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趙日金141
-
2 # 無敵小可愛凡凡
二十四節氣的確來自農曆,是傳統農曆的一部分。
但是農曆並不是陰曆,而是陰陽曆。所謂陰陽曆,就是既能反映月相的變化,也能反映出迴歸年的歷法。這就是為什麼農曆需要用閏月來調整,使農曆一年的平均值可以反映出迴歸年。
二十四節氣本質上就是太陽在黃道上進行視運動的24個固定位置(黃道均分成24分,每份15°)。其中四個最重要的是:春分(黃經0°,晝夜平分),夏至(黃經90°,影子最短,白晝最長),秋分(黃經180°,晝夜平分),冬至(黃經270°,影子最長,夜晚最長)。
在觀測出二分二至之後,其餘的節氣都可以推算出來。所以每個節氣的間隔大致為365/24=15天(實際上地球公轉不是勻速,所以並非簡單除法)。但是節氣是一個精確的黃經度數,所以節氣實際上是一個精確的時間,而不是一個日子。只是說節氣落在某日,這個日子就被稱為某某節氣。
順便說一句,農曆置閏是要根據二十四節氣來的。
公曆是陽曆,就是不反映月相,只反映迴歸年。所以公曆和二十四節氣可以很好的匹配上。但是由於兩個節氣之間的間隔並非是恰好15天,而格里高利曆本身每月的日期也不是平均分佈。所以就會出現1-2天的波動。就是二十四節氣歌中所說: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二十四節氣是農曆的一部分。
二十四節氣是黃經的固定位置,與農曆日期沒有對應關係,與公曆基本吻合,但有1-2天的波動。
二十四節氣是可以透過觀測計算的,並不是占卜。透過占卜決定的是泰國的宋干節。
-
3 # 美食博主小吉吉
二十四節氣的日期規定: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計算公式:
立春日期的計算
計算公式:[Y*D+C]-L
公式解讀:年數的後2位乘0.2422加3.87取整數減閏年數。21世紀C值=3.87,22世紀C值=4.15。
舉例說明:2058年立春日期的計算步驟[58×.0.2422+3.87]-[(58-1)/4]=17-14=3,則2月3日立春。
雨水日期的計算 [Y*D+C]-L
公式解讀:年數的後2位乘0.2422加18.74取整數減閏年數。21世紀雨水的C值18.73。
舉例說明:2008年雨水日期=[8×.0.2422+18.73]-[(8-1)/4]=20-1=19,2月19日雨水。
例外:2026年計算得出的雨水日期應調減一天為18日。
驚蟄日期的計算 [Y*D+C]-L
公式解讀:年數的後2位乘0.2422加5.63取整數減閏年數。21世紀驚蟄的C值=5.63。
舉例說明:2088年驚蟄日期=[88×.0.2422+5.63]-[88/4]=26-22=4,3月4日是驚蟄。
例外:無。
春分日期的計算 [Y*D+C]-L
公式解讀:年數的後2位乘0.2422加20.646取整數減閏年數。21世紀春分的C值=20.646。
舉例說明:2092年春分日期=[92×.0.2422+20.646]-[92/4]=42-23=19,3月19日是春分。
例外:2084年的計算結果加1日。
清明節日期的計算 [Y*D+C]-L
公式解讀:Y=年數後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4.81,20世紀=5.59。
舉例說明:2088年清明日期=[88×.0.2422+4.81]-[88/4]=26-22=4,4月4日是清明。
例外:無。
穀雨節日期的計算 [Y*D+C]-L
公式解讀:Y=年數後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20.1,20世紀=20.888。
舉例說明:2088年穀雨日期=[88×.0.2422+20.1]-[88/4]=41-22=19,4月19日是穀雨。
例外:無。
立夏日期的計算 [Y*D+C]-L
公式解讀:Y=年數後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5.52,20世紀=6.318。
舉例說明:2088年立夏日期=[88×.0.2422+5.52]-[88/4]=26-22=4,5月4日是立夏。
例外:1911年的計算結果加1日。
小滿日期的計算 [Y*D+C]-L
公式解讀:Y=年數後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21.04,20世紀=21.86。
舉例說明:2088年小滿日期=[88×.0.2422+21.04]-[88/4]=42-22=20,5月20日小滿。
例外:2008年的計算結果加1日。
芒種日期的計算 [Y*D+C]-L
公式解讀:Y=年數後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5.678,20世紀=6.5。
舉例說明:2088年芒種日期=[88×.0.2422+5.678]-[88/4]=26-22=4,6月4日芒種。
例外:1902年的計算結果加1日。
夏至日期的計算 [Y*D+C]-L
公式解讀:Y=年數後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21.37,20世紀=22.20。
舉例說明:2088年夏至日期=[88×.0.2422+21.37]-[88/4]=42-22=20,6月20日夏至。
例外:1928年的計算結果加1日。
小暑日期的計算 [Y*D+C]-L
公式解讀:Y=年數後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7.108,20世紀=7.928。
舉例說明:2088年小暑日期= [88×0.2422+7.108]-[88/4]=28-22=6,7月6日是小暑。
例外:1925年和2016年的計算結果加1日。
大暑日期的計算 [Y*D+C]-L
公式解讀:Y=年數後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22.83,20世紀=23.65。
舉例說明:2088年大暑日期= [88×0.2422+22.83]-[88/4]=44-22=22,7月22日大暑。
