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du的天空

    根源是國家要統一。趙國軍民也想早點統一,不想再分裂,所以40萬人馬都投降了。原想著投降了不打了就可以過太平日子了,萬萬沒料到卻被天殺的白起給埋了。悲哀!

  • 2 # 粗心粗心

    從直接原因看就是南韓為了向秦國祈和,割讓了上黨郡,但是上黨郡郡守和守將為了保全南韓,也為了禍水東引,決定將上黨郡地圖獻給趙國,引起兩國爭端,南韓才能在夾縫中求一席之地。而在當時,天下共識能和秦國一爭的國家之後趙,楚而已,楚國偏安,國君又被秦國幽禁,趙國是三晉之一,和南韓有傳統友誼,唯一能夠依靠的國家。

    趙國最後做出了接受上黨郡的決定,這就是準備開始和秦的戰爭。

    雖然做出了決定,但趙國君臣並沒有作好全面戰爭的準備,雖然派出了廉頗作為統帥,一戰近三年,廉頗遲遲不願決戰,兩國都開始吃力不住,秦國有巴蜀糧倉,國力更勝一籌,趙國卻國庫空空再難堅持,加上燕齊短視,受秦蠱惑,不肯借糧,造成趙國臨陣換將,中了白起之計,40萬精壯盡沒與一役。不僅失去爭霸天下的能力,連作為屏障關東六國的能力也沒了。長平之戰不僅是秦國在戰場上的勝利,也是綜合國力,軍事,外交的全面勝利。關東六華人才凋敝,國無明主,內有佞臣,秦國卻幾代明君,國旺臣賢,國力蒸蒸日上,天命之說雖然飄渺,但也冥冥有定數。

  • 3 # 使用者穩穩的幸福

    長平之戰爆發的原因趙國接受上黨,引起秦國的不滿,秦國決定出兵攻趙!

    後來趙國為什麼會一敗塗地,這不是偶然的!

    除了總體兵力上秦對趙佔有相對的優勢外,雙方戰略上的得失和具體作戰藝術運用上的高低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秦軍之所以取勝,在於:首先是分化瓦解了關東六國的戰略同盟;其次使用離間計,使趙王犯下了的嚴重戰術錯誤;其三是擇人得當,起用富於謀略、驍勇善戰的白起為主將;其四是白起善察戰機,用兵如神,誘敵出擊,然後用正合奇勝的戰法分割包圍趙軍,痛加聚殲;其五是在戰鬥的關鍵時刻,秦國上下一體動員,及時增援,協調配合,斷敵之援。為白起實施正確的作戰指揮提供了必要的保證!

    當趙國失敗的主因是在戰爭初期,趙國統治集團對秦國將進攻自己的戰略野心認識不足,在丟失了晉西南戰略要地後,急促應戰秦國。在戰役前期,老將廉頗的戰役指揮上,不和秦軍鋒芒硬拼,但是趙國論國力,和軍事實力來看都弱於秦國,廉頗這樣做只是儘量拖延,打消耗戰,利用有利地形消耗秦軍有生力量,迫使長途跋涉至此的秦軍疲憊。但是被秦國離間,被奸臣進讒,還是和趙國本土綜合實力有很大關係。後期趙國決策層換上了趙括,制定了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但是無論趙國在人數,士兵素質,綜合國力,武器裝備上都弱於秦國而且加上用人不善,造成趙國慘敗全軍覆沒的下場!

    本人對歷史學識太淺,如有不妥,請高人賜教!

  • 4 # 泰然君子泰然君子

    漢景帝認為,天下大事,惟在用人

    唐太宗說過,為政之要,唯在得人

    趙孝王識人不明,用人不當

  • 5 # 西安—豐鎬遺子

    一直很困惑,長平大戰,秦趙死耗三年,都掏空了家底,如此天測良機,其它關東五國,為何會坐山觀虎鬥?而不是五國聯合伐秦?再不濟支援趙國糧草,秦國耗不起,定然大敗,趙國元氣大傷,豈非最好結果,實在令人不解?

