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山水田園詩
萬山潭作1
垂釣坐盤石2,水清心亦閒 。
魚行潭樹下,猿掛島藤間 。
遊女昔解佩3,傳聞於此山 。
求之不可得 ,沿月棹歌還4。
註釋
1. 萬山:山名,亦稱漢皋山,在今湖北省襄樊市西北。萬山潭:即沉碑潭,在萬山之下。《晉書"杜預傳》載“杜預作二碑紀其勳績,一立蜆山之上,一沉萬山之下”。
2. 盤石:扁而大的石頭。
3. 遊女:潛行水中的女子,《詩經"周南"漢廣》“漢有遊女,不可求思”,後世常用來指水中女神。解佩:《文選》郭璞《江賦》“感交甫之喪佩”,李善注引《韓詩外傳》曰:“鄭交甫遵彼漢皋臺下,遇二女,與言之曰:‘願請子之佩’。二女與交甫,交甫受而懷之,超然而去。十步循探之,即亡矣。回顧二女,亦即亡矣。”
4. 棹歌:船工划船時唱的歌。棹(zhào):船槳。
1.浩然“沿月棹歌還”、“招月伴人還”、“沿月下湘流”、“江清月近人”,並妙於言月。(清施潤章《蠖齋詩話》)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1
八月湖水平 2,涵虛混太清 3。
氣蒸雲夢澤 4,波撼岳陽城 5。
欲濟無舟楫 6,端居恥聖明 7。
坐觀垂釣者 ,空有羨魚情8 。
1. 詩題或作《臨洞庭》。張丞相:指當時在相位的張九齡。這首詩是開元二十一(公元733)年,孟浩然西遊長安時,贈給張九齡的干謁詩。
2. 八月湖水平:指八月秋水盛漲,幾乎與湖岸齊平了。
3. 涵:涵容,包含。虛:太虛,指天空。太清:亦指天空。這句是說浩瀚的湖水涵容著天宇,水天混而為一。
4. “ 氣蒸”句:是說壯闊的洞庭湖,水氣蒸騰,籠罩了雲夢澤的上空。雲夢:古代澤名,分跨長江南北,江北為雲,江南為夢,面積廣八九百里。後來淤積成為陸地,大約在今洞庭湖北岸地區。
5. 撼:搖動。岳陽:即今湖南嶽陽市,在洞庭湖東岸。
6. 欲濟無舟輯:想要渡湖,卻沒有船和槳。這裡暗喻想要出仕卻無人引薦。
7. 端居:閒居,隱居。聖明:古代對皇帝的頌辭,這裡指因皇帝聖明而出現的太平盛世。
8. “坐觀”二句:《淮南子"說林訓》“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這兩句比喻自己空有出仕從政之心,卻無法實現願望。
1. 洞庭天下壯觀,自昔騷人墨客,題之者眾矣。……然未若孟浩然“氣蒸雲夢澤 ,波撼岳陽城”,則洞庭空曠無際,氣象雄張,如在目前。至讀子美詩,則又不然,“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幾雲夢也。(魏慶之《詩人玉屑》卷十五)
2. 老杜有《岳陽樓》詩,孟浩然亦有,浩然雖不及老杜,然“氣蒸雲夢澤 ,波撼岳陽城”亦自雄壯。(宋曾季狸《艇齋詩話》)
3. 皮日休《孟亭記》雲:“明皇世,章句之風,大得建安體。論者推李翰林、杜工部為尤。介其間能不愧者,惟我鄉之孟先生也。先生之作,遇景入詠,不鉤奇抉異,令齬齪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幹霄之興,若公輸氏當巧而不巧者也。北齊美蕭愨‘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先生則有‘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樂府美王融‘日霽沙嶼明,風動甘泉濁’,先生則有‘氣蒸雲夢澤 ,波撼岳陽城’。謝脁之詩句,精者有‘露溼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則有‘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此與古人爭勝於毫釐間也。”(宋尤袤《全唐詩話》卷一)
4. “氣蒸雲夢澤 ,波撼岳陽城”,浩然壯語也;杜“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氣象過之。(明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五)
5. 五言律起句最難,六朝人稱謝脁工於發端,如“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雄壓千古矣。唐人多以對偶起,雖森嚴,而乏高古……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雖律也,而含古意,皆起句之妙,可以為法,何必效晚唐哉?(明楊慎《升庵詩話》卷二)
7. 為詩須有章法、句法、字法。章法有數首之章法,有一首之章法。總是起結血脈要通,否則痿痺不仁,且近攢湊也。句法杜老最妙。字法要煉,然不可如王覺斯之煉字,反覺俗氣可厭。如“氣蒸雲夢澤 ,波撼岳陽城”;“蒸”字、“撼”字,何等響,何等確,何等警拔也!(清王士禛口授何世璂述《燃燈記聞》七)
8. 前輩論詩,往往有作踐古人處。……又謂“孟浩然似乎澹遠,無縹緲幽深思致。東坡謂‘浩然韻高而才短,如造內法酒手,而無才料’。誠為知言。後人胸無才思,易於衝口而出,孟開其端也。”此是過信眉山之說,作踐襄陽語也,“氣蒸雲夢澤 ,波撼岳陽城”,亦衝口而出者所能哉?(清薛雪《一瓢詩話》五十八)
9. 徐筠亭時作曰:“孟襄陽詩‘氣蒸雲夢澤 ,波撼岳陽城’,杜少陵詩‘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力量氣魄已無可加,而孟則繼之曰‘欲濟無舟輯,端居恥聖明’,杜則繼之曰‘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皆以索寞幽渺之情,攝歸至小,兩公所作,不謀而合,可見文章有定法。若更求博大高深之語以稱之,必無可稱而力蹶無完詩矣。(清梁章鉅《浪跡叢談》卷十)
10. 孟襄陽浩然《臨洞庭上張丞相》雲“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晚春》雲“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鳥鳴”。同一起法,而前較高渾。(清餘成教《石園詩話》卷一)
11. 《樂記》雲:“凡音之起,從人心生也。”固當以穆耳協心為音律之準。“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不可恃為典要。“昔聞洞庭水”,“聞”“庭”二字皆平,正爾振起。若“今上岳陽樓”易第三字為平聲,雲“今上巴陵樓”,則語蹇而戾於聽矣。“八月湖水平”,“月”、“水”皆仄,自可。若“涵虛混太清”易作“混虛涵太清”,為泥磐土鼓而已。(清王夫之《姜齋詩話》卷下)
