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語
-
2 # 奧力給給
有道無方。提起楊廣,大家第一印象肯定是荒淫無道。但其修建完善的京杭大運河在後來的歷朝歷代,都起到很大的作用。推廣施行科舉制度,影響深遠直至現在。由於影視劇的各種原因,楊廣被塑造成為荒淫無道的暴君,實在是冤屈了這位皇帝。其修運河,推科舉的影響深遠,只可惜後來的他好大喜功,沉迷女色,不知體恤民情。如果按照志向來說,他絕對不是一位平庸的皇帝。但畢竟面對的是全天下的角色美女,江山與美人,他選擇了後者。估計楊堅在九泉之下早已哭瞎了雙眼。
-
3 # 大秦鐵鷹劍士
隋煬帝楊廣算是一個文武全才,作為皇帝還是頗有建樹,至於個人作風問題,我認為不能對帝王有過多要求。隋朝亡于軍閥割據反叛,農民起義只是引子而已!相比秦二世胡亥而言,楊廣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只是成王敗寇,楊廣不得不被成為“暴君”。
對楊廣的暴君之名,唐朝主要從兩個方面來說:其一,弒父殺兄,手段殘忍;其二,生活作風奢靡淫亂。身在帝王家,就是寡人,國家權力公器不容私情。歷史上殺父殺兄弟登上君位的帝王不計其數,就是李世民也一樣殺兄弟登位。
帝王坐擁江山,有幾百個妃子很正常,就算娶父親的嬪妃,兄弟的妻妾都很多。這種事在尋常百姓家不可接受,但出在帝王家就正常無比了,遠的不說,唐太宗還娶了兄弟的妻妾,唐玄宗還娶了兒媳婦!
京杭大運河的建造確實加重了百姓負擔,但是後世也受益匪淺,可以說是楊廣的罪孽,但也是楊廣的功勞!京杭大運河跟長城一樣,罪在當代,功在千秋。三徵高麗確實勞民傷財,但同時也是揚國威的事,只是失敗了,成了罪過!如果李世民徵高麗失敗,大家一定不會說李世民徵高麗是為了貪圖高麗的領土與美女!
-
4 # 溫讀
隋文帝建立隋朝之後,休養生息,勤政愛民,發展文化經濟,開創開皇盛世,被稱為聖人可汗。
文用於諡號時,經天緯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皇帝諡號用文,一般作經天緯地,仁政愛民的好皇帝。
並且,隋文帝一直敬仰文景二帝,開皇盛世也足比肩文景之治。
所以,第二代領導人,楊廣就按耐不住了,依照楊廣的能力,如果繼續隋文帝的政策,休養生息,隋朝絕對不可能二世而亡。
但是,楊廣不想做漢景帝啊,建號大業足以說明心中的雄心勃勃,想效仿漢武帝那樣,開疆拓土,建立萬世功業,名留青史,萬古流芳。
結果,玩脫了。然後,隋朝崩了,他也成了昏庸無道暴虐成性的隋殤帝。
但是楊廣政策措施和漢武帝極其相似。
漢武帝,開創察舉制度選賢用能;隋煬帝,開創科舉制度開科取士。
都是當時選拔人才的超前手段。
漢武帝,降服西域吞併北韓;隋煬帝,西吞吐谷東征高句麗。
都是開邊拓野,掃清四夷的壯舉。
漢武帝,開通絲綢之路貿易中外;隋煬帝,修建京杭運河溝通南北。
都是宏遠的戰略眼光與經濟眼光。
但是,隋朝底子終究不能和武帝時的漢相比。倘若沒有第三代、第四代領導人的韜光養晦,那第五代領導人肯定不可能在國際挺著腰板當土大款!
