朝那(今寧夏固原東南)、膚施(今陝西榆林東南)等郡縣。最終,北方及西北一帶的丁零、渾庾、屈射、鬲昆、薪犁等部族先後臣服於匈奴。
注意,匈奴的勢力不同於漢朝,它是由很多部落加入和臣服,而組成的一個部落聯盟。因此,隨著伊稚斜單于被漢武帝擊敗後,匈奴很多部落不是歸依漢朝,就是自立門戶相互攻殺。如:前121年,漢武帝派霍去病奪取河西走廊,受降匈奴右部十萬人,設武威、酒泉、敦煌、張掖四郡。
事實上,匈奴、突厥等遊牧民族,我們可以理解為天生的戰鬥民族。他們在物資匱乏的草原上生存,每個男人都是上馬能戰的。但其部落聯盟最終還是敵不過中央集權的中原王朝。所以,漢朝和唐朝強盛時期,都能透過龐大的人力物力的調動來戰勝他們。
到唐以後,崛起的契丹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對漢文化的吸收。他們建立起來的國家已不是一個鬆散的部落聯盟,而是一個集權的草原帝國。他們定國號“遼”,效仿唐制建立一套國家管理體制,置百官,設五京,還率先實現“一國兩制”(契丹制度治契丹人;漢制治漢人)。後來滅遼敗宋的金國就更進一步。作為第二個入主中原的外族王朝,其漢化程度更高。看看海陵王和金章宗的文學素養就知道了……
這樣的草原帝國,對中原王朝而言,是更為可怕的對手,所以征服難度更大。
當然,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就是,宋代過於重文輕武,雖然創造了空前的文化繁榮,卻削弱了漢族的血性。而後來的明朝在這方面就做得比兩宋好。在武功上頗有成就,其強盛時期也算上一度征服過這些遊牧民族。
-
7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這個問題其實有點不嚴謹,因為無論是契丹建立的遼,還是女真建立的金,還是蒙古建立的元在歷史上都是中國的正統王朝。
如果按照問題的意思來講,我想題主想問的是為什麼宋朝幹不過契丹,女真,蒙古。
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太祖重文輕武埋下禍端,五代時期,武人地位空前高漲,太祖為了保證國內安穩,讓宋朝不至於成為第六個短命王朝,於是便定下重視文人,打壓武人的政策,其目的就是想透過重視文人重拾儒家文化,將忠君愛國思想重新灌輸回去人們的腦子裡。這個政策在太祖朝實施是一點問題都沒有,因為太祖本身就是個武人,自己就會打仗。那些個武將只要聽他命令就能打勝仗。但是到了他的弟弟那裡,侄兒那裡就不行了,由於武人地位被過於輕視,國家的作戰計劃通常都是一幫天天躲在樞密院,不識刀兵,不懂軍陣的人制定的,前線武將明知不對,卻也無可奈何。只能硬著頭皮上,幹不過很正常。
二軍制有問題
宋朝時期,軍隊採取強幹弱枝,內外相維的原則,這樣導致地方軍隊太過弱小,再加上開封無險可守,僅有一條黃河作為屏障。所以每次件國南下,在宋朝邊境兜一圈就能直指都城開封。對宋朝的影響是想當大。
而且宋時實施募兵制,所謂豎起招兵旗,自有吃糧人。宋朝前期還有所謂的“兵樣”讓地方照著兵樣募兵。但是到了後期,軍制腐敗,什麼地痞流氓,乞丐餓漢為了吃一口飯都紛紛加入軍隊,那軍隊的戰鬥力可想而知。
三養馬之地盡失+無險可守
宋朝建立的時候,燕雲十六州就已經在遼的統治下了,要知道,燕雲十六州是華北平原的屏障,過了燕雲十六州就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以前歷朝歷代為了防禦遊牧民族南下,都在燕雲十六州那裡修長城,可這樣到好,到了宋朝,長城居然成了遼國境內的了。而且,中原不產馬,以前的朝代的軍馬一般都產自燕雲十六州地區和河套地區。到了宋朝,燕雲十六州成了遼國的,河套地區有個西夏。搞得宋朝從來就沒有過像樣的騎兵,因此在對抗遼國軍隊是總是先天不足。其實宋朝為了奪回河套產馬地,曾經不止一次試圖覆滅西夏,但是每次都因為種種原因(文臣攪局)功虧一簣。
四對手不一樣
漢唐時期的北方遊牧民族,不識耕殖,不識制器,過的是逐水草而居,看天吃飯的日子。所謂的突厥,匈奴都只不過是部落聯盟而已,漢朝匈奴人甚至拿的兵器都是骨制的,這樣的遊牧民族,中原王朝只要強大,就一定能消滅他們。可是到了宋朝時期,無論是遼,西夏,金還是元,這些個國家可都是實打實的封建王朝,他們有自己的常備軍,有自己的生產體系。反正是中原朝代的優點他們是盡數拿去,再結合他們自古以來的弓馬嫻熟,能吃苦,不怕死的優良傳統。宋朝對付起來自然是異常費勁。
