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八弓塬
-
2 # 凱風23
搞笑了
秦惠文王只是走一個正常流程
先借舊股東的手除掉總經理
再借軍隊的手除掉舊股東
多麼正常的操作
於是財權政權高度集中了
-
3 # 分讀學院
商鞅變法使秦國從一個相對弱小的邊陲之國,變成了日後強大的統一六合的秦帝國,這是歷史公認的事實。但凡是變法,都不可避免地會觸及一些人的利益,這也為商鞅日後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秦惠王之所以要處死商鞅,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第一,商鞅功高蓋主。
在封建帝王統治時期,文臣武將最怕的就是功高蓋主,皇帝對其賞無可賞,再賞就只能把天下給你了。對此,雍正皇帝曾有過論述:
“凡人臣圖功易,成功難;成功易,守功難;守功易,終功難。……若倚功造過,必致反恩為仇,此從來人情常有者。”秦孝公時期,秦國透過商鞅變法逐漸變得強大起來,大家都知道,這主要是大良造商鞅的功勞,所以在秦孝公後期將於、商二地十五邑城池封給了商鞅,是為商君。
到了秦孝公死後,秦惠王繼位,這時的秦國已經是戰國時期舉足輕重的大國,想要控制這樣一個大國,沒有點皇帝的威嚴顯然是不行的。就如同歷史反覆印證的事實一樣,新皇立威於天下,最好的辦法就是誅殺功臣,而其時的商鞅恰恰是功勞最大,爭議最多的那一個。
於是,在一次被密謀造反之後,秦惠王就順理成章的找到了這個機會。
第二,商鞅變法觸及了很多人尤其是王公貴族的利益,也使民怨沸騰。
商鞅變法在當時是一個大的社會變革,並不像現在這樣容易被人理解,而且,當時的變法強調“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傷害到了許多王公貴族等既得利益者的切身利益。雖說秦孝公在位時還能控制住局面,力排眾議的重用商鞅,推行改革,但其實大多數人都是不認可這一套理念的。就如當時的一位貴族張良(非漢之子房)所說:現在是秦孝公還在,他還能護著你,等他死了我看你怎麼辦。
再加上,秦孝公時期,商鞅剛推行變法時,即使透過立木取信,也還是沒有多少人把這當成一回事,特別是法家“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理念,在當時根本就沒人相信。這時候的商鞅如果想順利的把變法推行下去,也需要一個機會來取信於天下。
恰好有一次秦惠王(其時尚是皇子)犯了法,商鞅獲得了一個取信於民的機會。但是,皇子畢竟當時年幼,又是秦孝公的兒子,以後的皇位繼承人,如果說使他受了嚴酷的刑罰,肯定也不合適。於是商鞅就想了個辦法:皇子尚且年幼,之所以犯法是因為他的老師沒有教育好,於是就處罰了他的兩個老師。此事在史記中也有記載:
《史記 商君列傳》記載:於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苛刻的法律也讓商鞅在秦國失去了人心,《史記 商君列傳》記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事實上不僅僅是秦國的宗室貴戚怨恨商鞅,秦國的百姓們在商鞅制定的嚴峻刑法下生存也是苦不堪言。趙良曾對商鞅說過:刑黥太子之師傅,殘傷民以駿刑,是積怨畜禍也。
第三,商鞅沒有及時的功成身退。
商鞅在秦國推行變法,把秦國帶上了富國強兵之路之後,最為明智的做法就是在秦孝公還活著的時候選擇功成身退,然而商鞅卻貪戀富貴不聽趙良之言。
商鞅曾問趙良道:“始秦戎翟之教,父子無別,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為其男女之別,大築冀闕,營如魯衛矣。子觀我治秦也,孰與五羖大夫賢?”