秋登萬山寄張五
北山白雲裡 1,隱者自怡悅2。
相望試登高 ,心飛逐鳥滅 。
愁因薄暮起 3,興是清秋髮4 。
時見歸村人 ,平沙渡頭歇 。
天邊樹若薺5,江畔舟如月 。
何當載酒來6 ,共醉重陽節7。
1. 北山:即萬山。
2. “北山”兩句:化用陶弘景《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之意。隱者:指張五,一說是指詩人自己。
3. 薄暮:傍晚。
4. 興:興致。
5. 薺:即薺菜,一種野菜,這裡形容遠望時樹木的矮小。戴暠《度關山》“今上關山望,長安樹如薺”。薛道衡《敬酬楊僕射山齋獨坐》“遠原樹若薺,遠水舟如月”。
6. 何當:何時才能。
7. 重陽節:舊以農曆九月九日為重陽節。古人以九為陽數,九月九日,月日皆陽,故稱重陽。古人有此日登高、賞菊、飲菊花酒等風俗。
宿建德江1
移舟泊煙渚2 ,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3,江清月近人4。
1.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經浙江建德縣的一段。
2. 渚(zhǔ):水中的小洲。
3. “野曠”句:郊野空曠,極目望去,遠處天宇似乎低垂在樹木之上。
4. “江清”句:江水清澈,月亮倒映水中,似乎與人更接近了。
1.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神韻無倫。(明胡應麟《詩藪》內編卷六)
2. 帛道猷“連峰數千裡,修林帶平津。茅茨隱不見,雞鳴知有人”,可謂五言絕神品,而中錯他語(帛原詩為五古,此四句相隔數句)。孟浩然“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可謂五言律神品而不睹全篇,皆大可恨事。然帛詩刪之即妙,孟詩續之則難。(同上)
3. “低”字、“近”字,宋人所謂詩眼,卻無造作痕,此唐詩之妙也。(清張謙宜《(糹見)齋詩談》卷五)
4.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十字十層,咀詠不盡。(清孫洙《唐詩三百首批》)
登江中孤嶼贈白雲先生王迥1
悠悠清江水2 ,水落沙嶼出。
回潭石下深3 ,綠筱岸傍密4。
鮫人潛不見5 ,漁父歌自逸6 。
憶與君別時 ,泛舟如昨日 。
夕陽開返照 ,中坐興非一7 。
南望鹿門山 8,歸來恨如失 9。
1. 嶼:小島。王迥:孟浩然家鄉的隱士,曾隱居鹿門山。
2. 悠悠:形容水流輕緩從容。
3. 回潭:泛起漩渦的深潭。回:指水流回旋。
4. 筱(xiǎo):小竹。傍:旁邊。
5. 鮫(jiāo)人:神話傳說中居於海底的人。《博物志》“南海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能泣珠。”
6. 漁父:漁翁。《楚辭"漁父》“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逸:安閒。
7. 中坐:坐於孤嶼之上。興非一:興會無窮。
8. 鹿門山:在今湖北襄樊市東南三十里。
9. 恨如失:悵然若失,心中憾恨。
彭蠡湖中望廬山1
太虛生月暈2 ,舟子知天風3 。
掛席候明發4 ,眇漫平湖中5 。
中流見匡阜6 ,勢壓九江雄7 。
黯黕容霽色8 ,崢嶸當曉空9 。
香爐初上日10 ,瀑布噴成虹11 。
久欲追尚子12 ,況茲懷遠公13 。
我來限於役14 ,未暇息微躬15 。
淮海途將半16 ,星霜歲欲窮17 。
寄言巖棲者18 ,畢趣當來同。
1. 彭蠡(lí)湖:即鄱陽湖,又名宮亭湖,在今江西九江南。廬山:在九江市南,鄱陽湖北。
2. 太虛:指天宇。月暈:環繞月亮周圍的彩色雲氣,俗語云:“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
3. 舟子:船伕。
4. 掛席:揚帆。席:席制的船帆。候:等待。明發:黎明,平明。
5. 眇漫:曠遠。
6. 中流:這裡指湖中。匡阜:指廬山。相傳匡俗兄弟曾經結廬隱居於此,故名匡山。因匡俗曾受封為越廬君,故又名廬山、廬阜、匡廬等。
7. 九江:這裡指注入彭蠡湖的九條江流。
8. 黯黕(dǎn):昏暗不明。霽色:雨後初晴時的天色,這裡指拂曉時的天色。
9. 崢嶸:高峻的樣子。
10. 香爐:即香爐峰,在廬山東南,孤峰秀起,峰頂煙雲聚散,如博山香爐之狀,是廬山最著名的山峰之一。初上日:太陽剛剛升起。
11. “瀑布”句:瀑布飛流而下,噴濺的水霧在Sunny下形成絢麗的彩虹。
12. 尚子:即向長,東漢朝歌人,隱居不仕。光武帝建武年間,待子女婚嫁已畢,遂不問家事,與好友北海禽慶同遊五嶽名山,不知所終。
13. 茲:此。遠公:指慧遠,又稱廬山慧遠,晉代著名僧人。本姓賈,雁門樓煩人。曾居廬山東林寺,弘道傳法。後被淨土宗推尊為初祖。
14. 於役:原指服役,後泛指遠行。
15. 未暇:沒有空閒。息:止息。微躬:微賤的身體,對自己的謙稱。
16. 淮海:指揚州,因其地北至淮,東南至海而得名。
17. 星霜:星一年一週轉,霜每年因時而降,故以星霜指年歲。窮:盡。
18. 巖棲:棲身於山岩之間的人,指隱者。
夏日浮舟過陳大水亭1
水亭涼氣多 ,閒棹晚來過2。
澗影見松竹3,潭香聞芰荷4。
野童扶醉舞,山鳥助酣歌5。
幽賞未雲徧6,煙光奈夕何7。
1. 浮舟:即泛舟。過:拜訪。
2. “閒棹”句:悠閒地駕著小舟在傍晚時分來探訪。
3. “澗影”句:在澗流中看見松竹的倒影。
4. “潭香”句:是說在潭上聞到芰荷之香。芰:菱。
5. 酣歌:盡興高歌。
6. 幽賞:玩賞幽雅的景緻。
7. “煙光”句:無奈蒼煙落照,已經到了黃昏了。
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 1,邀我至田家 。
綠樹村邊合 ,青山郭外斜 2。
開軒面場圃 3,把酒話桑麻 4。
待到重陽日 ,還來就菊花 5。
1. 故人:老朋友。具:備辦。黍:黃米。
2. 郭:外城。
3. 軒:窗子。面:面對。場:打穀場。圃:園圃。
4. 桑麻:泛指農事。
5. 就菊花:賞菊花。就:靠近。
1. 詩以自然為上,工巧次之。工巧之至,始入自然;自然之妙,無須工巧。……五言如孟浩然《過古人莊》、王維《終南別業》,又《喜祖三至留宿》、李白《送友人》……此皆不事工巧極自然者也。(清冒春榮《葚原詩說》卷一)