四十餘年文景之治的底子,才讓漢武帝可以窮兵黷武,可以開拓疆土。
楊廣,他本應該踏踏實實去做文景該做的事:做一個守成之君,休養生息,無為而治,輕徭薄賦,文化開放,以楊廣的智慧才能做成一代明君不成問題。 但他非要不合時宜的去當漢武帝:想要開拓疆土,開創無上基業,好大喜功,窮兵黷武,勞民傷財,窮奢極欲。結果步子邁的太大,隋朝直接被他玩崩了。
在電視劇《走向共和》中,李鴻章有一句經典臺詞:“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這句話深得我心。
漢武之所以能成為漢武,是時勢造英雄。即便漢武不開邊拓野,也會有其他人來代替他完成這個歷史使命。就像秦始皇能統一六國,靠的也是“奮六世之餘烈,成一統之功。”統一六國的使命交到秦始皇手中,他完成了,所以嬴政就是千古一帝。
總之,一個國家的發展,不但要靠領導人的努力,還要考慮歷史的程序。但在不合適的時機,即便你做了漢武帝的事,未必能建立漢武偉業,還有可能會成為隋煬亡國。
在當時的那個時間點上,隋朝需要的是一位守成之主繼續休養生息,而楊廣這位開拓疆土野心勃勃之輩,就直接會把剛剛一統的天下重新拖入亂局之中,最終身死國滅。
這就是歷史的程序。
不過李世民對待這位表叔實在是不厚道,把楊廣抹黑成貪戀美色,暴虐成性,昏庸無道之主。
誒,這就是成王敗寇。
功過是非,留與後人說。
在我看來,楊廣堪當武帝之諡號。
-
5 # 龍支子
評價這樣一個歷史人物是很困難的一件事,因為歷代修史的大儒們早就為其蓋棺論定了,說他是殺兄弒父、奸母盜嫂、矯情飾貌、窮奢極欲、暴虐無道的天下第一等昏君,是比夏桀和商紂還壞的帝王。唐朝時有個叫祖君彥的老先生就曾經對隋煬帝有過這樣一聯:“磬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可謂是罵絕了天下文詞。儒家學者們的史評,向來以道德規範為最高標準,雖有功而無德者,必須下地獄,隋煬帝就恰恰犯在了這個忌諱上。
客觀地講,在中國的歷代帝王中,隋煬帝絕不是最壞的一個,從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來講,他也不比其他帝王更加暴虐,但在促進中國從門閥貴族政治向科舉官僚政治轉化的道路上,隋煬帝卻是走的最遠的一個帝王,他之後的繼任者武則天也是全力支援了這一政治改革,因此他們二人享受了歷史上近乎一致的髒水。這種巧合絕非偶然,幾乎是傳統,一般以改革家身份活躍的政治人物,在中國有文字記錄的歷史中,大都如此,或謗滿天下,或不得好死,基本都沒什麼好下場。我們不太確定隋煬帝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才遭遇瞭如此惡名,但從隋末天下大亂後起事的眾多領袖人物大都具有門閥士族的身份背景來看,也不能完全排除這一因素,至少很多史評的用詞內容就完全出自起義者頒發天下的政治檄文,歷史的真相有可能就在這一鋪天蓋地的謾罵中被掩蓋了,連隋煬帝頗具才氣的詩文大都被昏君形象給淹沒了,我們現在幾乎看不到他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何地位,但他的詩文水平絕對能夠佔據中國文學史的一席之地,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歷史書寫者的感情成份,是如何主導了一個政治人物的歷史命運。隋煬帝留下萬世罵名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極其好色,這一形象在武則天身上也有濃墨重彩的描繪,似乎儒家學者們對此特別感興趣,不僅記載聲情並茂,而且如同親歷了宮廷密幃一般,娓娓道來,但從隋煬帝與原配蕭皇后有始有終的感情生活來看,難保誇大之詞。縱觀隋煬帝的一生,造新都、修運河、巡塞外、徵高句麗、攻琉球、數下江南,變革政治體制,創文官制度等等,他的確是一個有雄心抱負的、充滿個人英雄主義的帝王,並非歷史定義上的“末代昏君”。其悲劇就在於,從小生活在宮廷深院,整天目睹著奢華,卻不得不“矯情飾貌”,虛作儉樸,在那個嫉妒心重到多少有點兒變態母親的調教下,可能形成了某種程度的人格分裂,一旦失去了緊箍咒的約束,開始報復性揮霍,以致驕奢淫逸成風,致使阿諛奉承之輩得勢,從而遠離了社會實際,僅憑著強烈的成功慾望開疆拓土,當不斷失敗的打擊襲來時,他徹底崩潰了,並就此開始求仙問道,祈求出現神蹟以挽回敗局,最終橫死於亂軍之中。他的失敗,有很多原因,但近乎變態的家庭教育要佔有很大的成份,與其說他是一個坑爹的兒子,還不如說他有一個既坑老公也坑兒子的母親更恰當。