從這裡可以看出商鞅在秦國變法成功後不僅沒有危機意識甚至還有些洋洋自得,他認為自己的功業甚至超過了輔佐秦穆公稱霸的百里奚。
趙良直接指出,百里奚是憑藉著教化治理秦國而商鞅卻是依仗苛刑和武力來治理秦國。百里奚治國勞不坐乘,暑不張蓋,行於國中,不從車乘,不操干戈,功名藏於府庫,德行施於後世。而商鞅相秦不以百姓為事,而大築冀闕,非所以為功也。刑黥太子之師傅,殘傷民以駿刑,是積怨畜禍也。趙良因此建議商鞅將自己的封地歸還給秦國,選擇功成身退這樣才能避免災禍。而商鞅卻貪戀富貴,並沒有聽從趙良的建議。後來事情的發展果如趙良所料,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冠以謀反的罪名被處死。
-
4 # 大漢驕子劉
古代變法者眾多,商鞅無疑是最成功的一個,戰國初期,秦孝公重用商鞅,將軍政大權全都交與商鞅,而商鞅也全身心地投入到秦國變法圖強的道路中,彼此信任的他們成為君臣之間的典範。秦國也因此變得強大起來,真正實現了國富民強,移都咸陽後,秦國便有了逐鹿中原的氣勢。
商鞅變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農業改革,開阡陌封疆、廢井田、制轅田,允許土地私有及買賣、削弱貴族和官吏的特權,讓貴族也參與到農業生產中去,實行統一的稅租制度。這樣大大的刺激了農業的發展,但同時又損害了部分貴族的利益。
二是軍事制度改革,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度、建立二十等爵制,這樣提高了士兵的積極性,對秦國甲士的戰鬥力也是一個很大的提高。
三是改革刑法,改革戶籍制度實行什伍連坐法、嚴懲私鬥,制定《秦律》,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犯罪率,提高了國家的穩定性,但秦法的嚴苛程度也造成人人自危的局面。
可惜的是為秦國作出重大貢獻的商鞅最後卻落得個悲慘的結局。秦孝公去世後,太子繼位,是為秦惠王。保守派誣陷商鞅謀反,商鞅被擒,受車裂而死。商鞅的死令人惋惜,那麼到底誰才是殺害商鞅的兇手呢?我認為有三個。
一、秦惠王(保守派)
秦惠王是殺死商鞅的直接兇手,也是保守派的代表,我們可以看出商鞅變法是對秦國有利的,但也損害了很多舊貴族的利益。他們結成保守派,對新法頻頻挑釁,在太子犯法後,商鞅雖然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援,懲罰了太子的老師,但這讓雙方矛盾加深,也為他之後的死埋下伏筆。所以,即使後來秦惠王沿用新法也要殺掉商鞅。
二、商鞅自己
在實施變法的過程中,商鞅犯了兩個致命錯誤,為他之後的死埋下了禍根。首先,他太過狂妄自大,在施行新法遇到阻力之時,秦孝公也動搖了。商鞅這樣對秦孝公說,聰明的人能在做事之前就看到事情的結果,老百姓都是愚昧的,乾脆直接強制他們做,他們以後自然會知道好處。太子犯法時他懲罰太子的老師,這無疑是在和變法保守派宣戰。
其次,商鞅太過急功近利,秦孝公給了商鞅很大的權力,而商鞅也開始大刀闊斧地改革,商鞅加大了刑法的力度,並且很多改革都是強制進行的。這讓很多老百姓在享受新法便利的同時也懼怕著新法,這樣下去,老百姓遲早也會受不了新法。所以說,商鞅的悲劇結局也有自取滅亡的成分。
三、秦孝公
事實上,秦孝公也是兇手之一,從這幾點可以看出。第一,在商鞅和保守派交惡時,面對商鞅未來的致命威脅,秦孝公採取默許的態度
-
5 # 海亮故事哆
“凡人臣圖功易,成功難;成功易,守功難;守功易,終功難。……若倚功造過,必致反恩為仇,此從來人情常有者。”
秦孝公時期,秦國透過商鞅變法逐漸變得強大起來,大家都知道,這主要是大良造商鞅的功勞,所以在秦孝公後期將於、商二地十五邑城池封給了商鞅,是為商君。
