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江湖夜雨

    古代文字獄,雖然在宋朝時,就有蘇軾的烏臺詩案。但是真正盛行的時代是明清兩朝。

    明朝主要表現在開國之時,朱元璋喜怒無常,為人愛猜忌,只要有“則”字,就要殺掉,浙江府學林元亮寫“作則垂憲”,殺!北平訓導趙伯寧寫“垂子孫而作則”,殺!為什麼呢?是因為則=賊,現在有的方言,則和賊還是同音的。另外,有“法”字也不行,祥符縣賈翥寫了“取法象魏”,也給砍了頭,為什麼呢?法=發,是譏諷朱元璋早年落髮為僧的醜事,你說這是哪跟哪?懷慶府呂睿寫“遙望帝扉”,你說這有什麼問題嗎?結果也是個死?為什麼,朱元璋說,帝扉=帝匪,這是說我是匪?這到哪講理去?於是大臣嚇得沒辦法了,上章乞求朱元璋給列個敏感詞的列表出來,省得不小心就趟了雷。

    到了清朝,文字獄更是集歷代之大成,看過《鹿鼎記》都知道,開頭就寫了一場著名的文字獄,這是就江南莊家的《明史》一案。當然,小說中對康熙還是比較偏愛的,將這場慘劇讓鰲拜背鍋,但是康熙也不是善茬,他後來又一手操辦了戴名世《南山集》案,這一次,比明史案規模還要大,殺了三百多人。

    後來的雍正帝以陰狠著稱,於是又辦了一系列的“大案要案”,什麼呂留良案、屈大均案、曾靜案,件件觸目驚心,禮部侍郎查嗣庭也因為維民所止案見了閻王。文人們個個嚇得紛紛縮頭,人人自危。

    到了乾隆爺,其實一點也不像《還珠格格》中那樣開明,文字獄越來越變態,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早年的文字獄,犯事者確實有懷念前明,抨擊現實的意思,但乾隆時的文字案,很多就是無中生有,十分荒唐。像什麼“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其實未必真有反清之意,“一把心腸論濁清”,也是無意中把濁字加在清之前,就丟了腦袋。還一個江西的老知識分子叫王錫侯,退休了不養老抱孫子,偏偏要發揮餘熱,自行為《康熙字典》編了個索引性質的《字貫》,自費出版了獻給朝廷。結果乾隆大怒,說他這是對康熙爺的不敬,責令處分。江西巡撫是滿人海成,當時覺得王錫侯並不算什麼大罪,只建議革除他的功名罷了,結果乾隆大發脾氣,將海成罷了官,下了牢獄。其他官員一看,豈敢不從重從快,於是王錫侯老命就算交代了。

    所以,清代文人不無萬分小心,像《紅樓夢》開卷先表白:‘此書不敢幹涉朝廷”就是因為文網酷密的原因。這也是中國近代黑暗和落後的一個重要因素。

  • 2 # 沙中土大溪水

    張士誠的名字是所謂識字的人起的名字。但他不知道孟子裡有句:士,誠小人也!

    但朱元璋知道這事後,就防上了。

  • 3 # 魏東雙

    以文字構陷,大致分兩種:

    個人、黨團之間,目的是打擊對手,爭權奪利,而不在澄清是非。所以存在,也因上級昏昧,或有意,或平衡。

    像清廷系統、規模化的文字獄,意在壓制,甚至重塑漢族,遺害深遠,恰逢大爭的世界格局,其後果已見。

  • 4 # 史海尋蹤

    陳寅恪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文化氛圍寬鬆、崇尚自由的今日,自然是金玉良言。在封建時代,照此執行,風險相當大。

    翻開歷史,“文字獄”這一現象絕非孤立和偶然事件,而是普遍存在各個王朝,而且統治越為穩固的時期,就越容易出現文字獄。

    文字獄的目的就是要禁錮民眾的思想。

    各王朝的統治階層以坐穩江山為第一要務,“家天下”是他們的行事準則。天下的一切都是我家裡的,所有的一切都是皇帝的附屬品。自商鞅起,就提出了“愚民、弱民,國方能強”,這一治國思路,併為各朝所沿用。百姓們只有聽話了,種地的只管種地,讀書的只讀聖賢為我所用,只有這樣,才不會滋生事端,統治才會穩定。