-
6 # 梓鷟
隋煬帝楊廣是一個對中國歷史有過深遠影響的重要人物。看待煬帝的功過是非,需要有歷史的縱深,這個縱深可以從秦漢一直追溯至今。
我們說,沒有暴秦的統一,就不會有強漢的興盛。同樣,沒有隋的開拓,就不會有唐的繁榮。歷史是何其的相似。秦與隋冒天下之大不韙,行開天闢地之舉,以自身的滅亡為代價,硬是完成了中國歷史上最艱難的變革與千秋功業,最終不僅招致覆滅,還留下了千古罵名。而漢與唐則享受了這些變革與功業所帶來的豐碩成果,迎來了經濟文化的繁榮和國力的空前強盛,受到了後世的崇敬。歷史又是何其的不公。
秦滅六國是暴力的,建立一個大一統的中央王朝,過程是血腥的。書同文,車同軌,這不僅僅代表一道法令,要把大一統的國家觀念和民族認同灌輸給這個國家的每一個人,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六國遺民的牴觸與反彈是非常激烈的,因為被統一,所有人都恨秦人。修直道、建長城,稅賦,徭役,耗盡民力,於是,所有人都揭竿而起,反對暴秦。秦滅亡了。
但,統一真的不好嗎?直道真的不該修嗎?長城真的不該建嗎?
很明顯,如果沒有統一,就不會有後來的強漢,甚至不會有今天的中國。如果沒有直道與長城,漢就很難抵禦和戰勝北方的匈奴,那麼打通河西走廊,開闢絲綢之路,經營西域,這些都無從談起,也就不會有那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壯言,也更不知道今天的中華會是一個什麼樣子。
修長城的秦亡了,但長城成為了世界第七大奇蹟,更代表了中華民族堅韌不拔、頑強不屈的精神與意志。
繼承了秦遺產的漢,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和興旺的國家。
說秦漢的目的是為了說隋唐。中國在經歷了接近三百年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並立的大分裂期之後,終於在隋滅南陳後完成了統一。完成這次統一的隋朝統帥正是當時被封為晉王的楊廣。就國家統一而言,楊廣應該說功不可沒。
統一之後的隋朝,軍政、財政、用人等國家權力都被關隴貴族集團所把持,為了國家的安全與發展,打擊與削弱關隴貴族集團勢在必行。隋文帝楊堅採納了謀臣的建議,初步建立了三省六部制的新國家體制,從而把財權、軍權、政權從關隴貴族集團手中收回。另外,隋文帝開科舉士,初步建立科舉制度,從而把用人的權力也收歸國家。
隋煬帝楊廣即位後,一方面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進一步打擊關隴貴族集團,另一方面,國家剛剛統一,百廢待興,急需有效的管理和大量的人才,煬帝在文帝的基礎上繼續推行改革,把三省六部的國家體制和科舉的選拔制度進一步完善並最終確立下來。這標誌著從秦漢以來所建立的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在隋朝被髮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然而,這兩項制度的確立大大損害了關隴權貴的利益,也為之後關隴軍閥加入起義與叛亂埋下了伏筆。
文帝死後,煬帝登基,年號大業,可見其雄心萬丈,欲與秦皇漢武相比肩。接下來,他所幹的事情確實與秦始皇不相上下。秦始皇建阿房宮、修皇陵,楊廣就營建東都洛陽。秦始皇東巡,楊廣就北巡。秦始皇修直道,楊廣就修運河。秦始皇修長城、徵匈奴、滅百越,楊廣就討伐契丹、進攻土谷渾、三徵高句麗。每一件事都是勞民傷財,每一件事都可以跟秦始皇一較長短。如此看來,隋朝的命運與秦朝相似也就不難理解了。
然而,營建洛陽真的是錯嗎?運河真的不該修嗎?高句麗真的不該討伐嗎?又回到了之前的論點。
如果說秦始皇建阿房宮、修皇陵純粹是為了自己受用的話,那麼楊廣營建洛陽則並不單純是為了享樂。隋滅陳之後,南方的陳朝舊勢力並沒有完全被剷除,地方分離主義依然存在,同時,東北的高句麗、渤海等國也威脅著隋朝的邊境安全。相比西陲的長安,洛陽的中心位置更能對江南地區和東北邊境形成有效的控制。遷都洛陽無疑是一種正確的戰略選擇。其次,關中地區是關隴貴族集團的根據地,遷都能夠有效的削弱關隴貴族集團對國家政權的控制力及影響力,也有利於扶植新生力量與之形成對抗與平衡。再者,營建洛陽與運河工程實際上是一個整體規劃,我在後面的段落中會具體談到。