2. 寫景之句,以工緻為妙品,真境為神品,淡遠為逸品。如……“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逸品也。(同上)
3. 篇法之妙,不見句法。(清沈德潛《唐詩別裁》)。
4. 全首俱以信口道出,,筆尖幾不著點墨。淺之至而深,淡之至而濃,老之至而媚,並烹煉之跡俱化矣。(清黃生《唐詩摘鈔》)
遊山西村
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1,豐年留客足雞豚2。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3,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閒乘月4,拄杖無時夜扣門5。
1. 臘酒:頭一年臘月所釀的酒。
2. 豚:小豬。
3. 春社:古代以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為春社日,在這天祭祀土地神以祈求豐收。
4. 閒乘月:閒暇時乘著月色前來。
5. 無時:隨時。
1. 王半山“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秦少游“菰蒲深處疑無地,忽有人家笑語聲”所祖也。陸放翁“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乃又變作對句耳。(清"翁方綱《石洲詩話》卷三)
2.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種景象前人也描摹過,例如王維《藍田山石門精舍》:“遙愛雲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轉,忽與前山通”;柳宗元《袁家渴記》“舟行若窮,忽又無際”;盧倫《送吉中孚歸楚州》“暗入無路山,心知有花處”;耿湋《仙山行》“花落尋無徑,雞鳴知有村”;周暉《清波雜誌》卷中載強彥文詩:“遠山初見疑無路,曲徑徐行漸有村”;還有前面選的王安石《江上》。不過要到陸游這一聯才把它寫得“題無勝義”。(錢鍾書《宋詩選注》)
田園作
孟浩然
弊廬隔塵喧1 ,惟先尚恬素2 。
卜鄰近三徑3 ,植果盈千樹4 。
粵餘任推遷5 ,三十猶未遇6 。
書劍時將晚7 ,丘園日已暮8 。
晨興自多懷9 ,晝坐常寡悟 。
沖天羨鴻鵠10,爭食羞雞騖11 。
望斷金馬門12,勞歌採樵路13 。
鄉曲無知己14,朝端乏親故15 。
誰能為揚雄 ,一薦甘泉賦16 。
1. 弊:破。
2. 惟:發語詞。尚:崇尚。恬素:恬淡素樸的生活。
3. 卜鄰:選擇鄰居。《左傳"昭公三年》:“非宅是卜,惟鄰是卜。”三徑:原指庭園中的小路,引申為隱士居住之所。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文選》李善注:“《三輔決錄》曰:‘蔣詡字元卿,舍中竹下開三徑,唯求仲、羊仲從之,皆挫廉逃名不出”。
4. 植:種植。果:果木。盈:滿。
5. 粵:通“曰”,助詞,用於句首或句中。任推遷:任憑世事推移變遷。
6. 遇:得到君王的賞識。
7. 書劍:指讀書做官、仗劍從軍。
8. 丘園:丘墟園圃,指田園。
9. 興:起來。
10. 鴻鵠:鳥名,即天鵝,善高飛。
11. 鶩:野鴨子。《楚辭"卜居》“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
12. 金馬門:漢代宮門,《史記"滑稽列傳》“金馬門者,宦署門也。門傍有銅馬,故謂之曰金馬門”。漢武帝時,曾命學士東方朔、主父偃、嚴安、徐樂等待詔金馬門,以備顧問。
13. 勞歌:勞作之歌。《漢書"朱買臣傳》載朱買臣發跡前,家貧,好讀書,不治產業,砍柴為生。常擔著柴邊走邊誦讀詩書,妻子屢次阻止他在道中謳歌,他卻越發大唱起來。這裡孟浩然以朱買臣未遇自喻。
14. 鄉曲:鄉里,即所居之鄉,因僻處一隅,故稱“鄉曲”。
15. 朝端:朝堂之上。乏:缺少。
東陂遇雨率爾貽謝南池 1
田家春事起2 ,丁壯就東陂3 。
殷殷雷聲作4 ,森森雨足垂5 。
海虹晴始見 ,河柳潤初移6 。
予意在耕鑿7 ,因君問土宜8 。
1. 陂(bēi):山坡。率爾:輕率倉猝。貽:贈。
2. 春事:農事,春季耕種之事。起:開始。
3. 丁壯:青壯男子。就:靠近,去到。
4. 殷殷:雷鳴聲。《詩經"召南"殷其雷》“殷其雷,在南山之陽”。
5. 森森:繁密。雨足:雨點。張協《雜詩》“翳翳結繁雲,森森散雨足。”
6. “河柳”句:指河邊的柳樹剛剛得到了雨水的灌溉。潤:滋潤,這裡指雨水。移:施予。
7. 耕鑿:耕田鑿井,指田園生活。晉皇甫謐《帝王世紀》:“有五十老人擊壤於道,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8. 土宜:不同的土壤所適宜種植的農作物。
田家元日 1
昨夜鬥回北2 ,今朝歲起東3 。
我年已強仕4 ,無祿尚憂農 5。
桑野就耕父6 ,荷鋤隨牧童 。
田家佔氣候 7,共說此年豐 。
1. 元日:農曆正月初一。
2. 鬥:指北斗星。回北:指北斗星的斗柄從指向北方轉而指向東方。古人認為北斗星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指南,天下皆夏;指西,天下皆秋;指北,天下皆冬。
3. 起:開始。東:北斗星斗柄朝東。
4. 強仕:強仕之年,即四十歲。《禮記"曲禮》“四十曰強而仕”。孔穎達疏曰:“強有二義:一則四十不惑,是智慮強;二則氣力強也。”
5. 無祿:沒有官職。祿:官吏的薪俸。尚:還。
6. 桑野:種滿桑樹的田野。就:靠近。耕父:農人。
7. 荷:抗,擔。
8. 佔氣候:根據自然氣候推測一年收成的好壞。
裴司士員司戶見尋1
府僚能枉駕2 ,家醞復新開3 。
落日池上酌4 ,清風鬆下來 。
廚人具雞黍 ,稚子摘楊梅 。
誰道山公醉5 ,猶能騎馬回 。
1. 司士:官名,州縣屬官,掌管工役之事。司戶:官名,州之屬吏,掌管戶口、籍帳、婚姻、田宅、雜徭、道路之事。見尋:來訪。
2. 府僚:州府的僚屬。枉駕:屈駕,敬辭。
3. 家醞:自家釀製的酒。
4. 酌:飲酒。
5. 山公:指晉代山簡,他曾經為徵南將軍,鎮守襄陽。山簡性好飲酒,時常大醉,人為之歌曰:“山公時一醉,徑造高陽池。日莫倒載歸,茗艼無所知。復能乘駿馬,倒著白接籬。舉手問葛強,何如幷州兒?”