到了秦孝公死後,秦惠王繼位,這時的秦國已經是戰國時期舉足輕重的大國,想要控制這樣一個大國,沒有點皇帝的威嚴顯然是不行的。就如同歷史反覆印證的事實一樣,新皇立威於天下,最好的辦法就是誅殺功臣,而其時的商鞅恰恰是功勞最大,爭議最多的那一個。
於是,在一次被密謀造反之後,秦惠王就順理成章的找到了這個機會。
第二,商鞅變法觸及了很多人尤其是王公貴族的利益,也使民怨沸騰。
商鞅變法在當時是一個大的社會變革,並不像現在這樣容易被人理解,而且,當時的變法強調“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傷害到了許多王公貴族等既得利益者的切身利益。雖說秦孝公在位時還能控制住局面,力排眾議的重用商鞅,推行改革,但其實大多數人都是不認可這一套理念的。就如當時的一位貴族張良(非漢之子房)所說:現在是秦孝公還在,他還能護著你,等他死了我看你怎麼辦。
再加上,秦孝公時期,商鞅剛推行變法時,即使透過立木取信,也還是沒有多少人把這當成一回事,特別是法家“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理念,在當時根本就沒人相信。這時候的商鞅如果想順利的把變法推行下去,也需要一個機會來取信於天下。
恰好有一次秦惠王(其時尚是皇子)犯了法,商鞅獲得了一個取信於民的機會。但是,皇子畢竟當時年幼,又是秦孝公的兒子,以後的皇位繼承人,如果說使他受了嚴酷的刑罰,肯定也不合適。於是商鞅就想了個辦法:皇子尚且年幼,之所以犯法是因為他的老師沒有教育好,於是就處罰了他的兩個老師。此事在史記中也有記載:
《史記 商君列傳》記載:於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
苛刻的法律也讓商鞅在秦國失去了人心,《史記 商君列傳》記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事實上不僅僅是秦國的宗室貴戚怨恨商鞅,秦國的百姓們在商鞅制定的嚴峻刑法下生存也是苦不堪言。趙良曾對商鞅說過:刑黥太子之師傅,殘傷民以駿刑,是積怨畜禍也。
第三,商鞅沒有及時的功成身退。
商鞅在秦國推行變法,把秦國帶上了富國強兵之路之後,最為明智的做法就是在秦孝公還活著的時候選擇功成身退,然而商鞅卻貪戀富貴不聽趙良之言。
商鞅曾問趙良道:“始秦戎翟之教,父子無別,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為其男女之別,大築冀闕,營如魯衛矣。子觀我治秦也,孰與五羖大夫賢?”
從這裡可以看出商鞅在秦國變法成功後不僅沒有危機意識甚至還有些洋洋自得,他認為自己的功業甚至超過了輔佐秦穆公稱霸的百里奚。
趙良直接指出,百里奚是憑藉著教化治理秦國而商鞅卻是依仗苛刑和武力來治理秦國。百里奚治國勞不坐乘,暑不張蓋,行於國中,不從車乘,不操干戈,功名藏於府庫,德行施於後世。而商鞅相秦不以百姓為事,而大築冀闕,非所以為功也。刑黥太子之師傅,殘傷民以駿刑,是積怨畜禍也。趙良因此建議商鞅將自己的封地歸還給秦國,選擇功成身退這樣才能避免災禍。而商鞅卻貪戀富貴,並沒有聽從趙良的建議。後來事情的發展果如趙良所料,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冠以謀反的罪名被處死。
-
6 # 歷史小書屋
商鞅之死其實並非是表面看到的那麼簡單,他的存在是已經成為國君想要繼續發展的阻礙,所以在這種歷史條件下他必須死。