    統治者認為,亂是“由思而行”的,首先要有謀逆的想法,才會有接下來的行動。於是,只要出現異端的思想苗頭,就會毫不留情的予以鎮壓。

    亂世很少出現文字獄,治世才是文字獄的高峰。

    烽煙四起的年代,大夥都忙著搶地盤,消滅敵對勢力,搞文字獄?沒到那個層次,沒那個閒心。但到大事已定,政局基本穩定,就要消滅一切不利於統治的因素。

    說來好笑,文字獄就是文化人用來修理文化人的,目不識丁的文盲,沒這條件。

    清朝是文字獄的高峰時期,甚至到了荒唐可笑的地步。

    因清朝是少數族群統治多數族群的朝代,對於思想控制更加重視,已經到了捕風捉影、杯弓蛇影的地步,於興文字獄的次數最多,敏感度最高,手段最為嚴厲。

    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無一不搞文字獄,乾隆朝最盛,興文字獄達一百三十多次。對於思想控制程度之嚴前所未有。對於文字的使用,引申、諧音、曲解,諸多手段,致成無數冤案,列舉一二。

    雍正徐駿案。徐駿在奏章中,把陛下的陛字,寫成“狴”,啊?把朕的稱呼帶反犬旁,這還了得,革職查辦!接著又在其詩集中找出“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明月有情還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雍正便認為是存心誹謗,以大不敬罪斬立決。明明寫景的風雅之詞,卻遭至殺身之禍。

    雍正朝曾徵舉讀書人,誰知應者寥寥,只得作罷,文字獄搞得讀書人莫不人心惶惶。

    乾隆四十八年發生的一件事更為奇葩,李一做詩“天糊塗,地糊塗,帝王將相,無非糊塗”,被開封喬廷英告發,經查,在喬廷英詩稿中也有發現,“千秋臣子心,一朝日月天”,日月為“明”,坐定謀反,兩人均被凌遲,子孫被斬,原告、被告一網打盡。

  • 5 # 雲淼100666656

    其實文字獄在中國很早就有如始皇的焚書坑儒,算是另類的文字獄。到了清朝文字獄發展到了極至,因為滿人人囗太少,漢人是滿人的千百倍,但滿人卻是掌權者,怕漢人造反怎麼辦?一方面高壓屠殺,如揚州十屠等;吊一方面控制讀書人,你讀書要說滿清好,如果不,哼!哼!當然你寫的詩詞不能影射滿清,如“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這就是說我大清不識字,這就是造反,就要殺頭。

    好吧!如果在清朝,我們都應該被殺頭,所以清朝滅得好,滅得妙。

  • 6 # 性感文人札記

    什麼是文字獄?

    顧名思義,文字獄是因“文”犯獄,相信很多讀者聽過一句話:“西方人什麼都禁,就是不禁思想;華人什麼都不禁,就是禁止思想”。這句話雖然誇張並且缺乏史料證據,但足以從側面反映古代統治者對文人思想的鉗制。一個柔弱書生,手不能提刀,跨不能安馬,為何讓君王不能安眠於臥榻呢?

    憂國憂民是中國文人知識分子的傳統

    范仲淹的名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可以說是文人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的至理名言,然而你翻遍清朝文人士大夫的文集殘稿,卻全覓不見這句話的蹤影,相比即使范仲淹穿越到清朝,他敢說出這句話,難免小命不保。

    君主專制發展到巔峰時代,是不允許有人動不動為天下蒼生著想的,這是皇帝的權力,天下蒼生都讓你著急上火了,讓你吃不下睡不著,請問問你想幹嘛?你是不是想造反,奪我家的江山。

    事實上並不是清朝才有“文字獄”,其他朝代都有對思想的控制,但是對於“文字獄”藝術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僅此一家。清朝初年的文人,多半都追隨東林黨的學風,大開議政之風,這種文人批評政治原本是好事,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好事都有好結果。隨之而來的文字獄,甚至於捕風捉影的訊息,都能成為一個讀書人的噩夢。於是清朝初年的一批文人大家,遺民逸老的消失,新一代文人士大夫優遊於功名利祿之階,其精神氣質與他們的前輩們絕不相同,紛紛躲進故紙堆中,做些文字學術,絲毫不敢觸碰政治紅線,絕口不談政治。知道晚清時期,才稍稍開禁,康有為等一批底層讀書人藉著西學的藉口,摻雜今文學的古老學說喧囂塵上。中國知識分子又開始了“憂國憂民”的傳統。

