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小竹驛站

    沒有關係

    三國志的龐統之死,在雒城攻城前線站得太前被流矢打死,屬於太莽失手而死。

    三國演義的龐統之死,被張任在落鳳坡埋伏亂箭射死。硬要攤鍋反而是龐統有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自己一定要走小路。

    吐槽一句,新三國編龐統之死我覺得已經夠扯,地攤文學現在發展得這麼豐富了嗎。

  • 2 # 烏蘭大俠

    既生瑜,何生亮?既生鳳雛。何生臥龍?

    世間萬事,否極泰來;世間萬物,相生相剋,有一陰,必有一陽!

    皆陰,則天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皆陽,則物極必反盛極而衰!

    龐統是飛龍在天,諸葛是亢龍有悔!

    歷史的天空雖然廖廓,但同一物種僅容一霸存世,彰顯其孤獨傲嬌!

    所以,臥龍、鳳雛不能並時而立,此消彼長,有你無我,天煞孤星!

    帥哥孔明VS醜鬼龐統!

    《三國志》作者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是: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

    這說明在審美已經進入哲學境界的三國時期,諸葛亮都是個帥哥,劍眉星目、玉面朱唇、雄姿英發、俊朗飄逸!身長八尺,換算到今天就是184-185cm之間,硬體條件滿分!

    而龐統則是“濃眉掀鼻,黑麵短髯,形容古怪”,醜鬼一枚!

    中國自古都是“腹有詩書氣自華”,書生、謀士就應該是俊朗飄逸的,就算不帥,起碼也別太寒磣,可龐統不爭氣,不僅醜,而且古怪!大寫的零分!

    鍾馗本是書生,才華橫溢,漫卷詩書,還考為狀元,結果在殿試的時候,因為面貌醜陋,被皇上厭惡,羞憤之中,撞階自戕。皇上感其剛烈,以紅色官袍葬之!能捉鬼、嚇鬼之人的面目,自己腦補該有多醜!

    可見,中國自古就是看臉的時代!

    長相對於一個讀書人有多麼重要!

    學霸孔明VS優等生龐統!

    諸葛亮本是布衣,躬耕於南陽,不出門而通曉天下事,早就策劃好了佈局,滿腹韜略,瞭然於胸,只待貨與帝王家!遂有“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諸葛亮一出道就是“火燒博望”的大手筆,然後一系列開掛:舌戰群儒、聯吳抗曹、火燒赤壁、計取荊州、氣死周瑜………

    魯迅說:劉備之長厚近似偽,狀諸葛亮多智而近妖!

    龐統在耒陽當縣令,日日酗酒,導致縣裡諸事荒廢,張飛正好來視察,勃然大怒,就拿龐統來問罪,結果龐統不慌不忙,將積壓的事務三五兩下就解決得清清楚楚,張飛大喜,於是推薦給大哥劉備,於是得到重用。

  • 3 # 熱點輿論解析

    歷史上不是那麼嚴重,龐統是在攻打西川時中流矢而死。而三國中這樣的寫法是文學作品的需要,和諸葛亮無關,作為對諸葛亮的襯托,更加突出點明諸葛亮的主要角色身份

    如果一定要說怪諸葛亮的話也只能怪諸葛亮能力太強了。龐統自從投劉備以來都得不到重用,等到後來三日解決三年的案件之後才被劉備重用,而伏龍鳳雛齊名,當時諸葛亮已經立下豐功偉績,但龐統還是未立寸功,急功是難免的,否則怎麼對得起伏龍鳳雛齊名的美名?本來攻打西川也是諸葛亮想親自帶兵的,不過龐統想立下這個功勞,所以爭著去,諸葛亮也沒有和他爭,況且,諸葛亮一心想輔助劉備興復漢室,根本不會因為龐統的加入而覺得自己無用武之地。所以如果說諸葛亮想害龐統的話根本就是無稽之談。再說,龐統在出發之前見到大風吹倒帥棋都不相信出師不利,還要和劉備交換馬匹,可見,龐統攻西川的意志是多麼的堅定,就算死也要去攻打,如果換了諸葛亮看到帥棋被吹倒肯定不會繼續趕路,因為諸葛亮很相信自然現象帶來的徵兆,好像將星隕落就知道誰要死了。所以,龐統是死於自己的急功之下。不關其他人事。