  • 6 # 秦專漢話

    長平在上黨境內,上黨是南韓的一個郡。秦國一直在窺視這個地方,如果把這個地方得到手,東可以直逼趙國都城邯鄲,南可以攻佔南韓的首都新鄭。周赦王五十三年,秦軍攻佔南韓的野王。野王在上黨和南韓本土之間,野王丟失以後,上黨與南韓本土就失去了聯絡,成為一塊飛地,後來南韓沒辦法,只有把上黨之地割讓給秦,可是上黨地區的軍人以及百姓不願意歸秦,上黨郡守馮亭派人與趙國聯絡,要歸附趙國,趙當時形成兩派,一派怕得罪秦,另外一派想要上黨地區,最後趙王選擇了接收上黨,秦知道以後,命大將白起率兵攻打上黨,趙派老將軍廉頗率軍迎敵秦軍。從此就揭開了秦趙兩國在上黨地區數年的苦戰。這就是後來長平之戰的起因。老將軍廉頗看到秦軍聲勢浩大,所以採取固守的戰法,打算拖垮秦軍。等秦軍糧草以及其他後援不濟,趁機出兵,這樣就能夠擊敗秦軍。而秦也看出來這個問題,但是沒辦法,想速戰,人家不和你打,想攻破人家防線,還辦不到。想撤兵,還怕趙國趁他撤退的時候打他個措手不及。所以只能消耗國力來僵持著。秦消耗國力,趙國也是一樣消耗,不過秦自從得到蜀地以後,國力大增。在這一點上,趙的國力遠遠的不夠。如果繼續下去,頭一個被耗空的必然是趙國。另外趙國南有魏,東有齊,東北方是燕,北方還有林胡,匈奴。他們都一直對趙虎視眈眈。所以這個時候最想擺脫戰爭的是趙國。但是趙王的想法和廉頗碰不到一起去。廉頗就認為最好的辦法是守,所以這時候趙王命趙括去上黨代替廉頗。趙括到上黨以後,急於與秦軍開戰,而白起也看出來趙括的想法,所以白起命秦軍在與趙軍做戰時,不斷的後撤,最後把趙軍引入長平圍困住,趙軍數次突圍不成,主帥趙括也戰死,最後彈盡糧絕的趙軍只有選擇投降。最後長平之戰以秦國的勝利,趙國的慘敗而告終。

  • 7 # 西嶽頑石

    公元前262年,秦國出兵攻佔了南韓野王,並且切斷了南韓的上黨郡與都城的一切聯絡,此時的上黨儼然成了一座孤城,形勢危在旦夕。韓王一看這陣勢,立馬慫了,打不過求和吧。秦國也放話了,求和不是不行,但不能光靠嘴巴說啊。我興師動眾、勞命傷財的揍你,為了什麼呀,你總得拿出點東西表示表示吧?

    韓王無奈,就對上黨郡守馮亭說,老馮啊,上黨守是守不住的,你把它獻給秦國吧,咱惹不起總能躲得起。這馮亭是個硬骨頭,表示上黨就是爛在他的手裡,也絕不能便宜秦國。給又不給,守又守不住,這該怎麼辦?環顧整個山東六國,也只有趙國敢和秦國PK。於是,馮亭派使者對趙孝成王說,只要你們幫我們打退秦兵,上黨郡的17座城池就是你們的。

    17座城啊,大大的肥肉,如今肉就在嘴邊,吃還是不吃?吃吧,怕得罪秦國,不吃吧,心癢癢。趙孝成王內心那個糾結啊,於是他問平陽君趙豹,怎麼辦?趙豹說,絕對不行,馮亭這小子移花接木啊!接收了上黨,勢必惹毛了秦國,你這是引火燒身啊!

    趙孝成王又問平原君趙勝,趙勝說,當然要啊,不要白不要,我們動不動就興師百萬的打仗,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攻城掠地麼,如今肉到嘴邊卻不吃,那不是傻逼麼?此言一出,正合成王心意,不過他還是有些顧慮,又問趙勝,接收了上黨,秦國必然派白起帶兵攻打我們,這白起是天下第一猛將,整個一殺人魔王,這可如何是好呀?