    盜賊好滅,心賊難消

    統治者之所以忌憚文人,正是因為他能識文斷字,一旦能識文斷字就說明有洞察的能力。對於統治者來說,一個王朝的穩定在於讀書人都來朝中做官,將智慧都集中起來,這樣即便出現反叛,也只不過是成匹夫之勇,很好解決。難辦的是,起義隊伍中那些“軍師”們,他們帶著報復,成為一種潛在的威脅,正所謂“一人敵三軍”。對於皇帝來說他最怕的就是這個。

    讀書人雖然不能上陣殺敵,但他運籌帷幄之中的樣子,像極了皇帝。文人與政治是兩對相輔相成的矛盾,合作的好,就是雙方之幸,合作不好,就成了文字獄。外面賊容易滅,自家賊難防,這是很多皇帝的心病。從“朕與大夫共治天下”到“心賊難消”的轉變,是皇權一步一步的集中,文人地位一步一步降低的歷史程序。

    高度集權的帝制,增加了變態人格機率

    事實上,文人寫在紙上的想法,如果沒有天時地利與任何,很難成為現實。文人批評政治是本著一種為人間“安排文化秩序”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來自於中國文人的傳統。孟子曰“有恆產而無恆心,民也;無恆產而有恆心,惟士為能”。這裡的“士”就是文人,他們關心政治,並非想著奪人天下這些權力鬥爭,只可惜皇帝們永遠不明白。

    俗話說,你是什麼人才會覺得別人是什麼人;你自己這樣想才投射到別人身上,以為別人也和你一樣想。這種狹隘的變態人格,很多時候人為的造成了一些冤假錯案。所有的文字獄幾乎都是冤假錯案。

  • 7 # 漁樵觀史

    文字獄是一種以文字獲罪的案件,這種案件動不動就是抄家滅族十分殘酷。那麼這種案件到底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呢?為何古代要這樣鉗制文人的思想呢?

    文字獄是中國歷史上獨特的案件,在清朝達到頂峰,那麼文字獄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文字獄在春秋、西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都有記載。

    魯襄公二十五年齊相崔杼殺了國君齊莊王,史官如實記載了這件事,卻招來殺身之禍。西漢的楊惲因《報孫會宗書》被皇上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判處腰斬。三國時期嵇康因《與山巨源絕交書》而被斬於東市。在南北朝時期,北魏大臣崔浩主持編纂的國史揭露了拓跋氏祖先的屈辱歷史,被北魏世祖下令族誅,史稱國史之獄。

    文字獄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早期的文字獄規模不大,涉案人數也不是很多,規模比較小;但到了北宋,文字獄開始大面積大規模出現。歷史上最有名的文字獄烏臺詩案正是發生在北宋。

    烏臺詩案發生於元豐二年,御史彈劾蘇東坡,向皇上上奏說蘇軾所作的《湖州謝上表》中有言語暗藏諷刺朝廷的意思。緊接著就有國子博士李宜之、御史中丞李定歷數蘇軾的罪行,說蘇軾“初無學術,濫得時名,偶中異科,遂叨儒館。”

    最終蘇軾因此被貶到黃州,窮困潦倒;他的好友也多受牽連。由此可見,文字獄可能從春秋開始,其持續時間之長,影響之大,令人震驚;文字獄體現了封建王朝皇權獨裁專制的種種弊端。以上便是對文字獄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這一問題的相關介紹了。

    文字獄在中國曆朝歷代皆有出現,而歷史學家普遍認為清朝是文字獄頂峰。從順治時期到乾隆時期,共興文字獄一百六十多次,其中單單是乾隆皇帝就乾隆帝興文字獄130多次,期間遭迫害的文人墨客數不勝數。

    清朝的文字獄起於順治,從此清朝誕生了一個獨特的官職:言論檢查官,所謂言論檢查官職責就是言論出版的審查。在此之後文字獄愈演愈烈,到了乾隆時期達到文字獄頂峰。

    乾隆時期共發生一百三十餘案,其中四十七案的案犯被處死,更有連坐、誅九族等殘忍的刑罰。更可怕的是許多文字獄都是斷章取義,捕風捉影造成的,所以刀下冤魂不計其數。值得注意的是,乾隆剛剛繼位時曾經下令“今後凡告發旁人詩文書札等悖逆譏刺的,如審無實跡,一律照誣告反坐”。