例外:1922年的計算結果加1日。
立秋日期的計算 [Y*D+C]-L
公式解讀:Y=年數後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7.5,20世紀=8.35。
舉例說明:2088年立秋日期=[88×0.2422+7.5]-[88/4]=28-22=6,8月6日是立秋。
例外:2002年的計算結果加1日。
處暑日期的計算 [Y*D+C]-L
公式解讀:Y=年數後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23.13,20世紀=23.95。
舉例說明:2088年處暑日期=[88×0.2422+23.13]-[88/4]=44-22=22,8月22日處暑。
例外:無。
白露日期的計算 [Y*D+C]-L
公式解讀:Y=年數後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7.646,20世紀=8.44。
舉例說明:2088年白露日期=[88×0.2422+7.646]-[88/4]=28-22=6,9月6日是白露。
例外:1927年的計算結果加1日。
秋分日期的計算 [Y*D+C]-L
公式解讀:Y=年數後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23.042,20世紀=23.822。
舉例說明:2088年秋分日期=[8×.0.2422+23.042]-[88/4]=44-22=22,9月22日是秋分。
例外:1942年的計算結果加1日。
寒露日期的計算 [Y*D+C]-L
公式解讀:Y=年數後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8.318,20世紀=9.098。
舉例說明:2088年寒露日期=[88×0.2422+8.318]-[88/4]=29-22=7,10月7日是寒露。
例外:無。
霜降日期的計算 [Y*D+C]-L
公式解讀:Y=年數後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23.438,20世紀=24.218。
舉例說明:2088年霜降日期=[88×0.2422+23.438]-[88/4]=44-22=22,10月22日霜降。
例外:2089年的計算結果加1日。
立冬日期的計算 [Y*D+C]-L
公式解讀:Y=年數後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7.438,20世紀=8.218。
舉例說明:2088年立冬日期=[88×0.2422+7.438]-[88/4]=28-22=6,11月6日是立冬。
例外:2089年的計算結果加1日。
小雪日期的計算 [Y*D+C]-L
公式解讀:Y=年數後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22.36,20世紀=23.08。
舉例說明:2088年小雪日期=[88×0.2422+22.36]-[88/4]=43-22=21,11月21日小雪。
例外:1978年的計算結果加1日。
大雪日期的計算 [Y*D+C]-L
公式解讀:Y=年數後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7.18,20世紀=7.9。
舉例說明:2088年大雪日期=[88×0.2422+7.18]-[88/4]=28-22=6,12月6日大雪。
例外:1954年的計算結果加1日。
冬至日期的計算 [Y*D+C]-L
公式解讀:Y=年數後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21.94,20世紀=22.60。
舉例說明:2088年冬至日期=[88×0.2422+21.94]-[88/4]=43-22=21,12月21日冬至。
例外:1918年和2021年的計算結果減1日。
小寒日期的計算 [Y*D+C]-L
公式解讀:Y=年數後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5.4055,20世紀=6.11。
舉例說明:1988年小寒日期=[88×.0.2422+6.11]-[(88-1)/4]=27-21=6,1月6日小寒。
例外:1982年計算結果加1日,2019年減1日。
大寒日期的計算 [Y*D+C]-L
公式解讀:Y=年數的後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20.12,20世紀C=20.84。
舉例說明:2089年大寒日期=[89×0.2422+20.12]-[(89-1)/4]=41-22=19,1月19日大寒。
例外:2082年的計算結果加1日,20世紀無。
-
4 # 十八齋
中國是農業文明古國,對待曆法非常重視。畢竟四時變化和農業收成有著密切的聯絡。
根據季節更替和氣候變化的規律,中國古人把一年分為二十四個節氣。
立春,即春季開始便是。
雨水,春天降雨的開始。
驚蟄,指春雷響動,驚動了蟄伏在泥土中休眠的昆蟲和動物。
春分,春季的一半,晝夜時間平分。
清明,天清氣爽。
穀雨,雨量增多為應時,因雨而生百穀。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子的作物的籽粒開始變得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刺的作物開始成熟。
夏至,氣溫日高,夏季正式來臨。
小暑,變得炎熱。
大暑,變得非常炎熱,應該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熱氣退散,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此時早晨露水凝結髮白。
秋分,秋季的一半。晝夜再次平分。
寒露,氣溫再度下降,露水寒冷,即將結冰。
霜降,開始結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剛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增多增大。