其實秦惠文王並非一個氣量狹窄的庸君,他的出現,為秦國帶來了個大發展的時期,並使秦國的領土擴大了數倍,同時知人善任,擁有大批能臣。這樣一位國君,不可能看不到商鞅的才能。有人說,惠文王是痛恨商鞅當年懲罰了自己的老師,所以結下冤仇。這或許有一定的道理,但最根本的原因,並非舊恨,而是新仇。簡單地說,這新仇就是:秦國只能有一個說話算話的人。
商鞅自從被封為列侯,在秦國的權力地位已經到達頂峰。在封建制度下,有這樣一個人獨掌大權,而且還冷酷無情、手段嚴苛,不得不說是一個很大的隱患。這些年來,惠文王不是沒有見識過商鞅的本事,所以心中恐怕早有想法。若要將治理國家的權力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那就必須先除掉商鞅。而且,只能處死,不能放他去別的國家來對付自己。當年魏惠王犯下的錯誤,在惠文王這裡不會再重複一次。這是商的悲劇,像歷史上的許多悲劇一樣,依靠強力霸術完成的法制建設,最終都將使自己成為這臺法制機器的犧牲者。
因此,當甘龍、杜摯和公子虔等一班人告發商君要造反時,惠文王雖然清楚這些傢伙是公報私仇,但也順水推舟,下令逮捕了商鞅。商鞅深知自己在秦國的日子已經結束了,但不知為何,他想到的避難所竟然是魏國。也許那兒畢竟算是他待過很多年的地方,有很多朋友。不過也許只是從便利的角度考慮,魏國離商地較近,不要幾天便能到達。我們沒法知道兩千多年前的商鞅是怎麼想的,但我們後來知道,這可能是商鞅這輩子做出的最不明智的決定。他離開了那座僅僅生活了三年的侯府,向秦魏邊境逃去。來到邊境關口,天色已晚,一身疲憊的商鞅走進了一家客店。他想要住店。
但很快,他發現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他沒有證件。商鞅問老闆能否通融一下。老闆連連擺手:“我可不敢。商君制定的秦法規定,不能收留來歷不明的人,如果那個人是罪犯的話,就要連坐的。”商鞅不禁長嘆一聲,悲從中來。那正是他十多年前定下的第一條秦法。如今秦國終於強大起來了,卻沒想到自己會流亡在外,更沒想到恰恰是因為自己定下的秦法而使自己不得不露宿荒郊。可以想象,在邊關的這家小旅店外,凜冽的風沙之中,正到處尋找一個避風處的商鞅,心情是多麼悲涼悽慘。
在顛沛流離幾日之後,商鞅終於到達了魏國。可魏華人也不收留他,固然商鞅曾在魏國生活過多年,但他同樣也是親自率兵攻打魏國的敵人,並且勝之不武,是靠欺騙公子印才打敗魏軍的。對於商鞅的背信棄義,魏華人早就懷恨在心。聽說他被惠文王緝拿,逃到魏國時說“商君是秦國的逃犯,秦國強大,他們的逃犯跑到魏國來,不送回是不行的。”
就這樣他又被押送回了秦國邊境,回到了商鞅自己的地盤。商鞅想,既然魏國不願收留,為今之計只有攻打鄭國了。於是便召集了一批人馬對將士們說道:“我衛鞅為大秦鞠躬盡瘁,創下萬世基業,無奈因變法得罪了小人,今欲加害於我,無可奈何只有遠避。你等有願意跟著我的便同去,不願意的就分了我的財產,各自回家去吧。”眾人聽了,紛紛落淚,答道:“我們願意跟著商君!”就這樣,商鞅便帶著軍隊直奔鄭國而去,意圖開啟一條逃亡之路。
惠文王聽說這個訊息,又怒又喜。怒的是,原本以為甘龍一幫人陷害商鞅,但沒想到他居然真有膽量造反。喜的是,這是一個再好不過的向天下人交代的機會,他商鞅真的反了,就別怪我不客氣。於是也帶領人馬前去追趕,浩浩蕩蕩直奔鄭地而去。在鄭國的黽池,面對惠文王那支勇猛強悍的虎狼之師,同樣也是商鞅制定的秦法培養出來的軍隊,商鞅帶領的人馬很快被衝擊得七零八落,不久便徹底敗下陣來。商鞅也被秦軍殺了,屍體帶回都城咸陽。
在咸陽,公子虔、公孫賈參奏商鞅在位之時獨斷專行,欺君罔上,羞辱群臣,今又妄圖謀反,私通敵國,當處以極刑。其他大臣也都紛紛奏本彈劾商鞅,稱其罪大惡極,應當以他自己制定的刑罰來懲處他自己。最後,商鞅被判處以車裂之刑。
商鞅固然很冤枉,但在秦國必須強大這個政治正確的前提下,他必須死,他只有死才能讓國君放心。