    但1751年,乾隆皇帝出爾反爾,文字獄死灰復燃。乾隆時期的文字獄起於偽孫嘉淦奏稿案,由於這樁案子,乾隆皇帝開始一改之前崇尚言論自由的作風,大興文字獄。

    乾隆又以修四庫之書的名義查辦禁書,很多珍貴的書籍在這個時期灰飛煙滅。清朝為何會成為文字獄頂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清朝初年反清思想大範圍存在於民間,朝廷用文字獄來堵住悠悠之口;另一方面清朝皇族爭鬥激化,皇帝們用文字獄來打擊黨附諸王的勢力。文字獄在乾隆時期達到鼎盛之後趨於平息,但它給中國古代文學造成了不可彌補的創傷。

    對於元朝有沒有文字獄這個問題,歷史記載中有很多種說法。有人認為元朝沒有文字獄, 茅山詩禍就是元朝沒有文字獄的有力證據,元朝也因此成為了中國古代唯一一個沒有用文字獄來瘋狂地迫害文人的清白朝代。使得元朝時期中原的漢文化的開闢變得更加容易繼承。

    元朝思維變化、創作拓廣的廣闊宏偉的源泉離不開茅山詩禍。也有人認為茅山詩禍是元朝棄絕文字獄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元朝之前是有文字獄的。但是茅山詩禍卻沒有,說明元朝開始拋棄文字獄,正是因為這樣元代的文學作品中才會出現了那麼多關注現實社會、重視現實主義精神的作品,並且最終出現了元曲。

    那麼元朝有沒有文字獄呢?

    有人認為元朝有文字獄,據史料記載,元朝剛打下天下的時候,漢族人的反抗情緒非常激烈,趙顯就成了這些反抗人的精神領袖,忽必烈卻沒有殺掉趙顯,以徹底的斷絕暴亂的後患,而是給了趙顯一大筆錢,還找了個地方給他,送趙顯去西藏薩迦寺出家了。

    忽必烈想這樣既能穩定他的統治,又能保全了趙顯的姓名。可是公元1323年的時候,宋恭帝因為懷念宋朝,寫了幾句的詩句: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黃金臺下客,應是不歸來。他的詩句觸怒元朝朝廷,就被忽必烈賜死。元朝有沒有文字獄,沒有確切的證據,但是文字獄確實是盛行在明代,而明代之前即便有,也是寥寥無幾。

    文字獄是統治者為了自身的統治,限制知識分子的思想的冤獄。文字獄最嚴重的便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那時,和尚函可因攜帶了一本記錄抗清悲壯事蹟的史稿,在被清軍查獲後,受嚴刑折磨一年後被流放到瀋陽。

    文字獄給社會的文化和風氣帶來了嚴重的惡劣影響。大多數文人都是因為生計問題才選擇寫書,讀書做文章容易惹來殺身之禍,為保全性命,身為讀書人的他們只能泯滅自己的思想,苦讀背誦《四書》、《五經》,導致人才凋零,文治廢弛。

    文字獄的危害還體現它敗壞了滿清的官場風氣,清朝的官員大多數都是透過科舉考入的,他們作為文人的話就會成為文字獄的犧牲品,作為官員的話,他們就要同統治者一同迫害下層的文人,他們既不願意自己去觸犯法律導致自己家破人亡,也不願意因為沒有徹底貫徹皇上的盛譽而獲罪,所以他們只能向著謹小慎微沒有思想的方向發展,由此可見,文字獄的危害有多大。

    在文字獄最嚴重的時期它銷燬了無數珍藏的歷史文化典籍,這也是文字獄的危害之一。在思想文化上樹立君主專制的思想是清朝文字獄的根本目的。文字獄的危害及其大;它嚴重影響了中國的進步和發展,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後果,間接的造成了當時中國整個社會思想的落後。

    其實文字獄這種事件,在中國,在世界上都屢見不鮮,歸根到底是因為統治者的需要。

  • 8 # 周星星看電影

    文字獄是指統治者迫害知識分子的獄事,中國許多朝代都有文字獄的記錄,北韓、日本等國也有類似事件。《漢語大詞典》定義為“舊時謂統治者為迫害知識分子,故意從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羅織成罪”。《中國大百科全書》則定義為“清朝時因文字犯禁或藉文字羅織罪名清除異己而設定的刑獄。”自西漢楊惲因《報孫會宗書》中之文字觸怒漢宣帝而遭腰斬以後,文字獄在歷朝時有發生,以清朝最為嚴重,其中又以乾隆年間尤烈,中國史學家顧頡剛認為:“清代三百年,文獻不存,文字獄禍尚有可以考見者乎?曰:有之,然其嚴酷莫甚於清初。”嘉慶帝親政後改變了乾隆朝的文字獄政策,著手平反,此後古代文字獄基本結束。