  • 4 # 孤竹文史縱橫

    龐統的死和諸葛亮沒有關係,如果說有,就是龐統加入劉備軍團較晚,而諸葛亮是元老級別的人物。諸葛亮已有光環,導致龐統在精神上有一定的壓力,可能存在遇事急躁,急於求成的現象。

    伏龍鳳雛都是大才,品格不相上下,所以龐統的死和諸葛亮沒有直接關係。

    龐統的死也在於他的運氣不好,天時地利不加,而諸葛亮屢次犯險,均能化險為夷,實在是運氣好的不得了。

    小說或電視劇電視劇更加註重諸葛亮的描寫,尤其是電視劇,諸葛亮用的演員名氣都很大,當觀眾覺得諸葛亮要高於龐統,其實龐統主要差在運氣。

  • 5 # 詹姆斯老鄉

    我認為龐統的死有兩個原因:一是自己(失察),二是諸葛亮(心機),如果說龐統的死與諸葛亮有什麼關係的話,我認為龐統的死間接死於諸葛亮的心機。

    龐統(179年-214年),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治今湖北襄陽)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可以說當時的諸葛亮與龐統是在一個辦公室的同事。

      “三國演義原著中,龐統是由於貪功心切被張任射殺與落鳳坡。請注意龐統死的地方是落鳳坡,而龐統號鳳雛,這個地方是死磕龐統的。作為一名謀士這一點肯定是知道的,天時、地利、人和,這個隨時都會觀察。這裡可以得出龐統的死有一部分原因是自己出門沒有看黃曆,如果看黃曆的話肯定不會去落鳳坡這個地方的,提前沒有把工作做到位。

    而作為辦公室同事的諸葛亮在龐統死的時候在幹什麼呢?諸葛亮鎮守荊州。諸葛亮肯定是知道龐統的危險的,他為什麼沒有去攔住龐統呢?兩個人都是謀士都是耍心機、耍心眼的人,在一個辦公室而且是相同的職務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肯定有明爭暗鬥。作為一個辦公室的同事,以後在事業上的發展倆個人肯定是相互制約的,這裡就看出了諸葛亮的心機,明知道有危險我就是不告訴你。這裡可以得出龐統死的另一個原因是死於同僚諸葛亮的心機。看來諸葛亮是真的很牛逼!

     

  • 6 # 棒槌襖襖

    羅貫中《三國演義》裡面寫道: 龐統隨劉備入蜀,因求功心切,騎劉備的的盧馬,從小路進軍,被劉璋部將張任、冷苞等射死在落鳳坡。此前在荊州鎮守的諸葛亮曾寫信給龐統,說他的將星黯淡,須提防意外發生。這些只是小說家的藝術虛構。其實,在正史上龐統的死與諸葛亮無關。

    公元211年,益州牧劉璋派遣法正到荊州迎接劉備入蜀,以便攻打漢中的張魯。劉備徵求群下的意見。剛剛受到劉備重用,被任命為軍師中郎將的龐統立即勸說劉備不可錯失良機,應當帶兵收取益州。《三國志》注引《九州春秋》記載龐統說備:“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孫吳,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於外,今可權藉以定大事。”劉備表示不能失信義於天下,龐統則以兼弱攻昧、逆取順守的道理說服了劉備,於是劉備才決定帶兵入蜀。

    諸葛亮此時同為軍師中郎將,史籍裡卻沒有記載諸葛亮對入蜀之事有何意見。所以後人對此加以附會,認為諸葛亮不滿龐統率先向劉備建言獻策,搶了自己的風頭,對進取益州持消極態度。這種觀點是不對的。

    首先,以諸葛亮的修養和胸襟,是不會做出這種妒賢嫉能之舉的。從《三國志》的記載中可以看出,即使像法正這樣受劉備雅愛信重的睚眥必報之人,諸葛亮都能與之和睦相處、推崇褒揚,何況是早已相識相知的龐統呢?