-
7 # ww3721王建文
秦孝王用商鞅變法,一切都按商鞅的想法,在秦國執行政治,軍事,縣制,其它改革。極大損害舊貴族世襲權力和利益。遭到他們強烈反對。但也使商鞅變法成功中名聲大振。又在戰爭中爭得功勳,遠遠超過太子。而且太子在商鞅變法時和秦國舊貴族也一起反對。
商鞅開始變法執行時,使變法在國內行不通。商鞅對秦孝公說,變法在國內行不通,這主要是秦國舊貴族的干擾,對太子不能用墨刑。可以對他的老師執行墨刑。
這使太子顏面無存,威風掃地,懷恨在心。秦孝王死了。太子駟即位。還是大良造的商鞅還在魏國前線打仗。聲威和權勢還是被大家看重的。想象新王會和過去一樣稍無聲氣。人們使對秦惠王的王權聲譽嚴重低下,無人理會。
惠王當然要想到大力改變這種威不壓眾局面。更會想到過去老師因為自己受到墨刑。只有快刀斬亂麻,殺了商鞅樹威。車裂商鞅造勢,使自己成為秦國真正大王。把權力從商鞅手中奪回來。
兄弟公子虔正好誣陷商鞅要造反,惠王立刻下令派人去逮捕前線的商鞅,商鞅得信,也逃跑了,多地因為國法嚴酷都無人敢收留他。才又跑回封地商邑起兵抗擊,失敗被殺。屍體被拉回咸陽。再次五馬分屍。製造影響。
商鞅被殺,是自己功高震主,聲望極高,權力過大,給主子聲譽成了極大威脅。更是政治鬥爭中,權力爭奪嚴酷表現。政治鬥爭使卓越人才,平白犧牲性命,不能不說封建社會皇權保衛戰中,對優秀人才多有扼殺。政治鬥爭非常殘酷的。各種陰謀手段層出無窮的。秦惠王對自己權力爭奪中殺商鞅只是小小插曲。很不奇怪。
-
8 # 一品鏟史官
從秦國本身來分析,商鞅之死有兩個重要原因導致,其一,商鞅在變法過程中掌握了秦國的權力,這個權力已然威脅到國君,而且此時變法已成,餘下的事並不一定要商鞅來完成;其二,變法過程中商鞅站在了整個國家貴族集團的對立面,樹敵太多。孝公死後,剛即位的惠文君不得不考慮平衡各方勢力,也為自己尋找一個靶子和替罪羊。
從當時戰國的大環境來分析,商鞅之死只是比其他變法者更加慘一點而已,但本質是一樣的。當時的七國盛行變法,以便獲得更多的人口和賦稅,使國家更加強大,但國家的真正大股東是以國君為首的宗室,然後是小股東國家貴族集團。但變法往往會傷害到既得利益者-國家貴族集團甚至於宗室都有可能-,這樣既得利益者就會不滿,這些人是有話語權的,所以衝突是必然的。那麼這個時候,往往是誰倒黴呢?我知道大家都不想,但是不好意思,大多數時候都是變法者倒黴。
換句話說,從衛鞅決定變法的那一刻開始,就註定他青史留名,也註定結局不會太好。要分析原因,還得從變法的時代說起。
一、變法的時代公元前425年,當魏文侯魏斯任用李悝開始在魏國實行變法的時候,他沒有意識到,他已經開創了一個時代。一個以國王家族管理國家的模式逐漸被替代,而那些有學識有能力的人下層人逐漸被提拔起來,作為國君的代理人,來管理這個國家。
國家的宗室,開始部分退居幕後,成為這個國家的大股東,國君作為董事長控制著這個國家。而那些被任用的官吏,就像是職業經理人。國君賦予他們權力和財富,讓他們用國家的強大和富裕來換取。
於是,在李悝、翟璜、西門豹、樂羊、吳起等出身平民的職業經理人的努力下,魏國蒸蒸日上。魏文侯時期,魏國伐滅中山、攻取秦國河西、東敗齊國,一躍成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諸侯國。
周遭各國看到魏國的強大,紛紛效仿,於是在戰國初年的華夏大地上,掀起了一陣變法風。說白了,變法是為了國家更加富強。
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南韓任用申不害變法;齊威王任用鄒忌、田忌、孫臏,在國內全面進行軍政改革;趙武靈王開啟胡服騎射;燕昭王千金買馬,任用樂毅、劇辛等改革圖強。秦國商鞅變法先於趙國、燕國,而晚於魏國、南韓、楚國、齊國,是變法的集大成者,也是改革最徹底的。