王維山水田園詩
終南山1
太乙近天都2,連山到海隅3。
白雲回望合4,青靄入看無5。
分野中峰變6,陰晴眾壑殊7。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1. 終南山:又名中南山或南山,在今陝西境內,綿延八百里,是渭水、漢水的分水嶺。
2. 太乙:山名,在今陝西省武功縣,是終南山的主峰;也有人認為即終南山。天都:天帝所居之處。
3. 連山:連綿不斷的山峰。海隅:海邊,海角。
4. “白雲”句:白雲繚繞,回首遙望時便又連合成一片了。
5. 青靄:青色的霧氣。這句是說青靄迷濛,進入其中之後反而看不見了。
6. 分野:古天文學名詞。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個星宿的位置來區分中國境內的地域,稱為分野。地上的每一個區域都屬於天空的某一星宿。
7. 壑:山谷。這兩句是說終南山連綿延伸,佔地很廣,中峰兩側的分野都變了,眾山谷的天氣也陰晴變化,各自不同。
1. 《終南山》,於此看積健為雄之妙。“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看山得三昧,盡此十字中。(清"張謙宜《糹見齋詩談》卷五)
2. 身之所歷,目之所見,是鐵門限。即寫大景,如“陰晴眾壑殊”、“乾坤日夜浮”,亦必不逾此限。非按輿地圖便可雲“平野入青徐”也,抑登樓所得見耳。(清"王夫之《姜齋詩話》卷二)
3.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則山之遼闊荒遠可知,與上六句初無異致,且得賓主分明,非獨頭意識懸相描摹也。(同上)
4. “僧敲月下門”,只是妄想揣摩,如說他人夢,縱令形容酷似,何嘗毫髮關心。知然者,以其沉吟“推敲”二字,就作他想也。若即景會心,則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靈妙,何勞擬議哉!“長河落日圓”,初無定景;“隔水問樵夫”,初非想得。則禪家所謂“現量”也。(同上)
5. 有大景,有小景,有大景中小景。……“青靄入看無”,皆以小景傳大景之神。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張皇使大,反令落拓不親。(同上)
6. 或謂末二句與通體不配。今玩其語意,見山遠而人寡也,非尋常寫景可比。(清"沈德潛《唐詩別裁》卷九)
7. 律詩煉句,以情景交融為上,情景相對次之,一聯皆情、一聯皆景又次之。……情景交融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打成一片,不可分拆。如右丞“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皆是句中有人,情景兼到者也。(清"朱庭珍《筱園詩話》卷四)
8. 凡五七律詩,最爭起處。凡起處最宜經營,貴用陡峭之筆,灑然而來,突然湧出,若天外奇峰,壁立千仞,則入手勢便緊健,氣自雄壯,格自高,意自奇,不但取調之響也。起筆得勢,入手即不同人,以下迎刃而解矣。如……王右丞之“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孟山人之“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杜工部之“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皆高格響調,起句之極有力、最得勢者,可為後學法式。作詩宜效此種起筆,自不患平矣。(同上)
終南別業1
中歲頗好道2,晚家南山陲3。
興來每獨往 ,勝事空自知4。
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 。
偶然值林叟5 ,談笑無還期 。
1. 別業:別墅。
2. 中歲:中年。道:這裡指禪理。
3. 家:安家。陲:邊。
4. 勝事:快意的事。
5. 值:遇到,碰見。林叟:守護山林的老人。
1.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及“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之類,以其句法,皆所畫也。(《宣和畫譜》)
2. 此詩造意之妙,至與造物相表裡。豈直詩中有畫哉。觀其詩,知其蟬蛻塵埃之中,浮游萬物之表者也。(宋"魏慶之《詩人玉屑》)
3. 孟詩淡而不幽,時雜流麗;閒而匪遠,頗覺輕揚。可取者,一味自然。常建“清晨入古寺”、“松際露微月”,幽矣。王維“清川帶長薄”、“中歲頗好道”,遠矣。(明"胡應麟《詩藪》內編卷四)
4. 行至水窮,若已到盡頭,而又看雲起,見妙境之無窮。可悟處世事變之無窮,求學之義理亦無窮。此二句有一片化機之妙。(俞陛雲《詩境淺說》)
山居秋暝1
空山新雨後 ,天氣晚來秋 。
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 。
竹喧歸浣女 ,蓮動下漁舟 。
隨意春芳歇 ,王孫自可留 。
1. 暝:晚。
2. “天氣”句:傍晚時分天氣變得像秋天一般的涼爽。
3. “竹喧”句:竹林裡的喧鬧聲,是洗衣的女子結伴歸來了。
4. “蓮動”句:水面上蓮花搖動,是漁人的小舟順流而下。
5. 隨意:自然而然地,這裡有任憑的意思。歇:凋謝,消歇。
6. 王孫:指隱士。《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這裡反其意而用之,說盡管春芳凋謝,可是秋色依然美麗,隱者自然可以留在山中。
1. 右丞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極是天真大雅,後人學之,則為小兒語也。(清"吳喬《圍爐詩話》)
2. 寫景之句,以工緻為妙品,真境為神品,淡遠為逸品。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皆逸品也。(清"冒春榮《葚原詩說》卷一)
3. 中二聯不宜純手寫景,如“明月松間照”四句,景象雖工,詎為模楷?(清"沈德潛《說詩晬語》捲上)
鹿柴1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2 。
返景入深林3 ,復照青苔上 。
1. 鹿柴:王維居住的輞川別業附近的地名。柴:同“寨”,木柵欄。
2. 但:只。
3. 返景:夕陽返照。景:日光。
1.輞川諸五絕清幽絕俗,其間“空山不見人”、“獨坐幽篁裡”、“木末芙蓉花”、“人閒桂花落”四首尤妙,學者可以細參。(清"施補華《蜆傭說詩》)
竹裡館1
獨坐幽篁裡2,彈琴復長嘯3。
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 。
1. 竹裡館:輞川附近的地名。
2. 幽篁:深密的竹林。篁(huáng):竹林。
3. 嘯:吹口哨。
辛夷塢 1
木末芙蓉花2 ,山中發紅萼3 。
澗戶寂無人4 ,紛紛開且落 。
1. 辛夷塢:輞川附近的地名。辛夷:又名木筆,落葉喬木,春季開花,花形似蓮。
2. 木末:樹梢。芙蓉:蓮花。
3. 萼:花苞。
4. 澗:夾在兩山之間的水流。
山中
荊溪白石出1 ,天寒紅葉稀 。
山路元無雨2,空翠溼人衣 。
渭川田家1
斜光照墟落2 ,窮巷牛羊歸3 。
野老念牧童 4,倚杖候荊扉5 。
雉雊麥苗秀6 ,蠶眠桑葉稀7 。
田夫荷鋤至 8,相見語依依 9。
即此羨閒逸 10,悵然吟式微 11。
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曠1 ,極目無氛垢2 。
郭門臨渡頭3 ,村樹連溪口 。
白水明田外 4,碧峰出山後 。
農月無閒人 5,傾家事南畝 6。
田園樂1
其四
萋萋芳草春綠2 ,落落長松夏寒3。
牛羊自歸村巷 ,童稚不識衣冠3 。
其六
桃紅復含宿雨1 ,柳綠更帶春煙 。
花落家童未掃 ,鶯啼山客猶眠 。
春中田園作
屋上春鳩鳴1,村邊杏花白 。
持斧伐遠揚2,荷鋤覘泉脈 3。
歸燕識故巢 ,舊人看新曆 。
臨觴忽不御 4,惆悵遠行客 。
積雨輞川莊作 1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葘2 。
漠漠水田飛白鷺3,陰陰夏木囀黃鸝4。
山中習靜觀朝槿5,松下清齋折露葵6。
野老與人爭席罷7,海鷗何事更相疑8.