    趙勝說,他們有白起,我們有廉頗啊。沒錯,打野戰廉頗確實不是白起的對手,可要說堅守陣地廉頗誰也不尿。趙孝成王這下心裡踏實了,派趙勝接收了上黨的土地,派廉頗駐守長平,防備秦國進犯。這下惹毛了秦昭襄王,趙國好大的膽子,竟敢從老虎嘴裡搶食,真是活膩了。於是,秦昭襄王命大將王齕帶兵攻打上黨,不久,上黨就被秦軍攻克。公元前260年,王齕向趙國的長平發起進攻,著名的長平之戰正式拉開了序幕。

    長平守將廉頗打仗是個老油條,起初跟王齕打對攻,互有勝負,他一想,秦國士兵戰鬥力強於趙國,這樣硬碰硬的打下去不是個辦法。於是,廉頗改變策略,採取堅壁清野,以挫敵銳的戰術打法,任憑秦軍怎麼挑釁,他就是堅守不出,就這麼跟秦軍耗著。

    這下輪到王齕著急了,廉頗小兒躲在城裡當縮頭烏龜,己方遠征千里,敵方卻以逸待勞。長此以往,秦軍必然糧草不繼,軍心動搖,耗不起怎麼辦?王齕無奈,秦昭襄王也頭疼,這時丞相范雎閃亮登場了,他是秦昭襄王身邊最重要的謀士。一個牛逼的謀士,絕對勝過十萬雄兵,因為他的計謀,往往會成為決定戰局的勝負手。

    范雎派間諜到趙國四處散佈流言,說廉頗這個飯桶,算什麼東西啊!秦國根本沒把他放在眼裡,秦國最怕的人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流言很快傳到趙孝成王的耳中,趙國的糧草供應早已捉襟見肘,因此趙孝成王對廉頗的戰略打法本就頗為不滿,此話無異於火上澆油,於是他決定臨陣換帥,起用趙括,意欲速戰速決。

    趙括年紀輕輕就熟讀天下兵書,他跟父親趙奢談起兵法來滔滔不絕,一代名將趙奢竟說不過他。但趙奢卻這樣評價自己的兒子,這熊孩子將來不可為將,一旦為將,必然是趙國的災難。為什麼?因為他只會紙上談兵,根本不懂臨場指揮,實際運用。況且臨陣換帥,實屬兵家大忌,因此,趙括的母親和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孝成王的決定。

    可惜趙孝成王心意已決,趙括的母親只好無奈的說,我先把話撂在這,這小子要吃了敗仗,要治就治他罪,可不能連累到我們趙家頭上。趙王說,你放心吧,沒問題,寡人對你們家趙括絕對有信心!可惜啊,這次決定徹底改變了趙國的命運,令趙孝成王追悔莫及。這趙括是一個自信心爆表的年輕主帥,他一上任,便趾高氣揚,得意洋洋的對眾人說,王齕算老幾,白起來了俺也照樣收拾!於是,他一改廉頗的堅守戰術,主動出擊,而此時秦國的主將已經悄然換成了白起。

    白起何許人也?戰國時期天下第一猛將,他一生身經百戰,未嘗敗績。趙括你這小屁孩把自己當根蔥,人家白起還不屑拿你蘸醬吃。白起先故意敗了幾仗,佯裝撤離,趙括大喜,立即傾巢出動,乘勝追擊。殊不知,他中了白起誘敵深入之計,趙國45萬大軍,被秦軍團團圍住。

    趙括苦苦支撐了46天,終於支撐不住,率軍強行突圍,結果被亂箭射死。主帥一死,趙國軍心徹底崩潰,紛紛繳械投降。白起擔心趙軍隨時會反戈一擊,就挖了一個大坑,45萬人啊,全部活埋!只放了240個年紀較小計程車兵回到了趙國,夠狠吧?難怪人送外號“人屠”,有人統計過,整個戰國時期總共戰死200多萬人,光死在白起手上的就有100來萬,單單長平一戰,他就坑殺了45萬,稱他為人屠一點都不為過吧?