二、變法者的結局在戰國初期,國君看待變法就像是80年代的華人看待的確良,沒穿過的人都覺得羨慕,能穿的人都以此為榮,然而穿久了才發現,化纖的穿著也並沒有那麼舒服。
各國的變法或者改革,有兩種方式,其一,自上而下的,由君主自發的;其二,國君有意願,任用一位代理人主導的。而這其中,魏國、南韓、楚國、秦國、燕國主要是代理人模式,而齊國、趙國更多是自上而下。
而變法的內容主要有兩方面,其一,廢除舊的井田制度,解放更多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口,土地帶來財富,而人口帶來兵源;其二,廢除舊的繼承製度,以政績和軍功獎勵平民和下層人民。
而作為原來國家的主宰,貴族集團,甚至於國君宗族,也是靠著向政府隱瞞人口和土地來聚斂財富,靠著祖上的蔭封掌控上升通道。因此,變法不可避免的會觸及到他們的利益。而他們,是有發言權的。
變法執行者就像現在的職業經理人,而宗室和貴族就像是股東。當變法進行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股東們與職業經理人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採用代理人模式的五國除了沒什麼舊勢力的魏國,都曾面臨過這樣的問題,而且這個問題一直存在著,一直到新君即位。相比於變法君主強烈的意志和掌控力,當股東與職業經理人發生重大分歧的時候,新董事長(國君)的選擇,往往更能決定變法者的命運,以及國家的走向。
至於國君的選擇,我們來看看幾位變法主導者的結局就知道了。五位變法主導者,申不害、李悝終老;樂毅被燕昭王之子燕惠王因讒言而罷黜;吳起在悼王死後,被反攻王宮的貴族們殺死;商鞅被即位的秦惠文君車裂。
也就是說,除了申不害和李悝,其他的要麼被罷黜要麼被殺。而李悝和申不害的死亡都早於器重他們的國君。同時,戰國變法中,南韓是變法最不徹底的一個國家,因此申不害對舊貴族得罪的不那麼厲害。而對於樂毅、吳起、商鞅來說,威脅都來自於即位之君,而這其中都有舊貴族的影子。
這一點說明,從古至今都沒有變過,當職業經理人和股東對著幹,往往都是職業經理人被掃地出門。
所以,從外部環境分析,在那個劇烈變革的時代,新舊勢力交錯縱橫,即位新君縱使有心,也往往無力。變法者,往往成為君王安撫舊貴族的祭祀品,或者新舊勢力爭鬥的犧牲品。而商鞅的結局,只不過是其中最慘的而已。
三、商鞅變法為何能成功除了大局勢方面,變法者本身就容易犧牲;商鞅身在秦國,因此秦國的結構是商鞅身死的直接原因。
商鞅本身是衛華人,長年生活在魏國,受到李悝的影響很大。而商鞅選擇秦國的過程遠沒有電視劇《大秦帝國》裡說的額那麼光鮮,公叔痤死後,他聽說孝公求賢,要恢復穆公霸業。他主動求見孝公的寵臣景監,三見以霸道說服了秦孝公。
商鞅變法是戰國變法的集大成者,最徹底者,也是最激進者。商鞅變法主要有獎勵軍功、重農抑商、移風易俗、縣制戶籍等。商鞅變法的內容和變法後的國家統治方式現在也可以看到一些影子,大致如下:
1、無論士民百姓還是貴族,幾乎只能透過軍功成為國家的統治階層,沒有可以繼承的爵位和財富;
2、國家就像一家工廠,只允許百姓生產統治者喜歡的東西。不僅如此,還有“合法”地不定時拿走百姓的財富,這樣才能讓大家為了生存和富有,更加努力的創造財富和國家需要的東西,比如士兵。
3、百姓被分割為小家庭,沒有強大的宗族來干預國家的統治。百姓只能聽國家的,還必須要相互檢舉揭發,人人自危。
這樣的結果就是,百姓貧窮,君王掌控一切,官僚階層都是職業經理人,但最大的好處是,國家很強大,而且很喜歡戰爭。
這就是戰國時期七國追求的終極目標,但為何只有秦國能做到這麼徹底的變法呢?其他國家不想嗎?