孟浩然山水田園詩
萬山潭作1
垂釣坐盤石2,水清心亦閒 。
魚行潭樹下,猿掛島藤間 。
遊女昔解佩3,傳聞於此山 。
求之不可得 ,沿月棹歌還4。
註釋
1. 萬山:山名,亦稱漢皋山,在今湖北省襄樊市西北。萬山潭:即沉碑潭,在萬山之下。《晉書"杜預傳》載“杜預作二碑紀其勳績,一立蜆山之上,一沉萬山之下”。
2. 盤石:扁而大的石頭。
3. 遊女:潛行水中的女子,《詩經"周南"漢廣》“漢有遊女,不可求思”,後世常用來指水中女神。解佩:《文選》郭璞《江賦》“感交甫之喪佩”,李善注引《韓詩外傳》曰:“鄭交甫遵彼漢皋臺下,遇二女,與言之曰:‘願請子之佩’。二女與交甫,交甫受而懷之,超然而去。十步循探之,即亡矣。回顧二女,亦即亡矣。”
4. 棹歌:船工划船時唱的歌。棹(zhào):船槳。
1.浩然“沿月棹歌還”、“招月伴人還”、“沿月下湘流”、“江清月近人”,並妙於言月。(清施潤章《蠖齋詩話》)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1
八月湖水平 2,涵虛混太清 3。
氣蒸雲夢澤 4,波撼岳陽城 5。
欲濟無舟楫 6,端居恥聖明 7。
坐觀垂釣者 ,空有羨魚情8 。
註釋
1. 詩題或作《臨洞庭》。張丞相:指當時在相位的張九齡。這首詩是開元二十一(公元733)年,孟浩然西遊長安時,贈給張九齡的干謁詩。
2. 八月湖水平:指八月秋水盛漲,幾乎與湖岸齊平了。
3. 涵:涵容,包含。虛:太虛,指天空。太清:亦指天空。這句是說浩瀚的湖水涵容著天宇,水天混而為一。
4. “ 氣蒸”句:是說壯闊的洞庭湖,水氣蒸騰,籠罩了雲夢澤的上空。雲夢:古代澤名,分跨長江南北,江北為雲,江南為夢,面積廣八九百里。後來淤積成為陸地,大約在今洞庭湖北岸地區。
5. 撼:搖動。岳陽:即今湖南嶽陽市,在洞庭湖東岸。
6. 欲濟無舟輯:想要渡湖,卻沒有船和槳。這裡暗喻想要出仕卻無人引薦。
7. 端居:閒居,隱居。聖明:古代對皇帝的頌辭,這裡指因皇帝聖明而出現的太平盛世。
8. “坐觀”二句:《淮南子"說林訓》“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這兩句比喻自己空有出仕從政之心,卻無法實現願望。
1. 洞庭天下壯觀,自昔騷人墨客,題之者眾矣。……然未若孟浩然“氣蒸雲夢澤 ,波撼岳陽城”,則洞庭空曠無際,氣象雄張,如在目前。至讀子美詩,則又不然,“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幾雲夢也。(魏慶之《詩人玉屑》卷十五)
2. 老杜有《岳陽樓》詩,孟浩然亦有,浩然雖不及老杜,然“氣蒸雲夢澤 ,波撼岳陽城”亦自雄壯。(宋曾季狸《艇齋詩話》)
3. 皮日休《孟亭記》雲:“明皇世,章句之風,大得建安體。論者推李翰林、杜工部為尤。介其間能不愧者,惟我鄉之孟先生也。先生之作,遇景入詠,不鉤奇抉異,令齬齪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幹霄之興,若公輸氏當巧而不巧者也。北齊美蕭愨‘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先生則有‘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樂府美王融‘日霽沙嶼明,風動甘泉濁’,先生則有‘氣蒸雲夢澤 ,波撼岳陽城’。謝脁之詩句,精者有‘露溼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則有‘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此與古人爭勝於毫釐間也。”(宋尤袤《全唐詩話》卷一)
4. “氣蒸雲夢澤 ,波撼岳陽城”,浩然壯語也;杜“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氣象過之。(明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五)
5. 五言律起句最難,六朝人稱謝脁工於發端,如“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雄壓千古矣。唐人多以對偶起,雖森嚴,而乏高古……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雖律也,而含古意,皆起句之妙,可以為法,何必效晚唐哉?(明楊慎《升庵詩話》卷二)
7. 為詩須有章法、句法、字法。章法有數首之章法,有一首之章法。總是起結血脈要通,否則痿痺不仁,且近攢湊也。句法杜老最妙。字法要煉,然不可如王覺斯之煉字,反覺俗氣可厭。如“氣蒸雲夢澤 ,波撼岳陽城”;“蒸”字、“撼”字,何等響,何等確,何等警拔也!(清王士禛口授何世璂述《燃燈記聞》七)
8. 前輩論詩,往往有作踐古人處。……又謂“孟浩然似乎澹遠,無縹緲幽深思致。東坡謂‘浩然韻高而才短,如造內法酒手,而無才料’。誠為知言。後人胸無才思,易於衝口而出,孟開其端也。”此是過信眉山之說,作踐襄陽語也,“氣蒸雲夢澤 ,波撼岳陽城”,亦衝口而出者所能哉?(清薛雪《一瓢詩話》五十八)
9. 徐筠亭時作曰:“孟襄陽詩‘氣蒸雲夢澤 ,波撼岳陽城’,杜少陵詩‘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力量氣魄已無可加,而孟則繼之曰‘欲濟無舟輯,端居恥聖明’,杜則繼之曰‘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皆以索寞幽渺之情,攝歸至小,兩公所作,不謀而合,可見文章有定法。若更求博大高深之語以稱之,必無可稱而力蹶無完詩矣。(清梁章鉅《浪跡叢談》卷十)
10. 孟襄陽浩然《臨洞庭上張丞相》雲“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晚春》雲“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鳥鳴”。同一起法,而前較高渾。(清餘成教《石園詩話》卷一)
11. 《樂記》雲:“凡音之起,從人心生也。”固當以穆耳協心為音律之準。“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不可恃為典要。“昔聞洞庭水”,“聞”“庭”二字皆平,正爾振起。若“今上岳陽樓”易第三字為平聲,雲“今上巴陵樓”,則語蹇而戾於聽矣。“八月湖水平”,“月”、“水”皆仄,自可。若“涵虛混太清”易作“混虛涵太清”,為泥磐土鼓而已。(清王夫之《姜齋詩話》卷下)
