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小夫子

    分兩類,大部分是小人。在民族氣節與個人利益之間,選擇後者。這不是孤證。如英法聯軍,八國聯軍入侵時,多少華人幫忙做內應,搞後勤。究其原因,無外乎利益:聯軍給得錢多,還不打折扣,不拖欠。另一類,是不得已而為之,比如祖大壽等部分毛文龍部將。既不容與明朝。雖降尤憐。漢時,李陵亦是如此。但無論如何,降敵,氣節總是有虧,只是是否情有可原的區別。

  • 2 # 我超級酷啦

    個人觀點。

    協助清兵入關的漢人肯定是漢奸了,在那個歷史時期,滿清可是蠻族,而引兵破漢族,那不是漢奸是什麼?那些說是祖國統一功臣要麼就是沒常識,要麼就是滿族人。抵抗清軍的明臣自然也就是民族英雄了。說是民族英雄,那是必然的,因為他們為了漢族而戰,為了漢族而抵抗滿清。

    其實,習慣歷史,滿清入關之後做了什麼?遷界禁海,剃頭,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這些罪行難道可以說是為了國家統一?

    再說說所謂的康乾盛世,其實你隨便查一下就知道,所謂的康乾盛世在國外並不被承認,因為歷史上康乾時候,外華人就已經來過中國,他們見到的與史書記載的有很大出入。畢竟,大興文字獄的滿清時代,史官早就不敢像以往那樣如實記載。

    再看史書所記載,康乾盛世的國民生產總值與人收入甚至是人口數量其實遠遠比不上崇禎年間。如果說康乾是盛世,那麼崇禎之前就都是天堂了。

    滿清的統治,只給漢人帶來了痛苦

  • 3 # 歷史笑春風

    這個問題答案是要看回答人的立場,道德觀念強的回答是卑鄙無恥的小人,生活觀念強的會選擇順應時勢的明白人。

    在道德和生命相選擇的情況下,捨生取義是個很艱難的選擇。我們知道,對於人來說,生存權是第一位,如果死了,什麼都不會存在了。因此,中國才有那句老話,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清初時,清朝讓剃髮易服,用心狠毒。這就是對漢人進行了一次精神上的甄別。果然,很多有氣節的人都捨生取義了,但很多人在生死關頭選擇了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才有希望。

    孔子周遊列國,被圍絕糧七日,他和圍困他的人盟誓,不去楚國。可出了圍困,立刻就去楚國。他的弟子很疑惑。孔子說,被逼迫的盟誓不必遵守。中國的老百姓都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說,滿清的那一套實際上是沒有用的。靠強權壓服是無效的。雖然剃髮易服,心中依然不服,反而會積壓更大的仇恨。

    所以,只要精神不死,中國就有希望。如同《趙氏孤兒》裡的程嬰、公孫杵臼。捨生取義的人死得其所,用生命喚醒民眾。活著的忍辱負重,為民族存續而奮鬥。

    當然,那些徹底喪失民族氣節,助紂為虐的不算在內,那是真正的無恥小人。

  • 4 # 千山萬水357

    這個要看實際情況,我認為,貪圖個人利益,主動賣國投敵者,應當認為是小人;戰敗被俘後不得已而投降,或者天下大勢已定的情況下投降,那就是識時務的明白人。

    例如孔有德、尚可喜、吳三桂、孫可望等人,因為個人利益受損,便不顧民族大義而投降敵人,那就是小人,他們的投降,使抗清力量嚴重受損,無數昔日戰友被殺。孔有德、尚可喜投降時,滿清實力尚不佔優勢,而他們因為與當地百姓發生衝突(起因是其部下搶了老百姓一隻雞)便賣國投敵,使明朝辛苦建立的使用熱兵器的新式軍隊為敵所用,讓明軍在後來的對清作戰中更為不利;吳三桂在天下未定的關鍵時刻,為了個人利益投降滿清,幫助清軍入關(雖然明朝已亡,但李自成終究是漢人,在當時的觀念下,投降漢人不算漢奸,投降滿清則是絕對的漢奸),奪取漢人江山,更是殺害了南明末代皇帝永曆帝,絕對的小人無疑;孫可望更是權慾薰心,大敵當前為爭權奪利竟然發動內戰,因不得人心失敗後,他本可以隱居山林,甚至回頭向李定國認錯(以李定國的個性,應該不會為難孫可望),但他卻投靠滿清,幫助滿清消滅了南明王朝最後的希望。以上幾人均為那個時代漢奸小人的典型代表。