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到。
秦國因為地處偏遠,所得的土地都是歷代君王從戎狄手中得來,所以秦國的文化與周相去甚遠,更像是被戎狄的中原人。因此造就了幾大特點,其一,文化落後,戎狄風俗明顯;其二,因為長年征戰,宗室力量被削弱很多,秦國的貴族集團是七國中最弱的。
四、商鞅變法與商鞅之死這是為什麼商鞅變法能夠成功,而其他國家不能成功的關鍵所在。因為風俗近蠻夷,因此商鞅帶來的先進的國家機器能夠輕易地掌控那些沒有宗族庇護的散民;因為貴族力量弱,因此變法損害到他們利益的時候,他們沒有足夠的力量阻止變法的順利推行。
但這也是商鞅最終身死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因為變法順利,因此商鞅在秦國的威望越來越強,在孝公死後,他本身就代表著法。士民百姓口口不離商君之法,因此商鞅威望已經隱隱然蓋過剛剛即位的新君嬴駟,這不能不引起嬴駟的警覺;因為舊貴族不敢妄動,因此商鞅輕視他們的力量,敢於對一切阻礙變法的舊貴族勢力開刀,完全不顧他們的感受,這導致商鞅在秦國上層樹敵甚眾,其中有一些人物權力很大,也很危險,比如公子虔-商鞅身死的直接導火索。
覺察到危險的商鞅返回封地。同樣是因為商鞅變法的順利,在封地商鞅也並沒有太多特權,商鞅並不具備對抗中央政府的能力,反叛被很快平定。商鞅,也被五馬分屍,夷三族。
因此可以說,商鞅成也變法,敗也變法。惠文君即位後,其實已經很危險,有一個叫趙良的勸商鞅功成身退。但商鞅絲毫沒有覺察到。這個時候,只需要一點點助劑,而舊貴族的聲音,不適時宜的傳到了秦國的朝堂上。至此,商鞅再無退路。
而嬴駟,作為國君,殺商鞅可謂是一舉三得。其一,建立威望,我才是這個國家的主宰,即使是強力如商鞅,也不行;其二,掌握真正的國家權力;其三,再借商鞅之死,一舉剷除本就已經勢力弱小的舊貴族集團。
至於《大秦帝國》中秦孝公死前因個人情感,處處維護商鞅,甚至願意以商鞅繼任君位。孝公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就秦國內部而言,商鞅必然在惠文君手上終結,只是死還是罷黜的問題。
五、職業經理人的宿命或許這就是職業經理人的宿命吧。但其實,並不是沒有人認識到這些,然而,商鞅之後,還有很多人不懼生死。就單單拿秦國來說,商鞅之後,張儀、範睢、蔡澤、呂不韋、李斯作為秦國出色的職業經理人,前赴後繼,撐起了整個大秦帝國,而本身結局大多不善。
既然明知宿命,為何還有前赴後繼呢?
因為時代的進步總是需要犧牲的,他們雖然身死,但是每一次時代的進步,卻成全了更多人的更美好的生活。雖然他們可能是為了功名利祿,可能是看中青史留名,但結果,確實是如此。
我是子彧。歷史如鏡,多讀可以明智,思之可悟大道!關注子彧,一起讀史!
-
9 # 北疆同心聊歷史
商鞅變法是使秦國強大起來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秦孝公時代的大功臣商鞅,卻為什麼成了秦惠王時代的元兇巨惡,以至遭受車裂酷刑?淺析有如下原因。
①、商鞅變法雖然有利於秦國發展、壯大,但畢竟還是觸動了舊貴族的利益。那些失去了特權的舊貴族們,既不能也不敢去反對秦王,於是便只有將怨氣撒到了商鞅的頭上。也因此商鞅是必定會遭受報復的!
②、商鞅為了推行新法,使秦國強大起來而不顧一切阻力、排除一切干擾。舊貴族為了破壞新法的推行,不惜慫恿太子故意觸犯新法,試圖將秦孝公和商鞅一軍。但是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援下,堅持依法辦事,對太子犯法之事進行了處罰——太子是未來的王,是不能加刑的,因此便嚴懲了太子的師父,處以墨面、劓鼻之刑。
從這以後新法倒是推廣了,可是商鞅與太子及其黨羽之間的仇恨也就結下了!而且商鞅這個人平時為人處世也是比較高調的,因此也比較容易招致嫉妒和怨恨。也因此秦國太子繼承王位後,必將報復商鞅。
所以當秦孝公這位商鞅的堅定支持者死了以後,商鞅就陷於孤立無助的危境之中了!而秦惠王為了報復舊怨、籠絡人心、消除隱患,就必然得選擇幹掉商鞅!
