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來現實

    一幫浪漫而優雅的波蘭騎兵戰士,揮舞著馬刀凌厲的劈砍著德國坦克的炮管,最後被無情的碾壓。

    這個鏡頭被用來代表著一個時代的落幕,屬於騎兵的光榮時代。

    作為一個獨立兵種,騎兵在古代戰爭史上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不管是歐洲的重甲,還是蒙滿的鐵騎,在衝鋒陷陣中都給對手們帶來了極大的摧殘。

    時代在變化,通州八里橋一戰,僧格林沁率領的蒙古騎兵初次嚐到了英法聯軍炮火的威力,蒙古鐵騎就此萎靡不振。

    一直到一戰之後的蘇波之戰中,蘇聯軍隊都被波蘭騎兵打的滿地找牙,即使是在二戰,蘇德雙方也還都配備了大量騎兵部隊,當然,衝鋒陷陣的主要角色已經轉交給坦克裝甲車了。

    亞洲戰場的中日雙方,雖然都有坦克裝甲構成的機械化部隊,但比起歐洲戰場,不是一個量級,戰爭初期基本都填上了。再加上《亮劍》故事主要發生在山西山區,並不適合大規模機械化作戰,所以雙方不約而同地關注起騎兵作戰能力。

    雙方組建的騎兵部隊的動機,恐怕都不是為了衝鋒陷陣,尤其對於李雲龍的寶貝疙瘩騎兵連來說,讓李雲龍派騎兵連去在攻堅戰中被敵方密集火力收割,老李才不會幹那種賠本買賣呢。

    咱老李固然心疼孫得勝和他的兵,其實心裡未必就不疼騎兵連的戰馬,它們是抗戰時期的絕對稀缺資源。打山田大隊,在騎兵連長孫得勝強力請戰下,李雲龍拗不過,讓他們步行而且是最後加入了戰鬥,過了過癮。

    《亮劍》中,騎兵連出場最多的,就是最後那一次,個人認為也是整部影片最悲壯的那一刻。

    面對敵人的圍剿,李雲龍做出了獨立團分散突圍的決策,而騎兵連的用途,就是發揮機動性,撕扯敵軍的包圍圈。可惜孫得勝的騎兵連遇到的對手太過強悍,正是世襲男爵、具有皇室血統的黑島森田大佐率領的整整一個騎兵聯隊,當時日軍騎兵聯隊的配置是1400人,轄四個騎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而孫得勝的騎兵連,鑑於老李的部隊人員一向彈性大,人數就不好說了,個人感覺也就一二百口子。

    “騎兵連!進攻!”

    被砍掉一隻胳膊的孫得勝聲嘶力竭的喊出這一句後,拼死發起了一個人的衝鋒,那一刻,殘陽如血,這位臭名昭著的石友三的前部下,以一根挺直不朽的腰桿為全體抗戰軍人正了名。

  • 2 # 天宇的文史情懷

    李雲龍為什麼要重建騎兵連,主要是當時敵後的抗日形勢需要騎兵,當時的騎兵連的作用是多重的,不僅是作戰。

    李雲龍部當時主要活躍在敵後,當時敵後形勢很複雜,獨立團首先要想生存,那對部隊的要求是快,打了勝仗轉移繳獲物資要快,打掃戰場要快,就是打了敗仗更要快,而這一切都離不開騎兵,騎兵即能上馬殺敵,在關鍵時還能起到通訊以及運輸作用。而且當時的日偽軍火力並不是很強大,獨立團在戰場上只要佔了上風,騎兵就能形成掩殺之勢,那戰果會非常大。

    騎兵在戰場上就是靶子,那是對當時歐洲戰場說的,歐洲戰場當時雙方火力都很強大,所以騎兵確實沒有存在價值,可當時中國敵後戰場不一樣,鬼子雖然說也有飛機大炮,但不是每場戰鬥都能用的,而且當時日偽軍的火力根本不能和歐洲戰場比,而當時八路軍的戰術是非常貼地氣的,也就是說找最適合自己的戰術,所以騎兵對八路軍來說就是有用的了,在楚雲飛部錢伯鈞叛變後,李雲龍就是用騎兵連打先鋒快速幫楚雲飛解圍,然後快速把繳獲的一營裝備運回根據地,這就是騎兵連的功勞,楚雲飛知道後也晚了。

    所以說只有李雲龍這樣的指揮員才能在敵後生存下去,這就看出了重組騎兵連的價值,這說明重建騎兵連是正確的。

  • 3 # 脂肪故事

    因為他只能建個騎兵連。

    大部分的騎兵裝備都被旅長要走了。其實他最初是想組建個騎兵營的。

    其實:在當時的戰場態勢之下,組建個騎兵連是完全必要的。

    騎兵在冷兵器時代,是最勇猛、最剽悍、戰鬥力最強、機動性最好的兵種。但是隨著火藥武器在戰場的大規模使用,騎兵開始沒落。但是,在二戰時,各國仍然有部分騎兵活躍在戰場之上。

    那麼,李雲龍組建騎兵連是為什麼呢?