可見,營建東都洛陽本身是有利於社稷的。問題出就出在工期。一座都城,從開建到竣工前後只用了十個月。你沒聽錯,就是十個月。可想而知,這個世紀工程到底徵用了多少民力,老百姓為之付出了多少血的代價。我相信,一座都城的工程量就算比秦始皇陵小也不會小太多,而秦始皇陵的修建在徵調了七十多萬民力的情況下歷時了三十九年才完工。那麼結論就出來了,事情本身並沒有錯,前進的方向是正確的,但一天做十年的事,一個小時走一千里路,方向再怎麼正確,結果也是萬劫不復的。
大運河的修建也是同樣的道理。
在古代,河流是主要的交通幹道,每一個發達的文明都是由一條河流把所有的人、族群、部落串聯在一起才得以形成的。
在南北朝之後,隋朝雖然實現了統一,但形勢上的統一併不能消除南北之間幾百年分裂所形成的隔閡,經濟、文化的交流還面臨著地理上的現實障礙。此時,一個偉大的構想出來了,如果能把北方的黃河流域和南方的淮河流域、長江流域連線起來,把整個華夏的水域變成一條河,那麼,華夏文明的大一統時代就真正到來了。
可見,大運河的修建是關係到我們這個文明前途的大事。
其次,從秦漢到魏晉,中國的經濟重心一直位於北方。五胡亂華時期,北方連年戰亂,民不聊生,漢人大規模南遷,使得中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南移。江南地區經過東晉和南北朝將近三百年的發展,到隋朝統一時,經濟已經相當繁榮。大運河不僅可以整合南北的市場,促進南北的貿易交流和文化交流,方便人員往來,也能夠使中央對南方各州的控制力得以加強。
透過運河,中央能夠快速、高效、低成本的向位於長江、淮河流域的南方各州投送兵力,進一步的鞏固國家的統一。反過來,隋朝的北部邊患比較嚴峻,對外戰爭需要依賴南方的資源和兵源供給。根據記載,在沒有運河的時候,十石糧食從揚州走陸路運到洛陽,路上要消耗到九石,這使得國防成本居高不下,難以持久。而從江南到中原,從中原到北疆,運河的建成使得跨地區大規模運送兵源和糧餉成為了可能。這實際上也為後來隋煬帝在短期之內大舉興兵連續三次征伐高句麗創造了條件。
可見,大運河對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文化交流、軍事部署、物資調配等方面都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大運河的規劃北至涿郡(北京),南至餘杭(杭州),以東都洛陽為中心,各形船隻可以從杭州一直駛到洛陽,經過洛陽可以一直到達北疆,這無形中就會使洛陽成為北方的貿易集散地,換句話說,洛陽就會成為北方的經濟中心。可見,營建洛陽、遷都洛陽和修建大運河是一個整體規劃。
眾所周知,這是一條古代的高鐵,是全世界最大規模的人工運河,由這條運河所連線起來的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四大水域,包含各水域所屬的支流與幹流,形成了古代全世界最大規模的“高鐵網”。透過如此發達的水路網,全國的經濟不僅整合在了一起,平衡了地區發展,還使得中國南北形成了統一大市場,社會分工進一步細化,為後來唐、宋、元、明、清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條運河從建成起歷經了一千四百年,至今川流不息,把中國南北的各個地區從經濟上、文化上、思想上、血緣上聯絡在了一起,再也無法分離。有了這條運河,使得統一的華夏文明再也無法割裂,從此,即使有分治和割據政權的出現,統一也永遠是大勢所趨。
可見,修運河這件事到底做的對不對?顯然,無論從哪方面講,運河對國家民族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不僅對,而且意義重大!可問題還是出在了工期上。
從大業二年到大業六年,全長一千一百公里的河道,五年時間竣工,動用了近五百四十萬民力。河道是用屍體鋪出來的。大業大業,確實是大業,但好大喜功,不顧百姓死活,急功近利,不顧社稷安危,最後的結果也就只能是為“大業”殉葬了。
那麼,三徵高句麗又對不對呢?隋煬帝這件事總乾的不對了吧,你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去打人家高句麗幹嘛?