秋登萬山寄張五
北山白雲裡 1,隱者自怡悅2。
相望試登高 ,心飛逐鳥滅 。
愁因薄暮起 3,興是清秋髮4 。
時見歸村人 ,平沙渡頭歇 。
天邊樹若薺5,江畔舟如月 。
何當載酒來6 ,共醉重陽節7。
註釋
1. 北山:即萬山。
2. “北山”兩句:化用陶弘景《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之意。隱者:指張五,一說是指詩人自己。
3. 薄暮:傍晚。
4. 興:興致。
5. 薺:即薺菜,一種野菜,這裡形容遠望時樹木的矮小。戴暠《度關山》“今上關山望,長安樹如薺”。薛道衡《敬酬楊僕射山齋獨坐》“遠原樹若薺,遠水舟如月”。
6. 何當:何時才能。
7. 重陽節:舊以農曆九月九日為重陽節。古人以九為陽數,九月九日,月日皆陽,故稱重陽。古人有此日登高、賞菊、飲菊花酒等風俗。
宿建德江1
移舟泊煙渚2 ,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3,江清月近人4。
註釋
1.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經浙江建德縣的一段。
2. 渚(zhǔ):水中的小洲。
3. “野曠”句:郊野空曠,極目望去,遠處天宇似乎低垂在樹木之上。
4. “江清”句:江水清澈,月亮倒映水中,似乎與人更接近了。
1.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神韻無倫。(明胡應麟《詩藪》內編卷六)
2. 帛道猷“連峰數千裡,修林帶平津。茅茨隱不見,雞鳴知有人”,可謂五言絕神品,而中錯他語(帛原詩為五古,此四句相隔數句)。孟浩然“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可謂五言律神品而不睹全篇,皆大可恨事。然帛詩刪之即妙,孟詩續之則難。(同上)
3. “低”字、“近”字,宋人所謂詩眼,卻無造作痕,此唐詩之妙也。(清張謙宜《(糹見)齋詩談》卷五)
4.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十字十層,咀詠不盡。(清孫洙《唐詩三百首批》)
登江中孤嶼贈白雲先生王迥1
悠悠清江水2 ,水落沙嶼出。
回潭石下深3 ,綠筱岸傍密4。
鮫人潛不見5 ,漁父歌自逸6 。
憶與君別時 ,泛舟如昨日 。
夕陽開返照 ,中坐興非一7 。
南望鹿門山 8,歸來恨如失 9。
註釋
1. 嶼:小島。王迥:孟浩然家鄉的隱士,曾隱居鹿門山。
2. 悠悠:形容水流輕緩從容。
3. 回潭:泛起漩渦的深潭。回:指水流回旋。
4. 筱(xiǎo):小竹。傍:旁邊。
5. 鮫(jiāo)人:神話傳說中居於海底的人。《博物志》“南海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能泣珠。”
6. 漁父:漁翁。《楚辭"漁父》“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逸:安閒。
7. 中坐:坐於孤嶼之上。興非一:興會無窮。
8. 鹿門山:在今湖北襄樊市東南三十里。
9. 恨如失:悵然若失,心中憾恨。
彭蠡湖中望廬山1
太虛生月暈2 ,舟子知天風3 。
掛席候明發4 ,眇漫平湖中5 。
中流見匡阜6 ,勢壓九江雄7 。
黯黕容霽色8 ,崢嶸當曉空9 。
香爐初上日10 ,瀑布噴成虹11 。
久欲追尚子12 ,況茲懷遠公13 。
我來限於役14 ,未暇息微躬15 。
淮海途將半16 ,星霜歲欲窮17 。
寄言巖棲者18 ,畢趣當來同。
註釋
1. 彭蠡(lí)湖:即鄱陽湖,又名宮亭湖,在今江西九江南。廬山:在九江市南,鄱陽湖北。
2. 太虛:指天宇。月暈:環繞月亮周圍的彩色雲氣,俗語云:“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
3. 舟子:船伕。
4. 掛席:揚帆。席:席制的船帆。候:等待。明發:黎明,平明。
5. 眇漫:曠遠。
6. 中流:這裡指湖中。匡阜:指廬山。相傳匡俗兄弟曾經結廬隱居於此,故名匡山。因匡俗曾受封為越廬君,故又名廬山、廬阜、匡廬等。
7. 九江:這裡指注入彭蠡湖的九條江流。
8. 黯黕(dǎn):昏暗不明。霽色:雨後初晴時的天色,這裡指拂曉時的天色。
9. 崢嶸:高峻的樣子。
10. 香爐:即香爐峰,在廬山東南,孤峰秀起,峰頂煙雲聚散,如博山香爐之狀,是廬山最著名的山峰之一。初上日:太陽剛剛升起。
11. “瀑布”句:瀑布飛流而下,噴濺的水霧在Sunny下形成絢麗的彩虹。
12. 尚子:即向長,東漢朝歌人,隱居不仕。光武帝建武年間,待子女婚嫁已畢,遂不問家事,與好友北海禽慶同遊五嶽名山,不知所終。
13. 茲:此。遠公:指慧遠,又稱廬山慧遠,晉代著名僧人。本姓賈,雁門樓煩人。曾居廬山東林寺,弘道傳法。後被淨土宗推尊為初祖。
14. 於役:原指服役,後泛指遠行。
15. 未暇:沒有空閒。息:止息。微躬:微賤的身體,對自己的謙稱。
16. 淮海:指揚州,因其地北至淮,東南至海而得名。
17. 星霜:星一年一週轉,霜每年因時而降,故以星霜指年歲。窮:盡。
18. 巖棲:棲身於山岩之間的人,指隱者。
夏日浮舟過陳大水亭1
水亭涼氣多 ,閒棹晚來過2。
澗影見松竹3,潭香聞芰荷4。
野童扶醉舞,山鳥助酣歌5。
幽賞未雲徧6,煙光奈夕何7。
註釋
1. 浮舟:即泛舟。過:拜訪。
2. “閒棹”句:悠閒地駕著小舟在傍晚時分來探訪。
3. “澗影”句:在澗流中看見松竹的倒影。
4. “潭香”句:是說在潭上聞到芰荷之香。芰:菱。
5. 酣歌:盡興高歌。
6. 幽賞:玩賞幽雅的景緻。
7. “煙光”句:無奈蒼煙落照,已經到了黃昏了。
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 1,邀我至田家 。
綠樹村邊合 ,青山郭外斜 2。
開軒面場圃 3,把酒話桑麻 4。
待到重陽日 ,還來就菊花 5。
註釋
1. 故人:老朋友。具:備辦。黍:黃米。
2. 郭:外城。
3. 軒:窗子。面:面對。場:打穀場。圃:園圃。
4. 桑麻:泛指農事。
5. 就菊花:賞菊花。就:靠近。
1. 詩以自然為上,工巧次之。工巧之至,始入自然;自然之妙,無須工巧。……五言如孟浩然《過古人莊》、王維《終南別業》,又《喜祖三至留宿》、李白《送友人》……此皆不事工巧極自然者也。(清冒春榮《葚原詩說》卷一)