    但有些人我認為不能算漢奸,比如祖大壽、馮錫範、鄭克爽等人。祖大壽時被俘後被迫投降,且沒有為清廷出謀劃策,馮錫範、鄭克爽是在臺灣鄭氏軍隊戰敗後投降,當時天下已定,清朝統治穩固,抵抗無益,早些投降還能減輕人民痛苦,加快祖國統一,自然不能算漢奸。

    但也有些人存在爭議,比如洪承疇,他本是戰敗被俘後投降,雖有其不得已之處,但他確實後來做了滿清爪牙,殺害了許多漢人,連乾隆皇帝都將他列為《貳臣傳》一員,但洪承疇也做了一些恢復生產、安定百姓、推廣漢化的利政,對社會發展也確有促進作用;再入李成棟,投降滿清,製造嘉定三屠,追殺了南明兩位皇帝,本是罪大惡極,但後來毅然反正,率部抗清並英勇戰死,也算是有功有過。像這些人物,實難下定論,如何評價,只能是見仁見智了。

  • 5 # 今天我們吃什麼

    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這句話出自於孫之獬,‘’獬‘’這個字代表著古代的異獸,能辨曲直,見人有爭鬥就去用角頂壞人。

    孫之獬山東淄川人,明朝天啟年間進士,官至侍講,清軍入關後,求寵心切,向多爾袞提出了《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後來因為被人彈劾賣官,貶回老家,碰到謝遷起義,全家上下被憤怒群眾殺死,其本人更是十多天後才死去,可見百姓對其之憤恨。

    明末清初那個時間段,太多太多了,也許有人說,識時務者為俊傑,但是你投降就投降唄,幹嘛反過來各種迫害原來的同胞?

    很多明軍將領在明朝時,各種軟弱無能,投降後,各種攻地克城,與其說滿真打下了天下,不如說是漢人投降後,把明朝給滅了,揚州十日,嘉定三日多數都是漢八旗屠殺的。

    我自己理了下明末投降清朝的文人和將領,能安享晚年的沒幾個,大部分不是貪汙,賣官,就是被彈劾。

    一群為了利益的人,說不上是小人,順應時勢更談不上,就是撈錢撈利益

  • 6 # 叮鈴噹啷

    結結實實的小人!

    試想,本民族遭受異族的侵略屠殺,你不想著怎麼反抗侵略,而是做侵略者的幫兇,你難道不是一個數典忘祖的小人嗎?現在許多人給秦檜、汪精衛翻案,說他們是明白人,這是典型的漢奸王八蛋理論!

  • 7 # 避而不談歷史

    小人談不上,卑劣無恥更是嚴重了,倒是覺得算是順應實時勢,滿清已然入關,如不投降,只能兩個出路,一個是赴死殉國,而是隱居山林,其結果雖聽著剛正不阿,忠君愛國,但如果以如今社會主義人民當家做主的思想來看待,人民才是最重要的,朝代會更迭,掌權者會更換,但人民依舊,不如活著做些造福於民的事。

    明朝末期,皇帝大多昏聵,貪官橫行,宦官當道,為一己私利,亂殺忠臣,朝廷內眾叛親離,到了崇禎皇帝才勵精圖治,除掉魏忠賢奸黨,消除宦官及錦衣衛勢力,但國家一時之間也無法重新振作,再加上連年天災,百姓食不果腹,民不聊生,國家賑災無力,不聞不問,激起叛亂起義,如闖王李自成,外部加上皇太極的攻打,明朝內憂外患,無力迴天,最終明朝滅亡。

    明朝末期朝廷內臣子經歷了這麼多年的昏聵統治,或許換了統治者更能發揮自己的才能,且一般朝代更迭殺得都是些謀臣重臣、及頑強抵抗的人,對於本就無什麼權勢的臣子,或許投降也是一個飛黃騰達的契機。

    當然,還是要強調正確的價值觀,自古崇尚忠孝節義,在現代的中國,在享受穩定富足的同時,也要培養自己的愛國情懷,為國家做貢獻,不惹事,但不怕事!

  • 8 # 魅力平常心

    我覺得投降的有這麼幾種情況!