實際上,高句麗並非今天的北韓半島,當時的高句麗所盤踞的地方除了北韓北部,其餘大部分位於今天的中國東北,包括了遼寧全境和吉林大部。眾所周知,遼東自秦漢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隋,作為一個自認為代表中華復興的王朝,隋煬帝,作為一個復興“大業”的踐行者,國家尚未統一,怎麼能稱作復興呢?如果真的是建立了“大業”,怎麼可以還有領土被外族佔據呢?這是雄心勃勃的大隋所不能容忍的。從三徵高句麗這個“三”就能看出,楊廣急於要完成統一大業的迫切心情。
那麼,又回到了之前的問題,收復失地這件事,到底應不應該做?當然應該,可是,打仗這事兒是能急的嗎?大業六年,大運河剛剛竣工,隋軍就開始集結,大業八年,揮軍一百一十三萬,號稱兩百萬,殺向了高句麗,但最終失敗,損失三十餘萬人。次年,大業九年,再次發兵一百萬,中途由於楊玄感叛亂而不得不回兵鎮壓。剛剛鎮壓完叛亂,大業十年,又揮軍北上,但在高句麗的頑強抵抗下,戰事陷入膠著,國內又民變四起,最終才不得以而作罷。雖然高句麗最終請降,而實際上遼東並沒有完全恢復,隋軍無功而返。
我們可以租略的計算一下,養一百萬軍隊,一年需要多少錢?揮動一百萬大軍三年之間來來去去南征北戰,又需要動用多少人力物力?光是跟在後面跑、運送糧餉輜重、保障後勤的人員恐怕就不下幾百萬吧,那麼這幾百萬人吃喝拉撒一年又需要多少錢糧? 如此算來,隋之滅,不遠矣。
可見,隋煬帝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對的,都是該做的,可錯就錯在了一個字,急!急政大大透支了民力國力。水欲覆舟,禍不遠兮。
隋滅了,煬帝被他的叛臣勒死了。老百姓也恨透了這個暴君。他不知道,在他的“大業”之下,他的人民苦不堪言。
然而,新興的唐朝繼承了隋煬帝“大業”所留下的豐厚成果,迅速的成為了世界範圍內最偉大的國家,並開創了一個偉大的時代。
現成的三省六部制使得唐朝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完善的科舉制度為唐朝源源不斷的供應優秀人才,增強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性,使得唐朝的社會更加穩定、更加進步。大運河連線南北交通,增強了唐朝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有效促進了國家統一與民族融合。大運河連線四大水域所形成的全國水路網,促進了唐朝的經濟發展、文化交融。由此,中國的經濟繁榮、文化繁榮、乃至整個文明的繁榮在唐代達到了頂峰。
此後,一代聖君唐太宗李世民繼承了一代暴君隋煬帝楊廣的意志,發兵遼東,討伐高句麗。最終唐朝於公元668年攻滅高句麗,收復了遼東故土。
歷史就是如此玄妙,明君和昏君都做了同樣的事情,結果,一個受人歌頌,一個受人唾棄。
唐朝無疑是一個幸福的王朝,因為它可以坐享其成。隋朝以滅亡為代價,為華夏文明的發展指明瞭方向、鋪平了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與設施基礎,並承受了整個開拓過程中所有的不幸,在此基礎上,唐朝想要不騰飛都難。
不過,話又說回來,隋朝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十八年,卻完成了很多別的朝代三百八十年都無法完成的事。雖然命短,卻也值了。
隋煬帝做完了所有的事,留下了千秋萬代的罵名。唐太宗坐享其成,留下了名垂千古的美譽。
說到這裡,隋煬帝楊廣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相信你一定會有自己的見解。
如很多人所認為的,隋煬帝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剛愎自用,殘暴不仁。這些都不假。但一個讓人不得不面對的奇特事實是,他以傷害人民、透支國家的方式,完成了讓國家與民族世代收益的千秋偉業。最終,他被他的人民吞噬了。
“大業”時代的人民無疑是悲慘的,很多人沒能活下來,活下來的人也是苟延殘喘。因此,後世的子孫雖然享受著“大業”帶來的豐厚碩果,心裡卻也恨著那個當初推行了“大業”的人。
-
7 # 華夏家史
歷史是由勝利者寫就的!