    其次,收取益州是諸葛亮追隨劉備之時就早已提出的戰略規劃。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就指出:“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劉備佔據荊州之後,實力大增,已經有能力進取益州了。此時帶領龐統同行,只是實現諸葛亮當初的既定規劃,不存在搶風頭的說法。

    再次,荊州作為劉備的根據地,北有曹魏,東接孫吳,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如此重要的基地,勢必要有一位能夠擔當方面之任,足智多謀的心腹來鎮守。這樣的人選,諸葛亮和關羽是最合適的了。

    所以,透過分析可以看出,龐統的死純粹是一次戰鬥意外,與諸葛亮沒有任何關係。龐統的死,使劉備、諸葛亮少了一個得力的助手,更是後來蜀漢政權的一個極大損失。

  • 7 # 路遙lgy

    《三國演義》裡說,諸葛亮介紹龐統給劉備,“龐統之才,十倍於我”。這只是作為傳統文人一種自謙的態度,也是想讓劉備重用龐統,因為他們畢竟是好友。

    應該說,龐統之死與諸葛亮沒有什麼關係。張松獻圖,給劉備帶來了機會。之後法證與孟達來請劉備,更是讓劉備動了入川的心。此時,龐統也鼓勵劉備取川。這次就機會落在了龐統的身上,有人說,龐統是建功心切。

    當時,荊州初定,諸葛亮本就是荊州人士,劉備讓其管理荊州的財稅等重要事物,難以脫身。

    龐統攻取涪關,打算攻取雒城(今廣漢雒城鎮),彭羕到來進營地一看說:“為將之道,豈可以不知地理乎?前寨緊靠涪江,若掘動江水,前後以兵塞之,一人無可逃矣”。

    龐統既然與諸葛亮齊名,才學高深,為何連基本的行軍地理都不懂呢?怎麼會想不到敵人如果掘江用水淹,豈不是全軍覆沒了?

    龐統最終在攻城時,被流矢擊中身亡,埋在了落鳳坡,卻不是被射死在落鳳坡的。龐統之死,只能說是計不如人,與諸葛亮沒什麼關係。

  • 8 # 微史春秋

    事物的聯絡具有普遍性,但是不代表任何兩個事情之間就一定具有聯絡。

    一、就正史而言,沒有明確的資料證明龐統之死和諸葛亮有關係。

    《三國志》記載:

    進圍雒縣,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

    可見龐統是死於意外,被“流矢所中”,這裡沒有任何陰謀的成分。

    如果說找原因的話,龐統是死於“冒進”。

    龐統死時,諸葛亮還遠在荊州。

    亮留鎮荊州,統隨從入蜀。

    向劉備大力推薦龐統的是諸葛亮。

    “諸葛亮亦言之於先主,先主見與善譚,大器之,以為治中從事。親待亞於諸葛亮,遂與亮併為軍師中郎將。”

    二、《三國演義》是為了塑造諸葛亮形象,對龐統之死進行小說加工

    龐統奪了涪城,正準備攻打雒城時,諸葛亮送來的書信,以發生星變,提醒龐統小心。

    太白臨於雒城之分,主將帥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謹慎。

    但是龐統看到書信後,龐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龐統暗思:“孔明怕我取了西州成了功,故意將此書相阻耳。”

    小說裡這樣寫,是突出龐統不如諸葛亮,和寫周瑜心胸狹隘是一樣的。

    於是龐統對劉備說自己也精通天文,勸劉備“不可疑心,可急進兵。”