綜上:我認為秦惠王要車裂商鞅,主要就是從報舊怨、籠人心、除隱患,這三個方面考量的。
-
10 # 史匠
說到商鞅,確實不得不提到他的變法,自商鞅在秦國成功變法之後,秦國可謂是蒸蒸日上,漸漸有了趕上超級大國楚國的趨勢。
商鞅也因此一夜成名,被秦孝公賜商地十五邑,號為商君,那如此人物為何會被秦惠王嬴駟車裂而死呢?無外乎三點原因:
變法之後影響到了舊貴族的利益我們細看商鞅變法的種種條例,可以發現每一條的內容都在剝削貴族階層的權利,從《墾草令》中讓國內貴族加入到農業生產,到頒佈《法經》時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增加“連坐”之法也都有意無意的在減弱貴族的權利。
再加上廢除世卿世祿制和井田制這兩項就嚴重了,當時商鞅的靠山秦孝公還在世的時候,舊貴族就已經不給商鞅好臉色看了,更別說秦孝公死後了。
商鞅過於自負如果在秦孝公死後,商鞅低調做人的話,也不一定會落得車裂的下場。
《道德經》裡有句話說的好,“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說明越是身處高位的人,做人做事就更得低調謹慎,如不懂得居安思危的道理,則危險就近在眼前了。
(商鞅大談自己的功績)
商鞅在秦惠王時期的所作所為有點不把秦王放在眼裡的感覺,比如,商鞅座下有很多客卿,有一次商鞅和他們聚會時,商鞅身穿華服,大談自己對秦國有多少多少貢獻,再比如,商鞅每次出行都華羅傘蓋,規模都要追上秦王了。
甚至他在被秦惠王收回相印後,還大搖大擺,華服豪車的回自己封地。
變法的替罪羊必須是變法者變法後的國家確實是強大起來了,但是人民過得卻並不幸福,那時候秦國的男人都出去打仗了,留下來的女人只能生產農業,稍有怠慢就會有被砍頭的危險。
再說商鞅的刑法,他曾在渭河邊一日處決囚犯七百人,從某種程度上講,商鞅就是一個“披著羊皮的狼”,商鞅也從來沒有得到過民心。
(被割掉鼻子的貴族)
在民憤洶洶之下,秦國必須要有一個人來當這次變法的替罪羊,為什麼呢?
因為秦孝公和商鞅都是此次變法的實行者,他們兩個中死一個的話,秦華人民肯定會對這次變法的牴觸降低。
但是秦王怎麼可能死?所以要死的只能是商鞅,也必須是商鞅。
總結所以商鞅必須死,但是秦孝公他卻不能殺商鞅,因為商鞅是招攬過來的,如果商鞅死了就沒有人會來秦國效力了,所以殺商鞅這件事就落到了秦惠王頭上。
總之,關於商鞅的死,以上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回覆列表
戰國時期,各國先後掀起了變法運動。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顯著,影響也最深遠。
秦孝公初期,秦國在戰國七雄中的實力還很差。秦孝公積極從各國引進人才,進行變法圖強。商鞅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來到秦國的。
商鞅原是衛國的公子,姓公孫,名鞅。後因變法有功,被封在商地(今陝西商縣),所以又稱商鞅。
商鞅來到秦國後,向秦孝公大談治國圖霸之術,受到了秦孝公的賞識和重用。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有:編制戶口,加強刑罰,獎勵生產,獎勵軍功,承認土地私有,推行縣制,統一度量衡。
因為商鞅變法觸犯了舊貴族的利益。秦孝公去世後,舊貴族挑撥秦惠王以謀反罪將商鞅逮捕。商鞅被捕後,慘遭車裂而死。
但是,經過變法的秦國真的富強了,國力大增,為以後兼併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