就我個人來認為,隋煬帝始終就是一個失敗者,他所有的功成名就在很多人看來都是功在千秋,罪在當代,可是如果真的有那樣的國力,又有幾個皇帝做不到呢?
功過自由人來評判,隋煬帝弒父殺兄,殺兄娶嫂,這些雖然在帝王家都不足為奇,可是在歷史的滾滾長河中你又見過幾個人能做到這樣呢?有人說唐太宗不也是殺兄娶嫂麼,唐玄宗還娶了自己的兒媳婦呢?可是歷史是由勝利者寫就的啊,唐太宗省眀自身就是以楊廣為鑑,打造了一個歷史上久負盛名的大唐王朝,我們今天所談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就是要讓中國的聲望成為曾經的大漢帝國,大唐亡國一樣的天朝麼?
修大運河,東征高句麗!當初他的父親楊堅給他創造的一個富饒王國,最後卻被她弄得民不聊生,大運河的開鑿確實為我們幾千年文明添磚加瓦,可是他若不開採,五千年上下就沒人人去做這件事了麼?東征高句麗,他若是勝了,肯定是名垂千古,可是如此蕞爾小國,彈丸之地,他也是沒勝,而唐朝就做到了,這就是他名聲臭的原因!
暴君我其實不認為是一個貶義詞,人心都是靠征服的,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始皇帝嬴政,毫無疑問的暴君,可是在那個年代,如果沒有這樣的手段,他能奮六世之餘烈統一中原麼?焚書坑儒,統一度量衡,郡縣制很多很多都改編沿用至今,可是楊廣的殘暴又用來做了什麼呢?讓一個曾經輝煌燦爛的王朝毀在了他手上麼?至少秦王朝二世而滅,沒有人說這是秦王嬴政將他埋葬了,修長城難道不比開運河工程浩大麼,所以他是一個昏君而已,而且還是一個敗家子!
我從來不認為好色是一種壞的品質,青春二字尚有一個春字不是麼!在帝王家好色很平常吧,自己的江山,自己的後宮,只要能守住自己的江山其實都沒人說你什麼,就像是清朝鼎盛時期的乾隆皇帝,他不也是像楊廣一樣幾下江南麼,你還記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麼?個人認為,乾隆和慈禧太后一路貨色,滿清就是被他們弄完的,七下江南耗費太多財力,可是他在位時確實是末日繁華啊!
歷史是由勝利者寫就的,成王敗寇,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的又有多少狗熊多少英雄呢?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啊!
-
8 # 密探零零發
隋煬帝楊廣,一個差一點就成了千古一帝的皇帝,只怪他時運不濟,被唐太宗李世民摘了桃子。他是一個暴君,但絕不是一個末代昏君。他雖然無德,但是有功,功在千秋。他是一個被民間傳說、戲曲和文學隨意扭曲的歷史人物,造成後世人們對他的評價不夠客觀和全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個有血有肉的隋煬帝楊廣。
他曾仗劍走天涯,一統天下。隋煬帝楊廣在他老爸做皇帝的時候,也是少年英雄,二十歲統帥隋朝大軍,滅陳朝,幫助自己的老爸隋文帝楊堅一統天下。少年楊廣屢立戰功,生活簡樸、不好聲色、禮賢下士,十足的一個年輕有為的乖寶寶,博得自己老爹的喜愛,逆襲成為了太子。就這樣的一個乖寶寶,如果不知道他後來的肆意妄為和驕奢淫逸,還真是被他給騙了。只能說他是一個戲精,堪稱最佳影帝。
為了皇位,弒父殺兄,無德皇帝。楊廣在做了太子之後,開始顯露自己的醜惡嘴臉,在自己老爸病重的時候,迫不及待地想登基為帝,甚至色慾上頭,意圖非禮她老爸的女人,這一切都很不幸地被自己的老爸知道了,後果很嚴重。他也是一個狠人,一不做二不休,弒父殺兄,登基為帝,開始了自己作為皇帝的表演。