    第一,騎兵的衝鋒威力仍然不可小視。

    騎兵全力奔跑,速度可以達到60公里/小時,300米的距離需要幾秒?只要沒有形成絕對的火力壓制,騎兵衝到步兵陣地上,強大的衝擊力,對步兵來說絕對是場災難。

    第二,騎兵有著最出色的機動性。

    在《亮劍》中,騎兵連長孫得勝,帶領騎兵連突圍,鬼子的步兵根本無計可施,兩條腿哪追得上馬匹啊!最後鬼子還是動用了騎兵才將騎兵連消滅。而358團的錢伯鈞叛變,也正是因為有騎兵連,李雲龍才能在最短時間內趕到李家鎮。

    第三,騎兵有著極強的地形適應性。

    晉西北山多、溝深,地形複雜,無法展開大規模的機械化作戰,而對於騎兵來說,只要人能走的路,馬就能走。沒看李雲龍、丁偉、孔捷出門都騎馬嗎?

    第四,騎兵的用途極廣

    在二戰戰場上,騎兵確實不適宜正面戰場的叢集衝鋒。但是在增援、撤退、機動、偵察上卻有著無法取代的作用。尤其是通訊聯絡,八路軍沒有機械化,在軍情如火的戰場上,騎兵就成為了最佳選擇。

    第五,騎兵的成本因素

    當時中國的機械、化工產業極其落後,即使李雲龍有個摩步連,日常維護、燃料、維修怎麼辦?根本沒有辦法得到補給。而騎兵的維持成本雖然比步兵高,卻可以在不依賴工業化的條件下完成。

    全劇中最讓人淚目的,就是孫得勝帶領騎兵連衝鋒那段!

    面對敵人重兵,戰至最後,僅餘下一人,一馬、一臂、一刀!仍大呼進攻,血灑山塬!壯哉!

  • 4 # 鰓鯰鮪鯢鰣

    騎兵作為冷兵器時代的重要軍事力量,曾幫助成吉思汗建立起了歷史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元帝國,不過,到了熱兵器時代,隨著機槍和裝甲的出現,騎兵也成了戰場上的活靶子,最後逐漸的退出了戰爭的主戰場,只不過在有的地方,還能發揮一定的作用,比如中國二戰時期的抗日戰場,中國的國土面積大,有丘陵,有平原,有高山,抗日戰場上戰馬反而有時是比較好的交通工具,所以就不難理解李雲龍組建騎兵連的做法了,當然這是我個人的片面理解,歡迎各位大神發表你們的評論,第一次獲得官方邀請,好緊張,是不是得裝做什麼都懂啊,是不是意味著以後回答問題不是浪費表情了?謝謝

  • 5 # 軍武資料庫

    騎兵恰恰不是靶子。

    在中國的二戰戰場上,中日雙方往往是進行遭遇戰、伏擊戰,很少在平原上展開大型的兵團作戰。作戰的形式大多是一方恪守陣地以消耗敵方有生力量,另一方不斷衝鋒以求突破敵方陣地。

    在有陣地防線的狀態下、騎兵的衝鋒可以迅速的打破對方防線,效率是步兵的十倍以上。

    陣地戰有一個特點就是槍口一致向前。

    二戰中日戰場上日軍以步兵建立起來的陣地,包括輕重機槍、迫擊炮、步槍等武器。在普遍150米衝鋒的路線上,平均步兵需要承受8-10發子彈的射擊方可抵達對方陣地邊緣,而騎兵在150米距離上的衝鋒大約以40-60公里/小時的速度衝鋒,大約用時10-15秒僅僅會承受2-3發子彈的射擊。因此騎兵可以迅速的突破對方陣地打亂對方的防禦陣型。使得佔地上的槍口不僅僅要向前還要向兩側或者後翼進行射擊。

    由於騎兵的出現,就大大的降低了一個防禦陣型對步兵衝鋒的壓力。因此即便是一個小小的騎兵連的衝鋒在抗日戰場上也是作用驚人的。

    《亮劍》中對騎兵連的筆墨不多,只有在援助魏和尚和段鵬的時候使用的是典型的騎兵衝擊戰法。後面突圍的騎兵連面對對方的騎兵也是進行的衝刺突擊,但騎兵對騎兵和騎兵對步兵的戰法不同,是依靠騎術和人數,而不是以絕對的速度碾壓對方的防禦陣線了。

    但就李雲龍的軍事才能、騎兵的突擊作用應該是會有李雲龍自己的用法。

  • 6 # 天眼觀世界

    在汽車和坦克不足的時代,騎兵依然是最具價效比的機動兵種。

    當時日本的摩托化程度和蘇德美等國完全不可同日而語。所以騎兵仍有很大生存空間。

    比如著名電影,白馬飛飛

  • 7 # 一枚蜻蜓

    亮劍就很扯淡,抗日戰爭的騎兵作戰哪有這樣的,騎兵部隊對沖太扯了,抗戰期間騎兵都是馬上機動,下馬作戰的,所以騎兵連就是很扯的,,奇兵首先需要的就是馬匹和裝備,在日本人優勢的機動力面前,無論我們怎樣都很吃虧,所以只能打伏擊和遊記戰啦,運動戰也是很少的,所以你懂的