    長平之戰過後,趙國被秦國揍的只剩半條命,從此元氣大傷,一蹶不振,再也沒有能力跟秦國爭雄天下了。趙孝成王也遵守諾言,沒有治趙家的罪,估計他是打碎牙齒往肚裡咽,腸子都悔青了。

  • 8 # 歷史沉澱中的新奇

    如果說從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始是戰國時代的開始,那麼長平之戰的結束便是拉開了秦一統天下的序幕。

    這便是長平之戰的根源!其實長平之戰也算是秦國張開它那永不滿足的慾望之手向六國投出的問路石。雖然“及至始皇,奮六世餘烈,吞二週而亡諸侯”,其中為秦始皇打下軍隊強大戰力基礎的是秦孝公、秦惠文王和武王三代,到了秦昭襄王的時候就已經為以後的一統開始向六國征伐了(秦孝文王和莊襄王在位短暫,功績可以忽略),而且做的有聲有色。秦昭襄王在秦國曆史上是一位非常有魄力的君主,他前期的策略主要以分化六國合眾關係和消耗六國國力為主,公元前284年樂毅統帥的秦、魏、韓、趙、燕聯軍攻打齊國一站,就很好的打壓了齊國,以至於齊國差點被滅國,因為在當時齊國是唯一一個綜合國力都與秦國比肩的國家;到了後期秦昭襄王採用範睢遠交近攻策略後,則是以消滅六國有生力量攻城佔地為主——長平一戰就是很好的例子。

    長平之戰的勝利也是秦國統一天下程序中的一個意外之喜:當秦軍截斷上黨與南韓之間聯絡,趙國因利而貪圖接受上黨這塊燙山芋後,秦國便加快了對接納上黨逃亡百姓長平地區的攻勢。在這個時候不僅是秦國在看各國的態度,各國也在觀察秦國的反應,趙王派鄭朱向秦國求和這一舉動就是最大的失策,秦國也完全可以判斷出他國不會救援趙國的意念。秦王這才徹底放下心來一方面用反間計讓趙王替換了廉頗,一方面又秘密的更換了自己的主帥,最主要的是他還親自為此次戰役徵發援軍擴大戰果。趙王則是在秦國這一連串的動作中表現的相當配合,他不僅不聽勸阻執意任用趙括為將,而且還對趙括大肆賞賜,趙括呢更是挾恩以威,無端自信,臨陣換將,慘重埋伏死於亂軍之中。結果是趙國以損失45萬人的代價為趙王的一意孤行和趙括的狂妄自大買了單。

    如果在長平之戰勝利的基礎上一鼓作氣就有可能攻下趙國都城邯鄲,秦國揮向六國的第一刀就不會半途而廢。雖然後來秦王任用王陵進攻邯鄲但受到了魏楚聯軍的增援,秦軍無功而返。所以統一天下的步伐受到了影響,長平之戰為諸國敲響了警鐘,公元前241年楚、趙、魏、韓、衛共同進攻函谷關,這也是他們滅亡前的最後一次合縱,也以失敗告終了,這次最後的失敗則為六國的覆滅預示了結局!

  • 9 # 世界史圖鑑

    由於趙國糧草無法在長平之戰以廉頗的策略持久與秦軍相對。在加上當時,天下大旱。莊稼顆粒無收為快速結束長平之戰獲得喘息。趙王無奈,不得不替換廉頗提拔新人。在之前說過,當時趙國雖然擁有諸多戰國名將,但由於趙王對於樂毅田單的不信任以及李牧此時正在抵禦匈奴無法調到長平前線。廉頗的策略又不可繼續使用。為此能夠頂替廉頗在長平之戰與秦軍對峙的可能只有趙括。

    但遍觀當時趙國朝堂。雖然新興將領也不算少。但是真能深得趙王信任的恐怕也只有趙括。首先,趙括主張對於秦軍主動出擊。反對堅守不出,等待時機。有強大的決心可以擊敗秦軍。第二個原因,也就是趙括知道了趙王的意圖。那就是趙國耗不起,國力與秦國相差懸殊。堅守不戰則死路一條出戰才能贏得一線生機。第三個原因就是趙括並不單單是紙上談兵,其父趙奢在戰鬥時經常將其帶在身邊,可以說在戰場上的一些經驗是有的,但他並無獨立統帥集團軍作戰的豐富實踐經驗。