在政治上,遷都洛陽,修建大運河,苦了百姓,卻功在千秋。隋煬帝楊廣當坐上皇帝寶座,就搞起了遷都洛陽的大工程,大家可能都認為此舉就是楊廣貪圖享樂,實則結合當時洛陽的地理位置以及後世作為唐宋都城的重要地位,可知遷都洛陽也有他對於政治、軍事以及經濟等方面的考慮。緊接著,楊廣有搞了一個大工程——修建大運河,大家可能認為此舉就是楊廣為了南下揚州,貪圖享樂而修建,當然這個因素也存在,畢竟他後來確實南下揚州遊玩,但除此之外,也有南北社會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以及為三徵高句麗的運輸需要的因素。修建大運河,徵調大量民夫,苦了當時的百姓,但它成為南北經濟的大動脈,在中國歷史上發揮過巨大的作用,功在千秋,這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一點。
在文化上,開創科舉制,影響深遠。隋煬帝楊廣當上皇帝后,廢除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開創科舉制度,給了普通百姓做官的機會,打破階級固化的桎梏,這一制度為歷朝所沿用,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影響深遠,甚至影響了世界,被英國和美國等國家的文官考試製度吸取其精華。
在軍事上,窮兵黔武,三徵高句麗,時運不濟,濫用民力,天下大亂,國破身亡。隋煬帝楊廣當了皇帝后,仗著自己之前打過不少勝仗,就認為自己天下第一,開始對外窮兵黔武,戰爭不斷,攻滅吐谷渾、討占城、征討契丹、征討琉球,都完勝,也不錯呀,如果他能夠一直勝利下去,那麼他就真的有可能成為千古一帝了。但是好景不長,這次他玩了一個大的,三徵高句麗,由於時運不濟,把自己給玩死了。三徵高句麗,第一次他率領百萬大軍,由於自己的指揮不暢,導致大敗,幾乎全軍覆滅,損失慘重。但他不知悔改,及時收手,不久就二徵高句麗,由於後院起火,匆匆撤軍,無功而返,第三次更是由於國內大亂而作罷。由於三徵高句麗,耗盡了人力、物力、財力,老百姓困苦不堪,揭竿而起,天下大亂,最後國破身亡。
隋煬帝楊廣無疑是個大暴君,但絕不是一個末代昏君。昏君是不知道自己的責任,或者不履行自己的責任,就是渾渾噩噩地混日子,顯然隋煬帝楊廣是想做一番大事業的,而且他確實做了很多實事,只是他時運不濟,假如沒有三徵高句麗的大敗,他很有可能成為千古一帝,反倒這一切都被後世李世民繼承和學習,被唐太宗李世民摘了桃子罷了!他雖然無德,但是有功,他的“功”是罪在當代,利在千秋,這就決定了他的人生悲劇。各位,你們說呢?
-
9 # 平安讀歷史
√隋煬帝並非像歷史傳言的那樣荒淫、殘暴至極,而是努力勤政,做出了很多的豐功偉績。他在20歲的時候,受命隨軍出征,滅掉了陳國,完成了中國的統一大業,結束了從三國到南北朝長期南北對峙、分裂的局面,實現秦漢以來第二次天下大統一。從此中國進入了又一個和平、強盛的時代。
隋煬帝在登基做了皇帝后,也是勵精圖治,其在位期間開創科舉制度,修建隋朝大運河 ,營建東都、遷都洛陽,對後世頗有影響。在軍事上,多次打敗周邊的遊牧民族,後世嚴重威脅唐朝安定的突厥在隋煬帝時代被打得滿地找牙。而被人稱道的唐朝其最強盛時期的人口也沒有超過隋煬帝鼎盛時期的人口。唐太宗被周邊民族敬為“天可漢”,而隋煬帝剛在更早時被敬為“聖人可汗”。
隋煬帝最主要的失誤是過於好大喜功,完全不顧國力是否能夠支援得住,要在短期內去完成三代四代人才能完成的事情,開運河,徵高麗,這些都極大的耗費了國力,使得民怨沸騰,揭竿而起。最終隋朝二世而亡,被唐朝所取代。
由於隋朝存在的時間實在是太短,而隋煬帝又由於其施政不當最終導致了隋朝的滅亡。之後的唐朝奪取天下取代隋朝後,在史書上又醜化隋煬帝,所以導致隋煬帝在史書上的形象非常差。
-
10 # 影視流動站
隋煬帝年少的時候,可謂頗具一代帝王的英氣。二十歲的時候統帥隋朝大軍,滅陳朝,幫助自己的父親統一天下。戰功赫赫,不驕不躁,禮賢下士,非常具有帝王的潛質。然而,由於其從小生活在宮廷深院中,環境十分優越,,在其有點變態母親的教育的潛移默化影響之下,可能是形成了某種程度的人格分裂,一旦無人約束,便是顯示其貪婪的本性,揮霍無度,以致驕奢淫逸,最終使得江山動搖,國家滅亡。 隋煬帝為了皇位,弒父殺兄,,在其父親病重的時候,迫不及待的相登上帝位,甚至想佔有父親的女人,不幸東窗事發,其顯示出殘忍的本性,弒父殺兄,登上帝位,開始了其皇帝生涯。