  • 9 # 太陽沒我熱

    文字獄是中國歷史上獨特的案件,在清朝達到頂峰,那麼文字獄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文字獄在春秋、西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都有記載。魯襄公二十五年齊相崔杼殺了國君齊莊王,史官如實記載了這件事,卻招來殺身之禍。西漢的楊惲因《報孫會宗書》被皇上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判處腰斬。三國時期嵇康因《與山巨源絕交書》而被斬於東市。在南北朝時期,北魏大臣崔浩主持編纂的國史揭露了拓跋氏祖先的屈辱歷史,被北魏世祖下令族誅,史稱國史之獄。

    文字獄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早期的文字獄規模不大,涉案人數也不是很多,規模比較小;但到了北宋,文字獄開始大面積大規模出現。歷史上最有名的文字獄烏臺詩案正是發生在北宋。烏臺詩案發生於元豐二年,御史彈劾蘇東坡,向皇上上奏說蘇軾所作的《湖州謝上表》中有言語暗藏諷刺朝廷的意思。緊接著就有國子博士李宜之、御史中丞李定歷數蘇軾的罪行,說蘇軾“初無學術,濫得時名,偶中異科,遂叨儒館。”最終蘇軾因此被貶到黃州,窮困潦倒;他的好友也多受牽連。

    由此可見,文字獄可能從春秋開始,其持續時間之長,影響之大,令人震驚;文字獄體現了封建王朝皇權獨裁專制的種種弊端。以上便是對文字獄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這一問題的相關介紹了。

    文字獄頂峰

    文字獄在中國曆朝歷代皆有出現,而歷史學家普遍認為清朝是文字獄頂峰。從順治時期到乾隆時期,共興文字獄一百六十多次,其中單單是乾隆皇帝就乾隆帝興文字獄130多次,期間遭迫害的文人墨客數不勝數。

    清朝的文字獄起於順治,從此清朝誕生了一個獨特的官職:言論檢查官,所謂言論檢查官職責就是言論出版的審查。在此之後文字獄愈演愈烈,到了乾隆時期達到文字獄頂峰。乾隆時期共發生一百三十餘案,其中四十七案的案犯被處死,更有連坐、誅九族等殘忍的刑罰。更可怕的是許多文字獄都是斷章取義,捕風捉影造成的,所以刀下冤魂不計其數。值得注意的是,乾隆剛剛繼位時曾經下令“今後凡告發旁人詩文書札等悖逆譏刺的,如審無實跡,一律照誣告反坐”但1751年,乾隆皇帝出爾反爾,文字獄死灰復燃。

    乾隆時期的文字獄起於偽孫嘉淦奏稿案,由於這樁案子,乾隆皇帝開始一改之前崇尚言論自由的作風,大興文字獄。乾隆又以修四庫之書的名義查辦禁書,很多珍貴的書籍在這個時期灰飛煙滅。清朝為何會成為文字獄頂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清朝初年反清思想大範圍存在於民間,朝廷用文字獄來堵住悠悠之口;另一方面清朝皇族爭鬥激化,皇帝們用文字獄來打擊黨附諸王的勢力。文字獄在乾隆時期達到鼎盛之後趨於平息,但它給中國古代文學造成了不可彌補的創傷。

    文字獄的影響

    文字獄的影響極其深遠,對文化具有強大的破壞力。文字獄起於宋朝,歷經元朝和明朝的發展,在清朝達到頂峰。二百四十年的時間裡共發生二百餘起,不但作詩的本人獲罪,就連文人的老師和朋友也會一併被殺,這是極為血腥和殘酷的政策。

    文字獄的影響在中國的文學發展中是極其惡劣的,當時的社會由於文字獄的大興,文人不敢隨意言政,寫詩著書需要字句斟酌以免有牢獄之災,這對文人的思想是極大地束縛和禁錮。清朝時期人們對胡虜、匈奴之類的字眼都很忌諱,所以在四庫全書的編撰中,岳飛的著名愛國詞《滿江紅》被刪減修改了其中帶有匈奴詞語的句子,這是對文人作者也是對歷史的不尊重,即便是四庫全書這樣著名的百科全書依然有不真實的一面。