    第一種是沒有骨氣的那種,只想榮華富貴,不會考慮什麼民族大義。這種垃圾從古至今都有,不足為奇。

    第二種是像吳三桂這種對明朝有恨意的,乾脆直接就投靠清朝。

    第三種就是能認清形勢的讀書人,想去清庭當個好官,當然這種人很少。

  • 9 # 亂世小乞丐

    要說清朝的開國功臣,除了愛新覺羅家族本身以外,很大一部分功能還得歸功於明朝。 努爾哈赤還在任明朝建州衛指揮使時,以八副鎧甲起家,直到建立後金,這就不得不歸功於當時明朝政府的腐敗昏庸。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帝在位後,曾經做了很多有利於百姓的事情,使當時的大臣和武將感覺在他的帶領下,明朝中興有望,但是這位皇帝還是太年輕了。當時的抗清的主力就是袁崇煥手下的關寧鐵騎,收復全遼的重任就在袁崇煥的肩上。而且袁崇煥作為當時非常出色的將領,確實延緩了大明的滅亡。但是這位年輕的皇帝被皇太極用了一招反間計就輕易的把當時最優秀的袁崇煥給殺了。

    這個舉動各個武將以及總兵都看在眼裡,這個為了大明江山付出了這麼多的將領就被皇上給殺了。好比自己心中的偶像倒下了,而且還是被自己的人給弄死的。那大家就會想了想自己的腦袋會不會也會被這位皇帝給拿走。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果斷投降,而且當時清軍的投降政策還非常優越,給誰打工不是打工啊,於是好多武將也就投降了,所以清朝開國功臣中有這麼的明臣降將也是正常的。至於到了明朝末年,又不得不提到李自成。事實上,在清軍入關之前,李自成已經率先進入了京城,並且建立了大順。當時李自成還與吳三桂約好,要聯手共同對抗清軍。然而在如何對待明朝貴族和將領的問題上,農民出身的李自成沒有考慮到吳三桂等特權階級的利益,將其在京城的家眷財產悉數收走,這無疑破壞了二人的盟約。於是,吳三桂一怒之下(為紅顏),就把清軍給引了進來,目的是為了讓人家幫自己一起對付李自成。多爾袞狡猾多端,哪能讓這如意算盤給吳三桂打了,人家惦記的可是整座江山。從以上分析來看,清朝的開國離不開明朝的降將,更離不開明朝自身內部矛盾的激化。往往看似是被外部力量摧毀的,實際上卻是早已從內部就已經腐壞了,外來的力量不過是起了加速的作用。所以明臣降將是卑劣無恥小人還是順勢應勢明白人這個事情想必各位看官心中已經有答案了吧。順便說一句題外話,自古以來忠臣如過江之鯽,奸臣如漫天繁星,中華上下五千年有多少人能被後人記住? 關注我 帶你體驗中華文化的魅力。

  • 10 # 曹老師xixi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在明清大戰(包含南明)時,投降清朝的明臣在當時看來確實是有點卑劣無恥,但當清朝一統一下,坐穩江山後,清朝成為中華正統,這些人就成為了順應實勢的明白人了。這兩者相互之間不矛盾。

    在中國古代看來,道德之首為“忠孝”,其次才是“仁義禮智信”,但崇禎自縊前。大明王朝那就是中華正統,忠君愛國就是古代做人的準則,女真作為明朝建奴,起兵叛明,本身就不具有正義性,所以一些明臣無論是什麼理由歸順後金(清)都是有違道德的,就算是像范文程洪承疇這樣的名臣,也難逃不忠不義之罵名,有什麼理由比背叛生養之恩更卑劣的嗎?縱是范文程洪承疇有治世之功,終究也是譭譽參半。何況還有很多投機分子,比如孫之獬吳三桂不僅不忠不義,連道德底線都沒有,不是無恥之人是什麼呢?

    而反觀南明史可法李定國等抗清名將,在我們今天看來是不順應時代是愚忠,但我們不能說他們是糊塗人,人各有志,而他們的志就是抵禦外辱,因此值得我們千古稱頌,就如同三國諸葛亮徒勞北伐,我們能說他是糊塗人嗎?要譴責他不順應時代潮流嗎?明顯不正確。

    但當最終清朝坐穩江山,康熙祭拜兩廟一陵(孔廟嶽王廟明孝陵)開始,天下已經認同清王朝繼承了明王朝的中華正統,往後無數的漢人效力於清王朝,滿族皇帝也主動融合入漢文化,這個時候,對於當時投降後金的明臣的看法和我們如今才有所類似。

    因此看待同一個事物,現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結論,對待歷史要多角度去看,才能有客觀的答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作物秸稈有什麼利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