(1)政治上,隋煬帝頗具戰略眼光,搞起了遷都洛陽的大工程,這對於政治、軍事以及經濟都是非常有利的。緊接著,他開始修建大運河,大運河的修建對南北經濟的發展非常重要,以及為其三徵高麗提供運輸都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但是呢,修建大運河耗時耗力,而且急於求成,導致民力疲乏,怨聲載道。
(2)文化上,開創科舉制,影響深遠。隋煬帝廢除了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開創了科舉制,給了普通民眾做官的機會,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打破了階層固化,激發了社會活力,促進了社會發展。這一制度影響深遠,為歷朝歷代所沿用。 (3)在軍事上,隋煬帝之前打過不少勝仗,就認為自己天下無敵,開始了其軍事行動。攻擊吐谷渾、討占城、征討契丹、打琉球都贏了。這就助長了其囂張氣焰。這次他目標對準了高麗,然而高麗可以說非常有實力的。第一次,他率領百萬大軍,由於自己指揮不當導致大敗,損失慘重;第二次打高麗時,由於後院起火,匆匆撤退無功而返。第三次,更是國內打亂,不得已而罷兵。三徵高麗,耗費了大量的民力物力財力,百姓得不到喘息的機會,導致民不聊生,揭竿而起,天下大亂,最後國破身亡。
隋煬帝其實想做一番大事業,他做了很多有益於後世的工程。然而急於求成,忽視了民眾,最終導致失敗,淪為亡國之君,可謂悲慘。
回覆列表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如果開國皇帝得位不正通常王朝就不會興盛。比如司馬氏的晉。屬於篡位,而晉就沒法光明正大,充滿陰謀和詛咒般。還有,隋。雖然是長期戰亂後的大一統,但文帝畢竟是奪了外孫子的皇位,怎麼也是好說不好聽。天道迴圈,二世而亡是不是命數。
隋如果不是二世而亡,隋煬帝的評價可能會更正面一些。自從揚州的墓碑發掘,對於煬帝的評價也特別熱。
隋煬帝應該戰略性眼光的理想主義者,在短時間急切的做了應該慢慢做的大事。導致民力匱乏而國破身死。
說說他的戰略眼光: 1、修洛陽城,是提前佈局了經濟中心的東移。之後,唐朝延續了兩京制度,之後的王朝再也沒有定都西安。都是因為經濟中心的東移。 2、修大運河,這個大工程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成為南北交通大動脈,有利於南北交流與經濟發展。這條大運河,惠及唐代十八代皇帝,尤其是安史之亂之後,透過這條大運河的供給才使唐朝又持續了一百多年。 3、開疆擴土:被認為他荒淫代表的巡遊江都,更多的是加強南北之間的聯絡,提升江南的政治地位,鞏固了南北的統一,江南的經濟迅速得到發展;他出巡塞北,確立隋朝在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宗主國地位與霸權;他西巡西域,把青海納入了隋朝的版圖;他再次打通絲綢之路。煬帝被尊為“聖人可汗”。 可惜,他不知道愛惜民力。以上所有的這些大工程都是在隋煬帝前期短短的不到十年之內完成的,之後他就開始了徵遼東的戰爭。當年人民的負擔得多重啊!就硬了那句話:“君視民為草芥、民視君為仇寇”。 “煬”諡法中最壞的諡號,“逆天虐民”為煬。如果隋不是二世而亡,隋煬帝應該不會得到這個諡號。後世的開國之君一定要對前朝的亡國之君“打翻在地,再踏上億萬之腳”,才能讓自己看著特別正確。
理想主義者和有藝術家氣質的人都不適合做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