    趙括的這種戰場經驗,極具誘惑力。他沒有真正的能力去指揮集團軍作戰。但他有確實的經歷過一些戰場。因此在與人談論兵法的時候頭頭是道,環環相扣,令人毫無破綻。因此,當時除了母親之外恐怕也沒有人會認為趙括的能力並不如表現出來的那樣優秀。第四個原因,就是趙括能當上前線對抗秦軍的趙軍總指揮是由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趙勝,極力推薦。平原君趙勝在擁立趙孝成王即位時貢獻出了很大的力。為此,趙孝成王對於自己的叔父,趙勝十分信任。

    第五個原因,也就是趙括自身也受到趙孝成王的信任。兩人的私下關係也是非常好的。由以上五點長平之戰趙括替代廉頗基本算是板上釘釘。但實際上趙括的戰略也無可為對錯,因為對於當時的趙國來講耗已經耗不起了,只得出戰。對於當時的趙國來講,堅守不戰,只有死路一條。趙國真的好不起。但大敗趙國的未必是哪個白起。而是商鞅變法後秦國強大的國力。秦國與任何一個國家開戰都耗得起,補得上,無論是軍糧還是士兵,秦國都可以在短期內補足這是山東六國無法比擬的。這就是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的先進性。

    改革是對於國家富強,最根本的推進力。第二個就是趙王本身就希望出擊與秦國開戰。即便在廉頗與秦軍在長平之戰對峙之前。趙王也有出戰的意願但由於廉頗作戰經驗豐富並且說服趙王。趙王才同意廉頗堅守不出。但可能包括廉頗在內都小看了秦國對於這場戰爭的重要性。秦國如此能扛趙王不得已重新希望有人能夠領軍出戰。而此時的趙括領會了趙王的意圖並說出自己出擊秦軍的基本方略。趙王很快被說服,而此後秦君白起換帥,包括當時的趙括,廉頗和趙王都沒有發覺。

    趙括在最後發現了率領秦軍的是白起,因此也採取了斬殺行動。險些得手但無論如何,對於這場戰爭的勝負其實除了統帥應該負直接責任之外。最根本的責任還是要趙王何滿朝文臣武將負責。因為秦國對於這場戰爭。重視程度要遠遠強於趙國。秦昭王對於這場戰爭的勝負。是賭了國運的,而趙國一邊兒打一邊兒談。無論軍事還是政治外交都顯得底氣不足,總想偷機取巧。最終長平慘敗,險些滅國

  • 10 # 舊時樓臺月

    長平之戰爆發的根源是秦國國力日益強大,欲圖掃除鄰國,達到兼併天下、威加海內的偉大目標。其直接原因則是秦國攻佔南韓野王后,意圖吞併上黨,在此過程中趙國橫插一手,阻礙了秦國的既定方針。而趙國在長平之戰中一敗塗地,除了本身國力不如秦國之外,還與其外交方針以及在長平之戰中趙括指揮不當存在著很大的關聯。

    淺談長平之戰爆發之根源

    通常來講,對於一場戰爭的爆發,往往是必然中帶有偶然,偶然中又帶有必然。偶然與必然相組合,也就成為了這場戰爭爆發的根源所在。

    所謂“偶然”,就是這場戰爭的爆發具有突發性,是因某件事情作為導火索而引發的;而所謂“必然”,則指的是這場戰爭的爆發具有預見性,也就是說它是按照歷史發展的原有軌道所進行的。

    這樣一來,我們對於長平之戰爆發的探究也就是從這兩個方面所開展。

    首先我們來看看長平之戰爆發的必然性:

    從時間上來看長平之戰的爆發在公元前260年左右,此時為戰國中晚期,當今天下的局勢比較明朗,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戰國七雄”逐鹿中原。在這樣一個群雄混戰的局勢下,作為長平之戰的兩大主角:秦國與趙國又是一個怎樣的狀況呢?

    對於此時的秦國來講,在經歷了秦孝公之商鞅變法、秦惠文王之徵戰伐謀之後,國力飛增,躋身為戰國七雄中一流強國的行列,大有一幅統一華夏、傲視中原的姿態。而繼任者秦昭襄王也非等閒之輩,上位以來,選賢舉能,湧現出諸如白起、範睢之類的當世大才。

    《過秦論 》· 賈誼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而此時的趙國同樣不甘示弱,在前任君主趙武靈王所進行的“胡服騎射”軍事改革之後,軍事實力大增,國勢空前強大,在多次對外戰爭中都取得了勝利,逐步步入了戰國時期一流強國的行列。

    縱觀古今歷史,但凡強國之間必有一戰。秦趙亦是如此。為何?因為趙國是秦國蕩平天下的第一塊絆腳石。所以這也是兩國在長平兵鋒相對的必然性所在!