  • 8 # 事多夫斯基

    在抗日戰爭中,騎兵已經失去了以往舊時代的威力。騎兵更多的是在複雜地形中或者適合地形中進行機動作戰的。《亮劍》中的騎兵連是為了突出片子的亮劍精神和濃重的悲劇色彩而演的,那時候騎兵最好的夥伴已經不是馬刀,而是步槍甚至衝鋒槍這樣的火器。舉一個例子,二戰時期,德軍初期對蘇聯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他們俘獲了一個團的哥薩克騎兵,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這群哥薩克除了團政委,幾乎都投降了德軍,他們被利用起來,組建了哥薩克騎兵團,但是規模後來達到了師級,在巴爾幹地區負責反遊擊作戰,作為中堅力量,他們幾乎都是以熟練的技術利用馬匹在複雜山地中進行機動,打的鐵托的游擊隊束手無策。上馬進攻或者撤退,下馬作戰或休整,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只有敵軍防線完全崩潰或者有小股落單的游擊隊,他們才會衝擊進攻。

  • 9 # 50後男人

    一戰後,騎兵在各國軍隊中,特別是歐美國家現代化軍隊中已經式微,騎兵的作戰任務基本上已經讓位於坦克了,保留的騎兵部隊,基本是作為後勤運輸用的。日軍的現代化程序比歐美軍隊差了一截,所以還保留著騎兵作戰單位的編制。侵華的日軍,大多隻以聯隊的規模存在,一般一個師團配一個騎兵聯隊,人數4000餘人。

    (侵華日本騎兵)

    其實,日軍騎兵在中國戰場上並沒什麼值得驕傲的表現,特別是“七七事變”後日軍全面進攻中原,日軍騎兵基本上沒什麼戰績,雖然參加了多次較大的會戰,但日軍的衝鋒任務還是由為數不多的坦克部隊完成的。那麼,為什麼李雲龍卻如此熱衷於組建騎兵呢?

    原因就是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日軍改變了騎兵的作戰用途。在正面戰場,由於塹壕戰已經成為了主要的戰鬥形式,面對火炮、與重機槍,只會一股腦向前衝(也只能一股腦向前衝)的騎兵,只會成為活靶子而已,並不能起多大作用。但日軍很快發現,在後方對付打游擊的八路軍、地方武裝,騎兵卻很有效。騎兵速度快、機動性強、活動範圍廣,一隊騎兵就可以對付幾個地方的抗日武裝力量;加之八路軍、游擊隊重武器少,密集火力弱,對騎兵形成不了大的威脅。所以,日軍很喜歡將騎兵用於後方的掃蕩、作戰,而且效果也不錯的。當時八路軍恨透了小鬼子的騎兵,當然也看到了騎兵的作用,更想組支騎兵弄弄的。李雲龍也不例外,而且還是唾手可得的,當然樂呵呵的不客氣了。

    八路軍當時就組建有一支騎兵部隊隸屬129師,團級編制,團長曾玉良。1942在冀南"四二九反掃蕩"中就與日軍騎兵交過手,但曾玉良沒有和日軍騎兵正面硬對硬的硬碰,而是將小日本先引進伏擊圈用機槍掃射一輪再發起衝鋒,將一隊日軍騎兵擊潰。

    國軍則組建過5個騎兵師,大部分是由東北軍改編來的(東北軍地處平原,對騎兵自然情有獨中),但抗戰開始後,竟大部分被日軍擊潰了,沒有發揮多大的作用。特別是騎10師,對日作戰中一觸即潰,師長檀自新因此被軍事法庭槍決。

  • 10 # 平凡的開心

    二戰時很多國家都不再擁有騎兵部隊,只有極少數國家還保持騎兵部隊例如日本,波蘭。

    日本有騎兵是因為工業基礎相對薄弱。再說中國沒有更多的公路,地形不適宜大兵團作戰,中國工業基礎薄弱。騎兵機動能力強,適合中國。騎兵連在中國是機動部隊,李雲龍也想擁有騎兵,騎兵在偷襲等戰鬥中,是機動部隊,利於迅速投入戰鬥,迅速撤出。有機動部隊就是王牌。李雲龍有些時候需要機動部隊做偷襲,例如,和尚和段鵬回家,被鬼子抓住做勞力,李雲龍就是靠騎兵部隊迅速把他們兩個救出來,如果靠步兵,這個就有點慢,投入戰鬥,和鬼子糾纏,不利於快速撤出戰鬥。有可能鬼子增援部隊來的迅速,這樣有時候可能全軍覆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為a8手機引數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