冬至,冬季正式來臨。
小寒,氣溫再度降低,瑟瑟發抖。
大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對應大暑。
二十四節氣最早出現在商朝,乃是中國曆法獨創,幾千年來對華夏文明的農業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為了便於記憶,民眾編了二十四節氣歌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5 # 讀者家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確定,斗柄繞東、南、西、北旋轉一圈,為一週期,謂之一“歲”(攝提);每一旋轉週期,始於立春,終於大寒。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採用的是“定氣法”劃分,即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執行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定氣法”把太陽週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一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週而復始。
-
6 # 風起北侯
24節氣的名稱和次序列: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
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
下半年是八、廿三。”
相信這首二十四節氣歌我們都知道!小時侯在學校是要背的!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早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中國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執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利用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
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古時把節氣稱“氣”,每月有兩個氣:前一個氣叫“節氣”,後一個氣叫“中氣”。二十四節氣按月分佈情況如下表,它又同農曆閏月的安排有著密切的關係。在農曆中,以立春為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二十四個節氣的名稱,是隨著鬥綱所指的地方並結合當時的自然氣候與景觀命名而來的。所謂鬥綱,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顆星隨著天體的執行,鬥綱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如正月為寅,黃昏時杓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指寅;二月為卯,黃昏時杓指卯,半夜衡指卯,白天魁指卯,其餘的月份類推。
看了這些您是不是對24節氣的劃分有了一個細緻的瞭解。我們偉大的先輩幾千年前就我用24節氣指導國家農業生產,使中國這個強大的農業文明國家長期屹立於世界之巔!
-
7 # 寬城地出溜
二十四節氣是華人祖先智慧的發現。先把二十四節氣的名稱按次序 列下,分為四組,每組又分為前後兩半。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這樣一擺出,立刻就能看出前半四個立字後,緊跟著後半開始,又見“春 夏秋冬”四個大字領頭。這什麼意思呢?不言而喻,這是說春夏秋冬四季從 四個立立起來,立起來就是開始嘛。
後半的“春夏秋冬”配上兩個“分”字,兩 個“至”字。分是什麼意思?最簡單的“分”,就是“一分為二”了,這就表明, 在這裡把一季“一分為兩半”了。 那另外兩個“至”字呢?容易誤解為“到頭 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麼到頭了?不要當做是一季到頭了,而是太陽 向北或向南走到頭了,要回頭走了。
確切追究這個“至”字的本義的話至” 是極的意思。比如,我們說“至少”,就是說不能再少了,少到極點了。夏至 就是說太陽向北走到極點了,要回頭了,但夏季並沒有完,而是剛剛到中點。 冬至也是類似,太陽剛剛到極南點,開始轉向北了,冬季過了一半了。
二十四節氣是按太陽在天空走過的大圓的24個等分角度來定義的,不 是按一年24個等分時間來定義的,所以時間間隔並不相等,按近似的天數 說,有的近似15天,有的近似16天。所以一年的月怎樣分才能既簡明,又足 夠準確地表現二十四節氣,使它們排列得有最簡單的規律,讓人容易記憶掌 握,這是設計曆法的重要任務。
-
8 # 佰核園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
9 # 煮酒吟詩聊書法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期,中國古代先賢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訂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已經能用土圭(在平面上豎一根杆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以確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時分影子最短的一天為夏至,最長的一天為冬至,影子長度適中的為春分或秋分。春秋時期的著作《尚書》中就對節氣有所記述。西漢劉安著的《淮南子》一書裡就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記載了。中國古代用農曆(月亮歷)記時,用陽曆(太陽曆)劃分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我們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為一氣,稱節氣,全年分為72候24節氣。