    再來看看長平之戰爆發的偶然性:

    我們在前面已經提到了,所謂戰爭爆發的偶然性往往是因為某件事件作為“導火索”所引起的。而引發長平之戰的導火索便是南韓上黨之爭。

    公元前262年,秦國國君採取謀臣範睢所提出的“遠交近攻”對外政策,令軍隊攻打南韓重地:野王。由於秦國與南韓之間實力懸殊,秦國不費吹灰之力便佔領了野王。

    秦國為何要選擇攻打野王?這裡我們不得不佩服秦王戰略眼光之毒辣。

    野王城池雖小,但它橫亙在南韓都城新政和北邊重郡上黨之間。野王一失,南韓便失去了對上黨十七座城池的有效控制權,這對於國土本就很小的南韓來說無疑是滅頂之災。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四十五年,伐韓之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道絕。

    在野王城陷之後,秦國下一個目標便是攻佔上黨,但是南韓朝中並沒有打算組織兵力進行反抗。相反,他們打算把上黨的駐軍撤出,將上黨郡十七座城池拱手相讓於秦國,以謀取秦國罷兵,平息南韓滅國之災。

    然而,這一決定遭到了上黨郡郡守馮亭的反對,他認為秦國乃虎狼之師,野心勃勃,在佔領上黨後,下一步必定南下攻打南韓國都新政,這樣一來南韓便會就此滅亡。與其不戰而降,坐以待斃,不如將上黨交付給趙國,用趙國之兵力抵擋秦國的侵略,以解上黨郡燃眉之急。

    於是乎,馮亭不顧南韓國君指令,派特使快馬加鞭前往趙國,將贈送上黨的決策送達給趙國國君。

    對於眼前上黨十七座城池如此貴重的禮物,趙國上下難免坐立不安,最終在趙孝成王和諸位大臣的商討下,決定接收南韓上黨之地、以及上黨的百姓。

    關於趙國接收上黨這一決定,一直以來都被認為趙國貪圖眼前之利。其實不然,上黨之地對於南韓來講很重要,對於趙國來說也是必爭之地。倘若上黨落於秦國之手,它便可以直接將韓趙兩地之聯絡截斷,同時,秦國駐軍於此,南可控南韓,北可抵趙國,兩國邊境必會受秦軍勢力長期侵擾。再者,駐軍於上黨的秦軍,無疑是像一把尖刀安放在趙國腳底,使其步履艱難。所以說上黨之地戰略位置的重要性對於趙國來講也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趙國接收上黨這一決定還是徹底激怒了秦國,秦趙之間的必然一戰,在“上黨之爭”中得以提前。秦趙之間的這一仗決戰之地發生在長平,也就是中國戰爭史中鼎鼎有名的“長平之戰”。這一戰萌發於秦國攻趙之必然,引發於趙國接收上黨之偶然。偶然之於必然,也就是秦趙長平之戰爆發之根源所在。

    淺談趙國長平之戰之敗因

    秦國在得知趙國準備接收南韓上黨時,於公元前260年初派歷經三朝的宿將王齕率軍攻打上黨,上黨陷。

    然而,令秦軍沒有想到的是,城內百姓早已逃往趙國,他們攻下的上黨只不過是座空城,這樣一來,上黨對於他們的意義也就失去了一半。由於上黨難民的接收工作是趙國安排的,秦國也就“遷怒”於趙國,兩國交戰由此展開!