    文字獄的興起也敗壞了官場的風氣,官員從民間搜出具有反對當時國家政策的詩詞作品,將文人作者捉拿殺掉成了官場升職邀功的捷徑之一。另外文字獄也是政黨之間互相攻擊彈劾的方式。所以下到七品小吏上至國家棟梁,都受到文字獄的影響。

    文字獄的影響體現在對思想的禁錮和文化的扭曲以及官場風氣的敗壞。在中國大興文字獄控制文人思想的時候,西方開始了文藝復興的道路,民主科學等思想受到越來越的多的關注,這是後來中國落後西方的原因之一。

    文字獄的目的

    文字獄是從宋朝開始,歷經元明二朝,最後在清朝達到頂峰的一種歷史現象。文字獄由統治階層發起,歷經四個朝代愈演愈劣。後世學者紛紛對文字獄進行深刻的思考,統治者發起文字獄的目的是什麼,這樣做對統治者又會有什麼好處?

    關於文字獄的目的,站在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理解。文字獄是由統治者發起,透過官吏實施。從這兩個角度來看,文字獄的目的是不同的。站在統治者的角度,發行文字獄就是問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從言論和思想上將百姓和文人的反抗暴動意志扼殺在萌芽之中。著名的烏臺詩案就是因為作者的詩詞中隱含了對時事政策的不滿而慘遭貶職。清朝時期,確實有反清復明思想的文學作品流傳民間,滿清當局由於是少數民族,對胡虜、匈奴、清明等字眼格外敏感,為維護自己的統治不惜殺害眾多文人,最後導致民眾心中不敢生出反抗的念頭,這就是統治者發動文字獄的目的。

    官吏實施文字獄的目的是表現忠心,同時這也是官員們仕途升遷,建立政績的最快方式。也正是因此,那些官員往往無中生有,強行發起文字獄,造成了無數的冤假錯案。綜上所述文字獄的目的可分為兩個方面,首先是對封建統治的維護,同時禁錮文人和百姓的思想;其次是官員為了政績大肆發起文字獄,這便是文字獄的目的了。

  • 10 # 給個機會我想做好人

    說到文字獄,就不得不提明清時代了!尤其是清朝最殘酷!明朝的文字獄是朱元章為了殘殺功臣,鞏固自己的皇權!後期除了朱棣偶爾有點之外,其他的皇帝基本沒興文字獄,即使有,牽涉的人命案也很少,處罰也不算很殘酷! 再來說說文字獄最殘酷的清朝!清朝時期的文字獄是空前絕後的,而且隨著統治的穩固而加深,越是統治穩定的時期,文字獄就越是登峰造極,至乾隆時期,已是無以附加的強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因此而扭曲變形。按照魯迅的說法,“文苑中實在沒有不被蹂躪的處所了”順治帝施文字獄7次,康熙帝施文字獄20多次,雍正帝施文字獄20多次,乾隆帝施文字獄130多次。 清朝文字獄是統治者為了禁錮思想鞏固統治所犯下的泯滅人性的罪惡。細數清朝文字獄影響,在文學人士中造成了極大的恐慌。他們不敢發表任何論述,生怕一不小心跌入文字獄的深淵。在滿清殘暴的文化壓迫下,文化遭到了殘酷的催殘與扭曲。文人學士為了避免災禍,不敢議論時政。他們丟掉氣節,只會死板呆滯的讀書。清朝文官,他們最有可能成為文字獄的菸灰,但他們又是文字獄的幫兇,因此只能一味遵從諭旨,沒有思想沒有節操。同時文字獄銷燬了大量珍貴的歷史文化典籍。乾隆年間,以修改《四庫全書》為由,大肆搜捕珍貴的歷史文化典籍,並將其全部銷燬,以至於現在所讀的《四庫全書》都是經纂改以後的,清朝文字獄影響極其惡劣,清朝文字獄造成了大規模的殺戮,對當時社會帶來了極大的恐慌。清朝統治者對於文化的統治是非常殘暴的,他們利用了非常極端的手段,排除異己統治言論,以鞏固自己的封建正統地位。 文字獄的各種不良因素嚴重導致了中國社會的落後,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十八世紀初,各西方國家都已經擺脫了封建統治,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方面都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而中國由於清朝文字獄影響,最終在十九世紀末淪為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任其他列強國家宰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三國時期魏吳兩國的軍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