    劉備“見龐統再三催促,乃引軍前進”,後來還是懷疑,

    龐統大笑曰:“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統獨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

    龐統直接說出了對諸葛亮的不滿,顯得毫無城府,哪裡是大謀士的風範。

    “甚矣,躁進之心不可不戒,而人己猜嫌之情不可不忘也!龐統未死之時,星為之告變矣,夢為之告變矣,馬又為之告變矣;而統乃疑孔明之忌己,欲功名之速立,遂使“鳳兮鳳兮”,反不如“鴻飛冥冥”,足以避弋人之害。嗚呼!雖曰天也,豈非人也!”

    正是這樣的寫法才符合小說家的套路,使人對龐統之死充滿遺憾,更突出諸葛亮略高一籌。

  • 9 # 歷史都付笑談中

    龐統的死和諸葛亮沒有太大關係。

    劉備入川,荊州需要重兵把守,所以留下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把守,他帶著龐統等人入川。

    劉備本可以迅速取得西川,剛入川時,劉璋親自來接待劉備,龐統、法正就建議在宴席上直接拿下劉璋,如此兵不血刃,就能奪下益州。但劉備想按一貫套路,先收取民心,所以沒有采納。

    後來內應張松被發現,雙方翻臉,龐統又提出一計,讓劉備選精兵,晝夜兼程,直取成都,可以一戰而定,但劉備也沒有采納,而是採取了一城一地攻打過去這種相對穩妥的辦法。但這種打法浪費時間,結果龐統在雒城督戰時陣亡,年僅36歲。

    其實在笑談君看來,這個時候天下大勢已經很明朗了,最重要的是時間,不是那些虛頭罷腦的仁義道德,先把地盤打下來再說,況且劉備孤軍在外,不求速勝,遷延日久,自身也有危險,不光龐統,張松的命也陪進去了。

    所以說,龐統的死和諸葛亮關係不大,倒是和劉備有些關係,如果劉備能果斷一些,龐統不會死。

  • 10 # 豹眼看歷史

    如果說沒關係,還真就是沒一毛錢關係;硬要說有關係,還真有關係,而且關係不小。

    諸葛亮在《隆中對》時,就給劉備制定了“先取荊州、後取益州,靜待天下之變”的戰略規劃。奪取益州是這一戰略規劃的關鍵一環,是早就確定了的事。

    劉備顧及名聲,猶豫不決,下不了決心。劉備想找個臺階,既說服自己,也好堵住天下人的嘴,此時卻不見諸葛亮站出來說話。

    並非諸葛亮多麼仁德、仗義,早在赤壁之戰以前,劉琮投降曹操的時候,諸葛亮就建議劉備襲取襄陽。劉備以都是漢室宗親,不忍心襲取為藉口而沒有采納。

    現在,這麼好的機會為何要錯過呢?難道諸葛亮不願意跟隨入蜀,是害怕辛苦嗎?

    這時候,龐統憋不住,看到孔明不說話,只好自己開口了。

    本來,攻取益州是諸葛亮的戰略謀劃,這個大功勞理該讓給孔明,龐統不合適爭功。

    既然諸葛亮不想這個功勞,龐統就勉為其難,力勸劉備入川。

    劉備作為老闆,還是懂這個規則的。既然孔明不說,那就不方便帶著孔明去;既然龐統力主入川,那就帶著龐統同行。

    如果龐統不入川,或許就不會死在雒城下。

    如果諸葛亮入川,也或許就不會出現龐統毛毛糙糙帶兵攻城的情況。

    如果諸葛亮、龐統都在,劉備的工作就輕鬆多了。

    從這一點來看,龐統之死,還真與諸葛亮有關係,而且關係很大。

    如果友友們不同意這一點,說諸葛亮也積極主張劉備入川,是劉備決定諸葛亮留下與關羽等守荊州,而帶領龐統入川,那就與諸葛亮,沒有任何關係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打字加粗字母怎麼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