2. 寫景之句,以工緻為妙品,真境為神品,淡遠為逸品。如……“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逸品也。(同上)
3. 篇法之妙,不見句法。(清沈德潛《唐詩別裁》)。
4. 全首俱以信口道出,,筆尖幾不著點墨。淺之至而深,淡之至而濃,老之至而媚,並烹煉之跡俱化矣。(清黃生《唐詩摘鈔》)
遊山西村
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1,豐年留客足雞豚2。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3,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閒乘月4,拄杖無時夜扣門5。
註釋
1. 臘酒:頭一年臘月所釀的酒。
2. 豚:小豬。
3. 春社:古代以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為春社日,在這天祭祀土地神以祈求豐收。
4. 閒乘月:閒暇時乘著月色前來。
5. 無時:隨時。
1. 王半山“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秦少游“菰蒲深處疑無地,忽有人家笑語聲”所祖也。陸放翁“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乃又變作對句耳。(清"翁方綱《石洲詩話》卷三)
2.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種景象前人也描摹過,例如王維《藍田山石門精舍》:“遙愛雲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轉,忽與前山通”;柳宗元《袁家渴記》“舟行若窮,忽又無際”;盧倫《送吉中孚歸楚州》“暗入無路山,心知有花處”;耿湋《仙山行》“花落尋無徑,雞鳴知有村”;周暉《清波雜誌》卷中載強彥文詩:“遠山初見疑無路,曲徑徐行漸有村”;還有前面選的王安石《江上》。不過要到陸游這一聯才把它寫得“題無勝義”。(錢鍾書《宋詩選注》)
田園作
孟浩然
弊廬隔塵喧1 ,惟先尚恬素2 。
卜鄰近三徑3 ,植果盈千樹4 。
粵餘任推遷5 ,三十猶未遇6 。
書劍時將晚7 ,丘園日已暮8 。
晨興自多懷9 ,晝坐常寡悟 。
沖天羨鴻鵠10,爭食羞雞騖11 。
望斷金馬門12,勞歌採樵路13 。
鄉曲無知己14,朝端乏親故15 。
誰能為揚雄 ,一薦甘泉賦16 。
註釋
1. 弊:破。
2. 惟:發語詞。尚:崇尚。恬素:恬淡素樸的生活。
3. 卜鄰:選擇鄰居。《左傳"昭公三年》:“非宅是卜,惟鄰是卜。”三徑:原指庭園中的小路,引申為隱士居住之所。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文選》李善注:“《三輔決錄》曰:‘蔣詡字元卿,舍中竹下開三徑,唯求仲、羊仲從之,皆挫廉逃名不出”。
4. 植:種植。果:果木。盈:滿。
5. 粵:通“曰”,助詞,用於句首或句中。任推遷:任憑世事推移變遷。
6. 遇:得到君王的賞識。
7. 書劍:指讀書做官、仗劍從軍。
8. 丘園:丘墟園圃,指田園。
9. 興:起來。
10. 鴻鵠:鳥名,即天鵝,善高飛。
11. 鶩:野鴨子。《楚辭"卜居》“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
12. 金馬門:漢代宮門,《史記"滑稽列傳》“金馬門者,宦署門也。門傍有銅馬,故謂之曰金馬門”。漢武帝時,曾命學士東方朔、主父偃、嚴安、徐樂等待詔金馬門,以備顧問。
13. 勞歌:勞作之歌。《漢書"朱買臣傳》載朱買臣發跡前,家貧,好讀書,不治產業,砍柴為生。常擔著柴邊走邊誦讀詩書,妻子屢次阻止他在道中謳歌,他卻越發大唱起來。這裡孟浩然以朱買臣未遇自喻。
14. 鄉曲:鄉里,即所居之鄉,因僻處一隅,故稱“鄉曲”。
15. 朝端:朝堂之上。乏:缺少。
東陂遇雨率爾貽謝南池 1
田家春事起2 ,丁壯就東陂3 。
殷殷雷聲作4 ,森森雨足垂5 。
海虹晴始見 ,河柳潤初移6 。
予意在耕鑿7 ,因君問土宜8 。
註釋
1. 陂(bēi):山坡。率爾:輕率倉猝。貽:贈。
2. 春事:農事,春季耕種之事。起:開始。
3. 丁壯:青壯男子。就:靠近,去到。
4. 殷殷:雷鳴聲。《詩經"召南"殷其雷》“殷其雷,在南山之陽”。
5. 森森:繁密。雨足:雨點。張協《雜詩》“翳翳結繁雲,森森散雨足。”
6. “河柳”句:指河邊的柳樹剛剛得到了雨水的灌溉。潤:滋潤,這裡指雨水。移:施予。
7. 耕鑿:耕田鑿井,指田園生活。晉皇甫謐《帝王世紀》:“有五十老人擊壤於道,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8. 土宜:不同的土壤所適宜種植的農作物。
田家元日 1
昨夜鬥回北2 ,今朝歲起東3 。
我年已強仕4 ,無祿尚憂農 5。
桑野就耕父6 ,荷鋤隨牧童 。
田家佔氣候 7,共說此年豐 。
註釋
1. 元日:農曆正月初一。
2. 鬥:指北斗星。回北:指北斗星的斗柄從指向北方轉而指向東方。古人認為北斗星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指南,天下皆夏;指西,天下皆秋;指北,天下皆冬。
3. 起:開始。東:北斗星斗柄朝東。
4. 強仕:強仕之年,即四十歲。《禮記"曲禮》“四十曰強而仕”。孔穎達疏曰:“強有二義:一則四十不惑,是智慮強;二則氣力強也。”
5. 無祿:沒有官職。祿:官吏的薪俸。尚:還。
6. 桑野:種滿桑樹的田野。就:靠近。耕父:農人。
7. 荷:抗,擔。
8. 佔氣候:根據自然氣候推測一年收成的好壞。
裴司士員司戶見尋1
府僚能枉駕2 ,家醞復新開3 。
落日池上酌4 ,清風鬆下來 。
廚人具雞黍 ,稚子摘楊梅 。
誰道山公醉5 ,猶能騎馬回 。
註釋
1. 司士:官名,州縣屬官,掌管工役之事。司戶:官名,州之屬吏,掌管戶口、籍帳、婚姻、田宅、雜徭、道路之事。見尋:來訪。
2. 府僚:州府的僚屬。枉駕:屈駕,敬辭。
3. 家醞:自家釀製的酒。
4. 酌:飲酒。
5. 山公:指晉代山簡,他曾經為徵南將軍,鎮守襄陽。山簡性好飲酒,時常大醉,人為之歌曰:“山公時一醉,徑造高陽池。日莫倒載歸,茗艼無所知。復能乘駿馬,倒著白接籬。舉手問葛強,何如幷州兒?”