    《史記·秦本紀》:四十七年,秦攻韓上黨,上黨降趙,秦因攻趙。

    攻趙首戰,秦國派出的將領是王齕,王齕不負眾望於,率軍一舉拿下趙國兩個重要軍事據點:故谷城與都尉城。面對這種情況,趙國看出秦軍士氣正盛,倉促應戰必然討不到便宜,於是派大將廉頗率軍鎮守長平。

    廉頗軍隊到達長平後,冷靜分析當前局勢後,他認為秦軍長途作戰,其糧草供應是一大問題。於是採取“堅守壁壘”政策,高築牆,拒不應戰,將秦軍抵擋於城門之外,待其久攻不下,糧草用盡時必會撤兵回國。

    然而還沒等到秦軍糧草用盡,趙國方面就先出了問題。

    趙國國君在得知長平前線軍隊堅守城內,拒不應戰後,誤以為廉頗消極應戰,同時擔心戰事過久,消耗國力,於是便派人前去責備廉頗,敦促廉頗儘早出站,殺秦軍於城門之外。

    遠在秦國得知此訊息後的範睢則使出一“反間計”:派人攜大量錢財前往趙國散步謠言稱秦軍最忌憚的人並非廉頗,而是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趙國果然中計,派遣趙括前去長平接替廉頗。

    趙軍臨陣換將,秦軍方面也不甘示弱,他們悄悄換上了當世名將:戰神白起。表面上仍以王齕為統領,實際上三軍指揮權已交給白起。為的就是讓趙軍放鬆警惕,殺他一個措手不及。

    趙括到達前線後,廢除廉頗的“堅守壁壘”政策,轉守為攻,派軍隊出城應戰。兩軍在趙軍城門外交戰,秦軍“大敗”且“潰退”。趙括見勢,認為秦軍徒有虛名,便指揮全軍主力出城追擊秦軍,並追到了秦軍駐營。

    而此時的秦軍則組建了兩支軍隊,一支2.5萬人的軍隊繞到趙軍後方,攻佔趙軍營地,以絕趙軍之退路;一支5000人的騎兵部隊,殺進出營趙軍之中,使得趙軍一分為二,首尾不相連,糧道也因此受阻。

    《史記 》: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詳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

    如此一來,趙軍便被秦軍“分割包圍”。

    面對這種不利局面,趙括一方面組織幾支軍隊嘗試突圍,但以失敗告終。另一方面則是就地紮營等待趙國援軍。

    然而,遠在秦國的秦王早有準備,他前往河內對當地百姓進行封賞,鼓勵他們趕往長平前線阻擊趙國援軍和運糧部隊。

    最終,被圍困的趙軍斷糧46天后,在趙括的帶領下發起最後反擊,大敗,趙括戰死,幾十萬趙軍被俘虜後被白起坑殺於長平,長平之戰也就落下帷幕,以趙國慘敗收場。

    對於長平之戰趙軍失敗的原因一直以來都是爭論不休的,在此我來發表一些我的看法:

    ①趙國之敗,其根源在於國力不如秦國:在經濟上,秦國自吞併巴蜀以來,在幾十年的運營當中,已使得秦國成為了當時的糧食大國,這為秦國攻韓伐趙提供了重要的後勤保障。秦國在近距離打的起一場大規模的消耗戰。在軍事上,秦國自商鞅變法後採取的軍功制,有效的激發了秦軍的作戰積極性,國內尚武之風也非趙國所能比擬的。

    ②在戰略方針上,秦王自範睢輔佐以來,便開始實行“遠交近攻”的戰略方針。對於鄰國,秦國以軍事侵略為主;對於遠國,則進行外交聯盟,以孤立秦國之鄰國。面對這樣一個戰略方針,包括趙國在類的六國並未採取此前的“合縱”之策以弱秦國。所以說,從戰略上看,趙國之敗也只是時間問題。

    ③在作戰方針上,秦國從王齕攻趙、到範睢反間計離趙軍軍心、再到白起“分割包圍”戰術、秦王徵兵往長平,這一系列策略都是環環相扣,井井有序。而反觀趙國,從裁撤廉頗,到啟用趙括、以及調兵支援等一系列方針都是處於被動的!如此一對比,趙軍長平之戰嫣然不敗?

    附語:

    秦趙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秦國從崛起到兼併天下過程中必經一戰,同時此戰也是兩國國運之戰,秦國勝,雖為慘勝,但它代表著秦國統一天下之態已是大勢所趨。趙國敗,也為慘敗,從此一蹶不振,亡國也是趨勢所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家駒要是還活著,會比周杰倫更受歡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