不過即使是這樣,宋朝在對外戰爭中也是敗少勝多。從太祖朝開始到徽宗朝,宋朝的版圖每時每刻都在增加。
-
8 # 津城沐雨
第一,唐代以前,中原封建王朝屬於上升階段,而北方遊牧民族依然是部落時代,傳統的逐水草而居,難以形成長久的優勢。
第二,唐代以後,中原封建王朝開始走下坡路,以及宋朝的重文輕武,以文治武,使宋朝的軍隊戰鬥力比較薄弱。
第三,燕雲十六州的丟失,以及西北地區的丟失,一方面使中原王朝失去了地利上的優勢,沒有了屏障,一方面失去了優良的軍馬場,難以組建大規模的騎兵部隊,而步兵對騎兵始終處於劣勢。
第四,經過唐朝的各民族大交流,中原文化遠播周邊少數民族,優秀的中原文化被少數民族學習,促進了少數遊牧民族的進步,實力增強。
第五,唐以後的遊牧民族已經不再是鬆散的部落狀態了,不管是遼和西夏,還是後來建立起的金和蒙古,都有了強有力的中央統治,有了先進的國家制度,能夠更加強有力的統治和作戰。
第六,遊牧民族向農耕文明過度,少數民族政權有了自己的物資儲備,這就改善了自然災害一來就面臨生存危機的情況,能夠有穩固的後勤補給支援。
因此,處於上升階段的北方遊牧民族和處於衰落階段的中原封建王朝的差距逐漸拉大,甚至被趕超,唐朝以後就難以徹底征服北方遊牧民族政權,甚至遊牧民族直接入主中原,取代漢人政權。
-
9 # 歷史軍魂
自宋開始中原漢族王朝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越來越加強,開始出現了“重文輕武”的現象。也就是從宋朝開始,中國開始喪失尚武精神。
自唐末藩鎮割據到宋朝的建立,武將犯上作亂經常發生,以至於“天子寧有種也,兵強馬壯者為之耳”。自宋開始武將的地位非常低下,皇帝為了限制武將的權力,實行更戍法,使兵不識將、將不識兵,武將在前方作戰還有監軍,自己沒有一點的主動權,作戰根本不靈活。
契丹、女真、蒙古這些都是北方的遊牧民族,他們三歲射箭五歲騎馬,日常的活動就是放牧和打獵,天上的老鷹、地上的兔子一射一個準。打仗的時候不就是騎馬射箭嗎?人家從小到大一直幹這個。相反中原漢族王朝呢?“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優秀的人從小讀書寫字,整天詩詞歌賦,手無縛雞之力,根本就是一個文弱的書生。而當兵的農民在入伍以前一直使用的是鋤頭等農具。整天干這個的怎麼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對手呢?
北方遊牧民族是騎兵,機動性快,戰鬥力強且不需要多大的後勤保障。中原王朝幾乎是步兵需要強大的後勤運輸,否則就沒法打仗。例如明朝推翻了元朝的統治,但始終消滅不了北元。
-
10 # 建築工地一塊磚
前期中原王朝周邊都是一些遊牧民族部落,四方蠻夷不尊王化,各方面都相對落後。在中原王朝更替或者動亂時趁火打劫,待中原王朝休養生息後打得他們落花流水。
唐朝盛世空前,萬邦來朝,四海歸服。四方蠻夷都派留學生來學習中原先進的文化,科技,軍事等,與唐朝通商貿易。當時長安算是世界最繁華的城市了。
唐朝後期中原動亂,周邊遊牧部落紛紛建國,在中原內亂時,四方部落小國發展迅速,已開始窺視中原土地。
五代十國時期,這些小國也加入進來想分一杯羹,蠶食中原領土。宋朝建國到後期有些領土都沒能收回,但是宋朝的經濟文化發展迅速。周邊各遊牧部落已不再落後,學習中原文化後,其軍事,經濟,文化得到空前發展。
回覆列表
我從內因與外因兩個方面解釋這個問題:內因是中原王朝武衰文盛;外因是遊牧民族文興武強。實力中原消而遊牧漲,因此唐以後中原很難打敗遊牧民族。
唐以前,中原王朝自信豪邁,有開疆拓土之志,有四夷來服之心,因此文武並重,文人騷客都有從戎之心。國民有戰心,國家不怒自威;人民不畏死,外強難以取勝。遊牧民族當時生產力與文化水平都不及中原王朝,儘管悍不畏死,全民皆兵,但在與中原王朝對抗中,還是因為綜合實力不濟而處在下風。因此唐之前,中原王朝能對遊牧民族保持優勢,往往能戰而勝之,就算一時處在下風,時間久了也能搬回勝居。
宋朝總結唐亡經驗,歷經五代十國混亂,認為軍閥割據是內因。因此宋朝重文貶武,加強了皇權對軍隊的控制,限制了軍隊的靈活性。不僅單兵單兵素質低,戰略佈局也差。而契丹,女真,蒙古在保持戰力的同時吸收了中原的先進技術和文化,因此在武力上一直處在上風。中原王朝的武力優勢不存在了,加上內亂頻發,就打不贏新興的遊牧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