王維山水田園詩
終南山1
太乙近天都2,連山到海隅3。
白雲回望合4,青靄入看無5。
分野中峰變6,陰晴眾壑殊7。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註釋
1. 終南山:又名中南山或南山,在今陝西境內,綿延八百里,是渭水、漢水的分水嶺。
2. 太乙:山名,在今陝西省武功縣,是終南山的主峰;也有人認為即終南山。天都:天帝所居之處。
3. 連山:連綿不斷的山峰。海隅:海邊,海角。
4. “白雲”句:白雲繚繞,回首遙望時便又連合成一片了。
5. 青靄:青色的霧氣。這句是說青靄迷濛,進入其中之後反而看不見了。
6. 分野:古天文學名詞。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個星宿的位置來區分中國境內的地域,稱為分野。地上的每一個區域都屬於天空的某一星宿。
7. 壑:山谷。這兩句是說終南山連綿延伸,佔地很廣,中峰兩側的分野都變了,眾山谷的天氣也陰晴變化,各自不同。
1. 《終南山》,於此看積健為雄之妙。“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看山得三昧,盡此十字中。(清"張謙宜《糹見齋詩談》卷五)
2. 身之所歷,目之所見,是鐵門限。即寫大景,如“陰晴眾壑殊”、“乾坤日夜浮”,亦必不逾此限。非按輿地圖便可雲“平野入青徐”也,抑登樓所得見耳。(清"王夫之《姜齋詩話》卷二)
3.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則山之遼闊荒遠可知,與上六句初無異致,且得賓主分明,非獨頭意識懸相描摹也。(同上)
4. “僧敲月下門”,只是妄想揣摩,如說他人夢,縱令形容酷似,何嘗毫髮關心。知然者,以其沉吟“推敲”二字,就作他想也。若即景會心,則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靈妙,何勞擬議哉!“長河落日圓”,初無定景;“隔水問樵夫”,初非想得。則禪家所謂“現量”也。(同上)
5. 有大景,有小景,有大景中小景。……“青靄入看無”,皆以小景傳大景之神。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張皇使大,反令落拓不親。(同上)
6. 或謂末二句與通體不配。今玩其語意,見山遠而人寡也,非尋常寫景可比。(清"沈德潛《唐詩別裁》卷九)
7. 律詩煉句,以情景交融為上,情景相對次之,一聯皆情、一聯皆景又次之。……情景交融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打成一片,不可分拆。如右丞“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皆是句中有人,情景兼到者也。(清"朱庭珍《筱園詩話》卷四)
8. 凡五七律詩,最爭起處。凡起處最宜經營,貴用陡峭之筆,灑然而來,突然湧出,若天外奇峰,壁立千仞,則入手勢便緊健,氣自雄壯,格自高,意自奇,不但取調之響也。起筆得勢,入手即不同人,以下迎刃而解矣。如……王右丞之“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孟山人之“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杜工部之“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皆高格響調,起句之極有力、最得勢者,可為後學法式。作詩宜效此種起筆,自不患平矣。(同上)
終南別業1
中歲頗好道2,晚家南山陲3。
興來每獨往 ,勝事空自知4。
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 。
偶然值林叟5 ,談笑無還期 。
註釋
1. 別業:別墅。
2. 中歲:中年。道:這裡指禪理。
3. 家:安家。陲:邊。
4. 勝事:快意的事。
5. 值:遇到,碰見。林叟:守護山林的老人。
1.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及“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之類,以其句法,皆所畫也。(《宣和畫譜》)
2. 此詩造意之妙,至與造物相表裡。豈直詩中有畫哉。觀其詩,知其蟬蛻塵埃之中,浮游萬物之表者也。(宋"魏慶之《詩人玉屑》)
3. 孟詩淡而不幽,時雜流麗;閒而匪遠,頗覺輕揚。可取者,一味自然。常建“清晨入古寺”、“松際露微月”,幽矣。王維“清川帶長薄”、“中歲頗好道”,遠矣。(明"胡應麟《詩藪》內編卷四)
4. 行至水窮,若已到盡頭,而又看雲起,見妙境之無窮。可悟處世事變之無窮,求學之義理亦無窮。此二句有一片化機之妙。(俞陛雲《詩境淺說》)
山居秋暝1
空山新雨後 ,天氣晚來秋 。
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 。
竹喧歸浣女 ,蓮動下漁舟 。
隨意春芳歇 ,王孫自可留 。
註釋
1. 暝:晚。
2. “天氣”句:傍晚時分天氣變得像秋天一般的涼爽。
3. “竹喧”句:竹林裡的喧鬧聲,是洗衣的女子結伴歸來了。
4. “蓮動”句:水面上蓮花搖動,是漁人的小舟順流而下。
5. 隨意:自然而然地,這裡有任憑的意思。歇:凋謝,消歇。
6. 王孫:指隱士。《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這裡反其意而用之,說盡管春芳凋謝,可是秋色依然美麗,隱者自然可以留在山中。
1. 右丞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極是天真大雅,後人學之,則為小兒語也。(清"吳喬《圍爐詩話》)
2. 寫景之句,以工緻為妙品,真境為神品,淡遠為逸品。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皆逸品也。(清"冒春榮《葚原詩說》卷一)
3. 中二聯不宜純手寫景,如“明月松間照”四句,景象雖工,詎為模楷?(清"沈德潛《說詩晬語》捲上)
鹿柴1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2 。
返景入深林3 ,復照青苔上 。
註釋
1. 鹿柴:王維居住的輞川別業附近的地名。柴:同“寨”,木柵欄。
2. 但:只。
3. 返景:夕陽返照。景:日光。
1.輞川諸五絕清幽絕俗,其間“空山不見人”、“獨坐幽篁裡”、“木末芙蓉花”、“人閒桂花落”四首尤妙,學者可以細參。(清"施補華《蜆傭說詩》)
竹裡館1
獨坐幽篁裡2,彈琴復長嘯3。
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 。
註釋
1. 竹裡館:輞川附近的地名。
2. 幽篁:深密的竹林。篁(huáng):竹林。
3. 嘯:吹口哨。
辛夷塢 1
木末芙蓉花2 ,山中發紅萼3 。
澗戶寂無人4 ,紛紛開且落 。
註釋
1. 辛夷塢:輞川附近的地名。辛夷:又名木筆,落葉喬木,春季開花,花形似蓮。
2. 木末:樹梢。芙蓉:蓮花。
3. 萼:花苞。
4. 澗:夾在兩山之間的水流。
山中
荊溪白石出1 ,天寒紅葉稀 。
山路元無雨2,空翠溼人衣 。
渭川田家1
斜光照墟落2 ,窮巷牛羊歸3 。
野老念牧童 4,倚杖候荊扉5 。
雉雊麥苗秀6 ,蠶眠桑葉稀7 。
田夫荷鋤至 8,相見語依依 9。
即此羨閒逸 10,悵然吟式微 11。
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曠1 ,極目無氛垢2 。
郭門臨渡頭3 ,村樹連溪口 。
白水明田外 4,碧峰出山後 。
農月無閒人 5,傾家事南畝 6。
田園樂1
其四
萋萋芳草春綠2 ,落落長松夏寒3。
牛羊自歸村巷 ,童稚不識衣冠3 。
其六
桃紅復含宿雨1 ,柳綠更帶春煙 。
花落家童未掃 ,鶯啼山客猶眠 。
春中田園作
屋上春鳩鳴1,村邊杏花白 。
持斧伐遠揚2,荷鋤覘泉脈 3。
歸燕識故巢 ,舊人看新曆 。
臨觴忽不御 4,惆悵遠行客 。
積雨輞川莊作 1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葘2 。
漠漠水田飛白鷺3,陰陰夏木囀黃鸝4。
山中習靜觀朝槿5,松下清齋折露葵6。
野老與人爭席罷7,海鷗何事更相疑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