隨著不斷地觀察、分析和總結,節氣的劃分逐漸豐富和科學,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漢時期,已經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的概念。
而24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執行一週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它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因此,從這一點,我們可以非常清楚的分析出來,24節氣雖然是來自古代中國,但是它的演算法卻是與現有的陽曆基本吻合,並且準確地按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將全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給每個等份起名。
雖然,24節氣是按照陽曆的歷法來劃分的,但是也還是有前後一兩天的擺動,不過,基本上變化也是固定的。以立春為例:每年的立春總是在陽曆的2月3日至5日之間。同樣,對於,霜降這個節氣,也是在每年的10月23日到24日之間,可見相差還是非常小的。但在陰曆中,節氣的日期卻不大好確定,再以立春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農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24節氣作為指導農業的一個重要依據,一定要比較的準準確才可以,所以,如果用陰曆來劃分的話必然就會帶來很大的誤差,當然也就起不到什麼及時的指導資訊作用了。
世界歷史上一共有很多種曆法,不過大致分為以下三種:一類叫陽曆,其中年的日數平均約等於迴歸年,月的日數和年的月數則人為規定,如公曆、儒略曆等;一類叫陰曆,其中月的日數約等於朔望月,而年的月數則人為規定,如伊斯蘭教歷、希臘歷等;另一類叫陰陽曆,其中月的日數平均約等於朔望月,而年的日數平均又平均約等於迴歸年,如中國的農曆、藏曆等。
農曆是中國採用的一種傳統曆法,這種曆法中安排有二十四節氣,以指導農事活動,而且主要在廣大農村使用,因此稱為農曆。又名夏曆、舊曆、中歷,民間也有稱陰曆的。它用嚴格的朔望週期來定月,又用設定閏月的辦法使年的平均長度與迴歸年相近,兼有陰曆月與陽曆年的性質,因此在實質上是一種陰陽合曆
-
10 # 一朵芙蓉著秋雨
我直奔主題,簡要羅列一下二十四節氣時間是如何定的。
正月 立春 (2月4、5日)
正月 雨水 (2月18、19日)
二月 驚蟄 (3月5、6)
二月 春分 (3月20、21日)
三月 清明 (4月4、5日)
三月 穀雨 (4月20、22日)
四月 立夏 (5月5、6日)
四月 小滿 (5月21、22日)
五月 芒種 (6月5、6日)
五月 夏至 (6月21、22日)
六月 小暑 (7月7、8日)
六月 大暑 (7月22、23日)
七月 立秋 (8月7、8日)
七月 處暑 (8月23、24日)
八月 白露 (9月7、8日)
八月 秋分 (9月23、24日)
九月 寒露 (10月8、9日)
九月 霜降 (10月23、24日)
十月 立冬 (11月7、8日)
十月 小雪 (11月22、23日)
十一月 大雪(12月7、8日)
十一月 冬至(12月21、22日)
十二月 小寒(1月5、6日)
十二月 大寒(1月20、21日)
二十四節氣的傳統意義
立春:春季開始之意
雨水:降雨開始
驚蟄:開始響雷,冬眠動物復甦
春分:春季的中間,晝夜平分
清明:氣候變暖,天氣清和明朗
穀雨:降雨增多,穀物生長
立夏:夏季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子粒開始飽滿
芒種:芒種忙種,芒作物成熟
夏至:夏天到,白天最長,夜晚最短
小暑:初伏前後,氣候開始炎熱
大暑:一年中最炎熱時節
立秋:秋季開始,氣溫逐漸下降
處暑:炎熱即將過去。處(躲藏,終止之意)
白露:夜間漸涼,空氣中水汽凝成露水
秋分:秋季的中間,晝夜平分
寒露:氣溫明顯降低,夜間露水很涼
霜降:開始降霜
立冬:冬季開始
小雪:開始降雪
大雪:降雪較大
冬至:進入“數九”寒天,白天短,夜晚長。
小寒:氣候較為寒冷
大寒:為最冷時節。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劃分中國一年中的自然現象與農事季節特徵的二十四個氣候。也表示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24個不同位置。天文學上,分黃道為360度,取“春分”點為零度,每15度為一個節氣。
中國勞動人民遠在春秋時代透過農業生產實踐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為四大節氣。
回覆列表
古人用土圭測日影的方法,測得日影最長的一天,為冬至。最短的一天,為夏至。長短均分的兩天,春分,秋分。兩個冬至日為一個太陽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
《呂氏春秋》記載了八個節氣,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天文意義上的節氣。氣候意義的節氣,四個季節,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年劃分,逐步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