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藝曲成名趙新
-
2 # 大嗷說點兒
其實任何形式,任何行業到達一定程度都是靠悟,但悟絕對是在書寫的基礎上產生的。不去書寫光靠悟,就能悟出大師來,那是天方夜譚,這裡有個小故事,可以參考,書法大家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有一天拿著自己書寫的作品給他的母親看,跟他母親說,娘,我覺得我的字成了,我比我爸爸的字怎麼樣?王獻之的母親(王羲之的妻子)看了看,當場撕碎,告訴王獻之,你跟你爸爸比,還差了10池子水,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王獻之還差的很遠,要想追上他的父親王羲之,要用完涮毛筆的十池子水才行,由此可見,書法要透過不停的書寫才能從中頓悟奧妙真諦,也許不停的書寫無法讓一個人成為大家,但一個大家一定是靠不停的書寫加上從中的感悟形成的。萬物皆一理……
-
3 # 隋秀華111
這種說法有一定的片面性,練書法是一種熟練程度,達不到一定的熟練程度哪裡來的悟性?悟性是在練的基礎上出現的,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上層建築不可能下面空無一物。
-
4 # 愛說故事的象象
首先練和悟是密不可分的,就像王羲之大家,也是每天在父親的教誨下刻苦練字,當所有的技法都掌握了,才有總結規律、創新能力,這才是悟!!
-
5 # 舌頭上的永珍丶
老師的指點是幫助你熟練練字的技巧,而想要練好字,最後還是取決於自己的感悟(書法也是靠悟性的)。另外,不要一味地摹寫字帖,學會觀察書法家們的筆勢,然後模仿,最後形成自己的字形。
-
6 # 達達教畫畫
婆婆說的非常正確,不光是書法要悟,任何藝術形式都要悟,學習只是一個不斷完善技法和熟練度的過程,而悟就是需要天賦了,很多書法第一眼看去確實不錯,可是在看一眼就會覺得和大師的作品差距就出來了,書法的皮就是形,書法的魂就是神韻,有些人會注重一個字的神韻,而忽略了整體,有些人注重整體而丟失了個體,所以在形象的基礎上想做到神韻兼具就需要悟性了,很多人一輩子也悟不出書法的神韻,始終浮在表面。
其實悟透書法在現代的大環境下,需要付出很多時間和精力甚至是需要財力來支撐的,我們畢竟不像古人那樣書寫工具就是毛筆,我們對毛筆的瞭解還不如自己的手機多,你想想怎麼可能有高質量的書法作品呢?
一個好的書法家,他一定有一個好的書寫習慣,平時的書寫習慣會影響你在書法道路上能走多遠,要想悟先要熟,所有的悟都是建立在滾瓜爛熟的基礎上的,所以,悟是學習路上一個高階階段,但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的高度。
所以,學習書法,多看古人,多臨古貼,多悟古風。
-
7 # 影人14影人
關有悟性,不勤快的去模仿名家帖,難道天上會掉餡餅?會掉你妹妹。
悟性,是大腦智商的高低,悟性高,對名家書法字.用筆有深刻的理解和方法。你不去練,你的指力.手腕力又從何地來?怎麼去用筆?假如懸空寫一副草書一筆完成,再高的智商,和悟性,看到毛筆真是哭而無淚。
那些號稱大腦文字天才,他的悟性高吧?你教他們寫毛筆字,絕對像螞蟻爬一樣,所以說,悟性主要,勤練更主要,它們兩個綜合在一起,絕對書法更上一層樓。這是我的觀點。
-
8 # 書山衛士嶽明堂
老婆婆提出寫書法的悟,不得不使人們如何探討和理解這個“悟”字。其大有文章,縱觀當今的大家、大師們對這個“悟”字建立在什麼基點上?就煉字而悟,這是為寫字而悟。書法的悟醒包涵多方面因素,就文化內涵,為什麼要煉字?目的是什麼?時代文化氛圍中需要寫什麼?責任是什麼?什麼是擔當?如果有“文化自信”感悟,才是真正值得“悟”醒。
-
9 # 柴火鋪練字
學書法這個東西,悟性的確很重要,同樣的字,悟性強的人可能很快就能掌握其中的筆法,學習效率很高!
同時,到了一定程度,悟性強的人還會在現有字型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風格,形成自己的字型,但悟性絕不是最重要的!
悟性只能說明你比別人更快更容易接受理解書法,但沒有堅持悟性再強也是白搭,中國有句古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只有長時間的實踐堅持再加上較強的悟性,才會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
10 # 漢韻書法
所謂悟,其實就是思考,是用心體悟。不衹學書法要思考,做任何事情都必須用惱用心,只有思考的學習才是最有效的學習!
但書法同時又是技術、技巧性很強的一門學問,也是需要動手去寫的。手對筆要有精熟的駕馭能為,要做到筆隨手動,手隨心走,手不厭精,心不乏悟,也才能算進入書法的門檻,所以悟和練共同孕育著中國書法藝術。
回覆列表
學習書法悟性,這是真的。不過,不必擔心自己有沒有悟性。悟性是在學習之中產生的。
有的朋友在學習書法時,感覺自己的進步很慢,懷疑自己的悟性很差,覺得沒有學習書法的天賦。其實這只是沒有積累到一定的量。
書法首先不可能速成,需要長期的練習,使心、眼、手三者配合協調運作。眼到,心到,手到。無論有多科學的學習方法,要把這三者和協統一起來,都要經過長期訓練才可能達到。
當心,眼,水能夠高度協作後,就能夠把字帖中的細支末節表現出來,而書法的真道,就隱藏在這些細支末節之中。悟性也就在精臨精摹之中產生。
終日之思,不如須臾之學。光想是不行的。要把想出來的東西,付諸實踐。用實踐來檢驗所思的結果對不對。總結積累多了,悟出來的道理就越多。通會之際,筆隨手動,手隨心遣,遄逸神飛,皆在法度之中。